罗永浩来了,AR行业瑟瑟发抖

罗永浩退网埋头再创业去了,教育、网站、手机、直播之后,这次被“行业冥灯”看上的是AR。

“「真还传」接近尾声,我也要再次创业去了。这一次的创业,是一家AR科技公司。”昨天下午发布的一篇个人公众号文章中,罗永浩开篇就情真意切。

这并非老罗一时兴起。他不止一次在社交媒体或是公开表态中表示对AR行业的兴趣,据腾讯《深网》,从去年开始,老罗已经对AR企业展开广泛的调研。而老罗表示,其现在入局做AR主要基于两点认知:

  1. A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
  2. 现在是做AR合适的窗口期,具体推进的时间线大概是2-3年特殊用途垂直类AR设备商业化,5年左右通用型AR商业化

激情满满的创业家是老罗的态度,但AR行业并非“无人之地”。Google、微软、苹果、Meta等海外科技巨头已耕耘多年;老罗的“老对手”、国内手机厂商如小米、OPPO也纷纷出了概念AR眼镜;另外,还有一批创业公司如Magic Leap、Rokid、Nreal等都在争抢AR这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划时代”的AR眼镜何时能出现?属于它的杀手级应用会是什么?现在入场的老罗会成为下一个乔布斯,还是一通折腾后化为炮灰?商业之残酷往往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01 下一代计算平台

“我们相信 AR 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这在科技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共识了,并不是我们的创见。”罗永浩说。

AR是XR概念的一部分。近两年,元宇宙风起云涌,XR被认为是“打开元宇宙的钥匙”,行业热度直线上升。XR是一个宽泛的“大雨伞”,涵盖了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以及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三者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是从实现难度上说存在递进关系。

总体上,XR技术期望实现网络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进化,即,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的融合交互。而作为终端设备的AR眼镜在此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在理想设计中,它轻薄可穿戴。

与人们已经颇为熟悉的VR头显所打造的沉浸感有所不同,理想的AR眼镜产品希望将虚拟的三维立体影像叠加到现实世界中,正如电影《失控玩家》中的墨镜,而这给网络基设、显示技术、交互技术等带来很大挑战。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AR公司亮风台、Nreal、Rokid相继获得大笔融资,并有新产品亮相。

今年5月,GoogleI/O大会带来多项AR领域更新,包括ARCore Geospatial API和可实时翻译的AR眼镜概念机“One More Thing”。Meta正在开发项目代号为Nazare的商用AR眼镜,以及消费级的第二代产品Artemis。

国内AR企业Nreal去年10月新品,主打观影体验的Nreal Air

库克多番为AR“站台”,苹果的AR/MR眼镜虽然还是“神龙不见尾”,但是消息不断,据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预计,将于2023年WWDC前上架。

据华映资本统计,2021年,全球和国内在AR领域的投资分别以374亿和181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上一个高峰发生在2016年。

图源:华映资本

一级市场真金白银的押注,科技巨头的技术、产品军备竞赛,也是对“A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判断的肯定。

“我们见证了XR从一开始被媒体关注,被我们投资人关注,我们也投了一批企业,然后进入到一个冬天。现在,就来到了第二春天。”高通全球副总裁兼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曾告诉「真探」。谈及原因,沈劲说:“XR经过过去7、8年的发展,用户体验和价格成本上有了非常长足的进步。”

若按照Gartner曲线,技术成熟通常分为几个阶段:科技/概念诞生,受到广泛关注和很高的期待值;到达峰值后跌落,泡沫出清;技术逐渐成熟,稳步爬升;技术价值和潜力被市场接受,被更大程度上实现。

“第二阶段的发展一般是的比较真实的发展,真正在发展用户、发展收入。”沈劲判断XR技术在经历低谷后已经进入稳步爬升期。

这背后不仅仅是概念炒作,而是行业多年在光学、芯片、交互方面的技术沉淀和从业者寻找路径的结果。

02 五年够不够?

但显然,虽然老牌科技公司、社交网络巨头、智能手机厂商动作积极,但是能打入主流市场的消费级的AR眼镜却一直没有出现。它们多在CES之类的展会上出现,然后成为小众极客的玩具。按Snap CEO的话来说,消费级AR眼镜进入主流还要10年。

业内人士和消费者普遍苹果寄予厚望:一方面是苹果在XR技术的积累上动作不少,自2006年开始就申请VR/AR专利、招揽人才、收购企业,消费者也在iPhone上看到多款AR应用,比如测距仪、Animoji ;另一方面,外媒和供应链消息不断,苹果对于VR和AR硬件设备都在发力;另外,人们的期待也来自对于相信苹果的品牌号召力、调动开发者的能力、以及整合供应链的实力。

从苹果以往的出品习惯也可以看出,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对于新品类,倾向于出成熟的产品,而非“小步快跑”。

但是,“平台革命的时候,新世界的主宰者,几乎从来都不是旧世界的霸主”,老罗如是说。

他认为,现在科技巨头和终端设备厂商并没有直接All in做AR,也不会很快做大规模投入,全情投入的几乎都是一两百人的小团队,而做出消费级别的产品,至少需要“几百到上千人左右的规模开发三五年以上”。这也是他判断的创业窗口期。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5-10年并不短。

对于如何熬过艰难创业期,老罗认为这期间商业化机会有两个:

  1. 将技术落地、复用到VR软件上
  2. B端特殊用途的垂直类型AR设备

其实,AR会先在To B落地已是行业共识。

2015年,AR眼镜的“先驱”Google就因为成像不理想、可视区域小、应用生态不完善、价格高昂等原因,停产了初代Google眼镜。在To C的尝试失败后,迅速掉头转向企业伙伴。

微软的Hololens是一款AR眼镜的开山之作,或许是目前业界最高水平的体现。第一代Hololens诞生于Google眼镜停产那一年。Hololens重达600g,比起眼镜,更像头盔。Hololens搭载基于Windows 10系统全新打造的全系操作系统Windows Holographic,可以将图像投射到空中和周围物体上,用手势、语音均可操控。

在光学显示方案上,与Google眼镜的棱镜反射技术不同,采用了全息波导技术,可以将光学镜片做的更薄更小,色彩还原更真实,当然,工艺难度和成本也更高。

Hololens定价3000美元,一开始就面向开发者发售,然后逐步面向企业级市场开放,且暂时没有看到近年会向消费者开放的计划。2019年,Hololens 2面世,相比上一代,升级版重量更轻,视场角更大,显示像素更高,允许双手手势操控,而且加上了眼球追踪技术,但依旧是企业级产品。

Hololens面向开发者和企业级用户,比如在医疗场景可辅助手术(图源:Microsoft官方视频)

去年10月,AR行业最著名的初创公司Magic Leap宣布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的融资,投后估值约为20亿美元。公司声明,新融资将进一步推动Magic Leap提供一流的AR解决方案,包括预计在2022年推出的第二代产品Magic Leap2。

“自2020年加入Magic Leap以来,我一直专注于加速公司向企业级市场的转变,加强我们的技术基础,并在从医疗保健和制造到国防和公共部门的各个领域建立强大的业务实力。”Magic Leap首席执行官佩吉·约翰逊(Peggy Johnson)说。向To B市场发力是她上任后的主要目标。

“对业务有明确的方向,是我们(从业者)必须要做的事。”企业级AR平台公司亮风台市场总监洪雁菲曾在采访中告诉「真探」。“无论是我们自己、客户、背后的投资方都需要找到AR技术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不可能像上一波一样,贴上VR/AR的标签,热钱就会来,现在大家都冷静了,能更理性来思考这个问题。”

她说,在2015年,亮风台第一次发布AR眼镜的时候,大家很兴奋,但是对于用途和下一步迭代的思路并不清晰,“大家讨论的是行业概念的科普”。2016年,互联网APP结合AR的应用的很火热,支付宝“集五福”活动第一次举办 ,“虽然我们和不少大厂、大品牌合作了AR活动,但还是经常有一种焦虑感,(这样的应用)窗口期不会很久。”

在行业起落中,亮风台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路线,面向垂直的行业场景,比如工业、医疗、安防等,提供产品和技术方案。

在ToB业务里,客户有亟需解决的痛点,产品的落地能沉淀出一些标准化的应用,客户的反馈也为下一次迭代作指引。虽然面向客户的模式决定了产品不可能是百分百标准复制的,但在目前阶段,体现了AR技术的应用价值。

打开消费级市场,AR眼镜还有太多门槛要跨了:上游技术,包括光学与显示的问题、计算单元、交互、操作系统;中游的制造工艺、产品设计;下游的内容生态。这并不只是独立公司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作为消费者,看到过去近10年里AR的进步,对未来仍然心怀期待。从Google发布初代智能眼镜,微软发布Hololens,到苹果、Meta、Snap以及创业公司不断发布惊艳产品,AR已经从一个不知所云的“黑科技”一点点落地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或许这一次,老罗不再是“冥灯”。

作者:陈文琦

来源公众号:深响,全球视野,价值视角。

AR创作大赛落幕,青年艺术家72小时掀起黄山元宇宙风暴

  2月3日,由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杭州易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安徽途马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黄山—四季迎客松与绝美云海”AR创作大赛在安徽黄山圆满收官。

  本次赛事自2022年12月14日正式启动后,受到海内外上万名创作者、数字艺术家和科技爱好者的大量关注和广泛参与,最终从100余支报名队伍中脱颖而出的6支决赛队伍齐聚黄山,在玉屏峰山顶开展户外大空间AR艺术创作,围绕黄山迎客松的四季景致与云海奇观两大主题,以黄山之巅为画布,创作数字化的千年奇观。

  选手紧锣密鼓地创作中

  现场内容体验

  资深大咖云集 直击高光时刻

  中国美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所长助理、专任教师俞同舟指导参赛者

  黄山市委常委、黄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叶建强,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章德辉,易现先进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晓燕博士,安徽途马科技总经理蒋青等领导出席活动。此外决赛现场特别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所长助理、专任教师俞同舟,青鸟新媒体艺术艺术总监林俊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之纲,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美国阿尔弗雷德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武子杨,四位国内数字艺术领域的大咖级嘉宾莅临黄山之巅,担任决赛评委,分别从叙事、美学、交互、人文四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打分,评选出最终获奖名单。

  易现先进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晓燕博士

  易现CEO李晓燕博士表示,青年艺术家是元宇宙时代内容的发掘者与创造者,在这次赛事中大家共同见证了他们身上蓬勃朝气和无穷想象力,也见证了AR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无限可能性与巨大能量。易现也将继续通过青创计划打造顶级赛事,为AR生态建设不断添砖加瓦,以虚强实赋能经济发展。

  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章德辉

  黄山旅游董事长章德辉表示,拥抱元宇宙是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是赋能行业的新手段、是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坚定不移的战略方向 。黄山旅游将携手数字艺术家与科技企业 ,推动黄山数字化从概念到产品的全面发展。

  除了丰厚的奖金外,获奖作品也将在包括黄山旅游、易现、MANA等各大平台进行展示,游客可使用山海镜APP在黄山现场进行体验,充分领略元宇宙黄山的独特魅力。

  大赛优秀作品展示

  揽胜莲花峰奖

  队伍名:卷心菜

  以“四绝、四季、四时、四地”为核心创意,结合哲学家本雅明的“灵光”思路,打造异世界景观。

  决战光明顶奖

  队伍名:下岗牛马就业队

  以“云山图”方式重新认知黄山,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造极天都峰奖

  队伍名:光谱小队

  通过AR打造一个仙灵的世界,它们应仙人的传说而生,在此地居住上万年,是一片属于仙灵的世外桃花源。

  奇思妙想奖 叙事创意

  队伍名:无有虚拟艺术实验室

  对迎客松四季景致进行数字艺术化呈现,用户登顶后可在不同时空中任意穿梭,在瞬息之中即可体味千年奇松四季之不同。

  神来之笔奖 美术表现

  队伍名:犀鸟小队

  挖掘黄山波澜壮阔的绝美景观和蓬莱三岛、猴子观海、梦笔生花、仙人晒鞋等轶闻传说,打造数字黄山奇景云海。

  锦绣山河奖 文化传承

  队伍名:北京山河映画

  选取黄帝、迎客松 、黄山茶 、守松人 、佛光、怪石 、云雾 、石刻等视觉形象,主体文人抚琴,营造高山流水的声画意境。

  共同探索跨时代的元宇宙文旅新体验

  数字化文旅时代,主办方黄山旅游与易现以AR艺术创作赛事为切入点,聚焦元宇宙文旅赛道,共同探索如何将前沿科技与优秀的创意内容跨界融合,成为景区数智化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优秀的青年数字艺术家基于易现全栈自研的AR与空间计算核心技术,充分发挥黄山深厚的文旅资源,开启艺术创新,带来跨时代的元宇宙文旅新体验。

  由易现自研的元宇宙空间数智化平台——洞见AR-World已成功支持三届“青年艺术家AR扶持计划”,拥有近5万名创作者及开发者,将视觉SLAM算法、大空间建图与定位技术、物体识别与跟踪算法、手势互动算法等核心技术开放给参赛选手,通过可视化编辑工具实现快速、便捷、高效的黄山元宇宙空间构建,最终带来这场视觉感官的极致盛宴。

  以AR创作大赛为平台,黄山旅游与易现希望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成长和展示的平台,让更多创作者了解并使用AR技术,以此不断发展和拓展元宇宙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并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文旅生态。未来元宇宙中,游客能够在虚实结合的黄山盛景中,享受社交、消费、游戏等线上线下场景交互带来的极致体验,实现“目的地新旅游新体验”的美好愿景。

博物馆游“出圈”: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你听

“我们就是为运河边的博物馆群来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是来自外地的家庭游客。刚刚过去的寒假,各地博物馆迎来一波游览热潮。

近几年,《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走红唤起了人们对文博的热情,“博物馆热”悄然兴起。沉下心来逛一次展览、听一场专业讲解成为一种热门的出游选择。各地博物馆也纷纷出招,推出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数字文物,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件文物,承载几千年沧桑文化。博物馆旅游“出圈”,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做了十几年导游的陈刚,对南京几家重要博物馆可谓如数家珍:“长岗村5号墓及青瓷釉下彩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瓷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陈刚告诉记者,近日南京市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中,很多文物是第一次和世人见面,非常受欢迎。工作多年,陈刚对博物馆的情缘也越来越深厚。他还在南京市博物馆做了份兼职,面对人气爆火的现场,忙不迭地为大家服务。

博物馆旅游火热,体现了游客文化旅游需求的提升,走马观花、游览风景、拍照打卡已不能满足需求。博物馆讲解,成为连接文物和大众最直接的途径。

“到一个城市旅游只为专门游览博物馆的游客群体增多,说明深度专业化的讲解成为重点需求。”北京山原猫国际旅行社负责人冯玥对记者说。作为一家以深度研学游为主业的机构负责人,春节过后,她明显感觉到订单量出现爆发式增长。“我们的讲师都是各高校的老师,是建筑、地质、古生物、历史考古等领域的专业学者,能带来高水平的讲解。”

围绕一个文化主题,访遍一个城市的文博古迹,这样的行程对很多游客充满了吸引力。冯玥的团队带着研学团从“最早的中国”到“丝绸之路”起点,将河南博物院、考古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城市的重量级博物馆串联起来,在旅游中学习和梳理历史发展脉络。

博物馆里的每件藏品都是加强文化自信的载体,博物馆游“出圈”,为进一步讲好文化故事、挖掘文物的价值提供了路径。

“博物馆旅游不仅能够让游客近距离触摸历史、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也能有效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同时,博物馆旅游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陶冶情操的需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伟表示。

随着游客参加文博游的热情不断高涨,每逢节假日,各家博物馆都迎来大量游客,其中不少是亲子家庭游客,以及各地的研学团队。各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敦煌博物馆等成为热门“打卡目的地”。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教育理念的变化,人们希望孩子到更广阔的领域开阔眼界、学习知识,这为博物馆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指出,“文化活动和游览观光有机结合,让普通的旅游观光上升为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

2月11日,国家博物馆恢复疫情前的每天两场志愿者讲解,志愿讲解员于江迅速投入工作。“国博的前身历史博物馆第一次招聘志愿讲解员时我就报了名,如今做志愿讲解员已二十年了。”回忆这些年的经历,于江感慨,一次源于自己兴趣爱好的决定,让他见证了多年来博物馆游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人主动选择有讲解的时间段,我也更有动力把文物的故事讲给人们听。”

有文化体验需求的游客增多了,博物馆也开始追求创新和特色,人气爆火的特展活动,全息技术还原的大师作品,不断“出圈”的文创产品,都给于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博很多文创产品销量都很高,体现了人们对文物和其背后历史文化的热爱。”于江说。

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旅需求,顺应文化消费升级新趋势,博物馆领域掀起创新转型风潮。春节假期,各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首都博物馆传统绒花制作、北京艺术博物馆年画印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汉服折纸,还有许多博物馆推出的线上猜灯谜、小小讲解员、兔年生肖主题特展,都充满新春氛围,“打卡博物馆”成了旅游新风尚。

在南京博物院的“网红”展馆民国馆,大学生游客吴林正不停拍照,报馆、店铺、老爷车,传递着浓浓的复古风情,如同穿越到了民国时期的街头。“我是第四次参观南博了,每次还会觉得新奇,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吴林说。

面对逐渐年轻化的游客群体,各家博物馆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推出多样化的产品,趣味互动、手工制作、夜游、探秘、鉴宝及各类研学课程深受游客欢迎。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孩子们动手体验兔年纸伞制作;在河南博物院,人们戴上白手套、拿起洛阳铲,挖掘、修复、还原,体验考古过程;玩偶“马踏飞燕”、川蜀麻将摆件、可以吃的“古钱币”,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成为“网红”……

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明认为,频频“出圈”的博物馆文创是文化元素、市场需求和时尚潮流的结合,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创意,运用好社交媒体,推进文化传播。

在各类创新元素的加持下,博物馆一改“高冷”“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走向大众。

数字化技术带来视听新体验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数字讲解员敦敦。”走进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讲解员“敦敦”将观众带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交融,原本静态的壁画在墙壁上跳跃起来。“戴上眼镜就能看到飘逸的敦煌飞天,奔跑的九色鹿,非常生动有趣,还有很多尚未开放的洞窟开启了数字游览,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一位游客说。

https://v.zhihuilvyou.com/nreal/%E6%95%A6%E7%85%8C.mp4

走进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戴上MR眼镜,眼前的景象“活”起来,现实场景与虚拟影像融为一体,古老的文物如同置身于千年前的巴蜀大地上,向今天的人们讲述彼时的生活万象。打开故宫博物院公众号,“云游故宫”小程序突破线下游览限制,让游客遍览太和殿、寿康宫。湖南省博物馆以虚拟现实和三维影像制作技术,再现宋朝文人雅士的“慢生活”……

https://v.zhihuilvyou.com/nreal/%E4%B8%89%E6%98%9F%E5%A0%86%E5%8D%9A%E7%89%A9%E9%A6%86.mp4

这些场景都是博物馆探索数字技术应用的缩影。在全息投影、VR、AR、三维影像、多传感器融合等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的游览方式发生了改变,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先后出现,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再现,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曾经“沉睡”的文物和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数字技术拓展了文化的时空边界,也拓展了自身功能,给游客带来新奇体验,在创新中释放文化的力量。”石培华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下,博物馆正与数字技术全面融合。伴随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普及,疫情期间全球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危中寻机”,数字化成为博物馆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速了博物馆知识由“贵族专享”到“大众共享”的历史转向。

三年的疫情影响,越来越多博物馆探索“云展览”“云讲解”模式,线上观众通过直播就可以跟随导游和讲解员“一镜到底”地逛展馆,数字展厅、数字藏品、元宇宙等产品拥有了更多市场。

关于博物馆旅游未来的发展,也有专家认为,要慎重对待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要坚持“内容为核”的发展理念,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文化消费品质,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博物馆旅游需求。
(环球旅讯)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71406

AR导航小程序的技术解析和场景应用

小程序凭借较低的获客成本和更快的获客速度成为企业和商家的重要平台,全面覆盖各种场景需求,不断提升用户体验。

伴随不断更新和升级的小程序功能,基于计算机视觉和3D图像技术,为用户提供小程序AR SDK,支持多种场景下的小程序插件,为广大用户提供简单易用、稳定低耗的AR服务。集成全面的AR功能,极大地丰富小程序生态。

小程序AR SDK 核心优势

基于小程序端包体限制,对插件中的引擎进行了针对性的优化,在实现逼真渲染效果的同时,缩减包体,留出更多空间给小程序中的其他功能开发。

精准的跟踪算法

支持3 DoF、6 DoF(桌面级)、6 DoF(大空间级)跟踪算法,适用于多种场景下的 AR 体验。

稳定低功耗算法服务

对开发者提供轻量稳定且低功耗的AR服务,整合设备端AR算法与自研AR算法,提供包括图片识别跟踪、物体识别跟踪、手势识别跟踪、空间视觉定位、导航路径规划等算法服务。

全面的服务体系

针对AR导航、AR游戏、AR场景还原等复杂的功能需求,配套了一系列的工具链服务,从空间采集建图、导航地图标注、内容制作工具等实现小程序端复杂的AR功能;针对数字化场馆运营等特殊项目需求,可进行运营后台的定制化搭建。

多场景应用

在文旅空间领域,通过AR导航、场景还原等创新功能丰富文旅数字化体验;在商业空间领域,打造热门AR网红点,吸引大量年轻用户前往打卡并延长用户的驻店时间;在数字营销领域,以AR商品识别、伸手接福、AR寻宝等创新玩法为品牌赢得线上用户流量,提高最终销售转化率,达成品牌业务目标。

基于全栈的AR和空间计算能力,持续迭代和完善小程序AR SDK,助力企业和品牌线上线下业务融合,实现更多未来应用场景的数智化升级。

复苏在即,AR/VR光影打造文旅新机遇

2022年刚刚过去的4个月里由于疫情原因,景区又一次遭遇寒冬。随着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短途跨区域游即将复苏。作为新型智慧文旅解决专家,AR/VR光影到底有哪些优势,可以成为景区“阶段性〞复苏最大的机遇?

PART ONE

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

近年来,新型数字文旅体验服务发展政策、技术、市场环境不断优化。

政策层面,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鼓励各地举办数字文旅消费体验活动,引导文化和旅游场所增加参与式、体验式消费项目,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型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

技术层面,AR/VR/MR、3D全息投影、动作捕捉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为新型数字文旅体验体验提供了技术支撑。

需求层面,随着文化旅游消费升级,游客对数字体验类旅游产品需求增强。

PART TWO

数字文旅项目不断涌现

与此同时,随着产业发展环境不断优化,VR、AR、AI、全息投影等新技术在文旅项目的应用不断深化,数字化体验项目不断涌现,新型数字文旅体验服务快速发展。

当前,国内不少旅游企业积极推进旅游数字化升级,并引入数字化体验项目,如中业光科推出线下实景体验游戏《越界神游》等,都尝试将数字科技与景区活动、项目深度结合,提升旅游产品、项目的科技水平和互动体验感。

PART THREE

数字文旅体验覆盖“玩吃乐购住”

目前,数字文旅体验服务覆盖文旅“玩吃乐购住”等多个方面。主要包括创意光影秀、沉浸式旅游演艺、全息餐厅、沉浸式主题公园等形态。

01 创意光影秀

目前我国正在大力发展夜间经济,而夜间经济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光影夜景和创意光影秀。创意光影秀至少有四个发展方向,一是立体化,包括3D、4D等,让人们的现场感觉更加真实,更加震撼;二是内容化,用光影来讲述城市故事,传播城市文化,扩大城市影响力;三是沉浸化,极力营造沉浸式的场景氛围,增强感染力;四是互动化,用光影与智能化技术等,进行现场互动,以提升娱乐性和趣味性。

02 沉浸式演艺

沉浸式旅游演艺是通过科技手段和演出元素,让观众通过“视、听、嗅、味、触”来欣赏的演艺活动。较之传统旅游演艺,观众不仅仅能“看”演出,甚至还能调动触觉、味觉,参与其中,获得全新的观演体验。

多媒体、虚拟现实、全息投影、三维实境等数字技术在舞台上的应用,使得传统旅游演艺的观演关系发生较大变化,打破传统演艺台上台下的形式,使观众近距离感受故事情境、舞台等表演艺术的核心要素。

03 沉浸式主题公园

随着数字技术的不断进步,科技手段在主题公园的应用愈发广泛,主题公园经历了从产品为王到品牌为王再到体验为王的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游玩场地,更是可以引起共鸣和欢乐的体验中心。

04 展览展示及其氛围营造

依托拟现实、增强现实、全息投影、多点触控等数字技术,对文物藏品内容进行三维建模,复原相关历史场景,开发基于博物馆馆藏资源的文化体验项目。

游客在沉浸式投影巨幕、虚拟现实头盔、体感动作捕捉设备、可触摸屏等智能化装备的辅助下,进入三维动态的沉浸式交互体验空间,在虚拟环境中进行如同真实世界中的各种活动。

数字体验展展示内容直观,展示方式趣味性较强,沉浸式交互能够吸引更多的游客参与,但是对资金和技术的要求比较高,并且需要有专门的交互体验空间,数字体验展一般应用于国内发展较为成熟的大型文博机构。

05 全息餐厅

全息餐厅又称为全息光影餐厅、互动投影餐厅、沉浸式餐厅,主要借助全息投影、裸眼3D以及动作捕捉等技术对餐厅四周墙面进行投影,通过画面、声音、灯光等元素搭配,营造出高度真实的模拟场景,让顾客多角度、全身心融入其中。

例如通过360°全息投影可以营造身临其境的环境,顾客可以坐在沙漠、雪山、海底用餐,还有鸟语花香、风声海浪作伴。用餐期间,各类鱼群在餐桌游动、海水波纹流淌,仿若置身深海。

全息餐厅利用数字化形态替代传统餐厅的装饰,围绕定制主题营造餐厅氛围,提升餐厅形象,还可根据客户需求,运用投影技术,将多变、不规则的画面组合在一起,投影出不同风格的画面,打造不同主题的餐厅,实现场景化定制。

此外还有AR旅游纪念品、VR酒店等。可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光影技术、AR/VR等技术必将更多地运用到文化和旅游当中,从而让我们的文旅体验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更加充满魅力。

畅想未来与过去的时间之旅:AR+如何改变文旅业

近年来,AR+文旅正借助智慧景区的推进,为文旅行业的内容创作带来新的价值,也改造着传统文旅业。

8月18日在长沙举行的国际旅行者内容创作大会上,来自AR行业的大咖们认为,随着AR技术赋能文旅行业发展,技术的落地带来优秀内容创作的积淀,好的创意和内容将带动文旅市场复苏的强动力,成为消费能力提升的催化剂。

高端对话·论道星城

AR+助用户在文旅场景中穿越时间与空间

“AR+的核心在于如何连接,比如一个从未到过橘子洲头的游客,3年之后,或许只要戴上AR眼镜,到了长沙就知道以怎样的路线去到橘子洲头,感受毛主席的诗词魅力,和那时英姿勃发的少年意气。所以我们的价值在于连接数字和物理世界,也可以穿越时空。”

亮风台联合创始人唐荣兴形象地说,AR赋能景区的价值在本来陌生的地方会让你熟悉与感知,与过去或未来产生连接。另一方面,AR联动当下的国潮更新大趋势,也让文化的消费力进一步释放。区块链、NFT等新的技术,需要更多创造,激发新内容创作的价值和经济的属性。

“AR技术和文旅行业非常有契合度。AR的魅力在于虚实融合,文旅场景提供实景及背后的IP,AR带来新的体验,数字内容的可能性,无论是更沉浸的多媒体的体验,还是更自然的交互方式来获得数字导览和服务,对游客来说都是全新的。”

Nreal公司副总裁呼显龙认为,对于景区而言,AR是新的商业模式,景区在实体更新上,成本高、时间周期长,而通过AR进行叠加在现实场景中的虚拟内容的打造则成本低廉且时间较短。“AR在实景上的数字内容可以实现动态更新,甚至千人千面。每个游客通过终端看到的世界是不一样的,有人看到国风,有人看到赛博朋克,可以更加个性化。新奇的体验能实现引流,也带来新的商业模式,所以这是AR技术对文旅行业的价值。”

飞天云动合伙人副总裁CMO韩沂哲表示,AR作为一种将虚拟信息与真实世界巧妙融合的技术,将虚拟信息模拟仿真后,紧密应用到真实世界中,深度打造文旅体验,以沉浸式的全新观感体验替代原有传统的讲解模式,大大提升游客体验感以及突破性的感官享受,这是大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图:长沙橘子洲头

AR+景区将实现社交、商业经济活动于一体的生态

但是,就现阶段而言,AR+景区的融合还处于初级阶段。携程集团产业投资高级总监周巧巧也提出,就所做的一些消费者实际体验调研结果来看,认为目前AR+文旅的体验还有待提升,内容也相对单一,在不同区域不同景区体验到的玩法也有些同质化倾向。

对此,易现先进科技商务副总裁郑艺俊认为,AR的发展亟需开放的平台,通过低代码高效率的创作工具,降低AR内容创作门槛,让高校学生、艺术家群体、数字媒体艺术平台等更多的群体融入AR生态共同创作。

“传统景区面对00后、10后的游客,如何让传统的人文历史的观念更加数字化、更吸引人,更理解Z世代的感官和体验就是我们要做的。未来,我们需要的是整个线下空间+AR的技术,会打造全新线上线下虚实融合的经济体,消费者从线上到线下,到内容创作者,从PGC、UGC,景区的现实空间被填满后,虚拟化空间的打造就很有想象力了。”

唐荣兴预测,下一代互联网技术或者元宇宙,需要10至20年的发展。未来元宇宙,将把许多时间与空间的内容连接起来,将用户的体验也连接起来,让文旅从信息化走向了虚实连接,创造一种全新的空间体验。

韩沂哲指出“目前,AR+已具备了场景的能力与硬件的解决能力,也就是基础的体验、基础的内容搭建来完成1.0版本。”他还表示,穿戴是否便捷将会影响后续的发展。到2.0版本阶段,整个AR+文旅的生态里,应具备了社交的系统、经济的系统,同时更多的创作者以UGC,PUC的形式参与进来,形成更完整的体验。

未来,AR将成为沉浸式景区观览的首要载体,在游览的同时,实现社交活动以及商业、经济化活动的同步触达,以增强现实技术解决现实痛点,这就是AR+文旅的未来。

呼显龙认为,AR产业链将是高度专业化分工的生态体系,不只是硬件平台,还需要各种底层技术与内容厂商的结合,项目的下游还需要专业的集成商和运营商来共同实战落地。而未来,AR内容制作越来越简单,创作者的技术门槛越来越低,就像现在的短视频创作一样,这也将成为行业成熟的标志。

“比如在岳麓书院,借助AR技术,游客可以在书院中通过手机或者AR眼镜参与到历史事件还原,甚至可以扮演历史人物沉浸式的参与游戏解密、AR寻宝等体验。当新的数字内容与线下空间充分融合,空间的所有方和场地运营方将会得到持续性的运营价值。”易现先进科技商务副总裁郑艺俊举例,易现和合作伙伴通过AR方式改造厦门胡里山炮台的传统夜游模式,项目上线后3天售票超2万张,在厦门引起热烈反响,不断吸引游客前往体验。“在疫情时代,以优质的内容生态去解锁线下空间新的运营方式,将成为线下”新消费”升级的全新探索。

AI互动+AR文创的综合技术将大有可为

使用AR增强现实技术软件的手机扫描一个文物,随之出现一个还原当时情景的环境,体验者不仅能看到历史再现,更能与之互动,实现文化,场景,人物的深度融合交流,这就是聚象科技AR文创+AI人工智能领域带来的新时代“文艺复兴”。


AI互动+AR文创的综合技术将大有可为

AR文创+AI文创产品应用领域广泛,包括旅游周边,教育周边,文化周边,博物馆纪念品周边都能应用。

聚象科技AR文创+AI文创的优势

第一,AR文创是检验市场文化需求的好环境。

不少景区传统的文创产品层次单一,同质化严重,很难吸引年轻消费人群,使用AR增强现实技术的文创产品,在景区体验过的风景和博物馆中观赏的文物,都能带回家中留有纪念,通过AR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实现场景重现,游客戴上AR眼镜即可看到几百年前的场景。甚至还原再现名画和文物古迹历史图片等人文信息“这在文旅和文创方面是个硬需求,很多游客想要看到这个地方原本是怎么样的。或者文物本身的人文价值属性都能通过AR文创展现还原。


AI互动+AR文创的综合技术将大有可为

第二,AR文创市场广告商业价值潜力高。

聚象科技和澳门旅游局以及本地商圈美食店铺合作运营开发的《享饮享食》项目,只需手机应用程序内的AR功能透过镜头显示用户在餐厅或景点留下的评价和感想,用户透过程序,可观看关于澳门美食文化的AR动画。利用AI及大数据技术,把用户标签化及个性化,程序会根据用户过往品味、习惯及喜好等适合的餐厅及景点。这个项目将会加大内地和澳门的交流,促进大湾区的美食经济发展。为游客和文旅产业带来红利。

第三,AR文创提振周边文化市场商品的价值。

过去的景区,周边都是一些传统的文创产品,无非就是一些当地特色的伴手礼,土特产,画册,明信片,工艺品。这些都是传统的纸媒+文字+图案的产品。内容单一乏味,缺乏新意。但是,有了聚象科技的AR文创加AR文旅产品,扫描一张简单的明信片上就能呈现出3D立体,有趣的模型动画,或者声音视频。让没有身临景区的朋友也能感受当地更多更丰富的景色。

在可预见的未来,AR增强现实技术将会越来越广的应用到各类文创产品中,新时代的基于AR的文化产业将大有可为。


AI互动+AR文创的综合技术将大有可为

VR/AR:后疫情时代文旅行业转型新方向

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带来重创,也让旅游业进入寒冬。全球范围内GDP总量排名前50的国家中,近九成国家GDP实现负增长。国内旅游市场同样惨淡,2020年一季度及全年,国内旅游人次分别负增长56%和15.5%,全年同比减少9.32亿人次。

与此相对的则是飞速发展的虚拟现实领域,根据IDC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全球AR/VR头显市场同比增长近一倍,达到92.1%。人们出行活动大幅受限的现状,让VR(虚拟现实)和AR(增强现实)成为了文化、游戏和科技领域的焦点所在。

应用VR和AR技术打造数字文旅新体验,正是当下时代困局的最优解。

技术的推动和时代的浪潮

1992年,国外科幻作品《雪崩》中首次提出“元宇宙”。但这个概念在之后数十年都寂寂无声,直到2021年“元宇宙元年”的到来。
美国社交媒体巨头脸书(Facebook)更名为“元”(Meta),微软宣布将打造“企业版元宇宙”,苹果的VR设备新品也已进入测试阶段。现实社会与虚拟世界同构的时代正在呼啸而至。

虚拟现实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生成一个虚拟世界,给予使用者全虚拟化沉浸式体验。与VR技术不同,增强现实技术则是利用计算机的图形计算和渲染能力,将虚拟的事物投影到真实的环境中。

在万物皆可“元宇宙”的浪潮下,本就注重体验和观感的文化旅游产业也开始将新技术融入到自身的产品和发展中。

01 迎合市场消费主体

今年五一出游的人群中,“90后”占比超过50%,“95后”占比达到23%,年轻客群正在深刻影响着中国旅游业。

通过对目标客群的价值需求进行提炼后发现,文化的沉浸体验是70、80后的核心愿望,而国风、潮玩、身份认同是90、00后的基本诉求,以上所反映出来的是客群背后的情绪价值,即群体认同感、情感浸入感、互动参与感。

VR和AR技术所代表的沉浸感、交互性和想象性,完美契合年轻一代对游玩体验的新诉求。

02 打破时空局限

在现代快节奏生活中,游客往往无暇游览太多景点,或极易错过最佳赏景窗口。于景区而言,未能获得良好体验的游客不会选择重游,无形中损失了大量客流。

VR全景游览可以通过技术手段记录下景区四季景色,给予游客身临其境的完整游览体验。AR实景演艺则将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无缝集成,赋予景点新的生命与活力。

如何将虚拟与现实结合,拈花云科向文旅界交出了一份优秀的答卷。选取拈花塔作为视觉标志物,进行场景三维重建,让游客通过手机就能看到塔上生花,千灯浮空的景观。鹿鸣谷中跳跃的“小鹿”则结合了云定位技术和视觉分析技术,只需佩戴AR眼镜即可与它们亲密互动。

现代技术让瑰丽梦境照进现实,实现游客体验优化与景区数字转型的双赢。

03 创新营销玩法

VR/AR+文化旅游,不仅丰富了游客的游玩体验,更创新了营销玩法。由虚拟空间衍生而出的数字藏品备受年轻群体追捧。

近期泰山景区发售的限量一万份的“泰山神启跸图·十八学士”,开售仅六分钟便售罄。与此同时,拈花湾推出超萌IP鹿樱樱,首发亮相便获得破百万关注,同时还在拈花码上线“一起寻神鹿”,兑换精美礼品的活动。

景区能够借用自身所拥有的IP文化标识,精准开发迎合消费者喜爱的产品,不断赋予产品更多的文化价值,开发营销转化新渠道。

2022年以来,文化和旅游部多次就数字文旅融合发展做出了明确指示,要求各地区拓展数字文旅产业合作,加强5G、VR虚拟技术等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助力文旅产业的智慧升级。

在系列政策和VR、AR、云计算等技术的支持下,数字文旅将成为文旅行业转型升级发展的主要方向,未来还将诞生更多更加贴合用户与实际应用的新形态与新模式。

打卡敦煌大展!浓缩了1600年的敦煌历史,在Rokid AR眼镜里被唤醒

  轻盈巧妙的敦煌飞天在飘逸,活色生香的九色鹿在奔跑。伏羲女娲、朱雀神兽、持节仙人……在现代AR技术的帮助下,它们栩栩如生,款款而来。沉睡了千年的敦煌诸神,正在被科技的力量唤醒。

  目前,国内迄今为止展览规模最大的敦煌艺术展——“文明的印记:敦煌艺术大展”正在北京⺠生美术馆火热展出中。作为本次展览唯一应用的数智化导览系统,由敦煌研究院所属敦煌石窟文物保护研究陈列中心、艺琅国际、咪咕动漫有限公司和Rokid联合打造的“敦煌AR智能导览”,成为最引人瞩目的亮点之一。

  这是AR眼镜首次应用到敦煌莫高窟的导览服务中,它将为观众带来全新的沉浸式游览体验,开启敦煌数字化游览的新篇章。“敦煌AR智能导览”也将在今年3月落地敦煌莫高窟景区,成为敦煌游客数字化体验的常态项目。

  “敦煌AR智能导览”系国内文旅行业内首个基于单目视觉SLAM的AR眼镜导览方案。基于AI引擎、图片识别、3D场景展陈等技术,重现千年敦煌的绚烂文化。现场观众只需一副Rokid AR眼镜,便可以在数字讲解员 “敦敦”的引导下,跨越时空,进入千年前的敦煌,沉浸式体验莫高窟的前世今生。

  携手数字讲解员敦敦

  沉浸式体验国内最大敦煌艺术展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数字讲解员,敦敦。”

  走进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讲解员“敦敦”正将观众带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被誉为“以佛教为主体的万神殿”的第285窟壁画上,刻画着敦煌佛教艺术中最经典的故事之一——《五百强盗成佛》。

数字讲解员“敦敦”

  相传在古印度乔萨罗国,五百人造反成为强盗,杀人放火,打家劫舍,无恶不作。国王痛恨至极,派出大军镇压。经过一场恶战,五百人悉数被俘后剜去双目,衣不蔽体,放归森林,彻夜惨叫。

  在敦敦的引领下,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交融,原来静态的壁画“活”了起来。激战时的短兵交接,一帧帧连环的画面开始在壁画上跳跃起来。随着战事的愈发激烈,兵器、马匹的影像细节被逐渐放大,背景音乐的鼓点声响起。

  凄厉的声音传遍森林,佛祖释迦牟尼怜悯众生,施法吹来香山妙药,恢复了他们的双眼,五百人无一不感激涕零。最终,在佛的感召下,五百强盗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五百强盗成佛》活化图(局部)

  在佛祖以因果报应之说度化众生的故事背后,正是Rokid通过自主研发的AI 引擎、领先的图片识别、3D场景展陈与互动等技术,360度全景式地向现场观众展示壁画背后的历史与文化。

  比如,随着故事的演进,敦敦将实时调出相应的历史影像与文化图谱,以辅助语音讲解。在官匪激斗的作战中,战马的马尾为何会扎成辫子?人马的装备又为何被称作甲骑具备?壁画被放大,细节被聚焦,敦敦详细讲解魏晋南北朝时期官兵穿着、战马造型等细节的历史渊源与风土人情,诸如此类的细节不在少数。

  观众可以在莫高窟景区内的复制洞窟常设展览和巡展中,体验到包括第220窟、第45窟、第285窟等10个最经典洞窟的智能AR导览服务,享受科技的力量,更沉浸式地“走入”敦煌壁画的故事当中。

  国内文旅行业首次落地

  基于单目视觉SLAMAR眼镜导览方案

  不止于敦煌,Rokid目前已经在国内落地了多个成熟的文旅解决方案。

  在2020年的国庆黄金周,Rokid与良渚博物院达成合作,共同打造了全球首个基于AR眼镜的智慧导览系统。除此之外,山东博物馆、西安博物院、喀什古城景区等国内百余家知名博物馆和人文景区,也引入了Rokid的智慧文旅解决方案。

  Rokid持续引领AR文旅行业的发展。在本次的展览中,Rokid再次创新,打造了国内文旅行业内首个基于单目视觉SLAM的AR眼镜导览方案,帮助参观者在享受优质内容体验的基础上,获得更轻薄、更舒适的佩戴体验感。

  目前,主流的AR眼镜中一般会采用2颗或4颗摄像镜头完成SLAM(同时定位与制图技术)。相较于以往2颗以上摄像镜头的SLAM,单颗摄像头需要完成的SLAM算法更复杂、技术难度更高,但相应可以打造佩戴更轻便、硬件更节能、服务更具性价比的AR导览解决方案,从而降低AR智能导览进入大众消费市场的⻔槛,让更多的观众可以体验和享受到优质的AR智能导览服务。

  在国内文旅行业内,Rokid首次突破了单颗RGB摄像头深度算法的有限性,基于易现自研的大空间三维地图构建能力、标准化建图管理流程、平台化服务部署与在线建图功能,为观众提供快速精准的视觉定位和持久稳定的展示,更加沉浸和富有乐趣的AR空间体验。

  基于单目SLAM的Rokid AR眼镜,敦煌AR智能导览服务能够为观众带来更优质的导览服务,同时赋能博物馆的数字化发展。通过缓解传统讲解员的人员压力,AR智能导览极大地提升了博物馆的展陈效率,同时借此摆脱语音讲解设备单调重复的讲解方案,吸引更多观众体验自助式的深度流览路线,感受更具生命力的敦煌。

  AR技术打破时空界限

  Rokid助力敦煌文化焕发新生机

  对于喜欢敦煌艺术的人而言,莫高窟是朝圣般的存在。它传奇神秘,每年数千万的仰慕者赶来,只为一睹它的风采。

  在展览馆迈向智能化、智慧化的新阶段过程中,许多珍贵而无法呈现人们眼前的石窟与壁画真迹,正通过Rokid AR智能导览方案,以全新的方式将“敦煌之美”重新呈现在观众面前,帮助敦煌焕发全新生机。

  

图片来源于敦煌研究院

  比如,在本次展览中,包括第3窟、第220窟、第285窟等已经关闭的部分石窟,正通过1∶1数字化的方式进行复制后直接“搬”进北京民生美术馆。依托Rokid的3D场景重建、视觉渲染等技术,AR智能导览内容高度集聚文史信息,通过生动有趣的方式,最大程度还原敦煌壁画中的精髓,帮助观众沉浸式感受敦煌美学。

  同时,敦煌是脆弱的。作家余秋雨曾说过,敦煌不是“死”了一千年的标本,而是“活”了一千年的生命,是一代一代人用生命不断堆砌而出的。自第一代敦煌守护人、敦煌研究院首任院长常书鸿扎根大漠半个世纪以来,无数的追随者跋涉千里,将青春献身于这茫茫戈壁。

  

莫高窟第285窟(复制窟)内景

  令人遗憾的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敦煌石窟或许终将消亡。历史上人为的破坏、近代游客的涌入、戈壁沙漠气候的侵袭,甚至扬起的细沙、渗入岩壁的雨水,都可以威胁它的生命。曾有壁画修复师花费整整20年,才能修好一个石窟。

  文物的保护从来就并非易事。Rokid的AR智能导览方案助力敦煌焕发新生机的同时,也在为敦煌的保护提供新的参考方向。

  在线上,AR智能导览方案通过前期搜集的点云信息,保存了敦煌大量的数字化资料,储存于云端的资源如同一个虚拟而平行的敦煌数字世界,将为后世的敦煌学研究留下珍贵的史料。

  在线下,AR智能导览方案可以有效缓减人流压力对敦煌石窟所带来的物理性伤害,比如,通过合理的导览路线,能够有效地缩短游客在洞窟内的滞留时间,减轻参观活动对石窟遗址造成的压力。

  “AI+AR+文旅”的文旅模式正在引领博物馆的数字化转型升级,同样,科技的力量也将延续敦煌的生命力,让敦煌的美丽能够在世间停留得更久一点,消失得更慢一点。

本文源自:南早网

易现魏炜立博士受邀参加TODTALK,以AR无限延续城市记忆 

10月10日,易现内容总监魏炜立博士受邀参加TODTIME时间廊系列文化艺术对话活动TODTALK,带来【AR-WORLD城市新体验】主题演讲并参与“多元宇宙下,城市记忆该如何延续”主题对谈。

TODTALK

关于城市记忆的思考

本次活动中,魏炜立博士与来自新媒体科技艺术领域的大咖们——跨界艺术创作团队Much More,跨媒介造型艺术家、中国美术学院公共空间艺术系老师徐戈,共同从自身作品出发,讲述如何通过不同的媒介——增强现实、影像、雕塑装置,记录城市的发展,探寻城市与自然,城市与人的关系。

魏炜立 博士 | 易现内容总监

AR-WORLD

城市新体验

厦门胡里山AR夜游

在许多人的认知中,AR还是扫描瓶身出现的特效动画广告、互动游戏,事实上,伴随着AR技术的突破与发展,目前AR应用已经延伸至大尺度的空间领域。

魏炜立博士表示,易现自研的元宇宙空间数智化AR平台——洞见AR-World正在为城市打造全新的体验。基于行业顶尖的视觉识别算法和游戏级渲染技术,洞见AR-World为创作者提供可视化的三维空间编辑工具,支持用户将创意作品1:1绑定于物理空间,大幅降低AR空间内容创作门槛。

作为一种新技术、新交互,AR能够改变空间的原始属性,它将重新定义我们的生活、工作和社交方式。例如原本是传统的办公写字楼,经过艺术家的创作,在数字世界中它可以变成游戏场、演唱会、导航导览空间等等,彻底改变空间的原本功能。

魏炜立博士谈到,易现正在为未来空间形态做准备,通过洞见AR-World开放平台,携手创作者,不断地释放艺术家们对于空间的畅想,在不改变物理空间搭建的前提下,为空间的运营者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在不断发展和提升元宇宙空间数智化AR平台的同时,易现希望吸引更多的数字内容创作企业、数字艺术家、游戏工作室等创作者,建立具有蓬勃活力的AR创作生态,进一步推动AR艺术的商业化落地。

多元宇宙下,

城市记忆该如何延续

基于易现在城市文商旅空间的大量商业化经验和深厚的技术积淀,魏炜立博士从“AR无边界博物馆”、“AR实景剧情空间”、“AR数字游乐场”三个城市AR形态的真实落地案例,分享了AR技术在城市中建立的“折叠空间”,以及它们背后巨大的想象空间与商业潜力。

以AR技术助力南京小西湖的旧城改造项目为例,魏炜立博士表示,易现希望通过“AR无边界博物馆”将城市的记忆交还给城市,将城市打造成一个无限延展的时光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改造城市中诸多的功能性建筑,艺术家可以将自己对于这座城市的感情、记忆、设想以AR的数字创意形式表达出来,并通过商业化的运营以及分发引起更多观众的共鸣。

南京小西湖旧城改造

https://v.zhihuilvyou.com/%E5%8D%97%E4%BA%AC%E5%B0%8F%E8%A5%BF%E6%B9%96.mp4

“AR实景剧情空间”则是易现在商业街区、文旅空间采取的巨大突破与革新。易现在杭州吴山景区落地的“戏游-南宋记忆”项目,以AR技术为支撑,融合串联剧情、角色解谜、收藏图鉴等玩法,将开放的商业街区改造成一个实景剧本游戏,游客在1个半小时的体验中,去深入了解南宋的人文与历史。

“AR数字游乐场”则是更偏未来城市AR形态的一种想象,在类似开放世界的AR游乐场中,玩家可以通过组队、对战等形式完成任务,并通过与实际的现实场景的交互形式来解锁各种有趣的玩法。

魏炜立博士表示,易现打造的洞见AR-World平台,始终是围绕以人为中心的线下商业模式,赋能线下空间的增值运营。通过线下与线上的紧密融合,为城市里生活的人们带来新的视角、新的体验,重新去认识城市里的一花一草、街头与角落,从而产生人与城市更深层次的情感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