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世界服务第1”的农场,成功拿捏乡村文旅的致富经!

美国黑莓农场,被称为“美国第一乡村休闲胜地”,有着农庄界“希尔顿”美誉。

经过40多年的发展,黑莓牧场逐渐壮大,成为美国著名的旅游和休闲度假区。

同时获得“美国十大目的地”“度假黄金榜服务第一名”“世界服务第一”“世界餐饮第一”等旅游相关奖项30多项。

那么,美国黑莓农场到底是怎么规划乡村文旅高端局的呢?

01

黑莓农场是做谁的生意?

 

黑莓牧场建成于1940年,坐落在田纳西大烟山脚下,以其优美的自然风光闻名遐迩,总占地面积为4,200英亩,是集住宿餐饮、休闲娱乐、观光游 览等功能于一体的乡村度假旅游区。
 
黑莓农场最初是一家经营水果种植的农场,以提供优质的黑莓和其他水果蔬菜而闻名。
 
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引入了高端的住宿设施、餐饮服务、商务会议和休闲活动,逐渐发展为一个多元化的度假胜地,摇身一变成为农庄界“希尔顿”。
黑莓农场在功能分区上,有度假住宿、有餐饮会议区、有静态观光,有体验参与,有商业购物,一共分为六个区域。

 

动静有序,分区明确。
 
黑莓农场的饮食在业内声名显赫,知名厨师对每日三餐都是精心准备,通过农场至餐桌的概念,将新鲜、有机的食材直接用于制作菜肴。餐厅随时按照顾客的意愿来选择每一道菜,并提供特制服务。
 
农场定期举行以美食为主题的节日,如品酒节,并且每个季度安排不同的美食课程,每个课程根据当时的季节时令有不同的烹饪主题,每年举办15次。
 
高端客户的需求往往是简单的、基础的配套功能和日常的活动。他们并不愿意消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进行非必要的活动。乡村文旅项目的高端化,也可以是高级化的基础功能、高级化的日常活动。
 
黑莓农场核心做的是高端商务度假客户的生意,其次是兼顾朋友聚会和情侣度假,社交属性极强,家庭度假和亲子度假只是附带的。
 
可以说,黑莓农场的商业逻辑是让客户在项目获得事业和社交关系的拓展

02

黑莓农场的卖点是?

 

黑莓农场不仅仅是一个住宿地点,它是一处集自然美景、休闲娱乐、教育体验、美食享受和奢华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度假胜地,为每一位访客提供了沉浸式、全方位的农场生活体验。

 

深入自然的探险之旅

 

在黑莓农场,你能够以不同的方式与大自然亲密接触。
 
无论是划着皮艇穿梭于清澈的溪流中,还是骑着自行车环山畅游,亦或是乘坐复古马车悠然赏景,每一次出行都是一次发现美的旅程。
 
这里的自然风光未经过度雕琢,保持着最原始的野趣,让人仿佛置身于世外桃源。

寓教于乐的学习课堂

 

农场内部设有各类工作坊和小课堂,让客人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新技能。
 
从跟随经验丰富的园丁学习如何照料作物,到在专业厨师的指导下烘焙一道地道的苹果派,每一堂课都充满了乐趣与收获。
 
这种将教育与娱乐相结合的体验,让大人和孩子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乐趣所在。

舌尖上的盛宴

 

被誉为“世界第一美食”的黑莓农场,其美食的魅力不容小觑。
 
所有的食材90%以上源自农场自产,保证了食物的新鲜与健康,迎合了时下对有机健康的食材需求。
 
从清晨的一杯热牛奶,到晚餐时分的一顿精致佳肴,每一餐都是对味蕾的极致宠爱。
 
尤其是那些用最新鲜小麦磨制的面包,搭配上自家制作的果酱和奶油,那种纯粹而质朴的美味,令人难以忘怀。
 

奢华体验与高端服务

 

黑莓农场在提供田园风光的同时,也不忘满足高端客人的奢华需求。
 
从精致的住宿环境到世界级的SPA服务,再到配备齐全的高尔夫球场和马术场,每一项设施都彰显着农场的高品质。
 
这里不仅是休闲度假的天堂,也是举办各种高端活动的理想场所,无论是浪漫婚礼、音乐节还是企业会议,都能在这里找到完美的场地。

自然馈赠的精美礼物

 

离开农场时,不妨带走一份特别的纪念品——由农场出品的精品礼盒。
 
这些礼盒中装满了农场自产的新鲜坚果、种子和其他农产品,不仅是一份来自大自然的礼物,更是一段美好回忆的见证。
 
黑莓农场以其独特的魅力,成为了一个让人流连忘返的地方。
 
无论是寻求自然之美,还是渴望一次身心放松的旅程,这里都能提供超越期待的体验

03

黑莓牧场的成功经验借鉴

 

黑莓农场的成功案例为创业者和经营者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尤其是在打造独特品牌、利用自然资源、重视食材质量、提供多样化体验以及注重客户体验等方面。

 

以下是对其成功经验的深入解读与应用建议:

 

1

打造独特的品牌

 

差异化定位:明确你的品牌与竞争对手有何不同,无论是服务、产品还是体验,都要有独一无二的卖点。

 

故事化营销:通过讲述品牌背后的故事,建立情感连接,让顾客感受到品牌的温度和个性。

 

高端定位:如果条件允许,考虑将品牌定位为高端市场,提供奢华或独特体验,吸引追求品质的消费者。

 

2

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优势

 

生态友好:尽可能地利用和保护自然资源,打造绿色、可持续的形象,吸引环保意识强的客户。

 

本地化特色:结合当地的自然风光和文化特色,设计与之相匹配的产品或服务,增强地方色彩和吸引力。

3

重视食材的质量和可持续性

 

有机农业:黑莓农场注重食材的有机性和新鲜度,这与当前消费者追求健康、绿色食品的趋势相吻合。如果条件允许,建立自己的食材生产基地,或者与当地农户合作,确保食材新鲜、健康。

 

循环经济:农场自产自销的模式,体现了循环经济的理念,减少了中间环节,提高了经济效益。

 

乡村可以发展类似模式,减少浪费,提高资源利用率。

 

4

提供多样化的活动和体验

 

定制化服务:了解目标客户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活动和服务,如烹饪课程、户外探险、文化体验等。

 

全感官体验:设计能够触动顾客视觉、听觉、味觉、嗅觉和触觉的体验,创造难忘的记忆点。

 

5

注重客户体验与服务

 

细节决定成败:从预订流程、入住体验到离店服务,每个环节都要精心设计,确保无缝对接,超出客户期望。

 

反馈机制:建立有效的客户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并响应客户意见,不断改进服务质量。

 

员工培训:投资于员工培训,确保每位员工都能提供优质服务,他们是传递品牌精神的第一线。

 

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不仅能提升品牌竞争力,还能增强顾客满意度和忠诚度,为业务的长期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黑莓农场的成功案例为乡村文旅产业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借鉴,特别是在发展乡村旅游休闲产业、提升农产品附加值、促进乡村就业和吸引外部投资等方面,其模式和策略值得深入探讨与应用。

 

 

为什么有些文旅IP只能昙花一现?

当你漫步在一个文旅城市的夜晚,被五光十色的灯火和热闹的人群包围时,是否曾好奇过这些繁华背后的故事?如今,文旅产业不仅是城市经济的“强心剂”,更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为什么有些城市的文旅IP只能红极一时,而有些却能长盛不衰?今天,让我们一起探讨这些现象,揭开背后的秘密。

文旅IP的生命周期到底有多短?

今年前五个月爆火的文旅IP,平均寿命只有25天。有些IP快速崛起,迅速走红,却像流星一样转瞬即逝。比如天水麻辣烫,2月13日,一个甘肃天水本地人发布的7秒钟生活记录视频突然爆火,带动了天水麻辣烫经济的爆发。然而到四月中旬,热度便迅速下滑,到五一前后,许多麻辣烫店已亏本转让。长春市动植物公园的“雪饼猴” ,这位因吐槽雪饼“太干巴”的孙悟空扮演者,带火了长春市动植物公园,今年前两个月游客量和收入同比去年均增长了近10倍,五一假期再次迎来小高峰,但之后热度也逐渐减退,其热度主要集中在2-3月。

同时也有许多IP从去年火到了今年!

泉州簪花就是一成功的案例。明星赵丽颖为杂志《上城士》拍摄了一组展示泉州蟳埔女传统服饰的簪花照片,在网上迅速走红。抖音和小红书上关于蟳埔女和簪花的搜索量达到17亿,掀起了众人纷纷前往泉州打卡的热潮。春节期间相关话题播放量超过10亿。与其他IP不同,泉州簪花的热度并未呈现出热度达到顶峰后迅速下降的趋势,而是从去年一直火到今年。景德镇的无语菩萨也是从去年火到今年,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的持续增长。

再来看新疆阿勒泰,因为电视剧《我的阿勒泰》的热播,旅游热度持续不减,可能成为今年“寿命”最长的文旅IP。随着《我的阿勒泰》在全国范围内引起广泛关注,新疆阿勒泰的自然风光、文化底蕴以及独特的民族风情吸引了大批游客。阿勒泰的广阔天地和独特风光不仅满足了游客对自然景观的向往,还因电视剧中的美丽场景和动人的故事情节增强了游客的情感共鸣。据统计,自《我的阿勒泰》播出以来,阿勒泰地区的旅游预订量同比增长了370%,并且这种增长趋势预计还将保持下去。

那为什么文旅IP寿命会长短不一呢?

单点式个人IP容易迅速走红,但难以持久。单一IP的成功往往依赖于短期内的高曝光率和大众的猎奇心理,但缺乏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多样化的体验内容,很难保持长期的吸引力。游客在尝试过后,如果没有新的亮点和持续的吸引力,便很难再度光临,导致热度迅速衰减。

贴合旅行本质的IP更容易长久!

阿勒泰的广阔天地、泉州簪花的美丽追求,这些都满足了人们逃离日常、寻找自我的需求,因此能长期吸引游客。旅行的本质是为了放松、探索和体验不同的文化与自然,这类IP能够深刻把握人们的需求,提供持续的新鲜感和深度体验,因而能够保持长久的热度。

创新与多元化是关键!

成功的文旅IP往往能够不断创新,提供多样化的体验。例如,景德镇不仅有无语菩萨这个IP,还结合了当地的陶瓷文化、艺术展览和互动体验,更有其地理环境的天然Buff加持,让游客每次来都有新的发现和体验。这种多元化的体验不仅延长了IP的生命周期,也增强了游客的满意度和回访率。

年轻人狂啃“中药面包”,正在风靡全国

中药面包,怎么就火了?

北京国贸又有新餐饮店围挡,就在中海广场1楼Lavazza旁边,特别显眼的位置。围挡上写的字格外吸引人,“别催!养生吐司 马上出炉”。

养生吐司,这是个什么新物种?

内参君在小红书上查阅后发现:这个令人有些摸不着头脑的新物种已经在多个一线新一线城市开出门店,吸引许多网友打卡。

在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一楼,就开出一家主打养生欧包的“药食坊”。主打麦冬清润吐司、阿胶软欧包、黄芪养生包、荷叶消暑包、当归罗汉果吐司等多款养生系列。

郑州国贸的仲景生活,和这家“药食坊”有些相似。这家店是是张仲景大药房旗下的国潮养生烘焙馆,招牌有枸杞豆浆芋泥面包、青稞0蔗糖面包、黑枸杞板栗面包等。

仲景生活还推出了性价比的早餐套餐,一个纤维肉松香菇面包加一份山药燕麦奶昔,9.9元。

杭州的方回春堂有一家“四气五味 · 药食无界灵感烘焙坊”。和上述两家显著和中医院、药店相关的门店不同,这家店开在景区里。

不过,社交网络上有一些对店主中医背景的介绍,有说“主理人”是中医硕士,希望借“面包”之力,让更多人一起认识和实践中医理念,也有人说,创始人是中药世家。

四气五味店内品类众多,和天津中医药大学“药食坊”面包的中药元素相比,这家店面包的“药”感没那么重。产品有如茼蒿芝麻裸蛋糕、茯苓面包、紫苏扭扭棒一类。除了各色面包烘焙产品,店里还有茶饮系列。

在杭州备受关注后,四气五味又到深圳开出分店。和杭州的门店相比,深圳的四气五味在装潢上明显加重了中医中药元素。门店整体色调改为大红色,收银台背后还做了一面相似中药柜的墙,店内外的宣传语中也加入了“养生”相关的元素。

除了这些地方,山东济南、福建漳州等地,也开出了中药面包或者养生面包店。

翻了这些中药面包店的大众点评评论区后,内参君发现:中药面包好评率还挺高。

不少消费者都是尝鲜尝新心理驱动,毕竟中药面包是一个新鲜玩意,有人还表示,我买它时就觉得是噱头大于本质,但我就是想试试。

总体好评的原因基本离不开“好吃”,“没什么中药味,就是面包味”。

这非常真实地体现出这届消费者的朋克养生精神,生是要养的,中药味是不能接受的。同时,这也直观地体现出商家对消费者朋克养生精神的准确判断。

养生面包,拿捏消费心理的“图一乐”

看似小众的新兴品类,开店的方式还挺“杂糅”。

有直接开在中医院的,亮橙色的门头和店内装修十分醒目;有专门做中药的品牌在商场里开出的烘焙店;也有专注做养生面包的新品牌,如养生吐司、药食无界灵感烘焙局、轻体日记等。

但要清楚的是,目前市面上流行的一类中药养生烘焙产品,大多数是在原有烘焙产品线的基础上,加入一些常见的中药材,如黄芪、阿胶、茯苓、当归等,根据制成贝果、吐司、欧包等烘焙产品。

被加入的药材都可以在国家卫健委公布的百余种“药食同源”的目录名单上找到。换句话说,是卫生部门认可的,可以作为食材添加到门店售卖产品里。

能和烘焙产品搭配、且又是国家允许的药食同源的“中药材”并不多见。

这批开出养生烘焙专门店的品牌,以“中药欧包”做招牌主打产品,给消费者健康、养生的概念,其余大多数sku则和普通烘焙店差异不大,最多是做出“减油”、“减糖”等常见的调整。

即使是开在中医院里、看似更具专业背景的“元气养生局”,也是做出几款主打中药养生的吐司,其余产品线和中药材关系不大。甚至有消费者留言,最好吃的产品是“全麦金枪鱼”。

看似是“养生面包”这样新鲜的小众品类正在崛起,但伴随着入局者的增多,长此以往,为数不多的适配面包的药材种类是否支持创新,是个亟需解决的困难。

以及少量的“药食同源”的药材加入吐司、欧包中,又能发挥多大作用,又如何保持新鲜感不随时间流逝,这一切的问题都是这个新型品类在迈向成熟路上必须考虑的问题。

但就目前来看,即使是图一乐,在消费者普遍有“健康焦虑”的今天,养生面包多少能带给人一些心理层面的安慰,也挺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餐企老板内参”(ID:cylbnc),作者:内参君

文旅向左,数字游民向右

继文旅在去年火热之后,数字游民也成为乡村振兴新的突破口。

你听过“数字游民”这个概念吗?如果答案否定,或许你还不够松弛。

截至2022年,全球数字游民总数已达到3500万人,全球共有54个国家提供数字游民签证。据国际数字游民自发组建的Global DNX预计,到2035年,全球数字游民或采用数字游民生活方式远程办公的人将达到10亿人。

数字游民译自英文Digital Nomad,指完全依靠互联网赚取收入,借此打破工作本身与工作地点、时间的强关系,全球移动生活的人群。

在中国,2.8亿“00后”中有76.4%愿意成为数字游民,其中想要逃离一线城市的人口高达1000万,而他们的下一个人生选择很有可能是数字游民。

着陆TouchBase在四川省资阳市走进了一个刚刚开始运营的数字游民基地DNβ。在这里,我们尝试解读这个新兴的社群空间以及其中的人与生活方式。

01 起因于一个浪漫构想

从成都天府国际机场驱车20分钟,就能抵达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所在地仁里村,这里是典型的川中小乡村,距成都市区车程也不到1小时车程。

村庄是典型的浅丘地貌,处在这样一片离蓝天白云很近、景观建筑与自然风景良好结合的乡野间,松弛舒适、交流顺畅的社区氛围,让社区充满自由和谐的气氛和旺盛的生命力。

自由和松弛是从环境和设计上就开始营造的。在社区里,看不见很高的建筑,只有矮矮的楼房,建筑大量采用了木材、石材、青瓦、毛竹等,让社区更像一个充满乡野气息的生态园林而非狭窄拥挤的城市,在这种氛围里,心也可以放松下来。

DNβ的建筑

其实,在打造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之前,当地曾打算在这里规划打造农旅项目。

“但最终我们选择了‘数字游民’这一项目。”资阳市委副秘书长、资阳市住建局副局长赵怀民表示,因为这不仅可以盘活闲置资源,还会衍生更为丰富的新兴业态。

此前,他们前往浙江安吉、云南大理等地方进行考察,对当地的数字游民社区印象深刻。“比如安吉的数字游民公社,是将一个废弃竹木加工厂改造而成,不仅满足了游民们的生活、工作所需,还吸引了800多位年轻人入驻。”

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也叫DNβ。其名字本身也解释了社区的内涵,DN代表Digital nomad数字游民,Beta既与古文字“阳”同形,也象征迭代、升级和持续的创新——它指向一个由数字游民共建的可以无限迭代的创新社区,甚至城市。

DNβ的投资建设方资阳空港投资集团总经理王胤告诉着陆TouchBase:“DNβ并没有做大拆大建式的改造,我们还是利用仁里村原有的资源,就是它以前规划的集体性建设用地,同时盘活老百姓闲置的宅基地资源。通过点状布局的方式,因地制宜,尽可能地保持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建设数字游民社区,除了区位优势、生态优势之外,配套设施也是资阳的另一重要优势。”王胤说,他告诉着陆TouchBase,在毗邻DNβ的位置,中华优秀文化创作科技示范园也即将开业,此后,根据群集效应也将进一步吸引相关产业入驻。

除了基建之外,人是社区的灵魂。DNβ目前已吸引部分引领型数字游民个体作为种子人才入驻并合作开展孵育计划,其中有健身瑜伽教练、脱口秀演员、社群主理人、青年作曲家、数字游民咖啡师、千万品牌创始人、音乐厂牌创始人、95后跨界艺术家、国际知名新媒体艺术家、全网粉丝超过200w+的自媒体创作者、拿到多项国际顶尖设计奖项的米兰理工大学设计博士团、破圈而出的大厂追梦人、逃离北上广深的“反卷”先锋等。

DNβ的设计者、电子科技大学教授周涛,曾先后创立了数之联、数联铭品、国信优易等大数据企业,总市值超过200亿人民币。

周涛认为,DNβ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将建成一个无限迭代的创新社区模型,为海内外优质青年提供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旅居式创新孵化场域。这将有效缩减城市与乡村的鸿沟,促进城乡发展均衡。

2015年,电子科技大学联合国家信息中心共同创建电子科技大学大数据研发中心,周涛担任主任。这一中心拥有十数位国家级人才,产出超过500篇原创研究论文和100多项发明专利。2019年,大数据中心与STAR REACH共建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尝试用科技手段创造新艺术,基于大数据洞察年轻人。数字游民是他们的核心研究方向之一。

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团队在一年前开始寻找数字游民的线下落脚点。一个偶然的机会,团队在网络上的一篇帖子里发现了资阳,帖子里有俯拍山顶观景塔的图片。

“我们第一反应是觉得这里的建筑很好看。通过搜索,发现这里竟然是资阳的一个村庄,这里一共有三栋非常美丽的建筑。”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团队运营柯宇回忆道。

人们在DNβ享受休闲生活

新媒体实验室来到仁里村进行了实地考察,他们根据已有的建筑进行重建和软装,于是三个月之后,DNβ开业了。

作为DNβ的社会创新召集人,周涛在DNβ的启动仪式上表示:“我们鼓励青年以边工作、边度假的方式加入社区,在这里找到连接点、成长性与归属性,以社区为桥梁,切入乡村,为资阳乡村经济带去年轻的生产力,为资阳乡村教育推进更公平和多元的发展机会。”

02 三个月完成搭建开业

山间共居公寓,远离城市喧嚣,没有使人内耗的办公室氛围,没有令人费神的人际关系,只有来自世界各地为了更好实现自我价值、追求向往生活、自由且自律的年轻人。

这是许多人梦想的生活场景,也是DNβ正在发生的现实。

DNβ占地近20000m²,由资阳空港投资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包括全球数字游民创新中心、共享办公、共享食堂、数字游民文化体验中心等模块,将为“数字游民”提供工作与生活平衡的旅居式创新场域。

在DNβ,有2364m²的超大共享办公空间,涵盖开放式办工位、路演区、独立会议室、自由洽谈区等,让旅居的数字游民既能徜徉美丽山丘,也能连接全球、高效工作。工作之外,共居区域设有共享厨房、洗衣房等生活配套设施,山顶观景区还特别打造了新消费场景——古法手工窑烤面包,并与知名咖啡师合作创立DNβ同名咖啡品牌,大大丰富了游民生活的多样性,使之能充分体验田园的自由与闲适。

人们可以在DNβ交流和工作

“其实也是希望可以先由数字游民带动,让其他成都重庆周边的人发现这个地方,让这里可以作为一个周末游的选择地,就是可以来这里看看游民的生活,然后体验一下。”新媒体艺术实验室团队运营柯宇补充说,“希望大家可以先来认识乡村、先来旅游、先来玩,从而可能希望待在乡村。”此外,DNβ也会策划相关匹配的活动,类似露营、集市等,借此带动周边人群的消费。

当然,面包之外,数字游民们必不可少的精神食粮也非常丰富。

在DNβ的社区环境内,特别邀请了一众国际艺术家设计和十个相互串联的艺术装置,以数字游民精神为主题,涉及现代科技、自然景观、乡村风貌和人文情感,为来访者奉上一段别开生面的艺术之旅。

大名鼎鼎的来自意大利知名设计工作室的Atelier Biagetti,曾与LV合作了家具系列,作品曾在米兰三年展、迈阿密巴塞尔艺术设计展、米兰Riccardo Crespi画廊以及其他公共机构、私人空间、博物馆等地展出。他的作品也在DNβ的空间里亮相。

除此之外,还有国际知名的新媒体艺术家刘佳玉、新加坡艺术家Tan Zi Xi、国际艺术家及音乐家Ronnie Deelen等诸多艺术大咖,也都为社区量身打造了独具风格的公共艺术装置作品。

在这里,艺术呈现的方式也自由而多元。

数字景观《咫尺星河》是数字游民们探索自由与无界限之旅的起点,旅程的下一站是花朵装置《Blooming绽放》,它用充满未来感的色彩传递着资阳这座城市的朝气与生命力;公共雕塑《Endless无尽》则象征着数字游民自由灵活的生活方式;户外装置《Fantasy Evolution奇幻进化论》浓缩着数字游民对自然生态的奇幻想象,展示了超越自然的力量。山脚下的屏幕装置《涌·石Stone Whisper》上,有一条虚拟河流在静静流淌,它昭示着各种文化之间不断的交融和流动,恰恰也折射出数字游民社区所倡导的多元文化和包容思想。

在自然而松弛的氛围中工作,在艺术且优雅的空间里生活,也在创意和多元的人群中社交。在DNβ,大家随时可以交换技能,实现休闲共创。DNβ为才华横溢的人提供了空间,也创造出社交圈。

DNβ的艺术装置

在4月12日的社区启动仪式上,36名数字游民入驻DNβ,成为仁里村的新村民。这些新村民来自五湖四海:曾生活在英国、意大利、新加坡等地;从事的行业也五花八门:程序员、设计师、自由撰稿人等。

但他们来到DNβ的目的却十分相似:原生态的田园风光、低廉的生活成本、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包容、自由的青年文化。

作为首批入驻社区的新村民,韩国咖啡师秋浩真觉得,数字游民是最不缺乏创造力的群体,其最大的特点是涵盖面广,在网络、艺术甚至工业领域,都能看见数字游民的身影。

秋浩真决定在DNβ创业。他尝试组建自己的产业链,从进口生豆、烘焙、包装到出售,需要成熟的运营方式进行推动,但他仍信心满满。“我更现最迫切的是先把产品弄出来,一旦产品能够成型,就可以去已有的咖啡门店测试实际效果,随后在进一步去铺渠道。”

洞察到咖啡豆需求存在口味不均、且容易闲置的痛点,他初步的设想是将咖啡豆做成烟一样,在任何一家超市便利店都能够买到。“我选择做一个像这种烟盒一样的包装,里面可以放各种各样的咖啡豆,这样的话这样的话我实际不需要门店,也许我可以把这个东西放到其他咖啡店去销售。”秋浩真说。

自媒体博主肖恩(B站:肖恩看)之前居住在长三角,身边有不少朋友陆续搬家到了成都,这让本来就关注旅居内容的他有了新的想法。最终,在朋友的推荐下,肖恩选择来到DNβ,尝试开启新的生活方式。

“大学期间也实习过好几家公司,但我觉得在公司里上班的状态不是我自己喜欢的,我可能更喜欢自己去支配时间,自己去安排计划。”毕业后,肖恩选择成为全职自媒体工作者。

现在,肖恩觉得,工作是为了自己,自己可以掌握工作的节奏效率。自媒体工作灵活自由,也恰恰符合数字游民可以按照个人心意选择工作地的特质。

2024年年初,肖恩发现身边的朋友陆续形成了一个数字游民圈。“我在不同的数字游民社区会遇到各式各样的人,在这个圈子里面经常有时候会交流。”肖恩说。

他发现,这个小圈子里,互联网创业者身份的朋友会多一些,也有不少在人生“gap”期的朋友,选择成为数字游民,暂时逃离当下所处的工作状态。

如果仔细梳理这些新村民的经历,不难发现他们共同的特点:具备做自由撰稿人、独立开发者等的能力,且有极强的自律性。

这也符合DNβ的构想:先吸引一波引领型数字游民来到此地,再带动更多的同类和探索型数字游民。

03 DNβ的未来

除了空间的更迭之外,人始终是社区的核心。随着生活方式的转变,DNβ将成为人才孵化的乐土,也为年轻人们带来新的可能性。

在已经入住DNβ的艺术家张鹿鸣看来,数字游民的工作种类更纯粹:“一般的数字游民不需要跟在地有很强的链接,但我们的工作还是需要跟地方在地有一个链接,可以帮助年轻人创造更多的可能性,因为它提供了一种新的工作方式。”

这种工作场景在海外更为普遍,尤其适合中小型企业。随着年轻人越来越多,自由职业者成为数字游民的主力后,为创意、创业本身创造出新的土壤,打破一些固有的传统行业壁垒,产生出不一样的化学反应。

事实上,DNβ也正在为这样的碰撞创造机会,同步实施人才培育计划。

数字游民全球创新中心将汇聚全球英才,推进校企合作,统筹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体”协同发展。中心已开启多项数字游民人才计划,包含Genius β优秀人才创业新物种孵化,打造海归青年创业者的着陆点;Art β国际双边校园驻留计划,联动资阳本地高校中小学,注入优质教育内容;Prize β分季多主题的数字游民马拉松竞赛,打开多元游民群体的筛选路径……为了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人才计划还将持续打造个性化的孵育系统。

DNβ的文化体验中心

如果说四大核心场景为数字游民打造了一个舒适的工作生活空间,十大艺术装置创造了一个惬意的休闲艺术展区,数字游民全球创新中心则为数字游民们铺设了一个全方位、个性化的成长孵育系统。

与此同时,DNβ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的营业,也为这个村庄带来人气和就业机会。仁里村的活力也正在悄悄被“唤醒”。这个依山傍水的小乡村逐渐被更多人知晓,越来越多的村民开始受益于乡村“数字化”改造。

如今漫步在仁里村,昔日的小乡村变了新面貌——乡村建筑成为了数字游民的创业空间,乡村咖啡馆、精酿酒馆、窑烤面包店等配套产业随处可见。

DNβ将代表资阳这个年轻的城市,去发声,去链接全球有才华的游民群体。社区为数字游民群体提供共享办公、住宿及其他优质共享生活设施,打造可信赖的友好共居环境,并为渴望旅居式生活的数字生态能力者打造一个创新孵化场域。

随着DNβ启动营业,资阳也筹划,进一步依靠川渝腹地的地理位置,发展中部地区经济优势,把数字游民变为数字乡民,激活资阳整座创业城市的活力。

未来,DNβ还有更大的愿望。王胤表示,下一步将对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进行更为精细的规划,继续扶持创业者,通过产品场地资源互换等方式,进一步拓展规模。

“将来包括优秀文化传统科技示范园等周边社区的建成,也将进一步形成联动效应。”王胤说,“我们的设计中,DNβ一年的流量是300万人次。这不仅包括数字游民,还有外地来的游客。所以接下来,我们还将进一步开发特色餐饮、民俗、文创产品等相关产业。我们将进一步提升公寓的接待能力,预计一年后突破150张床位。”

除此之外,农业文旅也是新的计划之一。如果城里公园的花看腻了,看到乡村里整齐的高粱、大片的花生、油菜花,或许有不一样的感觉。

在政策层面,资阳当地出台了共创共居社区、共享工作空间与相对应的创新支持机制。在产业建设方面,距离DNβ不远,依托四川音乐学院临空经济区校区美术学院等建设的“天府艺谷”雏形也已呈现,以资阳临空经济区智能制造产业园为代表的“临空智谷”也在积极打造。这些都将为数字游民提供创业土壤。

新兴的数字游民文化正在崛起,谁能顺应趋势,谁就有可能成为下一个数字变革时代的领跑者。未来,资阳将成为数字游民的中转站,为数字游民提供交流和合作的机会,可以从这里走向世界,出海创业,也从这里走向乡村。

参考资料:

中国经济网:数字游民新生活。

度看四川:新资阳人:“数字游民”。

封面新闻:成都周边新地标,DNβ资阳国际数字游民社区4月12日开业!

川观新闻:资阳数字游民社区迎来首批居民:边工作、边度假,休闲共创、不倦不躺。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着陆TouchBase”(ID:Touch-Base),作者:李楚悦

《我的阿勒泰》能否拯救文旅短剧?

01

最近,治愈系文旅剧《我的阿勒泰》火了。

恰好上周末我和一个影视圈朋友约了个饭,聊起这部当红大作时,朋友问了一个灵魂问题:

为什么明明传统剧集更出圈,地方文旅局却都在卷文旅短剧?

他说,你看啊,我们前段时间准备去厦门拍一部文旅短剧,场地、赞助啥的都谈好了,结果来了个朋友,介绍了浙江X山文旅局。

当地文旅局负责人一听朋友的制作团队背景,立刻拍着大腿说去啥厦门,你就来我们这拍啊,X山环境不比厦门好多了,然后摆在桌面上的条件好的吓人。

朋友简单一盘,发现只要在浙江这个地方开拍,政府不仅出场地、出资还有税收优惠,泼天富贵砸在头上,他总觉得这种免费送上来的会不会背后有坑……

我说,你别慌,这事是有前因后果的,且听我娓娓道来:

今年1月12日,广电总局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计划一年创作播出100部优质文旅短剧。

广电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随着微短剧热播,带动一批国内的实体取景地“出圈”,形成“微短剧+文旅”的新消费模式。

政策红利下,业者在寻找掘金机会,河南、四川、浙江等地不少地方文旅部门也大举入场,推出了各种扶持政策。

为吸引微短剧项目入驻,一些地区出手阔绰,最卷的就是浙江。

比如,杭州市余杭区直接设立了总额2亿元的网络微短剧发展基金,给予微短剧创作全方位扶持。

当然,原本就有影视基地的横店、西安、成都等地,本就具备产业链的先天优势,也加入这场优质剧组争夺大军。

四个月的时间,广电总局已分两批公布了《你的岛屿已抵达》等28部推荐作品,完成了近三分之一。

文旅短剧一时风光无量,各大剧组也在政策红利下一顿操作猛如虎。

但人人都说这是文旅微短剧的新风口,背后的难言之隐是,剧确实拍出来不少,火的却一部没有。

也就是说,虽然各地锣鼓喧天,文旅短剧至今没有哪怕一个爆款IP来撑场面。

被寄予厚望的《我的归途有风》是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衍生短剧,播放量近2亿,在抖音这种动不动以十亿计流量的短视频平台也只能说表现平平。

而《我的阿勒泰》虽然只有8集,但一集动辄三四十分钟,已经不能算是短剧,爆火后,这股文旅+剧本创作的风潮再次引发了地方文旅局们的内卷。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02

各地文旅局摩拳擦掌,但一部剧真的能带火一座城吗?

官方有信心显然是受去年刘亦菲、李现《去有风的地方》启发,那部剧对取景地大理的旅游提升效果明显,一直是各地文旅局开会时热议的话题之一。

据《云南日报》报道,《去有风的地方》播出之前,凤阳邑茶马古道每天游客量50到100人,播出后第3天到第5天,游客量每天暴增至500到1000人。

《去有风的地方》的拉动效应还在持续,今年五一前,各种以这部剧为主题的大理旅游线路产品仍然在热卖。

大理沙溪古镇/旅界实拍

仅在小红书平台,“去有风的地方”相关笔记就有近百万篇。

去年年底,大理文旅局发布公示,拟对《去有风的地方》给予200万元补助,充分肯定了这部剧对当地旅游的带动作用。

但作为2022年曾旅居大理一年的人,在我看来,首先这部剧推出的时候恰逢疫情放开,占据了“天时”,且大理作为北上广深打工人的乌托邦自带热度,拥有“地利”,最后,“有风”的男女主本身就有流量,这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让“有风”播出后一炮而红。

文旅短剧当下的现状却是影视公司们瞅准了政府的急迫需求,一拥而上,看似热闹,大多是非专业的人在做非专业的事。

怎么理解?

首先,传统微短剧赛道创作者擅长的是霸总、雌竞、手撕渣男绿茶之类的剧情,收入主要来自用户付费,而文旅剧由于内容创作受限,论收益自然比不过传统短剧,所以创作者对文旅剧不大感兴趣。

其次,目前文旅剧主要还是由传统影视人在推动,这些人为啥愿意改行拍文旅短剧?说白了,是看政府愿意出多少钱投资这部剧,在他们眼中,这类项目也只能由地方政府出资定制,因为后期收益无法预期。

不难看出,传统微短剧是从下往上做,文旅短剧需要从上往下,传统影视人与微短剧创作者的底层创作逻辑是完全颠倒的。

那么,大量传统影视人拿到了政府出资拍摄文旅短剧后,自然也得“拿谁的钱听谁的话”,地方文旅局作为出资人,多多少少都会对短剧创作指手画脚。

身边一些准备入局文旅短剧这个赛道的创作者和我直言,拿了政府钱拍文旅短剧,一点狗血剧情都要反复开会研讨,一不小心就拍成了文旅广告宣传片,相当于“戴着镣铐跳舞”,这怎么火?

而从《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这些剧爆红来看,在内容创作上,不难看出文旅剧还是以内容为主,文旅只是背景板。

表面看,上述剧文旅的内核很淡,实际上播出以后,处处是文旅,撩拨了观众想去旅游的心,但大部分文旅类微短剧做的不接地气,故事性较弱,只是一味地宣传本地特色旅游资源,这也导致这些短剧反响平平、难以出圈。

同样做为内容创作者,我深知最高级的营销是“润物细无声”,而非大鸣大放告诉对方“我有多少好东西,你们快来看呀”。

文旅短剧打不过精心打磨的文旅长剧,背后原因可见一斑。

03

有意思的是,《我的阿勒泰》火了以后,对正在泥淖中挣扎的文旅短剧依然是个福音,也让地方文旅局看到了文旅剧走红的可能。

同时,《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2027年将超过1000亿元,潜力肯定是有的。

新榜发布的数据亦显示,在供给端,2023年微短剧拍摄备案集数同比增长28%;在需求端,2024年第一季度,抖音和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短剧数量同比增长65%。

应该说,微短剧市场呈现的还是供需两旺态势,只不过地方文旅局渗透文旅短剧的思路或许该变一变了:

我们的文旅短剧到底是拍给谁看的?也就是说想拍一部让领导爽的剧还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剧?

这里面的底层逻辑差异很大,我曾经和一部当下很火的文旅剧导演大哥有过私下交流,聊到之前一部很红的文旅题材影视剧作,大哥说其实当时这部剧也拿了地方文旅厅不少赞助。

和文旅厅领导开会时,导演大哥直言不讳:我们合作就好比您来一家Omakase餐厅点菜,您只需要告诉我自己忌口什么就好了,专业的事情我们来做。

我说,他们听进去了吗?大哥淡淡一笑后反问,如果没听进去,这部剧能火吗?

相比传统影视,微短剧成本低、制作周期短,更多的是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让观众体验到在地文旅特色。

只是看下来,观众们总是在传统旅游宣传片和土味短剧之间傻傻分不清楚,文旅短剧不仅内容奇奇怪怪,形式也鱼龙混杂。

除此之外,表面看文旅短剧制作成本低,其实极度依赖“投流”。

据多位影视制作人员向旅界反馈,不少地方文旅厅倾情投入的“大作”,前期制作成本并不低,但在后期短视频平台“投流”时却谨小慎微。

业内人士曾向Tech星球透露,咪蒙推出的爆款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观众充值8000多万,最后盈利也只有200多万。充值跟盈利是两回事,充值过亿,其中80%的钱用去了投流量,10%是微信过路费,3%给了投流方,咪蒙公司到手只有充值额的7%。

所以,短剧制作成本低,但后期推广营销费用高得惊人。

而文旅短剧没有投流,平台流量自然不会倾斜,正所谓“该花的钱不花”,让花了的钱反而打了水漂。

文旅短剧的尴尬现状由此可见一斑,《我的阿勒泰》火了,地方文旅摸索短剧之路依然漫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熙少

下一个顶流?《我的阿勒泰》提前带火新疆旅游,旅行社咨询私信爆了

“剧播之后,咨询的人明显多了起来,后台私信都快爆了。”阿勒泰当地旅行社工作人员张馨说道。

图片来源:时代财经

5月7日,8集电视剧《我的阿勒泰》在央视综合频道CCTV—1黄金档播出,第1集直播收视率达1.9578%,登顶同一时段收视第一名。

《我的阿勒泰》改编自著名作家李娟2010年出版的同名散文集,电视剧讲述了在阿勒泰开小卖部的汉族少女李文秀一家,与当地哈萨克族牧民相处过程中的故事。

电视剧播出后,取景地新疆阿勒泰地区引起关注与讨论热潮。在社交平台上,“我的阿勒泰太治愈了,今年一定要踏上这片雪都”“看着看着就打开了定票软件”等留言不断。

去哪儿提供的数据显示,自5月5日以来,阿勒泰地区在全平台搜索热度上涨超1倍,酒店预订量与五一高峰时拉平。

01 阿勒泰旅游旺季提前,旅行社人员私信爆了

阿勒泰有着“雪山”“金山银水”等称号,这片11.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拥有喀纳斯湖、可可托海和白沙湖3个5A级景区,以及10多个4A级景区。

坐拥丰富多样的文旅资源,阿勒泰也在积极承接当前这波泼天的流量。近期阿勒泰地区及其各县市的公众号上,就发布了《〈我的阿勒泰〉上映之后,这些线路一定会爆火》《跟随李娟的脚步,找寻你的阿勒泰!》等推文。

根据天山网-新疆日报报道称,阿勒泰地区文体广旅局副局长王新慧表示将加大宣传力度,推出相关旅游线路产品,把《我的阿勒泰》播出所带来的流量和机遇与文旅产业发展深入结合,“希望能借《我的阿勒泰》播出的热潮,让旅游的热潮更早到来。”

张馨也感受到今年阿勒泰旅游旺季的提前到来。

据其介绍,阿勒泰的旺季一般在每年6月至10月,而由于漫山遍野的斑斓秋色,9月之后游客接待量更为集中。如今,阿勒泰草原才泛起青绿,就已经有大批游客前往。

这几天,张馨所运营的旅行社账号热度陡然涨高,“剧播确实效果明显,发了两篇《我的阿勒泰》相关内容,流量都不错。”

帖子评论区与后台私信,在短短几天内就有几十上百的咨询旅客,诸如“6月10号什么价格?”“7月适合去吗?”等咨询不断。5月以来,张馨也一直处于忙碌的状态,“晚上睡觉的时候还要抱着手机,时不时就有私信。”

据张馨观察,许多咨询旅客是多年书粉,也有被电视剧吸引而来的剧粉,“尤其是(演员)于适,粉丝经济还是厉害的。”

有书迷也告诉时代财经,早在高中的时候就因为李娟的散文对阿勒泰神往已久,如今电视剧播出之后,许多情节生动地呈现出来,令她更加向往阿勒泰,她计划在7月中旬请年假去哈巴河、喀纳斯走走。

众信旅游方面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近一周新疆咨询热度较平时增长了15%-20%左右。主要是受《我的阿勒泰》电视剧的影响,以及新疆旅游旺季渐近,市场关注度也逐步增高。

岭南控股旗下广之旅方面则告诉时代财经,来广之旅咨询前往阿勒泰地区的游客量有所上增,预计2024年5-6月阿勒泰地区收客较2023年同期增长30%,整个新疆片区的跟团游业务有望同比增长20%左右。

在各大社交平台,已有部分《我的阿勒泰》同款线路旅行产品上线。张馨所在的旅行社“漫野旅行”就推出了《我的阿勒泰》同款7天6晚线路,其中囊括了主要取景地白哈巴,以及喀纳斯、布尔津、禾木、可可托海等地,6月份报价在3780元/人(不包含大交通)。

02 机酒预订火热,酒店民宿价格“微涨”

事实上,阿勒泰在去年就曾迎来一波火爆。

阿勒泰地区行政公署官网显示,2023年阿勒泰地区全年累计接待游客3150.51万人次,同比增长74.84%;实现旅游收入274.53亿元,同比增长80.67%。尤其到了9月后,禾木、喀纳斯热门地区的酒店民宿十分抢手。

众信旅游方面相关负责人指出,公司的新疆业务近几年都是以15%-20%的速度增长,加上新疆旅游资源丰富、一年四季景别不同,因此二次出游、深度游的特点也更为明显,“众信也一直在加大对新疆目的地的产品打造和品质提升。”

刚刚结束的“五一”假期,阿勒泰地区接待国内游客88.65万人次,同比增长43.4%;实现旅游收入8.11亿元,同比增长57.61%。而小假期结束后,《我的阿勒泰》的热播将当地旅游热度再次推高。

航旅纵横提供的数据显示,截至5月10日,未来三个月国内前往阿勒泰的机票预订量比四天前(5月6日)增长约16%。

去哪儿提供的数据显示,5月5日-10日,前往阿勒泰的机票预订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两成,阿勒泰地区酒店预订量环比上月同期增长1倍,酒店预订量与五一高峰时拉平,热门预订商圈为禾木风景区、喀纳斯风景区。途家方面的数据亦显示,五一假期过后,阿勒泰民宿预订量持续走高,与五一期间基本持平;近一周阿勒泰民宿搜索量环比增长200%。

在价格方面,去哪儿数据显示,近一周阿勒泰喀纳斯风景区酒店价格环比上月基本持平。张馨则表示,5月份是阿勒泰传统旅游淡季,目前6月份以后景区内的酒店民宿价格已经出现微涨。

张馨则开始担忧供应链资源会出现紧张,“阿勒泰近几年热度一直在上涨,2023年下半年尤其多,去年9月份时连房都订不上,一个小木屋每晚都要一两千元。”根据其提供的《我的阿勒泰》同款线路团报价,7月份报价相比6月已上涨约700元/人。

而在OTA平台上,喀纳斯、白哈巴地区的民宿价格在7月后均有较大涨幅。

如某个位于白哈巴的乡村民宿,目前页面显示,其5月份最便宜的房型为229元/晚的阁楼单床房,最贵是1300元/晚的套房;6月份,阁楼单床房的预订价格涨到了530元/晚,套房涨至1681元/晚,7月以后套房价格已开始逼近3000元。在社交平台上,有从业者透露该民宿是演员拍摄期间曾入住的民宿。

“今年住宿、用车价格肯定比往年涨高。”张馨说道。

(以上受访者均为化名)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时代周报”(ID:timeweekly),作者:林心林

农家乐倒了,农家乐餐厅来了

文:邹通

来源:餐饮O2O(ID:coffeeO2O)

曾几何时,农家乐以其独特的乡村风味和田园风光,吸引着众多城市游客前来寻求心灵的慰藉。游客们可以在农家小院里品尝地道的农家菜和土特产,欣赏迷人的田园景色。

闲暇之余,游客常去附近景区赏花、观景、爬山;疲惫时,则返回农家乐,享用土特产,稍作休息,或打打麻将放松身心。

然而,时光流转,往日红火的农家乐已不复昔日盛况。

在B站上,一则短短10分钟的视频便获得了百万播放量,更有3000多条评论,视频的主旨直指农家乐的风光不再。

不仅在B站,抖音和小红书上也有农家乐老板分享自家农庄和餐厅倒闭的无奈与心酸。

数据显示,农家乐正面临着严峻的倒闭潮。据企查查信息,目前已有超过8万家以“农家乐”为关键词且状态为注销或吊销的企业。仅在今年前11个月,就有近7千家农家乐走向了衰败。
01注销、吊销农家乐餐厅“大幅缩水”

说起,农家乐大家应该都不陌生,它是一种整合了农家小菜、农家饭和农家小景的特殊餐饮业态。

农家乐通常位于农村地区,环境清幽、空气新鲜,与城市的喧嚣相比,给人一种宁静和放松的感觉。

在农家乐中,游客可以品尝到地道的农家小菜,这些菜品多以当地农产品为原材料,口味纯正,营养丰富。

同时,游客还可以体验到农家生活的乐趣,比如参与农事活动、采摘农作物、养殖动物等。

所以农家乐成了许多人休闲度假的首选。依稀记得,小时候,只要一到周末或节假日,一家人出去郊游,都会选附近一家农家乐,每去一家门店就顾客盈门、一位难求。

那时我还记得,光一家村就有30多家,什么农庄,什么乡下饭庄、什么人家、什么小厨,啥名字都有。在农家村火时,一家共有200余家农家乐,每户都开了家农家乐。

可是这种盛景,也仅存在于模糊的“记忆中”。回到现实,农家乐也不再“壮年”,已然步入“晚年”,不具往日风采。

所以这些年有关各地农家乐不景气的消息不绝于耳。如咸阳礼泉附近,就有7、8家开了十年农家店,生意大不如前,客流降幅明显,让人感叹。

重庆、广州等地皆是如此。如有新闻记者跑到重庆市九龙坡区虎峰村村口,竖立着一个指路碑,上面标注了村内有12家农家乐的信息。可是进村后,11家陆续倒闭,仅剩一家还在开门营业。

还有记者注意到,自己所在的广州,从化、南沙、萝岗等地的一批农家乐,比如宏扬农家乐、溪边农家乐、置成农家乐等,也已经关门歇业。

除了各地记者发现有农家院倒闭外,各地开过农家乐的网友也纷纷在网上表达了自己的心酸。

有金华市的农家乐老板表示因无心经营,无奈转让家庭农场,希望转给有缘人;贵州的一位老板,经营农家乐四五年,现在债务缠身;一位陕西韩城的老板表示,自己花千万打造的农家乐,开业三月无人光顾,估计离倒闭不远了。

其实,从冷冰冰的数据看,农家乐规模也在“大幅缩水”。

企查查的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3月,全国在册的农家乐企业数量共201945家,其中四川省最多,达到25996家,重庆市有18808家。

而截至2024年3月,注销的农家乐企业共84199家,重庆6880家,四川8526家。也就是超“8”万家农家乐企业“一夜消失”。

为什么农家乐面临如此困境呢?无非以下2种原因。

首先,同质化严重,吸引力大不如前。

一家农家乐火了后,其他农家乐纷纷开始“复制粘贴”。

你挖个池子,围个院子,我也试水;你搭个棚子,架个炉子,我也可以;你开展采摘和钓鱼等活动,我也加上;你做关中文化,主打关中装修,我也搞上。

这导致同一个地区,绝大多数农家乐神似“兄弟”,从菜品到装修,从服务到活动,主打一个“复制粘贴”。

最后的结果,整个农家乐市场同质化严重,缺乏创新内容,游客尝鲜后就很难复购。

其次,宰客严重、食材敷衍,劝退不少游客。

除了,缺乏创新内容外,农家乐“日渐西山”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敷衍”和宰客。一方面,使劲宰客,导致消费者怨声载道。

一位广西的消费者表示,广西柳州某农家乐的走地鸡已经从最初的98元涨到了218元。此外,一份青菜卖60元,一锅老火汤卖80元,令人直呼:把客人当傻子宰。

还有网友发帖说,自己在重庆的铁山坪玩了一次,离开结账时竟被索要3120元,对方还理直气壮地说,这是额外的“包房费”。

另一方面,“敷衍”的菜品。有朋友曾经分享,自己亲眼看见,农家乐老板在后厨准备菜品时,用的竟然是“半成品和预制菜”,和其宣传的食材“当天采摘”“无公害蔬菜”的卖点,反差太大。
02农家乐倒了,农家乐餐饮崛起了

农家乐是“倒了”,但农家乐的需求还在。一方面,人们依旧喜欢,他乡地道的“风味美食”。

在《2023小红书年度生活趋势》报告中,“吃地道风味”位列第二,2022年“吃地道风味”相关笔记数量同比上涨227%。

另一方面,人们依旧向往“乡村生活”。携程发布的《2023五一出游数据》显示, 乡村游的订单恢复到2019年同期的242%,大城市游客成为乡村游的热衷者。

但是,和农家乐相比,向往“乡村生活”的客群变了。以前去农家乐基本是70和80后,他们会携带一家老小偶尔去度个假,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去“乡村游”的主流客群已然变成了00后和90后。

根据携程的《2023五一出游数据》报告,乡村游的订单人群中,00后~90后为主要客群,超过了80后。

人们对于“乡村向往的需求”还在,对喜欢吃他乡美食的“需求”也在,只是客户群体变了,变成了更年轻的一代群体。这也间接导致,农家乐倒了,农家乐餐饮兴起了。

何为“农家乐餐饮”,就是创业者根据年轻客群,对“乡村的向往”、对他乡风味的喜欢和不断升级的诉求,对“农家乐”模式进行了新定义、重构以及细分。

要理解“农家乐”餐饮,我们先梳理下,消费者的需求,我认为有三类需求:

一类是旅游需求,去远方寻求自己的“乡村生活”;

一类是便捷性诉求,不想跑太远,希望能在所在城市体验到“乡村场景”;

最后一类是品类诉求,希望能吃到“它乡小吃”。

针对每一类需求,创业者都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商业方案。

针对需求一,把城市餐厅搬进“乡村”中去。

小红书上关于“乡村咖啡”的分享已超七万篇,从而催生出一种新兴的商业模式——“村咖”。

这一模式的核心思想是将城市咖啡馆的格调带入到充满乡土气息的环境中,如群山之间、田野之中、稻田之畔,亦或是小河畔的果园里。

简而言之,它就是“咖啡品类”与“乡村场景”的巧妙融合。其场景非常多样,可以是咖啡与关中民俗的结合,或是咖啡与农场的碰撞,还可以是南法风情下的咖啡体验。

村咖”并非新生事物。

在云南的朱苦拉村寨,咖啡已融入当地少数民族的日常生活,享有“中国咖啡活化石”的美誉;海南的福山小镇自2000年代初便开始积极推广其乡村咖啡文化;甘肃陇南康县福坝村更是先行者,多年前就已将废旧仓库翻新为别致的咖啡馆。

然而,对于有意尝试此模式的创业者来说,因地制宜、量力而行才是关键,切忌盲目跟风。

此外,乡村餐厅的创新不止于咖啡。

以王捌院子为例,其门店坐落在村落之中,装饰风格“土气”十足,店内陈列着农耕的食材和农家传统农具,整体设计融合了中国古典园林风格,古朴宅院与园林景致相得益彰,园林、湖水、麻石路等元素,为顾客提供了一种沉浸于自然、享受餐饮与环境的全新体验。

针对需求二、把“乡村的环境”复制到餐厅内。

即使城市的餐厅可以被搬入乡村田野,反之,我们也可以将乡村的景象重现于餐厅之内。

市场上备受欢迎的花园餐厅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巧妙地运用造景技术,将餐厅与水域、绿植融为一体,通过微缩化的方式展现了大自然的绚烂生态。

此外,“土菜馆”也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如笨罗卜、农耕记、老乡鸡等品牌。

以老乡鸡为例,它将农家乐的“土”元素延伸到食材选择和营销策略上。农耕记则参考“湖南老家”,通过融合湖南乡村元素,成功还原了“湖南乡村的场景”,使消费者仿佛置身于湖南的乡村之中。

另外,市场上流行的“院子餐厅”以经典庭院为原型,构建了山水相间的景点式风格。实际上,近年来通过乡村场景的再现,已经衍生出多种类型的“乡村类餐厅”,如窑洞餐厅、田野餐厅、菜地餐厅以及民俗类餐饮,它们分别将窑洞、田野、农地以及民俗小村的元素融入餐厅之中。

针对诉求三,把地方风味小吃,要么集合在一块,或单独开到城市中去。

上述我们说了,消费者去乡村郊游,除了旅游,也是为了品尝他乡地道“风味”美食。

这其中市场上也细分出了两种解决方案,一类是是针对外地游客把本地小吃集合一块,打造民俗小吃街;

一类是把地方性的风味美食,以品牌化的方式,开进消费者更快触及到的城市内。

首先,一类是针对外地游客把本地小吃集合一块,打造民俗小吃街。

如袁家村,为了满足游客在短时间内品尝到所有关中小吃的需求,他们将粉汤羊血、炸油糕、biangbiang面、陕西凉皮、洋芋糍粑、酸辣粉、箸头面、粉蒸肉、锅盔、腊汁肉夹馍等各式关中小吃集合在一起,成功打造了一条包含100种不重样美食的关中小吃街。

还有针对时间紧迫的游客,永新坊则采取了袁家村小吃街模式的“压缩版”,在西安朝阳门附近开设了一条精简版的小吃街。

这种灵活多变的方式,既满足了不同游客的需求,又有效地推广了关中的地方风味小吃。

其次,一类是把地方性的风味美食,以品牌化的方式,开进消费者更快触及到的城市内。

如东北美食铁锅炖,被各路创业者以品牌化的形式,开进了北京和上海,成为了一线城市靓丽的风景线。

还有上述我们提到的老乡鸡、农耕记等等,把济南和湖南乡村才有的土鸡和小菜搬进了城市,引发了一系列的排队效应。

其实市场上还有不同的小吃集市店,把不同地方的风味小吃,打包一块集合在一个店面内,搬进各个城市中去。

有一家西安小吃食府的品牌,把关中常见小吃,带到了北京,深受京城百姓的欢迎。其实北京,还有四川小吃集合店、湖南小吃集合店等等。

小结:

从需求和产业升级的角度来看,农家乐并未消亡,而是为了更好地适应新变化、新市场和新客户群体,不得不进行“升级”和细分。

当然,在这个演变过程中,那些无法适应市场需求的传统农家乐模式将被淘汰。

这一趋势无法逆转,因为在竞争激烈、变化莫测的餐饮市场中,唯有适者生存。而要想成为“适者”,就必须不断进化。

文旅业迎来春天,不容错过的三个ESG机会点

这两年,文旅业的爆发不再有可直接预判的规律。从进淄赶烤到天水热辣滚烫…… 淄博、天水、开封等新兴网红城市成为假期旅游新热点。

“游客对目的地的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追求独特且具有辨识度的产品或场景。一条老街、一个菜市场、一份独特的美食都可能成为一座城市爆火的引子。”去哪儿大数据研究院研究员肖鹏表示。

2024年清明节假期,全国文化和旅游市场安全平稳有序。经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假期3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1.19亿人次,按可比口径较2019年同期增长11.5%;国内游客出游花费539.5亿元,较2019年同期增长12.7%。

去哪儿旅行网数据显示,天水酒店预订量增长12倍;开封、泉州在“王婆说媒”“簪花游”特色文旅标签带动下,酒店预订量同比分别增长4.5倍、3.3倍。

数据背后,蓬勃的文旅行业发展态势依然值得关注。从游客结构看,清明节假期大学生“特种兵”群体出游热情依旧高涨。数据显示,18岁至25岁游客群体占平台客群比超过20%,是最活跃的出游群体。

而愈发细分的生活场景正在成为文旅行业多元发展的机遇点,多元爆点的文旅发展趋势,哪些产业正在孕育新的增长点?在这其中,是否有企业ESG的发力点?

机会点一:低碳成就绿色文旅核心

经历了2023年旅游业的复苏后,文旅行业完成了增长模式的转型。 城市网红化,流量琢磨不定,但也有一些始终保持增长的路径,比如低碳出行的理念。

当低碳理念和行为逐渐充分与我们的日常生活相融合,旅游的方式也是时候变得更加低碳。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可持续航空燃料(SAF)成为“热词”,多位代表委员就加快推动我国SAF发展提出相关建议。作为交通行业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领域之一,航空业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相较其他行业,航空业的减排方案和减排路径较为有限,减排难度大,被称为“难减排”领域之一。SAF由于具备热值较高、零排放等特点,为航空业减排带来了新的可能和前景。当前,我国已有企业在SAF相关产业链进行布局,具备一定的SAF生产能力,但整体来看,我国SAF供需市场还处于发展初期。

根据IATA的分析,航空业若要在2025年实现净零排放,65%的减排将通过使用SAF来实现。德勤中国在相关报告中预测,中国航空业为践行IATA提出的“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的承诺,需迈出重要一步,推动SAF产量和需求量达到必需水平。

旅游类App也在这一赛道上开始发力。为更好地推进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携程将ESG战略进一步创新,推出《携程低碳酒店标准》。

图源 | 投资时报

这一标准通过一合作酒店提交的燃气费、电费账单(酒店碳排放主要来源)和低碳举措为计算池,倒推要实现《巴黎协定》2030年1.5℃温控目标,确定不同服务能力和不同星级酒店应实现的碳排阈值,低于该阈值即为“低碳酒店”。

基于计算池的扩大和季节变化因素,以半年度为单位更新阈值,对合作酒店进行重新认证。得到低碳认证后,酒店可获得更多品牌曝光、流量支持,将低碳红利转化为订单红利。对于未入围的酒店,携程也将提供可再生能源、节能建材等减碳建议与方案,明确减碳路径。

携程度假农庄(福建永泰协星联营店)图源 | 携程度假农庄

商家在获得认证之后,清晰明了的“低碳酒店”标签拉高了用户点击率,订单量也在稳步提升,首批入选该标准的酒店已获红利。目前,已有超千家酒店获得该认证。

事实上,除了航空业的改变,低碳旅游也从不同方面为整个文旅相关产业带来新的商业机遇。立足行业内视角,目前已经从新空间、新产品和新业态这三个角度出发,在旅游目的地、旅游产品和纪念衍生品等方面创造出低碳新模式。

在上海,“城市漫游”(Citywalk)正在开启城市旅游的新方式。漫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魅力从高楼大厦的光影繁华,落地到了城市街道两旁的生活实景——咖啡店的吧台上摆放着既能彰显个性、又能随手完成低碳实践的自带杯;街边梧桐树荫下的可持续品牌集合店,成为了时尚潮流的新聚地;周末时,二手市集、“低碳巡演”、可持续音乐节、零碳电影节、零废弃演出等各类低碳新业态,吸引着众多本地居民和来往游客。

在四川,当地联合环境交易所向阿坝州九寨沟县正式授予“九寨沟神仙池零碳景区”荣誉牌匾,标志着九寨沟县神仙池风景区成为四川省首个零碳景区。九寨沟神仙池风景区联合实验室固碳与生态修复研究中心、成都理工大学、四川大学等相关专家团队,通过完善景区低碳管理机制和生态产品价值转化路径等,共同推动九寨沟县神仙池风景区“零碳景区”创建工作。

在湖北,由三峡集团和湖北三峡旅游集团合作研发建造的全球最大纯电动游轮——“长江三峡1”电动船首航。投运两年来,该船共接待游客超58万人次,累计用电200多万千瓦时,相当于节约燃油490多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0多吨。

机会点二:非遗激活文旅新动力

消费者越来越追求丰富和深刻的旅行体验,民俗文化主题游因其独特的文化体验而受到青睐。 最近的“开封王婆”,还有去年驻马店的打铁花、泉州的簪花、景德镇的制瓷等活动,都成为了当地小微新的招牌,吸引了大量游客。

打铁花图源 | 舌尖上的驻马店

陶溪川文创街区华灯初上图源 | 景德镇发布

截至2023年底,我国已认定国家、省、市、县四级非遗代表性项目10万余项,已有43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名册,居世界第一。近年来,各地传统文化热潮涌动,文化旅游消费需求持续释放。

事实上,推动非遗与文旅的有效结合,关键在于激活资源。非遗文化产品种类丰富,民间文学、传统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技艺、医药、民俗等都有涉及,但如何真正将其转化为文旅资源,则需要梳理非遗项目、挖掘其背后的潜在价值。

今年年初,“狍角帽”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珍贵的价值在短视频平台出圈走红,吸引了不少游客到呼伦贝尔市文化馆亲身体验。拿着沉甸甸的狍角帽,走进精心布置的生活场景,仿佛置身于大兴安岭林海深处即将迁徙狩猎,切身体会到森林文化。可见,基于本土非遗项目、讲好当地故事是推动非遗与文旅有效结合的关键。

狍角帽图源 | 呼伦贝尔新闻

在贵州省黔西市,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新仁乡化屋村,民族特色鲜明,苗绣、蜡染等成为这个村重点发展的特色产业,也成为当地的致富“密码”。

载歌载舞的苗族儿女图源 | 毕节旅游协会

近年来,黔西市共发展苗绣经营主体70余家,2023年实现苗绣、蜡染销售额达3000余万元。依托优势的苗绣产业,引进多彩贵州苗绣产业园项目落户黔西,整个园区生产量在峰值情况下,每天能达到10万件,年生产量约3500万件,能解决当地3000人左右就业,10家企业年产值可达2亿至3亿元,每年带动工人收入约1.45亿元。

在湖南,湘西州作为湖南省唯一的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拥有丰富多样的文化遗产。世界文化遗产老司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1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28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78个中国传统村落、41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中国最美土家山寨”惹巴拉图源 | 湘西文旅

里耶古镇图源 | 湘西文旅

这些文化资源成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湘西州通过保护性开发,激活乡土文化遗产,唤醒乡村“沉寂资源”,文化软实力成为了乡村全面振兴硬支撑。

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湘西州系统挖掘整理村落非遗资源,实行整体性保护,注重保护性开发,坚持原生态、乡土味、民族性,最大程度维持村庄原始风貌。

当地先后出台《关于加强古城古镇古村保护与利用工作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强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的若干规定》等政策文件,通过对里耶遗址、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四方城等30处国保省保单位整体性保护与利用规划,为文物保护提供了坚实法律和制度保障,也使当地全员参与、全民保护文化遗存的氛围日益浓厚。

在硬件的保护之外,湘西还通过文旅窗口,进一步活态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开发现场体验民族服饰制作流程,看大师展示苗绣、银器打造等工艺;走进土家族古村寨惹巴拉,探访古油坊、篾匠铺,观看茅古斯舞等诸多文旅特色项目。

湘西州拥有非遗项目10大门类3200多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名录项目苗族赶秋和土家族摆手舞、苗族鼓舞、辰河高腔等独具特色。推动“非遗+旅游”融合发展,舍巴日、“四月八”、苗族赶秋、乾州春会等传统节庆活动进入景区,非遗馆、非遗工坊成为新的网红打卡地,游客们可以通过非遗传承人的教学,现场了解体验非遗技艺。

机会点三:直播改变文旅增长生态

在直播赛道上,文旅产业显然并非第一梯队,但后起之秀的增长态势仍不容小觑。

实景文艺演出直播、直播带您云游古镇、在线非遗体验……足不出户享受线上视觉盛宴,成为很多人日常休闲的方式,文旅直播也同样带火了传统文艺团体和博物馆。

中国传媒大学中国网络视频研究中心推出的《跨媒介旅行:直播+文旅发展研究》报告中便指出,直播具有生产个体化、传播过程化、营销短链化、应用界面化的突出特性和优势。尤其是直播平台的本地生活服务功能发挥了资源的桥接作用,实现了平台、景区运营者、在地旅游、餐饮、休闲娱乐服务商、酒店的高效连接,形成直接高效的价值共创链条,正在重构旅游生产与消费形态。

图源 | 中传大数据

去年双十一期间,文旅直播已是一派繁华。一方面,据飞猪、美团、携程等多个平台的统计,2023年报名参加“双十一”的旅游商家数量明显增长。另一方面,据携程双十一预热首日直播情况来看,在多种优惠叠加下,直播间热度超1000万。

以陕西旅游集团打造推出的中国首部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为例,2023年1月至5月,抖音平台上的长恨歌相关话题浏览量2.3亿次,带动门票等交易金额1300万。江苏南京银杏湖乐园首次在抖音直播,3小时便售出年卡3000张,销售额超180万元。直播形成的虚拟在场体验,用户与主播、用户与用户之间即时互动产生的新临场感成为短时间内超高销售额实现的关键。

大型实景历史舞剧《长恨歌》剧照图图源 | 陕西旅游集团

除此之外,文旅产业在直播切入之后,也带来一些新的营销变化。

比如对于旅游景点的直播切片,进行二次创作,转化成短视频,成为新晋流量密码。熟知的便有北京的故宫、雍和宫,山东的泰山、曲阜三孔,以及四川熊猫馆等等。这些雷同的内容,却始终能够斩获不错的点击率和观看量。而渐渐地,待流量养成,这些博主也在直播中,开始夹带周边文旅产品,带动新一轮的文旅消费。

直播+文旅在展示地方风物、打开景点知名度上具有独特优势,打造了一张又一张地方文旅新名片。显然,这种更直观、更生动的表现形式,向受众展示即时在线的旅游景观,有效弥补了电视、网页等传统媒介广告中旅游目的地形象单一、产品宣传滞后等缺点,个性化、人性化、互动性强等优势,构建了新的消费场景,也提高了消费者自身前往当地探寻美景的兴趣,为景区赢得难得的潜在消费。

文旅业的直播还构建了一种新的消费场景,撬开了生活服务售卖入口,通过直播团购实现快速、便捷、优惠的交易,助力打造“短链”文旅经济。

直播在与本地生活服务相融的同时,也在推动旅行的日常化、生活化。在传统的文旅宣传中,文旅内容与大众的日常生活存在隔膜。在直播的助力下,文旅业在宣传方式、内容来源、消费方式等方面均打开新的局面。

直播+文旅,建立起了景区、主播、游客、商家共同参与的全新业态,使得文旅深度嵌入大众的日常生活。相对于直播带货的目的性,文旅内容创作围绕着目的地的吃、住、行、游、购、娱等多个方面展开。如今,大众在直播间里下单预订旅游地的酒店、团购餐饮,已成为文旅新常态。

回顾近两年的文旅业市场,不难发现,从“淄博赶烤”,到“尔滨宠粉”,再到一碗麻辣烫“烫”火天水城,显然,这一行当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变革。但如何实现“流量”变“留量”的新目标,仍需持续探索。

参考资料

第一财经:在旅途中,“碳”路未来——低碳旅游指引手册|成果发布。

迈点:直播间,文旅新秀场。

黔西发布:贵州黔西:“非遗+文旅”融合“实招”频出。

投资时报:携程集团:可持续的力量正在重塑旅游行业。

四川观察:四川首个零碳景区来了 就在阿坝州九寨沟县。

新华每日电讯: “直播+文旅”升级产业新动能,携手拥抱“诗与远方”。

中原新闻网: 清明节假期国内出游1.19亿人次——旅游目的地呈现多元化趋势。

中国能源报:我国可持续航空燃料发展潜力巨大。

中工网:非遗研学游开辟文旅融合新路径。

中国经济时报:文化和旅游激活乡村“沉寂资源”。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着陆TouchBase”(ID:Touch-Base),作者:姜舒,36氪经授权发布。

文旅产业的增长逻辑,变了

继哈尔滨的开年爆火之后,近日“天水麻辣烫”接过短视频顶流宝座,推动甘肃天水成为又一个热门旅游目的地。美团数据显示,3月以来,甘肃天水地区麻辣烫堂食订单量较2月同期增长超140%。同期民宿预定也同比2023年增长近2倍。

与此前的淄博烧烤一样,天水麻辣烫的突然走红,很大程度上也是得益于社交媒体的广泛传播。抖音平台上,仅“天水麻辣烫”话题的播放量就超过了20.4亿次。而回溯历次“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诞生不难发现,以本地生活为背景的短视频内容,已经取代各地文旅局长的“变装秀”成为“网红城市”新的流量密码。

联系到年初广电总局发布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短视频平台无疑被寄予推动文旅产业新发展的厚望。从文旅局长争相出道现身代言,到本地化内容的火爆出圈,文旅产业发生了什么?这个问题背后,其实是文旅产业正在面临的一个新挑战。

短视频+文旅,新产业CP出道

在过去,各地文旅局的宣传方式以各类硬广为主。常见的形式包括央视天气预报里的背景植入和贴片广告,以及大型城市机场和火车站内部的展示类广告。但自从社交媒体进入视频化时代,媒介维度的升级让旅游目的地营销也上升到新的高度,而内容的影响力不断被放大,且更直接地体现在文旅融合的发展上。

一个经典案例是,河南卫视近两年通过创新诠释传统文化打造的“奇妙游”系列节目屡次破圈,仅从内容层面就吸引了无数用户。人们惊叹于《端午奇妙游》系列里水下舞蹈《洛神水赋》的美妙绝伦,感动于《兰陵王入阵曲》的万里亲情,沉浸于《元宵奇妙游》的时空穿梭,震撼于《中国神话·女娲补天》壮阔、瑰丽的视听画面。

*图片来源:《洛神水赋》视频截图

值得注意的是,“奇妙游系列”内容虽然是在节日晚会上播出,但并未完全采用传统的舞台表演形式,而是融合剧情化的表演和丰富的沉浸式场景,实现了内容的独立性。由此带来的好处是内容不再局限于“晚会”这样一个特定的场景,内容也拥有了向短视频平台延伸获得持续关注的能力。

在《端午奇妙游》播出后不久,就有大量抖音用户发布了包含晚会全片以及单个节目的剪辑内容,“河南春晚官方”抖音账号正式上线节目内容反而是在2个多月后。而短视频用户自发的二次创作,不仅为节目内容带来了大量曝光,还合力推高了“端午奇妙游”的话题热度。在抖音平台上,仅“端午奇妙游”话题就获得了超过3.3亿次播放,还产生了近百个衍生话题。而同样在短视频平台快速出圈的《唐宫夜宴》,其话题播放量更是达到9.7亿次。

另据河南卫视的报道,截至去年9月,“中国节日”系列节目的全网阅读量超820亿,海外平台总观看量超5000万。优质内容在短视频的助推下,无疑为文化传播找到了一套高效的“流量密码”,而“文化”也自此成为了河南文旅的一块招牌,这一传播范本不仅被外交部多次向海外推介,更为后续的商业变现提供了直接支撑。

在“奇妙游系列”之外,河南文旅开始系统性地对文化资源进行利用与开发。通过《唐宫夜宴》的火爆将流量留存到河南文博院,打造“考古盲盒”等系列文创产品,让游客挖“宝”上瘾,“妇好鸮尊”“云纹铜禁”化身冰箱贴、胸针、项链,甲骨文表情包成为斗图“新宠”。

此外,线上短视频的剧情化演绎也延伸到了线下,位于郑州的“只有河南·戏剧幻城”戏剧主题公园,打造了河洛文化沉浸戏剧范本《风起洛阳》《寻迹洛神赋》。游客在线下体验时不仅仅是坐在台下看,而是可以参与其中成为演出的一部分,而体验带来的自发传播不仅可以留住游客更增加了线上流量。根据官方数据,《风起洛阳》《寻迹洛神赋》自2021年6月首演以来,省内外总观剧人次近300万,三分之一游客为观剧专程来河南。

*图片来源:微博@寻迹洛神赋

基于内容的文旅产业协同创新,不仅帮助河南在文化上“出圈”,更转化成了真金白银。河南省政府披露的数据显示,2023年河南省接待游客9.95亿人次,旅游收入9645.6亿元。接待旅游人次为2022年同期的228.2%,为2019年同期的110.6%;旅游收入为2022年同期的305.2%,为2019年同期的100.4%。

通过一系列的视频化内容,河南文旅牢牢抓住了“文化”内核,将其与旅游项目进行了深度融合,这种吸睛又吸金的方式使得各地文旅也意识到“文旅融合”已经是下一阶段文旅发展的核心逻辑之一。

影旅联动,城市走红

河南文旅借助优质内容强化“文化”定位的做法,其实并非首创。在此之前,就有不少通过视频化内容帮助旅游目的地成功出圈的例子,只是过往的案例对内容的要求更高。

例如美国导演伍迪·艾伦的《午夜巴塞罗那》将西班牙的高迪建筑,抽象派绘画,浪漫的地中海阳光、微风、美酒、诗歌,与西班牙人的热情奔放糅合在一起;《午夜巴黎》串联起如诗如醉的午夜巴黎,雨中巴黎,凡尔赛、莫奈画睡莲的地方,以及众多说不尽道不完、给艺术家启发灵感的酒吧。伍迪·艾伦把爱情与城市美学融为一体,看完伍迪艾伦的电影,会让人很容易爱上一座城市。

*图片来源:《午夜巴塞罗那》剧照

近几年,国内影视剧的走红也给本土文旅市场带来了类似的新奇体验。《去有风的地方》的热播,将云南省一把推上2023年春节旅游市场的“销冠”,《漫长的季节》使得东北成为人们心中的“意难忘”。《沉默的真相》加深了人们对重庆“赛博城市”的印象;《繁花》将上海的黄河路塑造成了“繁华”的代名词。可以说“视频化内容+文旅”的融合不仅因地制宜地展现了城市的独特风韵,还通过故事想象力的加成强化了这种印象。

而视频化内容与文旅融合形成具体产业的案例是“圣地巡礼”。“圣地巡礼”来源于二次元领域,简单来说,就是指是人们去探访那些,被融入到动画、漫画、电影等作品中的实际场景的行为。

日本就因为吸引无数动漫爱好者前来“圣地巡礼”,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收益。例如2016年新海诚执导的动画电影《你的名字》全球大火,其背景取景地日本岐阜市也吸引全球各地“圣地巡礼者”的探访,为当地带来了近253亿日元(约13.6亿元人民币)的经济收入。

对比“圣地巡礼”在日本的产业化发展,“圣地巡礼”虽然在国内还只是粉丝群体的个人行为,但小红书上就有不少网友在香港旅游时,打卡周星驰电影《国产凌凌漆》里的丽晶酒店,以及《宇宙探索编辑部》热映后,一些影迷专程到四川雅安打卡“肖全旺的家”。同时,基于中文互联网用户的庞大基数,“圣地巡礼”话题在国内的讨论度已经小有规模。抖音平台上,“圣地巡礼”话题的播放量已经达到2.8亿次。而此前电视剧《狂飙》爆火之后,抖音平台话题“打卡狂飙广东江门拍摄地”的播放量也达到了1.9亿次。

结合当下的媒介环境,国内文旅能够从“圣地巡礼”中得到显而易见的启示是:热门IP带来的话题度和流量,足以促成线下消费行为的产生。借助短视频内容,传播和挖掘本地化特色景点,也不失为一种主动出击的发展策略。

但是,即便依赖于短视频平台等新兴媒介可以使得本土文旅更容易“破圈”,要真正实现“圣地巡礼”的产业化,还需要面对内容制作层面的难题。除非有一种更高效的手段:制作成本低、制作周期短、内容体量大、传播覆盖广。

2023年至今,微短剧持续爆火。今年年初,抖音账号“耿跳跳”发布的《我在思明》系列剧集,将“打工人奇遇”与厦门本地的文旅元素相融合,10集短剧播放量超过1192万,平均每集点赞量超过1.6万。在评论区,更是有不少观众被剧中场景安利,表示要到厦门旅游。

时至今日,短剧内容的火爆一定程度反映出,人们视频内容的包容度在提高,相应的内容制作门槛在下降。换句话说,国内文旅产业实现“圣地巡礼”的本土化,或许真的找到了一种新的解决方案。

短剧能撬动文旅新增长吗?

短剧之所以能在2023年成为新的内容风口,本质上是因为在当前的媒介环境下,同时发挥了制作环节和传播层面的优势。这对于试图借内容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的文旅产业而言,也是一件低成本、高效率的传播利器。

在内容层面,短剧的戏剧结构通常先抛悬念,剧情发展强冲突与反转,情绪带动性强,能够起到快速吸引注意力的作用。而相对完整的故事性和戏剧化表现,又能够适当地表现出地方文化特色并且兼具趣味性。因此,“短剧化内容”在社交网络上传播时,往往能够迅速吸睛且形成广泛传播。

比如三星堆考古挖掘直播时,官方还通过短片让文物说方言、制作表情包,使用网络用语“拆盲盒”“上新”等网络热词代替“文物出土”,以适应网络语境与观众实现有效互动,让沉睡千年的三星堆成为“顶流”。这种模式既可以规避常规短视频同质化强、无法叙事的不足之处;较常规影视作品而言,制作周期更短、成本更低,具有快速放大旅游目的地IP价值,丰富文旅IP内容的潜质。

短剧化内容在传播上的优势更加明显。去年短剧领域出圈之作《逃出大英博物馆》利用文物题材串联起历史性、背景性、故事性等内容植入于视频中,不仅为传统文化创作提供了新的创意土壤,加强了与观众完成情感上的联结。更由于其短平快的形式,在各大平台快速上新,频繁制造热点获得算法推荐的流量助力,最大化地触达和影响用户。

*图片来源:《逃出大英博物馆》剧照

对于资源不足的城市来说,短剧化内容也是用更低的成本打造和放大城市特色的传播形式。相比常规的影视作品,短剧的制作周期更短、成本更低、进入门槛更低,比起短视频,它的故事承载力和创作空间又更加广阔,更能满足有深度、有质量、有内容的文旅传播需要。

此外,5G、AI、AR等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也从技术供给的角度为文旅体验内容化、数字化提供技术支撑,在通过线上内容向线下消费转化的同时,利用丰富的内容表现形式提升文旅体验,抓住线上内容流量带来的“泼天富贵”。

比如河南文旅推出的大型虚拟现实剧场《寻迹洛神赋》就以情景化创意、沉浸式体验、高科技多维度呈现等,玩家通过VR穿戴设备,扮演剧中角色,乘坐马车飞驰在“神都”郊外,通过手柄发射“弩箭”一路与敌人激烈交战;乘坐扶摇直上的巨型飞鸢,在万里高空与敌人展开较量,在技术的加持下,让文化旅游可体验、可沉浸。

*图片来源:微博@寻迹洛神赋

至此可以看到,“短剧+文旅”实际上是为地方旅游产业接入了内容生产环节,将过去依赖线下客流的经营模式,转变为“先争夺线上流量,再转化为线下客流”的经营方式。也因此更加考验地方文旅对于内容的审美能力,以及对媒介环境的适应能力。

对于短剧行业而言,通过内容层面向精品化发展摆脱低成本、小制作带来的负面印象,无疑是下一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但作为一种在当前媒介环境下具有巨大传播价值的内容载体,从横向跨界中找到新的价值土壤也不失为一种颇具前景的发展方向。

帮别人做旅游攻略 喜欢出行的年轻人找到了赛博新职业

“天水去哪儿能吃到好吃又不用排队的麻辣烫?西北环线自驾游怎么避开人流找到绝美风景?重庆沙坪坝夜景最佳机位在哪里?”这个清明假期,诸多城市迎来了密集客流,很多年轻人追逐着热门目的地脚步前往天水、开封等地,希望在几天的时间内,不留遗憾完成畅游之旅。

伴随着社交平台上的旅游分享信息越来越丰富,年轻人对旅游的问题早已不止是吃住行那么简单。他们希望在热门目的地挖掘小众玩法,希望感受常规旅游线路规划外的新奇项目,同时年轻人随性的旅游态度,让他们的旅途每时每刻都有新变化,也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新问题。

这样的需求,让一种新职业进入了年轻人的视线:旅游攻略专家。

还没跨出国门

我已经连哪个商场最近在打折都一清二楚了

成都的时尚达人小蔡计划在3月底去日本和女友选购钻戒,刚过完年,他就开始兴奋的计划这次出行。他习惯性的点开马蜂窝平台,想看看日本相关旅游攻略,意外发现APP改版了,出现了攻略群的功能。他试探性加入了一个日本攻略交流群,抛出了一个问题:如果去大阪购物,住哪里会更方便?

图:马蜂窝国内外攻略群入口

几分钟过后,就有攻略编辑回答:可以考虑梅田、心斋桥周边。他接连又问了几个问题,办三年多次签证需要准备什么资料,怎么换现金比较合算,大阪到东京新干线的票怎么买,平台的攻略编辑一一给他进行了详细解答。

图:马蜂窝国内外攻略群

“以前做旅游计划要去平台查各种攻略,遇到很细节的问题,甚至要去百度知乎搜答案,感觉现在只要开口在群里问下专家,一切都能有答案。”小蔡还分享了他的观察:“我发现群里除了攻略专家,还有近期已经去过日本旅游的用户,每天都有人在里面讨论当地的旅游经验,大到去大阪名古屋哪些地方必打卡,材料怎么准备出签最快,小到用什么APP订房更划算,哪个商场季节性打折,购物更有性价比,甚至去哪儿看当地人对餐厅的点评。还有人会直接甩出收藏的实用攻略。”小蔡介绍,进群几天,他已经把原先的计划推翻了一半。“原来我的计划很多不合理的地方,比如路线重复,同质景点多,群里有群友强烈推荐要去环球新开的马里奥乐园,我又在平台上直接买了环球的票,很快就出票了。”

图:小蔡分享在马蜂窝购买了日本大阪环球影城的票

同样来自于成都的95后女生野格,还发现了平台攻略群不一样的用法。“我自己定了四月中旬去新加坡自由行的机票,通过攻略群,我找到了同样时间独自出行的姐妹,后来群里聊天,发现我们的目标都很一致,看演唱会、购物、打卡网红咖啡馆,既然目标完全一致,出行时间又完全一样,我们临时组队,两人拼住酒店还能省一大笔。”提到这个群里意外“捡来”的搭子,野格很满意:“我们综合群里攻略专家的建议以及群友的推荐,优化了旅游线路,虽然我们都是第一次去新加坡,但因为前期做足了功课,所以完全没有对陌生目的地的出行焦虑。”野格回忆,群里经常有已经到达国外目的地的群友,因为买不到出行的票在群里求助,平台攻略专家和群友都会支招,最后问题基本都解决了。“所以我们想,就算出现计划外的情况,我们还有群里几百个外援呢,没什么好怕的。”野格对即将到来的旅行充满期待。

把旅途看风景的心情和经验带给更多人

攻略专家——年轻人的赛博新职业

27岁的张乾坤,就是小蔡和野格口中的攻略专家。旅行这件事,对他来说是爱好是习惯,如今也变成了一份工作。在马蜂窝平台担任攻略专家工作之前,他做过英语辅导,涉足过物流行业。“但我是那种身体和灵魂,总要有一个在路上的人。”张乾坤分享他的人生经历,他很喜欢自由,去看不同的风景,遇见不同的人,享受旅行途中的际遇,迎面未知旅途带来的意外或者惊喜,也喜欢把经历分享给自己身边的朋友,让大家一起体验。

“我去过日本东京、北海道、大阪,去过泰国普吉岛、曼谷、芭提雅,国内去过南京、上海、广州、深圳、成都、重庆以及云南全境,旅行经验很丰富,也非常喜欢在路上的感觉。”张乾坤回忆,偶然的机会让他了解到了马蜂窝攻略专家的工作。“帮更多人解决旅行中的问题,和大家一起看世界,种草新奇的目的地,这正是我喜欢的事情。”

图:张乾坤分享他在旅途中拍到的雪地狐狸

在群里,除了境外机票不出票怎么办,国际中转办什么手续外,大家也会问很多稀奇古怪的问题。张乾坤回忆:比如有群友问在第比利斯被狗咬了的应对流程,以及境外保险怎么索赔。“我们才知道原来真的有用户在国外被狗咬,我们安抚了用户之后,告诉他如何看保单,如何就医,并且也给其他群友普及了下谷歌地图有时会有用户标记哪些地方会有危险宠物,或者容易被打劫,提醒其他群友注意。”

因为旅游经历很丰富,有时候遇到群友求助的问题自己刚好遇到过,张乾坤会回答的十分迅速且充满自豪感。“比如日本的交通券分为国营和私营,交通券之间并不通用,很多用户都不知道,加之语言不通,购买时候有困难,我就会线上告诉他们怎么购买,这刚好是我之前去日本遇到过的问题。”张乾坤笑称,有时候我们回答的太快了,群友会艾特我们说感谢AI客服。“我们解释这个美丽误会的时候也是抱着骄傲的心情,因为这也说明我们回复的很及时。”

马蜂窝的攻略群,每天都充斥着天马行空的旅游攻略分享,有时群友提问,还没等攻略专家组织好答案,就有群友先抢答。张乾坤回忆自己的求助经历:“有次我自己旅行在日本车站的ATM机没有取出来钱,群里求助,群友告诉我可以去便利店试试,最后真的在便利店成功取到了现金。”

在帮助用户旅行规划的同时,张乾坤也种草了很多目的地。“我想去坦桑尼亚看动物迁徙,想亲眼看到奔跑的角马和捕猎的狮子。想去西亚环线看地狱之门,来一场公路之旅,和不同国家的人一起喝一杯葡萄酒,看天边晚霞燃烧的壮丽景象。”张乾坤分享,在这份工作中,他用自己的经历去帮助了别人,也聆听到了很多别人的旅行故事,慢慢的建立起了对世界的认知雏形。

“环游世界目前还有点难,但我希望我永远在路上。”张乾坤笑称。

年轻人更需要的旅途伴侣

无所不能的攻略“客服”

无所不能,是璇子对自己的要求。攻略专家可以算是她初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和张乾坤一样,她的工作也是每天在群里帮群友回答问题。“刚入群的用户会问,去贵阳三日游如何玩,但深入了解群功能的群友就会问,带着老人和小孩,想在贵州玩XX景点和XX景点,应该怎么规划。这时我们就会给他提供个性化的路线推荐。”璇子说,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她希望自己是无所不能的,所以面对提问,她会尽全力帮用户解决。“有一次有在东南亚的用户问我们,他正在某海岛,想前往另一个海岛,是否还有船只。我立刻去各个网站找时刻表,甚至打电话去问当地商家,最终成功帮他解决了出行难题。”

璇子提到,马蜂窝平台的所有攻略专家不分国内和国际,每个人都会同时解决用户的国内和国外目的地问题,这个过程中,攻略专家们也会飞速的成长。“最开始做这份工作,我觉得攻略效率很重要,后面我逐渐发现,攻略个性化才是用户最需要的。普通攻略大家动动手指都能搜到,但是用户需要的是从他们的具体问题出发作出的攻略,这种攻略才能打动人心。在这个过程中,我们的搜索能力、数据筛选能力、对目的地了解程度都在飞速提升。”璇子分享她的工作体会:一个人是解决不了所有问题的,团队每个人都在积极学习,高效协作,当遇到高难度的问题,大家思维的齿轮就开始飞速转动,总能为用户找到合适的解决方案。

图:璇子的日常工作就是在群里随时回复用户的各种旅游相关问题

对于攻略专家这份工作,璇子也有很多自己的思考。“我认为攻略群是一种全新的旅游指南服务,而攻略专家这种职业,未来会有很好的发展前景。”她解释,现在很多平台的旅游攻略来自于旅行者和商家,个人主观色彩或商业化痕迹比较重,缺乏可信度,更新也不及时,用户只能被动的接收信息。而攻略社群采用的是实时问答的形式,用户关心什么就问什么,由平台攻略专家来提供靠谱的攻略,尽最大可能做到有问必答,有求能应,无论是在行前、行中都可以快速获取信息,行后还能把经验传递给其他人,就相当于请了一个专业的云旅游管家,而且还是免费的,节省大量的信息甄别时间,将踩坑的几率降到最低。

早先,马蜂窝创始人、CEO陈罡曾预判,中国马上就要迎来“新自由行黄金十年”。以Z世代为代表的年轻人是未来十年旅游主力消费群,他们的旅游需求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注重深度体验,追求小众、特色、品质,也更加随性和感觉至上,他们需要更个性化而及时的信息反馈。

或许“无所不能”的攻略专家,在为更多年轻人打开旅游体验新方式的同时,也会成为无数年轻人向往的新职业。(封面新闻 张越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