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陈少荣:发展旅游业大数据 释放数字价值

 

     如何处理各旅游景区的智慧化发展和管理水平参差不齐的难题?如何建设完善系统的智慧景区管理体系?全国人大代表、贵州省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陈少荣在2021年全国两会上提出了《关于做好支持智慧景区建设工作的建议》,得到文化和旅游部高效办复。今年,他还将持续呼吁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于 帆 采访整理

    我的调查:景区智能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出旅游成为人们节假日休息的首选。为提高人们休闲度假的质量,为旅游者提供舒适、安全、健康的旅游环境,提高旅游者的满意度,很多地方政府和景区都在不断提高完善旅游配套设施。特别是在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下,如何做好旅游接待工作,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是对景区的一大考验。“预约、错峰、限流”作为景区常态化管理的“六字诀”,对景区的智能化管理水平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

    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省级监测平台建设和数据共享有关工作的通知》要求,5A级旅游景区实时入园数据接入文化和旅游部,4A级以上旅游景区的数据接入省级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有效实现联得通、看得见、调得动。我所在的贵州省安顺市,目前A级旅游景区50家,其中5A级旅游景区2家、4A级旅游景区12家、3A级旅游景区32家、2A级旅游景区4家。在调研中我了解到,当前4A级以上旅游景区全部安装了视频数据系统,3A级旅游景区有11个安装了视频数据系统。在安顺市智慧景区建设中,黄果树景区的智慧化管理和建设水平都比较高,实名制预约、人脸识别技术等为提升景区的管理水平提供了支撑,黄果树景区“动静结合的智慧化客流管理体系”2021年被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评为优秀案例。龙宫景区、格凸河景区、山里江南景区等4A级旅游景区的智慧景区建设可以达到一定智慧化程度,车辆调度、游客量分析、实时监控、简单的数据分析等为景区智慧化管理提供了保障。但是,3A级及以下旅游景区,特别是乡村景区都是开放式景区,没有运营企业和产业支撑,内生动力不足,多是镇村进行管理,由于财政资金紧张,且上级部门没有补助资金,智慧景区建设发展较难。同时由于数据资源的特殊性,没有后续的维护保障和传输经费,导致景区虽建立了系统,但存在掉线情况。    文化和旅游部办复:顶层制度设计工作不断加强

    文化和旅游部对《关于做好支持智慧景区建设工作的建议》的办复工作十分重视,针对建议中提出的两个问题逐一做了回复,明确了具体的解决措施和下一步发展路径,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我对文化和旅游部办复工作十分满意。

    文化和旅游部高度重视智慧旅游发展,并积极推进旅游景区利用智慧化手段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在答复中,文化和旅游部提到了近年来始终在积极推进智慧旅游顶层制度设计工作。如2020年11月30日,经国务院同意,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优化“互联网+旅游”营商环境,以数字赋能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发布《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要求各地结合实际、因地制宜,指导并推动智慧旅游景区建设。2021年2月,《关于持续深入推进旅游景区预约管理工作的通知》印发,对门票预约年度工作进行了部署,并要求各地开展督导工作。并且将继续加快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顺应居民消费升级趋势,推动旅游景区发展线上数字化体验产品,指导旅游景区建设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推动国有旅游景区于2021年底前全部提供在线预约预订服务。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印发《“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提出要积极发展智慧旅游,加强旅游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培育一批智慧旅游创新企业和示范项目,要求推进“预约、错峰、限流”常态化,建设景区监测设施和大数据平台。2021年4月,文化和旅游部在河南省郑州市举办了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暨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以“智慧旅游,美好生活”为主题,促进行业交流,助推智慧旅游发展。

    我呼吁:推进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对于我提出的“支持各景区智慧景区系统建设,特别是乡村旅游景区”的建议,文化和旅游部在答复中提到,“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还将着力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村镇。

    值得一提的是,文化和旅游部在答复中强调了将加大智慧旅游景区建设的资金支持,并表示在争取政府资金对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支持的同时,鼓励地方和经营主体多方利用资源,撬动市场力量,增强市场活力,全面提升旅游景区现代化治理水平。这一点我非常认同,在长期的实际工作中,我迫切感受到数字技术将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希望在下一步工作中,相关部门继续加大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支持力度,深入推进数字赋能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发展旅游业场景大数据和旅游细分领域行业大数据,将景区、服务、交通等与旅游有关的资源进行数字化,通过数字化把获得的数据集中到平台,围绕吃、住、行、游、购、娱,通过应用产品和服务,充分释放数字价值,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从社交打卡到高科技互动:博物馆还有哪些新玩法?

陕西历史博物馆副馆长魏成广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现在的年轻人开始把博物馆当做恋爱、社交的场所,他们一边逛博物馆,一边观察彼此对文化的热爱度,以此确定双方是否有共同话题。

根据携程的统计数据,2021年上半年,通过携程平台预订博物馆门票的人次相比2019年上半年增长75%。热衷于参观博物馆的人群中,80后占41%。“博物馆热”正成为一股席卷全国的文化浪潮,今年“五一”期间,三星堆博物馆接待游客超8万人次,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每日限流6.5万人,作为全球参观人数最多的博物馆,故宫博物院更是一票难求。

“‘到博物馆去’,已经成为社会新风尚。”近日,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关强在《关于推进博物馆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下称《意见》)发布会上公布了一组数据:截至2020年底,全国登记备案的博物馆达到5788家,其中5214家免费开放,定级博物馆达到1224家,非国有博物馆增至1860家,行业博物馆825家。

在疫情限流措施下,全国博物馆在2020年举办了2.9万多个展览,接待5.4亿人次观众。《意见》提出,到2035年,中国特色博物馆制度将更加成熟定型,博物馆社会功能更加完善,基本建成世界博物馆强国。

原本高冷的博物馆,为何会成为全民关注热捧的焦点?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刘超英分析,一是因为《国家宝藏》《国宝档案》《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一系列节目热播,引发博物馆旅游热,博物馆变成热门打卡目的地。另一个原因,则是现在的博物馆广泛运用数字新媒体手段,多媒体影像与实物展品相呼应,让观众减少距离感,有些博物馆通过3D技术“让文物活起来”,沉浸式展览更吸引人,也更生动有趣。

63岁的刘超英从事博物馆工作近40年,对国内博物馆尤其是北京地区博物馆的情况了如指掌。她发现,当博物馆成为每个城市的热点,就能得到政府和市民的高度关注,使得更多信息资源向博物馆倾斜,成为博物馆发展的新机遇,“但是,在新机遇面前,博物馆同样面临很多挑战。”

争相打造“博物馆之城”

197座备案博物馆,187座实际存在博物馆,是北京截至2020年拥有的博物馆数量。

去年,北京提出打造“博物馆之城”,在那之前,西安、南京、成都、广州、佛山、长沙、洛阳、大同等城市也都将“博物馆之城”的概念纳入城市文化发展目标。

要成为“博物馆之城”并不简单。所谓的“博物馆之城”,不是简单地把博物馆聚在一个城市,而是要让博物馆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让博物馆文化无处不在。刘超英认为,博物馆具有“城市客厅”的功能,“北京地区的每一座博物馆,都将成为公众造访首都的会客厅。”另一方面,博物馆也是学生的第二课堂。

尽管2017年就从北京市文物局副局长职位退下来,她仍以北京博物馆学会理事长的身份为博物馆事业忙碌。5月25日,北京博物馆学会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博物馆蓝皮书:北京地区博物馆发展报告(2019~2020)》,这也是中国第一部关注博物馆发展概况的蓝皮书。

“北京是名副其实的‘博物馆之都’,中国最早的几座博物馆、最大的几座著名博物馆都在北京。”刘超英说,现在,北京已经形成纵横交织、经纬缜密的博物馆布局。北京不但有故宫博物馆、国家博物馆这类“国字号”,也有首都博物馆、孔庙、国子监等市级博物馆,一级博物馆数量居全国之首,更多“小而美”的特色博物馆则汇聚为展现老城文化精髓的博物馆群。

从博物馆的数量、规模、等级、影响力来说,北京博物馆位于全国前列,部分博物馆硬件条件接近或达到发达国家博物馆平均水平。据刘超英观察,博物馆之所以成为社会热点和大众“打卡圣地”,更多是因为博物馆与外界的联络互动越来越频繁,观念也从教育民众转向服务大众,每一个博物馆都强调品牌意识。从2019年开始,北京用“闻·悟北京”“馆长说”等活动,将普通人与博物馆之间的距离拉近,形成整个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群体效益。

刘超英认为,北京要打造“博物馆之城”,有天然优势。这里既是全国文化中心,也有绵延3000多年的历史脉络,从远古人类的遗存到当代的人物、事件,都是北京地区博物馆的特色资源。但也因为如此,北京博物馆的短板也很明显:自然科技类、美术类博物馆数量严重不足,专业人才短缺,藏品利用率低,给社会提供的公共文化产品不足,民办博物馆生存艰难。

拥抱科技和新媒体

多年前,刘超英就意识到,公立博物馆是一个城市的文化核心,但民办博物馆的丰富和多元是城市博物馆生态的重要补充。

“随着社会进步,博物馆门类将不断丰富和细化,专题类博物馆、行业博物馆、民办博物馆发展将成为北京地区今后一个时期发展的重点。”她认为,未来,一个城市的博物馆更加注重的是与社会的依存关系。从发展趋势来看,人文历史类博物馆建设速度将放缓,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新兴技术博物馆、社区博物馆、艺术类博物馆的发展将呈上升态势。生态博物馆、社区博物馆等新型博物馆形态,也将获得各自空间。

1905年,中国博物馆创始者张謇就创办南通博物苑,成为中国近现代文化史上最重大的事件之一。他也曾用“高阁广场,罗列物品,古今咸备,纵人观览”概括博物馆的功能和内涵。

对今天的观众来说,仅仅罗列文物,已经满足不了需求。怎么提高博物馆展览的可视性、互动性,新技术、新媒体手段在展陈艺术中的使用,正变得越来越普及。

刘超英说,过去博物馆都是说教式的展览,但新一代观众更喜欢参与度高、画面感强的技术手段。从网上数字展厅、虚拟现实技术、增强现实技术、触摸屏交互、流媒体播放再到网上直播,各种数字技术手段都已运用到博物馆展览中。

故宫博物院将馆藏的南唐画家顾闳中的绘画作品《韩熙载夜宴图》制作成了手机App,藏品画作经过超高清扫描,可放大到原画40倍,观众可在超4k高清画面中沉浸式观赏画作,不错过任何细节。“这种超级精细的观看体验,在平时的展厅参观中,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实现的。”她认为,数字时代科技对展览的助力作用,也使得博物馆更大众化。

尤其在自然科学类博物馆的展览中,孩子们最喜欢墙面触摸、虚拟翻书、全息投影、幻影成像、弧幕影院、全息甩屏等技术带来的互动。3D技术可以让观众在手机上360度看文物,故宫博物馆的“全景故宫”项目,也能让不能到场的观众随时漫游故宫。

几乎所有的博物馆都在热烈拥抱新技术与新媒体,中国国家博物馆在抖音上拥有91万粉丝,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首都博物馆等都在B站开通了官方账号。

疫情期间,“移动互联网+博物馆”的形式受到空前关注,中国国家博物馆将微信公众号与官网后台连接,通过微信公众号可以直接进入官网在线观看46个展览。

搭乘“声音经济”的快车,很多博物馆也在尝试“有声博物馆”。目前,全国有50多家博物馆在拥有6亿用户的喜马拉雅上开设音频专辑,中国国家博物馆上线了包括“秦汉文明展”在内的11个音频专辑。在喜马拉雅艺术畅销榜上,排名第一《国宝来了:百大博物馆文物精讲》已经获得2.2万订阅和34万次播出。

面对博物馆热、研学热,刘超英看到博物馆从小众关注到全民关注的趋势。她认为,今天的博物馆不仅要“让文物活起来”,也要用鲜活的形式拉近与年轻群体的距离,更重要的是,博物馆也要从专业化角度继续深入挖掘文物内涵,向社会提供公共文化产品。

她也提醒,如果博物馆展览片面追求高科技手段的应用,泛娱乐化的展览方式造成博物馆核心内容传播的缺损,那将是得不偿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