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shu3971

关注智慧旅游,旅游创新,景区二消

“人从众”的春节,景区、酒店、博物馆如何抢夺流量密码?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空间秘探”(ID:MESPACE007),作者:武爽,36氪经授权发布。

今年春节,全国多地旅游市场迎来开门红,各地旅游消费市场表现已远超2023年。热门景区现“人从众”景象、博物馆门票“一票难求”、部分旅游目的地机票价格水涨船高。值得注意的是,龙年春节热门出游目的地更加多元,大城市与中小城市均迎来出游热潮。从流量到“留量”,各地文旅景点们正在下一盘什么棋?

春节旅游跑出“加速度”

春节期间“人从众”的火热场面,在全国各大景区景点持续“上演”,城市地标不断“上新”。多地文旅部门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春节期间接待游客人次远超往年,且持续攀升,多地景区也迎来游客的大幅增长。

数据显示,多地在大年初一迎来游客高峰,河北、河南、山东、山西四省,在假期首日的旅游订单同比增幅均超15倍,而屡屡刷屏的洛阳各景点门票订单更是同比增长35倍。各地景区也迎来客流小高峰。数据显示,截至2月14日,全国重点文旅景点的游客数量已达1.23亿人次,较2023年同期增长了22.8%。

各地文旅消费高涨,国内文旅市场呈现供需两旺态势。携程数据显示,假期首日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02%,门票订单同比增长超300%,国内接送机订单同比增长75%,均大幅超过2019年同期水平。

住宿方面,春节期间全国酒店预订需求较平日明显增长,大部分景点酒店基本都是满房状态,酒店住宿的价格也随着水涨船高。据统计,截至1月30日,去哪儿平台上春节假期热门城市酒店预订量同比2023年增长3.2倍。民宿作为住宿业的补充,在春年也迎来一波入住高潮。途家数据显示,春节期间,牡丹江民宿预订量同比增长42倍,沈阳增长18倍,延边17倍、齐齐哈尔19倍、长春12倍。

除一二线出游热门目的地一如既往地火爆,不少三四线城市也在春节假期迎来酒店预订高峰。同程旅行平台的数据表明,回家过年选择入住酒店的年轻人数量不断增加,初一至初四全国主要县城酒店预订量年比增长超过了120%,主要涵盖广西、迪庆和惠州等地区,显示了一种新的春节旅游趋势。

作为中国传统佳节,春节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游客前来感受中华文化与传统民俗。截至目前,2024年春节期间入境游订单同比去年增长3倍多,较2019年春节增长近五成。其中,深圳位居外国游客热门目的地第四。某旅行平台数据显示,深圳春节假期,首日旅游订单同比增长165%,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53%。

人头攒动的景区,满房的酒店,可以说是给春节前疯狂“内卷”的各地文旅局交出了答卷。在各地文旅局的“整活”下,泉州、珠海、佛山、北海、洛阳、宁波、台州、青岛、烟台、扬州等非省会城市也成为春节档小黑马。

春节假期旅游火爆,为2024年的旅游业迎来一个开门红。中国旅游研究院预计,2024年全年国内旅游人数将超过60亿人次,入出境旅游人数合计有望超过2.6亿人次。总体来看,2024年春节旅游市场的表现清晰地显示出旅游业正逐步走向复苏与增长。

为了抢夺流量,都做了什么?

春节文旅市场火爆的背后,离不开各地文旅部门及当地政府对游客们出游热情的周到呵护。各地策划各式各样的新春活动,铆足了劲“花样整活”,为元旦、春节旅游旺季“引流”“吸粉”。从“揽客”到“留客”,各地接住这波“泼天的富贵”做出了不少准备。

首先,以文促旅,推动文旅深度融合。具体表现在:景区不断增加创意新景点,景区文化也在摸索着推陈出新,通过把各种民间通俗易懂的文化,变成旅游体验项目,让游客在游玩中感受文化和“年味”。携程门票《2024春节预测报告》显示,非遗秀场、花车巡游、庙会市集、民俗杂耍、传统习俗火龙节、光影艺术节、舞龙表演、新春灯会等成为了今年年味的体现。

今年春节期间,全省各地博物馆推出了精彩纷呈的新春大展和社教活动,吸引游客前往打卡,“在博物馆里过大年”成为一种新年俗。根据江苏智慧文旅平台监测,截至2月13日,春节假期期间,南京博物院、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接待量分别达6万人次、5.23万人次;截至2月13日,苏州博物馆本馆18日前预约已满,徐州市博物馆14日至15日门票售罄。

酒店们也频出奇招,根据春节民俗文化设计了丰富的节日主题活动,兼顾娱乐与传承,宣扬非遗文化与传统艺术,给宾客带去不一样的惊喜与体验。希尔顿集团旗下酒店同样“非遗味”满满。客人可以在酒店制作用非遗工艺设计的特殊压岁红包——“杨柳青木版年画红包”和“纸翻花龙”;白云宾馆、白云湖畔酒店等多家酒店提前策划新春系列活动,从大年初一至初五,每天活动不重样,更设有非遗课堂、趣味手工等,将体验感拉满。

其次,利用高流量IP来制造声量与流量。春节不仅是国人最看重的团圆节庆日,对于一座城市来说更是借势营销,提声量、涨流量的关键节点。当大家吐槽“越来越没有年味”,节日消费意愿下降时,一些城市、景区希望能够通过打造IP来点燃全民狂欢热情,正如前段时间电视剧《繁花》爆火带动上海一样。

今年春节,“西安年·最中国”再度成为全国旅游的热门IP之一,西安7大片区联动发力,通过6大主题、9大系列共159类文旅活动,开启了为期52天的2024“西安年”新春盛典。其拥有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兵马俑)、西安城墙、《长恨歌》演出、西安钟楼、大唐芙蓉园等强势热门IP为西安带来人流与收入。据统计,春节期间西安旅游收入预计将超过300亿元。

再者,坐着邮轮和动车“游”新春的方式,夺走不少目光。春节假期,搭乘国产首艘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出海旅行,是眼下最热门的旅游方式之一。除夕,来自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300名船员与近4600名中外宾客将一起欢度龙年春节。近4600名宾客的载客量,也创下了“爱达·魔都号”运营以来的客流新高。同时,众信旅游集团旗下高端品牌奇迹旅行环球航线旅行团124天团也在MSC环球邮轮行程中,与全船3000多名宾客一起欢度中国龙年春节。

成都局集团公司龙年开出的首趟“熊猫专列”、中国铁路兰州局集团公司开出的“环西部火车游·崆峒号”旅游专列、川青铁路首列旅游专列推出九寨黄龙专线精品线路、西安铁路局推出的“环秦岭”主题列车等将过年与旅游结合,实现“火车上过大年”。

以上可以看出,从自然风光走向城市文化、服务文化,从知名景点走向小众景点,消费者的旅游不再完全受到自然风景的引领,更加多元化的体验、感受正在成为他们旅游决策的重要元素。

国际出境游市场如何?

春节假期,出境游的相关话题热度也在不断升温。尤其是中国免签的消息在朋友圈持续发酵,更进一步点燃了人们的出行意愿,出国游出现大幅增长。根据飞猪平台数据,今年春节期间出境游预订量同比去年增长超15倍,预订节奏较去年提前半个多月,接近2019年水平。

去哪儿平台数据显示,早在去年12月中旬,春节期间境外酒店预订量就开始明显增长,1月10日左右进入出境游酒店预订高峰,机票预订高峰在1月底。其中,中国游客出境“新马泰”游玩订单较2019年同期增长超3成。

时隔四年,春节重新成为全球旅游消费旺季。而四年过去后,大家出游又有新变化。从当前的数据显示来看,相较于2019年同期出境游状况,当下出境游市场发生了以下几个变化:

一是投资体验而非购物消费,成为如今中国游客出境游的一大趋势。中国游客的出游目的地和海外行程,不再局限于过往千篇一律的全球知名景点和免税店的“买买买”,而是变得日趋丰富多元。这一点从消费者旅行目的地不难看出。

飞猪数据显示俄罗斯、埃及、塞尔维亚、挪威五地的预定量同比增速超过50倍。伊朗、南非、肯尼亚等过去小众冷门的国家,如今也吸引了热爱其人文景观与自然风光的中国游客的到来。以国家地理的科学考察团为例,阿尔山火山自然地理考察、横断山冬季野生动物考察、河西走廊历史地理考察、印尼爪哇岛火山徒步、东非野生动物大迁徙考察等路线,尽管售价在五到十万元,但是刚推出就接近售罄。

二是呈现出特色鲜明的一冷一热两端化的出游趋势。春节出境游的热门目的地主要集中在东南亚,新西兰和北欧等方向,受签证、气候温暖程度以及飞行距离较短等因素,东南亚的出行比例更高。同时,众信旅游方面表示,西班牙、葡萄牙、希腊、迪拜、文莱、南美洲等气候相对温暖的目的地也成为今年春节假期出游的新方向。哈尔滨冰雪旅游的热度持续走高,让处于同一纬度、同样富含冰雪资源的北欧国家艳羡不已。

继瑞士旅游局局长马丁·尼德格尔用中文向中国游客喊话后,瑞士苏黎世的搜索指数跻身境外增速榜前十,成为哈尔滨的“贵替”目的地。携程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月17日,中国游客预订春节假期前往瑞士旅游的订单量,同比2023年同期增长超20倍,较2019年同期增长约6成。

据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的《中国出境旅游发展报告(2023-2024)》显示,预计2024年出境旅游人数为1.3亿人次,入出境双向往来持续恢复。国内外旅游产业链的加速恢复,免签政策的推动在加上今年春节的超长假期,中国年随着中国游客的脚步正在世界各地回归。在不少业者看来,2024年入境游市场会呈现高开高走、加速回暖的态势。

这一点从出境游企业的数量也可以看出,来自企查查的数据显示,2022年1-11月,新注册了0.66万家出境游相关企业;2023年1-11月,新注册了2.56万家出境游相关企业,同比增长289.69%。这意味着,尽管受到航班运力不足、目的地资源短缺、签证难等客观因素的影响,但出境游企业依然前赴后继。

春节旅游红火背后的冷思考

今年春节各地景区游客数量较往年涨幅较大,旅游项目推陈出新,旅游市场展现出强劲回暖趋势。这一现象背后,既反映了当下消费者对旅游的向往和追求,也揭示出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在文旅业掀起的全国联动盛况下,也许我们该冷静下来思考:获取流量的界限和尺度在哪?流量赚够后,城市、景区、酒店等又该怎么“卷”?

/ 制造令人“上头”的情绪价值

春节假期“人从众”的背后,必须引发一个思考:为什么明知道会堵,大家还要会选择春节假期外出旅游呢?其实,春节假期文旅消费的火爆,本质上反映了消费升级之后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

无论是“过年回家住酒店”,还是陪拍师每日躺赚千元,这些现象的背后,是情绪价值在”冒头“,游客的消费需求和悦己情绪恰是成就旅游市场“爆款”的关键。比起照相馆的摄影师,陪拍师更注重“陪伴+拍照”。既要陪游玩、陪探店打卡,陪社交,又要提供拍摄和修图的写真服务,主打一个满足情绪价值、满足社交需求。

落到文旅业上,这一逻辑仍然行的通。情绪价值是文旅的核心价值,抓住游客心智,向极致去,不断创造心流才能做到长期主义。那如何才能做这一点?找到自己的兴趣DNA,便会如鱼得水。

/ “非标”方案打破桎梏

目前文旅市场上的产品呈现出一种趋同性,大多用固定思维提供类似的景观、游玩设施服务所有的游客,早已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多样化市场需求。旅游景区里的游乐设施相同、营销方案雷同、产品缺乏内涵或定位不清晰这些都是目前文旅市场所存在的问题。那什么样的产品能够带动游客的五感给予新奇的极致体验?个性化、定制化的“非标”产品或是打破桎梏的最佳方案。

精品小团、私人导游、定制游线路等新产品和玩法正在不断涌现,观光、旅游度假与演唱会、体育赛事、医疗健康等相互融合,更多“旅游+X”新玩法正在被不断探索发现。如跟团游的团队容量在精简,20人左右的小团已经成为主流,甚至出现8人以内的团队,其次深度化细分化趋势明显,更多探索类形成加入到团组中,例如亲手捕捞帝王蟹,冰川徒步等等。

这种个性化、碎片化、定制化等需求趋势凸显,也给旅行社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目前,旅行社可以代办签证、机票+酒店还能提供私人定制等个性化的旅游服务,消费者的体验感更好,因此选择线下门店咨询的消费者依旧很多。

/ 海量低价与高质量的“博弈”

观整个春节旅游市场,吃饭要排队、游玩需长时间等待、客房打扫不够及时,甚至有个别景点出现安全事故等不尽人意的现象,都为旅游业的复苏和发展敲响了警钟。事实上,旅游业在市场骤然复苏之际尚未做足充分准备。

但对于当下的消费者来说,用更少的钱享受更美好的旅程已成为很多人的共同选择,也就有了前段时间“特种兵式”旅游、“反向旅游”、“平替旅游”等新旅行方式的出圈。“不是XX买不起,而是YY更有性价比”,也成为各地文旅招揽客流的标语。

各地文旅的“花式搞活”带来了全民的讨论和关注,为自己迎来了可观的流量。但是,文旅品牌的竞争最终看的是“真家伙”,而不是流量堆砌的“名声”。在消费者对平替低价质优产品的追求越来越卷下,产品淘汰速度加快,生命周期缩短,在低价与高质量的“博弈”中,能够实现海量低价优质的产品生产能力才能在竞争中保持持续锐度。

综上,文旅热潮的背后,本质上是一场需求升级和供给创新之间的双向奔赴。随着消费者的消费需求持续释放,2024年春节期间的文化和旅游市场将会涌现出更多新的亮点和趋势。当前的内卷带来的只是流量的短暂关注,而非长线的品牌赋能,文旅景点们只有快速捕捉市场热点,集聚和消费者共情的“产品力”,破壁出圈,才能保持持续市场优势。

“智能旅行:AI如何重新定义旅游景区的服务体验”

在过去的几年中,人工智能(AI)技术的快速发展已经在多个行业引发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也不例外。AI不仅为旅游者提供了更加个性化和高效的服务体验,同时也为旅游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方式带来了新的思路和方法。本文将探讨AI如何改变旅游景区的服务方式,包括客户服务、运营管理、市场营销和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具体应用。

客户服务的智能化

AI技术在提升旅游景区客户服务体验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聊天机器人和语音识别技术,旅游景区可以提供24小时不间断的客户服务,解答游客的咨询,提供预订服务,甚至解决复杂的问题。例如,日本东京的一些旅游景点已经引入了能够提供多语言服务的AI导游机器人,这些机器人能够根据游客的提问实时提供信息,大大提高了游客的访问体验。

运营管理的优化

AI的引入还能够帮助旅游景区在运营管理上实现优化。通过数据分析和机器学习,景区管理者可以更准确地预测游客流量,从而合理安排人力资源和服务设施,减少排队时间,提高服务效率。此外,AI还可以在安全管理方面发挥作用,通过视频监控和行为分析技术及时识别潜在的安全隐患,确保游客的安全。

市场营销的个性化

在市场营销方面,AI技术能够帮助旅游景区实现更加个性化的推广策略。通过分析游客的在线行为和偏好,AI可以帮助景区精准定位目标客户群,设计符合其兴趣和需求的营销内容。同时,AI还可以通过分析社交媒体和在线评论等数据,帮助景区及时了解游客的反馈和需求,调整服务和营销策略。

维护保养的智能化

AI技术还能够在旅游景区的维护保养工作中发挥作用。通过物联网(IoT)技术,景区可以实现对设施设备的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和处理故障,减少设施的停机时间。此外,通过对历史维护数据的分析,AI还可以预测设备的维护需求,帮助景区优化维护计划和流程,降低维护成本。

结论

AI技术正在逐步改变旅游景区的服务方式,为游客提供更加个性化、高效和安全的服务体验,同时也为景区的运营管理和市场营销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AI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场景的不断拓展,未来旅游景区的服务方式将会更加智能化、个性化,为游客创造更加丰富多彩的旅游体验。

“大黄山”旅游IP,为什么只是梦幻泡影?

2023年下半年以来,特别是近段时间,在安徽文旅领域,“大黄山”概念风头正劲,讨论热烈,相关规划、文件、会议不断释放利好,相关媒体、企业、社会组织不停摇旗呐喊。

从官方到民间,大家热情高涨、激情澎湃,这既是对“大黄山”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满怀期待,也是对安徽文旅近些年来温温吞吞的不满和无声抗议。

但什么是“大黄山”,对安徽文旅发展的作用和意义,“大黄山”面临哪些难题,从蓝图到落地、究竟能走多远……

01

什么是“大黄山”

“大黄山”概念是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而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是2014年获国家批复同意建设发展的,规划范围包括黄山、池州、宣城、马鞍山、芜湖、铜陵、安庆等7市,共45个县(市、区)。

2023年2月,安徽省发展改革委、省文化和旅游厅印发《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十四五”建设发展规划》,其中提到:全力打造“大黄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目的地。

2023年12月14日,安徽省委书记韩俊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会议,审议通过《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行动方案》,正式将“大黄山”上升到全省战略高度。

大黄山,包括黄山市、池州市、宣城市(绩溪县、旌德县、泾县)、安庆市(潜山市、岳西县、太湖县、桐城市),国土面积 2.95 万平方公里,常住人口 498.95 万人。

▲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及“大黄山”范围图

从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到大黄山,显然是一种聚焦和聚力。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建设10年以来,不能说没有成绩,但显然离最初的目标相距甚远,而且眉毛胡子一把抓,重点不突出。大黄山则充分吸取经验教训,只选取黄山市和池州市,以及宣城和安庆两市最具有文旅资源的县(市),聚焦目标,聚集必然有限的人力、物力、财力,希冀能成为安徽文旅转型升级和发展的新引擎,并快速、高效、高质量地出成果。

至此,我们终于清晰,“大黄山”是安徽省提出的一个行动方案和建设目标,完整的表述应该是: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目标是清晰的,也是美丽的,但现实很复杂,也很残酷。

02

“大黄山”的难题

大黄山世界级休闲度假康养旅游目的地。

这个表述真够啰嗦的,“休闲度假康养”6个字明显有点多余,“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囊括足够广了。真希望内外表述上都简洁点:大黄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有趣的是最早的表述里是没有“康养”两个字的(前文规划里可看出),到最后省常委会的文件才加上(某个领导要加上的?)。

这就是典型的既要、又要、还要——既要休闲,又要度假,还要康养。

这是“大黄山”的第一个难题,要的太多,可能左顾右盼,啥也没要到。

“大黄山”的第二个难题,就是龙头太弱,拉不动。

大黄山,从名字也看出来,这列火车,是需要靠“黄山”这个火车头来带的。这里的黄山,狭义上是指黄山风景区,广义上是指黄山市。黄山风景区,一直是国内山岳型景区的翘楚,不论其冠绝天下的风光,还是日常景区的管理和维护,在世界范围内都有一席之地,是“美丽中国”的一张名片。黄山市,依托一州一山一村(徽州、黄山、宏村),在中国的旅游版图里也有一定地位,是重要的旅游目的地。

但也要清楚地知道,黄山离一流的旅游目的地还有差距。这个火车头还不够强劲,要拉“大黄山”这列火车还有点吃力。

如果从1979年邓小平说“要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算起,40多年来,黄山旅游的发展,毋庸置疑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成绩显著。但问题同样突出,几十年了,整个黄山市,在国内叫得响的、具有差异化竞争实力的除了黄山风景区和西递宏村,还有什么?更不要说在国际上了。

说到底,黄山和西递宏村,都是老天爷和老祖宗赏饭吃的。放在别的地市、别的省,也会发展的很好,甚至更好。

我们不妄自菲薄,但更不能狂妄自大。别的不说,单以婺源来看。徽州分出去的一个县,可以说远离徽文化核心圈了吧,这些年,从油菜花到晒秋,从篁岭到婺女洲,引领全国的旅游产品创新和项目策划,一个县就甩开黄山市。前段时间,甚至出现提建议要把婺源更名为徽州——怎么敢!但是,你不进步别人进步,你不珍惜别人珍惜,发展是硬道理啊。

再来看看婺源所在的上饶市,区域里有三清山、篁岭、葛仙山、望仙谷、婺女洲等享誉全国的景区,除了三清山,后面几个都是近些年涌现出来的创新项目。上饶市在政府工作报告里提出目标“有国际知名度的旅游热点城市”(还挺低调)。我们拿一组数据来比较一下,上饶市2022年全年接待游客2.2亿人次,旅游综合收入2300亿;黄山市(最新预估)2023年全年接待游客8300万人次、旅游收入730亿。

列出这些数据,无关褒贬,只是方便了解现状。“大黄山”的未来,不能只依靠黄山市这个龙头;就像黄山市,也不能只依靠黄山这个龙头。实际上,我们也应该解放黄山、松绑黄山,让它走得更快,走得更好。

这就引出第三个难题,概念不清,强行IP。

不能仅仅依靠“黄山”,可名字又叫“大黄山”,难道依靠“大”吗。

“大黄山”这个概念,本质上是规划文本和政府文件里的表述,关于黄山的概念和含义,已经有一系列不清晰的表述和理解了,再来个大黄山,只怕会更加混乱。

单说“黄山”,就有黄山市、黄山风景区、黄山区等多种代指,安徽人一般都很容易搞错,更不要说外地人了,而“大黄山”的含义更加复杂,一下子四个黄山,真不知道黄山这个山到底要承载多少。从游客角度,人家可能一辈子就来一次旅游,难道来玩之前还要先学习下文件?

单一个概念还不够,还要以“大黄山”为统一IP。这怕是某妈妈给安徽出的主意,真以为强行说个IP,就能得天下?你就说九华山怎么跟这个IP关联?区域内其他山岳型景区,哪座山在“大黄山”IP下还能活出自我,活出空间?再说安庆那四个县市,看下地图好不伐,都到长江以北了,与黄山不搭界,与黄山又有啥IP上的关系?既没有文化上的统,也没有地理上的统,真不知道这IP要怎么统一,靠一纸文件吗?

第四个难题,机制上的创新和保障。

从蓝图到落地,有什么具体的创新机制和保障措施。牵头的是临时组成人员还是专门的协调机构,区域内是不是给了一定的改革创新的政策空间,是不是有一些勇闯禁区的大胆尝试和谋划……就安徽文旅这些年温吞吞的保守局面,要想“大黄山”建设取得实际成效,没有先立后破的勇气和决策,是万难实现的。

这个难题直接决定“大黄山”能走多远。

但也最难。

03

“大黄山”当下要做的

“大黄山”能走多远,我不知道。但我知道一点,概念轻飘飘的,肯定走不远,文化不用走,可以走很远。关于“大黄山”当下要做、可以做、也应该做的,有几点建议。

一、必也正名乎,恢复“徽州”

这是一个民间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官方从来讳莫如深。

徽州地区改名为黄山市,在当年发展旅游的背景下有其必要性,也取得了一定好的效果。但时过境迁,这一改名的弊端也越来越明显,甚至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这一地区文化和旅游的发展。今天,站在发展“大黄山”的角度,要创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是时候要将这个工作提上日程了。如果复名,我们就不必用什么“大黄山”这样生硬的概念。以文化认同代替行政文件概念上的认同,自然名正言顺,一顺百顺。

给省里和黄山市的相关领导建议,做人做官,立功立言立德,恢复徽州之名,还有比这更大的功绩吗?

二、产品驱动,加快创新项目上线

整个区域内,具有创新性、引领性、叫响又叫座的项目极度缺乏。

从现状看,主要是缺两类产品。一是代表徽文化内核的场景化、沉浸式的体验项目;二是具有徽派山水底蕴的高端度假酒店目的地产品。

黄山市的“山水村夜”,已经开始在往场景化、沉浸式体验上走,但除了一山一村,其他版块还没有形成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体系。从“水”的角度,一江一湖,新安江的文章还有很大挖掘空间,太平湖因各种原因基本已错失成为国内一流旅游目的地的机会了。“夜”的部分,黄山市区的城市功能和承载,还很有限,已有的演艺类项目与国际国内一流项目相比差距较大,基本不具备单独引流的可能。其他市县,与黄山市差不多,也都缺少龙头代表性项目。

而在高端度假酒店方面,差距就更大。这么多年,国际酒店集团高端度假产品,在区域内基本没有。只有一家悦榕庄算得上。要建设成为世界级的度假旅游目的地,连高端度假酒店都没有,岂不是令人笑话。吸引更多高端度假酒店进驻,不光是招商上的动作,某种意义上,也是一个地区整体文旅气质的折射。一个具备吸引高端度假客人的旅游目的地,自然会有高端度假酒店主动选择进来。这是一个双向奔赴的结果。

三、营销上坚持本心,修炼内功,静待花开

这个时代,每个地方都有机会在全网红一个月。

不必羡慕淄博、哈尔滨,也不要模仿他们做了什么。每个城市的爆火,都有一定程度上的偶然,方法不一样,路径也不同,想要复制,基本不可能。我们能做的就是找到他们的共性,那就是把游客当自家客人来对待,以最大诚意、善意,以最好的风景和资源款待他们。

说到底,就是要坚持本心,同时不忘修炼内功,其他的真的就只能等待了。

一个地方一定要建立自己的叙事主题和节奏。网络纷繁复杂,热点瞬息万变,跟是跟不上的,也没必要,只能从自我出发。回到“大黄山”,什么才是大黄山的本心呢,山水田园、古典中国?我不知道,也不是一时半会就能找到的。要不然也不会黄山市隔几年就搞出个宣传口号,什么“大美黄山礼仪徽州”、什么“创意黄山美在徽州”……真心建议,我们一个城市的对外宣传语,不要过几年就换一个,主政领导要克制自己好为人师的冲动,那些文件标题就不要拿出来当城市宣传语了。一时半会没有更好的,那就不要变动,一个用了几年的总比新搞的不伦不类的要好。

本心就是魂,需要寻找。“大黄山”要成为世界级旅游目的地,那就要与全世界顶级旅游目的地一起相比,我们大黄山,有什么独特的文化属性,有什么独特的故事,有什么独特的自然风光?

“如果把什么事都考虑到,你永远做不成任何事。”

无论如何,真心希望“大黄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发展之路,为安徽文旅蹚出一条康庄大道。同时,请“大黄山”主事之人,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然后闭上门独自做决断。
(环球旅讯)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79655

只是好奇东北人冬天吃雪糕这件事,没想到,背后还真有玄机……

文:Julie Zhu  

来源:Foodaily每日食品(ID:foodaily)

东北的冬季雪糕火了,但在日本市场的发展却更成熟?

自步入冰雪堆砌的冬日以来,哈尔滨逐渐成为了新晋旅游“顶流”,随着冰雪大世界、吸冻梨、大澡堂搓澡的出圈,还有一个东北特色项目也让游客们啧啧称奇——东北的雪糕。在冬季,硬核的雪糕老板身着棉大衣,将硬核的东北雪糕敞开摆放在室外卖,吸引着一波又一波消费者。

东北冬季雪糕爆火,外地游客也纷纷试水,一些老牌的东北雪糕品牌趁着热度也推出了一系列营销活动,像是东北大板乘势推出10w支冰淇淋免费送和2024年新品抢先发布的活动,中街冰点也推出了2024年的新品尝鲜活动,借此来吸引省内外消费者的心…

来源:左图东北大板,右图中街冰点

同时,Foodaily观察全球市场发现,冬季雪糕文化不仅存在于东北,在邻国日本,冬季雪糕(冬アイス)已经成为不少人的生活习惯,且冬季吃雪糕的人不断增长,根据日本总务省的家庭预算调查,从2011年到2021年的10年间,冬季冰淇淋的支出增加了1.5倍。

这个现象引起了我们的注意和好奇。今天,我们尝试通过分析东北和日本两个市场,来扒一扒究竟他们如何养成这个习惯?冬季雪糕文化的形成,背后竟然也有基于特定场景的巧思和创新?

01

冬季吃雪糕,

是在用魔法打败魔法?

追溯东北冬季雪糕为何如此畅销,Foodaily发现,从地理位置来看,东北由于所处地势,冬季常常受到西伯利亚冷空气吹袭,这就导致了东北的供暖设备较其他地区更为先进,冬季室内供暖温度标准在20度左右。于是,环境带来的需求导致冬季冰淇淋在东北的销量飙升,东北人们表示,在温暖的室内吃着浓郁香甜的雪糕,是身体和心理的“双重快乐”。

同时,东北背靠黄金奶源地,拥有充足而优质的奶源,这为众多东北雪糕品牌的孕育提供了有利条件。供应链的优势不仅让东北的雪糕料足味美,还使雪糕品牌在成本和售价上更具竞争力。因此,东北消费者们对于这些性价比高的冰淇淋表现出了持久的喜爱,无论夏季还是冬季,按箱囤是东北人对雪糕的“尊重”。

不仅如此,东北雪糕厂的历史同样深厚。二三十年前开始,雪糕厂就一座接着一座林立在东北的土地上,高产能的生产线让雪糕像大白菜一样普通。据当时的东北居民称,国企的每个厂子每个单位都有给职工发雪糕的传统,一般两个纸壳箱子打底。有人说当时的东北,家里囤的雪糕比卫生纸还要多。

优越的地理和历史条件使东北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雪糕品牌。马迭尔品牌距今已有100年历史,旗下产品马迭尔冰棍更是中央大街的抢手货。同样家喻户晓的还有中街老冰棍、东北大板、雪人冰棍等等,都被网友们称为,东北旅游时“打卡般的存在”。

信息化时代,东北人冬天吃雪糕的习惯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又最终通过社媒的传播愈演愈烈。外地游客们来东北旅游的同时,除了打卡社媒上热门的旅游景点外,尝一尝正宗的东北雪糕也在他们的to-do-list之内。

重重作用之下,让东北雪糕和冬季雪糕文化在近几年来逐渐升温,几乎成为社媒上年年冬季被讨论的热门话题。

透过日本市场看冬季雪糕文化的诞生

此外,我们注意到,在邻国日本,冬季吃雪糕习惯的形成早已由来已久,甚至与东北冬季雪糕文化的形成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20世纪80年代开始,日本各种取暖设备在家庭中流行的时期。即使在冬天,房屋始终保持温暖已变得很常见。据一位来自北海道的居民描述,北海道冬天对冰淇淋的需求很大,这很有可能和北海道的室温相关联。

在日本国土交通省2014年至2018年进行的一项调查中,北海道冬季室温为19.8摄氏度,是迄今为止冬季最热的城市,高室温促使人们对冰淇淋这种冰品的需求增长。Ikaga教授认为,在冰淇淋上花费的金额与室温高低之间存在相关性。

客观因素之外,冬季冰淇淋的流行同样归功于社媒的传播。2015年12月,电视综艺《松子的未知世界》推出以“冬季冰淇淋的世界”为主题的节目,并赋予了”冬季冰淇淋”一个新名字——「冬アイス」。节目一经播出,「冬アイス」在社媒的搜索数量飙升,人们从前爱在冬季吃冰淇淋的行为慢慢被定义为冰淇淋的冬季品类趋势。

据日本冰淇淋协会统计,2017年冰淇淋市场规模达到5114亿日元的历史新高,连续第五年销售额增长。这种扩张背后的主要因素之一便是“冬アイス”。随着冬季冰淇淋的热潮,冰淇淋现已全年销售。

当然,冰淇淋的甜品化也与冬季冰淇淋的出圈息息相关。

自1950年代以来,品牌商一直在努力提振冬季冰淇淋市场,但这种趋势真正流行起来却是在21世纪。2003年以来,为重振冰淇淋销量,各大企业将目光投向成人冰淇淋消费,着力开发面向成人的冰淇淋产品,通过产品设计和概念来刺激目标群体的需求。

因此,成人冰淇淋的销量逐年上升,可以说是大势所趋。除了一些老牌冰淇淋品牌开始增设成人冰淇淋子品牌外,还有一些品牌开始在原有的产品线中开发更多成人化甜品化的冰淇淋产品。冰淇淋中的创新开始多元化,并与餐饮或烘焙元素相结合,例如添加酒精成分,或演变成蛋糕形态等甜品化的设计,冰淇淋市场愈发百花齐放。

冰淇淋的甜品属性和创新趋势奠定了它在冬天风靡的基础,除此之外似乎还有一些别的意想不到的原因。

庆应义塾大学一位健康科学教授表示,当人们从寒冷的天气中回到家并呆在在温暖、干燥的房间里时,人们会口渴,想吃点冷的。天气冷,人们需要含有脂肪和糖的食物,于是,冰淇淋很好地满足了人们在冬天的需求,从生理上说,也就是为何人体渴望冬季冰淇淋。

图片来源:NHK

从心理上看,又冷又甜的冰淇淋在食用时,大脑中会释放出让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β-内啡肽”。当这种物质被释放出来时,人们会感到快乐。光滑的口感和味觉的刺激能给当代年轻人们带来幸福感,让味道在舌头上迅速扩散,使他们更容易享受其中。

此外,冬天室外和室内的温差之下可能会给人们带来一定的压力。在这种情况下,巧克力冰淇淋中的可可多酚可以改善压力,搭配冰淇淋带来的冰凉感和其提供的水分来调节体温。有制造商的研究数据表明,冰淇淋可以平衡人体内过度兴奋的状态

根据日本用户数据调查,当人们被问到冬天是否愿意吃冰淇淋时,98.4%的人表示冬天愿意吃冰淇淋,足以证明了“冬季冰淇淋”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的必备品。20多岁的男性和20多岁至30多岁的女性中,最常见的选择是“我很想吃”。

来源:Morinaga

此外,54.9%的居民表示“当房间变暖时,我想吃冷的食物”,其次有38.5%的居民表示“它改变了我的心情,让我放松”。结果显示,即使在寒冷的冬天,只要回到温暖的房间,人们会通过吃冰淇淋来提振心情。

来源:Morinaga

而被询问到冰淇淋的食用场景,“作为餐后甜点”是最常见的回答,在男性和女性的回答中(男性:51.4%, 女性:55.6%)均占比第一名,其次是男性在洗完澡后(40.9%)和女性在空调房间休息时(43.5%)。结果表明,两组人都是在身体暖和、房间暖和的时候吃冰淇淋。

图片来源:Morinaga

还有一个有意思的调查结果,消费者在夏季和冬季对冰淇淋的口感和口味的需求会有不同。

相关数据显示,在口感上,53.4%的人夏天更看重冰淇淋口感松脆,51.4%的人更喜欢味道清爽,而在冬天,60.6%的人喜欢口感顺滑的冰淇淋,60.5%的人则更爱味道浓郁。

来源:Morinaga

在口味上,71.2%的居民表示“香草”是夏季最喜欢的口味,同样也以 76.8% 的比例位居冬季口味偏好第一。但在夏季有 44.9% 的受访者喜欢巧克力,而冬季则达到 62.9%,这表明冬季对浓郁口味的需求明显增加

目前,在日本市场,冬季吃雪糕蔚然成风,表面看似简单,但背后离不来品牌的冬季定制小心机对消费心智的培养。

02

冬季雪糕成习惯,

离不开品牌的“冬季定制”小心机

冬季冰淇淋,当时作为日本冰淇淋市场的新晋场景,产品的开发创新已与夏季冰淇淋有所区分。据Foodaily观察,日本品牌冬季关注的重点与夏季冰淇淋的清爽感不同,冬季更加通过强调“丰富”和“顺滑”,品牌分别从“口感”和“口味”入手实现产品的差异化。

例如,森永乳业便洞悉到,因冬天在室内的温度较为恒定,比夏天室外受天气的影响小,冬季冰淇淋预计会有更加稳定的销量,针对冬夏冰淇淋产品的研发进行区分。森永曾表示,虽然我们全年都在销售产品,但我们对冬季产品有特殊规格,增加了牛奶成分的用量,使其更加丰富,并调整了用量。

图片来源:NHK

乐天的雪见大福也借势推出了金冰浓郁巧克力香草大福,虽视觉上与“雪见大福”类似,但配方却并不相同。雪见大福的外皮是冰麻薯,但巧克力香草大福却是用生巧克力包裹,表面撒有大量的可可粉,内里包裹着奶味浓厚的香草冰淇淋,两者结合的口感中带着一丝西洋酒的味道,冬季氛围拉满。

来源:雅虎

不仅如此,为迎合冬季冰淇淋的流行趋势,各品牌纷纷根据消费者的需求推出了甜品向的冬季冰淇淋产品,注重打造新颖场景和独特体验。

井村屋推出了一款独具创意的小蛋糕冰淇淋,其独特之处在于其精心设计的四层结构。底层采用了蓬松的海绵蛋糕,通过添加白豆沙,创造出入口即化的口感。在蛋糕的上层,覆盖着草莓果酱与新鲜草莓粒,增添了一丝酸甜。

接下来的两层是清爽微甜的牛奶冰淇淋和以北海道奶油制成的牛奶酱。而牛奶酱中还融合了一种由樱桃制成的西式酒,为整体味道带来了甘甜的余味。这款小巧可爱的甜品冰淇淋蛋糕,通过多层的质感构造,为产品赋予了更多的食用价值和情绪价值,并为消费者提供了一种全新的冰淇淋食用体验。

来源:Fashion Press

说起冬季冰淇淋,还不得不提的就是“节日向”冰淇淋——哈根达斯。数据显示哈根达斯在12月份的销量表现最佳。同时,根据Chance It用户询问的“最喜欢的冰淇淋排名”显示,哈根达斯荣登冬季榜首,尤其是香草冰淇淋和巧克力冰淇淋以其浓郁口感和顺滑口感备受青睐。

从品牌调性来看,哈根达斯是高档冰淇淋的代表,其对口味和品质的追求均高于市场水平,产品在食用时质地柔滑风味浓郁,也为消费者传达了一种奢华优雅的品牌形象。在营销策略上,日本哈根达斯以其精致的包装设计脱颖而出,赋予产品更高的价值感,并通过与其他高端品牌或知名厨师、甜点师进行合作,推出独家系列,从而提高品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来源:ELLE

在圣诞节和新年假期的临界点,哈根达斯除了常常被视为招待客人的的甜点角色外,更被视为一年辛劳之后值得“自我奖励”的选择。除了产品创新完美契合了消费者感官上的需求之外,也在“创造附加值”这件事情上,提高了产品和品牌的价值感,从感官和情绪上双管齐下打动消费者。

因此,哈根达斯在这个季节不仅是口腹之欢的象征,更是为人们营造出一个愉悦、温馨的圣诞和新年氛围。

03

结语

总的来说,在日本市场,冬季冰淇淋的产品形态与品类发展已相对成熟,但在国内还只是一个初具雏形的地域文化,结合冬季冰淇淋爆火的外在因素和消费者诉求来看,背后的市场蕴含着巨大的发展潜力,除了一些老牌品牌的产品,还未出现一个抢占市场的“先行者”。

冰淇淋品牌可以通过产品创新来占据先机。首先,可以开发符合冬季氛围的口味,添加具有“温暖口感”的成分,例如巧克力、果酱、姜饼等,以打造更符合冬季口感的元素。

在产品营销上,品牌可以主打与夏季进行鲜明区分的冬季主题包装,或可推出节日限定向产品,给消费者带来一些“冬日的幸福感”。从长远来看,品牌应该从产品、营销、渠道等多个方面入手,培养消费者对新场景的认知,持续塑造品牌形象。通过以上举措,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者对冬季冰淇淋的需求,从而实现品类的持续发展。

当“尔滨”回归哈尔滨,这里还有什么?

文|钟艺璇

编辑|乔芊

现在,一个最主流、熟悉且广为流传的叙事是,哈尔滨变了。

首先是名字。“尔滨”,去了“哈”,有人说是弟兄友恭的情感,体现的是东道主的从容、亲切。高端一点,可以用法语发音来解释,类似老北京人说话吞字,“哈”字不发音。

其次是人。假如迎头相遇,一个哈尔滨人,怎么判断对面的路人来自南方?

用当地人的话说,两眼足够了。一看颜色,穿粉色、白色、蓝色这些浅色羽绒服,不用说,九成是南方游客。西伯利亚的北风一吹就是小半年,冬季寒冷又漫长,真正的哈尔滨人羽绒服常穿深色,原因就一个,耐脏。

第二步,抬头看帽子。个头越大,料子越新,毛绒感越重,要是再加上一些不太日常的狗头猫耳,符合新手村装备,南方人身份确认无疑。

很快,变化随着南方人的轨迹,流动到哈尔滨的每一个地方。洗浴中心爆满了,网上有传言,沈阳千名“搓澡大姨”连夜支援哈尔滨,洗浴老板听后急忙公开澄清,“哈尔滨搓澡目前人手充足”——但烦恼还是有的,因为生意太好,24小时接待人流上千,搓完澡,师傅累得在凳子上睡了一宿。

另一个传言,是关于“春饼大爷”的牙。大爷今年74,在哈尔滨开了30多年的春饼小吃,当地人评价,菜好吃,就是人脾气差了点,不爱笑。馆子火了以后,大爷终于解释,自己不是生性不会笑,是没有牙,不能笑。

当地文旅局听说后,当天就把大爷的牙给镶上了。

就像每一个文旅城市成为网红之后,哈尔滨哪哪都是生意。12月18日,冰雪大世界开园不到3小时,预约人数就超过了4万人。中央大街马迭尔西餐酒屋的工作人员曾说,马迭尔冰棍每天的销量,取决于售货员取冰棍的手速,以及客人付钱的网速。餐饮职业经理人薛成华告诉36氪,自己所在的一家哈埠菜餐厅,从11月28日开业那天起,一个多月的时间,接待了将近万人,是以往客流量的2-3倍。“生意最好的一天,每桌的翻台超过10次,接近餐饮极限。”他说。

薛成华的餐厅同样开在中央大街,哈尔滨最热闹的景区之一,这段时间,因为人多,附近的变化速度快得让他咂舌——在早市出了十三年摊儿的烤肠摊主,不再见人“老妹”“老弟”,改口叫起了“公主”和“王子”。索菲亚教堂前出现了大批拿着权杖的叶卡捷琳娜大帝,本地人看了都说头回见。光着肩膀的冰雪公主艾莎,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冻得直哆嗦。劳斯莱斯和宾利停在中央大街,免费接送南方游客,薛成华一次凑了个热闹,对方告诉他,“本地人?不载,本地人抗冻。”

回溯起一切变化的开始,11月4日,哈尔滨下了2023年第一场大雪,整座城市陷入极致的冷与白。雪季意味着旺季,薛成华说,当第一片雪花落下,所有哈尔滨商家就知道,一年的生意终于要来了。

现在,哈尔滨火了,还出人意料的火。但一个问题是,当春天来临,大雪化去,松花江再次流动,“尔滨”终归有一天要回归哈尔滨。到了那一天,这里还有什么?

从去年开始,以淄博为代表的小城游、冷门游开始走红,旅游城市的潜力开始被关注。一位酒旅行业人士告诉36氪,哈尔滨的走红虽然有流量推动,但意外的成分更大。“这么多年,临近春节,爆红的旅游景点早就有了规律,一般都是三亚、西双版纳、丽江,甚至包括广东,却从来没有东北。谁都没有想到东北今年会这么热,这个绝对预估不到。”他说。

哈尔滨过去的身份有很多,如果说今天的金融新贵是上海,哈尔滨就是老钱典范。一些例子是,彼时中国发往欧美的电报必须途径哈尔滨,中央大街是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这里曾经有34家外资银行,咖啡豆的香气早早就弥漫在道里区的大街上。它的交通甚至都保持了早年的格局,沿着松花江和铁路,像一个巨大的蛛网,城市没有东西南北,只有左右之分。

圣·索菲亚大教堂 (钟艺璇摄)

随着产业衰落和人口迁移,长期一段时间内,关于哈尔滨的论调,是失落、空心与迷茫。2012年至2022年,黑龙江GDP年均复合增速1.5%,低于全国同期的8.8%。2022年黑龙江人均GDP4.73万元,位居31省市倒数第二位。

作为地图上最东北的一角,品牌对哈尔滨的叙事也从来都晚于其他城市。原因很简单,在哈尔滨,商场卖得最多的是羊绒大衣和锅包肉,城区的外卖过了10点就不再配送,像很多老城那样,老旧的旅行社还孤零零地开在酒店旁。那天,在白雪之中,上海游客彭冬冬还在城郊看见了一座完达山的工厂,当地最红的酸奶,不是任何网红品牌,而是1958年的完达山。

如果说衰老是东北城市逃不去的命题,对彭冬冬来说,哈尔滨却是一个能给她惊喜的地方。她去过许多城市,有一瞬间,彭冬冬觉得哈尔滨像极了北欧——同样的长夜,湿冷,和因为低气压永远散不开的水汽。

以及,一些小小音符的流动。1月的某一天,她在哈尔滨大街上,看到了鲍德温钢琴的门店,她很吃惊,Baldwi鲍德温,美国豪华钢琴制造商,不同于日本钢琴品牌卡瓦伊和雅马哈,鲍德温因为缺少中国市场宣传,只在部分一线城市能被看见。“说明哈尔滨的文化精神,某种程度上先行于很多城市。”彭冬冬告诉36氪。

只是彭冬冬并不知道,上个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交响音乐会,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就在哈尔滨奏响。哈尔滨也是中国音乐之都,俄式手风琴拉长又并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随时飘荡在中央大街上空。

音乐也是城市温柔的低吟。松花江旁的音乐长廊,大雪人足足18米高,它将陪伴哈尔滨一整个冬季。有天,薛成华看到,它的鼻子沾了灰尘,像一道浅浅的胡须。清理工高高悬在它的耳朵旁,拿着小小的铲子,像一把剃须刀,如同一场小人国冒险。

待在哈尔滨的最后一天,彭冬冬无意进了一家独立咖啡店,巴洛克式的装修和墙上的俄罗斯手绘,都让她觉得新鲜。她从上海来,那里有全国最浓郁和靠前的咖啡文化,但精致、小资以及过于成熟的腔调反而让咖啡店失去了一些真实感。

最重要的是,在虎林园,彭冬冬见到了硕大的东北金渐层——东北虎。很幸运,那天对方很温柔,没有想象中的张牙舞爪。“你一定还想不到,哈尔滨还有2只狮虎兽,全世界只有10只。”她说。

东北虎(彭冬冬摄)

那一瞬间,她觉得,和其他城市不同,不止于中央大街和冰雪大世界,哈尔滨的故事或许还会延续很久。

大雪还在下,到了1月下旬,哈尔滨已经在储存下一年的冰块,为来年冰雪大世界开园做准备。就像《冰雪奇缘》里,小小的克里斯和他的驯鹿,跟随着采冰工人一起学习采冰技艺,冰块在雪地上滑动,再由卡车运输,运到更远的地方去。

本文由「钟艺璇」原创出品

生活近景,数字重生

消费行为与生活方式之间的联系,正在变得多元且复杂。

更早些的早C晚A、冰雪运动,近期火热ok的户外骑行、城市Walk……兴起的趋势,是大众对于向往生活方式的靠近,又被更直观地被转化为消费动作。

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总是发自心底的真实需要,这是生活必需品外的强烈需求,也是大众寻找心仪生活方式的必经之路。而现在,生活方式的获取与选择并不单一。信息时代下数字社会的展开,已是如此确定且近在眼前的事。当下大众的社会生活方式身处新进程。

无法否认的是,人们的消费习惯也早已随之发生变化。内容与社交平台,可以是记录与分享生活之外的新消费渠道,“线上种草、线下探店”的方式,也可以是日常里的生活新常态。

01 数字生活的关键一站

数字化社会以不可逆的态势来临,与之顺应的是各类数字生活方式的浸入式展开——

从Web1.0到移动互联网,大众早已习惯于线上消费购物获取商品,习惯于线上搜索了解内容,也习惯于在线上查找完成消费决策。尤其是作为数字原住民的年轻群体登上消费助力舞台后,更是让网络搜索、查找、消费成为一种潜移默化的生活习惯。

大众群体的生活方式,是如此的多元且复杂。需求端,展示出与过往截然不同的面貌,配套的商业模式也在革新,尤其是线下诸多商业业态与线上数字世界之间的链接缺失,需要补足。

作为数实融合的具体形态,本地生活是数字化进程中节点性质的关键一站。

曾经在生活服务领域兴起的Online to Offline(线上到线下),被视为一条可能性极大的路径。的确,围绕基础的衣食住行等刚性需求,本质是用户有主观需要,在线上搜索、查找甚至消费完成决策,进而在线下消费/核销。

然而,这一形态只能覆盖部分主动需要,而非整体生活需求,更多是在线上与线下之间的壁垒中打开一道缝隙。

很多时候,除了刚需之外,消费者心底对于美好生活的诉求,总是被日常琐碎淹没,缺少一点能够激发“去试试看”的动力。刚刚过去的2023年,生活体验变得如此丰富。Citywalk、露营Camp、徒步户外、国潮……生活方式在探索中不断被拓展边界。

消费者心底对美好生活有诉求,有需求,但是常被日常细碎盖过,缺一点“激发”,缺一点去试试看。

如此种种,在成为趋势之前,人们不会想到它们也能成为生活的组成部分。一种关于消费的新链路,在线上与线下贯穿,成为本地生活业态进一步数字化的呈现:购买不再是消费的终点,而是在社交分享与内容触达中,成为消费的起点。

传统链路之外,消费者与生活服务之间构筑了新模式。从这个角度出发,就不难理解生活服务赛道为何在2023年如此火热。因为对于整个行业来说,火热的并不是对传统刚性需求生意的争夺,而是生活服务线上化加速带来的新增量。

02 生活近景,数字重生

短视频和直播的兴起,是不可忽视的背景。

无法否认的是,短视频与直播为代表的新内容形态,已经充斥在人们的生活里,并在消费、求知、娱乐、社交等多元维度被广泛接受,指引着生活方式的展开。原因就在于,短视频与直播作为内容形态,让大众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有了更为具象的获取渠道。

一个典型代表,就是抖音。如果说,作为内容平台的抖音,让用户的美好生活被有了被展现、分享与记录的载体,从而激发了大众对于生活方式的想象力与期待感。那么抖音生活服务平台,则将这份期待变得更为具象且直接。

用户可以体验到的生活服务,不仅是有了确定性需要进行搜索后完成的线上-线下链接,还有更完整的消费链路。

需求,可以被心动激发。短视频与直播等内容,能激发人们对于某种生活需要的心动,想要去实际体验。决策,可以一次就完成。常见的跨平台、跨端的消费者旅程被缩短,与内容挂钩的POI(Point Of Interest即兴趣点),信息供应与转化入口一站式丝滑……从心动开始,打卡、消费再到探店,满足生活期待的路径如此简短,线下与线上的壁垒变得如模糊又自然。

不久前发布的《2023抖音生活服务年度数据报告》中有两个数据可以佐证:一个是抖音生活服务短视频同比交易额增长83%,这意味着短视频在点燃更多生活服务的消费兴趣。另一个是抖音生活服务直播交易额同比增长5.7倍,持续拉动下单的热情。除此以外,抖音生活服务日均总搜索量也增长了1.57倍。

需要更深入窥探的,是抖音生活服务的整个生态。在GMV等商业数据飞涨的同时,用户、达人、商家、机构和服务商等,也在发生变化。

具体来看,消费者愿意为心动买单,这是心智、价格、体验多方面的综合体感。而抖音生活服务的模式,则在生活服务赛道传统的刚性需要之外,将原本没有需求或者弱需求的消费,通过优质的内容力完成激发,辅佐价格、服务、产品形态等多种“加持”,让本该是体验性质的软性需求,逐步进入到用户的生活需要,成为其生活的组成部分。

内容与交易融为一体的高效供需连接路径,由此建立。

这一点,至关重要。刚性需求终归是少数,而消费者的生活却有无限可能。被内容激发的消费群体,为商家提供的是精准化的人群与确定性的需求,更为宝贵的是,这部分群体是近乎全新的增量市场。

《2023抖音生活服务年度数据报告》也披露了其他数据。2023年,抖音生活服务总交易额增长256%、门店覆盖超过370个城市,超过450万家门店获得增长……450万家门店获得增长,重点不是数字的增加,而是其后的描述——“获得增长”。

翻看抖音生活服务2023年商家们的实践,有人把后厨搬进了短视频,把自家家常菜“翻炒”进流量大海;有人让造型师玩起“回忆杀”,打造明星手艺人,实现职人IP化;有人用一场直播找到了市场扩张的新渠道……

有意思的点在于,抖音本地生活服务展示的生态,并未呈现出体量门槛或是行业门槛,而是覆盖大中小微不同维度商家的多元。

获得增长的商家,可以是肯德基这类有体量支持,在寻求通过“应季上新”等方式沉淀品牌资产、寻找增长曲线的连锁品牌。在过去的2023年里,肯德基在抖音生活服务的尝试,相较于2022年的探索,有了更为清晰的链路。

夜宵可以点肯德基。在一两年前,想必是许多人生活里未曾尝试过的展开。而自肯德基通过营销IP“抖音心动新品日”推出宵夜新品“鸡爪香骨多多桶”后,辅佐以规模化达人内容合作的方式,新品成为系列化的夜宵IP,成为肯德基在三餐之外的新心智与新增长。

获得增长的商家,也可以是普普通通的街边门店。老北京春饼店家常菜,老板亲身出镜,五湖四海菜品食材如数家珍,选购烹饪全过程信手拈来。热腾腾的烟火气,从线下延绵到了线上,又再度反哺线下。

生态表层的是商家,往下挖掘是服务商。商家与服务商共同增长之间,显露着趋势。就《2023抖音生活服务年度数据报告》数据显示,2023年入驻抖音生活服务平台的服务商数量增长1.79倍,合作商家数提升近2倍,且服务商总交易额实现近8倍增长。

服务商不再是生态的拓荒者或是试验品,而是商家与平台之间真正的“摆渡人”,商家需要服务商来导航与助力,而平台需要服务商来链接与触达。

值得注意的是,达人作为内容时代的展示主体,承接着与消费者沟通的管道,也是短视频、直播为代表的新商业生态中,进行人货撮合的关键。

纯粹商品带货的逻辑之外,生活服务的特殊性,为更多达人提供了更多元的选择。一方面,自带流量的明星艺人与网红博主,能够真正从自己生活体验出发,为大众推荐自身亲身体验或是尝试过的门店与服务,以更真实的体验撬动更广泛的链接。

另一方面,有一技之长的普通人也获得了更多机遇,可以是某一生活服务领域工作多年经验丰富的从业者化身“职人”,也可以是爱记录、分享生活体验的普通人推荐周边美好。除此以外,MCN机构等角色的频繁入局,又为达人们的成长与商业化变现带来了更为聚焦的指引与聚合。

新消费兴起时,曾有一句名言是,一切品类都值得在线上再做一遍,而在生活服务领域,或许“一切品类都值得到线上链接一遍”更为贴切。就实际来看,抖音生活服务涉及的品类在不断扩充。餐饮、美业、酒旅等常规业态之外,特色地方菜、近场零售、目的地路线游等更多细分、新兴领域的类目在不断拓展。

生活近景,正在数字重生。

03 生活服务,散入生活

为什么人们愿意在抖音上,寻找生活服务?

因为无数种普通人的生活在其中绽放,又有无数种生活的可能性在等待探索。也正因此,抖音生活服务的价值在于,它的增长并不建立在对于传统生活服务业务市场的存量竞争上,而将新业务模式嵌入在生活服务的数字化进程中。

短视频、直播的内容形态是工具,商家、服务商、达人、机构和线上线下新链路是模式,场景化、社交化的营销新玩法是方法,但真正让消费者决定买单的,是被激发的生活需要,是可以带来更好体验的“生活服务”本身。

社会理论学家米哈里·契克森米哈伊认为,我们的幸福感出自我们对周遭事物的熟稔。简而言之,人们的幸福感源于熟悉的附近,而这份熟悉感恰恰因为数字社会的降临,在变得飘忽不定。生活服务的商家们,或许是这种“附近感”流失后受冲击最大的行业之一。美业、餐饮、零售……将宏大的行业叙事剥离,无非是街边的理发店、小餐馆、家门口小超市、熟悉的连锁品牌等等,这些真正构成了大众生活的组成部分。

拥有着这份触达人心的“心动”,才是抖音生活服务商业故事能够顺利开展的前提。就目前来看,其在商业模式维度的展开,显然在朝着满足“心动”的维度去尝试——熟悉的场景里,短视频与直播等模式加持,数字工具助力,营销能力赋能,最终为消费端带去场景化时点的选择,成为消费者潜意识里追求生活幸福感的决策。

当然,供需之间的商业平衡如何进一步考量,这事关每次“心动”是否都值得;线上-线下链路承接如何更顺畅,才能准确还原附近的“熟悉”,让这一模式真正成为大众共识性的日常;经营工具如何更普惠,生态角色之间的利益关系如何平衡,都是值得长期思考的究极命题。

抖音生活服务,也在尝试。比如,如何结合春节这样具备鲜明消费场景的节点,就目前官方展示的“抖音新春吃喝玩乐节”内容来看,围绕前中后不同节庆节点,开展新春囤货日、美味年货日、新春出游日……不同品类的专属活动,分阶段的微不同品类的行业商家提供热门消费场景的热门商品、营销热点洞察与玩法支持。

吃喝玩乐先团劵,或许正在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

一位AR从业者的独白:苹果来了,我们快要死了

“一群从美国回来的创业者,用顶尖技术打造出了堪比完美的AR头显产品。即便是这样,也无法避免“毫无规章的管理模式、毫无计划的产品迭代、毫无适配的应用场景…”似乎都意味着即将滑向从未想过的终点。”

1、情理抉择

2024年,是公司成立的第6个年头,也正处于下一轮融资的关键档口。

10月份,与投资机构商定的3000万融资,到了24年初,也没有见到一分钱。账上现金紧张得连供应商的几万块钱也没有办法兑付,资金链也即将断裂。不仅如此,投资人提出了精简人员、对赌回购等极为苛刻的要求。降本增效成为了2024年的主基调。

老板纠结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对这些一起奋斗过的员工们开口,在他的眼里,这些员工早已成为了家人。可人员的不精简又拉不来投资。老板开始陷入了第一个矛盾里:情理抉择

老板虽说是个理工男,但内心十分的细腻。在会议上看到员工争吵,会主动引入下一个话题,然后私下找员工谈心。面对群里客户的质疑,也会第一时间回复,并安慰相关同事,害怕同事因为客户的指责心里有压力。也正是这么一个老板,却一夜白头。不知道当时选择回国创业的时候,是否有想过会有如此艰难的选择。

出货量不尽人意,成为投资人缩减投资的原因。起初,公司主要业务是给大的终端厂商做技术授权和贴牌整机。凭借着强大的底层算法和交互技术,一众拿下了华为、联想、中兴等行业大客户。但由于技术研发成本高,贴牌利润少,很难满足公司持续快速的发展。

于是,在2022年初老板决定开始做自己的品牌,把公司定义为元宇宙时代的XR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一定位是因为元宇宙势头正热,沉淀数年的苹果Vision pro即将发布,一路“跑马圈地”,资本蜂拥而至。老板“科技报国”的情怀受到鼓舞油然而生。原30多人的团队半年内扩充到了60多人,而项目却只有寥寥几个。在早期商业模式还未跑通的情况下盲目扩张,注定要承受着入不敷出的压力。

就像罗永浩在锤子手机失败时说道,他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拿着几百万去尝试做硬件。也曾经有行业人士喊话,如果没有能筹到几个亿的本事,别来碰AR。

虽然,核心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但公司没有人熟悉工业数字化、数字医疗等领域,也自然不具备提供成熟解决方案的能力。公司两个销售只能拿着眼镜到处吆喝,跟客户说着专业技术名词,听得客户哈欠连天。

起初,老板打算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顺带把我们的硬件推广出去,想跟大厂一样构建起自己的生态体系,但体系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只是几个APP运行在眼镜上,在营销渠道、行业应用、软硬件适配等都没有成型起来的时候,这一切都是徒劳。把对市场理解的工作交给合作伙伴,这一决定让老板错过了转型的时机。

其实,早在22年年会上就有人提议铺设区域销售体系,但老板认为这样做投入大、回报周期慢,不如多一些技术投入。然而只注重技术投入而忽略了渠道建设犯了硬件厂商的大忌。

并且,原本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老板计划组成一个解决方案团队,希望深耕几个领域。但是由于前期没有行业应用的技术积累,导致很多apk无法顺利地跑起来,在产品还没有ready的情况下,解决方案的同事是来一个走一个。后来他们发现最主要的工作是给老板做宣讲PPT,而手里真正能做的项目一个也没有。战术的勤劳也无法掩盖战略上的失败。

2、早有征兆

“为什么会这样?”直到被裁前夕,员工都仍心存疑惑。

令众员工感到蹊跷的是,既然有数百台样机被客户借走去适配,并且老板一直强调还有数千台订单即将交付,但为什么公司连基本的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其实,早在2023年9月份就出现端倪。

8月,老板决定通过数字营销获得更多客户,于是就招了一位市场负责人,并且承诺将年收入的10%作为市场经费。而这位同事进来后做了一系列的市场计划都被老板搁置,老板将之前承诺的媒体与营销费用都用到了研发上。他刚进公司就只能独自完成展会和新品发布会,全程总计只花费了数千元,半数用在了差旅费上。

殊不知,在此之前,公司也只是愿意参加免费的展会。在老板那里看来,参加展会的钱不如去多研发几个产品,多申请几个专利。

于是可以看到,两年内,公司推出了7款不一样技术路径和光学方案的产品,而每款产品只有几十台的销量,当老板发现一款产品没有什么销量的时候就快速上马新的产品,所有资源又被调配过去。

技术同事抱怨说,一年熬夜都不知道研发了多少产品。想通过产品质量制胜,结果工业没有三防、医疗没有认证、教育没有方案,只有各种样机摆在技术团队的面前,就没有了下文。也正是这个原因,原本流失率最少的技术团队也在2023年基本走光了。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如果没有在市场上全面了解客户需求就“闭门造车”,即便砸再多的钱也不会有任何用。“驴唇不对马嘴”,这也是很多技术型公司最容易犯错的地方。

除了公司内部问题外,AR产业过于早期也是导致现在困境的主要原因。目前AR眼镜还未建立用户心智,对于AR眼镜并不是刚需,没有人愿意长时间将100g左右的设备带到头上。

AR眼镜内容生态也仍未建立,从本质上讲,智能交互终端最重要的真实记录与流转分发信息的功能都未能很好地实现,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R眼镜的发展。

大多数AR眼镜企业都选择了To C,因为成本低、周期短、利润高,有可以遵循的产品市场化路径,像XREAL、ROKID。有的企业虽然选择了To B,但以整体解决方案为主,将硬件设备包在整体的方案中,像燧光、谷东。只做AR硬件的公司很少,唯独公司走了这一条路。就像老板所说,要做难而正确的事,可这条路现在正不正确都很难说了。

3、追求极致,但并不极致

老板对于产品极致的追求并不是基于场景需求的产品优化,而是通过极致堆料让设备具备了超高清显示、多种交互形式、超强算力等各方面的优势,这个后果就是过多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增加了重量,降低了使用体验以及提高了生产成本。这些问题,在老板那里都选择了忽视。

后来,很多客户给我们反馈说,我们只需要一两个功能就行,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两个痛点就够,但你们似乎像一个不懂专科的医生一样,所有与疾病相关的药物都大剂量地给病人服用,也不管病人需不需要。

团队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产品极致的含义。元宇宙浪潮刚刚兴起,所有大厂都在布局XR领域。我们没有能力像苹果、微软一样把所有好的技术都用在产品上,号召生态合作伙伴来帮助构建用户体系。也没有办法跟AR四小龙一样采取互联网打法从用户端和产品端同时出击,在精准了解用户需求的同时,不断完善应用场景与产品。此时,我们正确的产品路径应在垂直赛道中寻找场景落地。

理解这一背后的逻辑,就要看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从手机智能化开始,生态就随着内容软件、SDK、多任务系统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建立,同时针对拍照、游戏、办公等功能的手机频出,开始追求轻量、美观等。到了技术真正成熟的这几年,各个手机厂商才逐步推出集多数优势功能于一体的手机,此时也就意味着手机的应用生态、供应链、渠道等方面已有了成熟的体系。

现在,国内AR行业开始陷入百企大战,各公司都在探索垂直应用场景的同时,不断优化供应链、生产工艺,提高产品体验同时降低产品价格。

国产品牌XREAL

然而,公司反其道而行之。当有市场部同事将设备拿给客户体验的时候,一问到价格,就没有了下文。当有了订单需要交付的时候,原计划1个月的生产周期硬生生拖成了3个月。

其实,产品极致不代表什么功能都要有,而是在优化供应链、完善制作工艺的同时,能够推出符合市场定位的产品。

4、从心出发,彼岸就在眼前

2023年,XR行业在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火热冲击、技术瓶颈限制、内容生态缺乏等多方面影响,致使出现市场低迷,波折中前进。但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巨头企业开始入场,中国电信、长虹、魅族等公司都开始布局AR赛道,这一举动将会反促供应链加快成熟,越来越多的低成本高质量的OLED显示屏、光学模组等被用在AR眼镜上。

魅族最新发布的AR眼镜MYVU系列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深挖细分场景。对于To C而言,运动、观影、翻译、导航……任何一个场景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未来3到5年将会有更多AR垂直应用品牌出现,跟并用户日常行为深度绑定,用户习惯也会随之建立。对于To B来说,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能源、船舶、医疗等各领域的场景需求都将会有专门的团队提供产品与服务。

但无论如何,对于市场的认知和洞察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所有产品的创新和组织变革都应该是围绕着市场需求而调整。并且,市场洞察在复杂竞争环境中始终是创业者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直以来,很多创业者总是忽略了对于市场的理解和认知,习惯埋头苦干打磨产品,没有用心去认识市场,也没有真正用心去关心用户,最后只有被用户所抛弃。从心出发,感受用户,理解用户是做产品最重要的命题。所有新科技产品都会有一个不断被教育和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投入可能不计其数。但天花板越高的东西发展越久,产品周期肯定会越长。

直到现在,老板才可能意识到“简单、专注、持久”的含义。可能我们公司活不过这个寒冬,但那又能怎样呢。接下来,会有更多怀有“创造下一个智能时代”信仰的创业者涌现出来,会有更多用户开始接纳AR眼镜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此刻,当回望走过的这些路,我们会感慨、会欣慰,因为所有踩过的坑、难熬的夜都是值得的。

新银发旅游,文旅的下一座“富矿”

低价“购物游”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逐渐减弱,以“体验游”为代表的满足高质量需求的优质供给将持续培育,老年旅游迎来新一轮市场爆发期。 

2023年4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意见》指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协同发力、远近兼顾,综合施策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促进消费有序恢复发展。

此后直到年底,一系列促消费的政策陆续出台,叠加被疫情压抑的出行消费需求释放,2023年假期旅游市场行情基本恢复至疫前。

但受宏观周期约束,理性消费理念或将持续占据消费者心智,国内旅游市场急需寻找新增量。 

01 银发旅游,万亿规模

释放银发人群的旅游潜力,是被寄予厚望的新增量之一。

“新银发”人口数量急速攀升: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观潮研究院推测计算,1962-1975年,我国年均出生人口规模超过2000万人,如今这些年龄普遍介于50-60岁的人群正在陆续加入到离退休的队伍中。

与传统老年人群不同,这部分“新银发”人群年轻时恰逢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腾飞期,积累了充足的资产;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他们的消费观念相对开放,消费范围被进一步扩大。

同时,得益于国家针对老龄化问题的积极政策导向,近年来城乡基本养老保险的覆盖率和人均养老退休金均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人力和社会资源保障事业部数据显示,2020-2022年,我国城镇职工人均月养老保险金稳定在3500元左右,这为新银发人群提供了更为优渥的养老条件。

根据复旦大学老龄研究院银发经济课题组预测,在人均消费水平中等增长速度背景下,2035年银发经济的规模为19.1万亿元,占总消费比重为27.8%,占GDP比重为9.6%。

作为庞大的潜在消费者群体,有钱有闲的新银发旅游人群处于市场增量周期。根据文化和旅游部数据,2021年45-64岁和65岁以上国内旅游客源占比27.8%和9%,较2019年提升3.6%和4.2%,未来市场规模乐观预计将到达万亿。另有携程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10月15日,2023年55岁以上人群出游数量同比2022年同期增长近2倍;驴妈妈数据也佐证了这一趋势,表明2023年以来,55岁以上银发族人群已成为出游主力军之一,在全年龄中占比超过三成。

新银发人群旅游需求逐渐升级: 

观潮研究院认为,对于当下50-65岁退休或即将退休的健康老年群体来说,服务于情感和自我实现的文化类(旅游、教育等)消费仍是他们的主要投入方向。 

且新银发人群普遍拥有较强的资金支配自主性以及一定的旅行经历,边际消费倾向较高,基于此,低价“购物游”产品在市场中的地位逐渐减弱,以“体验游”为代表的满足高质量需求的优质供给将持续培育,老年旅游迎来新一轮市场爆发期。 

02 银发旅游创新玩法

虽然我国有着极具潜力的新银发消费人群,但旅游行业真正的头部企业仍未出现。整体来看,这与银发旅游在整体银发经济中的占比不足有关。 

梳理2023年度银发经济领域相关融资事件可见,旅游相关项目并非资本市场热门赛道。现阶段,国内银发经济的热门赛道主要集中在与养老相关的泛科技领域,如外置骨骼、医疗器械和辅助AI机器人等,高品质银发旅游产品的优质供给仍然不足。 

具体来看,在有限规模的银发旅游行业中,相关企业的核心痛点在于两方面: 

首先,银发人群在消费上具有特殊的信任式逻辑。 

相对其他群体,银发族更遵循“信任式消费”逻辑,且由于年纪较大的人群普遍存在消费转化慢的问题,因此更需要采用面对面沟通、实时互动和名人背书等方式来建立稳固的品牌信任。 

基于此,以信任感为核心的经营模式更有助于建立用户信任、提升用户粘性,从而形成持续的复购行为和高溢价。 

其次,银发旅游群体更注重从种草、预订到售后的完整服务周期。 

在上游轻资产合作模式下,市场上大量的旅游中间服务商都难以保证在售前、售中及售后提供持续优质的长期服务,这为那些产品力突出、能够打通上下游链条、拥有新兴资源和全流程服务能力,且以用户生命周期价值为经营核心的优质服务商提供了较大的市场机会。 

模式产品花样频出,新玩家引领新潮流

在机遇和挑战并存的当下,老年旅游行业已经诞生出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Club Tourism是日本银发人群旅游头部玩家,品牌服务超过1000万老年用户,接近覆盖了日本1/3的老年人群,目前该公司常态业绩营收超100亿元人民币。

从获客来看,Club Tourism通过DTC模式建立信任机制,利用常见的报刊、会员杂志和互联网完成裂变,进而引流到旅游业务。

从产品来看,相对于年轻人对网红景点打卡、氛围感照片和排队品尝热门餐厅的热衷,中老年人更注重丰富多样的文化体验和社交生活。因此,Club Tourism更注重推广以游客的兴趣爱好为出发点的主题旅行产品,如远足、攀岩、寺庙参访、花卉观赏、摄影、朝圣、美食之旅、历史探访、温泉疗养、素描活动、马拉松以及面向残障人士的主题旅行服务等,全面满足老年客群的各种兴趣需求。

此外,Club Tourism还将业务范围延伸至健身、家政服务、护理、临终关怀和保险等多样化周边领域,几乎涵盖老年人在生活中可能需要的各个方面。产品线之丰富,让Club Tourism业务已经超出了传统旅行社的范畴。

相对而言,当前国内大部分旅游服务商依然在主营“大巴+徒步”的固定景点游产品,但也仍然有新锐玩家敢于迈出创新探索的第一步。 比如以“流量+内容+信任”优势切入文旅赛道的新东方。 

近年来,教育巨头新东方借力抖音平台的高流量向电商直播领域跨界转型,东方甄选应运而生。2022年7月起,东方甄选启动“外景直播专场”,不仅为特色商品带货,也为当地文化旅游宣传,并凭借强大的文化基因开创出一套独具情绪感染力的特色直播互动旅游模式。 

2023年7月,新东方发文宣布进军文旅领域,主要面向中老年群体,提供高品质文旅服务。 

在国内,新东方文旅率先试点的省份是浙江。2023年6月,浙江新东方文旅推出“东坡精神溯源之旅”;7月正式推出“大美中华文化十线”,包括“浙东唐诗之旅”“莲都寻根之旅”等。 

新东方文旅业务相较传统旅行社模式有明显区别:为确保出游体验,每个团队的行程最多只招募16人,且全程0购物,并配备一个讲师、一个导游和一个管家。其中,讲师在整个旅行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贴身负责景点的人文历史讲解服务。

目前,新东方文旅板块既有核心成员俞敏洪、董宇辉等提供的个人IP背书,也有基于东方甄选打造而成的成熟供应链。未来有望建立牢固的消费者信任,打造银发旅游的第三增长曲线。       

03 由资源变现转向综合IP运营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越来越多突破传统观光游模式,更具文化内涵的旅游产品正在展现出更多优势。沉浸式文化体验已然成为今天中国大文旅产业塑造旅游IP的新趋势。

2023年,Citywalk、盛唐密盒等以感受文化内容为核心的体验游受到热烈追捧。一方面,通过数字科技手段在实体空间中打造富有体验感和新鲜度的“旅游+”消费场景,能够有效提高游客粘性和二次消费。另一方面,借助社媒平台扩大线上传播声量,有助于将线上流量转化为线下客流,从而催生新的变现模式,如直播电商、数字IP藏品等。

中国的文旅产业正由资源变现转向综合IP运营,而自身运营能力的差异将进一步分化头部、腰部、尾部文旅资源方的经营表现。

自主IP是吸引目标用户并增强用户粘性的基础运营手段。比如基于明星IP赋能的创新型新零售运营商巨星传奇,凭借与周杰伦(通过经纪公司持股关系)和刘畊宏(通过合资公司协议)两大现象级明星建立深度绑定关系,获得明星的巨大流量和背书效应,继而探索独特的商业模式。

2020年,巨星传奇围绕周杰伦打造的文旅节目《周游记》上线,该节目在同时段的真人秀节目中收视率排名第一。 

2023年底巨星传奇发布元宇宙分身数智人形象“周同学”首支元宇宙先导片《次元拓》,并于周杰伦上海站2023“嘉年华”世界巡回演唱会现场全球首发。 

在数字技术的助力下,文旅产业可以实现从内容生产、营销场景、品牌推广到多维变现的全面提升,进而提高运营效率。 

在山东曲阜三孔景区,游客们通过佩戴MR(混合现实)眼镜,深度体验了“智慧·三孔”数字文旅项目。山东联通在“云游齐鲁”智慧文旅平台项目中,巧妙地结合了VR、AR、区块链、元宇宙等先进技术,为“三孔”景区注入了数字化的新活力,打造出一种全新的文化消费场景。

以IP内容创作为核心,以数字科技为杠杆,将在有效挖掘存量市场的同时为行业带来商业新增量。

随着元宇宙和AIGC等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未来的IP运营将涉及虚拟世界和真实世界的跨界合作。与此同时,政策对数字技术的支持也在不断加强,这将进一步促进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融合,为文旅产业带来新的想象力。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观潮新消费”(ID:TideSight)

观鸟悄然盛行,年轻人少走几十年弯路

从生活出逃的年轻人,在农田等待一只鸟的降落。

汉堡是一个90后,她有一架望远镜。坐在演唱会后排座位的时候,汉堡用它来放大遥远的舞台。

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拿它对准了树上的一只喜鹊。在镜头里第一次清晰地看到鸟儿羽毛的那一刻,她意识到,这座城市不是被人类所独享的。

01 等待一只鸟

如果你正在公园遛弯儿,忽然看到一群人在路上举着望远镜,向远处的树枝张望着什么。不要太过疑惑,你遇到的是观鸟爱好者——他们以观察鸟类为乐。

北京一公园的观鸟人群

很多人可能并不了解此类活动,但“观鸟”已经无法被称作一个“小众”爱好。

早在1996年我国就开始推广观鸟活动,至今已发展28年。 中国最全最完整的民间鸟类数据库——中国鸟类记录中心,2022年统计有近3万名活跃用户,较上年度增加74%,更新数据量达到210万条。 

在寒冷的冬天,观鸟的人们拿着望远镜,戴上帽子和手套,常常清晨就“全副武装”准备观鸟。观鸟爱好者汉堡直言,“起床时间取决于鸟需要我几点起。四点可以,五点也可以。” 

目前,中国有分布记录的鸟类达1510种,约占世界鸟类种数的六分之一。

为了认清鸟种,汉堡有时会选择带上一本鸟类图鉴独自出行,有时也会选择参加团体活动。各大城市活跃着许多民间观鸟爱好者组织,定期会在公园内组织公益的观鸟活动。“跟着领队观鸟,常常一个上午就能遇见几十个鸟种。” 

人们对此类休闲活动多有一些刻板印象,把观鸟与太极、品茶等活动归在一起,统称“老头乐”。但细心观察便可以发现,不知从何时开始,观鸟群体里出现了许多年轻面孔。 

新风潮席卷学生群体。全国高校已经有了不少观鸟社团,大学开设了观鸟课程,还有同学自发为学校编写校园鸟类图鉴。 

云雀是自然之友野鸟会的领队之一,她本来以为平日里参加观鸟活动的大多是退休人士,但后来发现人群中不乏大学生,以及出来放松身心的工作党。这些都市白领的工作岗位分布很广,从媒体行业到IT技术,类别丰富。 

当代年轻人观鸟,与互联网深度结合,有着许多新玩法。 大爷们大多仅在湖边架起相机,坐下等待鸟儿飞来。年轻人主打流水作业,线下实行“找”“看”“拍”观察一条龙,回到家里则记录鸟讯、分享鸟图、和鸟友交流,一步不落。 

博主Doris每周都在社交媒体上分享北京鸟讯。她是一位在北京工作的90后女孩,19年末开始观鸟,之后每个周末都会出发“找鸟”,足迹遍布北京各大公园,还包括郊外人迹罕至的小河小山。 

她小时候的梦想是成为生物学家,接触到观鸟这个活动后,她觉得这是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活动。观鸟“上瘾”,这成为了她生活里的最大乐趣。她说,“如果假期不去看鸟,我觉得这几天的休闲都浪费了。” 

对Doris来说,观鸟不需要比拼数量,不一定需要看见罕见鸟,鸟儿作为生命本身就足以给人震撼:“任何一只鸟儿,近距离观察它的时候,就能发现许多奇妙和美丽。” 

她最喜欢的鸟是蜂鸟,但它们不在中国出现。在美国出差期间,为了抓住机会看到蜂鸟,Doris会在早上六点起床,步行半个钟头到达一个自然中心,蹲守在蜂鸟喂食器附近,等到蜂鸟飞来,吃完花蜜,观察结束后走回家,收拾一下再出门上班。 

Doris拍的蜂鸟 | 图源受访者

观鸟群里有鸟友放出消息,“奥森公园有旋木雀”。Doris跑到那里两三次,都不见其踪影,不禁感到失落。不过在她看来,也正是这样的不确定性,为观鸟之旅增添了“拆盲盒”般的随机性和惊喜。 

她兴奋地讲着自己的经历:“虽然没有看到旋木雀,但捕捉到了其他神奇的画面,拍到了这个冬天的北京新宠‘糯米团子’——北长尾山雀,还有小麻雀们跑到水里洗澡的画面。” 

其实,中国观鸟群体的年轻化趋势在五六年前就开始出现。 2018年的一项观鸟爱好者调查报告显示,中国观鸟人群中,35岁及以下观鸟者占受调查对象总数的46%,呈现了年轻、新人多等特点。学生多,收入偏低者占比高。“穷”竟是观鸟人群的一大共同点。 

当下的年轻人为什么会迷上观鸟?他们观鸟时在观些什么? 

02 观鸟,一场心灵“马杀鸡” 

《丛中鸟:观鸟的社会史》中,作者斯蒂芬·莫斯对现代意义上的观鸟活动进行了界定,强调这是一种“休闲娱乐活动”。他认为,正是“闲暇”在社会中的普遍出现,才引发了观鸟活动的繁荣。

在现代社会,青年们拼命工作、拼命赚钱,同时挤出时间拼命享受闲暇,迫不得已形成了“特种兵式”的生活方式。不可否认,观鸟是一个“全方位”的高性价比爱好。 

作为户外活动,观鸟的装备异常简单,和骑行、登山等相比门槛很低。只需要在脖子上挂一个小型望远镜,不到百元的花费就可以享受到一份观鸟的快乐。当然,如果想要同时用影像记录下来各种各样的鸟儿,还需添置一台相机。 

对忙碌的都市打工人来说,观鸟是一个几乎不花钱的周末消遣。 周末不愿宅家的年轻人一旦出门,不论选择商场、电影院剧院,或是酒吧、livehouse,都要经历通勤、拥挤和不低的消费这三重折磨。 

如果一个年轻人爱上观鸟,他就拥有了一个零开销放松方式,并且可以随时随地开展,出行玩乐的时间成本大大降低。 

观鸟还是一种“无痛”的健身活动。绕着公园走一圈,聆听鸟的叫声,驻足寻找,举起望远镜,走走停停,不知不觉鸟友们的步数轻松上万。 

由于经常抬头,观鸟活动在预防脊椎病上卓有成效。许多在城市的鸟儿不仅个头小,而且十分隐蔽,需要一双“火眼金睛”才能发现。对于工作长时间看电子屏幕的打工人来说,观鸟的同时还能够顺带缓解视觉疲劳。 

观鸟活动带领人云雀表示,观鸟有利于现在社会上的“社恐”年轻人开展社交。在观鸟的团体中,大家的交流内容围绕着共同的兴趣,大家仅仅在乎树上的鸟儿。这里没有人讨论学业、工作或是家庭,鸟儿也不在乎你的身份,它只是在自然中飞翔。 

猛禽飞行 | 图源DENVER 

有年轻人直言,比起“爱好观鸟”,不如说是“需要观鸟”。

一个在北京某高校读博的同学坦言,自己选择观鸟,是为了从生活的“鸟笼”里解放,重新感受自由。拿起望远镜,她便可以拥有一扇自由之窗。从高楼大厦间走出,离开KPI和条条框框,来到大自然的面前,鸟儿就像另一个世界的使者,冲破地心引力的束缚,在广阔的天空中翱翔。 

观鸟爱好者汉堡今年30岁,目前正在运营一个观鸟活动公众号,曾是互联网行业打工人。她从23年3月开始观鸟,目前已经看了130种。和她同一时期开始观鸟的90后朋友里,有人记录达到500种。 

汉堡认为,人本质上还是动物,需要和自然有所联结。观鸟必须全身心投入,要求人的注意力始终停留在天空和树杈之间,每一次观鸟都好像在大自然里的一场冥想。 

破除人类中心主义,是观鸟对汉堡最大的改变。“看完鸟之后,觉得人类没那么重要了。”

汉堡发现一群鸟为了一粒米、一口水会付出一天的努力,发现雨燕为找到适合生存的环境,需要飞上万公里在几个大陆之间迁徙……很多事情都让汉堡感受到人类的无力。人类过着看似“更高级”的生活,但却在意义和目标中迷失,距离简单而纯粹的“活着”越来越远。 

汉堡学艺术史的时候,看到书上很多例子都写,某某作者受到某某思潮影响,建成某某建筑。“人造建筑也很美,但是它终归是一种解释”,学到后来,汉堡就不太想继续探究人所创造出的理念了。“人可能是虚伪的,但自然界的一切都是真实确定的。” 

从鸟儿的嘴巴、尾巴和翅膀等等特征,可以想到它们每天过着怎样的生活。比如鸳鸯雄鸟和雌鸟的羽毛非常不同,雄鸟的羽毛更加华丽。而这与鸟类的求偶和繁殖习性有关,是长期适应环境的结果。 

望远镜拉近了人类和鸟儿真实生活的距离,观看鸟类的同时,人也在观照自己,思索人类在天地间的定位。 

透过镜头,人们收获了一种看待世界的全新角度。它是微观的,是自由的,更是属于自然的。 

03 小众爱好,催生观鸟经济

观鸟是一个爱好,但蕴藏着丰富的产业价值。

虽然对业余爱好者而言,观鸟是项成本很低的活动,但专业观鸟爱好者在望远镜、照相机、工具书等装备上,投入少则几万元,多则达十余万、数十万元。望远镜贵的品牌可以上万,好一些的相机也价格不菲,博主Doris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相当于出门挂一辆小车”,可见观鸟消费潜力巨大。 

围绕观鸟这一爱好的周边活动也正在兴起。 山东荣成开设天鹅旅游观光专线,北京、上海等城市举办观鸟赛,珍稀鸟类拍摄地开设提前预约……在观鸟旺季,许多观鸟爱好者涌入边远地区,带动了观鸟旅游业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与北京等城市观鸟地不同,许多观鸟胜地,由于地区实在偏僻,外地游客无法得知鸟儿在哪里出现,难以第一时间得知鸟讯,所以一般需要另外付费请“鸟导”或者报名“鸟团”。 

观鸟胜地高黎贡山脚下有一个小山村,叫做百花岭,开发“鸟导”服务,大力发展观鸟经济。根据当地报道,百花岭2020年接待游客超过14万人,旅游收入超过4000万。村民尝到甜头后,纷纷从“猎鸟人”变成“护鸟人”,再到专业“鸟导”。 

搭建观鸟高台 | 图源网络

云南省盈江县也在大力发展观鸟旅游,举办“国际观鸟节”活动,全县观鸟产业综合收入达15亿元。 

其实,在国外,观鸟早已成为规模可观的产业。

根据《美国观鸟:人口和经济分析报告》,2016年美国有4500万观鸟者,其支出创造了超78万个就业机会、160亿美元的总税收和近960亿美元的行业总产值。 

全球最大的鸟类记录中心——美国的eBird平台,登记在册的观鸟爱好者超千万,每年数据更新量超过两亿。 

对比起来,我国的观鸟产业尚处于起步期 。 越来越多年轻人的进入,或将助力这个小众产业的蓬勃发展。 

这个冬天,汉堡去到京郊的一个农田里观鸟。 临近黄昏时,那里会有雁鸭来栖息。 

等到四五点钟,雁鸭飞来,一边鸣叫,一边在天空上盘旋,一会排成“一”字,一会排成“人”字。 它们飞得非常低,在观察农田是不是安全。 其中一只决定落脚后,很快,雁鸭们都落了下来。 那时的天空出现了晚霞,暖色的光线落在这些鸟的羽毛上。 

汉堡回忆,“我站在农田旁边冻得瑟瑟发抖,但鸟却非常怡然自得。 ”那个时刻,她进入到一种放空的状态,被允许抛却与鸟儿无关的一切,全身心的能量可以全然地安放在自然之中。 

“它们非常平静地在农田上站着,等待天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刺猬公社”(ID:ciweigongshe),作者:刺猬公社编辑部

山东文旅,你再说一遍你姓啥?

我姓什么,是哈尔滨决定的

历史上,山东发生过两次大规模迁徙:一次是闯关东,一次是上周末。 

周六上午,原本是我一周最快乐的时刻,同事一个视频拉我坠入深海—— 

“你姓东,东三省,你们那边嘎嘎冷。

我姓东,大山东,俺们这边很响晴。

都是东,同根生,家里来kei很光荣”

…… 

后面的词我就不写了, 大家可怜可怜我这个山东人吧,我脚下别墅真抠不过来了。 

上周五, 我们办公室最大的乐子还是问唯一的东北人, “你妈妈真不要你了啊”的梗一说再说。 

山东文旅靠一己之力,让黑龙江人成了办公室第二不体面的人,第一是我。

幸好我的IP地址是北京,我只是在北二环某写字 楼里抬不起头。 

IP是山东的人,被全网巡回嘲笑到脑子只剩一句话: 

“我有个朋友急着脱籍,现在哪里落户比较容易?”

好在我看到一个新闻,录制喊麦视频的那位作者说,一天喊了80多个,麦克风都快抡冒烟了。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但互联网上有80多个相似的文旅宣传视频,而这80多个视频比线面繁殖还快,两天里蔓延到每个省网友大手机上。 

这下好了,私密信息转公开赛了。 

全国文旅彻底卷疯了。

我姓什么,是哈尔滨决定的

如果说这个视频的起点是山东文旅,确实冤枉了。

因为去年9月份,哈尔滨文旅的宣传词是这样的:

“我姓哈!喝阿哈!五湖四海谁都夸!

冰天雪地出溜滑,千里江山喊最佳!”

当时,哈市市民就在评论区直接销户:

“你给我上一边哈哈去,我个人宣布我是尔滨人,我哈不出来了”。

没想到不过3个月的光景,全国网友都哈不出来了。

大家变成了这样,我也能理解。 

谁看了哈尔滨3天旅游收入60亿的新闻,能不眼馋!从自己家里走出去的亲戚,蹭一下怎么了! 

但东山,你可以姓齐,可以姓鲁,可以姓孟甚至姓孔,你怎么姓东啊! 

更何况,你不是已经深入东北,在人家哈尔滨街头上免费发冻枣了吗? 

〓 冻枣这玩意儿,和黑龙江吃蔓越莓似的,我们打小就吃 

好在我们山河四省的兄弟是一起丢脸的。 

这边山东发布《我姓东》,那边河北就占据了“北”字的山头,以曲寄情,给哈尔滨寄去了一首《郎的诱惑》: 

“你叫滨!我名北!俺们这地界也嘎嘎美!”

山西不甘示弱,写情诗就算了,还给它押上了韵: 

“你叫滨!我名晋!我们的风景都很得劲!”

河南文旅的学习是最深入、彻底的——拼音谐用,效果翻倍。 

“我姓河!喝鹅河!就像扑火的飞蛾!”

同理还有: 

安徽:“我姓安!鹅安安!“

福建:“我姓福,喝无佛!”

云南:“我姓滇,deyan滇!”

…….

确诊了,这些都是蓝翔一班的。 

1月11日,河北文旅撕毁《互不内卷条约》,四省正式开卷“谁才是真正的做题家”:

已知东南在粉丝数上战况胶着,河南已赶超山东;西北战场在更新条数上, 据悉 12日, “河北 文旅 ”更新 75条夺下卷王之名 。 

14日,山西文旅宣布 取 消赖以生存的 午休 ,积极应战。 

四大文旅局越卷越上头,苦了山河四省的网友,他们连夜搬家赛博流浪,却发现世界都乱套了,根本找不到不丢人的家。 

以为南方会宜居,没想到他们早已卷出风格,卷出了风采。 

盛产rapper的重庆,携手奉节景区发起了极具地域特色的rap版: 

“爬重庆奉节的山,喝重庆奉节的水,看重庆奉节的夜景,嘿门!嘿门!美!”

重庆人 受不了 ,连身份证都不要了,只想 打包行囊和我们一起流浪 。 

这边四川还在纠结“我姓川,吃完窜“还是“我姓川,吃玩川”,那边湖南、湖北、江西三省直接 组团出道, 团名叫做 : 

“鄂了!赣饭!真湘!”

能不能大胆出省不好说,反正江西朋友说她突然决定不回家过年了。 

当然也有些文旅局打安全牌,一点点土,但在其他省份面前显得相对正常。 

这边网友刚喘一口气,没想到后院会着火。 

比如广西省桂林市,山水甲天下,审美也遥遥领先: 

又比如,刚刚成团的湖南文旅原本高居c位,结果被人考古发现竟然是《湖南是全国唯一一个叫湖南的省份》发言人的创作者。

于是出道第一天,惨遭湖南黑粉大范围攻击。

古有孟母三迁为寻一个学习胜地,今有网友全网搬迁找个不出声的省。

直到我翻到天津,这个全中国最松弛的地方,创造出全网最松弛账号“天津文旅”——只有3.4万粉,上条视频还是去年9月——今天也开始《我姓蓟》了。 

34个省级行政区,无一幸免,全军覆没。 

这世界,终于如哈尔滨所愿了。

世界已经土成这样了,就只能我们来适应了。 

努力往好了想,这次内卷也有点好处。 

比如说,以前面对地域歧视,总是不知道如何反击,现在就很直接: 

搜索对家文旅官方账号,用尔滨不要的“哈”填满屏幕就行了。

“我们文旅局局长,能xx”

全国文旅变土这件事,想来想去还是得怪哈尔滨。

原始视频土就算了,毕竟都好几个月了。

但你们服务实在卷得很:

先是人造月亮、冻梨分片,后来把鄂伦春族从大兴安岭深处拉到哈尔滨街头,如今东北卢浮宫哈药六厂,也要对外开放了。

没想到,上周日哈尔滨已经进化到文旅局局长给大家跳舞助兴了。 

行行行,这么玩是吧。 

哈尔滨的局长能跳舞有什么了不起的,我们家 文旅局局长(子涵)更厉害! 

我们山东可不是只有《我姓东》,我们 文旅局长鼻子能插大葱! 

他还能10分钟爬泰山!开挖掘机!喝干趵突泉泉水! 

我们贵州文旅局局长 ,能一个人单挑黔灵山所有野猴子! 

我们河北文旅局局长 能一口气做50套满分试卷,再来个衡水式跑操! 

我们广西文旅局局长 能炫7亩砂糖橘,还能生吃黑龙江的蔓越莓! 

我们天津文旅局局长 能一边跳水,一边跳绳说相声! 

我们山西文旅局局长可以一口气吃十吨煤,再用3吨醋漱口! 

我们云南文旅局局长 吃菌子从来不用看品种,吃着菌子跳恐龙扛狼! 

随着越来越多省份的加入,这场战争也愈发有种“我局长敢吃💩,你局长敢吗? ”的感觉了。 

不过以目前情况来看,还是可以分个高下的, 目前 排在前列的文旅局长基本都身兼两个绝活,还有些通天的本事 : 

安徽文旅旅局长 能在黄山蹦极不拴绳,还能从长江上游游到下游。 

陕西文旅旅局长 和秦始皇是铁哥们,能一个 电话把秦始皇叫醒,能把自己烧成兵马俑供大伙参观。 

广东文旅局长 可以坐着大蟑螂坐骑到处飞,偶尔会吃福建文旅局长。 

四川文旅局长 一口气能生十个熊猫,还能生产麻将,还能用霍麻擦嘴。 

从我的角度来看, 我单方面宣布 湖南文旅局局长 赢了 —— 因为他一次能赶100只僵尸 ! 你就说想 不想看吧 ! 

总之哈尔滨现在是牵一发动全身,做点啥其他省文旅局都遭殃。 

文旅局长一夜之间变成了世界上最危险的岗位,各省文旅局局长半夜都得惊醒,边擦冷汗边怀疑人生: 

“我当初应聘的时候,也没说要我命啊?”

但如果不是网友的建议太离谱,我毫不怀疑各省文旅局会有“试一试吧,万一呢”的心思。 

毕竟如果说去年文旅局长们是在镜头前换装跳舞来吸引游客,今年各地文旅局则主打一个听劝。

为了听劝,沈阳文旅局局长还专门注册小红书,因为总是有求必应,最近逐渐有成为“许愿屋”的态势。 

有网友说,别人家官方账号都叫“文旅局”了,河北旅游局有点土,“河北旅游”连夜改名为“河北文旅”。 

网友说,上架家乡明星比任何视频都有吸引力。 

于是重庆文旅请来了肖战对你微笑,河南让王一博说“在洛阳等你”, 

河北浙江紧急联系周迅,江西拉来了刘涛, 河北文旅在线喊话赵丽颖, 

没赶上《我姓东》热潮的内蒙古文旅,搬出了广场舞的神——凤凰传奇玲花。 

听劝是好事,但也希望各位文旅局局长能明白,劝学有风险,听劝需谨慎。 

脱口 秀演 员小北曾说: “旅游宣传片不能太好看会失望,也不能太难看会没有吸引力,我建议旅游局景点打 码。” 

离谱吧,结果不知道哪个敌蜜告诉了济宁文旅局,他们听劝了还搞了。

你别说,你还真别说,打了码的土还真的是介于好看和难看之间——有些难看。 

但我宣布,河南文旅,杀死了比赛。 

别的文旅局用尽心机是为了吸引游客,只有他们是为了勾引游客。 

1月13日,有网友晒出标注为河南省文旅厅发出的“要求身高180cm以上单身未婚男青年到当地文旅局报到”的信息时,河南省文旅厅还义正辞严地说“假的”。 

结果去河南旅游的人一出高铁,天啊! 

你能想象高大魁梧的锦衣 卫排成一排, 整齐冲你 大喊 “公主请上车”的盛大场面吗 ? 

不只是这里, 新乡的八里沟景区还有1米85,8块大腹肌,星目剑眉的大帅哥,光着膀 子拍摄宣传片。 

听说 哈尔滨的冰雕可以摸,那云台山的帅哥就给大家抱一抱吧。 

就算是对男色不心动,谁不爱女孩呢? 

就算你不近男色、女色,那大钻石总该爱吧? 

听说,河南文旅最近开始三班倒了,只是为了跟上网友的胜负欲。 

他真的我哭死。 

算了不说了!哈尔滨,我有点事先去趟河南! 

不瞒各位,看这次文旅局内卷和网友“破防”,比看了10个春晚小品还快乐, 而 这波各地文旅的宣传和听劝 ,让我这 个 打工人感受到了热情和尊重。 

事实上,各地文旅局听劝的地方,不只是宣传策略上还有服务上。 

比如沈阳文旅局局长刘克斌,认真考虑每一个普通人的建议: 

又比如贵州文旅发3000元奖励某博主的意见和建议: 

听劝,就是对一个中年人最高的夸奖。

2024必定是一个旅游大年,各省文旅局还会玩出什么新花样,咱们拭目以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凤凰周刊”(ID:phoenixweekly),作者:夏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