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波: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与实例分享

在乡村振兴高级研修班·北京站的课程中,北京风景文创发展有限公司合伙人刘小波作为受邀讲师作题为《乡村文创产品的设计策略与实例分享》的授课分享。刘小波从“为什么、是什么、怎么做”三个宏观层面对乡村文创IP从定义到如何落地实操进行解读。

     背景
      需要硬实力 更需要软实力大多数人对乡村会有传统、厚重、缺乏生机的闭塞而落后的印象,即便近些年在做的新农村改造,但呈现出的多是千篇一律而没有特色、没有当地文化或者生命力的乡村。乡村产品非常原生态,没有经过任何包装。

    而随着消费升级,游客、消费者的认知能力、审美能力都有提升,对体验与需求相应也有所转变。那么乡村的文创产品是否可以做得更有文化味、更好玩一点?更有意思一点、更有品质一点?

    比如乡村的一些墙绘显示的空间,是否可以将它利用起来,做的互动性更强一点,更年轻一点,进而成为时尚群体、网红的打卡点?又如乡村稻田是否可以景观化,用来欣赏,不仅仅是种植一些经济作物?再如乡村的稻田是否可以作为举办音乐会的场地,赋予景观以生命力让大家能够参与互动?包括乡村的独特生产方式,是否可以通过文创的方式把它表现出来?

    其实乡村的一切,我们都可以用文创的方式来呈现,让乡村振兴,不仅仅是基础设施等硬实力的持续增强,更要在文化上促进软实力的不断提升。

     为什么
      文创赋能 乡土不土文创正以一种新的文化生产方式,在提升中国乡村讲故事的能力,也在重塑讲故事的方式,开始让大家听得懂、也喜欢听中国乡村故事。通过文创赋能,让乡土不土,方能乡愁不愁,进而提升乡村软实力。这就需要通过IP构建完整的文创体系来考虑这个事情。而产品、品牌、产业是一个完整的乡村文创IP体系不可或缺的三个方面,三者更不能割裂开来:从乡土到品牌,实现乡村文创品牌化发展战略与实操方法;从原料到产品,实现乡村文创产品开发策略与落地路径;从产品到产业,让乡村文创赋能产业升级与融合。

    并且,提出用IP的方式来对乡村进行升级,更多是基于两个层面的变化。

    一是行业的变化。旅游环境的变化促成IP产业新的格局形成。在市场重构方面,由传统旅游以渠道为中心,正在转变为以游客为中心;在产业重构方面,由旅游商业资源重新配置,到游客逐渐掌握了选择权;在投资重构方面,由大型的基础建设投资,转向为游客直接体验的核心项目。而IP+旅游恰恰在这样的新环境之下,为整个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提供新的解决方法和思路。

    二是需求的变化。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物质匮乏的时期,聊起旅游便是传统的观光游;而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时代的到来,大家开始注重深度的体验;而如今,开始上升到情感消费,这时需要的更多是个性化的满足。所以,在这样的需求转变之下,旅游环境中的供给必须与之保持同步匹配,而代表着旅游文化气息与精神魅力的IP便成为最有力的载体。

    是什么
      三大要素 系统赋能那么,什么是IP?这里IP不仅仅是吉祥物卡通形象,可以是物产、人物、文化或是特定的节庆活动等。在这里不同于百度百科中的对IP的描述,IP不是设计出来的,也不仅仅停留在商标层面,而是要靠运营才能拥有持久的生命力,实现通过IP做透一个产业。为此,重新定义的IP应具有如下三个要素:第一,拥有稳定的流量。第二,拥有忠实的粉丝。第三,可持续的变现能力。

    而超级IP更是拥有极大的能量。如何理解超级IP在乡村文创中发挥的作用呢?超级IP可以传承和创新乡村的文化血脉;超级IP可以优化和重塑乡村的产业体系;超级IP可以推动乡村品牌价值提升;超级IP可以延展消费边界提升二次消费。

    怎么办
      七大环节 落地变现可见,“内容的挖掘、产业的孵化和运营的变现”是IP的三大维度。那么应如何打造超级IP呢?通过“占位、故事、形象、营销、产品、场景、变现”七个环节实现超级IP从零开始助力乡村文创IP。

    第一,占个好位置。其实就是定位,“一村一品”是很好的体现。乡村的产业空间很小,文化载体有限,因此需要聚焦去做一件事情,把事情做好,做到极致。核心来讲就是站在地域文化、名品资源基础之上创造IP,让IP代表品类中的正宗。通过资源的占位,以符号化的东西表达出来,重新宣传和树立当地的新文化名片。

    第二,讲个好故事。在洞悉每一个成功乡村品牌时不难发现,每个品牌的背后都有源于本土文化精神的力量。首先,需要回归乡村文化,回归乡土本身,思考清楚IP想传达出什么样的概念?它是什么样的性格?它有什么样的喜好?它有什么样的特长?其中最核心的是我们需要去回答,通过IP我们希望为世人传递的是一个什么样的价值观。因为只有把这个想明白之后,才能赋予了产品以价值观与价值主张而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第三,长个好样子。现在来说尤其是文创,颜值即是一切的时代。要满足极简的设计、时尚的表达、鲜明的人格,才会形成高识别的IP符号,有了高识别的IP符号,才有IP形象的统一,有了IP形象的统一,才有IP管理的统一。提示大家在孵化IP的时候,注意容易陷入有了卡通形象就有了IP、重设计忽视运营、过于包装IP太多内容以及朝令夕改的四个误区。

风景文创案例:长阳礼物

    第四,攒个好名气。其实就是做好文创品牌的营销。从内容、推广、爆品、电商、跨界五个方面培育粉丝、做大流量。匠心做好内容,自发形成口碑传播;把事件、展览、活动等运用年轻化方式推广,找到传统文化跟现代年轻人的对话路径;不断推出好玩走心爆品,同时制造热点,提高关注度,产品足够好的时候就是最好的营销;利用淘宝、天猫、文创众筹等路径增大品牌流量入口;和年轻品牌创意跨界,从而让营销呈现1+1>2的效果。

风景文创案例:木渎·风物记

    第五,卖个好产品。现在已经市场变了,但是我们所匹配的产品却依旧面临:市场规模小、产量小成本高、销售天花板低、季节性强、在地消费弱等难点,因此乡村文创商品开发不仅仅要考虑产品本身,更重要的是系统化解决二消产业问题。所以我们在做文创开发的时候,一定要回归到乡村、回归到整个体系中去思考如何做。围绕有用、有趣、有文化做文章,聚焦游客真正刚需、痛点、高频的诉求,只要开发的产品使用场景越多,越能够触动到诉求点,这种转化率就越高。差异化特色是乡村文创竞争力的根本,只有这样才更容易获得消费者青睐,形成强势品牌。简单来说,内做价值,外塑形象。切忌大而全的开发,投资越大风险越大;以生产为导向,忽略游客真实诉求;过于注重纯原创,轻整合实销。

    第六,搭个好场景。旅游文创产品跟商超产品最大的区别在于体验式消费产品就是体验,体验就是情感,情感就消费。将IP打造成乡村主题全域化的体验项目,一方面构建复合化文创业态空间,形成在地的人气地标,从而活化业态,实现二次消费升级。另一方面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度体验、参与互动的IP体验空间,提升景区品牌价值,促进景区业态的融合。

    第七,建个好渠道。其实这是我们最终的终极目的,变现。通过建立乡村文创产品立体销售渠道,构建乡村文创线上线下购物平台,做大品牌影响力。

    总体来说,在乡村文创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要用系统的文创思维来构建完整的消费闭环,要以运营思维来打造强势IP内容,要思考谈旺季的影响来优先解决在地化的消费,要找到消费痛点来提供最好的产品和体验。为乡村品牌升级、产品变现、体验完善带来新动能,赋予乡村更多新的价值。

    从品牌、产品到产业化升级,文创IP将助力乡村旅游的消费升级,触达更多消费者的心智。

网红书店变身复合文化空间还有多少可能?

       据《2019-2020中国实体书店产业报告》显示,当前中国书店总量在70000多家,2019年,中国关闭了500多家书店,但新开书店的数量则超过4000家。

    为什么同为书店,有的热热闹闹,有的却难以为继?从网红书店到长红书店,这中间仅仅是一字之差吗?未来,书店业还会有哪些新的想象空间?今天让我们通过行业本身变革和“城市阅读美空间”打造两个案例,来看看时下书店维持“长红”的秘诀以及公共阅读空间泛化的新路径。

    网红书店的“长红”之路探索

    2008年开始,受困于较低的毛利以及过度理想化,不少书店迎来关停潮。有些即便躲过了倒闭的命运,也是东搬西挪,逐渐从租金较高的繁华地带搬到租金更低的偏远地段。

    作为非衣食住行类的刚需,书本身也是个低频且客单价较低的品类,并且受到当当、亚马逊等线上渠道的影响,书店转型势在必行。

    2013年之后,国内诞生了一批具有网红特质的书店,其中成长较快的当数创立于北京的言几又、起步于贵州的西西弗以及生长于上海的钟书阁等。

    言几又以“融合”为特色,将文创、咖啡、美食等多种业态融于书店之中;钟书阁则以“美貌”惊人,让去书店拍照成为流行;西西弗以“小”为特色,是个名副其实的书店,一般不超过一千平方米……

    2015年,诚品书店在大陆的首家分店落户于苏州,一时间成为书店业的标杆性事件。诚品的落户,从时间角度来看算不上早,却带给国内书店业不少思考——书店不仅可以存在于路边,还可以和更多的业态以及商业地产更好地结合。

    目前国内大多数网红书店走的其实是“文化空间”的路线,除了咖啡,阅读区、活动区也是这些空间的标配。

    以人为中心的“几何” 

   在以马伯庸为主的图书馆美学生活真人节目《神奇图书馆在哪》中,几何书店成为其中之一。几何书店创始人林耕认为,几何像一个乐高,希望每一个人可以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搭建几何的内涵。

    目前,几何已经在全国开了十三家店,均以拱型和洞穴为主题打造。在林耕的心里,他希望所有几何里的每个人和每本书都是一个点,点线面汇聚在一起,最终组成一个极具想象力的文化空间。

    “几何从创办至今,我们一共举办了1000多场活动,所以我更在意的是每一家几何店每个月做多少场活动。”林耕认为,文化空间就应该要以“人”为中心来做,“如果说物以类聚,那么几何就是人以群分。”

    以人群分类的背后,其实也是品牌对于自身特性的坚持。

    林耕说,几何今年还要在成都再开两家社区店,目的是服务散落在社区里的各种小社群,为他们提供一些文化活动和空间。未来,这些活动还将进行在线化传播,譬如线下社区店里居民们自己组织了一场小型音乐会,通过直播的方式让其他地区的会员也能参与进来。

    当然,关于书店的社区化尝试早在前几年就已有品牌在做,目前还没有诞生出非常成功的品牌或案例。但在移动互联网时代,这些关于文化空间的看似天马行空的新思考很有必要。

    “卖会员”的西西弗

    以人为中心的几何书店,专注于内涵、特色和创意,而西西弗则以多元经营模式盈利,大多靠书之外的东西赚钱,如咖啡、文创和会员。其中,贩卖会员的盈利模式可以突破传统书店低客单价的窘境。会员充值可为书店带来充裕的现金流,可以用来继续开店;另外,既然充了值,下次一定还要来,既增加了消费者的黏性,又提高了复购率。

    事实上,西西弗的高坪效也一直为业内津津乐道。“在我看来,西西弗是当前连锁书店中做得非常好的一个品牌。”林耕认为,西西弗是一个真正的、纯粹的书店,它以独到的商业模式,保持着自己的特色。

    从西西弗的模式可以看出,与其说它是卖书,不如说是在卖“会员”。截至2020年12月30日,西西弗在全国已经拥有超过500万会员。若以每位会员每年充值1000元来粗略估算,仅会员费,西西弗一年就可拥有50亿元的收入。

    不过,有业内人士透露,坚持直营的西西弗之所以能盈利,还有几个因素:

    一是当前商业地产商希望通过引进知名或者网红书店,起到为商业中心引流的作用,因此西西弗进驻商业中心,租金成本极具优势。

    其次,在和出版社合作时,连锁型的西西弗因采购量大,也具有较大的话语权。谈判好的情况下,可以不支付定金就进书,且最长可以获得一年的账期。

    最后,众所周知的是,西西弗以畅销书见长,上新速度和图书流转率都非常高。由于量大,店里图书一旦滞销,它还可以无条件退回出版社,因此,选书失败所引发的库存风险几乎为零。

    前不久,日本著名的茑屋书店首度落户上海,需要通过预约才能参观的消息一经放出,每天6个时段的名额很快就被约满。在日本,茑屋起家于家门口的二手书店。随着发展的需要,茑屋才逐渐从书店演变成一个服务当地居民的复合式文化空间,在这个空间里又根据客群的需求不断装进多种业态,比如宠物美容店、咖啡店、餐厅等。

    有人称它为“全球最美的书店”,有人谈论它以图书为核心的多元经营,还有人研究它提出的“生活方式提案者”的运营模式。而这一切的基础,都离不开茑屋书店6000万会员的数据体系。茑屋书店的创始人叫增田宗昭,他在2003年建立起了T-card会员积分体系。最初的T-card只是茑屋书店的会员卡,用户可以通过它来借阅、购买图书。随着茑屋书店业务规模的扩大,如今T-card积分体系(T-Point)已经囊括了全日本168家公司、64万家店铺,包括日本最大的加油站、消费者身边高频的宅急送、全家便利店等,成为了一个覆盖衣食住行的通用货币。

    随着茑屋书店的进入,将其在日本的“生活提案师”经营理念带到中国,而在上海茑屋书店里也安排有生活提案师。而生活提案师的出现,是否能让鸢尾书屋长存?值得期待 。

    打造泛阅读空间,网红书店的功能转型 

   说到底,开张、关门是市场经营主体的常态,活下来的书店除了在经营上要有自己的独特方式外,其社会作用也在发生变化。书店的作用不仅仅是卖书,当它的社会功能在公共空间被放大,成为市民公共空间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自然也就从“打卡式”流量网红书店,转变为常态化阅读空间。网红书店不止于卖书,也不该只止于颜值,如何利用好这些网红书店,让单纯营业性的书店成为基层文化建设的载体?那么成都图书馆打造的“城市阅读美空间”不失为一个好的案例。

    2020年5月,成都图书馆推出“阅读美空间”评选活动,梳理成都市网红书店数量及布局,并在其中评选出言几又、方所等15个“城市阅读美空间”。日前,第二批“城市阅读美空间”名单出炉,其中共包含24家品质书店,既有钟书阁都江堰店这样的网红书店,也有安仁书院、溪云书院、怡湖青江书城等口碑书店,还有轻安文化等小众书店。

    目前,成都市图书馆的“城市阅读美空间”已覆盖成都14个区(市)县,共37家。成图的公共阅读文化逐步融入每个城市书店,读者阅读的体验感受也得到提升。

    成都市图书馆结合当下最流行的“图书馆+书店”模式,联合成都各大品质书店,升级“阅读+”创新服务打造了“城市阅读美空间”,致力于为广大读者建立一个融合阅读、生活、美学等多元化的文化公共服务空间体系。完美融合“借书、购书、看书”三大需求,为广大读者提供便利。

    读者使用身份证或社保卡即可到店免费进行借阅、专属区域阅读、参与“城市阅读美空间”举办的阅读活动等。配合成都市图书馆全国首创的社保卡免注册免押金服务,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到便利的品质阅读。

    “城市阅读美空间”的打造让公共阅读服务走出图书馆,优化公共文化服务效能,为市民打造出“身边的图书馆”,真正提升市民的阅读获得感和幸福感,彰显书香成都文化特色,推动世界文化名城建设。

    时下,书店已不止于“书店”,随着它衍生的咖啡厅、文创周边、展览厅甚至是全民阅读空间的发展,已然成为公共文化传递、服务的载体,日渐融入进市民的文化生活中。网红书店需要抓住社会功能转变的机遇,积极融入城市公共空间建设,不断提升城市文化水平,从而延长自身寿命。

文旅项目打造引爆场景的核心技术:IP的二次开发和运营

这是我们写的文旅地产与IP深度系列文章的第二篇。上一篇《中国地产商布局文旅到底应该如何+IP?》我们主要分析文旅开发商如何选择IP,而这一篇我们试图分析IP二次开发和IP如何运营。

通过上一篇的分析,我们可以认识到目前市场的大环境是:IP和文旅开发商彼此需要。

但是,关于IP的实景娱乐不仅仅是有IP和土地就够了,更重要的是IP转换到线下的二次开发,而IP的线下二次开发也正是行业中的普遍面临的痛点。

消费者对于IP实景娱乐的需求从早期的IP形象陈列,到中期的IP与设备的结合,已经渐渐升级到了IP的沉浸式体验。所以,如何在线下让消费者感受置身于IP世界中,将成为未来决定IP实景娱乐的重要因素之一。

这篇文章所解读和论述的内容,已经涉及到文旅项目的核心技术。这些技术问题在国内仍然非常陌生,但在国际市场已经是核心竞争力的标配技术。所以我们通过重点分析爆品主题公园场景——奥兰多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的案例,给国内业界同仁描述一个文旅项目核心IP的落地全过程。

IP二次开发的不同模式

我们先分析一下目前市场上IP二次开发的不同方式以及相关的案例。

1、 IP形象配合设备体验的主题乐园

这是早期的IP实景娱乐作品,也是目前市场上最为普遍的IP线下呈现的方式。同样的游乐设备,配合相对高知名度的IP形象,可以在线下娱乐IP匮乏的时代对消费者和IP粉丝产生一定的吸引力。比如万达从BBC购买的《海底小纵队》IP后打造的万达宝贝王海底小纵队“移动城堡”。

2、IP故事融合设备体验的主题乐园

IP形象结合设备虽然似乎让游客“触及”到了IP,但是却无法将游客或粉丝真正带入他们喜爱的那个IP的世界中。所以在进行线下二次开发时要将IP与空间及设备体验结合在一起,重新开发基于线下体验的故事线,以不一样的方式,把游客或粉丝重新带入到那个他们喜爱的,与IP相关的世界。比较经典的案例有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骑乘项目。

3、IP故事结合真人互动的沉浸式体验

除了主题乐园之外,配合真人NPC的沉浸式体验也正在受到越来越多人群,特别是年轻人的关注。与真人相关的沉浸式体验包含沉浸式戏剧和真人NPC密室逃脱。相关案例分别为:沉浸式戏剧 Sleep No More /爱丽丝梦游仙境;NPC密室逃脱的综艺IP《 疯狂的麦咭》 / 影视IP《风声》等 。

4、IP故事融合高科技的沉浸式体验

除了对游玩方式的不断创新外,科技的发展也给实景娱乐的体验带来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如The Void 《星球大战》VR体验馆。

5、IP线上与线下体验完美融合的互动体验

近年来,各类互联网服务都渗透线下娱乐,带来线上线下娱乐融合的新空间。比如腾讯影业完成四大垂直业务布局,分别为:头部IP影剧联动开发、动画电影制作、院线电影类型升级及国际电影投资以及腾讯动漫自有IP的影视开发。腾讯布局电影产业的一大优势是腾讯本身强大的动漫、游戏、文学的业务部门,而它们都是IP源头,腾讯影业一来可以近水楼台先得月;二来,更方便达成行业流程的影游漫联动,形成IP打造闭环。

IP开发和运营的10个步骤

有了一个好IP只是意味着工作才刚刚开始,如何将它落地成一个收益良好的商业项目?我们认为一共要分为10步。

1、选择IP的落地场景

IP的落地场景无非就是室内场景和户外旅游目的地,室内场景可以有FEC、沉浸式戏剧、密室、实景演艺、VR体验馆等等,户外旅游目的地除了主题公园还有山水景区。

如何选择落地场景最重要的是要和文旅开发商自身的资源和需求所匹配。

室内场景有其一定优势,首先就是相对于主题公园来说,体量小投资量小;其次,由于体量较小,单个IP也可以直接开发,不像主题公园需要强大

内容和故事性,往往单个IP不足以开发成为一个主题公园,最著名的诸如迪士尼乐园的IP集群;再次室内场景可以规避掉天气带来的不确定性。

但是室内场景也有其挑战性,一方面室内场景受限于面积,对场景和动线的设计要求极高,力求游客在有限的空间内要让游客在有限的空间内感受到持续的刺激感。除了IP内容是王道,对高科技的需求也极高,必须要让游客体验到独特的、其他设备无法替代的乐趣。另一方面,同样由于面积的局限性,室内场景无法不断更新IP内容和设施,娱乐内容主要由看、听、闻等一系列感官刺激体验组成,重游率较低。另外,室内主题场馆普遍存在依靠门票收入的单一盈利模式,短途旅游所激发的住宿、饮食等二次消费较少的挑战,只有不断通过营销手段吸纳新游客。所以室内场景的出路是形成连锁规模经营,以此摊薄高额的内容制作和授权费用。

比较知名的案例是默林娱乐。

默林娱乐是仅次于迪士尼的第二个主题公园运营商,但它和迪士尼的商业模式截然不同。它主打室内场景,一方面与迪士尼、环球影城等形成差异化竞争,另一方面不断收购独立IP,形成规模化运营。目前旗下的各个独立IP都已经发展到了一定成熟的阶段,比如以玩具IP为主的乐高系列、以明星效应为主的杜莎夫人蜡像馆系列以及历史气息浓厚的秘境惊魂系列等。

主题公园无疑是实景娱乐皇冠上的明珠,但是主题公园对IP的要求非常高,在内容上要做到不断推陈出新,迪士尼和环球影城都是依靠源源不绝的电影IP不断更新自己的娱乐项目。在土地开发上,也需要早期规划时就留好余量。奥兰多迪士尼乐园目前的规模只开发了1/3的土地,剩下2/3的土地为迪士尼未来50年至100年预留了开发和发展空间。而香港迪士尼很大程度上就受制于它有限的土地面积而无法有新项目推出保证持续吸引。

主题公园投资大,回报期长,在已有的乐园或山水景区中投入一个小体量的IP乐园或者将IP引入现有的餐厅、零售店等,投入成本比改建或重建一个乐园成本低很多,收效上也能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比如我们前一篇文章提到的默林旗下的意大利加达云霄乐园,加入了小猪佩奇的一个主题区后,游客量激增。

2、确定IP落地的最合适的业态模式

拿到IP后,如何选择最合适的业态模式,首先需要进行周密的市场调研。

由于主题公园可以得到优厚的政策补贴以及更低的土地成本,这使得文旅开发商在落地IP的时候大多倾向于建设主题公园。然而主题公园建设热的背后,因冲动建设、同质化、竞争过度、供需错配引起的系列问题也逐渐显现。简而言之,经营成败取决于是否符合市场规律。因此,前期市场调研和可行性分析非常重要。

尤其是主题公园这类大型项目一般要进行严密的市场调研,对市场需求、消费者行为以及相关软硬件条件进行调查,为决策建设陆公园、 水公园、 滑雪场、 影视城、 实景演出、 科技馆、 生态度假区、 温泉酒店、 其他业态旅游产品等等提供基础数据,同时也为后期的扩建提供数据支持。

3、进行文化策划

由于自造IP的时间周期很长,大部分文旅开发商都会选择引入国外IP。那么引进的IP就需要根据IP的故事线的内容,结合中国和地区文化特色,进行IP场景的二次创作。创作的内容,必须达到中国市场喜闻乐见,深受喜爱。结合中国本土风俗风貌,进行适当的落地改良。

比如上海迪士尼也从一开始就注意到本土化的问题。在建造伊始,就坚持在传承迪士尼经典故事讲述时融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原汁原味迪士尼,别具一格中国风”成为中美双方联手打造这一世界级的神奇度假目的地的共同愿景。乐园内的“十二朋友园”景点在迪士尼历史上首次出现,十二幅大型马赛克壁画,描绘的都是中国人熟悉的十二生肖,但是以迪士尼经典动画形象出现。为了满足市场的需求,把标准化的东西和在地化的东西重组,本就是迪士尼的强项。

4、进行空间规划

根据IP特色不同,场景的主题不同,需要重新包装以场景变化为主题的故事线。其中的核心要义就是设计一条核心游览动线。以游览动线为带动相关主题旅游体验场景的组合。

迪士尼乐园的出现,创新了主题乐园的游览模式。迪士尼乐园首创的大型舞台剧场景式的空间布局,使每个游客都好比是舞台上的演员。通过设计师们根据剧本和故事对空间序列进行情景式的串联,游览动线就成为一条既定的剧本路线,游客不自觉地在设计“剧本”中扮演自己的角色,获得完整、流畅的游园体验。这种游览模式已经成为当今顶级主题乐园的标配设计。

我们以奥兰多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为例。

奥兰多环球影城在2004-2007年之间,游客人数一直持续下降,这和他们在1998年到2002年间虽完成了地理上的扩建(新增了环球冒险岛、商业中心CityWalk和三家酒店)但并未引进新的令人感到振奋和刺激的项目有关。直到2010年,环球影城在冒险岛新建了霍格莫德村,一切得以好转。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波及到整个奥兰多娱乐和住宿业,霍格莫德的落成甚至被认为是复兴奥兰多旅游业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012年,冒险岛的参观人次比前一年增长29%。

霍格莫德的成功使环球影城在2014年于佛罗里达环球影城打造了对角巷区。至此,奥兰多环球影城的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园区成为在地理空间上联动两个岛(冒险岛和佛罗里达环球影城)的核心项目。

奥兰多经过几次扩建后,现在也有三个主题公园,按照建成时间次序分别为:佛罗里达环球影城、冒险岛和火山湾。冒险岛和环球影城分别包含哈利波特主题园区的一部分(霍格莫德村和对角巷)。

两个区域有两条游览线路连接:一条是捷径霍格沃茨特快专列火车,另一条是公园外的Universal City Walk。这是一个商业中心,主要由商店、餐馆、零售店等组成。两条线路一长一短,一快一慢,一条紧凑富有故事性,一条休闲娱乐,提供给游客不同需求。

霍格沃茨特快专列的设置非常绝妙:

首先,它使原本两个独立的场景天衣无缝地连接起来且使故事性趋于完整。霍格莫德村和对角巷在原著中一个位于苏格兰,一个在伦敦,相距几百公里。这也是设计师希望这两个场景分别位于两个公园的原因,至少从地理位置上拉远而使游客不觉得突兀。

但如何使这两个场景相连?根据哈利波特系列的第一部《哈利波特与魔法石》,哈利收到了霍格沃茨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后,他首先是跟着海格到对角巷去采购霍格沃茨要求入校准备的物品,然后坐上霍格沃茨特快专列去往霍格沃茨学院。学期末,学生们又会乘上专列从霍格沃茨返回伦敦。霍格沃茨特快专列设置使游览动线完全符合和故事发展的情节,形成从“对角巷——霍格沃茨特快专列——霍格沃茨学院”的双向游览动线。

其次,大幅提高了“二园通票”的销售量。环球影城三个公园都有独立门票,二次游游客购买通票的人数不多,而霍格沃茨特快列车的乘坐只面向买通票或年票的游客,这无疑大幅提高了门票收入。

最后,霍格沃茨特快专列本身就是一次完美的骑乘体验。可以说,大部分游玩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游客都不会错过。

特快专列行驶的这段路程,原本其实只是连接两个公园的一个后台区域,环球影城通过多媒体技术,使用屏幕而非真实的窗户,让游客相信他们正在伦敦和霍格莫德之间旅行。呈现的内容基本是电影场景的忠实还原,且来回程的展示内容均不一样。

每列火车由一辆火车头、一辆煤车和三辆载客车厢组成,可载客200人。火车冒着滚滚的蒸汽,汽笛的声音这些细节也还原电影。火车的内部构造包括车厢和走廊的尺寸都保持和电影一致,单程的时间持续足足7分钟。

5、进行主题场景的特效设计和制作

对核心特色场景,需要结合内外部空间,结合新兴科技,创作最具震撼力的场景体验空间,打造项目的核心引爆点。

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之所以深受游客喜爱并且被哈利迷们认可,除了场景的设计完美复刻电影和J.K.罗琳描绘的世界上,主要做到了以下三点:

第一、场景深化设计,每一个细节在原著都有迹可循。

对角巷是哈利波特第一次接触到魔法世界,对角巷里的每一家店铺和电影都一模一样:猫头鹰邮局、预言家日报社、摩金夫人长袍专卖店等等。场景的每个细节都做到常识性的逼真,比如破釜酒吧的标志是漏水的。

9又3/4站台也是逼真的设计。国王十字车站的布景完全按照伦敦车站的真实场景布置。场景设计师通过视线角度和镜面反射的原理来实现书中9又3/4车站消失的人影。

第二、骑乘+故事+高科技。

目前世面上的爆款项目大多都是骑乘项目,毫无疑问,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也是以几个骑乘项目为核心。骑乘本身并非惊人,吸引人的关键是如何运用故事性和高科技的手段来使几分钟的骑乘成为一个主题性极强的旅程。

我们以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今年6月刚开业的骑乘项目“海格的魔法摩托车冒险之旅”为例。这是环球影城宣称有史以来最具主题性的过山车,可以说这就是一个根据故事节奏来的过山车。

游客作为海格教授的学生,坐在“摩托车”造型的座位上,跟随海格深入禁林见识各种罕见的怪兽,其中有些怪兽是设计师根据书中描述但并未在电影中出现过的形象。在骑乘的过程中,骑行的速度会根据故事的发展顺序而变化。在室内空间内,通过一些特效从听觉、视觉、嗅觉等多方面营造一个怪兽森林。

第三、运用特效的各种小型秀,赋予游客沉浸式体验。

在奥利凡德魔杖店,有一场全息化体验。为了展示“每一根魔杖都独一无二,而魔杖,会选择自己的主人”这一情节,通过演员的表演、与游客的互动以及声音视觉等特效,成功让游客感受到真的有魔法的存在。进而也成功促进了魔杖的销售。

同时,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将红外线捕捉技术成功运用到魔杖的施法这一情节中,首创了魔法互动。在哈利波特魔法世界中,有很多魔杖施法点,只有购买魔杖的游客才能在这里进行互动。园内每一处施法点都排着长长的队伍,队伍中不仅有孩子,还有那些期待奇迹发生的成年人。

6、结合游览动线和主题场景,进行配套内容的布局

这里的配套内容主要是二次消费内容,包括餐饮、零售、文创等业态的空间布局。我们以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对角巷的配套布局来看。

第一,核心单体最远距离原则。

这是现在许多乐园都会遵循的一个原则,也是乐园营销策略上很成功的一种设置方式,即最核心引爆的单体一定是设置在园区最内部,最远离人流涌入的方向,这种设置可以保证游客到达此处所经过的路线最长,使游客不得不尽可能多地走过园区其他设施才能获得完整的游园体验。

对角巷的核心单体项目是“哈利波特和古灵阁大逃亡”的一个骑乘项目。它被设置在乐园的最远处,且建筑比其他都要醒目,屋顶有喷火龙盘旋,且会定时喷火,保证游客在最远的地方就能看到。

第二,人流规划偏向“无序”。

对角巷的布局完全按照原著,由几条巷子组成,这种交叉式的交通流向布局,使人流“无序”混杂,交叉穿行,最后通往“哈利波特和古灵阁大逃亡”。这种做法的有点在于提高了每个单体的游客量,每个对角巷的单体项目都有充足的人流,营销效益达到最大化。

第三,场景化、代入式的配套内容设计,增加二次消费。

每个单体都有了人流的保证后,我们来看整个园区的功能布局:2个骑乘体验:霍特沃茨特快专列和哈利波特和古灵阁大逃亡;3个互动体验场所:骑士公交、古灵阁货币兑换处和奥利凡德魔杖商店;2场户外表演、5家餐饮店以及13家商店出售哈利波特衍生品超过600多个SKU。

这些配套从空间上的布局来看,骑士公交、餐厅都设置在入口处,这保证了游客进出对角巷,都会经过骑士公交邂逅乘务员,进行一场互动式体验。在游玩了伊天后,都会在一个餐厅消费一顿。在通往骑乘项目的路上,游客穿行在巷子里,周边都是各种商店。

这些商店从内容的设计上来说,以运用高科技全息技术以及互动式内容还原原著情节为主,让游客身临其境,增加消费意愿。因为对角巷在书中,原本就是一个商店街,魔法师们需要的物品都将在这里采集,在古灵阁货币兑换处以1:1来兑换魔法币用于购物增加真实感,在奥利凡德商店通过一场互动式的体验挑选出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魔杖,相信很少会有拒绝这个属于自己的魔杖。此外,餐厅中还有许多书里出现过的食物,黄油啤酒、冰淇淋和南瓜汁等等。

我们可以想象大多数的游客进入这个主题区后的路线大致会是这样:为了减少排队时间一般直奔骑乘项目,结束后可能需要短暂的休息,巧妙的是露天广场就在附近并有全天候的演出。这个广场可能在一开始就被游客看到,所以坐在广场上边休息边看演出的愿望是之前就已经埋下了。从骑乘项目出来的时间,会途径商店,会看到其他游客正在饕餮美食,这时他们可能先去商店购物再去往餐厅买一杯啤酒或是冰淇淋,然后坐在露天广场观看演出。

7、财务模型设计

根据项目的运营模式不同,考虑门票和二次消费的收费点以及收费价格定位。文旅项目投资大、回报周期长、重资产,是行业的共识。

据资料显示,奥兰多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总投资超过5亿美金,光第一期霍格莫德的投资额就高达2.65亿美金。那么奥兰多影城的投资平衡术是怎么样的?主题公园部分的收入主要来自环球主题公园的门票销售和游客支出。

2018年奥兰多环球影城游客量达到11,686,800,其中环球影城10,708,000,冒险岛978,800。

我们来看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大致的一个收入结构:

  • 门票:170美元(两园通票),因为哈利波特世界横跨两个公园,而一个独立园一日门票为115美元,大部分游客都会选择两园通票。
  • 食物:一般正餐主食的价格在12-26美元之间,比如一份鱼薯条的价格为16.99美元。
  • 饮料:畅销饮料黄油啤酒价格为2.99元。一瓶南瓜汁6美元。特殊主题口味的冰淇淋价格为5.99美元。
  • 衍生品:魔杖55美元。魔杖几乎是每个游客都会购买的,因为在园区内购买魔杖可以得到一份施展魔法地点的地图,相当于一份隐藏攻略。魔法长袍也颇受欢迎,价格为125美元。

8、进行运营模拟测算和试运营

为场景的运营,招聘和组织运营团队。测算运营团队的成本收益预测和动态现金流预测。

9、进行风险评估和控制工作

充分考虑运营期间可能遇到的各类风险。主题公园的风险一般来自以下几个方面:游乐设施、企业管理、旅游从业人员以及游客自身风险。在对于这几个方面进行风险评估时,要充分进行数据收集,对各类致险因素因素的重要认知产生差异的根源进行分析,并建立风险管控模型。

10、系统设计营销策略,进行营销费用预算,保证开业和运营的客源来源

奥兰多哈利波特世界可以说一度是主题公园的标杆,它不仅重新定义了沉浸式体验游园的定义,甚至一度对奥兰多迪士尼乐园产生极大的威胁。这其中,也有环球影城强大的营销策略,简直能说就是吊打迪士尼奥兰多。

票价策略:环球影城提供一个前排票,购买前排票的游客可以所有项目都走快速通道无需排队,而同类型的票是迪士尼所没有的。迪士尼的快速通道票只能选三个项目快速。

市场定位:哈利由于年龄的增长从一开始的11岁男孩,陪伴粉丝走过10多年。所以,一开始粉丝年龄的设定是在11-17岁左右的青少年。但是随着哈利系列越来越多,粉丝的年龄层也覆盖越来越广,直到最后成为一个跨越年龄性别和国际的世界级IP。环球影城统计发现哈利波特魔法世界的客群大多是青少年和年轻人,以女性为主。

宣传策略:我们来回顾一下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开业前的市场宣传策略。当时,环球影城制定的目标是:全球推广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具体通过线上线上联合宣传的模式。

线上:6个月内通过各种网络渠道平台增加潜在游客50%。他们的做法如下:

  • 不同于一次性的正式官宣,分时分次将哈利波特魔法世界开业的信息一点点向外传播。
  • 邀请了10名最有影响力的公众人物在线宣传。
  • 通过各类社交媒体包括中国的微信不断传播新闻。
  • 通过一些网络热搜、倒计时等手段来保持网络热度。
  • 与知名网络内容传播公司合作来制作网络传播内容。

线下:利用传统渠道宣传。做法如下:

  • 在欧美知名娱乐杂志刊登新闻。
  • 加速出版哈利波特系列新书,增加传宣叠加。
  • 通过口碑营销,营造认同感。
  • 不公开信息的全部,而是让大家只看到一部分,制造情绪上的焦虑感。
  • 通过电视和广播,公布一些乐园的细节的视频,增加人们的好奇感。

创意策略:通过不断的头脑风暴,环球影城决定所有的宣传标语要为围绕着“奥兰多哈利波特魔法世界是一个可以让你身临其境哈利波特的探险的地方”进行。最后呈现出来的标语为:A Harry Potter Experience Straight from the Pages! (一场直接来自哈利波特书里的体验旅行)

渠道策略:网络是主要投放地,因为哈利波特的粉丝以年轻人为主,网络的广告不仅只是一个视觉广告,而可以是facebook和twitter上的一个发布者,可以确保页面将能让受众客群访问,接受他们的“点赞”和“转发。电视广告也是有效方式之一。这些广告必须是解密式地挑起人们的兴趣,而绝非静态的照片。在门户网站可以投放单个横幅广告,放上静态图片和有效连接。报纸和杂志投放虽然成本较高,触及有效人群较少,但老年人和中年父母可以接收到。在奥兰多个大酒店投放旅游指南,鼓励住客来公园游玩。

行文至此,字数近万。然而我们洋洋洒洒大篇幅地介绍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的打造模式并不是为了国内就要照搬一个哈利波特或者再搬一个迪士尼,而是希望通过国际顶端项目来阐述清我们总结出的IP二次开发和运营10个步骤,给业内一个启发。

现在的文旅项目,入局者众多,开发商、运营商、电影公司、网络公司、游戏娱乐公司等等可谓百花齐放。我们也的确看到越来越多好的个案,但是否能经受住市场考验,道阻且长。

目前国内的大部分文旅项目,不差好的硬件和配套,缺乏的是文化和价值观的传递。主题公园的场景多为独立,并没有很好的将故事、将价值观嫁接在里面。光是靠感观刺激的乐园,好比不用“过脑”的肥皂剧,不能成为经典,经不起重游。

通过国外的经典案例,我们可以看到有价值观有内涵的项目一定是从顶层设计开始的。他们研究消费者,掌控讲故事的节奏,从项目设计、空间规划、业态布局等方面专业系统地引导游客在场景中的喜怒哀乐,直至最后启动爆点,赋予游客一次难忘的游玩体验。

这需要一批跨界复合人才的聚集。这些人才来自各个领域不仅仅局限于工程、制造、建筑,而是横跨美学、景观学、文学、电影制作、人工智能、市场营销、心理学等等。中国泱泱五千年文化,值得挖掘的故事颇多,相信通过各个领域的合力,不久的将来我们也将迎来自己的世界级IP。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房地产观察家”(ID:realestatereview),作者:研究部,原标题:《文旅项目打造引爆场景的核心技术:IP的二次开发和运营》。

新文旅,意味着一种『从未有过的』目的地生活方式

新文旅,

意味着一种『从未有过的』

目的地生活方式

文/

大地风景文旅集团 副总经理

北京大地乡居旅游发展有限公司 总经理

李霞博士

旅游在变化

从『去看看』到『去生活』

我们当下讨论未来文旅业态的升级,实际上是因为旅游活动本身正在发生巨大的变化。我们正处在一个新的消费通道上,大家正在从“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旅游需求,变化为要去更向往的地方,度过一段短暂但美好的、更有价值的时光的旅游需求。

所以,对未来旅游发展有一个基本的判断:新文旅,意味着创造一种从未有过的目的地生活方式。文旅产品和文旅产品的差别,不仅仅来自于区位、资源或资本,而更多的来自于价值观念、审美水平、体验塑造和品质服务。

_

1\文旅业态升级

是对消费升级的积极响应

总体上来说,这一轮文旅业态升级的背后是大消费的升级。

中国的中等收入群体规模在不断增长,根据麦肯锡的研究,在2020年这个群体人数会达到2.75亿。经历了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时期的对生活必需品的强烈需求;到九十年代和新世纪初期小康生活阶段,越来越丰富的各类功能性商品的需求满足;到目前这个阶段,大众消费明显的特点是,对于品质性消费和体验性消费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中等收入群体明显的消费趋势是不再为了单纯的“量”的消费买单,愿意“少一点,但好一点”,不单纯追求性价比,而更多地要求个性化、品质服务和综合的消费价值。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看到中国旅游产业的数据在快速扩大,2019年的前半年,国内旅游接待人次数比去年同期有了8.8%的增长,达到30.8亿人次,而旅游收入的增速则更快,达到了13.5%,实现总收入2.78万亿元。

但是与此同时我们看到上半年披露的各景区财报,反映出来的却是单体景区较为普遍的业绩和利润的下滑。其中山岳型景区代表黄山旅游,2019年上半年利润下滑了23%;北方区域最有指针性的旅游综合体古北水镇,今年上半年的接待人次数和营业收入都出现了8%以上的下降。融创文旅仍然没有太大突破,文旅板块占整体营收的比例比去年还要低。

这几个数据所反映出来的是从市场端的游客反馈来看,传统旅游产品的供给,跟市场需求出现了一些错配。

所以,更好的文旅产品和业态需要被创造出来,以满足旅游消费需求的升级。根据新旅界的研究,全行业2019年上半年已披露的拟投资总额为5531.76亿元,其中占据文旅项目投资主体的是文旅特色小镇和文旅综合体,两者相加占到投融资总金额的96.3%。

_

2\好的文旅项目需满足

「价值 – 体验 – 情感」三重诉求

特色小镇和文旅综合体都是资本容量非常高的项目,但是,重资产投资之下是否就能出现一个好的文旅项目,是需要谨慎判断的。越来越多地,能够成功的文旅项目,不仅仅要求有良好的区位,独特的山水资源和足够的投资力度,它必须是一个基于文旅IP和消费内容的目的地空间建设。

好的文旅项目能够满足旅游者的三重诉求:

从旅游活动之前的决策开始,让他有足够的价值理由愿意去选择;

在旅游活动过程之中,能够得到完整的、优质的体验;

在完成旅游活动之后,能够继续跟目的地建立有效的情感链接。

从价值角度来说,未来的游客将更重视旅游活动带来的综合价值,包括教育、社交、健康等多重因素;从体验角度来说,未来的游客将更需要完整的产品和服务带来的体验满足,而不再是一些不连续的景点的组合;从情感角度来说,未来的游客将更注重旅游目的地所附加的情感消费,文化、品牌和观念的认同将更为重要。

_

3\全域旅游强调「旅游体验全要素」

与「目的地建设全要素」的同步配置

可以说,全域旅游是在文旅消费升级过程中,从顶层的一种政策应对。

2019年8月4日,文旅部公示了全国首批71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的名单。全旅游不仅仅是一个政策导向,它也直面了整个文旅消费升级所带来的对于各种旅游体验要素建设的新需求变化。全域旅游把原本局限在景区或旅游区围墙内的有限度的旅游体验要素建设,扩大到了目的地城市建设,包括与城市交通设施建设、信息工程建设,服务产业发展等同步配置的过程。

当城镇化率和消费水平达到一定程度,旅游者的旅游消费动机发生变化,不再以观光为主体活动,需要与高节奏的城市以及人山人海的景区保持一定距离,希望能够有差异化的精神消费,那么,整个旅游供给的空间尺度、主体内容、风格特点和体验方式都需要相应变化。

一方面,与传统旅游供给不同的是,新型旅游目的地不仅需要满足基础的六要素,还需要提供心灵休憩、认知拓展、社群搭接等条件;另一方面,适应了品质化都市生活的人群,在旅游设施的标准上提出更高的要求,使得旅游目的地建设并不能脱离城市或成熟旅游景区的辐射。

– 1 –

文旅创新的四个显著趋势

行业数据表明,文旅项目开发是一个成功率并不高的投资领域。近些年来的文旅项目开发,又集中地体现为,已经很少有一流的山水或人文资源待开发,文旅产品的成功更多地要依赖于新的设计、创意和内容。那些成功的文旅项目为什么能够成功,可以通过分析看到有4种显著的特征,就是场景化,主题化,极致化和跨界融合。

1\场景化

小镇类或文旅综合体类的项目,由于文旅商业体量足够大,就创造了一种让游客置身于某种特定场景的可能性。或者说,此类项目是否成功,也取决于是否能够让游客在有足够的代入感。通过完整的旅游体验空间的塑造,运营丰富的旅游消费内容,从硬件建设到现场服务,从细节打造到媒体传播,全方位地营造一个有情感的文旅消费场景。

典型的案例是拈花湾。拈花湾定位为“东方禅文化心灵度假区”,所以看到它从“佛祖拈花、迦叶微笑”的案名,到“五谷、一街、一堂”所组成的“五瓣佛莲”的空间格局,到结合了日式风格和古典江南的建筑风格,再到篱笆、苔藓、水景等体现匠人精神的营造,以及禅衣、禅食、禅茶的主题店铺,甚至“每一处客栈都是一种修行”的产品宣传,整体上烘托出拈花湾的禅文化小镇的场景。

_

2\主题化

而对于那些规模比较小的在乡村的景区或者小型化的旅游项目来说,从体量和投资上无法整体营造一个完整的度假场景,但是它可以通过主题化的方式,让项目变得有足够的差异性。

首先,聚焦于一个能够形成强识别度的主题,在将主题精进演绎之后,再去衍生出更多类型的消费产品,这也是精品文旅项目开发的一个趋势。

可以参照的一个典型是台湾池上乡。池上乡是台湾的稻米之乡,出产台湾品质最优良的稻米。因为这一个优势,池上以稻米为核心主题,从稻米文化出发,打造出了非常好的文创衍生品,以及系列化的稻田艺术活动,最终成为一个优质的乡村度假生活目的地。

首先,通过文化演绎来塑造主题,在池上,有用米仓、工坊改造的稻米原乡馆、稻米观光工厂、饭包文化故事馆等,展现池上乡及台湾的稻米文化。然后,以米为主题,研发一系列衍生产品,如婚嫁米、米蛋糕、米冰淇淋、米饼、米皂等。

在主题性形成之后,一系列的稻田艺术活动开展起来,包括春耕野餐节、夏耘米之乡宴、秋收艺术节、冬季文化讲座等。其中,秋收艺术节在云门舞集创始人林怀民的带动下,完成多次剧场级演出,也举办了张惠妹、伍佰、A-Lin等多位流行音乐人的稻田演出。作家蒋勋等文艺领袖的驻村生活,最终使得池上乡成为一个具有无限吸引力的乡村度假生活地。

_

3\极致化

第三个趋势是极致化,极致化采取的是爆品策略

文旅项目一直都在追求某某之最,但最近的趋势是不再是最高的、最大的、最多的,旅游者的审美和精神需求升级了,所以召唤出了审美和精神层面的“最”。比如阿那亚的最孤独的图书馆。艺术和设计是非常容易产生极致化效应的手段,所以我们会看到近些年艺术和设计驱动的文旅产品建设,有一些非常好的案例出现。

阿那亚作为一个行业里讨论很多的案例,它在设计介入后,极致化地形成了有温度的精神空间,彰显它的人文关怀视角。而松阳,同样采用了设计激活乡土的方式来营造“田野间的梦想天地”。极致的设计,让村庄里的建筑更像一件艺术品,让劳作现场如同戏剧表演现场。

更为极致的案例是日本越后妻有艺术祭,通过艺术家的作品,重振日益衰退老化的乡村,让越后妻有成为“没有围墙的自然美术馆”。这种极致性的集聚效应,也让小众活动大众化,越后妻有现每年吸引游客500多万人次,收入达50亿日元。

_

4\跨界融合

另外一个趋势是跨界融合。当旅游呈现全域化发展的趋势,旅游跟城市日常休闲消费的界限就不那么明显。城市旅游当中的主题商业成为文旅商业重要的载体,小镇生活也是重要的文旅度假生活。

曼谷昭彼耶河岸的暹罗天地ICONSIAM,占地75万平方米,商业体量50万平方米,就不仅是泰国新晋地标级购物中心,同时也是曼谷的艺术文化中心,通过国家大师级艺术讲述泰国悠久的文化历史。商场内收藏了100多位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的艺术作品,整座建筑像一座奢华的泰国艺术博物馆。

位于地下的SOOKSIAM幸福暹罗,汇集全泰南部、中部、北部和东北部77个府的特色文化、美食和艺术产品,让游客在这里也能够感受到泰国的文化和美食。这一层每处文化艺术品旁都放置二维码,游客可了解相应文化艺术品的故事介绍,更加了解泰国的历史文化。

– 2 –

文旅创新的三个潜力板块

未来的文旅业态创新有三个非常重要的潜力板块是不容忽视的,就是遗产活化、乡村振兴和文创赋能。

1\遗产活化

当下,城市发展的驱动力正在从传统的增量投资驱动向存量创新驱动转变,从文旅角度来说,历史街区、古镇古村和大量依旧被关在博物馆展柜库房里的文物,蕴藏着巨大的开发利用价值。

2017年11月,由破旧厂房改造的景德镇陶溪川博物馆设计获得亚太遗产保护创新奖,该奖旨在鼓励遗产环境中的优秀建筑设计。陶溪川从停产的宇宙瓷厂变身为国际陶瓷文化产业园,利用产业遗产建设了优质的文化旅游业态以及现代服务业配套设施。

大量的民间传统建筑再利用也充满机会。2018年,大地风景文旅集团大地遗产公司与国家文物局一起起草了遗产酒店的评定标准。遗产酒店能够向外来访客充分展现社区历史文化的独特吸引力,进而提升社区凝聚力;能够以点带面充分盘活当地文化资源及本土产业;与当地社区之间具有密切的共生关系,从首批五家授牌的遗产酒店运营情况来看,活起来的遗产建筑,有着极强的市场竞争力。

另外,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除了博物馆为主导的文化体验形式之外,也可以通过创新的方式形成更多元化的文旅内容。各大博物院或博物馆的低效率展陈空间,可以将考古文博资产转化为以古代生活美学体验为特色的研学中心,或以文化情景消费为特色的博物馆创意综合体。

_

2\乡村振兴

随着新《土地管理法》的出台,乡村闲置资产的盘活和运营释放出了新的机遇。根据最新的土地管理法。根据最新的《土地管理法》,农村建设用地中少量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可直接入市,大量农村宅基地可以“有偿退出”的方式进行文旅开发。

目前,在多数地区可推进的乡村闲置资源盘活路径是,由村集体经济组织成立合作社,统一流转闲置宅基地,以租用或股份合作的方式与社会资本进行合作,对闲置农房或农田进行个性化改造后,在乡村形成新的度假空间、田园生活或文化创意空间。

值得重视的是,新《土地管理法》将原来农民“一户一宅”的提法转变成了“户有所居”,这个变化释放了一个新的资源盘活通道,即对于居住分散的、空心化率较高的乡村,可以通过重新规划的方式在村镇内选取适合的就地改造安置地块,安置乡村居民入住,并引导有能力的村民小型业态就地经营,使新乡村社区成为具有特色的文旅吸引物;同时,腾退出来的原有宅基地可化零为整地进行改造利用,承接恰当的乡村文旅功能。

_

3\创赋能

旅游文创有一个重要的价值链条:场景即体验,体验即情感,情感即消费

依靠文创与IP结合的力量,台北故宫很早就实现了与门票收入相当的文创购物收入成绩。而紧随其后的北京故宫,目前的文创产品数量已经超过1万种,2018年创造了15亿元以上的文创商品销售收入。旅游文创往往通过业态复合化、消费场景化、体验互动化和传播分享化,形成在地的人气地标,实现对于旅游项目消费提升的赋能。

未来的文创将有更多的应用场景,在一个主题IP的引领下,打造一系列“文创+”主题沉浸式体验业态,为游客提供能够深度体验、参与互动的文创体验空间,提升旅游区品牌价值,促进旅游区业态融合。

– 终 –

– END –

90后玩家亲述:我对泡泡玛特盲盒的狂热上瘾,胜于故宫文创

比起故宫文创,泡泡玛特盲盒更让部分玩家上瘾?凭什么?

在市值千亿的“盲盒第一股”泡泡玛特,依靠盲盒+IP讲出的“炫丽”资本故事中,有个细节:一部分人几乎未闻其名,另一部分人则为之上瘾,甚至“狂热”。

这更加剧了人们的好奇心,这股“盲盒热”究竟为何而火?

执惠找到几位90后玩家聊了聊,他们之中,有人自2015年就开始关注泡泡玛特,有人去年才刚刚“入坑”;有人为此已花费数万元、“集娃”上百件,有人则在收藏10余件娃娃的基础上,以平均每月2-3个盲盒的消费频次迅速“补给”。

巧合的是,这些泡泡玛特的狂热爱好者同时表示,自己也是故宫文创与其他景区文创产品的消费者,但对于后者的关注度与购买欲望远不及前者。从原创IP商业化,到营销推广以及小众文化圈层的营造,泡泡玛特的生意经如何解答这个问题?

从泡泡玛特的消费者画像中,我们能够发现需求端在消费动机、消费意愿等方面哪些特征?将这些特征映射到泡泡玛特,能总结出供给端的哪些产业逻辑?又将为各地博物馆、景区等旅游文创提供哪些借鉴参考?

要回答这个问题,或许首先需要弄清“购买动机”——他们为什么会为泡泡玛特买单?

被高颜值“攻陷”,沉浸于拆盲盒的“未知”

关于泡泡玛特的成名史,多半要从“盲盒转型期”谈起。

2016年,泡泡玛特与香港设计师王信明签约,并推出首款潮玩盲盒Molly Zodiac星座系列。小有名气的IP、自带流量的星座话题,加上横空出世的“盲盒”概念,让这个系列一炮而红。

93年的“资深玩家”小铭(化名)对此记得很清楚——原本主打潮品文具的杂货店,从Molly系列开始逐渐向“all in盲盒”转型,这一品类恰巧戳中了藏在小铭心中“玩具情结”。

“我认为我们这一代是从玩具中成长起来的。从小时候父母不断买回家的玩具,到麦当劳儿童套餐每个季度的赠品更新,收集玩具已经成为我的一个习惯。”小铭说。

据她回忆,最初从毕奇PUCKY系列“入坑”,是因为这一系列在形象设计上可爱而极富特色,是“送给成年人的潮流玩具”。今年已经是小铭持续购买盲盒的第五年,不算送给朋友的那部分,仅她自己就已经收集了100多个娃娃,累计开销约3万元。

被高颜值攻陷的不止小铭一人。

访谈过程中,几乎每个人在泡泡玛特的消费都是“始于颜值”。2017年,皮小帅(化名)从Molly生肖系列“入坑”,因此对“绿眼睛、短头发的嘟嘴小女孩Molly”这个最经典的IP形象更加偏爱。而同为95后的七七(化名)和斯敏(化名),则对Dimoo和BOBO&COCO等新系列更为沉迷。

颜值这件事见仁见智,每个人偏爱的IP系列也不尽相同。毕竟国内潮玩市场发展十余年,其中不乏“好看的皮囊”。而高颜值背后,“盲盒玩法”赋予了这些娃娃“有趣的灵魂”,未知的惊喜让盲盒玩家们欲罢不能。

用小铭的话说,买盲盒这件事要看“上不上头”。相比于实体店,她更喜欢在自动贩卖机和线上旗舰店下单,以此来试试运气。“ Dimoo圣诞系列发布的时候,我在抽盒机盲抽了30多个,就想抽中一个隐藏款。”

七七也向执惠表示,她对于199元、399元等价格的确定款手办玩偶并不感兴趣,但却对59元、69元的盲盒情有独钟,每月要固定购买1-2个盲盒,因为自己“就喜欢拆盲盒时未知的感觉”。

让小铭、七七等玩家如此“上头”的,正是盲盒提供给消费者一种类似拆礼物时的意外惊喜。换言之,泡泡玛特贩卖的是一种“情绪价值”。

盲盒最初起源于日本,以“福袋”为名帮助商场促销清库存。随后,这一概念在动漫周边产品中衍生出扭蛋玩具,但囿于合作IP的局限性和更新速度,扭蛋在中国市场始终是小规模发展。直到盲盒的出现,直击Z世代消费者对于新奇体验和文创产品的消费需求。

在泡泡玛特天猫旗舰店中,销量最高的并非某一固定IP系列产品,而是不限款式的在线抽盒机和盲盒魔法袋,月销量分别为1.8万+和1万+。排名第三的才是特定IP Dimoo太空旅行系列,月销量约1000+,“盲盒体验”的受欢迎程度可见一斑。

从本质上看,“IP+盲盒”的组合即“产品+营销”的组合。不同的IP赋能产品设计,让泡泡玛特盲盒玩家的消费动机“始于颜值”;而盲盒形式则更像是一种营销手段,通过“未知、神秘、惊喜、紧张”这些关键词,直接拉高了消费者的活跃度和消费频次,“忠于未知”正是消费者粘性持续提升的表象。

从大手笔“端盒”到“盲盒理财”

“盲盒玩法”固然新鲜,但随着IP数量的迅速增加,抽盲盒的随机性无法同时满足玩家们对于某一特性系列的偏好。一边是充满惊喜的盲盒体验,另一边是对收藏指定款的执念,二者如何兼得?“端盒”成为圈内玩家的普遍选择。

“最近新出的Dimoo圣诞系列每款都很合我意,我就干脆在网店上‘端盒’了。”七七告诉执惠,所谓“端盒”就是一次性购买某系列的全部产品(一般为12个),这样可以直接收藏一整套心仪的系列,又能避免抽到重复款。

这是七七第一次“端盒”,目前她的“集娃”数量已经扩充到50多件。而对于已经收藏上百个娃娃的小铭、皮小帅等人来说,一边盲抽、一边“端盒”已经成为圈内资深玩家的一种常规操作。在泡泡玛特线上旗舰店中,产品也多为单个盲盒与整盒发售两种形式。以59元的盲盒为例,其整套产品售价多为708元。

“端盒”Dimoo圣诞系列/受访者(七七)提供

在“端盒”行为背后,盲盒客单价被直接拉高了十倍甚至更多,客户的消费规模随之提升。2019年天猫发布的《95后玩家剁手力榜单》显示,为爱好花巨资在天猫已成趋势,近20万消费者一年花2万集盲盒,购买力最强消费者一年买盲盒耗资百万元。

当然,“端盒”只是玩家们收藏指定款的方式之一,置换和二手交易同样可以实现。不同的是,后者借助盲盒文化的输出和二手商品的流通,催生出一个独特的盲盒社交生态。

玩家小铭向执惠表示,自己如果抽到不喜欢或款式重复的娃娃,可以找人“换娃”或者送给部分独立改娃师。改娃师们通过给娃娃们改妆、换装、重新上色等进行二次设计,再为改好的娃娃拍摄一组主题形象照,将照片上传到盲盒社交平台上,以此获取关注甚至接下更多“改娃”订单。

基于这种盲盒社交生态,玩家们自发输出的“晒娃”“换娃”“改娃”等内容,逐渐交织成一个小众文化圈层。在这里,玩家们的部分社交需求和价值共鸣得以体现,最初购买盲盒时的情绪价值得到延伸。除此之外,此类平台还承载二手交易功能。

某潮玩平台上,Labubu花之精灵隐藏款交易记录

“之前Molly职业系列里的画家和小丑特别火,我一直没有抽中小丑款,就只能去其他平台上买二手娃娃了。”皮小帅告诉执惠,该系列盲盒原价为59元/个,二手平台的市场价则普遍为90元左右。对于那些数量更稀缺的“隐藏款”(不包含在每套12个的常规款中)来说,炒到几百甚至上千元已屡见不鲜。而在此期间,通过低买高卖加入“盲盒理财”阵营的人更是不在少数。这也意味着,不止盲盒带来的情绪价值可以延伸,其自身的商业价值也仍有保值或增值的空间。

和泡泡玛特抢粉丝,旅游文创行不行?

对消费者来说,泡泡玛特这种强大的吸引力是怎样形成的?

尼尔·埃亚尔在《上瘾》一书中曾提到,用户的使用习惯可以从“触发(内部/外部)-行动-多变的筹赏-投入”四个环节培养。将此“上瘾模型”对应到泡泡玛特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逻辑将更加清晰。

其中,“触发”指促使用户做出某种举动的诱因,也可看作消费者的购买动机。外部触发即品牌常规的营销推广动作,包括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铺设,让消费者“看到”商品从而触发消费行为。相比之下,内部触发或更为关键,它让消费者直接跳过外部触发的环节,仅凭“想到”商品而购买。情绪正是一种强大的内部触发因素,对盲盒的未知、好奇等情绪“支配”着泡泡玛特玩家们的心理,促使他们不断在抽盒机上下单“试试运气”,购买行为由此发生。

消费行动触发后,“多变的筹赏”成为玩家们对盲盒“上瘾”的关键。研究表明,人们期待奖励时多巴胺分泌会急剧飙升,且分泌量随奖励变数的增加而上升,由此,大脑中负责理性与判断力的部分被抑制,而负责需要与欲望的部分被激活,老虎机和彩票是最典型的例子。而泡泡玛特盲盒所代表的未知,对于消费者来说则意味着最多变的筹赏,除了商品筹赏还包含着炫耀、交换等社交筹赏。

消费者愿意为这些筹赏买单,而往往对某一事物的投入越多,即认为其越有价值。不断累积的经济投入和抽盒行为让用户对商品的价值认同越来越高,这种情绪又将形成新的内部触发,促成新的消费行为,不断循环。

站在文旅从业者的角度看,对泡泡玛特的“上瘾”行为,是否可以被嫁接到旅游文创产品的消费中?

巧合的是,所有接受执惠访谈的泡泡玛特玩家,均为旅游文创商品消费过,他们购买的产品包括手账、摆件等,甚至有人为故宫盲盒“端盒”过。从受访者的自述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结论:愿意为盲盒消费的群体,对文创品牌和产品往往有更多的兴趣,他们之中不乏对旅游文创产品颇为关注且抱有期待者。

在这种期待下,除了针对需求端的“上瘾”模型之外,文创产品供给端或许还能从泡泡玛特的四大核心业务中提炼出部分文创产品打造的方法论。据招股文件,泡泡玛特的核心业务包括艺术家挖掘、IP 孵化运营、消费者触达以及潮玩文化推广与培育几部分,展开来看:

1. 艺术家发掘和IP孵化运营:艺术家发掘帮助品牌持续接触不同的IP,借此形成长期和稳定的IP供应链。而除了外部IP合作,泡泡玛特还拥有自有人才创作IP,形成自有/独家/非独家的多元化IP储备,不同玩家对于不同IP形象的偏好,证明了大量签约优质艺术家与储备IP的必要性。同时,泡泡玛特开发了大量手办、BJD、其他衍生品和第三方产品(如迪士尼、哈利波特等),最大程度丰富了产品矩阵。

2. 消费者触达:通过线上店铺、线下实体店和大量自动贩卖点铺设销售网络,全渠道触达消费者。营销推广方面,通过官方账号、社交媒体、KOL合作等方式对已发售和即将发售的产品持续推广。此外,通过北京和上海国际潮玩展等展会,构建起行业生态,提升从业人士和外界对潮玩的认知度,进一步扩大潮玩品类的影响力,即上文中提到的消费动机的外部触发因素。

3. 潮玩文化推广与培育:泡泡玛特建立了官方粉丝社区葩趣app,不过,除此之外仍有大量的非官方社区和二手平台十分活跃,在这些平台上,改娃晒娃、二手交易等内容构成小众文化“圈子”,提升消费者粘性和粉丝活跃度,形成影响力的长尾效应。

事实上,近年来国内旅游文创产品已逐渐走出景区,故宫玩偶盲盒、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敦煌博物馆滑板等文创产品也实现了不同程度的“破圈”效应。尽管旅游文创往往承载着更多历史文化输出与教育功能,与泡泡玛特的运营思路不尽相同,但从IP创作、商业化到多渠道营销、圈层文化构建等方面,泡泡玛特的这条IP产业链闭环仍为旅游文创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参考路径,二者适当融合,或将发现旅游文创的更多想象空间。

从“文创集市”谈谈我对文创的理解

原创 | 廖斌,旅游行业25年专业实操经验,具备多个国内一线高端旅游景区实战案例,擅长解决文旅项目运营各类问题。|

2020年12月7日,我所供职的四川文化产业投资集团,其旗下的文旅综合体项目——西部牧场的“云上花街”,在四川省文创大会被命名为四川首批“文创集市”。

文创,是近年来文旅行业的热词之一。故宫的口红和“朕知道了”扇子等系列文创商品,是引发很多行业朋友热论的导火线,也是国内很多文旅企业想涉足文创,但迟迟无法真正像故宫那样打开销售局面的尬点。

笔者作为文旅行业摸爬滚打25年的践行者,想结合国内文旅行业,尤其是景区和街区的各种文创运营案例,从思路层面谈谈如何理解文创的本质/文创的误区和痛点,以及文创如何更好的面对未来,后续会推出具体操作的心得体会。

一、文创的本质与特点

广义来说,文创就是基于抽象的文化的一种新解读、新符号、新创意,其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展示和传承文化。而文创产品,是在文化的展示和传承中通过具象化的物品或可销售的商品实施变现的载体。文创,在没有变成具象的产品之前,可以理解为是抽象的,可以是图像、语言、动作、数字、思想和精神,其本质也是一种文化传播载体和工具。

文创,可以是一个动作、一个表情、一个节日。掌心向上,食指频繁弯曲,意为“过来,向我靠近”;对着别人竖大拇指就是“夸奖、点赞”之意;为了给别人表示承诺或表达办事很容易,通常就用“胸口拍得当当响”;为了表达爱意,我们在给爱人或情侣发红包的时候,通常会写上“520”或“1314”;11月11日原本平淡无奇,后来被解读为“单身节”,并延伸创意“双11”购物节……所以,这些动作、表情、数字、节日也是文创。文创,可以是一张电子海报。很多企业都乐于在中国二十四节气的时候,主动融入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并将所用图片实施本地文化解读,配以鼓动人心的文案,做成电子海报在朋友圈广泛传播。杜蕾斯海报,就是很好的文创。文创,可以是一个名字,一句方言,一个称谓,一段音乐,一种颜色。大熊猫是四川的代表,其名“滚滚”就是巴蜀方言中极富本地特色的一种叫法,主要是表达“极其可爱”的意思。川渝方言里,大人们经常说小娃娃为“小屁儿”(屁股小)、“青钩子”(屁股是青的),意为“年龄小,没长大”;形容“一颗悬吊吊的心终于落下了”的那种踏实心情,通常比喻为“吃了定心汤圆”;表达喜庆,通常用红黄配色,而表达庄严肃穆,通常用深灰或黑色配白色;恐怖电影中的配乐和场景,通常会用黑漆漆夜里,一座寂静无声的空旷老宅、呜呜作响的某种乐器声等…..

所以,文创不要狭隘的非要理解为某种具备文化创意的物件商品。广义的文创主要有四个特点:

第一,时代性,具备独特的地域特色、时代背景。

第二,传递性,即需要在特定的场景氛围下,比较准确的表达某种意思,使双方和多方都能理解并继续传递。

第三,趣味性,简单、易懂、易传播。

第四,延展性,激发想象空间并延展发散。

二、文创的误区和痛点

狭义的文创,通常理解为文创产品或文创商品。产品仅仅是一种具象化载体,而文创商品是需要有市场买单。本段及后文的文创,特指“文创商品”或“文创产品”的简称,更多倾向于“文创商品”概念。
国内除了故宫以外,真正能做好文创的文旅景区并不多,普遍存在流于形式,陷于纠结的现象。我认为主要存在着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IP大论。总以为IP是热词,所以就开始无中生有、天马行空、大开大合、哗众取宠才是创意,于是挖空心思、胡编乱造、不骇人听闻,誓不罢休,殊不知形同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最终落得人不人,鬼不鬼,贻笑大方。

误区二:为了文创而文创。既然是文创产品,就要从消费者角度出发。很多文创不重在内涵和内容的打造,而走入片面的追求形式、时尚、高价、大尺度(本处特指尺寸)的花架子的“买椟还珠”误区,过分包装。多地的茶叶在硕大沉重的茶叶礼品盒内,仅装着两包2两的茶叶袋;某景区以灯作为文创产品,重量差不多接近2斤,售价接近千元;某地文物“荷叶盖罐”,按照1:1仿真制作,售价千元以上,重量接近2斤。这些是文创礼品,而不是文创商品。 

误区三:文创销售能成为景区的重要收入来源。排除国内不到总数量1%典型景区案例和专门以文创商品作为主要收入来源的景区之外,从绝大部分的文旅景区行业普遍数据分析,景区内的商品销售只占到总收入的3%左右,甚至更低,即使非常努力也超不过6%,所以很多景区文创形同鸡肋,基本处于亏损状态,而99%的景区在无法解决好文创问题的前提下,依然花着极大代价想去做那1%。

文创的痛点主要有三个

第一,缺乏对文创的真正理解的人。懂文化,但不懂旅游;会策划,但不会运营;能滔滔不绝,但无从下手。

第二,不注重顶层设计而导致的乱无章法,见子打子。文创从策划、设计、打样、生产到上柜销售,对现实客流量与未来预判、市场需求精准调研、销售和储存场地、启动与常态运营资金、操盘者统筹能力、销售人员临场销售能力、属地文化解读能力、产品包装设计能力、综合定价能力等要素要求较高,缺一将导致无法良性运转。

第三,投入多,收益少。主要原因来自销售渠道建立困难、制作的起订量长期积压、销售激励机制不完善等。

三、文创如何更好的面对未来

不是所有的文化都有条件做成文创旅游目的地和景区的文化价值具备多层次、多维度、主辅结合的特点,要挑选出最合适具象化表达的那几种,否则广大的旅游者作为非专业的文化研究者,根本无法完全记住当地的文化,难以产生旅游共鸣,也就难以激发消费欲望。

某景区盛产石头,材质坚硬。景区就将一些形状和颜色独特的小石头用红线网兜包裹起来做成车挂,大石头就现场定制一个轱辘框起来,放在后备箱可以不担心到处滚来滚去。单纯讲石头如何形成的科普文化,确实没有做成文创的基础,而“稳如磐石”就与驾车者希望“开车稳当、一路平安”的文化就紧密结合起来了。

要深入细致的实施消费者画像

文化的亮点,不等于卖点,更不等于消费者的需求点。要抛弃的自嗨式审美,深入分析客群消费需求,挖掘文化价值亮点,设计产品并包装出卖点,与游客需求点形成交叉。
四川某景区依托“魁星点斗”文化,通俗化地与人生四大喜事之“金榜题名时”结合,每年吸引全国各地大量高考生家长前来祈福,带动祈福文创商品的销售。一个家庭去购买镌刻着“金榜题名”字样的笔筒、毛笔、戒尺,父母和孩子对于文创的颜色、形状、尺寸,包括外包装的文字字体的关注点是不同的,而参加高考的学生和父母一起购买文创,更多选择权是父母让给孩子,所以文创要更适合学生选择,就是消费者画像。

要有生活气息,原创,多用本地材料,价廉物美

文创商品不推崇新奇花哨、束之高阁的旅游纪念品,也不等于千篇一律的“义乌产”。文创,必须通过生活化的包装、功能性的实用价值、物美价廉的性价比,才能引发消费者的购买欲望。设计者必须深入理解文化内涵,通过材质、颜色、造型等增加独特性,深度融入人们的生活构思产品结构,在设计中就充分考虑应用场景、实用功能和通俗化传达,才能持续文创商品的生命力。  

很多车主喜欢在车尾贴一只壁虎形状的车贴,谐音“避祸”,而这个车贴就是文创。某景区山顶有座观音殿,殿旁有一口常年不竭的水井,聚天地日月之精华,享观音永世之福佑。景区就以造型精美的玻璃瓶做成文创,旅游者可以购买瓶子盛装井水,可以回去浇花,据说可以使花开得更鲜艳;用棉签蘸水擦拭眼角,据说可以去皱纹;用井水泡高端茶,据说口味更好。瓶子不大,售价5元,自助式付费,效率不菲。

要低成本投入,注重创意端和销售端

创意,可以令熟视无睹的桐花上演一场“桐花祭”奇迹,但仅依靠一个创意就能疯狂获利,那不现实。文创,究其本质是附加了文化创意的商业,所以要测算收益和注重成本投入总量与节奏,提高周转率,要在低成本和创意端下功夫。

低成本控制,从经营模式、生产模式、生产数量、流量导入、重点引导五个方面着重入手。其中,【经营模式】可以自营,可以联营,可以代售,联营就是“只出场地,不实际生产,共同销售,收益共享”,代售就是厂家生产并完成铺货,滚动结算。【生产模式】可以独立设计和制作,也可以直接将成熟的产品,赋予自身核心文化,从而成为高附加值的自己的文创。还可以在产品的呈现形式方面实施控制,可以多种形式,但不一定非要是实物。【生产数量】方面,可以考虑批量制作的最低起订量,如果销售情况良好则继续生产。【流量导入】指如何整体导入客流量。【重点引导】方面,是在品种较少的情况下,现场销售要实施聚焦式的重点引导,增加重点产品的被选购几率。

四川文化产业投资集团旗下的若尔盖西部牧场文旅综合体项目,在即将迎来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纪念之际,策划推出系列文创菜品,其中名为“长征精神,代代(带带)相传”的菜品,就是利用本地牦牛干做成皮带状,食客用小刀切割食用,展现当年红军长征经过若尔盖草原,饥饿时吃皮带场景的红色文化;用玉米面团包裹汤圆芯的文创菜品,取名为“团结一心”;粉蒸肉就利用“征”谐音,取名为“长征路上”。

销售端要关注销售渠道的建立,重点考虑渠道的引导技巧和奖励机制。对于非渠道购买者,要重点考虑场景氛围设计、多点频繁引导、价格技巧使用、复购方式推荐,要尊重文创商品的零售属性、更要考虑旅游购物的体验经济,这都对运营提出更高要求。文创,其实是商业的升级!特别鸣谢何季东、韩吉飞、张定春、孙震、张辉等行业朋友给予的积极指导意见
特别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探讨和说明事实,无任何负面针对性 。

未来景区盈利点在哪里?文创开发是二消收入关键之举

在景区投入越来越高,门票收入越来越低的情况下,到底旅游景区的盈利点在哪里?答案是:旅游供给品质化,提升科技水平、文化内涵,增加创意产品。景区文化特色提升,景区二消收入提升,是景区必由之路。

北京欢乐谷香格里拉五期香格里拉系列

近年来,着游客物质文化水平的提高及对高品质旅游商品的追求,文创产品逐渐成为旅游景区的消费性商品。但由于景区充斥着各种粗制滥造的旅游纪念品,导致部分游客买到之后,并不能真正体现商品的观赏性和景区文化。所以高端有内涵的文创产品是景区迫切需要的。
1

旅游业未来的发展离不开文创的支撑

旅游产业包罗万象,文创与旅游业的融合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目前,境内旅游购物收入仅占旅游总收入25%左右,国外旅游发达国家和地区早已占到40%到70%。传统的旅游商品已不能满足游客需求,各旅游景区产品类型同质化严重,推进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与旅游商品的深度融合,满足游客具有地域特色、具有民族风情、生活化的旅游商品的需求,满足游客较高层次的需求。

2

旅游已成为国民经济的一个重要产业

旅游景区作为整个产业的重要环节之一,一方面得益于游客不断增长,而呈现出蓬勃发展的势头;另一方面,在全域旅游的背景下,也不断面临着如何提升游客体验、拓展新的赢利点等压力。未来,旅游景区的新增盈利点在哪里?答案之一是文创产品。

来源:颐和园旗舰店

就像故宫之前开发的一批被社会赞为“萌萌哒”的文创产品,以及之后推出的“故宫彩妆”“故宫火锅”“故宫服装”等等吸引了无数年轻人的眼光。据前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表示,故宫博物院的文创产品收入在2017年就已达15亿元,由此可见,文创产品收入已成为了不可小觑的一部分。

来源: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

一块一模一样的丝帕,在杭州叫 ” 杭绣 “,去了苏州就叫 ” 苏绣 “,到了四川又成了 ” 蜀绣 “,在江西还叫 ” 赣绣 ” ……真不真丝不知道,但一看就是电脑绣的。这曾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调侃,但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当前中国旅游文创产业创新不足的真实写照。

事实上,在谈及旅游文创产品时,很多游客最先想到的也还是冰箱贴、马克杯、钥匙扣、棒球帽、T 恤衫等简单物品。甚至有观点认为,这五大样撑起了全球旅游业纪念品的半壁江山,这也恰恰说明了市场供给存在的严重畸形。

对于景区而言,游客对旅游购物有着巨大的需求,游客并不是不愿消费,而是目前国内大部分景区的旅游商品严重同质化,低劣品质,创意缺乏,让游客无法勾起购买欲望。

对于传统的旅游模式上升到休闲度假,人们消费升级、审美能力的提升,对体验互动和心理需求相应就是有所转变,从情感消费需要自己的个性化满足。在这样的需求转变之下,旅游环境中的供给必须与之保持同步匹配,而代表着旅游文化气息与精神魅力的ip便成为最有力的载体。那么,如何开发景区的文创产品,其产品是否可以做得更加有文化味、更加好玩一点、更加有趣味一点、更加有品质一点?

来源: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旗舰店

3

景区文创商品的开发需要三点:

故事、孵化、营销

对于历史文化类型的景区,我们本来就是有故事的,可以挖掘文化来占位,重塑景区文化内容,让游客觉得景区文化贴近生活而喜闻乐见;对于自然景观类型景区,我们也可以讲故事、搞科普活动;对于乡村旅游景点,我们更要讲故事,做农耕文化、农事活动景观化、民俗文化情景化等等,用文创的方式进行呈现,结合乡村振兴,增加乡村旅游景区硬件设施的投入同时在乡村文化上的软实力提升,游客乐意参与乡愁,乡村不土,反而觉得老祖先农耕的大智慧。

旅游业的转变开始是传统的“上车睡觉下车看庙”观光型;而随着经济发展物质丰富时代的到来,大家开始注重深度体验游;所以,在这样的需求转变之下,旅游环境中的供给必须与之保持同步匹配,而代表着旅游文化气息与精神魅力的ip便成为最有力的载体。

我认为,ip不仅限于吉祥物、漫画卡通形象,可以是物产、人物、文化或是特定的节庆活动等的核心吸引物。开发设计文创商品,不能仅限于产品的本身,更重要的是系统化解决二消产业的问题,围绕景区中“有趣”“有用”“有文化内涵”来做文章,聚焦不同消费群体的不同诉求点,要么“刚需”要不“痛点”要么“高频”的诉求,开发设计出识别度高、形象鲜明、有正向价值观、高颜值的时尚设计表达,设计开发产品使用场景越多,越能“走心”爆品,关注度自然上升,这种转化率就越高,品牌价值就会叠加,进而形成强势“网红”“打卡地”的旅游品牌。简单的一句话,就是内做价值、外塑形象。

来源:陕西历史博物馆旗舰店

总体来说,在景区文创商品的开发过程中,我们要用系统的文创思维来构建完整的消费闭环,要以线上线下运营思维来打造强势ip内容,要思考淡旺季的影响来优先解决立体化的消费渠道,要找到消费痛点来提供最好的产品和体验。为旅游景区品牌升级、文创落地、产品变现、完善体验带来新动能,存量变增量,实现“产业文创化,文创产业化”打造文创产业经济链,赋予景区更多新的价值。

在旅游衍生品全产业链开发模型中,从前端调研、分析到规划、库存管理,再到线下销售的整个过程中,尤其是前期开发有三点非常重要。” 第一个是设计,我们要去研究市场,要反向定制,这是我们做的市场策略驱动的一个设计师平台;第二个是衍生品的构成究竟是什么,每个景区是不同的。比如黄山依托华东市场,相对对文创的消费能力比较高,而像云台山,大部分的游客是山东、陕西,河南、河北,相对来说客单价,甚至喜欢的东西都没有那么高,所以要根据不同的景区特点匹配相关的文创产品。”

来源:故宫博物院文创旗舰店

眼下,国内景区文创开发仍处于早期阶段,甚至被业内指出“还有部分景区尚未进入这一阶段”。有故宫淘宝案例在先,对国内其他景区而言,目前当务之急仍是通过营销,将产品推广出去,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对景区内容的探索、挖掘。

文创产品是景区未来景区的盈利点,景区、博物馆会越来越依赖文创产品。随着景区、博物馆因为文创产品的收入越来越高,用于投入景区和博物馆的费用会增加,形成反哺效应,对打造景区和博物馆,形成良性循环。希望政府对文创产业重视和推动,依托景区大量发展文创产业,无形中会挖掘出更多的价值,形成文创产业的聚集地,把景区文创产业打造成一张亮丽的名片,为所属城市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