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沉浸式氛围 提升怀旧旅游体验

打造怀旧旅游产品,既要从形韵上营造沉浸式氛围,为游客提供“共情”的场所,也要通过内容创新和体验设计,为游客营造可反复体验、可回味反刍的“长情”产品

近年来,怀旧旅游崭露头角,成为旅游市场的新宠儿。北京的和平菓局、上海的1192弄、长沙的超级文和友、重庆的“重逢1980”等一批以20世纪城市生活场景为主题的街区快速蹿红,成为网红打卡地。怀旧旅游是特定时期的城市场景及附着于其上的生活文化以商业形态的再现,通过场景和内容打造,让游客在进入主题街区时有“恍若回到过去”之感。年长者在游览、体验中回忆深埋于记忆中的旧时光,获得情感的共鸣;于年幼者而言,那些存在于长辈口中或以各种形式记载的过去生活以鲜活、立体、生动的方式呈现,使他们在探奇、体验中感受文化和生活的变迁,进而产生与历史时光和长辈生活共鸣的情感链接。

怀旧旅游的出现既是人们对过往美好和生活的追忆,也是对文化传承的热切回应,更是个体自我放松的一种形式。有关研究机构的调查显示,53.7%的被访者表示有时怀旧,39%的被访者表示经常怀旧。

随着怀旧旅游趋热,越来越多城市开始出现怀旧旅游产品,既有“大杂烩”般地把各地场景无序堆叠的街区,也有披着怀旧外衣的旅游商品销售街区。此类怀旧旅游产品既难以让来访者产生共情,更无法对游客产生持久吸引力。怀旧旅游产品的打造,既要通过场景设计让游客产生共情,更要通过内容创新和体验设计让游客产生重游意愿,形成持久的情感牵绊和“长情”的怀旧空间。

打造怀旧旅游应能“形韵兼备”地再现过去。怀旧旅游所依托的场景是基础,既要对建筑物、设施用品等进行风格还原,还要营造与场景相匹配的城市烟火气和时代氛围,让游客步入其中,就能产生浓浓的代入感,使个体的历史情怀与街区的场景氛围发生化学反应,让那些随时光渐远的经历和深埋于心的美好回忆重现于游客眼前和脑中,使其沉浸其中,获得情感的共鸣、释放,乃至精神的满足。

打造怀旧旅游场景应从“形”上下工夫。怀旧旅游景区应有明确的年代定位,场景的打造应与年代相匹配,同时要精准捕捉、提取城市历史生活的核心特质,注重细节表达,在有限的空间内有序集聚、展现更能引发游客怀旧记忆的标志性建筑物、品牌、工具、设施、用品等。如老北京胡同和劝业场,大上海里弄和歌舞厅等,这些具有鲜明城市特质和时代气息的场景,是一地怀旧旅游景区区别于他地的重要标识。怀旧旅游场景的打造,还应注重“韵”的塑造。鲜活、生动的生活场景和城市的烟火气是怀旧旅游的神韵所在。与怀旧旅游景区主题匹配、年代同频的动态生活场景以及场景中的人、物、行为等,是辅助游客获得沉浸感的重要内容。小吃及叫卖声、电影院可观看的老影片、点心及复古包装……以市井生活和烟火气营造怀旧氛围和神韵是打造怀旧旅游要关注的重要内容。

打造怀旧旅游应有新旧融合的内容。怀旧旅游打造中,“旧”是产品的外壳,“新”是产品的灵魂。怀旧旅游所依托的场景、建筑、物品等是印有时代和时光烙印的产物,如旧打造是怀旧旅游的基础。同时,怀旧旅游还需以创意、创新作为产品打造的内核。在产品设计中,要善用旧壳装新容,街区内老字号的招牌、招徕客户的方式、服务人员的服饰是旧时样式,但老字号内的产品可以是与时俱进的;怀旧旅游景区是复古的,但体验应是创新的,街区内容的AI讲解,典型IP的文创开发,乃至借助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全息投影等技术对过去生活、文化形式的再现和体验设计等,都是怀旧旅游新旧交融,提升游客体验度和满意度的有效方式。

打造怀旧旅游应注重深度体验设计。怀旧旅游产品不仅是历史旧物的展示场所,还要成为历史生活的体验地。要有生动活泼的体验内容设计,让游客能够沉浸其中,体验旧时光的新快乐。体验内容可考虑两类,一类是依托现有场景的单项体验类内容,另一类是经过系统设计的综合性体验内容。怀旧旅游街区内的店铺、人家、街头巷尾应充分设计游客可参与、体验的内容,在体验中,新旧生活的交汇更能激发参与者怀旧、忆旧、赏旧情怀。在餐饮店铺内品尝美味,到照相馆拍一张有年代感的照片,到电影院看一部经典老电影,在街头体验下滚铁环、丢手绢、打陀螺等游戏,无论是年长者还是年幼者,参与后的情感共鸣会更加真切,也为隔代间的交流提供了入口。怀旧旅游体验也可考虑综合性内容设计,或以角色扮演形式,将游客代入历史时空中的某一角色,如店小二、卖报员、电影放映员等,通过设计半日游程,让其体验角色的旧日常态生活,从而获得对年代生活的体验。或以分组游戏方式将旧日生活场景与任务相结合,在游戏对抗中增进参与者对历史文化和城市生活的认知。

打造怀旧旅游产品,既要从形韵上营造沉浸式氛围,为游客提供“共情”的场所,也要通过内容创新和体验设计,为游客营造可反复体验、可回味反刍的“长情”产品。

当我们谈论“智慧文旅”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Nix CC 中山大学 哲学硕士

智慧文旅因为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的进场而声势渐涨。文旅作为线下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也被互联网巨头囊括在生态圈中。腾讯做了“一部手机游云南”,阿里承接了北京环球影城的智慧景区业务,并各自成立了业务单位在拓展2G的业务。

但当我们谈论“智慧文旅”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此文试图以“智慧文旅”为引,梳理文旅产业“O2O、内容X流量”分析框架

消费者感知最为明显的“智慧文旅”,还只是OTA引领下的智慧旅游1.0。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建(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完成后,OTA+移动支付+LBS出行服务实现了用户用“一部手机游XXX”的壮举。

这个模型下,线上-线下的O2O价值链如下:

1. 线上->线下:(用户)流量的价值流通。基于用户数据为线下产品导流。但此时的用户数据以OTA的数据为主,限于用户出行场景下的行为画像。

2. 线上-线下:基础设施仅为C端的智能手机,内容端(景点/目的地)仍是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野蛮运营状态。

3. 线下->线上:内容的价值流通。目的地打包机酒、门票等,通过OTA/旅行社向用户输出标准化产品及一站式出行服务。没法做到实时的产品调整。也因为内容端的数字化尚未实现,目的地也难以向OTA提供精准的运营数据以便于做价值挖掘。

这上述场景中,流量和内容的流通是单向的,基础设施的改善限于用户—线上平台这一环节,尚未实现全链条的高效。

在智慧文旅2.0时代,O2O价值链可以视为如下:

1. 线上->线下的价值流转:分为流量和内容的价值流通路径。

(1)(用户)流量的线上->线下路径:

利用各类互联网巨头的海量用户数据以及丰富的营销场景(图文、音频、短视频、影视综艺等),提供全方位的用户消费行为画像。目前各大互联网平台在变现流量,从内容端的短视频平台、图文平台到渠道端的OTA、微信等,操作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了。

(2)内容的线上->线下路径:

基于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系统,文学作品、影视综艺领域的各类IP也被纳入这个体系,通过线下实景娱乐变现。这其实就是迪士尼一直在做的事情,是IP经济的商业模式本质。要实现内容的O2O闭环,必须同时具备IP影响力与线上线下的商业运营能力。受限国内广电影视管理制度,国内没有孕育出迪士尼这样全IP产业覆盖的巨头。目前国内的IP实景娱乐有两种路径:

一、运营机构发力,线下硬生生做IP文创,主题乐园方如华强方特、大连圣亚自创IP、融创收购国内外文化IP(尝试)导入自家乐园,仅有方特的熊出没算是跑完了闭环,但没法形成真正的生态;

二、IP持有者发力,试图像迪士尼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影视企业华谊兄弟尝试落地电影世界、电影小镇,但其线上IP仍然面目模糊、生命周期太短,项目远谈不上O2O形成闭环。

而近年来创新点也分散在IP端和运营端,以生态共生的模式向前发展。

在运营端,国内线下实景娱乐领域涌现出不少小而美的团队,涵盖了沉浸戏剧/密室、萌宠乐园、运动乐园、电竞基地、SPA/洗浴乃至烘焙教学等领域,庞大的中国市场使得这些垂直细分领域的业态有足够的市场纵深去做规模化的复制,从而逐步做大、成为独立于传统主题乐园之外的品牌。在欧美,一家无动力乐园设备商的选项可能只是成为海内外大乐园的供应商,但在中国,这样一家企业则有充足的市场份额让他们可以选择进化为一个无动力乐园品牌方,在各等级城市的商场中开店复制。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在标准化管控、本地客户需求把握、产品创新方面也获得了比欧美同行更显著的优势。

在IP端,互联网巨头如手上握有海量用户的腾讯收购了阅文集团,进军内容产业的野心越发明显。且基于“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契机,以腾讯文旅的平台促成了游戏IP跟线下项目的结合。

2019在杭州临安清凉峰景区联合投资机构、落地运营机构联合打造以动漫《狐妖小红娘》cosplay文化为主题的行浸式强IP夜游产品。这一次找了专业的文旅运营团队,项目融合了实景演出、光影秀、密室逃脱、实境游戏、剧本杀、AR增强和自媒体综艺等元素。

2020年底,TGC腾讯数字文创节海南站在海口万绿园举行,腾讯一股脑将《和平精英》、《王者荣耀》、《地下城与勇士》、《QQ飞车》、《狐妖小红娘》等腾讯系游戏、电竞和动漫IP以美陈、快闪店、艺术装置的形式落地到线下空间。

2020腾讯在云南大理把全球有一亿玩家的《英雄联盟》游戏IP导入,打造校园电竞文创村。但产品形态很简单,仅主题IP涂鸦壁画+AR技术。

腾讯英雄联盟电竞文创村

而阿里则借着阿里影业、本地生活等板块的推进,打造了一个大文娱IP平台“阿里鱼”,专注于国内外IP的授权代理。

很明显互联网巨头们现在都不会考虑触碰运营非常重、后疫情时代反脆弱性偏弱的运营端,只会去挣IP授权的钱,而通过投资实现对线下运营端的生态覆盖。

腾讯2020年投资了奈尔宝,一个在惨烈的中国市场竞争下诞生的无动力儿童乐园新物种。奈尔宝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高端亲子玩乐平台提供商,构建线下实体亲子玩乐店,专为0-10岁儿童提供体验式玩乐游戏空间,提供儿童娱乐设施、并开设专业图书课程、举办儿童主题活动等,主打一二线城市中产亲子家庭。

坐落在环球中心S1的奈尔宝家庭中心成都环球店

国内的实景娱乐行业会不会出现迪士尼这样的巨头?未来实景娱乐的趋势将是平台+生态的模式。平台很可能是手握海量用户和内容IP的互联网巨头,“生态雨林”里则是实现IP的各种创新运营落地的“梦想工程师”初创企业及智慧终端(智慧目的地改造升级)的城市服务商/地产商。

2. 线上-线下的链路打通:内容端(景点/目的地)实现智慧化改造,嵌入5G、区块链、VR/AR等,最终使其产品内容及运营内容可数据化、并实现上线。

阿里云智慧景区架构图

硬件端的植入相对已经成熟并在国内逐步推广,但软件端的建设更是巨大的挑战,涉及到目的地的多元主体(政府/企业)各种非结构数据的上线、各类数据库的打通及协调。

单个项目的智慧化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主体明晰、市场化导向,阿里云承接了北京环球影城的智慧景区建设。

难的是目的地的整体升级,尤其是传统景区为主的目的地综合管理。腾讯与云南省政府合作的“一部手机游云南”,对于C端来说并不如诸多OTA来得便利使用,其意义更在于助力政府端跳脱出传统的多头管理、线下低效管理、粗暴监管,走向智慧监管、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营销——其实是“一部手机管云南”。

腾讯云南一机游“1+N”基本模式

这个领域的玩家不外乎是手握海量用户数据的OTA和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驴妈妈(景域)、携程都已与地方政府有各类合作。在此不赘述。

3. 线下->线上的价值流转:

(1)(用户)流量的线下->线上路径:

以线下场景为入口,积攒用户数据,构建私域流量池并做二次转化,是线下到线上路径目前最受关注的模式。这击中了线下业态的两个痛点:公域流量成本居高不下;店铺坪效限制了单店收入天花板。目前线下的亲子乐园业态都会着力打造线上课程及会员卡,将低频消费转化为中高频消费,并在线上保持充足的触点。这是传统景区要接入研学教育的关键点,也是新兴文商旅业态如都市商场中新一代室内乐园自我革新的关键点。

小小动物元的科普课程

(2)内容的线下->线上路径:

一、在地IP孵化:目的地IP文创,经典案例为日本九州县横空出世的熊本熊。除了熊本熊这种“硬核”IP之外,近年来目的地也越来越熟悉联动影视综艺推波助澜,如结合明星做民宿、做餐厅节目打造相应旅游产品,虽然“碎片化”、不再像“熊本熊”这样系统,但却高效且符合如今碎片化的大众传媒格局。如今方兴未艾的短视频也将进一步深化这种碎片化的IP孵化,越来越多的“丁真”也将出现。

腾讯联手敦煌的迷你动画剧

二、目的地虚拟上线:类似疫情期间被大力宣传过的博物馆上线,通过VR、在地多媒体形式做线上展示。但这种操作的延展价值较弱,更多是作为品牌营销策略。

但放眼未来,虚拟上线将有越来越大的遐想空间。旅游直播逐步在推广,一个终极状态可能是张小龙遐想的那样:

“很久以后,每个人的微信名片应该是活的,意思是,我打开你的名片,如果你刚好戴了一个可以直播的眼镜正在直播,那我就能直接看到你看到的东西。这可能是个人直播的终极形态。”

届时,我们真的可以假装在旅游。而虚拟沉浸式技术某一天可能做出来一个屋子,里面可以模拟出任意博物馆、景区、主题乐园的沉浸体验。

旅行其实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情,即便交通基建再怎么进步,用户仍然有大部分时间是消耗“在路上”。熵减在旅游内容端的体现,一者是压缩“在路上”的时间,于是在身边的都市微度假诞生了;一者是目的地内容的上线,使得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用这些内容。《一号玩家》的世界还要很远,但上述两个场景也许在十年后便可实现。

但与此同时,内容上线并不会抹灭用户“上路”的意愿。在旅游理论中,旅游营销的本质是制造异域的“符号/意象”,诱发用户“生活在别处”的念想并实现之。而符号的形式先后经历了文字(《徐霞客游记》)、图片(《国家地理》)、历时影像(从影视、动漫到综艺)。未来,直播、沉浸空间将作为“实时影像”形态的符号,成为最为真实的旅游营销手段。

《奇遇人生》旅游真人秀

结论

当我们谈论“智慧文旅”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智慧文旅”不只是“智慧景区”等硬件建设,而是关乎文旅产业商业模式升级、流量+内容的价值转换逻辑。以上梳理了一个初步而全景式的文旅行业“O2O、内容X流量”分析框架。

在上述框架下,未来可关注增长点是:1)5G及物联网普及下的目的地新基建;2)实景娱乐领域的生态分化与共生;3)旅游直播、沉浸空间技术等引导的目的地内容上线。

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年中国旅行服务业发展报告

报告复盘了2020年疫情之下旅行服务业的应对、变化与挑战,对疫情初期出现的“大规模退订”、疫情中期行业中火热的“直播”实践、疫情后期行业广泛热议的“转型探索”展开了深度剖析,并对业内广泛关注的焦点话题做出了学术回应。

复盘2020:疫情下的旅行服务业

2020 年是能够载入旅游业发展史册的一年,突发的新冠疫情带来的不只是巨大的经济损失,更是对旅行服务业发展走向与竞争格局的深刻影响。在行政主体、市场主体、NGO组织、游客多方共同努力下,旅行服务业的抗疫取得了显著成果,正加速进入复工复业复产的新阶段。截至今年第三季度,旅行社行业复工率已超60%。不同于以往的多数突发事件,此次疫情是对需求端与供给侧的双重冲击,消费者信心重构、疫后游客行为偏好变化、仍然存在的防疫压力,都使得旅行服务业的复苏还面临不小的挑战。

面对疫情这只“黑天鹅”,全行业在众志成城全力抗疫的同时,也需要冷静思考疫情对行业造成的深刻影响、疫情中行业暴露出的问题以及疫后行业可能面临的新走势。

契约引领:由“大规模退订”引发的思考

“退订”是疫情突发后旅游业面临的第一个考验,从“大规模退订”出现到“无损退订”的提出,众多头部旅行服务商勇于承担社会责任,自行垫资数亿元为游客提供无损退订和免费取消服务,一方面极大缓解了疫情下的各方焦虑,保障了消费者利益,为行业平稳发展做出显著贡献;另一方面,也使很多轻资产的中小企业及平台供应商面临着巨大的资金压力,使得退订承诺在事实上转变为行业内的竞争门槛,加速了行业内的洗牌。

疫情等不可抗力风险的出现,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我们需要回归理性的思考,如果再次遭遇类似事件,行业内是否能够建立更加合理、更具实操性的风险共担机制,而不只是再依赖于企业的自觉与社会责任;行业内是否可以通过保险创新、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供应链管理等新型解决方案,使疫情应对更加从容;行业内是否已经从形成了从行政主体到市场主体的应急预案体系,构建了可根据突发状况及严重程度的政策工具和市场工具体系,并能够及时评估应对效果,这些都需要我们在疫后做深度的思考和切实的探索。

游客与企业在退订过程中的纠纷更多来自于对“无损退订”和相关法律条款的理解不一致。根据《旅游法》第67条规定:“因不可抗力影响旅游行程…….合同解除的,组团社应当在扣除已向地接社或者履行辅助人支付且不可退还的费用后,将余款退还旅游者”,这意味着无损退订并不等于全额退订。我们相信,一个产业成熟而理性的发展,不仅要有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的市场主体,也要有尊重契约的消费者,更需要完善的规则和体制,以及对契约怀有敬畏之心的社会环境。

人际分发:由火热的直播引发的思考

根据中国旅游研究院的自主调查研究,21.7%的企业在疫情期间尝试了直播带货;43.4%的企业将微信、抖音、小红书等平台作为主要营销渠道。

旅行服务业在经历了一轮又一轮的技术变革后,旅游产品分发的逻辑已然发生变化,经历了”从门店到人”“从平台到人”“从人到人”的分发渠道的变迁,“前人后厂”的模式将进一步改变隐在市场现象背后的商业逻辑与产业组织方式。

当人本身成为渠道,个人品牌时代正在到来,无论是直播带货还是社群运营,都是“人·货·场·支付”甚至部分产品的交付的一体化实现,打破时空的限制,每个人能够链接到的客户和资源都在指数级扩大。当个人走到台前,旅游业内部已经产生了定制师、旅行顾问这样的新职业,未来在强大的供应链体系和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类似“旅游经纪人”的买手模式可能会出现吗?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供应链变革:由行业转型发展引发的思考

供应链正从隐藏于企业背后的支撑能力,外显为一种端到端的服务能力。过去,消费者很少能感知到企业背后供应链的存在,原因在于供应链对消费者是不触达的,他们只能看到分销的产品与服务。但是现在,上午订购的旅行产品恨不得下午就能使用,马上要出发了才想起咨询定制师,这些即时交付服务的能力都来源于新型供应链的支撑。企业如果无法快速满足这些需求,就可能面临投诉甚至是客户流失的风险。

供应链还在朝着更短更“胖”的趋势变化,短是缘于行业去中介化的过程。航司、酒店、景区的直销冲动、平台和下游企业对资源的直采需求,都表明了整个旅游供应链的短链化趋势,在短链化趋势下既有企业会被淘汰,也有新型企业的进入;“胖”是指在变短的趋势中,也有越来越多的新业态主体进入供应链条,更多体现在资源端的供给,尤其是产品研发与内容生产方面,使得短化后的供应链显现出更丰满的样子。

随着生产与消费边界的打破,供应链也从原来的单向度向着价值共创的方向发展,在共创共益的导向下,生产者和消费谁也不是核心,双方又都是核心。

破与立:换个视角看旅行服务业

“旅行社过时了吗?”“团游还有未来吗?”“导游还会存在吗?”这些问题在疫情之下被讨论得越来越多,放得越来越大,似乎处处能嗅到行业的焦虑与不安。

当试着跳出自己的小圈子,我们会看到每一个行业都有成熟的玩家,它们曾经风生水起、叱咤风云,它们面对新的竞争和环境也忧心忡忡、寻求变革;每个行业里都有稚嫩的新兵,它们可能甚至还在学习行业的既有规则,但他们也用自己的逻辑、勇气与创新,去打破旧例,塑造新的规则与秩序,这两种力量共同构成了产业生态,在竞合互动中共同推进了行业发展。

当我们放宽旅行服务业的范畴,就会理解不是旅行服务业当下亟需转型,而是广义旅行服务业内的创新从未停止,新的市场主体从未停止进入,只是不是所有的旅行服务商都叫旅行社这个名字,诸多俱乐部、兴趣小组、教育机构、网红达人都在行旅行社之实但不具旅行社之名,从这个角度来看应使各类市场主体承担共同而有区别的被监管责任,否则会造成事实上的非正当竞争。

即使在散客化、自助行高度发达的今天,并不是所有的旅行服务都能被取代,而是市场需要与时俱进的专业化创新服务。细分市场是旅游的未来,大众旅游时代的到来,恰恰伴随着大众品市场被不断蚕食,细分市场快速崛起的过程。每个游客的画像都被贴上更细分的标签,每次出行的动机都可能更加具化,这些个性、细分、专业化的市场需求都需要旅行服务商以更创新更专业化的服务去满足。

正在变化中的旅游业也不再是没有门槛的行业。当更多的主体跨界切入旅游业,旅游业也正无处不在地渗透进其它行业,并在这种融合的过程中改变着行业格局。如果说传统的标准化打包产品的门槛并不高,那么这些广泛来自教育、体育、康养、冰雪、金融、文华艺术等各个领域的跨界主体的专业技能门槛却着实不低,使得一个又一个细分市场正在成为有进入壁垒的领域。正因为如此,我们不必焦虑团游有没有未来,而是应该思考如何给游客一个组团的理由,因为“团”是旅游社交属性的最直观体现,也是旅游业在快速变化中不变的属性之一。

2020之后智慧文旅行业未来的趋势是什么?

谈这个话题之前,我先介绍一下我是谁,我是南京新中安物联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的邹传江,新中安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几家专注智慧文旅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之一,公司从成立至今先后服务了300+旅游景区和旅游目的地的文旅局和文旅集团,我们不追求市场绝对数和全国占有率,只追求用心服务好每个项目,让每个项目都是精品,赢得口碑树立品牌可以让企业稳步持续发展,这个比盲目的扩张和追求市场占有率更为重要。

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很多做智慧文旅的都在亏损和倒闭,新中安一直持续盈利和发展,也是这次疫情对我们不但没有什么影响,反而在截止9月份的财务报表就已经超过去年全年的营收和利润原因之一。当然回顾疫情对这个行业的影响,其实我们总结后,发现可以做的更好,当然这里面很多我们自己在当时也没有认识到。

1、疫情给市场发展带来的影响

疫情后对市场发展趋势有很大的影响,但是也存在四个不变,“旅游经济发展的基本面不变,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变,文旅高质量发展的方向不变,市场对恢复重整的信心不变”,也是这次双节假期在限流75%情况下绝大部分旅游景区人气爆棚的原因。

针对市场影响,我们发现:

一是只专注一个细分市场领域的产品和公司会越来越被业界认可,如导游导览、手绘地图、电子路牌、AI、VR、电子票务系统等,每个细分领域逐步都会有一到三家市场品牌企业和独角兽出现;

二是旅游传媒和整合营销机构会越来越成为智慧文旅行业的新秀和市场刚需,往往也是新进市场整合者;

三是旅游大电商平台的日子会越来越难,依然在瘦身裁员中;但是关注本地生活旅游的区域目的地营销平台会越来越多,且往往利润超过一些OTA平台,也是今年特别突出的现象,专注本地一个区域的文旅电商平台比专注全国市场的日子好过,主要是营销成本低,用户群社区集中,用户黏性和消费频次不错,产品和资源容易整合,政府也会大力支持;

四是分销平台企业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且越乱,全国像“什么宝”的旅游分销平台几百家之多,几个人就能搞个旅游分销平台,市场频繁出现卷款跑路的现象,很多这样的分销平台成立就是为了资金沉淀和卷款跑路,特别是像上海的“票管家”这样的门票分销平台卷款跑路坑了很多旅游景区和旅行社;

五是越来越多的企业会跨界进入智慧文旅市场,如咨询培训机构、规划设计机构、建筑工程企业等,这个也是最近比较明显的趋势;

六是不收钱还给景区钱做智慧文旅会成为一个趋势,一是像美团这样的OTA给景区钱,帮景区做智慧旅游,比如南京中山陵景区,民间传说OTA给了中山陵1000万,今后中山陵的所有预约、门票、消费场景、支付等都需要在该OTA上独家入口,这个对不需要营销和用户运营的旅游景区很实用,包括一些科技馆、大剧院、博物馆等等;二是银行出钱帮旅游景区做智慧旅游,出资赞助额度几十万和几千万不等,供应商旅游景区自己选,银行只负责出钱,然后资金沉淀和收支付等从该银行独家合作,这个会逐步成为主流,对资金交易流水不错的景区是个很好的选择。

2、智慧文旅产品发展趋势

总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和物联网相关的智能硬件会逐步进入文旅行业并充分应用;AI旅游助手会成为行业新宠,最近百度和高德对这块投入比较多;旅游大数据会逐步退出市场刚需,取而代之的是私域流量和小数据的精准分析需求越来越得到认可;旅游直播产品会成为旅游景区的标配,就像景区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一样;在信用机制建立和支付技术发展下信用游会越来越普遍;最后就是像我们新中安这样的智慧文旅一体化的解决方案服务会被景区接受和更多的选择。

3、未来行业企业的发展趋势

我认为未来市场竞争会越来越多元化,之前可能和文旅都不沾边的企业也会来竞争,不同类型的企业可能都会进入这个智慧文旅行业;比如OTA、比如通信运营商、比如规划设计企业、智慧城市企业以及数据公司等等,但是唯有专注才能永恒,针对中小企业我依然建议专注,不管别人怎么闯入,我们依然专注做自己专业的事情和能为客户创造价值的服务,其他可以合作。

二是集成化企业会越来越多,做智慧文旅总集成的企业日子会越来越好,每个区域市场都会有本地的集成化企业,他们会在本地竞争中扮演重要角色,他们可以没有产品、没有品牌,只有资源即可拿下当地各种项目,这个行业的竞争需要中间商挣差价。

三是区域化稳步发展,专注区域的企业市场竞争能力会更强,稳抓稳打,客户口碑也会越好,竞争力也会越来越强。这个在智慧文旅行业表现尤为突出,比如深圳鼎游、福建票付通、成都大旗、上海大漠、南京新中安等都在各自的目标区域发展的不错,反而是凡是上来就是全国开发的企业最近都在走下坡路,比如浙江深大、浙江卓锐等。

四是行业内企业联盟化发展,专注不同智慧文旅产品的企业会结盟占据智慧文旅市场,今年表现特别多,我们新中安今年的40%项目都是同行分包给我们的,当然我们也会分包一些给同行企业,既然能进入这个行业并生存下来的企业,肯定都有自己优势产品和服务,也只有同行的联盟化合作,才能真正提升竞争力和为客户提供最好的产品和服务。

总之,针对智慧文旅趋势,我想我们信心不要动摇,行业前景很不错,选好细分赛道,打磨好产品,先在目标区域积聚能量,练好内功,通过结盟式的合作逐步全国性发展。

深圳超级文和友4.1开业?官方回应来了! 60+美食店独家曝光

  建筑面积近30000㎡,是超级文和友(需求面积:5000-20000平方米; 代表项目:长沙海信广场等)广州店的6倍,比长沙店还要大三分之一。超级网红+超大体量,噱头十足的深圳超级文和友自筹备期就备受关注。

  此前有消息称其计划在2020年8月开业,后又传出将在今年2月27日开业。到底什么时候开业?对此,赢商网求证深圳超级文和友相关人士,其官方回应到:深港店将在4月1日正式开业

  对于茶颜悦色是否会一同开业?以及开业时是三层全部开放还是开放局部?负责人亦给出明确答复:

  “都开”。

  临近开业,我们对超级文和友进驻美食品牌来了一次汇总报道(详见下文)。作为“超级大”的文和友,除了美食,还有那些具体看点呢?

  看点一:定位深港店

  “深圳+长沙+香港”怀旧元素的融合版?

  先说下深圳超级文和友的选址,跟长沙和广州都是背靠大商场不同(长沙海信广场、广州太古汇),深圳店选址深圳罗湖东门,靠近地王商圈和罗湖口岸(香港过关)。在最初的设想中,这家门店是同时面向深圳和香港的消费者,因此定位“深港店”。

  目前,鉴于口岸过关政策和疫情关系影响,超级文和友内部场景打造是否会在原有港味和深圳城市元素之间做取舍?具体需要等开业才能看到。

  从目前外立面招牌来看,仍是以文和友擅长的“怀旧”元素为主,原来的玻璃外立面,改建成了8090年代的老式居民楼的钢筋窗口。

  除了一些进驻的特色小吃外,项目外立面也有一些关于城市的标语和广告牌,如“深圳不夜街市场”,可口可乐时光馆、深圳大家乐广场、“绮梦-属于深圳人的沉浸式戏剧”、“爱我深圳”、“深圳生活”等。这也让我们对其内部是否会根据这些主题,展现一些互动体验的场景空间充满期待。

  作为一个存量物业改造的,原港岛中心裙楼的建筑结构中许多区域并不适合做餐饮,因此超级文和友在建筑外立面加建了许多的烟窗,以便于餐饮排放油烟。因此,这个建筑外立面看上去,“混搭”元素很多。

  看点二:港粤美食/小吃荟萃

  深圳夜市超级地标要来了?

  据我们统计,目前超级文和友引进了60+个特色美食品牌,包括广东各地、港澳和长沙的一些特色美食、地方小吃以及茶饮店、甜品店、咖啡馆、海鲜酒楼等。

  从外立面,我们也发现了个别香港知名的美食符号,如“戴龙食神叉烧”(香港食神戴龙,乃是周星驰影片《食神》的原型),也有很多广东其他城市的特色美食,如

  ● 广州老字号-袁记云饺、西关婆婆面、林记粥品

  ● 登上《舌尖上的中国》的传统竹升面餐厅-广州西关竹园

  ● 被誉为广州土特产的沁芳园甜品店(即冲姜埋奶最为出名)

  ● 广州荔湾非遗+百年老字号餐饮-文记壹心鸡

  ● 曾获广州米其林指南“必比登”推介的-创发餐厅

  ● 广州老字号凉茶铺-耕田公凉茶、广府手信、百年老字号-港三元糕点

  ● 佛山顺德的“鱼皮祥”(主打艇仔粥)、“中华名小吃”均安鱼饼(恒记鱼饼)

  ● 中山的百年老字号糕点-咀香园饼家

  ● 汕头的果汁冰老字号-亚强果汁冰、适口砂锅粥、五福尖米圆、潮阳的李圆记鲎粿、汕尾的新华阿龙烧烤等

  ● 深圳光明的老字号“光明招待所”,其最出名的招牌美食是“红烧乳鸽”

  ● 肇庆的特色美食-肥仔伟裹蒸粽

  ● 长沙的特色小食-冬瓜山肉肠、孔家甜酒(非遗酒酿)

  ● 香港米其林推荐餐厅-巧膳坊、老字号新仙清汤牛腩

  澳门最著名美食——大利来记猪扒包、凤城老澳门手信

  ……

  这份名单集结诸多美食,确实诱人,必然将吸引众多人去打卡品尝。

  可以预料,超级IP未开先火。笔者身边已经有人发出如此感慨:“反正4月份我是不不会去的,肯定楼里哪哪都是人。”

  看点三:

茶颜悦色深圳“首秀”会怎么样?

  今年1月份,有网友表示,路过深圳超级文和友时看到“茶颜悦色”的招牌已挂上文和友建筑外立面,猜测其是否将首进华南,落地深圳。随后,茶颜悦色官方微博发出声明,深圳超级文和友茶颜悦色为营业时间三个月的快闪店,且两年内并无正式开拓深圳市场计划。

  作为长沙本土茶饮的“城市代言人”,虽然“茶颜悦色”官博说是为支持“好兄弟”开业,但对于“奶茶”异常执着的深圳人来说,大家更加好奇:

  一、年轻人猎奇心会不会让该品牌刷新其在武汉开店首日的排队记录呢?(为喝一杯茶颜悦色,有人排了8小时的队)

  二、茶颜悦色来深圳了,作为友牌的喜茶会不会尽“地主之谊”呢?(去年7月,喜茶与茶颜悦色进行了一些联名营销活动)

  三、在喜茶、奈雪的茶、gaga、芭依珊、阿麽奶茶等等网红茶饮之外,茶颜悦色的口感能否“征服”深圳人的“复杂”味蕾?

  看点四:

公共空间里会有哪些“惊喜服务”呢?

  在长沙,超级文和友呈现了一个长沙老街区的风味,涵盖了多个业态品牌,30余家商铺里包括批发部、电游室、婚姻介绍所、麻将活动中心、歌舞厅、五金店、社区居委会、水果店等。除了场景静态馆,还有真实提供服务的商铺,比如理发店、洗脚城、录像厅等,而且全部都不收费。

  在广州,据超级文和友方面介绍,店内的旧报箱、老路牌等各种富有怀旧感的物件,是该团队两年多来走访老街、古玩店淘来的;场外等位区供食客等候的座椅,则是旧时常用的竹凳;甚至装载招牌龙虾的餐具,用的是绯红色花纹带着“喜”字的搪瓷盆……“力求还原80、90年代旧广州老街巷的市井味道。”

  广州超级文和友经过数月的火爆后,存在的质疑声亦有不少,毕竟广州本土饮食文化太过博大精深,想“取悦”并非易事。

  对于深圳而言,年轻人居多,且湖南人也很多,其本土文化并不深厚,因此不存在消费习俗问题。同时,文和友此前在深圳开出多家龙虾馆,做了一些市场初步摸底。或许,这也是其在深圳推出30000㎡大店的底气所在吧。

  有业内人士猜测:深圳超级文和友可能着力打造三大关键词:深圳特色、港式风情、老广味道。那么,在被调侃为“美食荒漠”的深圳,超级文和友开业后又会是何种光景?我们亦将持续关注。

  (本文首发 珠三角商业地产,作者:罗嘉欣、谢丽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