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流文创 让红色文化深入人心

  上海是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地,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有着丰厚的红色资源。据统计,全市保存完好的革命遗迹多达440处,仅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的藏品就多达10万余件。如何盘活这些资源,将其有效转化为红色文创产业优势,让红色基因根植市民心中?  

    为充分挖掘红色文化、推动红色主题产业融合、传播红色精神,在建党99周年之际,第一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颁奖暨第二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启动活动近日在东方网举行。现场,初心锁、“红色之旅”桌游、陈云故里—百年玉兰灯具……一件件贴近年轻人审美、潮味十足的文创新品令人眼前一亮,让红色文化入脑入心。

    兼顾时尚性和实用性,在日常生活中铭记红色精神 

   第一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于2019年10月正式启动。该大赛由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市教委、市文化和旅游局联合主办,东方网、长宁区文化和旅游局承办,全市32家红色文化场馆协办。大赛自启动后受到社会各界的热烈响应,高校师生、企业设计师、各类设计爱好者踊跃参与,共收到参赛作品656件。经过组委会初评,部分作品在网上进行了展示。除了市民评议外,主办方还邀请业内资深专家组成评审团,对入围作品进行评审,从作品的创意设计、美观完整性、主题性、市场性等方面综合评分。最终评选出一等奖3名、二等奖5名、三等奖10名、入围奖20名,涵盖中共一大会址纪念馆、陈云纪念馆、宋庆龄故居等沪上知名红色文化场馆的标志性元素。  

    在获奖作品成果展上看到,这些作品兼顾时尚性和实用性,备受年轻人尤其是青少年的喜爱。以获得一等奖的三件作品为例,初心锁是石库门建筑门框外形,在方寸间浓缩了中共一大、二大、四大历史,开锁密码为每次会议召开的时间,时刻提醒人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砥砺前行。“固以树德”茶水分离保温杯灵感来源于一大会议期间桌面上的茶水杯壶,以复古饱和的配色搭配现代简约插画展现建党后的美好生活。“回忆革命之路”系列文创产品则选用多个红色旅游景点,结合上海特色门牌路标元素,具象化推广革命经典。此外,“红色之旅”桌游、“不忘初心”魔方、启航——文具衍生系列设计、“荏苒”沙漏等,都让人们在玩乐、学习中铭记红色精神。

    打通线上平台,文化赋能新零售

    挖掘新的消费潜力,7月1日策划推出的“追梦者”红色文创七一网上直播活动,将邀请新时代青年代表、红色场馆代表共同讲述上海红色文创故事,让人们在红色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正能量的同时,积极探索红色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的共融点。  

    同时,在昨天的颁奖活动现场,一场“文化赋能新零售”签约仪式,开启了海上文创与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旗下饿了么、口碑平台的深度合作。作为文化文博IP交易服务平台的海上文创,将持续提供各类文化文博IP;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旗下饿了么、口碑平台则利用阿里生态优势,将IP元素与消费产品结合,联动本地生活商户进行独家发布。这一尝试拓展了红色文创消费场景,让红色文化融入日常生活,用温暖且“接地气”的方式传播文化、焕发IP活力之余,为品牌持续赋能。

    为进一步发掘红色文化的内涵,迎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昨天,第二届上海红色文化创意大赛同时启动。该大赛由市委宣传部、市委党史研究室、市教委、市文化旅游局、市国资委、团市委、市文联联合主办,东方网承办,本市相关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协办。

    与第一届相比,今年的大赛除了新加入了红色文化旅游线路设计外,组委会还将为参赛者提供包括红色文化云培训在内的一系列红色主题培训活动,海上文创线上线下平台也将为大赛提供多方位的支持,齐心协力打响上海红色文化品牌。

旅游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暨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综述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趋势,尤其是“互联网+”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旅游业拥抱互联网的进程加速。

在行业复苏势头良好、业界创新热情高涨之际,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市政府近日联合主办了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暨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互联网和旅游业界人士齐聚河南郑州,围绕“互联网+旅游”展开热烈讨论,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会场之外,智慧旅游专题展人头攒动,“互联网+旅游”的成功案例一一展现。

大势所趋 行业所需

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包括主旨演讲、高端对话等环节,参与讨论的业界嘉宾普遍认为,“互联网+旅游”是大势所趋、行业所需,是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随着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主体,OTA、导航、天气、翻译等行业通用平台,以及景区、酒店、餐馆的信息系统,共同构成智慧旅游的基础架构。互联网和数字化已成为大众旅游的生活内容和消费场景。由AR、VR、AI推动的“云展览”“云演艺”“云旅游”“数字博物馆”等虚拟体验产品,已经实现从概念导入到市场接受。

中国旅游集团副总经理王斌表示,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对旅游服务产生巨大影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骤然提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旅游业数字化转型迎来宝贵的窗口期。通过“互联网+旅游”实现线上线下更广更深的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舒心的产品和服务,将加速旅游市场复苏,促进行业蝶变。

华侨城集团旅游研究院院长张树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历史浪潮,旅游者要认识到‘互联网+’蕴藏着无限前景。互联网是‘技术革命’,旅游是‘生活革命’,互联网带来新的技术支撑,旅游带来新的消费空间,‘互联网+旅游’能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记者在会场外的智慧旅游专题展看到的“互联网+旅游”案例也印证了与会嘉宾的判断,如,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打造涵盖行业监管、公众服务、企业赋能等功能的智慧旅游平台;科技企业依托5G、大数据、VR、AR等技术,纷纷进入旅游领域,催生了高清直播、文物全息影像、互动体验等产品和服务;传统旅游企业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提高发展质量。同时,乡村旅游也紧抓机遇,如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利用“互联网+”,统筹乡村旅游资源,创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跨界融合 推动创新

在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暨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期间,与会嘉宾不仅阐明了“互联网+旅游”的必然趋势,还展示了互联网企业进入旅游领域的优势和作用。

中国联通集团副总经理梁宝俊说:“中国联通正在加快5G建设,目前已建成基站超过38万个,年底预计将翻一倍,在安全方面构建一系列具有运营商特征的安全能力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国联通在旅游管理、游客服务、目的地营销和旅游消费促进等方面做了大量实践,如,在旅游管理方面参与省级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在旅游营销方面依托大数据进行游客精准画像和数据分析等。”

腾讯旅游研究院院长舒展认为,互联网与旅游业是共生的关系,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包括云计算、VR、AR、AI、区块链等技术,让旅游业发展从最早的数字化、网络化进阶到智慧化。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互联网+”可能会给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带来不便,数据隐私、数据安全等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文旅行业首席专家朱洪波表示,华为针对文化和旅游行业提出“文旅智能体”解决方案,依靠软硬件技术优势,满足游客端、政府端、企业端需求,重塑游客端的体验、优化政府监管端的流程、提升涉旅企业端的创新,推出一键游、一码行、一机管、一图知等智慧平台。

业界探索 亮点纷呈

大会期间,互联网相关企业纷纷亮出优势、谋求跨界合作,文化和旅游领域企业也积极展示成功经验、共推合作发展。

携程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洁介绍,在疫情对旅游业产生巨大冲击背景下,2020年携程集团携手业界一起走出低谷。今年,携程集团提出“旅游营销枢纽”战略,以强大旅行生态系统赋能合作伙伴,还提出了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将投入10亿元基金,对重点村落进行公益孵化、培养专业人才。

美团副总裁郭庆介绍,美团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助力业界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共售出约3.68亿间夜客房,同时帮助景区等销售约1.6亿张门票。同时,美团依托消费者浏览和购买数据分析,为各地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还与各地景区进行门票预约方面的合作,为景区搭建旗舰店等,帮助业界更好地服务游客、推广营销。

驴妈妈旅游网副总裁朱强说:“景域驴妈妈集团从2008年开始销售电子门票,不断加大与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推出游上海、游湖北、游陕西等线上服务平台。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消费者关注的并非技术或设备,而是内容和服务,所以运营环节是‘互联网+旅游’的关键,也是我们重点投入的环节。”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副主任刘竹沛介绍:“故宫打造了数字故宫一站式平台,不断加大文物的数字信息采集力度,去年采集了6万件文物,今年目标是7.5万件。故宫在网上构建了数字文物库,现在已经可以向公众公开大概6.8万件文物的影像信息。”

河南省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冯进松介绍,云台山从2006年开始进行数字化景区建设,投资200亿元建了16个子项目,打造认知云台山、出行云台山、畅游云台山、智慧云台山等服务项目。“互联网+旅游”让景区更了解游客,也让游客更了解景区。

15元一支的“灵宝塔”雪糕火了!全国文创食品battle,谁是赢家?

“雪糕再举高一点,好了,真的和后面的灵宝塔一模一样诶!”在刚刚过去的这个周末,跟朋友一起来乐山大佛景区游玩的刘妍,兴奋地拍照打卡,她手上拿的,是大佛景区的文创新“网红”——“灵宝塔”雪糕。仿灵宝塔的密檐式砖塔造型,“塔身”每层还开有小窗,这样一款雪糕在景区内人气急剧上升。据了解,仅在清明小长假期间卖出约4500套。

仿佛长了腿一样,文创雪糕在今年清明小长假出现在各大旅游景点中。故宫瑞兽雪糕、玉渊潭樱花雪糕、西安城墙雪糕、武汉黄鹤楼雪糕等曾先后登上微博热搜,拿着文创雪糕在景区打卡,成为不少游客旅行独特的仪式感。

当“舌尖上的文创”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网红”产品,文创美食也是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创方向之一。15元一支的“灵宝塔”雪糕,是盲目跟风还是新的文创IP,它又能撬动多大的文创消费市场?

15元一支,“灵宝塔”雪糕火了

在乐山大佛脚下吃“灵宝塔”雪糕,是种怎样的体验?

“太可爱了,我都舍不得下口吃了。”被刘妍举在手中的这款文创雪糕,看上去非常立体,说它是一个迷你版的灵宝塔也不为过。

红星新闻记者了解到,灵宝塔位于乐山大佛景区内,其塔身墩厚挺拔、巍峨灵秀,是不少在乐山大佛景区游玩的游客“打卡”必选地。“我们推出的‘灵宝塔’雪糕外形仿造了灵宝塔的密檐式砖塔造型,雪糕塔身每层还开有小窗,可以说做到了最大程度的还原。”乐山大佛旅投集团市场部负责人杨定佳告诉红星新闻记者,其实对于这款文创雪糕的开发从去年就已经开始,前期也对全国多个景区进行了市场调查,发现如今游客已经从单纯的观光游,转变到对更多的全感官特色游览体验有着强烈的消费意愿。结合大佛景区自身特色,经过慎重考虑,最终选择了广受游客喜爱的灵宝塔作为此次推出的文创雪糕的原型,“希望这一文创产品既能丰富乐山大佛景区消费型文创产品的类型,可吃、可看的旅游文创产品让游客全方位感知大佛景区的文化内涵,打造一张独特的‘舌尖上的文创’名片。”

据介绍 ,“灵宝塔”雪糕自去年10月开始试销售,定价为15元/个,共有牛奶、草莓、咖啡3种味道,“从试运行的情况看,销量很不错。”杨定佳说,在今年春节黄金周与清明小长假期间,“灵宝塔”雪糕正式亮相大佛景区就受到了广大游客的热捧,在清明小长假三天时间内销售量就达到了约4500套,“随着气温升高,预计‘灵宝塔’雪糕的市场销量还将会呈增长态势。”

杨定佳透露,目前该款文创雪糕仅在乐山大佛景区核心景区内销售,但随着天气和旅游市场的回暖,其销售面将进一步扩大,“五一”假期前,嘉定坊、嘉州长卷、上中顺街区等景点都会有专门售卖点。

是盲目跟风还是文创新IP?

事实上,文创雪糕在全国许多景区早已不是见新鲜事。早在2019年,故宫博物院出品的一款故宫雪糕就成为网红。此后,文创雪糕也像是自己长脚一样,出没在各大旅游景点之中。比如,故宫瑞兽雪糕、玉渊潭樱花雪糕、莫高窟景区“草莓九层楼”雪糕、西湖“断桥相会”雪糕、西安城墙雪糕等等文创雪糕都曾先后登上微博热搜。今年4月4日,黄鹤楼景区开卖黄鹤楼雪糕。当天,3900支雪糕6小时销售一空,异常火爆,黄鹤楼雪糕也借此冲上新浪微博热搜。

当全国各地景区纷纷“参赛”文创雪糕,“灵宝塔”雪糕是否有盲目跟风之嫌?面对记者的疑问,杨定佳解释,“参考了国内其他景区的做法,随主流是没错,但在文创产品的研发过程中,以把游客变成终身顾客的思维,抓住消费群体需求,我们挖掘文化内涵、凸显了自己的文化特色,是多维度的开发,而不是盲目更风。”对于杨定佳来说,这样的疑问并不奇怪,但一个文创产品投入市场并不是短期的刺激,而是要经得起长期的市场考验。

更为重要的是,文创产品的研发并不是复制经验这么简单。杨定佳举例说,比如游客看到的“灵宝塔”雪糕是很有立体感的,飞檐、阶梯,甚至是塔身每层开的小窗都清晰可见,这就对模具有非常高的要求,“需要很高的精准度来做模具,在研发过程中我们做了多次调整。”杨定佳还告诉记者,在经过对全国各地景区的文创雪糕进行调研后,最终确定了15元的零售价,但近期也收到一些关于定价偏高的反馈,“我们也正在对这款文创产品进行优化调整,进一步挖掘本土文化,在造型、口味上进行优化,实现加量、加质但不加价。”在杨定佳看来,所有这一切的不断优化调整都是以提升文创产品内涵为目的,“跟风又从何而来?”

杨定佳还透露,围绕乐山大佛这一IP,辐射周边地区,乐山大佛景区还将进行文创研发的多维度深度挖掘,今年还计划推出充分体现乐山本土文化内涵的文创产品。

“舌尖上的文创”,消费市场有多大?

全国文创雪糕battle,仅仅是近年来文创IP出圈的一个缩影,火起来的也并不仅仅是雪糕这一产品,文创美食也在博物馆和景区遍地开花。

2018年,北京故宫博物院在神武门外开了第一家“角楼咖啡”,以及特色产品“康熙最爱巧克力”吸引着无数年轻人慕名打卡,让故宫角楼咖啡跻身为炙手可热的网红店。

今年2月26日,沈阳故宫清文化元素主题咖啡馆——“莊啡”也正式开业,被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李声能称为沈阳故宫文创产业发展的一个新突破。在一个多月后,沈阳故宫的IP文创雪糕走进李佳琦直播间,一万份雪糕瞬间“秒光”。

3月19日晚,“舌尖上的湖北省博物馆”系列文创正式亮相,编钟巧克力、弋射蛋糕卷、虎坐鸟架鼓提拉米苏、鹿角立鹤红丝绒……一款款结合文物元素的甜点、饮品,精致、可口,吸引大批关注的目光。

还有国家博物馆的“如意糕”“四羊方尊”巧克力,颐和园的“颐和一盒”月饼礼盒,四川的“青铜面具饼干” ……等等“舌尖上的文创”正在成为吸引年轻人的“网红”产品,也是近年来最为引人注目的文创方向之一。根据北京师范大学文化创新与传播研究院发布的《中国文博文创消费调研报告》显示,在所有文化文物单位文创产品类别里,最受欢迎的为创意美食,其次是饰品配件、家居摆件。从文创产品单价指标来看,300元为价格阈值,高创意附加值有望促进消费升级,文创活动有望成为文化文物单位文创未来增长爆点。

“其实,文创类的产品是整个快消品行业新出现的一种‘情感’产品。”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随着新生代的消费思维和消费行为发生变化,中国的快消品行业进入了一个极致的细分,对于这一类文化创意产品来说,只要把握好自身的特点,不断有创意、创新,会有很大的发展前景。

不过这种热度能持续多久,还是一个未知数。现实情况是,更多文化旅游景区面临着文创产品同质化严重、已开发IP较为单一、海量文化内容待开发等情况。早前,国博饮食文化中心负责人廖飞就曾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到,文创产品无论做成什么,赋予其内涵和灵魂的始终是文化。“现在文创产品的同质化竞争激烈,你是不是能做出自己的特色、传达要表达的意涵,比拼的是题材。”

美食文创屡屡成为热门,也折射出人们不断提升的文化消费需求。让美食文创如何更加好看、好吃、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大概是今后许多景区、博物馆需要思考的问题。

红星新闻记者 李彦琴 乐山大佛旅投供图

年度级运营经典案例解析:同程旅游98元机票盲盒凭什么出圈

同程旅行只花了9块钱,买到了每个参与活动用户的实名信息,激发每个用户的社交裂变,加快了自身的微信生态社区建设……

用户有着薅羊毛的心理并没有错,但同程这波营销套路,让每一个用户都成为“数字劳工”,努力为同程的拉新KPI目标奋斗。

一、同程盲盒的爆火全网并不是偶然事件

3月4日,公众号“同程机票”发布一篇名为“98元拆机票盲盒,不喜欢?全额退!”的推文,「同程」98元机票盲盒正式上线小程序。但在「去哪儿」99元盲盒、「南航」奇遇旅行等同类产品的包围下,绝大部分旅游KOL纷纷看衰该产品,认为其是鸡肋中的鸡肋。

相比于去哪儿用真金白银来做盲盒补贴,同程就像极我们的塑料姐妹花,想做一个像样的活动又苦于没钱,没钱又想去OTA(在线旅游)市场上吃蛋糕,思来想去,产品经理最终挤出一个如此不伦不类的产品。

4月2日,一条文案为“别人98买到三亚青岛上海  我成都到稻城!!”瞬间引爆抖音,截止2021/04/04,抖音话题#机票盲盒、#98元盲盒机票总播放量破亿,机票盲盒正式开始火爆全网。

1. 天时:用户出行需求大幅上升

进入4月初,国家开始组织推进全面接种新冠疫苗,人们也不在谈病毒色变了,此时用户意愿前往旅游人数大幅度上涨,进而导致机票纷纷涨价脱销。

而与此同时,绝大部分航司的机票盲盒已经下架,剩下的“南航奇遇旅游盲盒也更改自身的购买规则”,而让用户诟病。于是,曾经视为鸡肋的同程盲盒开始进入了大众的视野,在DAU上亿的抖音平台,一条看似平平无奇的文案视频,正式打响了春天里的OTA盲盒第一炮。

2. 地利:盲盒背后隐藏的产品逻辑

机票虽然在业务形态不同于泡泡玛特,但从本质上说,其逻辑都是一样的:“消费用户的猎奇心以及对未知的期待。”打开机票盲盒,就是一个以小博大的过程。98元的价格相比于在OTA平台上售卖的机票价格,已经是白菜价格。最后,盲盒不用可退为盲盒套上最后一层保险,从用户角度来看,若机票合理则可出行旅游,若不合理,则可以白嫖。

3. 人和:拼多多社群裂变模式

人人都笑拼多多,人人都是拼多多。同程用98元白菜价机票盲盒做“钩子”,吸引优质种子用户参与,种子用户被唤醒后,先是一波实名认证,再来一波邀请5个好友助力。5个助力好友再次邀请25个好友助力,通过反复的拉新、裂变、拉新,完成病毒式传播,提高了自身的活动知名度。4月2日当晚,同程旅行APP搜索量成功登顶旅游领域ios榜。

二、同程是如何运营盲盒火爆全网的?

1. 产品冷启动

同程盲盒的启动过程并非像其他盲盒一样大肆宣扬,它只是通过同程公众号发布了一篇推文,其他的宣传渠道例如微博、APP的banner位都没有使用。在此前提下,前期能够触达到产品的人,本身就是资深的旅游爱好者。他们热爱探寻新事物,也愿意去体验盲盒并给与反馈。

而可能是产品匆匆上线的原因,产品初期,盲盒拥有太多的BUG,例如:“售票日期对不上,出票错误”,导致首批用户叫苦不迭。但好在同程也有吸取用户意见,不断修复自身的BUG,通过自身的努力,把这部分优质的种子用户留存了下来。

打磨好自身产品后,同程改变了传统的Banner、封闭式平台的触达方式,运营同学选择使用抖音这一类开放式平台来进行触达。价格低、目的地不确定、日期不确定三者叠加的产品,搭配上明吐槽暗表扬的文案,很快同程盲盒就完成了触达用户的目标,在第三方平台获得大量用户。

2. 简化用户购买流程

从活动初期的好友助力5个人需求到中期的好友助力3个人需求,再到现在的隐藏好友助力,活动的参与门槛不断的降低,让更多的大众更低成本的参与到本次活动当中。其原因在于,活动触达的人数已经超过了预期所设定的活动人数值。为了这部分已经被触达而未购买产品的顾客的体验,选择不得不放弃再进一步的拉新。

同程运营的目标并不在于一时的拉新数据,而是希望将用户都留存下来,因而他们并没有急于大肆拉新,而是对已存在的未购买的用户给与产品体验的机会。这一点,我们在同程盲盒4月3日连开3场售卖会看出(之前的25天,都是每天上午10点单场售卖)。

3. 把握用户的受众心理

2021年盲盒促销每个公司都用,为什么就只是同程火了呢?其根本原因在于,同程非常善于把握用户心态。人都是社交动物,每一个人都有从他人身上获取情绪的需求,同程就牢牢的把握了这一点,借助抖音这一流量怪物,通过话题#98元盲盒机票,#机票盲盒的话题,

引发用户的一个攀比心理。进而前往参与,用户无论是抽到同省飞同省的血亏或者飞三亚、上海的血赚机票,都会引发他们吐槽或者炫耀的情绪。这种情绪会支配用户群体在社交平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截止目前,抖音全播放流量已近亿,微博热门话题#盲盒机票也上了260W热度,而在更为私密的朋友圈,无数的用户自发的为同程盲盒机票宣传,在短时间内,成功让同程盲盒机票破圈。

三、同程盲盒真的在做慈善吗?

从ROI角度来分析本次同程所做的一个成本支出和利润回报。

1. 拉新成本极低

我随机扒了抖音平台上20位用户的机票数据,根据当日的机票价格和盲盒价格的差额,计算用户的平均补贴成本。

从样本中我们可以发现,航班日期基本都是工作日,飞行时刻基本都是红眼航班,当然,由于数据的样本量不足,可能会存在合适的时间点来飞行。回归到补贴成本这一块。单次航班补贴的成本区间在82元-352元之间浮动,当然,也有可能存在更高的补贴,但是从平均数来看补贴也不会太高。

回过头来说,如果每一个用户真的兑换机票的话,同程平均每张需要补贴184.85元,这对用户来说,不是实实在在的薅到手的羊毛吗?问题就出现在这里,对于现在逐渐回暖的机票来说,单次票价平均在285元左右的机票能够飞什么航班?直观的回答来说,盲盒大概率开出的是工作日同省的早晚班机,又或者是好时刻的廉航,但没有一点托运行李额度。

这些时刻往往分布在周一或周日晚,所以,对于上班族来说,这部分用户不会去兑换,随手一个放弃结束本次的盲盒梦。因而,从现实角度出现,真正选择兑换该机票的人可能不足5%,平摊到每一个注册用户的成本只需9元,或者更低。

2. 回报率高

对于同程来说,使用9块钱的成本来获取一个潜在用户,不仅没亏,反而赚大了。用户在薅羊毛的过程中,需要使用自身的实名信息以及电话号码进行认证,这就是同程的第一个收益点,用户的个人信息。其次,在用户付费的过程中,同程已经完成了第一次付费破冰的行为,通过购买-抽奖-退款的行为,来完成一次实际的付费,引导用户购买习惯的培养。4月22日的第二波活动可见一斑。

同程的第三个收益点在于,大幅度提高微信的生态社区建设。同程有着属于自身的一个APP,但是其公司所打出的slogan是:藏在微信支付里的同程旅行。同程希望通过小程序的便利性和微信流量池,尽可能让用户养成在微信中购买的习惯,尽可能的加快腾讯生态一体化的搭建。

当我们再谈青年旅舍时,我们在谈什么?

一、青年旅舍的由来

当我们探寻一个事物的未来,就有必要去追溯它的过去。
一百年多年前,德国一名叫理查德·希尔曼的教师带领一班学生徒步旅行,途遇大雨,在一所乡间学校里以草铺地当床,度过了艰难的一夜。彻夜未眠的教师,自此产生了建立专门为青年提供住宿旅舍的想法。

1912年,世界上第一所青年旅舍——Youth Hostel(YH)在德国一个名叫Altena的废弃古堡中诞生,从此奠定了青年旅舍的基本模型,即以“安全、经济、卫生、隐私、环保”为特点,室内设施简朴、备有高低床、硬床垫和被褥、带锁的个人储藏柜、小桌椅、公共浴室和洗手间,有的还有自助餐厅、公共活动室等。根据国际青年旅舍联盟(IYHF)的宪章精神,青年旅舍是不分国籍、种族、年龄、性别、职业、宗教、政治立场,没有歧视的经济实惠的住宿设施。 

青年旅舍从诞生起便不是经济型酒店,它提倡:文化交流,社会责任,实践环保,爱护大自然,简朴而高素质的生活,自助及助人。某种程度上它更像是学校的社会外延,其存在具备明显的公益基因和教育属性,服务对象非常明确的为年轻人。

二、青年旅舍在中国
为了进一步开发国际青年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国外青年人来中国旅游、学习和交流,1998年夏,广东省旅游局率先将青年旅舍的概念引入中国,在广东建立了第一批青年旅舍。中国国际青年旅舍总部(YHA China)经IYHF授权设在广州,负责中国大陆国际青年旅舍的发展和协调事务,并代表IYHF实施在本区域内有关国际青年旅舍方面的知识产权保护。包括在中国大陆范围内行使有关“蓝三角”、“青年旅舍”、“Youth Hostel”品牌的知识产权保护职能。

中国青年旅舍为国外青年认识中国打开了一扇窗户,越来越多的外国青年来中国旅行,入住青年旅舍。2021年YHA China官网旅舍一览表展示在册旅舍129家(包括香港地区7间)。随着青年旅舍的文化理念得到越来越多国人认同和实践,在中国也陆续产生了体量较大的独立于YHA之外的原创青年住宿品牌,比如背包十年、登巴客栈、一间森林等以连锁经营的形式存在的旅宿品牌。更有一些规模不大以单体或两三间门店用心经营的旅舍品牌,代表着主理人对青年旅舍文化的独有见解,比如在福建的揽海听风等。当然市场上也充斥着大量在城市楼区和景区边缘,在政策法律夹缝中苟活的体量不大也不太美的,但是同样给青年人提供一张温暖床铺,满足经营者生计需要和小小情怀的旅舍。从青年旅舍这类型的住宿模式在中国的普及看来,青年旅舍落地中国是成功的。

三、青旅面临的问题

1、宣传普及不到位导致的认识偏差。成功的一面是更多的人知晓了青年旅舍的名字,但同时大多数人对青年旅舍的认识还非常局限,几乎是从“上下铺“开始到”“高低床”结束。关于它的内涵价值和倡导的理念知之甚少,也还是有很多人认为青旅就是特指中国青年旅行社。

2、良莠不齐的产品误导消费者。市场上以青年旅舍自诩的住宿商品千差万别,有些连基本的卫生标准都不能达到。初识青旅的年轻人如果去到经营不善的旅舍,遭遇不修边幅的老板,难免会留下青年旅舍“脏乱差”的第一印象。由于没有受到有效监督,被授权加盟YHA的青年旅舍中也不乏个性奔放的。那些本就靠着对住过青旅的一知半解创办起来的小旅舍,也做实了大家对青年旅舍的野兽派印象。

3、政府不认可政策不支持。在近几年民宿圈近乎哀号的寻求政策支持和合规化途径的时候,早在中国由政府牵头落地的青年旅舍依旧在政策边缘游走,并不想走上台面,争取更广泛的认可和政策支持。即便满足了授权要求加盟了YHA的青旅,所在的地方的消防部门和公安部门也并不会因此认同青年旅舍的存在方式,相关的支持文件也无处找寻。开会关门,检查歇业,被派出所约谈事件并不鲜见。

4、经营者重效益脱离青年旅舍本质。不少青年旅舍在OTA上线是归类为经济型酒店的,久而久之真的以为自己是经济型酒店了,提供着跟别的酒店并无二致的一次性洗漱用品,宾至如归的各种服务。当然还有一些青年旅舍还坚守着最初的理念,秉承着公益与教育的宗旨存在。比如:本就是公益背景的昆明连心国际青年旅舍等。

总的来说,青年旅舍在中国的养成教育并不算成功,对于青年旅舍的经营者和更多认同青旅文化的从业者而言,道阻且长。

“网红经济”带动咖啡厅变身摄影棚,民宿成拍摄基地

咖啡馆变成摄影棚了?还真是。一起“变身”的,还有民宿、酒店、房产商的样板房等等。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承接拍摄业务,只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可以在这些地方任意摆拍。
网红的带动能力几乎无人会质疑,从淘宝到抖音、小红书。而他们也有需求,便是不断更换的、新鲜的拍摄场地。如今,跟随着网红带的货一起火的,还有一系列诸如摄影基地的“网红周边”。

咖啡店、民宿成摄影基地

复古油画室、ins风的粉色画框、暗黑系客厅、ins纯白风、未来主义风等,让人误以为进了一个室内摄影棚。你可以花38元点一杯“黑糖珍珠脏脏茶”,和朋友玩玩自拍、互拍,在这里坐上一下午;也可以偷师身边不同变换的网红们,是怎么摆 pose的, 目前市场上有很多这样专门提供拍摄场景的咖啡店。与此同时,民宿也不落后,一些有特色的民宿也承接商业拍摄服务,一方面作为一部分商业收入,另一方面也算是对自身的宣传。

 人人都能成网红的时代,延伸行业都有钱赚

或许可以套用一句老话,无论是偶像级的还是超微级的,能带货的网红就是好网红。在中国,网红的带货能力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实例所证明,由此,网红经济产业链条也逐步趋于完善,各环节角色定位及功能也逐渐清晰。

比如,网红孵化公司,从网红的发掘到培训,再到为网红提供更多流量和曝光机会,一气呵成;网红摄影基地,将原本闲置的一块地方装修成各种风格的街道、院落、小店,提供给网红拍照,省去了他们四处找外景的麻烦,也给自己带来了不菲的收入;直播调音师,网红直播兴起的当下,他们的作用就好比是善于用PS修图的修图师,让网红拥有一个完美的嗓音,为他们的带货助一臂之力;场景包装师,同样是因为网红直播而诞生的新兴职业,直播间面积不大,却是他们天马行空发挥想象力的地方,为的就是给在这里做直播的网红提供一个恰如其分的背景,不少厉害的场景包装师收费已经接近精装修楼盘的装修费用。

一名淘宝拍摄基地的老板,他告诉记者:“未来,随着电商的转型,我也想把自己的基地打造成一个青年旅游、聚会的消费活动场所,除了继续接待淘宝的拍摄,还通过市场场景的变化,在线下吸引不一样的消费群体。

网红经济确实带动了文化消费,但是与此同时,我们应该反思,这种消费方式是否仅仅停留在消费层面?是否有深层的文化内涵?在消费的同时,还有一部分文化信息的输出,这才是我们未来可能走向的道路。

段冬东:重构文旅新格局

由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景点分会、江苏省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会作为支持单位,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劲旅研究院、一通文化协办,劲旅集团、劲旅网主办的2021中国(长三角)景区增量效益开发者大会4月2日下午,在上海世博展览馆2号会议厅成功举办。 中国文旅集团有限公司执行总裁兼文旅投资集团总裁段冬东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分享全文:

 我刚刚跨过职业生涯的第二个十年。最近几段职业经历和今天的主题很相近,我之前在阿里巴巴做副总裁负责飞猪业务,之后去了万达,在万达蓬勃发展的文旅阶段,协助集团领导一起管理万达13个文旅项目。随后,我又在中国一家主板上市公司,雪松文旅希努尔做上市公司董事长,最近来到了中国文旅,这些年基本都在旅游赛道上。 大家之前看文旅都是在单一赛道角度看,经过产业研究,我们发现文旅能够结合的行业有137个之多,可以跟农业相结合、和宗教相结合、和体育相结合,所有的大产业都是紧密结合的。中国的一个特色结合就是和旅游地产的相结合,促生了一批文旅项目,这些文旅项目刚好在升级迭代的过程中,文旅的逻辑和地产的逻辑和其他的行业有显着性区别。 我们见过太多文旅项目是利用文旅作为房地产商拿地的一种手段,拿到了土地,赚到了房地产的钱,文旅反而成为了巨大的包袱。在疫情之后,文旅行业迎来了一次重构和洗牌的机会,最近我们接触了大量文旅项目都在跨行业、跨圈,重新导入内容。 这40年中国文旅行业经历了5个时代,现在在4.0时代到5.0时代的过程,5.0时代最主要是场景跟流量之间的关系,社交跟人群之间的关系、旅游的载体和内容之间的关系,这将推动商业模型和财务模型重塑。

举个很简单例子,大家看到迪士尼的财报会发现,迪士尼门票只占到收入的38%-40%,剩下的来源于二销和衍生品等。 再看一下在消费里面的构成,景区景点,刨去运营成本以外,基本上盈利7-15个点就算是不错的文旅项目。迪士尼所卖的餐饮部分,基本上毛利在60%,衍生品基本都在10倍左右的利润。我们在庞大体量的收入结构和财务模型重构的情况下,大家就知道为什么迪士尼的盈利性会远远超过万达的业态。我们用场景重构链接了用户的消费心智,把文旅的内容变成了引流核心的引擎,把商业模型和财务模型的重构变成了发展的动力和源泉。这样来说,我们重新锁定提到的z世代、新消费也好,或者原有消费者的升级需要,会给文旅带来新的驱动。 首先,我们要具备核心能力,要知道用户是谁,为谁服务,这件事情很重要。 之前在提出的全域旅游当中有一点被大家误解,是不是要服务全国、全世界的全部客群?肯定不是的,文旅项目肯定也不是的。我们的用户是谁?需要什么?我们没有把需求弄清楚的情况下开始落文旅项目,这是典型的闭门造车的行动。 我在阿里的时候学到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就是“用户第一”。真正的“用户第一”不是停留在口头上,而是一开始非常清楚每一个产品的开发、每一个SKU、每一种推送逻辑到底是为什么样的消费者服务。比如说,大家看到淘宝每个人界面推送的商品、内容排序都是不一样的,这个技术叫做“千人千面”,为不同的人提供不同的商品和服务,这是通过大数据、用户观察、用户画像等等一系列方法做的。我们在景区景点落地的前置过程中一定要做用户调研,这里面的体验才能满足消费者的需求,才会为你的项目买单。 其次,内容获得能力。大家做文旅觉得设施够,内容够,就具备了内容,其实远远不够。内容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乐园定位和主营业务的组团内容;另一个是在运营过程中,根据不同的时段、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热点,来组织的灵活性的运营内容。这两条腿都要往前迈,如果只有最好的设备设施,只有最好的人员服务,还不足以满足用户的需求。因为在供给均衡的情况下,多样化的供给才能满足消费者的多样化需求,在满足需求的过程当中,我们才能取得商业成功。所以,我们在此过程中提出了“核心IP”的概念,不仅仅是知识产权的解释,而是壁垒的、独特的、符合用户核心内容是什么。 最后,运营能力。运营好坏直接决定了项目是否成功。最近我们接了很多政府项目,我们发现在运营过程当中,很多文旅项目缺乏运营体系,它从设计、创意到建造、到开业到后面的运营,是一个非常庞大的体系,大家好像听起来文旅不是什么高科技,但是想把文旅运营好,整个内部SOP、体系化是非常重要的组织,既包括软硬件设备,也包括了整个运营的人员、节点和运营逻辑。 万达在开业18个月倒计时开始一直到开业当天,系统里面一共有1360多个节点,每一个节点都保障了这个项目运营的成功。这套体系化的过程中是我们必经的过程,也是未来想在文旅界能够成功,必须攒下来的资源。

再看消费者,90后、00后、z世代追求什么样的文旅项目? 其一,他们现在要更高生活品质、更理想的生活可能,他们让自己成为标签性、跟身边人都不同的人,所以我们的文旅项目必须要有拥抱年轻人的心态,并且用多样化的供给来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说拍照、打卡,比如说朋友圈的短视频等核心内容,这个就是年轻消费者目前刚需性的东西。 如果在座很多文旅的掌门人从来没有上过哔哩哔哩,从来没玩过剧本杀,对不起,你们已经out了,未来年轻人在想什么,你们都不知道,怎么渴求做一个年轻人喜欢的产品?这点上我希望大家一定要借助年轻人作为项目创意、设计和项目内容的主导者,而不是我们手里握着大权的,有财务权的在座的老板们。 验证过的经验不代表永远的正确。我们要勇于放弃固有的思维,敢于让消费者们决策,决定我们的文旅项目。 其二,文旅项目不能千篇一律,自然山水类、千篇一律的景区景点已经在1.0时代充分释放掉了,我们再喜欢长城、再喜欢黄山,再喜欢某一个景点,会不会在有限的生命和旅游出行过程中不断去这个地方?现在年轻人和新的消费者追求的更是多样化的、具有独特性的景区景点,迪士尼只有一个,即将开业的北京环球项目只有一个。它们之所以能够吸引大量人群,就是因为他们具有独特性和稀缺性,比如里面的IP,迪士尼里面的小黄人,环球影城里面的哈利波特等等,所有的独立IP和内容将会承载这个景区的竞争壁垒。 其三,我们还要关注体验导向。硬件软件都有了,内容很丰富了就够了吗?小到洗手间是否干净、小到餐具整洁度、小到服务人员是否有真挚的笑容、小到项目是否有清晰的指示牌等所有的内容结合起来,才造成了体验的提升。没有体验保障的项目是没有灵魂的,所以,我们得到了用户体验以后,我们就会得到他们的复购,得到他们口碑的传播。 在疫情之前,有一个目的地是我们在所有出行目的地成长最快的一个国家,就是邻国日本。它在短短几年时间内,就超过了已经开放多年的泰国,到了一千万的海外游客量级。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日本这个国家整体服务体验给消费者造成了巨大的冲击,回来以后超过预期的体验被反复传播,被反复进行宣传,然后召集了一大堆我们没有去过日本的游客去日本,去过日本的游客还想再去日本。大家如果没有去过日本的,我希望在疫情开放以后去日本体验一下,他们从商城到餐厅到旅游景点的服务水平。 其四,营造让年轻人自由自在的感觉。自由自在对我们的业态冲击是非常大的,自由自在需要一定的保障,其中两个保障我们已经做到了:时间、金钱。很多的年轻人和未来的旅游者花在旅游上的消费,大大超过他们在奢侈品、在买房、在一些刚需上的消费,把旅游已经当成了生活方式。他们要的是什么?随行随走、按我心意的旅行方式,已经在技术上得到了实现,随着移动智能端的普及,随着OTA平台以及整个供应链的普及,随着产品的碎片化,这些都已经为自由自在的出行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础。基本上,我们看到在国内,大家在交通出行、门票购买上达到了30分钟内的响应水平,我们是不是在我们的景区里面具备了可拆分的元素和前端平台可以绑定的标签,并且推送到消费者手里面去,这是后期大家需要考虑的问题,如何满足他们自由自在的这颗心。

在此过程中,我们也要有一个抓手。右手是场景,左手是运营,两个关键能力会集中在一个非常重要的驱动力下,就是内容。刚才提到了,内容还解决了什么问题?内容还解决了大家经营成本的问题,为什么?我跟很多景区景点老板探讨过,我们以引进国际IP项目为例,建造费用比没有IP提高了2-3倍,门票看起来好像提高了,收入也没有那么多,还有投入产出的压力。我算了另外一笔账,就是获客成本。我获得一个客人的成本大概是多少。 文旅项目对于营销的依赖度很高,为什么每年有这么巨大的市场费用,有这么大的营销团队还有上下游渠道的分利,因为要借助他们获得流量和客人,当你具备了国际顶尖的IP和核心内容的时候,你的获客成本将大幅下降,而且是裂变式传播为你带客的。这点上我们一定要看长期的投入产出比。 刚才说了那么多,坐而论道没有用,我们还要做实践者,我们在国际IP上储备了很多国际一流IP。举一个IP的例子,有没有女性知道这是什么的? 芭比。 芭比是全球女性影响力最大的品牌,也是全球女性玩具销售第一品牌,我们已经获得了衍生品的独家授权。6月份我们在广州正佳广场和奥园广场落第一个实景店。中间位置是网红的打卡点和一个乐园,另外一边是冰淇凌、奶茶、马卡龙等年轻人喜欢的业态,最右侧是衍生品的销售中心。我们原来迪士尼的玩法通过实景的还原,通过强有力的IP芭比在中国做一个实践,这个样板我们用在广州打完板以后赋能给景区景点、商超、社区等等适合我们落地的地方。 今天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肖虎:景区数字化转型的新思路

由全国工商联旅游业商会、上海旅游产业博览会组委会、上海市旅游行业协会旅游景点分会、江苏省旅游协会旅游景区分会作为支持单位,上海博华国际展览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劲旅研究院、一通文化协办,劲旅集团、劲旅网主办的2021中国(长三角)景区增量效益开发者大会4月2日下午,在上海世博展览馆2号会议厅成功举办。 泰久信息销售总监肖虎发表了主题演讲,以下为分享全文:

 我们在华侨城最近新建的景区做业务中台上线、人脸识别大规模深度应用、景区会员体系的建设、小程序商城应用等,取得不错的成果。在这个过程中,泰久信息发现文旅行业出现一些新变化: 游客端。中国进入人均GDP万元美金时代,一半家庭步入中产阶层,他们对原来消费的需求和感知完全发生变化。比如说这波游客消费很理性,愿意为品质买单;圈层化,更乐于分享;注重体验、高颜值;游客构成发生了很大变化,变得更年轻。 供应端。原来游客主要通过旅行社出游,在去年的形势下,散客化的趋势非常明显。对我们供应端提出两个变化:其一,产品不能再是单一门票和客房,我们要提供套餐;其二,从单一景区过渡到景区之间的产业链、生态链、跨界的竞争与合作,我们更强调合作。 如何满足游客动态个性化需求?我们提出的概念叫“数字化转型”,包括四个方面: 1.要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利用; 2.用好信息化平台跟技术应用; 3.业务流程体现业务跟技术深度融合; 4.跨部门、跨景区、跨行业合作成为必然。

说个案例,从2014年开始,泰久信息帮助华侨城集团上线了线上营销平台。这个平台已经是第三个大版本了,帮华侨城把所有欢乐谷、欢乐海岸、玛雅水公园、景区、酒店为代表的所有的业态打通,为游客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为华侨城自建的电商平台提供后台赋能,花橙网2019年和2020年都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收入,而且收入增长很快。 还有几个数据。第一,华侨城景区线上售票比例超过70%,也就是说大部分的游客数据能够真实进行获取;第二,年卡用户量提高了20%,每年多卖了20%的年卡;同时,华侨城部分景区,二次消费收入可以做到70元/人(非门票收入),这个比例已经是非常高了,而且二次消费参与比例超过了40%。 还有一个客户是八仙过海旅游集团,他们是一个民营的巨头,现在有4个旅游度假区,每年接待人次在1000万人次以上。 泰久信息可以帮助旅游企业做到以游客作为中心,从游客的行程制定到买票到入园,包括园区里的项目体验、消费、用餐、行程结束交停车费……把游客所有在园享受的服务,还有游客的消费行为及数据做到全流程覆盖。

在智慧景区大架构里,门票、窗口售票、闸机这些设备,还有餐饮、零售、交通、酒店等系统,都能通过中台打通,我们提供数据接口进行深度对接,总部查询到下属景区的实时数据,可以进行数据快速部署,同时有很多集成能力,不用景区重复建设。比如说人脸识别验证服务、短信推送服务、订单管理、统一的收款支付,同时能够跨景区进行单品销售,比如说门票,还有门票+酒店、门票+餐饮这样的套餐,同时可以很好覆盖景区周边的商家,通过套餐的形式给它一个后台账号,我们实时结算,他们后台可以自己看报表。这样第三方商家也愿意参加到我们生态圈里面,最后就是统一分销,包括统一的官网,现在主要推的微信小程序商城,包括华侨城自己建的旅游平台,还有主要的OTA和旅行社。 有一些旅行社可能没有业务系统,我们无法实现对接,我们也会给旅行社一个后台,也能够实现我们对旅行社的预付费、充值和授信的管理,这是一个大的架构。 通过这个架构,我们能够实现游客数据和订单数据统一归集;二是实现精准营销。 现在华侨城集团线上化率做到70%以上,大量推广刷脸入园,现在刷脸的过程基本上是全流程的,购票、过闸、项目排队。 我们通过微信小程序打造了一站式流量入口,把所有游客购买的业务办理,包括园区在园的服务,比如买门票、订餐、电子地图导航,通过服务+业务的方式,现在我们在新建的公园百分之百游客都会用到。核心理念是通过在线购买门票这样的高频率消费,来拉动景区其他二次消费,同时会员体系在这个上面精准向游客推送优惠券,现在二次消费我们做的不错就是这个原因。

我们帮助景区打造会员系统,会员讲究的是无感入会,不需要再注册了,现在这么一个急躁的年代,无感入会是增进会员的手段,同时进行全系统的洞察,还有刚才讲到的权益,包括精准营销的服务。 会员营销体现在三个方面: 游客画像; 会员权益。 精准营销。 我们的积分体系不光是旅游内部的,还有周边的商业、物业都可以积分。我们的一些权益,比如说我们增加很多优惠券、VIP通道。 泰久信息2005年成立,现在是三板上市企业,有200多人。主攻三个业态:智慧影院、文娱业务、智慧旅游。期待跟更多合作伙伴携手共进。

戴斌:以互联网场景化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间

4月7日,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暨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在郑州召开,戴斌院长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言,题为“以互联网场景化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间”,全文如下:

“互联网+旅游”是我国“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抓手。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到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方向越来越清晰,要求也越来越明确。值此“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之年,旅游业要科学把握大众旅游的人民性和智慧旅游的现代化总体要求,用5G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内容和主客共享的消费场景,稳步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旅游新场景,智慧旅游新动能

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智慧旅游的基础设施。三十年前,从美国旅游归来的张树新女士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赢海威(Info high way),在中关村大街树起了巨幅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那里是这家新创公司的总部。这块广告牌对科技界、教育界和经济界的震撼和冲击,如同朦胧诗对文学青年、《一无所有》对摇滚乐、“不许掉头”LOGO对美术界的影响,已经成为国人对八十年代的集体记忆。今天,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张树新和她的赢海威了,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生态和数字社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共有域名总数为4198万个,网站数量443万个,网页数量3155亿个,监测到的App345万款。在前互联网时代,旅游是独立于目的地日常生活之外的封闭世界,旅游需求与休闲供给之间,很少有信息的交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WIFI、网络信号、App成为当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像机场、码头、铁路、公路和水、电、气构构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那样。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互联网原助民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主体,OTA、导航、天气、翻译等行业通用平台,以及景区、酒店、餐馆的信息系统,共同构成了智慧旅游的基础架构。

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大众旅游的生活内容和消费场景。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合力推动着消费观念的变迁,“互联网+旅游”已经从早期的旅游网络走向今天的网络旅游,有时候我们称其为“虚拟旅游”。事实上,由AR、VR和AI推动的“云展览”“云演艺”“云旅游”“数据博物馆”等虚拟体验产品,已经实现了从概念导入到市场接受的过程。新冠疫情期间,虚拟旅游、分时预约、无接触服务、数字场景、沉浸式剧本演出已经走进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景区接待预约游客比例为60%,平时也有40-50%。对于全国近2万家景区,春节假日期间平均每天接待3500万游客的市场存量而言,没有互联网的加持是不可想像的。夜间旅游和文化娱乐消费场景中,文化赋能和科技支撑的光影故事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游客消费的互联网渗透率稳中有升,在线旅游消费总额已经达到万亿级别,支撑了携程、去哪儿、美团、同程、马蜂窝、穷游等头部在线旅行商走向世界舞台。“互联网+旅游”不仅为供求双方架起了高速公路,还为旅游产业结了一个经纬交织的生态网。节点上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共融共生,在创业创新过程中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消费场景和生活体验。

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5G通讯技术、4K和8K成像技术,加上人工智能和多触觉感知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游客无法分清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场景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据《世界日报》2021年3月5日的消息,美国一家太空建设公司(OrbitalAssembly Corporation)宣布,将于2025年开始,在近地轨道动工兴建世界第一家太空酒店“旅行者”,并将配备主题餐厅、电影院、SPA中心及最多可容纳400人的客房。未来的“互联网+旅游”将在持续满足国内旅游存量需求的同时,也会打开全新的市场,创造更有科技感的需求。可以预见,跨界而来的科技企业将会颠覆传统旅游领域的生产方式,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的动能,并要求我们做好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法律、政策和伦理准备。

二、面向大众旅游新格局,遂行智慧旅游新使命

党的十九届五中会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科学研判新发展阶段大众旅游的消费需求,系统把握新发展格局对旅游业现代化转型的产业要求,稳步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旅游业新发展格局。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存量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市场拓展,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引致的市场增量。

新发展格局要求旅游业着眼多样性、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国内旅游市场总量。我国正处于大众旅游向小康旅游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保证了“十四五”期间的旅游经济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互联网+”为代表的智慧旅游让战略机遇期得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去哪儿网面向“小镇青年”市场的“人生第一张机票”策略,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可能只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丁真的几秒钟视频经互联网传播而冲上热搜,成为现象级的旅游营销事件,带动其家乡的网络搜索量成几何级数增长。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类“网红”很大程度还是偶发现象,具有不可复制性。旅游需要“网红”,需要在目的地和游客之间建立情感链接,进而带动追求时尚和新奇的年轻人去“种草”和“打卡”。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红”不是旅游的全部,从“打卡”到“打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缺的既不是旅游需求的存量,也不是旅游需求的增量,而是能够激发出游动机,满足品质化和多样性消费需求的创新产品。相对于工商业,互联网对旅游业的系统性改造才刚刚起步。这意味着互联网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内容生产、产品分发和现实消费等环节,还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新发展格局要求统筹内部和外部创新动能,保持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虽然度过了萧条期,但一直没有走出低部盘整的阶段。在入境旅游市场的供需两端,互通信息、协作共生的生态尚未成型,还没有打开新型消费空间,还没有现象级的数字旅游产品和世界影响力的创业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中国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协作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如何通过更加有效地通过旅游网传播而成为国家旅游新形象?如何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市场新需求,打造数字化旅游产品新体系?都是旅游系统和行业需要认真思考和系统回答的现实课题。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不是被动形成的,而是以更高开放水平为前提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下降51%、62%,入出境市场几乎全面停滞。现在“互联网+旅游”的工作着力点和市场显现力主要集中于国内旅游市场,个别头部企业通过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收购境外在线旅行服务商等商业存在的方式开拓境外业务,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概念导入和市场培育阶段。在目前疫情防控和国际经贸环境下,要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要素”的统筹利用和相互促进,还需要做好跨国公司管理所需要的法律、技术、文化、品牌和人才等方面的储备。

新发展格局要求持续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没有变;继续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个方向不能变。互联网是数字化为表征的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构件,是数据要素流动的高速公路,更是数据生产和价值累积的源泉。相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而言,旅游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还远远没有实现预期的进程目标。文化和旅游、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相关部门应以政策合力促进“互联网+旅游”升级,加快形成以消费互联网为主体、以旅游装备制造领域的工业互联网为助力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格局。相对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旅游业的消费驱动特征更加明显。没有游客的消费,工业仍然是工业,农业仍然是农业。有了游客的到访和消费,工业就成了工业旅游,农村就是成了乡村旅游。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必须以旅游需求侧管理为前提。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让国民的旅游消费心理趋于谨慎,出行距离趋于本地化和近程化。从各地推出的旅游复苏政策来看,多数指向“某地人游某地”。要提醒各地,不能让国内大循环为主演变为省内中循环,甚至是市内、县区内小循环为主。毕竟,没有中远程的旅游消费,就不可能有旅游经济的真正繁荣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培育“互联网+”新主体,构建智慧旅游新格局

培育更加广泛的消费基础。政策千万条,市场第一条。只要城乡居民在旅游信息收集、出行决策、行前预订、目的地消费、社交分享和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养成了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就会形成商业创新的机会,市场机制自然会让更多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进入旅游领域。研究表明,游客在惯常环境的消费习惯会影响他们在目的地的消费行为。在虚拟歌手洛天依上了春晚,并有了粉丝团的今天;在语言导航技术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合成任何一位流量明星声线的今天;在新闻生产、创意事件和内容分发可以流水线作业的今天,数字内容已经借助互联网平台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还是坚持“平面和电视媒体做广告、旅行社组团、酒店和景区接待”等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思路,而无视互联网已经是现代旅游业的基础设施,虚拟旅游已经全新的旅游需求这一个现实,就很可能为时代所抛弃。目前,除传统媒体的线上平台和微博、微信、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的旅游频道、马蜂窝、去哪儿、穷游等攻略性旅游网站,抖音、快手等视频类平台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旅游投放模式。从发展趋势上看,视频资源将是“互联网+旅游”的下一个风口,要么植入现有平台,要么创造新的平台。事实上,“快乐柿子”这样聚焦于旅游场景视频自动生存的微信小程序已经进入了市场培育期。未来的“互联网+旅游”一定是属于为游客创造美好生活和消费场景的数字技术服务商。

建设面向未来的市场主体。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包括旅游在内的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旅游企业,本质上都是数字化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数据挖掘与数字化转型。旅游业没有天生的嫡系部队和永远的主力军,而是创新生生不息,发展永续向前的生态系统。二十年前,没有人会想到携程、去哪儿、马蜂窝、七天、如家、汉庭、华强方特会成为头部旅游企业。十年前,没有人会想到华为、高德、美团、京东、腾讯会是小康旅游时代的“某某系”。再过十年二十年,5G、北斗、星链、无人驾驶、飞行汽车成为现实了,谁能准确预测旅游集团二十强的名单表又会发生什么深刻变革呢?要引领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旅行服务业、旅游住宿业和旅游休闲业,也要吸引互联网平台、数字化企业、智能装备制造业通过产业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旅游业,成为新型市场主体。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加强科技、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深度融合。市场主体之间的融合说到底还是人的融合,特别是企业家、经理人、技术团队和市场团队之间的融合,通过会议、培训、研讨、路演等商务活动把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创新是企业家主导的概率事件,有时候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萌”,有时候则是“错着错着就对了”。旅游行业要致力于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和宽容的氛围,让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在任何可能的方向上自由地探索。

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互联网+旅游”政策来看,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政府、轻市场;重系统、轻行业;重技术、轻应用;重平台、轻内容”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全部发展进程表明,只有了解需求和满足需求,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从旅游饭店星级标准到旅游景区A级标准,从智慧旅游到全域旅游,从《旅行社管理条例》到《旅游法》,那些面向需求,引导市场的政策、法规和标准都取得良好的预期。相反,那些聚焦供给,调控产业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则很难走出系统并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事实上,相对于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科技和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研发优势,旅游部门和旅游业在消费需求的洞察和旅游市场的把握方面更有优势。从疫情期间的市场表现来看,游客不是不需要景区,而是不需要那种只有空镜头而没有生活内容和消费场景的景区。从杭州西湖断桥、成都大熊猫养殖基地等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网民围观的景点不间断直播,到广州时尚天河商业街、西安高新二路、北京三里屯等网红街拍地,“宠物养成式围观”的网络慢直播和“颜值即正义”的网红打卡地,已经预示着可视化景区和虚拟旅游时代的来临。由是出发,各级旅游部门和行业协会在推进“互联网+旅游”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需求,理解市场,在重视平台和渠道构建,更要引导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重视内容创造。 

定期评估互联网和数字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科技+旅游”新伦理。数字经济是算法统治的世界,有很强的技术属性,也有很高的伦理要求。“互联网+服务业”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领域的算法,集中于终端设备制造商、通讯运营商和生活服务商手中,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权利不对等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干预,数字平权在高度市场化的消费互联网领域很难以实现。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之间,消费主体内部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年限、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群数字鸿沟正在形成,且呈现扩大之势。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业互联网思维,通过标准化、流程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对数据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进行必要的规范,以及伦理审查。通过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定期发布的专项报告,引领“互联网+”推动的智慧旅游指出生活的温暖和消费的向善,让每一位游客都有平等的数字化参与机会,都可能享有网络空间的高光时刻。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旅游研究院”(ID:CTA20080606),作者:戴斌,原标题:《戴斌 | 以互联网场景化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间》。

沉浸式演出 旅游演艺的下一个风口?

知音号

在上海一座拥有132年历史积淀的教堂里,400多平方米的展演空间,被设计成北演区(主舞台)及东、西、南、地面演区的视觉影像空间。中国首台环境艺术新实景体验秀《外滩寻梦·上海之歌》正在这里上演,观众坐在360°旋转座椅,一边观看舞台剧表演,通过史料影像,一边感受上海的百年时光。

这是一种沉浸式旅游演出,通过科技手段和演出元素,让观众通过“视、听、嗅、味、触”来欣赏的演艺活动。较之传统旅游演艺,观众不仅仅能“看”演出,甚至还能调动触觉、味觉参与其中,获得全新的观演体验。

毋庸置疑,环境的营造、剧情的互动、多感官的体验和角色的扮演,这些体现着个性化和存在感的消费体验正在吸引着当下年轻人并愿意为之买单。

然而,据《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显示,文旅商专业领域对于“沉浸式体验”概念的认知鲜有超过30%,而亲身经历过一次“沉浸式体验”的人群比重就更少,如此映射出大众市场对于“沉浸式体验”的认知和消费障碍便可见一斑。中国沉浸产业其实远没有达到演出、电影市场般的繁荣。

需求爆发并未带来认知扩大

目前一些知名景区的旅游演艺都打上了“沉浸式”的标签。中国旅游演艺年度报告数据显示,2018年沉浸式演出新增11台,演出总台数达23台,同比增长76.9%。“又见系列”引领沉浸式发展,票房占比达53%。2018年沉浸式旅游演艺总票房达4.0亿元,其中“又见系列”三大演出票房占比高达52.8%。

然而中国沉浸式旅游演艺产业和消费的增长并非因投资驱动,据据《2020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分析,由于产业未有大规模资本注入烧钱营销,大部分体验感良好的沉浸体验对于消费者都有对体验内容保密的要求,沉浸体验的影响力和口碑因此传播速度缓慢。另一方面,大部分消费者主要依靠网络点评票务平台和口碑传播获取信息,二者分别占比80%、64%,这使得产业信息相对不透明。

技术的迭代推动了沉浸式产业的发展。裸眼4D、互动投影、体感互动、雾森效果、增强现实技术(AR)等多媒体技术在演出中大量的使用,极大地推动了沉浸式旅游演艺的发展。“这种类型的演出的特点是故事性、艺术性、沉浸感与参与感强,对都市年轻消费群体有很大的吸引力,同时相对大型旅游演出而言,它的成本更低、创制周期与回收周期都比较短,可复制性也更强。”承德鼎盛文化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总裁梅洪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然而在业内人士看来,最终引爆沉浸式产业概念的是国家政策。2019年8月2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政策中九条主要任务,三条与沉浸产业发展息息相关。《意见》还明确提出,要“促进文化、旅游与现代技术相互融合,发展新一代沉浸式体和旅游消费内容”。2021年3月25日,国家发改委等28部门印发《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在深入发展数字文化和旅游部分,提到“加快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数字化转型,积极发展演播、数字艺术、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

技术的加持、政策的推动,使沉浸式旅游演艺迎来了大发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旅游绿皮书:2018~2019年中国旅游发展分析与预测》一书指出:沉浸式旅游演艺将在未来快速普及并日益成为主流演出。

内容体验是未来的出路

虽然有技术加持,但沉浸式旅游演艺作为景区的“软性”部分,内容乃是其最为核心的要素,如何将“沉浸式”与旅游演艺进行完美结合,是体验经济时代下的全新命题。

现实中,“沉浸式”旅游演艺作品口碑褒贬不一,有的作品受热捧,有些作品备受质疑。许多景区的沉浸式演艺华而不实,内涵不足,“沉浸式”只是吸引人的“噱头”,形式大于内容。有网友戏言:沉浸式旅游演艺技术站在山顶,内容却还在半山腰。

中国山水实景演出创始人、山水盛典文化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梅帅元在接受中国经济网记者采访时表示,旅游演艺的核心是内容,只有扎实的内容和创新的演出形态相结合,才是未来文旅真正发展方向,“新手段要用在新的内容上,它才有力量。”

旅游演艺最大的特点是其擅于将具有文化地标的内容转化为商业价值。“文化的独特性与唯一性是旅游演艺项目的核心,有了文化价值才有后续的经济价值、产业价值与社会价值。”梅洪表示,“沉浸式旅游演艺只有在区域市场中做到了唯一,在游客观赏中做到了普适,能够让观众慕名而来,才能让观众看得懂,记得住。”

沉浸式旅游演艺毕竟是内容产业,在考虑如何让观众更好地“沉”进去,更注重体验感的同时,还需要提高产品的差异化程度,只有对各自拥有的旅游资源进行更深层的挖掘,才能让观众真的“沉”下去,才会愿意买单。

实现盈利仍需好的商业模式

虽然每年有300多台的旅游演出,但是能实现盈利的不多。有数据显示,梅帅元的山水盛典、王潮歌团队、广州长隆占据30%以上的票房;其他众多的旅游演出单打独斗,小、散、弱,大多数全年演出收入不到1000万元,除去演出成本,勉强维持、生存堪忧。

一台成功的沉浸式旅游演艺作品,必须有三个要素:一是好看,接地气;二是观演的形态有创意;第三就是在市场上具有可持续的赢利能力。目前大部分的沉浸式旅游演艺还处在“门票经济”时代,实现盈利仍需努力。

一台演出再精彩,终将触“天花板”。转变思维是关键,要从“门票经济”转到“场景消费运营”。“从以往单一的一台演出或一个演艺产品为核心,来带动周边及上、下游产业发展,向更注重文旅融合,通过提高旅游综合体整体项目核心竞争力方面转变。而旅游演艺会是综合体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印象大红袍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郑青荣告诉中国经济网记者。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外滩寻梦·上海之歌》围绕着上海文化这一主题,推出了日间版《外滩往事》、《外滩盛宴》、《外滩秀色》,英语版《外滩寻梦》及巡演版《外滩探戈》等系列作品,以适应不同的人群与场景。另外也因这种活性,新天安堂这一建筑的功能属性也在极大程度上得到了丰富和拓展,除去观演空间外,它还可以转化为展示空间、教育空间、社交空间、艺术空间、节庆空间等。

业内人士认为,以轻资产为主的旅游演艺行业还应考虑通过以轻资产的方式输出管理,实现品牌的增值和放大。据悉,沉浸式溪流漫游旅游演出《桃花源》,正在尝试通过桃花源整体概念的模式输出,借助IP在全国打造连锁演艺项目以实现商业价值。而这一模式是否能成功,让我们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