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区的二次消费将成为当下文旅的第一生产力

作者:27寸AOC
链接:https://zhuanlan.zhihu.com/p/86600840
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景区运营:如何配置二次消费产品?

在经济转型“新常态”下,随着无数高收入、高教育水平、注重生活品质的“新中产阶级”崛起,中国文旅产业在蓬勃发展,大量优秀文旅项目诞生。

此外,国家发改委去年6月发布《关于完善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形成机制,降低重点国有景区门票价格的指导意见》,全国景区普遍降低门票价格。

景区转型的大背景下,二消产品日益火爆,很多景区全力进军二消市场。

一、构成及占比,景区内的二次消费

概念:指除进入景区必需的首道门票消费外,游客在景区内进行的其他所有消费的统称。

包括:景区交通、景点门票、休闲娱乐、旅游商品、餐饮、住宿等多种类型,游客可自主选择参与和消费。

不同类型二消包含不同子产品:

☑景区交通类二消主要有电瓶车、停车场、索道、小火车、游船等;

☑景区门票类二消是指除去进入景区必需首付的门票外,游客在游玩博物馆、故居、寺庙等再次支付的费用;

☑休闲娱乐类二消是指景区内的游乐项目、文化体验、演艺、体育活动、采摘等活动;

☑旅游商品类二消是指在景区内的工艺品、零食、特产、特色纪念品等产品;

☑餐饮类二消是指在餐厅、咖啡厅、酒吧、茶楼等发生的消费;

☑住宿类二消是指星级酒店、民宿、木屋、营地等住宿设施;

☑此外,还会有在景点内的导游服务等。

中国旅游用户在游览国内景区时:

在餐饮类二消产品消费的人数占比78.60%;

在购物类二消产品消费的人数占比70.80%;

在景区交通类二消产品消费的人数占比58.70%。

可见,游客更愿意在景区中进行餐饮、交通、旅游商品等二消产品的消费,因此,景区可适当引进餐饮、交通、旅游商品等方面的二消产品。

二、景区二消产品配置

为了更准确地为景区创造二次经济,不能一味在餐饮、交通、旅游商品上打造二消产品,合理增加二消产品要看景区的类型。

1.自然类山岳型景区

山岳型景区的游览面积大且地势高差变化明显,对游客体力消耗较大,可适当增加景区交通产品及高空体验项目等二消产品。

如今,越来越多游客青睐乘坐景区交通。观光车、地轨缆车等,不仅直达核心景点,还能欣赏沿途自然美景。

部分景区由于地理环境限制必须以索道等换乘交通将乘客搭载至核心游览区。因此景区交通也被称为类门票项目,是景区中游客参与率较高的二消产品。

山岳型景区除了可以打造交通型二消产品,还可以打造一些高空体验类二消产品。

山岳型景区景色壮丽,途中鬼斧神工的自然风景令人叹为观止,以山岳的高差景观为特点,打造休闲趣味或惊险刺激的高空体验产品,成为近年来景区最受欢迎的二消产品。

举例:玻璃栈道,将玻璃结构创意性与景区栈道相结合,并因此衍生出了市场上一系列玻璃类型体验项目,并为景区吸引了大量的客流。

悬崖秋千、高空飞行、攀岩、蹦极、森林滑道等惊险高空体验项目也深受欢迎。

2.自然类水利型景区

自然类水利型的景区可以引入的二消产品主要是以赏水、戏水为主要游乐方式的休闲娱乐项目。

自然类水利型的景区包括峡谷、河流、湖泊、水库、湿地等等类型,引入皮划船、快艇、游船等以赏水、戏水为主要游乐方式的休闲娱乐项目,可以充分让游客在体验戏水乐趣的过程中,通过近距离感受大自然的美,多一种放松心情、释放压力的方式。

举例;近年来,水上极限运动也是受到了大众的欢迎和青睐,具有较高的观赏性和参与性。如:水上飞船、水上飞行器、滑水等。

3.自然类草原型景区

草原旅游是以草原辽阔的空间、独特的游牧文化、差异化的草原气候、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亲近的动植物资源等为依托,满足人们别样的观光、度假、文化、娱乐、探险等旅游需求的体验式旅游。

因此,可以增加一些草原特有的休闲娱乐活动,如:射箭、蒙古包特色住宿、篝火晚会等。

4.自然类沙漠型景区

沙漠地区以特殊的自然和人文环境为背景,强烈的地域差异和文化差异对回归大自然、返璞原生态诉求逐渐增强的旅游者构成很大的吸引力。

因此,可以增加滑索、索道、观光车、滑翔伞等形式的二消产品,经过升级改造,进而打造出具有沙漠主题特色的体验项目。

5.人文类古城古镇型景区

古城古镇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历史气息以及至今为止仍保留着的生活方式、生活环境,吸引着大量游客前往。

人文类景区大都以建筑及街道为空间承载本体,因此可以引入较多二消产品:

①场馆小门票(城楼、宫殿、故居、寺庙、博物馆等)

②特色餐饮(餐厅、酒吧、咖啡厅、茶吧、冷饮店等)

③旅游商品(工艺品、特产、服饰等)

④文化体验(传统工艺、换装拍照等)

⑤主题住宿(客栈民宿等)

⑥民俗演艺(戏曲、非遗等)

⑦商务会议

⑧研学

⑨游船

在引入二消产品时要注意各二消业态的比例,根据自身游客量的情况,酌情引入二消产品。 

6.人造类主题乐园型景区

主题公园大都采用一票制模式,游乐类项目基本包括在票价中,因此,二消产品主要以餐饮、住宿、旅游商品三大类为主。

国际品牌乐园依靠主题IP以购物占比最高;而中国主题乐园及景区二消核心支撑越来越趋向食品餐饮。

7.通用型

部分二消产品能适用于大多数景区并为景区带来一定营收。

①多元化的住宿形式

便利、舒适、特色的住宿环境和服务是景区二消的类型之一,根据景区的开发条件不同,部分景区可在景区内设置规模的住宿和床位,游客可在景区进行多日的活动。在景区一定距离内设置住宿产品有利于延长游客的游览时间。

②彰显地域文化的主题演艺

“景区+演艺”的形式是以游客为主体,依托景区山水、古镇风情或主题乐园,结合歌舞、马戏、杂技、曲艺等艺术形式,呈现出的主题商业演艺活动。

③优势

彰显地域文化、溢出价值高、区域影响力大。因此旅游演艺因为生动、直观、表现力强等原因逐渐成为景区的标准配套,并可以结合景区的实际情况选择室内剧场和室外实景两种模式进行文化艺术创作和表演。

不同类型景区可选择的二消产品也不同,只有根据自身特点选择合适的二消产品,才会以最小成本获得更大利润,创造更多价值。

此外,还要根据景区自身特点,深度挖掘游客兴趣爱好,多研发参与性比较强的体验性项目,增加旅游的娱乐性。

2021自由行大数据,暴露我们“彻底被颠覆的旅行”

1月28日,中国旅游研究院与马蜂窝联合制作的《2021全球自由行报告:我的中国,真好玩!》(以下简称《报告》)发布,大数据调查显示,疫情两年后,国人的旅行方式发生根本性变化。而且,这一系列变化将长期存在,最终深刻影响我们的旅行理念和旅行方式,最终给整个旅游行业带来颠覆式变革
01
从“去旅行”到“出门玩”

疫情对旅游行业带来最严重的冲击之一,是“旅行”概念本身的改变。

以往,我们对“旅行”的定义中,“低频”、“中长途”、“异地”是核心要素,“旅行”需要准备、需要时间、需要用一生去完成。

疫情新常态下,“旅行”的定义被重置,核心要素彻底颠覆:

旅行频次上升。与 2020 年相比,2021年我们的旅行频次不降反升,年出行3次以上的游客同比上涨22%,年出行10次以上的游客占比3%。越来越多的人频繁出门,“旅行”似乎不再需要准备,说走就走,随时启程。

旅行天数减少。2021年,我们单次旅行的天数大幅缩短,61.60%的人旅行天数为1-3天;16.80%的人旅行天数为4-5天;6-8天、9-14天和15天以上天数的旅行分别占比11.10%、6.90%和3.60%。

大家开始将原本动辄7天起步的长途旅行,切分为多个1-3天的短途旅行,同时倒逼旅行频率大幅提升。

旅行距离缩短。旅行频次提升、旅行天数下降,旅行距离必然不会太远。出境停摆、跨省熔断,各地防疫措施限制,客观条件迫使中长途旅行不再流行,短途出游大势所趋,周边游全线崛起。

《报告》大数据显示,相较于2020年,2021年周边游增幅达到251%,一路高歌猛进,并且还在持续增长。对于很多人而言,旅行不再是陌生的异地,熟悉的本地也可以找到让自己释放旅行荷尔蒙的快乐目的地。

旅行人均消费稳中有升。有意思的是,中长途旅行减少,旅行人均消费并未相应降低,反而有所增长。大数据显示,在自由行人群中,人均消费在1000-2000元的区间占比最高,高达 48.5%,2000元以上占比27.6%。

《报告》认为,近两年旅游消费呈现出高品质、重体验的新趋势,旅游消费升级表现明显。年轻旅行者在追求出行体验时,更加愿意为高品质的产品及服务买单。

新一线城市年轻人后来居上。众所周知,北上广深的年轻人是自由行主力军,大数据显示,占比超过39.9%,过去多年他们撑起自由行半壁江上。不过,新一线城市的年轻人大不甘示弱,以34.1%位居第二,和第一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按照这一趋势,未来几年,新一线城市年轻人很可能成为自由行主力消费者,这也是消费市场下沉的典型表现。

《报告》显示,自由行客源城市TOP10,北上广深之外,成都、重庆、杭州、武汉、西安、南京紧随其后,美 食之都”的成都、坐落在拥有乌镇、普陀山等旅游 胜地浙江的杭州、现实版“赛博朋克”之城重庆,都为本地的旅行者提供了疫情之后“微度假”的美好目的地。

综合来看,曾经的“去旅行”已经被如今的“出门玩”替代,从形式到内涵,“旅行”都发生颠覆式变革。
02
从“去哪玩”到“玩什么”

疫情新常态下,人口流动受限,让大家对“去哪玩”的兴趣度逐步降低,对“玩什么”的兴趣度持续升高。特别对于Z世代,玩得新潮、玩得专业、玩得尽心,远比对一个陌生旅行目的地浅尝辄止的走马观花,更具诱惑力。

旅行不再是远行之后,我们需要更多“玩法”,于是,很多创新出现了。

“老地方”的“新体验”。熟悉的目的地缺乏神秘感,那就制造一些“新鲜感”。2020年起,国内很多旅行目的地不再一味复制网红打卡点,而是聚焦于制造旅行新玩法。

长白山不一定只有天池和滑雪,何不去农夫山泉水源地来一次“纯净水漂流”?长隆旅游度假区不光是参观,何不尝试一次夜宿海洋馆和海洋生物共眠?张家界美景不仅可以看,还可以去爬,来一把古法攀岩可好?

▲长白山矿泉漂流
这些新鲜的玩法,让年轻人对老旅行目的地再次充满兴趣。

“红色旅游”的“沉浸式体验”。2021年恰逢建党百年,红色旅游在年轻人中刮起一股风潮。与以往红色旅游严肃、正经、说教的氛围不同,很多景区将红色旅游与自然资源、演 艺、影视、科技等结合,推出一批红色文化深度体验游产品,为红色旅游融合发展注入了一股新鲜血液,让红色旅游成为对年轻人有着巨大吸引力的“新国潮”。

中国联通与四川石棉强渡大渡河纪念馆合作开发了5G+AR红色体验项目,使用了电影工业系统内常用的动作捕捉、CG建模相结合的方式展示红军强渡大渡河期间发生的几幕代表性场景。

例如,在当年机枪阵地的旧址,游客现场扫描实景,屏幕上就可以看到迫击炮神炮手赵章成和助手瞄准、发射、击中对岸碉堡的爆炸画面和声音效果。在安顺场旧街巷,游客现场扫描实景,显示两位红军战士在贴刷宣传标语,其中一位战士手提灰浆桶,另一位一位战士执刷子蘸灰浆往墙面上写字,并随着战士手写,标语逐渐显示出来。

“创新玩法”来“推波助澜”。2020年,周边游的火爆催生了“草坪野餐”;2021年上半年,向往自然带火“精致露营”;2021下半年,面向大海引爆“平民冲浪”;2022年初,“房车旅行”大有火爆苗头……

▲青海俄博梁“火星旅行”
每隔一段时间,总会有一个创新玩法,对年轻人的旅行推波助澜。以去年最火的“露营”为例,截至2021年11月,马蜂窝平台上关于露营的新增内容早已经超越 2020 年全年新增露营内容的总量,同比增长 235%。而由露营衍生而出的露营+飞钓、露营+桨板瑜伽、洞穴露营+探险等“露营 +”玩法则是今年最为马蜂窝玩家所津津乐道的潮酷体验。

03
从“逛景点”到“探秘境”

从旅游产业链视角观察,疫情带来最大的挑战,是供需严重失衡。

“人民群众日益暴涨的旅行需求与落后的旅游供给生产之间的矛盾”进一步被激化。在这种情况下,一大批新旅游目的地被狂热的旅行发烧友们探索并发现,造就了一批新网红成为必然。

《报告》披露了2021年中国新秘境TOP30,很多此前闻所未闻的旅行目的地榜上有名。

例如,排行首位的安岳石窟群,位于四川资阳,对于热爱石窟艺术的旅行者来说,在这里同时可观赏 368处石窟造像;位于陕西延安的甘泉雨岔大峡谷,有世界活丹霞、中国“梦之谷”之称。如果你已经去过张掖的平山湖大峡谷,或者美国的羚羊谷,那么到访甘泉雨岔大峡谷依然可以收获比“壮美“更多的震撼。

▲2021中国“新秘境”TOP30榜单
“新秘境”的出现反映年轻一代旅行者关注点变化的风向标。从风景到文化,国内的新奇小众景点在爱玩会玩的年轻人们的不断探索中走进大众视线,国内旅游缺的从来都不是资源,而是永远旺盛的好奇心,和永不停歇的探索脚步。

文化审美+旅行创新体验也在成为年轻人追逐的新潮流。所谓文化审美,是指人们的日常生活或文化娱乐与审美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的状态。随着新一代年轻旅行者文化自信和审美水准的不断提升,文化与旅游碰撞而出的美学反应,将成国内其他城市以及景区目的地值得重点关注与发展的全新增长点。

论 2021 年文化和旅游界的“顶流”,河南可谓当仁不让。

春晚《唐宫夜宴》的惊艳亮相,带动河南博物院全面出圈, 不少年轻游客在看完节目之后专程前往河南博物院,一睹妇好鸮尊、莲鹤方壶和贾湖骨笛等镇馆之宝的风采。此后,横跨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以及重阳的六大“奇妙游”系列更是每出一期就艳惊四座。加之全 景式沉浸戏剧主题公园“只有河南·戏剧幻城”、云台山汉服花朝节、真人版《魏孝文帝礼佛图》等项目的陆 续推出,河南凭借对传统文化的全新演绎,实力带火目的地旅游。

除了河南,今年同样把传统文化之美玩出新花样的,还有各大博物馆推出的、以考古盲盒为代表的旅游新 文创。以三星堆博物馆、陕西历史博物馆为代表的博物馆文创之所以成为深受年轻人喜爱的旅游“新国潮”, 与文创产品在审美方面的“进化”密不可分。

▲河南博物院考古盲盒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表示,2022年,旅游市场还将面临更多更新困难和挑战,但复苏向上的进程不会停止,创新发展势头不会减弱。

因此,尽管我们的旅行被彻底颠覆,但这种巨大变革,或许将为未来旅游行业的升级发展,带来意想不到的创新力或活力,值得我们支持和鼓励,更值得我们持续期待。

戴斌 :近处风景、在地生活与旅游业的未来

2022年春节假期的最后一天,文化和旅游部官方网站和中央电视台等权威媒体发布了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测算的市场数据。[1]受冬奥影响加上“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建设规划、首批国家级冰雪旅游度假区和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发布等政策利好,广大城乡居民出游呈“前稳后升”的态势,假日旅游市场表现好于节前预期。消费是理解旅游经济运行的钥匙,从需求侧的数据和供给侧的动态可以看出,旅游需求的基本面仍在,旅游经济的复苏进程并没有中断。受疫情和公共服务创新的影响,旅游动机、出行方式和消费结构均发生不可逆转的变化。面对需求的变化,唯有顺应者才能得生存,唯有变革者才能开新局。

一、消费在升级,市场在下沉

壬寅年春节假期七天,全国国内旅游出游2.51亿人次,同比减少2.0%,按可比口径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73.9%。实现国内旅游收入2891.98亿元,同比减少3.9%,恢复至2019年春节假日同期的56.3%。这组数据虽然不是很亮眼,还是好于节前预期的。我们注意到有业者评论,宏观数据包括了探亲访友、返乡过节和本地休闲度假者,旅行社和线上旅行代理商组织和接待的游客不多,因而获得感不强。确实,上述数据是由专业机构根据《文化和旅游调查统计制度》的技术性定义受权测算的,而不是根据旅行服务商特别是旅行社组织和接待的游客数据汇总得来的。将游客/旅游者局限于旅行社服务的观光休闲者和团队包价旅游者,而将探亲访友者、返乡过节者、自助休闲者、家庭度假者排除在外,既不符合国际通行的旅游者定义,也与旅游市场的直观感受相悖,更不利于现代旅游业体系的建设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目标的实现。应持的理念是正视旅游市场本来就是由刚性出行和弹性出游两部分需求共同组成的事实,通过新动能、新产品和新模式将旅行服务覆盖到更加广泛的出游人群。

只要有出游,就有获取目的地信息、客源地和目的地小交通、中转和居停而带来的餐饮、住宿、观光、娱乐、购物、通讯和社会交往等需求,包括自驾旅游者的加油、停车、保险、救援的需求。这些需求不会因为旅行商、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度假区的介入或者不介入而改变,当然,也不会排斥旅行商、星级饭店和旅游景区、度假区的任何程度的介入。如果能够为旅游者带来更多的安全、价格和品质的保障,旅游者为什么不选择专业的服务呢?从这个视角看数据,春节期间2.51亿出游人次和2891.98亿元旅游收入就是真实而有感的,否则就算是将上述数据扩大十倍,还是只有“热闹是他们的,而我什么也没有”的深深叹息。

春节期间,环球影城、迪士尼和欢乐谷等主题公园、度假区,以专业的推广、创新的产品、优惠的价格和浓厚的节日氛围吸引了本地的年轻客群到访消费,甚至出现“满房”和限流的现象,与那些远离客源地的自然和人文景区的温冷形成了鲜明对比。我愿意重复过去两年反复阐述的观点:不是旅游业定义旅游者,而是旅游者定义旅游业。正如国务院《“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所阐明的那样,旅游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的刚性需求,只要有好的项目、好的产品和好的服务,就不愁没有市场。所有能够为市民休闲和旅游消费提供优质产品的企业,自然就是旅游产业的有机构成。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一直关注农村居民和老年群体的出游规模及其消费行为。在共同富裕和乡村振兴的目标下,农村居民的精神享受和旅游权利应当,也必须得到应有的重视。调查表明,广大农村居民的休闲热情加速启动,不再仅仅满足于聚餐、饮酒、打麻将,而是更加向往更加多元、更高层次的精神享受和文化旅游,这就要求我们以更高的政治站位思考城市和乡村旅游权利的均等化课题。一个不关注年轻人市场的旅游业是没有未来的,而一个漠视老年人需求的旅游业也是经不住商业和伦理的双重考验的。从数据来看,农村居民和老年人出游市场近年来持续增长,已经形成了旅游业创新发展的新蓝海。2022年春节假期,农村居民积极参与探亲访友和近程休闲等旅游活动,出游比例达19.1%,全国出游游客中农村居民占比更是达到创记录的38.1%。调查表明,44.7%的回乡务工人员在回乡探亲期间,将逛休闲街区和购物中心作为首选,参与拜年、聚餐、棋牌等活动的比例仅为30.4%。一个城里人下乡,农村人进城的旅游市场新格局正在形成,并带动了中小城市和县域中心城市的游乐园、主题公园、经济型酒店、特色餐饮和旅游购物业态的发展。

二、游客在哪儿,业者就去哪里

疫情影响下的第三个春节,就地过年改变了往年一二线城市过年的空城现象。近程本地、近郊周边游带动客源地市场活跃度提升,居民出游距离较去年同期略有回落,旅游需求就近释放明显。29.1%的游客表示把中长线旅游变为省内、近程游,选择300公里以内出游的比重达91.4%。[2]出游时长也略有缩减,行程安排在1-3天的游客占比达86.8%。相对于一次多日远程出游,游客更倾向于在长假安排多次近程出游。从区域上看,南热北温、东升西降的格局并没有改变。受提前回家返程,反向过年的影响,主要务工输出地和传统客源地的旅游热度更高,四川、广东、江苏、湖南、安徽、湖北、浙江、河北、广西和河南游客接待人数居前。

从2022年春节假期各省接待的游客数据看,省内游客占比78.3%,省内外市游客占比26.1%。游客平均出游半径131.8公里,较去年春节同期减少1.5%;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8.3公里,较去年春节同期增长9.2%,呈现出游半径略有收缩,目的地活跃度上升的态势。也就是说大多数游客还是省内游或者市内游。尽管有冬奥带动部分地区的冰雪旅游,但是从总体上看,探亲访友、都市休闲、乡村度假还是春节假期旅游的基础市场,自驾旅游、家庭出游、小团定制、研学+非遗成为假日出游的主流模式,去郊区民宿“包个小院儿过大年”、在市区选个精品酒店就地度假也成为假日旅游消费的新亮点。

游客的需求在哪里,旅游业界的服务就应当跟到哪里。如果传统的业者不跟过去,文化、科技、金融等领域的跨界创业创新者就会跟过去。假以时日,这些新动能就会以市场的思维重新定义旅游市场的范围和旅游行业的边界。调查显示,91.4%的游客参与了文化体验活动,81.8%的游客参与两项以上文化体验活动。参观历史文化街区、博物馆、美术馆的游客分别达28.8%、45.4%和45.3%。为适应游客分享本地生活,参与地方文化活动的新需求,旅游市场主体也在培育新动能,创造新模式。春秋旅游开发的“微旅游”系列产品,包括党的一大、二大、四大会址观光巴士红色线路,以及“城市微旅游,建筑可阅读”主题线路和近郊区微度假产品,春节期间不仅没有打烊,反而加大了运营投入。多种创新项目获得了市民和游客的广泛认可,还被纳入了政府的公共文化采购目录。在疫情期间创新拓展的目的地运营板块,也在年末获得了应有的市场回报。[3]岭南商旅集团旗下的旅行社和酒店板块推出的文化休闲和旅游度假产品,满足了主客共享美好生活的节日需求,获得了商业和声誉的多重回报。[4]去哪儿网民宿平台途家主推的“包个小院儿过年”,让春节期间的独栋整院民宿的订单量同比上涨了56%,平均每晚价格达到 3126元,平均入住时长达到2-3天,加上餐饮等带动消费,客单价已经超过了万元。[5]

三、政府的每一份努力,游客都能感受到

一切自然和文化遗产,终将为本地居民和外来游客所共享。继西湖景区免费开放后,桂林象鼻山景区于今年除夕免费向市民和游客开放。假日七天,景区共接待游客74,333人次,同比增长111.85%,其中接待游客超过4万人,同比增长270.80%,市民同比增长32.98%。[6]景区作为流量入口,有效带动景区周边的餐饮、住宿和购物消费。象鼻山免费的一小步,是桂林建设世界级旅游城市的一大步,也为黄山、张家界、丽江等旅游支柱型城市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可资借鉴的制度创新样本。

旅游目的地是生活环境总和,景区、度假区、民宿、美食、集市、街区、文博场馆,从戏剧场到菜市场,一切能够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的实体空间,都应当,也可以向本地市民和外来游客开放。大众旅游进入全面发展新阶段,开始步入小康旅游,出行方式转向自驾、自助和家庭出游为主。近5成游客选择自驾游出行,选择和家人、朋友、情侣出行比重达76.6%,亲子研学、家庭休闲为主要出游动机,分别占38.4和50.3个百分比。那些基于文旅融合、主客共享的微旅游、微度假、小确幸、小欢喜,都可以文化、艺术、科技的名义,为居民和游客带来新体验。春节期间,安徽宣砚文化园推出“文化研学微旅行”、云南省博物馆融入实景剧本杀《古镇寻迹》、茂名积极推进“微度假”乡村旅游带,均受到游客青睐和追捧。主题乐园、冰雪大世界、森林公园等旅游空间,成为家庭游和亲子游的乐享地。各地发放的消费券、电子大礼包等促进消费政策助力旅游市场加速回暖,假日期间,22.0%的游客参与城市夜游。

文化、艺术、教育、科技已经成为建设现代旅游业的新动能,构建了春节假日旅游市场新格局。各地将非遗、民俗、民乐等传统文化融入旅游供给,丰富了民俗体验感,增强了游客参与度,广州、南昌、成都、武汉等多地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通过线上线下结合方式,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和节目展播,在丰富文旅供给的同时通过网络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创造条件。从三星堆青铜面具亮相春晚到“科技冬奥”的视觉盛宴,科技助力智慧文旅高质量发展。广州各地利用裸眼3D技术将传统彩灯挂满街头、成都打造非遗皮影新媒体艺术装置展、哈尔滨科技冰雕节等吸引游客驻足打卡。

释放冬奥效应,巩固“三亿人上冰雪”的阶段成果,积极培育冰雪旅游新业态。冬奥会开幕将春节冰雪旅游市场推向高潮,冰雪运动打破时空限制,北方市内城郊滑雪场引流明显,南方人乐于打卡室内冰雪乐园。假日期间39.7%的游客假日期间参与了冰雪旅游项目。将军山、长白山、北大湖、松花湖等滑雪场热度不减,太原五龙湖滑雪场票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达3倍,怀北、南山、军都山等北京周边滑雪场成为替代崇礼滑雪场的最佳选择。广州融创雪世界、上海SNOW ONE冰雪乐园客流增幅明显,滑冰、滑雪逐渐普及,冰壶、冰球等小众运动同时创造出新业态、新模式。滑雪热带动了雪场周边酒店和民宿量价齐升,丽江玉龙雪山周边酒店部分间夜价达4000元以上。得益于六盘山、神龙架、兴隆山等地滑雪热度上涨,宁夏、湖北、甘肃等省区的假日旅游市场复苏达到全国领先水平。

各地扎实做好疫情防控,预约出行的观念更趋稳固,没有发生重大旅游安全事故,也没有重大涉旅负面舆情,游客满意度保持较高水平。春节期间,局部地区出现降雪、低温天气,各地旅游系统积极做好假日市场保障工作,在丰富和优化文旅产品供给的基础上,营造温馨的节日氛围,提升游客舒适度和体验感,积极推动预约旅游成为假日出游新常态。全国300余家景区、博物馆联合多家旅游OTA平台共同搭建预约旅游专区,山西、广东、河南、哈尔滨、山东等多地发布“无预约不出游”出行提示。四川西岭雪山景区、重庆南天湖景区、金佛山景区和桂林象鼻山景区等多地实现100%预约入园。各地文化和旅游部门强化线下线上市场监管力度,通过全面排查、专项整治等方式有效维护假日市场秩序。济南、湖北、浙江等多地文化和旅游部门通过大数据、互联网等手段,对在线旅游经营者信息及上传的文字、图片等全面核查,进一步规范在线旅游经营市场,确保假日旅游市场平稳有序。

政府的每一份努力,游客都能感受到。2022年春节假期的游客满意度79.8,接近“满意”水平。

[1]如无特别说明,本文所引数据均来自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的旅游经济监测与运行团队专项测算和专题研究成果,感谢唐晓云博士、马仪亮博士、何琼峰博士和统计调查所、数据分析所、旅游经济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的全体同志的辛勤付出和专业智慧。
[2]我佃国土面积广阔、人口众多、省级、副省级、地级市、县区层级较多,相对于跨省游、省内游等行政视角的出游概念,出游距离和目的地游憩半径对于研判旅游市场和消费活跃度更有意义。
[3]公开信息来源于春秋旅游的官方网站和微信公众号,谢谢王正华先生和周卫红女士提供的专业信息。
[4]《广州日报》2月2日头版,《广府文旅大餐 传递浓深年味》。
[5]赵东山 ,《赔了两年后,这个春节,民宿终于赚到钱了》,载《中国企业家》2022年第二期。
[6]数据来源于象鼻山景区提供的入园接待统计,感谢桂林市旅游局的分享。

旅行的真正作用是什么?看完你就明白了

旅行就像小马过河一样,如果你不亲身体验、亲眼见识一下,你永远不知道旅行对你来说意味着什么?永远都不会知道自己其实有无限可能!

旅行是人生中的养分,通过离开自己所熟悉的环境去遇见新的人、了解不同的文化,会丰富你的人生,让你变得与众不同起来。
我们常说:身体和灵魂总有一个在路上。便一直在思考,到底如何才能找到诗和远方?到底旅行想寻找什么?或者说想得到什么?其实,每个人都需要在一个更广阔的世界里去开阔眼界。
旅行是放松、是见识,是走马观花,是用风景丰满人生!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完成世界的丈量,去寻觅能让心栖息之处。
旅行不是万能药,治愈不了你平庸的生活!却能让你的世界和别人不一样!
每个人的旅行都是独一无二的,重点不是去了哪里,看了哪些风景,而是通过旅行得到了什么。对于我来说,见识和眼见很重要。旅行中既有赏心悦目的美景,又有垂涎欲滴的美食,还有乐趣无穷的趣事。

当你看多了美景,遇到了更多的人或事,你会变得豁达乐观起来,而不再是一味抱怨,心态决定姿态。

旅行不仅让我饱览了美景,宽阔了心境,更让我找回了被柴米油盐磨损的灵气与鲜活!
古人云:“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是旅行让我明白,见识才是一个女人炫耀的资本。旅行就如同一本会呼吸的百科全书,你总能在其中接触到很多书本中没有的东西,慢慢地你的视野宽阔了,谈资也多了,人也变得更加有趣了,慢慢的自己就像别人眼中一本喜闻乐见的书。
当旅行和读书两者结合,可以让我看到多样世界观,知晓多重人生观,从而建立多元价值观,远离狭隘。看的越多,思考的越多,当一个人,见过世界的广阔、不同的生活环境、知道了生命更多的活法,便会慢慢思考自己要过什么样的生活?寻找自己人生的可能!
旅行不仅让我看到了生命更多的可能性,也让我开始重新思考人生和生命的意义。
有时候旅行,不只是为了看风景,而是为了让自己静下心来,停下来听听自己的心声,感受一下自己的呼吸。看庭前花开花落,看天空云卷云舒,看晴时满树花开,看雨时一湖涟漪。开始一种没有高楼林立,没有车水马龙,有的只是蓝天白云为伴,与晃晃悠悠的生活。

旅行让我收获的不止是美丽的风景,还有更澄澈安宁的内心。

两点一线的生活总会让人感觉如同在虚度光阴,然而旅行能让我遇上不同新鲜的事,如同给我平淡无奇的生活开了一道缝隙,这道缝隙里有青草和花香的气息,让我感受到生活中的美好,让乏味的生活总是充满了和别人不一样的乐趣。
因此,旅行不止是游山玩水,也让我的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乐趣无穷起来。
世界很大,但很多人兜兜转转,都走不出自己的心境。对于世界的探索,必须基于对现实生活享受之上的一种升华。现实生活中满足快乐的人,在外面也是快乐的,自己美好了,走下去就是脚踩莲花,步步生香;对我来说,旅行是脚下的路,更是心中的路。
旅行是去陌生的远方寻找世界上另一个自己。
人只有置身于陌生的环境中,才有可能真正的释放自己,从而获得不一样的人生体验。旅途中有欢乐,也有低落、有难过、有挣扎、有想念、有感动、有沉默,最后一切释怀。从前我总以为是旅行让我们认识了世界,现在我才发现,反而是透过旅行,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
都说美景养眼,而喜欢旅行的女孩也是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从头到脚,由内而外,都散发着有情怀的美感和气质,像阳光下的微风一样清新自然,人见人爱。而且旅行本就是一场体力运动,所以经常旅行的人身体新陈代谢更高,身体素质更好,常旅行的女孩绝大部分身材都不错。
喜欢旅行的人见识广博,对美都有自己独到的理解。
懂得如何欣赏美景、品味美景,内心随之也沉淀出更多美好的内涵,品味也会越来越清新自然,言谈举止也会变得与众不同。如果说,优雅的打扮可以学,但修养和内涵是学不来的,那是一种源自内心的沉淀与积累。渐渐地在旅行的耳濡目染中,自己身上焕发出一种优雅知性的美。

旅行可以接触和认识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也会很容易结识一些趣味相投的朋友。
当然,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成为朋友,遇见,只是一个美丽的开始,聊得来则继续聊,处不来就摆摆手,就此告别,继续上路。和爱旅行的人做朋友,或许他不能让你的世界永远日光倾城,但却能同你一起去看不一样的世界。是旅行让我朋友遍天下,让我拥有了志趣相投的蜜友。
旅行教会了我,感恩珍惜所遇见的一切,然后回馈出去,做一个温暖而有爱的人。
出门在外时,便会发觉所有东西都来之不易,能够有机会踏上旅途看世界,少不了家人的支持、朋友的鼓励以及所有路上遇见的人们。也因为距离的关系,使我更能看见所有人的好,进而去珍惜与感谢他们。每一段旅程,都会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善良、有爱心。

余光中说:旅行的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
而一次美好的旅行,足以改变你今后相当一段时间的生活状态。可以说,旅行是建造美好梦想和树立幸福人生观的最好导师。慢慢的,你便会发现,旅行教会了你成长,让你变成与以往不同的自己,一个更美好、更自信的自己!

刘锋:2022旅游业怎么办——顺势变革 守正创新

编者按:这是全经联文旅产业委员会主任、巅峰智业创始人刘锋连续第7年的新年开篇,从《2016创新升级 改革拓展》《2017旅游业内容为王》《2018优质旅游 体验至上》《2019提质发展 运营为要》《2020峰回路转 向阳而生》《2021从心出发 旅游破局》,再到《2022顺势变革 守正创新》,连续7年为业内奉献思考,已经变成一种坚守和期冀。

刘锋博士

全经联文旅产业委员会主任

巅峰智业创始人

2021年,我们经历了“荆天棘地,生气索然”的考验,感受了“行路难,难于上青天”的艰难,留下了“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毅。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2022年,怎么越?八个字:“顺势变革,守正创新”。2022年大概率还是会很难,犹如逆水行舟。东坡有言,“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因此更要因势利导,顺势而为。顺什么势?顺发展大势、顺市场大势、顺科技大势,把握机会创造价值。变什么革?要以理念、机制、产业变革为重,所谓“天地革而四时成,顺乎天而应乎人”。守什么正?守本心,敬本业,立本职。创什么新?要破定式,以健康化、数智化、体验化、运营化之“四化”,破局前行。顺势变革和守正创新,是对立统一的关系,在“变化”中抓住“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同时又要与时俱进,创新求变。唯此,方能乘风破浪,攻坚克难,立于时代潮流。愿所有坚持,都能换来柳暗花明。

一、顺势

顺大“势”

,方成“事”

放眼世界,国际形势风云变幻,全球经济下行压力依然甚大;纵观国内,多重挑战持续叠加,我国经济社会发生深刻变革。只要认清形势,把握机会,顺势而行,还是大有可为的。

1

顺发展大势,稳中求进

回望2021,短时复苏,热点频现,暗淡收尾。这一年,复苏迹象初显,周边游、红色旅游、大西北旅游热度持续上升,北京环球度假区开园、剧本杀、元宇宙成为新热点,河南文化旅游成功“出圈”。这一年,疫情此起彼伏,旅游起起落落,暴雷、倒闭、歇业、内卷、躺平……不断刺痛着旅游人的神经。

看形势,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总结指出,中国经济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成为2022年我国经济工作主旋律。多位经济学家预判,今年我国经济增速大概率会放缓。按照文化和旅游部最新要求,3月15日之前跨省团队旅游及“机票+酒店”业务恐将难以全面恢复。疫情和经济是我国旅游业复苏的两个最大变量。如何应时而变,考验着整个行业。

新征程,顺势而为,精准制导,稳中有进。中国旅游业发展四十多年,已经从大规模增量建设,进入存量提质改造和增量结构调整并重的阶段,高质量发展成为目标和主题。拥抱变化,有限目标,主动作为,2022年旅游业要精准制导,稳中有进开新局。

2

顺市场大势,危中寻机

展望2022,我有一个总的判断:上半年旅游市场复苏仍将很难,面临巨大挑战,希望在下半年能有转变。但我也一直认为,怎么在挑战中看到机遇、抓住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从宏观来看,文旅依然是国家扩内需战略的重要支撑。我国有14亿人口,其中有4亿中等收入群体,5.1亿“一老一少”群体,4亿80后90后,2.6亿Z世代,针对不同细分客群刚需的定制游、研学游、亲子游、老年游、康养游等专项市场前景广阔,大有可为。

从中观来看,旅游市场本地化、近程化特征更加突出。旅游比以往更加融入城乡、融入生活。周边游、短途游、自驾游、微度假等成为新常态,城市休闲和乡村旅游迎来有利契机。

从微观来看,数智文旅、沉浸式体验、夜间旅游、冰雪旅游、红色旅游等仍将是重要风口。

3

顺科技大势,拥抱未来

数字“新基建”日臻完善,科技革命如春风化雨重塑旅游生态。

科技成为文旅新动能。爆火的河南卫视《唐宫夜宴》《端午奇妙游》等系列节目,将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创新融合,将虚拟场景和现实舞台结合,震撼国人心灵,掀起河南旅游热,正是科技赋能文旅创新发展的生动写照。

数智体验新时代到来。“元宇宙”横空出世,虚拟和现实相融,“文化+科技+旅游”将进一步深化,旅游新场景、新物种、新体验将不断涌现。

过去未去,未来已来。过去代表的是深厚积淀的历史文化,科技代表的是驰骋未来的发展趋势,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是旅游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双翼。当然,我们也不能趋附风雅,为了文化而文化;也不能为赋新词强说愁,为了科技而科技,要少些忽悠多些匠心、少些急功近利多些脚踏实地、少些浮躁多些纯粹。

二、变革

变则通

,通则达

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时代、大数据时代、大众旅游时代……这些时代特征都会对我国旅游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推动着我国旅游业的深刻变革。

1

理念变革

——品质与创新成为关键词

“理念的变革,标注思想深度,决定行动力度。”未来我们要用新的发展观指导旅游业发展。

品质是必须。一定要转变认知,把原来同质化、低端化、粗放化的产品转向特色化、品质化、个性化、生态化的产品。大浪来了,就能看出谁会不会游泳。以人为中心,做好产品、做优服务、做足体验,仍是立身之本。

创新是必修。在高度同质化的时代,我们的出路就是创新。顺应时代潮流,满足客户需求,为客户创造价值,用创新来更好的应对时代变化。在创新过程中,我们要很好的思考,我是谁,我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要做好转变的准备,用未来要求现在,用明天指引当下。

2

机制变革

——从脆弱到强大,从I到WE

时代变了,机制也要应时而变,墨守成规只会裹足不前。

建立反脆弱机制。不要浪费一场危机。每一次大危机,都隐藏着根本性改变的机会。旅游企业要具备危机意识,变被动为主动,改善企业经营理念,构建灵活的组织结构,前瞻性推进战略调整和业务布局,提高风险抵御和适应能力。也需要政府出台一系列相应的帮扶政策增强行业“抗疫”力。

建立责任机制。做文旅要有敬畏之心,更要有责任心。恒大暴雷其实并不意外。15家恒大童世界5年未开园一家,文旅不过是一种拿地幌子,如此这般“挂羊头卖狗肉”现象不胜枚举。做文旅要认识到企业的能力边界,时刻保持清醒认知,在扩张与收缩间进退有度。

建立共生机制。旅游涉及面很宽很广,靠哪一家也不可能把所有的事做完。因此,需要用心整合各方资源实现共生、共赢。要从I到WE,形成合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3

产业变革

——发展方式和产业结构是两大突破口

疫情摧残叠加旅游业转型阵痛,加上消费升级和科技革命推动,旅游新一轮产业变革蓄势待发,亟待在高质量发展路径上谋求突破。

发展方式变革。中国旅游经济发展的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传统“跑马圈地”的粗放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旅游发展重投资轻消费、重建设轻运营、重规模轻质量、重形式轻内容、重硬件轻软件等问题依然突出,需要进一步优化旅游业发展方式,全面提升旅游业效能。

产业结构变革。当前,我国旅游产业结构存在的一个突出问题是供需不匹配。一方面低水平、同质化、粗放式的旅游产品服务供给仍大量存在,疫情已经做了一次行业的自滤,大浪淘沙,优胜劣汰。另一方面高品质、个性化、精细化的新业态产品和休闲度假产品更新缓慢,疫情更是延缓了这个进程,但也给了更多蓄力的时间。当前仍是低端结构性供给过剩与高品质结构性短缺并存的局面。此外,中国旅游研究院戴斌院长提出的“在旅行服务领域去旅行社化、在旅游住宿领域去星级酒店化、在旅游休闲领域去景区化”,都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三、守正

守正笃实

,久久为功

守正,即恪守正道,就是要牢牢把握住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在百年巨变的大背景下,树立长期主义的专业价值观。守正,就是守本心,敬本业,立本职。只有守住了“根”与“源”,才能根基稳、方向正、力量凝。

1

守本心——心散则百散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本心比金钱更重要

本心即本性之心,就是初心、真心。在当下,守本心,就是克服畏难心、恐慌心、焦虑心,树立信心,守得云开见月明,让时间成为衡量价值的最好标尺。文化旅游上承家国情怀,下接人间烟火,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旅游业“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当前国内大循环背景下,文旅是提振消费的主力军,是引领消费升级的主渠道,文化和旅游的发展质量,直接关系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质量。虽然冬天会很长很冷,但也是疫情的最后一个寒冬,所以我们要守住本心,做好最坏的打算,同时朝最好的目标努力,奋力活下去,并且活的更好,活的更持久。

2

敬本业——不变等死,乱变找死

守住自身优势主业

本业就是本来所从事的行业。日本有3000家两百年以上的企业,企业长寿的最大秘笈就是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幻,都踏踏实实地坚守本业。做生不如做熟,做熟不如做透,专注本业是十分难能可贵的品质,也许会失去某些潜在机会,但同样可以规避不确定的风险。现在文旅行业有两个非常重要的赛道,一是城市更新,二是乡村振兴,基本上把祖国的大空间全部囊括起来,文旅企业只要守住本业,择机破局突围,就有希望峰回路转,柳暗花明。对于巅峰智业而言,我们会更加注重内功修炼,精于专业,深耕细作,做好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全过程服务的主业。比如我们已服务广东省连平县一年有余,打造了连平乡村振兴5.0模式,树立了一个乡村振兴的旅游样板,这就是精耕细作守本业的回报。

3

立本职——

要当好产品、好服务、好内容的三好生

本职,就是自己所从事的职业。对于文旅人而言,真正创造好产品、好服务、好内容,让大众所接受、认可和喜欢,把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把对客户服务的能力做到极致,这就是我们的本职。旅游业的本质就是要让游客通过差异化的体验,让生命变得更加美好而辽阔,让人更好地成为人。所以大道至简的一句话,就是要能够打动游客的心。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大体都有12个头的需求,有看头、有玩头、有住头、有吃头、有买头、有说头、有行头、有学头、有疗头、有拜头、有享头,做好了这11个头,自然就会有回头。只有真正走进游客的心里头,有同理心,能换位思考,能真正理解他的甜点、痛点和兴奋点,才能够找到你的卖点、盈利点和增长点。

四、创新

“四化”并进

,破局前行

创新的本质是突破,即突破旧的思维定势,产品定式,模式定论。创新与守正辩证统一,相互促进。文旅产业的创新发展,除了诗和远方,还要有市井和烟火,有科技和温度,有虚拟空间和有趣灵魂。

1

健康化——触摸人间烟火气儿

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

大健康时代已经来临。全民健康意识因“疫”提高,健康生活成为关键词。习总书记说,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明显、城市生活压力增大、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亚健康人群增长、环境卫生问题凸显等,健康产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契机。

2022年健康旅游发展有三大热点方向。一是体育健康游,今年有北京冬奥会、成都大运会、杭州亚运会、卡塔尔世界杯、世俱杯等大型赛事,体育大年或将体育健康旅游推向热潮;二是绿色健康旅游,“双碳”目标催生的绿色交通、绿色住宿、绿色餐饮、绿色景区、绿色购物、绿色演艺等将成为潮流;三是中医健康游,中医在抗击新冠疫情中发挥的重要作用,2.6亿的Z世代养生大军,以及国潮养生风等传统文化的复兴,将使中医健康游持续兴起。

2

数智化——游前、游中、游后全程在线

数智让旅游管理与服务更高效

数智化让“说走就走的旅行”变成现实。打开手机应用,酒店、交通、门票、美食等在线服务一应俱全,旅游让生活更美好,数智让旅游更高效。比如北京环球影城、上海迪士尼等大型主题公园由于数智化的管理与服务,大大提升了运营效率,游客可通过官方app预定门票,查看游玩线路,查看排队时间等,节约了大量时间。

数智化让管理与服务更高效。在数智化应用中,产品和服务是核心,线上与线下融合是关键,客户数据的有效获取和利用是发展的动力。比如我们开发的“文旅好IP”微信小程序,是一款文旅企业营销的数字化工具,可以提供在线品牌库查询、精准供求对接等服务,目前已有上千个优选商家入住。所以说,用数智化手段加持,提供高效的管理与服务,是旅游企业疫后振兴发展的必要举措。

3

体验化——快速找准新赛道

万物皆可沉浸的体验时代来临

“新场景+新物种+新体验”大行其道。万物皆可沉浸、皆可互动体验的时代已经到来。从全息光影餐厅到VR酒店,从“剧本杀”角色扮演到沉浸式主题公园,从数字体验展到AR旅游纪念品,沉浸式体验为消费提供了新场景,为文旅发展提供了新动能。“新场景+新物种+新体验”核心特点,就是做足做极致1个主题功能+沉浸式场景+延伸业态+IP复制与扩张力,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全新的旅游空间载体和体验方式。

“文化+科技+旅游”风头正劲。高科技为旅游演艺注入生命力和灵魂,让旅游演艺创意实现无限可能,并且有些高科技本身也成为旅游演艺体验的有机组成部分,为旅游演艺高效发展赋予了巨大潜能。比如刚刚获得年度“旅游科技创新项目”提名的《天仙配新传》,以及《悟道·汉仙岩》、《顺德欢乐海岸空间秀》等,通过国内顶级高科技舞台技术,真正给观众带来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的多元全新顶级体验。

4

运营化——从流量到留量,实现

全要素、全场景、全生命周期运营创新

匠心运营要做到极致。你用几成的心思,市场就会给几成的反馈!打造以人为本的软硬服务,以运营为导向,以终为始,从重开发转向重运营,从重物到重人,从重硬件到重体验,变过路客为过夜客,变观光客为休闲客,变休闲客为度假客,变度假客为生活常客,最终实现从流量到留量。

做好运营经济。高颜值是外壳,好内容是灵魂。内外兼修才是可持续运营的法宝。运营不单是设计出一个有颜值的空间,更重要的是商业逻辑、产品适配、对客服务、品牌营销、用户画像、体验沉浸、盈利模式等多个纬度的跨领域、跨专业的运营创新整合。要真正的跳出门票经济,紧紧抓住游客的需求,整合各方赋能内容和产品,并通过精准精彩的营销卖出去。比如2021年各博物馆、主题公园等参与的文创雪糕大挑战,折射出文旅消费逐步走向“线下产品消费—线上内容生产—线下营销反馈—再次体验”的闭环,实现了文旅业生态环境的重构。这对以门票经济为主的传统景区,提供了新的可能和启发,是运营思维的一个成功实践。

长河曲折却东流不改。市场始终在,消费不会没,产品、服务与模式要顺势变革,“守正”“创新”将成为主旋律。

对未来最大的慷慨,是把一切献给现在。我们要在不确定的过程中把握确定,在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中面对未来、引领未来、成就未来。

既然选择了远方 , 就不惧风雨兼程!

顺势变革,守正创新,花开有期!

///

致敬:

2021年陨落的旅游业“巨星”:郭来喜、陈安泽。

1.8亿春节出行背后,2022旅游业8个新趋势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文丨空间秘探(ID:MESPACE007),作者丨郑豫舟

在多省市疫情突发影响下,2022年的春节假期较之“史上最冷清春运”的2021年更冷一些。根据交通部门综合预测,2022年春运全国发送旅客11.8亿人次,而这一预测数据在2021年,则是17亿人次左右。

在疫情影响的第三年,不少旅行者已习惯了本地游、周边游等出行方式,但一些新的旅行趋势,同样值得关注。

趋势一:冰雪旅游将打破地域、季节隔阂

北京冬奥会的开幕,无疑让冰雪旅游从小众走向大众,更从北方延伸至南方。携程数据显示,今年春节前三天的滑雪门票订单与去年相比增长33%,滑雪酒店的订单量同比增长52%。2月4日,以“冬奥”为关键词的搜索热度增长200%。

与此同时,冰雪旅游也不再是北方人的专属,因为稀有而对冰雪有天然好感的南方人,更易被打动。飞猪数据显示,虎年春节冰雪旅游订单中,客源地前十城市依次为:北京市、上海市、广州市、重庆市、成都市、杭州市、深圳市、武汉市、济南市和大连市。其中,南方城市占据七席。

景尚旅业集团营销事业部总经理李扬表示,今年春节初四至初六天气晴好,安吉云上草原滑雪场的门票预订量已经达到去年的2倍,度假区官方酒店1168星空天文酒店、松鼠部落酒店及云山境度假公寓酒店接连3天满房。客源主要来自本地及周边的年轻人。

未来,随着越来越多上市旅企将瞄准冬奥会带来的冰雪旅游热,推出相关旅游产品,冰雪旅游将成为一种无关季节、不论地域的高频次产品。

趋势二:主题型旅游将成为出行主流

在过去,最普遍的旅游方式是跟团打卡热门景点,但随着疫情的发展,旅行者们开始根据自身喜好,选择不同的主题型旅游。除了前文提及的冰雪旅游主题外,亲子游、康养游、夜游等不同旅游主题,吸引旅行者前往新目的地。

以夜游为例,携程数据显示,今年含有夜游类景区的订单占比达35%,含有夜游的景区报名增长更高。已经火到限流的自贡·中华彩灯大世界,春节期间搜索热度环比上个月增长300%。

在此之前,从房车游、露营、冲浪的兴起,我们不难探知,“主题”已经开始成为年轻一代的重要出游选择。据穷游网发布《会玩的中国人:2021年国人旅行新趋势》显示,周边游、当地美食、文化艺术、户外旅游、特色酒店,已成为最受欢迎的主题玩法TOP5。

趋势三:博物馆旅游将持续火热

近年来,博物馆旅游成为一种热潮,更带动了博物馆的蓬勃发展,据相关统计,目前国内各类博物馆已经达到5535家,在携程上,国内博物馆旅游线路更是已达近千条。

不过,相比起国外已经颇为成熟的博物馆旅游,国内的博物馆旅游的发展,仍在由“冷”到“热”的积极发展中。春节期间,不少博物馆就成为热门目的地的“座上宾”。位于江苏扬州的中国大运河博物馆成为热门旅游打卡地,仅在去年试运营期间月观众量就达 25 万多人次,新春第一个开放日就预约满员。携程报告则显示,故宫博物院依然占据着文化艺术的头把交椅,而神秘的古蜀文化也吸引大批游客前往三星堆博物馆探索。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火热之下,国内博物馆仍存在IP乏力、科技失温、文化变现困难等诸多问题。在博物馆旅游将持续火热的2022年,需快速进入2.0阶段,不止做网红,更要做文化的新时代“看门人”,既有专业的素养,也有当代潮流的触达。

趋势四:度假目的地将再度回归乡村

度假目的地经历了从乡村到城市,再回到乡村的演变。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一系列“乡村+”的优秀目的地诞生,如黄河宿集、计家墩理想村等。

携程数据显示,乡村酒店的订单量较去年春节期间增长1倍以上。预订用户主要以80、70后为主。同时,携程集团于2021年打造的携程度假农庄,也在春节期间取得不俗表现。截至2月5日,携程度假农庄系列产品日均订单量环比上月上涨10%。

过去的乡村度假,承载的是乡村的好山好水好风光,是对乡村的“消耗”,如今的乡村度假,则是底层设计和运营共同作用于可持续的有机商业,实现新的发展,吸引更多更高净值的旅行者。

趋势五:中华文化表达将为目的地带来独特吸引力

携程数据显示,既展示了宋朝文化底蕴又拥有打铁花、水光秀等年俗表演的开封大宋武侠城,今年春节在携程的门票订单同比增长273%,游客纷纷前往景区体验夜间非遗和民俗表演。

文化正为旅游产业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随着年轻人对中华文化日益热衷,越来越多以文化为基底的文旅产品得以诞生,并颇受追捧。

如” 只有河南 · 戏剧幻城 “在2021年异军突起,以黄河文明为创作根基,将实景演出和情景体验两种艺术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构建一种全新的旅游演艺形式。公开数据显示,《只有河南 · 戏剧幻城》2021 年接待游客 50 万人次,实现收入 1.4 亿元。

此外,因唐宫夜宴、中秋奇妙游等传统文化走红的河南,也在过去一年的旅游业中收获颇丰,文化和旅游部数据显示,2021年国庆期间,河南旅游收入位列第5,接待人次位列第2。

河南在中华文化旅游项目上的不断推陈出新,无疑是其成为新一代“网红目的地”的关键。马蜂窝旅游研究院院长冯饶分析道:“国内年轻人文化自信的不断提升,是文化类目的地和景区实现逆势增长的主要动因。但想要从‘蹿红’到‘长红’,则需要旅游从业者通过对年轻一代文化审美的精准判断,打造出更多旅游消费新场景。”

趋势六:城市将被更深度探索

携程研究院行业分析师方泽茜表示,今年春节近程本地游趋势明显,全国各大景区、都市繁华商区、历史人文街区等熙熙攘攘挤满了过年的人群。携程数据显示,虎年春节超八成游客选择在本地逛景区,本省景区门票占比高达82%。

在过去一年,我们曾介绍过“城市考古”这一深入城市肌理的新旅行方式,未来,随着对国内旅行的持续探索,城市内的新地标、新玩法也将被一一挖掘。

正如穷游网报告显示,超过95%的旅行者,对于城市内深度旅游项目感兴趣,历史文化、美食探险、古建筑、民族特色、潮流艺术展览成为最受用户青睐的主题。整体来看,用户更注重在地文化的内核挖掘,文化认同感越来越强。

趋势七:自然风光关注度将持续走高

在携程发布的《2022年春节旅游总结报告》中,22城公布的热门景区TOP5不乏自然景区、国家森林公园等,如盐城的大洋湾生态旅游景区、黄海森林公园,云南的青龙峡、鸡足山、玉龙雪山、苍山等。

近年来,旅行者们对自然风光目的地的关注度同样颇高,穷游网报告显示,去年十月正式公布的第一批国家公园名单,超过一半的穷游用户至少去过其中的1个,83.6%的用户未来计划前往。

不过,不同于过去为了增长见识而前往景区的出行目的,如今的旅行者面对自然风光目的地,有了更多出行目标与出行方式,自然美景、风光摄影、观赏动植物、研学旅行成为吸引旅行者们探索国家公园的四大主要因素,而徒步、露营则成为亲近自然的新方式。

趋势八:环保理念将贯穿旅途

随着“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这个重大战略目标的提出,以及旅行者素质提升,旅游业的绿色环保话题,也正在成为主流趋势。

春节期间,多个目的地倡导旅行者低碳出行,践行绿色环保。在此之前,穷游网对“负责任的旅行”的持续倡导,更多旅行者践行了负责任的理念。其中,97%的用户愿意参与生态保护相关活动,92.3%的旅行者甚至愿意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改变自己的旅行方式。在旅行时,56.4%的用户想参观野生动物救助中心/庇护所。同时,67.8%的旅行者不观看动物经训练后非自然的娱乐性表演,如海豚表演,马戏团动物表演等。

“环保”是一个需要时间验证,需要整个行业以全新的态度关注这一世纪大课题,其终将在旅途中占据一席之地,成为不可忽视的重要细节。

不难发现,上述的8个趋势,在过去的几年间,均已有所显现。有专家指出,“过去两年的市场火爆现象,并不代表整体市场供给结构的真正优化。到了第三年、第四年,随着旅游产品大规模创新并不断迭代更新,才能确定是真正的趋势。”吹尽狂沙始到金,已进入下一个阶段的旅游业,才更值得我们期待!

十位中外大咖、6000字最新深度研判:说清2022年旅游业的危难与新机

疫情到底什么时候结束?2022年是更困难的一年,还是将守得云开见月明?

恍惚两年如一瞬间,我们个人或行业征程中已被凿下的深刻印痕,清晰可见,但这些越加萦绕我们脑际的问题,却还没有一个明晰答案。

黎明曙光终将出现,被黑夜侵袭的肌体终会迎来新阳的沐浴。

疫情第三年,我们能做的依然是奔涌向前。

于此,执惠推出春节特辑,邀请文旅业者大咖执笔成文,凝练所行所思,以拨云见雾。

第四篇,执惠摘选国内外10位大咖公开发言等信息,观点交叉碰撞间,展现一个更立体丰富的2022年旅游业前路图景。

疫情进入第三年,其依然是左右旅游业复苏的关键因素,今年的旅游业开局并不乐观。

中国旅游研究院近期下调了2022年旅游经济预测数据,其发布的《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分析与2022年发展预测》指出,2022年,疫情仍将是影响旅游复苏最大的不确定因素,全年旅游经济预期下调为谨慎乐观,预计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39.8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1万亿元,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近七成。预计出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达2成,恢复至2019年的2-3成。

近期,世界旅游组织表示,预计2024年全球旅游业才能完全恢复至疫情暴发以前的水平。而此前,该组织秘书长祖拉布·波洛利卡什维利宣称,全球旅游业最有可能在 2023 年之前恢复到大流行前的水平。

2022年的旅游业已有多个声调:更加困难的一年、旅游行业活下去最重要,更多更新的困难和挑战、国内旅游大体走向正常化……当前仍难,未来仍可期,是一条主线;另一条主线是,在复苏进程向上中,政府、企业等都需要更多的积极作为。

我们摘选国内外10位大咖观点,他们所思有交叉重叠,有碰撞,也就构成了一个更立体客观的2022年旅游业图景预判。

(除国外人士外,以下内容主要按作者名字首字母顺序呈现)

一、顶度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裁陈向宏:现在旅游行业活下去最重要

两年来,我总结我们旅游行业是“四个减少”、“四个增加”。

“四个减少”:第一,游客量减少;第二,景区的效益减少;第三,员工的收入减少;第四,我们的信心减少,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我们从业者的信心减少,外界对我们行业的信心也减少。

“四个增加”:第一,成本的增加;第二,负债的增加;第三,贷款难度的增加;第四,稳定员工的难度增加。

我一直在说:现在旅游行业活下去最重要。下一步如何活下去?

第一,要呼吁全社会提振对旅游行业的信心,这点尤其重要。我认为旅游行业将会是疫情好转后恢复最快的行业,所以我们一定要有全社会的信心,旅游行业是经济行业的晴雨表。

第二,希望政府出台实实在在的纾困政策。房土两税免交、养老保险金缓交等政策,来帮助解决我们切实面临的问题。同时,希望能解除或临时解除一些对我们旅游行业的传统限制,比如对一些政府会议召开的限制政策要更加灵活。

第三,要创新,旅游行业的恢复不是一种简单的恢复,而是一种改变的恢复。疫情影响下,游客的出行方式、选择方式、消费方式等都在发生改变,所以我们也要在自己的领域上进行大力创新。比如我们企业以前只做景区行业,去年开始我们利用自有酒店的设备与技术,为高收入的家庭提供家政服务,为一些大企业提供上门餐饮和培训服务,同时我们也输出部分员工借给其他企业。最终我们应该强调线上线下的融合,没有创新,我们就没有出路;没有创新,我们就适应不了疫情后旅游行业的变化。

二、开元旅业集团创始人陈妙林:2022年将是旅游企业更加困难的一年

2022年我认为将是旅游企业更加困难的一年。首先,疫情将进一步常态化,疫情防不胜防,随时都可以出现。第二,经济的下滑减少了旅游消费的支出。11月份开始,我们疫情解除的几个地区,旅游消费是大幅度减少。我们预计2022年的旅游消费将是不乐观的。第三,全国酒店业的负债率是75%,2020年的资产回报率全国的酒店只有4.2%,2021年的数据现在没有出来,估计是4个点以下。大量的酒店会入不敷出,抵不过银行的贷款利率,那么将会导致很多酒店休业关门。

因此,有几项建议:

第一,希望政府部门对旅游企业进一步关心,特别是要增强旅游企业的信心。现在旅游企业普遍信心不足,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

第二,希望政府恢复社保缓交或免交、税收优惠等措施。

第三,疫情防控利用大数据为依据,实行全国的统一化。各地的防控的措施不一样,防控的方法也不一样,相比来说上海是最好的。所以,以大数据为依据,实行全国的统一化标准、统一化做法方法来解决用户的防控措施。

第四,研究新的方法,比如现在全员做核酸全民打疫苗,是不是可以全民做抗体检查,有抗体的允许全国流动,没有抗体的限制流动,这样对经济增长、对旅游的恢复都有好处。

三、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旅游市场还将面临更多更新的困难和挑战,但复苏向上的进程不会停止

疫情仍将是新的一年里影响旅游经济发展的最大变数,旅游市场还将面临更多更新的困难和挑战,但是复苏向上的进程不会停止,创新发展的势头不会减弱。

刚性出行的基础市场将进一步稳固,文化休闲、科技体验和度假消费的新需求将得到进一步的释放。2022年的旅游市场大概率不会出现报复性反弹的热闹场面,而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正常生活的渴望会持续释放和成长,推动旅游市场稳步复苏。

旅游产业的变革、创新与高质量发展进程,包括科技推动的数字化转型将进一步加快。更多机构会携资本、技术、文化等新要素新动能而来,并在旅游创业创新的进程中逐步成为新型的市场主体。

入出境旅游市场大概率会延续过去两年的表现,但是国际和港澳旅游交流将会更加频繁。新的一年,政府会根据疫情防控的需要和形势的判断,适时启动入出境市场的政策研究,但是双边和多边的旅游交流仍将以线上为主。

综合考虑宏观经济、疫情影响和市场因素,预计2022年国内旅游人数39.80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81万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9%和27%,分别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近七成。预计出入境旅游人数同比增长达2成,恢复至2019年的25%左右。

四、携程集团联合创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中国估计半年就有条件开放

在国际旅游市场上,除了亚洲以外,欧美国际市场已恢复得相当不错,已恢复至疫情前的一半,但亚洲市场还没有起色,相信很快会跟上。随着英国与美国的恢复,尤其是英国,现在英国已经完全把新冠当作流感,没有任何路径的限制。当然亚洲国家也在跟进,澳大利亚已经开放,新加坡也对很多国家开放,只要接种了疫苗就可以进入新加坡,泰国等国家也在开放当中。

大家都关心亚洲、中国什么时候开放,我见了十几个国家的旅游局,他们都非常期待中国游客的回归,他们都觉得中国游客特别好,又不是冲着他们本土的夏季(旺季)去的,很多都是淡季去的,比如我们中国的十一(国庆假期)、春节,住得时间也长,他们非常期待中国游客,他们也非常期待能到中国来。

现在估计其他亚洲国家会在3个月内随着新加坡的脚步陆续开放,当然中国会比较谨慎,汲取其他国家的经验,如果这些国家成功放开,中国也不会太久,估计半年就有条件开放。

五、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首都文化和旅游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厉新建:在艰难时刻更要理性冷静思考

总体上看,旅游业仍将艰难前行,多数旅游企业仍将艰难度日。尽管旅游业和继续坚持的旅游企业展现出了极大的韧性,但旅游业在过去的一年中也面临着队伍大调整、行业大调整、产业生态大调整、发展预期大调整等方面的变化,给2022年旅游业发展增加了新的困难,也给整个行业的持续发展增加了新的变数。在这个艰难时刻,更要理性冷静的思考:

如何看待微旅行的发展?

微旅行究竟能不能成为旅游目的地乃至整个旅游业的主体性业务,还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投资动能下降和预期不确定的情况下,微旅行乃至周边游能否在所谓高消费能力人群的境外回流、远程旅游人群消费在地化的窗口期吸引足够的增量投资,并最终带动高品质供给增量,也还值得观察。如果在接下来的发展中,对微旅行没有体系化的支撑、革新性的认知,无论是城市的微旅行还是包括乡村旅游在内的周边度假发展的持续动能都会面临问题,微旅行市场的社会化程度也必将受到限制,微旅行的体量规模和经济效益等方面都只能是补充性的甚至是暂时性的。

如何看待当前发展困境?

要理性深入地分析当下的困境有多少要归因于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又有多少要归结于长期累积的问题。

另一方面,面对困境,文化和旅游的处境还是会有所差别。文化可以通过在线的方式来传播,旅游则需要通过在地的方式来体验,而且在线的发展可能会挤占在地体验的时间,因此在科技赋能基础上文旅融合之外还隐含着文旅背离的可能。

如何判断旅游发展动能?

旅游是人们美好生活的重要指标,因此毫无疑问,旅游业的发展动能始终都在。而且现在的旅游业太需要这种信心和鼓励了。

不过,同样存在着是不是需要冷静理性地认识旅游需求的问题。过去的两年来,因为疫情影响人们无法随性外出旅游,那么旅游的需求究竟是不断被沉淀等待破土而出,还是被经济形势和预防性储蓄不断稀释呢?尤其是当前“需求萎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的形势下恐怕还是要客观做判断。同时,因为疫情而导致优质需求回流究竟是临时性的回流还是趋势性的变化?周边游究竟是临时之举还是趋势性方向?高端消费也好、高品质的周边及乡村旅游也好,究竟值不值得重仓?对这些问题的回答都跟上述变化究竟是临时性还是趋势性的判断密切相关。

六、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会长魏小安:中国的国内旅游,今年大体可以恢复正常状态

2022年,疫情仍然持续,中国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格局也不会变化。这是旅游的大背景,所以,指望着后疫情时代,仍然是一厢情愿。入境和出境旅游的复苏,看不到希望。入境旅游的开放也是如此,现在就如临大敌,开放旅游看不出来。也就是说,较之2019年,入境旅游的收入别指望,出境旅游的消费仍然会回流。两者相抵,难说高低。

但是,国内旅游的振兴是可以看到的前景。在目前的防疫政策之下,大面积爆发疫情是小概率事件,更多的是局部产生,迅速解决。由此,中国的国内旅游,在明年大体可以恢复正常状态。冬季冰雪,春季江南,夏季西北,秋季全国。美景依然,美食处处,美感泛滥。对于憋了两年的国人,这是抑制不住的追求。而中国旅游人,要抓住机遇,走,不能等待,不能躺平。

不但要走,而且要走起,市场在前,只能往前走。但是不必奔跑,也无须大步流星。要稳稳当当的走,少花钱,多办事,办好事,好办事。要扎扎实实的走,一步一个脚印,在内容上下功夫。我最怕引发恶性的价格竞争,大家都削价,价格竞争则无意义。当前,更怕的是恶性的营销竞争,看起来花样百出,新渠道,新手段,一时网红,没有长红。要走得聪明,老路走不通,就换一条路,或者绕着走,没有必要一条路走到黑。要走的顺畅,一个人走得快,一群人走得远。

七、无锡拈花湾文旅董事长吴国平:旅游企业转型的4个要点

从历史经验来看,每一次危机过后,都需要政府、市场、行业等各方多管齐下,以此推动旅游业的全面振兴。为此,有两点意见建议:

1、疫情防控进入新常态,在科学精准防控的基础上,呼吁逐步放开低风险地区的各类旅游业务;春节后,春暖花开的时候,建议政府在疫情防控的基础上,要营造有利于中远程旅游消费的市场环境,持续释放鼓励出行、鼓励消费的市场预期。

2、建议就旅游业的各细分领域的复苏情况,譬如旅行社仍困难重重、恢复缓慢,分类施策、精准施策,更有针对性地进一步延续2020年的税收、人力等扶持减免政策;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中小微企业的金融政策扶持力度,鼓励其找准市场定位,创新旅游产品,创造盈利模式,实现自身的转型迭代。

对于旅游企业来说,如何转型,我认为有几点:

1、抓落实:坚决落实各级政府的疫情防控措施。

2、保团队:不降薪、不裁员;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3、强转型:沿着旧地图,找不到新大陆。

4、炼内功:从传统企业向现代化企业转型。

八、山东省旅游职业学院院长闫向军:2022年的9个动态和动向预判

2022年:

在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加持下,未来移动端实时信息咨询问答交互有很大的开拓空间。

天安门广场预约制的推行,标志着国内游客流量进入可调控时代,带来信息交互行为的变化,也带来流量的重新调整。

会有更多的导游借助视频号、抖音、快手、小红书等平台进入信息传播领域,把目的地在地信息行为转移到目的地之外,同时成为目的地旅游产品的销售渠道,旅行社商业模式发生调整。

“激发旅游灵感”阶段竞争将进入白热化时期,而现在打开各种手机应用的界面,由短视频、精美图片以及诱人标题组成的千篇一律的“瀑布流”已经分辨不出各自的差别,未来旅游信息传播形式和内容结合是竞争焦点之一。

线上不断涌现的旅游要素和服务产品品类多样化以及目的地产品碎片化,使目的地产品组织和营销日益关键重要。目的地产品组织和营销本质是目的地旅游信息组织和传播,其适应旅游者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重要领域。也就是如何寻找下一个“寻宋之旅”的产品和客户。

旅游市场结构的变化依旧持续,本地生活平台更加快速介入线上旅游市场,旅游产品组织以及信息传播相应发生调整和变化,旅游者和本地居民获取旅游信息或者生活信息的渠道、形式、内容日益趋同,两个生活场景的竞争真正开始了。

人力资源入口——酒店在转型,人力资源出口——旅游职业院校在转型,重要的是00后年轻一代人力资源在转型。那么,一个很大的可能是大批年轻俊男靓女托起中国酒店服务的现象正在减弱或者消失,酒店员工大龄化和酒店业数字化转型并行,在人口红利减少、农村人口转移以及老龄时代来临的大背景下,这种趋势是不可逆的。

元宇宙相关技术会成为增强“体验感”和“沉浸感”的手段,也可以成为吸引物本身,这种作用乐观估计有大的突破。不过,这种“沉浸感”或者元宇宙吸引物的市场化产品化是关键,技术不是难题,麻烦的是市场,大麻烦是多变的市场。

2022年以及相当长的时期,对于元宇宙替代真实旅游,这可能有些想多了。

出境旅游的亮点是澳门特别行政区,2023年以后一个可能出现的格局是澳门或者香港成为出境旅游的“缓冲区”。出境旅游市场恢复最大的困难是人才的回归,这恐怕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所以散客市场恢复应当早于团队市场。入境旅游市场恢复同样会从澳门和香港开始,就是说香港澳门是出入境旅游市场的重要标杆和观察点。

九、途易集团CEO弗里茨·尤森:旅游业在当下和未来都是一个增长强劲的市场

途易对2022年有何期待?

展望2022年夏季,我们很乐观。由于各个指标及其趋势走向没有受到太大影响,2022年夏季产品提前预订量很好,目前与公司对产品供给的预期一致……但是,关键还是要看2022年春季和夏季的具体情况,目前对2022年夏季做准确的预测还为时过早。但我们对旅游在明天夏天恢复至2019年水平很有信心。

疫情以来,旅游业出现了哪些新趋势?

一个主要的、持续的趋势是客户对更高价值旅行和更多附加服务的需求。度假者愿意花更多的钱在例如房间升级,更高质量的酒店,真实体验等方面,平均停留时间也略有增加。当前,我们看到地中海国家的市场出现明显回升。我们预计长途旅行复苏会晚些出现,但包括北非和佛得角群岛在内的远程目的地也正在复苏。

对旅游业而言,不变的是什么? 

旅游业在当下和未来都是一个增长强劲的市场,它受益于总体的社会趋势,这些趋势已经非常明显,未来还会继续增强:人们正在变老,他们比过去的人更健康,更有生活意识。许多人有经济能力,能够自觉地决定旅行。对他们来说,经历比财产更重要。可以说体验是新的奢侈品,人们想要体验特殊的时刻,比如在酒店、邮轮等场景度假,旅游行业从中获益匪浅。疫情几乎给旅游行业按下了“暂停键”,但这些趋势不会被打破,未来会延续下去。 

十、Airbnb CEO布莱恩·切斯基:数字化带来很多好处,但数字革命也带来很大风险

当扎克伯格宣布“元宇宙”的时代到来时,我认为他的意思是互联网将从二维转变成三维,我觉得他对“元宇宙”世界的未来有非常清晰的愿景。我相信未来的互联网会越来越向沉浸式的方向发展,这一点毫无疑问。但互联网会取代现实生活,还是只是取代二维属性比较明显的屏幕时间?我的观点是,三维属性更明显的互联网将来能取代二维互联网,而不是取代现实生活。

疫情加速了数字化的广泛应用。疫情期间业绩很好的公司都是那些对物质世界进行数字化改造的数字化公司。改造完成后,购物中心变成了亚马逊式的商场,金钱变正在变成加密货币,酒店逐渐向 Airbnb的风格靠拢 。数字化能带来很多好处,但数字革命也带来很大风险:我们正生活在人类历史上最孤独的时期之一。

(以上部分内容摘选自微信公众号中国旅游协会、中国旅游协会休闲度假分会、中国旅游研究院、厉新建旅游文库、韦陀一杵及公开报道等,一并致谢。执惠对相关内容略有编辑。)

2022年怎么干?部分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长如是说——

1月6日,2022年全国文化和旅游厅局长会议以电视电话会议形式在京召开,会议总结2021年文化和旅游工作,部署2022年任务。各省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党政主要负责同志纷纷表示,将按照会议部署,深刻把握“三新一高”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坚持守正创新,聚焦主要任务,将会议精神落实到实际工作中,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会议提出要坚持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宁夏回族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刘军表示,宁夏将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以建设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为统领,以长城、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宁夏段)建设为抓手,以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为主线,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扎实推动黄河文化阐释、文化遗存传承、公共文化普及、全域旅游发展、文旅融合发展等重点工作,全力打造黄河文化传承彰显区和大西北旅游目的地。

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党委书记、主任刘旗表示,2022年,重庆将认真落实《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十四五”规划》及系列专项规划,编制出台《长嘉汇大景区规划》《长江三峡地区旅游一体化发展规划》《重庆渝东南武陵山区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规划》;协同配合国家层面出台《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规划》,编制印发《重庆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实施方案》,强化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专项工作组协同联动机制;实施《关于加快建设重庆旅游发展升级版的实施意见》和“大都市、大三峡、大武陵”旅游发展升级版实施方案。

吉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杨安娣表示,吉林将牢记使命、奋勇争先,把握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趋势,探索“新旅游、新文化、新生活”发展路径,顺应需求、引领需求、创造需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持续推进冰雪、避暑双品牌共建,推动艺术创作繁荣发展、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断完善、文化产业转型升级,全力打造万亿级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强省、冰雪强省、文化强省,推动文化和旅游发展再上新台阶。

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那书晨表示,2022年,河北将继续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推动文化和旅游工作不断创新突破。一是加快构建“一体两翼六带”文化和旅游空间布局。二是精心谋划组织好重大活动,同京津携手筹办好第十三届中国艺术节,办好第二届“一带一路”·长城国际民间文化艺术节、第七届河北省旅游产业发展大会。三是着力实施文化艺术重大工程。四是强力打造重大项目,持续推进长城、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京张体育文化旅游带,太行红河谷文化旅游经济带建设。五是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行业恢复振兴,大力实施企业纾困和创新发展行动计划。

上海市文化和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方世忠表示,2022年,上海市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围绕迎接党的二十大主题主线,聚焦重大革命、重大历史、重大现实题材,凸显上海“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推动上海文艺出人出戏出精品。认真践行“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重要理念,彰显上海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加强跨周期调节,以工作举措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增强文旅资源全球配置能力,着力打造文旅领域国内大循环中心节点和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杨志纯表示,2022年,江苏将以创新的思路、务实的举措推动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一是聚焦文化铸魂,深入实施文艺作品质量提升工程、文化惠民工程,启动实施江苏地域文明探源工程。二是聚焦市场复苏,持续推出有含金量、有针对性的政策举措,帮助文化和旅游企业恢复发展、创新发展、转型发展。三是围绕构建“两廊两带两区”特色文旅空间体系,重点打响一批世界遗产品牌旅游产品,培育打造世界级旅游景区、度假区。四是聚焦文旅高水平融合,持续办好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等品牌活动,生动讲好“水韵江苏”故事。

福建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石建平表示,2022年,福建省文化和旅游系统将围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和全域生态旅游省目标,聚焦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新发展理念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在落实好福建省“十四五”文化和旅游改革发展专项规划的基础上,研究制定做大做强福建文旅经济的实施方案,明确发展定位、重点举措和实施路径,努力把福建建设成为全国文化产业发展高地、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文化和旅游新业态集聚示范省份、海峡两岸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示范区。

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戴允康表示,2022年,在文化事业方面,四川将持续推动三星堆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建设,扎实推进长征、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四川段)建设,办好第八届中国成都国际非遗节。在文化产业方面,将加快推动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开展省级文化和旅游消费试点工作,实施文化产业园区提升工程,打造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示范区;强化金融、科技赋能,发展数字文化产业。在旅游业方面,将开展第四批天府旅游名县评选命名工作;持续推进业态创新;着力塑造好三星堆、九寨沟、大熊猫等IP,不断提升四川文旅知名度、美誉度和影响力。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副厅长侯汉敏表示,2022年,新疆文化和旅游工作将在4个方面下功夫。一是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文化科教中心建设。二是打造丝路古道精品线路。挖掘利用都护府、石窟寺、古道等资源,推出“文物+旅游”项目,培育乌孙古道等丝路古道精品线路。三是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高质量发展。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微笑新疆”2.0行动;借助北京冬奥会举办契机,打造世界级冰雪旅游目的地;依托海外中国文化中心、驻外旅游办事机构等平台,加大宣传推介。四是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卫中说,甘肃将紧扣会议提出的四方面工作思路、10项主要任务,以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为主线,把握“三新一高”要求,解决好“文化甘肃怎么建”“文旅产业怎么干”“文旅队伍怎么带”的问题。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甘肃将构建“丝路旅游枢纽站”,着力培育千亿级文化旅游康养产业,加快大敦煌文化旅游经济圈等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提升国家级文化产业园区服务能力;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文化旅游产品,持续打响“三区三州”旅游大环线、“环西部火车游”等品牌;高质量办好“一会一节”,持续培育文旅市场消费热点。

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王磊表示,山东将围绕“努力创作优秀文艺作品、提供优秀文化产品和优质旅游产品”要求,着力抓好4项工作。一是高质量推进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办好2022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等活动,实施文化和旅游消费促进行动,培育文旅融合新业态,加强“好客山东”品牌宣传推介;二是围绕迎接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抓好主题艺术创作和重点活动;三是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聚焦长城、大运河、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山东段)建设,实施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十项工程;四是提升公共服务和市场管理水平,持续推进智慧文旅建设。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党组书记、厅长谢念表示,贵州将围绕献礼党的二十大、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等重大主题,打造更多有深度、有温度的艺术精品力作,不断在文化传承保护、公共文化服务、文旅融合等方面发力。同时,着力深化市场主体培育、旅游业态升级、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旅游项目提质增效攻坚“四大行动”,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增强产业化思维、提升专业化能力,续写新时代贵州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相关阅读者:崔哲 黄高原 王涛 何瀚章 张陇堂 陈潜 刘玉萍 李晶媛原题:《坚持稳中求进 推动高质量发展——全国部分省区市文化和旅游厅局长谈2022年工作思路》图片:图虫创意 中国旅游新闻图片库编辑:宋雨秋审核:邓敏敏免责声明本文来自腾讯新闻客户端自媒体,不代表腾讯新闻的观点和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