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为什么AR有确定的未来?AR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是否有人想过退休之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我们寿终正寝后的墓志铭上,你希望别人用什么关键词描述你?

这是终局思维。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别人用「有爱」来概括你,那从现在开始就要多做能帮助弱势人群或其他能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用终局思维去引导当前的产品计划,也是很好用的产品思维模型。用另一种说法描述,就是「新闻发布稿」思维。大概的做法是,组织一下当你产品做出来后在开新闻发布会的那天,你会怎么介绍自己的产品,有什么亮点?消费者有啥感受?给行业起到什么推动作用?等等。用对终局的预测和期望来反推现在的产品计划。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一方面是在年底这个时间点用来审视自己从事AR行业以来的积累和贡献,另一方面是因为网上缺少关于AR与生活的深入介绍,故借此写了这篇文章。

接下来展开来聊聊:AR为什么有确定性的未来,以及AR对我们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AR的终局体验是怎么样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首先打个预防针,AR的终局是怎样的,说实话没人说得清,但如果我是一个合格的行业从业者,作为AR行业的产品人,就一定要去主动想这个事情。

一方面是公司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么去做,另一方面,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有产品和用户共同发展之心,做的事情不光是着眼于眼前的几个产品功能和利益,也要尽自己能力推动行业发展、社会共同繁荣的义务。

在这点上非常佩服特斯拉的马斯克,他在2019年就宣布对外公开特斯拉的部分专利(这里不讨论他开放专利时附带的条款),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所以我也会在合适的时候把一些做AR软件产品的思维方法分享给需要的人,希望对推动AR行业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那么,AR的未来是怎样的?我会用「需求、社会、技术」和「行为改变、习惯改变、观念改变」的框架进行分享。

开头先给AR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首先,本文不讨论脑机接口是否会替代用穿戴设备实现的AR,因为那还太遥远;也不讨论「Mojo x」这类AR隐形眼镜,那大概率是个忽悠人的产品,因为那没有感知现实的能力。

再者,这里讨论的AR不是在手机或Ipad上借助摄像头实现的Video See-Though AR,而是佩戴在眼前用Optical See-Though实现的近眼显示AR,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前者是在窄视锥下观看的2D画面,后者是在较宽视锥下观看的3D画面,后者更具视觉沉浸感。

而基于手机或Ipad上用Video See-Though观看的AR,因交互方式的局限(用二维的方式实现三维的交互需求;单手交互或双手手指位移、腕不位移的交互,如下图),以及在视觉体验上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潮流,所以我们只讨论有未来的近眼显示AR,即AR眼镜带来的AR体验。

在Ipad上实现的video see-though AR

图为Magic leap,是optical see-though AR的形式

此图可看出交互方式。

给AR一个明确的定义后,接下来聊聊为什么AR有确定的未来?AR到底价值几何?

需求上,亘古以来,人类有三个需求永恒不变:

  1. 为达到目的而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
  2. 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
  3. 延续人类的知识和先进文化。

为什么AR能满足这三个需求?接下来一一展开来说。

从技术的角度看,人类提高效率的历史,是一部工具进化史。原始人用棍棒,农业时代用铁器,工业时代用蒸汽机。每一次工具的进化,最先解锁工具秘密的人,都会率先实现财富的巨大提升。

书写工具的发明,使识字的人得以拓展信息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也因此获得了别人无法获取的资源;用牛马代替人拉扯,不仅提高了速度,而且也更人道;飞机的发明不仅能让不同肤色的人能联系起来,更加速了不同地域的人彼此共享自然资源的速度,这也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丰富性。

二、民用飞机的出现让不同地域的人联系更紧密

回到现代,AR之前是手机,两者的定位相似。在创造出图形界面和4G网络的发展下,手机通过整合图、文、影音通讯的方式帮助人类实现高效化、情感化的交流。但是,在获取信息为目的的情况下,手机之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官通道是「保持联系」的关系,而不是「需时即有」的关系。

怎么理解「保持联系」的关系?因为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百分之八十是通过视觉获得信息,而手机在大多数时候距离我们一臂距离甚至更远,且某些嘈杂的情境下、手机离肤状态下,我们无法及时从视觉、听觉或皮肤觉上及时获取手机通知。手机与身体的空间关系,就像在桌前的水杯,它在多数时候不占据我们长时间花注意力的关键区,而是放在桌面伸手可及之处,需时可有,无则搁之。

为什么获取信息的及时性那么重要?现代社会中,对变化的响应的及时性,能让我们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另一方面,决策所需的信息层次——及时性、丰富性、真实性和足够性,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能让我们决策的依据不至于主观和片面。

再者,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无意视盲」(还有听盲等),有时候会造成伤害性事故,这就需要有工具帮到我们及时获取被我们忽略的关键信息。这点在后文中的「AR能满足增强人类能力的需求」中会进一步解释。

手机之后是AR,对AR来说,现实是基础,增强是价值。AR眼镜 不割裂我们获取现实世界的信息,同时距离我们获取信息的主通道——眼镜和耳朵 最近,只要有一个感官通道不被占用,就能及时通过屏幕光线的变化或听觉的刺激来及时获取信息。

抛开手机没能满足的信息及时性需求,说说AR之于手机满足的娱乐需求。

引用一条我们常用的产品公式:

新产品的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代成本

手机在有限的屏幕边界内提供画面显示并提供触觉反馈,而AR则能Cover之。AR不仅能提供更强的视觉刺激(3D、大屏、多屏)和有效的触觉反馈(指环/腕表/硬屏),而且能提供空间音频的听觉娱乐性和高能量交互动作的动觉娱乐性,这使AR带来的新体验能大大优越于手机本身的旧体验。

在替代成本方面,AR设备所需付出的金钱成本和手机大概率是一个等级的(因其「连接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的定位所决定),也就是原本换手机所需付出的价钱。

社交关系(关系成本)也很好迁移,因为聪明的硬件大厂会在底层用一种通用的用户界面打通手机端和眼镜端的同一个应用,无非新的交互方式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所以AR对手机的替代成本不算高。

根据这条公式,有着良好AR体验的AR眼镜是有着较高用户价值并能被市场接受的。

三、AR娱乐

其次,在提高生活效率这个目的上(包括安全性,保证安全性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这里算入生活效率),AR能更好地担任生活助理的角色

一般来说,AR眼镜上都有IMU、摄像头、地磁传感器、深度传感器、眼动传感器,以后还会加上生物传感器,基于AR眼镜上的这些传感器和智能算法,无论采集的是窄频窄域的数据还是宽频宽域的数据,AR眼镜都能很好的感知、分析我们所处的生活情境并提供指导。

1. 举几个例子

1)健康助理

华为智能眼镜有个很好的健康功能,通过IMU采集一个时间段下头部的运动数据,这个窄频窄域的数据就能很好的给我们一个健康提醒,当我们长时间低头且身体没有一定的位移量时,就会收到这个健康助手类似「起身活动、转动头部」的提醒。

2)安全助理

在走路时,AR眼镜通过摄像头判断出「马路」这个对象语义和我们「正在过马路」这个情境上文,就可以通过加强对马路安全性的数据采集和判断,无论我们在过马路时注意力是否缺失,都可以及时反馈马路状况给到我们,保障我们的出行安全。同样,音源是卡车,AR眼镜能识别音源方向,判断音源离用户的距离,并在AR眼镜中显示音源对象类型和音源对象的距离变化,同样能保证我们的安全。更不用说AR眼镜也能实现智能手表的摔倒检测功能。

3)个性化服务定制者

眼动数据同样非常有用。眼动的停留时长、停留对象、眨眼频率、眼动范围,结合时间、地点、兴趣、状态等个性化数据,数据丰富度是非常值得想象的。眼动数据+生物数据(如血压 汗液)+语义语调分析+表情分析+…… = 提供「比你还懂你的个性化服务」。

4)生活管家

再举个AR眼镜采集我们上下文行为动作和交互对象后做出的判断。AR眼镜通过空间定位、摄像头采集到时间段和时间点行为数据,分析到「主人在购物,双手被占用,已在前往地下一层的路上」这一问题语境,这时生活助理给一个提问给主人:“是否召唤爱车?”“是”,这时眼镜给已经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一个召唤指令。

当主人到达地下停车场时,车子已经在合适/指定的位置等待主人,当车子和眼镜小于某个通信范围,车子就打开车尾门进入「等待行李模式」。ps.当然,还有一种方案是用全场景的自动导航小车,但这也需要理解用户需求进而在设备之间产生协同。

在这个场景中,感知、收集、处理、分析、决策,有其他单一媒介可以做到同样的效率吗?暂时没想到。

四、AR社交

再者,社交场景下,除了语言,还有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表达,在2D屏幕下都只能做到有限传达,而通过AR眼镜中通过面捕、动捕的方式能更有效地传达肢体和表情语言,通过空间锚定、深度感知和场景语义的理解,能把你的Avatar很舒适地放在对方所在场景中合适的位置,从而实现一种「同在」的共处感。

试想一下,你在外地工作,你们一年只见面一两次,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给父母买一副AR眼镜,当你「打电话」过去时,你父母带上AR眼镜即看到活生生的你出现在他们面前。这种跨越物理空间的共处感,能让你不因工作原因而对失去对父母的陪伴而愧疚,同时对父母来说,「想念即看见」,这就是能被即时满足的「爽点需求」。多美好的样子~

情感伴侣:再者,通过空间锚定和三维显示,这位「生活助理」可以做到具像化的存在,再结合NLP,我们能跟他实现情感链接。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不孤独。当用户觉得这个生活助理“懂我”,无形中硬件服务商已经实现了个性化服务,其中的商业空间值得想象。

新技术对老技术的替代,要不就是你无我有,要不就是你有我优。在「为达到目的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这个需求下,AR能在大多数场景下做得比手机更出色,这是AR在解决生活效率需求上跟手机相比的优越性所在。这里不过多举例,大家可以自由想象。

理想主义者中到处充满标注的现实世界

再来说说「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这个需求。

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都会考虑产品面临的约束,所有产品的目的几乎都是在约束内找到的最优解。人类面临的大多数约束有三种:时间约束、外部资源约束、自身能力的约束。

时间约束和外部资源约束这里不展开。什么是自身能力的约束?

  • 大脑处理能力的局限——记忆相关的米勒定律(7+-2)、瞬间处理量、对短时变异量的处理;
  • 人眼能力的局限——人眼是个定焦镜头,即小于对焦距离的微距对象和无法变焦查看远距对象,无法很好感知焦点外的细节,也无法看到380~780nm之外的波长,更无法看见视野外的事物;
  • 听觉能力的局限——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
  • 空间移动能力的局限——我们无法瞬间出现在另外一个城市;我们无法不借助工具就能够到10米高的物体;
  • 其他局限:嗅觉和味觉不是AR的核心需求,此文不展开,除此之外,人类有限的感官数量、有限的生命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肌体运动能力,还有感官通道被占用的各种情境,如开车时双手被占用。

面对人体自身的这么多约束,当科技产品能很好地延伸人的能力时,该科技产品就会被保留下来,如无人机、电视、电话,能让我们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和听的更远。

而且,自然进化无法跨越式发展,所以,我们要承认我们是低分辨率物种,我们的大脑还真是被我们的感官给拖累了。也就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其实是被我们的感官所束缚住了的,所以没法了解世界的真相。而能突破感官限制的输入系统,一定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而AR眼镜有着穿戴性质,某种程度上有机会成为我们的「感官」,其优秀的体验甚至会被大脑接受和默认。通过AR眼镜的各种传感器,我们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时间、空间、焦段、波段),听以前听不到的(如音道分离后定向放大目标声音和相向抵消噪音),包括增强视弱/听弱人群的能力。

甚至在某些场景下,AI能帮助我们记忆和处理部分信息。

不得不说,人类是何等幸运,在21世纪的某一天,能够感受到比祖先多得多的世界丰富性。

声明:没经过同意不得转载和用于商业用途,来聊聊需求中的最后一点,AR为何能更好地满足「延续人类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需求?

因为其数据独特性。

在AR/VR时代,现实世界的文明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物质资产组成,另一部分是由人类基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产生的数字资产组成。

物质资产难保存、移动性低、可分享性低,更别说基于物质资产能产生跨地域协作,而且大多数物质资产只有「型」和「义」(型是材料、造型,义是用途和含义),数据维度少得可怜,而数字资产不仅有「型」和「义」,还有时间数据、体三维数据、所在空间的坐标数据、交互数据等等。

如,博物馆中的一个数字花瓶,数据可包含创作者、再作者、创作思路、步骤、制作时长、成品时间、获得多少注意力、相似品、用途、被人工智能预测的可能性,其估价也根据数据维度动态变化。这些数据都可以被归档、分析、创作和协作,不仅能形成静态的知识,而且能形成动态的、可被学习的经验。

人类经验数字化后,能被AI学习,AI和AI之间还能互相学习,这样一来,人类的知识将大部分由AI来挖掘,由此人类知识的数量、丰富度和积累速度都会大大地提高。

幸运的话,在21世纪,我的遗产不仅是我留下来的能被火烧的钱财等物质,更重要的是包含了我的经验、知识、思想、性格、兴趣,那是一副有着跟我一样的嗓音和外貌的虚拟身躯,而这些有意义的数字资产还能被我们的后代学习、优化。这可能才是我们在21世纪最重要的个人遗产。

因为这些数字资产可以通过AR的方式创造、阅览以及在云端保存,所以说,AR能很好地满足「延续人类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需求。

调侃数字资产在现代人生活中价值。还有,AR也迎合了时代发展下社会需求的变化:

物质需求满足后追求的精神满足;从真实到虚拟,再到超越现实的能力。

人类追求精神满足的底层逻辑,引用许怡然老师的一段话来解释:

原始人类跟动物一样,更多的能量都被用来帮助物质的身体获取养料,生长、繁殖,但是人体需要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人体对任何物理刺激都有很强的负反馈设计,不可能无限制的循环。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脑神经就自然的开始需要更多的精神刺激,这就是人类对虚拟世界内容的需求本质来源,而脑神经的构造对这种需求的刺激反馈机制相对限制低很多,在能量足够的情况下,能够循环无数次,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精神享受可以绵绵长长,无穷无尽的原因。比如吃甜品能让我们快乐,但是吃的太多,很快身体就有负面反应了,让我们觉得继续吃下去已经食之无味了,再多吃你就得吐了,可是看有趣的书、电影、电视、玩游戏,你可以持续获得快乐。所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内容,是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市场。在科技发展到能够基本上靠非人力的自动化工具,就能给人体提供基本物理生存所需的足够的物质基础的时候,人类肯定会走上更多的虚拟化生存的道路。到那时,人类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呆在虚拟世界里,对满足精神需求的内容的追求必然会无限制的继续增加,同时为这些内容付出最多的消费。

所以,总结一下需求和社会这部分,用一条公式来总结判断AR眼镜的成功概率:

产品成功概率 =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使用障碍

AR眼镜的成功概率 = 解决了「为达到目的而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延续人类的知识和先进文化」三个重要问题 – 「金钱成本、学习成本、隐私成本」三个使用障碍。

前面分析过,不算高的金钱成本和学习成本让使用AR眼镜没有过高的使用障碍,相信在设备方、应用提供方、数据服务商等多方努力下能慢慢削弱用户对隐私的芥蒂。

五、再说说技术

既然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现代生活的需求转向都让AR有着出现并存在的巨大价值,那AR的技术发展能否支撑其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么多的传感器,这么强的算力需求,怎么把这些硬件能力集成在薄薄的镜腿上,进而实现轻便化眼镜形态?

先说结论:需要时间。

理想的AR眼镜体验是怎样的?

  1. 作为穿戴设备,要有以人为本的舒适的穿戴体验。普通眼镜25-40g,AR眼镜同样要做到60g以内才能支撑用户全天候、全场景地佩戴;
  2. 作为近眼显示设备,要有视觉沉浸感,这样就要有几乎能覆盖双眼视野的显示区域;要有好的AR体验,就要有物理沉浸感,光照(尤其是阴影,即黑色)、遮挡、力、对物理变化的反应;
  3. 作为全场景的基础硬件,要有能在户外看清楚的高亮度和宽色域,同时有着长续航、低功耗的特点,交互方式还需保证高可靠性;
  4. 作为智能生活助理,AR眼镜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输出同样要出色,也就是AI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一样不能落后;
  5. 在个性化时代,要有着能对眼镜外观个性化选择和改造的余地。

综合来说,一副有着理想AR体验的AR眼镜需要把电池、芯片、PCB、光机、扬声器、只会越来越多的传感器等零配件集成在薄薄的五六毫米厚的两个镜腿上,同时兼顾散热、安全、零件微型化和整机轻便。

这需要轻便材料的突破、零件微型化工艺、电池技术的突破、MEMS光学方案的突破及可量产性的保证、物联网的普及(AR本身就是链接一切)、数据传输的高效和可靠(边缘云、5G成熟并规模化的结果。

因为AR的长续航需求所以很难做到所有数据本地化处理,如何做到预测、讨巧处理和及时分发)、AR云的建设、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支撑(实现虚实融合的物理沉浸感)、以及一个基于手指的交互硬件和交互动作的定义,以上所有技术成熟后产生的协同效应,才能让AR眼镜有成为一个平民级的基础设施的能力。

你可能会问,什么时候能实现这样比较理想的AR体验?

只能说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时间点,当这些技术ready后,我们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已经不习惯于没有数字痕迹的现实世界。

这是AR的技术部分。企业在这个技术生态位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就能有光明的前景。

再说一点,科技影响社会的规律,一般都是从「行为改变」到「习惯改变」再到「观念改变」

  • AR改变的行为是:我们开始利用智能眼镜来提高生活效率;
  • AR改变的习惯是:我们习惯了戴AR眼镜来交流、协作以及与现实世界交互;
  • AR改变的观念是:以前我们戴眼镜是为了看清现实世界,现在我们戴眼镜更多是为了看清数字世界。

这是AR眼镜作为重要的科技产品影响社会的规律体现。

人类社会在未来会虚实相融
而现实是,AR的产业化之路颇艰。

AR要进入C端,就要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核心能力向下找场景,这个场景如果不是痛点/痒点/爽点,那大概率是个不痛不痒的「AR+」场景。

所以AR的第一个Killer scene是什么?一定是在情绪价值上深挖。

顺便提一下,网上那些通过后期合成出来的AR效果视频,满世界充满了图像化的标注,这或许是AR令人兴奋的样子,但这一定不是AR能与用户长期共处的方式,毕竟,能最小化用户注意力的技术才是好的技术,最好的用户界面是无界面。

深挖用户需求就能知道,用户要的不是锤子和钉子,也不是要墙上的洞和画,而是画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所以在AR中,在用户无目的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有目的时根据用户目的提供合适的信息,这种人机共处方式才是有亲和力、舒服的、能长期共处的方式。

好了,AR在人类的三个需求上、社会需求转变上、技术发展上的价值,以及技术影响社会的普遍规律都分享完了,文章有点长,感谢你看完,这里有的是观察、有的是观点、有的是规律总结,anyway,写到这,这篇文章完成了它的使命——让大家了解到AR的价值。

当然,还有很多话题值得聊,比如苹果VR中的AR机会、比如AR硬件形态都有哪些应用场景、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投资标的,我们换个时间再聊~

罗永浩来了,AR行业瑟瑟发抖

罗永浩退网埋头再创业去了,教育、网站、手机、直播之后,这次被“行业冥灯”看上的是AR。

“「真还传」接近尾声,我也要再次创业去了。这一次的创业,是一家AR科技公司。”昨天下午发布的一篇个人公众号文章中,罗永浩开篇就情真意切。

这并非老罗一时兴起。他不止一次在社交媒体或是公开表态中表示对AR行业的兴趣,据腾讯《深网》,从去年开始,老罗已经对AR企业展开广泛的调研。而老罗表示,其现在入局做AR主要基于两点认知:

  1. A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
  2. 现在是做AR合适的窗口期,具体推进的时间线大概是2-3年特殊用途垂直类AR设备商业化,5年左右通用型AR商业化

激情满满的创业家是老罗的态度,但AR行业并非“无人之地”。Google、微软、苹果、Meta等海外科技巨头已耕耘多年;老罗的“老对手”、国内手机厂商如小米、OPPO也纷纷出了概念AR眼镜;另外,还有一批创业公司如Magic Leap、Rokid、Nreal等都在争抢AR这张通往未来的门票。

“划时代”的AR眼镜何时能出现?属于它的杀手级应用会是什么?现在入场的老罗会成为下一个乔布斯,还是一通折腾后化为炮灰?商业之残酷往往不会以个人意志为转移。

01 下一代计算平台

“我们相信 AR 就是下一代计算平台,这在科技界很大程度上也是共识了,并不是我们的创见。”罗永浩说。

AR是XR概念的一部分。近两年,元宇宙风起云涌,XR被认为是“打开元宇宙的钥匙”,行业热度直线上升。XR是一个宽泛的“大雨伞”,涵盖了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以及MR(Mixed Reality,混合现实)。三者有许多共通之处,但是从实现难度上说存在递进关系。

总体上,XR技术期望实现网络从二维平面向三维空间的进化,即,比特世界和原子世界的融合交互。而作为终端设备的AR眼镜在此提供了一种完美的解决方案,在理想设计中,它轻薄可穿戴。

与人们已经颇为熟悉的VR头显所打造的沉浸感有所不同,理想的AR眼镜产品希望将虚拟的三维立体影像叠加到现实世界中,正如电影《失控玩家》中的墨镜,而这给网络基设、显示技术、交互技术等带来很大挑战。

去年下半年以来,国内AR公司亮风台、Nreal、Rokid相继获得大笔融资,并有新产品亮相。

今年5月,GoogleI/O大会带来多项AR领域更新,包括ARCore Geospatial API和可实时翻译的AR眼镜概念机“One More Thing”。Meta正在开发项目代号为Nazare的商用AR眼镜,以及消费级的第二代产品Artemis。

国内AR企业Nreal去年10月新品,主打观影体验的Nreal Air

库克多番为AR“站台”,苹果的AR/MR眼镜虽然还是“神龙不见尾”,但是消息不断,据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预计,将于2023年WWDC前上架。

据华映资本统计,2021年,全球和国内在AR领域的投资分别以374亿和181亿美元创了历史新高,上一个高峰发生在2016年。

图源:华映资本

一级市场真金白银的押注,科技巨头的技术、产品军备竞赛,也是对“AR是下一代计算平台”判断的肯定。

“我们见证了XR从一开始被媒体关注,被我们投资人关注,我们也投了一批企业,然后进入到一个冬天。现在,就来到了第二春天。”高通全球副总裁兼高通创投董事总经理沈劲曾告诉「真探」。谈及原因,沈劲说:“XR经过过去7、8年的发展,用户体验和价格成本上有了非常长足的进步。”

若按照Gartner曲线,技术成熟通常分为几个阶段:科技/概念诞生,受到广泛关注和很高的期待值;到达峰值后跌落,泡沫出清;技术逐渐成熟,稳步爬升;技术价值和潜力被市场接受,被更大程度上实现。

“第二阶段的发展一般是的比较真实的发展,真正在发展用户、发展收入。”沈劲判断XR技术在经历低谷后已经进入稳步爬升期。

这背后不仅仅是概念炒作,而是行业多年在光学、芯片、交互方面的技术沉淀和从业者寻找路径的结果。

02 五年够不够?

但显然,虽然老牌科技公司、社交网络巨头、智能手机厂商动作积极,但是能打入主流市场的消费级的AR眼镜却一直没有出现。它们多在CES之类的展会上出现,然后成为小众极客的玩具。按Snap CEO的话来说,消费级AR眼镜进入主流还要10年。

业内人士和消费者普遍苹果寄予厚望:一方面是苹果在XR技术的积累上动作不少,自2006年开始就申请VR/AR专利、招揽人才、收购企业,消费者也在iPhone上看到多款AR应用,比如测距仪、Animoji ;另一方面,外媒和供应链消息不断,苹果对于VR和AR硬件设备都在发力;另外,人们的期待也来自对于相信苹果的品牌号召力、调动开发者的能力、以及整合供应链的实力。

从苹果以往的出品习惯也可以看出,这家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对于新品类,倾向于出成熟的产品,而非“小步快跑”。

但是,“平台革命的时候,新世界的主宰者,几乎从来都不是旧世界的霸主”,老罗如是说。

他认为,现在科技巨头和终端设备厂商并没有直接All in做AR,也不会很快做大规模投入,全情投入的几乎都是一两百人的小团队,而做出消费级别的产品,至少需要“几百到上千人左右的规模开发三五年以上”。这也是他判断的创业窗口期。

对于一个创业公司来说,5-10年并不短。

对于如何熬过艰难创业期,老罗认为这期间商业化机会有两个:

  1. 将技术落地、复用到VR软件上
  2. B端特殊用途的垂直类型AR设备

其实,AR会先在To B落地已是行业共识。

2015年,AR眼镜的“先驱”Google就因为成像不理想、可视区域小、应用生态不完善、价格高昂等原因,停产了初代Google眼镜。在To C的尝试失败后,迅速掉头转向企业伙伴。

微软的Hololens是一款AR眼镜的开山之作,或许是目前业界最高水平的体现。第一代Hololens诞生于Google眼镜停产那一年。Hololens重达600g,比起眼镜,更像头盔。Hololens搭载基于Windows 10系统全新打造的全系操作系统Windows Holographic,可以将图像投射到空中和周围物体上,用手势、语音均可操控。

在光学显示方案上,与Google眼镜的棱镜反射技术不同,采用了全息波导技术,可以将光学镜片做的更薄更小,色彩还原更真实,当然,工艺难度和成本也更高。

Hololens定价3000美元,一开始就面向开发者发售,然后逐步面向企业级市场开放,且暂时没有看到近年会向消费者开放的计划。2019年,Hololens 2面世,相比上一代,升级版重量更轻,视场角更大,显示像素更高,允许双手手势操控,而且加上了眼球追踪技术,但依旧是企业级产品。

Hololens面向开发者和企业级用户,比如在医疗场景可辅助手术(图源:Microsoft官方视频)

去年10月,AR行业最著名的初创公司Magic Leap宣布完成新一轮5亿美元的融资,投后估值约为20亿美元。公司声明,新融资将进一步推动Magic Leap提供一流的AR解决方案,包括预计在2022年推出的第二代产品Magic Leap2。

“自2020年加入Magic Leap以来,我一直专注于加速公司向企业级市场的转变,加强我们的技术基础,并在从医疗保健和制造到国防和公共部门的各个领域建立强大的业务实力。”Magic Leap首席执行官佩吉·约翰逊(Peggy Johnson)说。向To B市场发力是她上任后的主要目标。

“对业务有明确的方向,是我们(从业者)必须要做的事。”企业级AR平台公司亮风台市场总监洪雁菲曾在采访中告诉「真探」。“无论是我们自己、客户、背后的投资方都需要找到AR技术真正的价值在哪里。不可能像上一波一样,贴上VR/AR的标签,热钱就会来,现在大家都冷静了,能更理性来思考这个问题。”

她说,在2015年,亮风台第一次发布AR眼镜的时候,大家很兴奋,但是对于用途和下一步迭代的思路并不清晰,“大家讨论的是行业概念的科普”。2016年,互联网APP结合AR的应用的很火热,支付宝“集五福”活动第一次举办 ,“虽然我们和不少大厂、大品牌合作了AR活动,但还是经常有一种焦虑感,(这样的应用)窗口期不会很久。”

在行业起落中,亮风台逐渐找到了自己的路线,面向垂直的行业场景,比如工业、医疗、安防等,提供产品和技术方案。

在ToB业务里,客户有亟需解决的痛点,产品的落地能沉淀出一些标准化的应用,客户的反馈也为下一次迭代作指引。虽然面向客户的模式决定了产品不可能是百分百标准复制的,但在目前阶段,体现了AR技术的应用价值。

打开消费级市场,AR眼镜还有太多门槛要跨了:上游技术,包括光学与显示的问题、计算单元、交互、操作系统;中游的制造工艺、产品设计;下游的内容生态。这并不只是独立公司可以完成的任务,而是需要整个行业的共同进步。

作为消费者,看到过去近10年里AR的进步,对未来仍然心怀期待。从Google发布初代智能眼镜,微软发布Hololens,到苹果、Meta、Snap以及创业公司不断发布惊艳产品,AR已经从一个不知所云的“黑科技”一点点落地到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中。

或许这一次,老罗不再是“冥灯”。

作者:陈文琦

来源公众号:深响,全球视野,价值视角。

AR创作大赛落幕,青年艺术家72小时掀起黄山元宇宙风暴

  2月3日,由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与杭州易现先进科技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安徽途马科技有限公司承办的”黄山—四季迎客松与绝美云海”AR创作大赛在安徽黄山圆满收官。

  本次赛事自2022年12月14日正式启动后,受到海内外上万名创作者、数字艺术家和科技爱好者的大量关注和广泛参与,最终从100余支报名队伍中脱颖而出的6支决赛队伍齐聚黄山,在玉屏峰山顶开展户外大空间AR艺术创作,围绕黄山迎客松的四季景致与云海奇观两大主题,以黄山之巅为画布,创作数字化的千年奇观。

  选手紧锣密鼓地创作中

  现场内容体验

  资深大咖云集 直击高光时刻

  中国美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所长助理、专任教师俞同舟指导参赛者

  黄山市委常委、黄山风景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副主任叶建强,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章德辉,易现先进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晓燕博士,安徽途马科技总经理蒋青等领导出席活动。此外决赛现场特别邀请到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媒介与交互研究所所长助理、专任教师俞同舟,青鸟新媒体艺术艺术总监林俊廷,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信息艺术设计系主任、博士生导师王之纲,中国美术学院创新设计学院、美国阿尔弗雷德艺术学院客座教授武子杨,四位国内数字艺术领域的大咖级嘉宾莅临黄山之巅,担任决赛评委,分别从叙事、美学、交互、人文四个角度对作品进行打分,评选出最终获奖名单。

  易现先进科技创始人兼CEO李晓燕博士

  易现CEO李晓燕博士表示,青年艺术家是元宇宙时代内容的发掘者与创造者,在这次赛事中大家共同见证了他们身上蓬勃朝气和无穷想象力,也见证了AR技术在各行各业的无限可能性与巨大能量。易现也将继续通过青创计划打造顶级赛事,为AR生态建设不断添砖加瓦,以虚强实赋能经济发展。

  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章德辉

  黄山旅游董事长章德辉表示,拥抱元宇宙是时代发展的新趋势、是赋能行业的新手段、是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坚定不移的战略方向 。黄山旅游将携手数字艺术家与科技企业 ,推动黄山数字化从概念到产品的全面发展。

  除了丰厚的奖金外,获奖作品也将在包括黄山旅游、易现、MANA等各大平台进行展示,游客可使用山海镜APP在黄山现场进行体验,充分领略元宇宙黄山的独特魅力。

  大赛优秀作品展示

  揽胜莲花峰奖

  队伍名:卷心菜

  以“四绝、四季、四时、四地”为核心创意,结合哲学家本雅明的“灵光”思路,打造异世界景观。

  决战光明顶奖

  队伍名:下岗牛马就业队

  以“云山图”方式重新认知黄山,开启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造极天都峰奖

  队伍名:光谱小队

  通过AR打造一个仙灵的世界,它们应仙人的传说而生,在此地居住上万年,是一片属于仙灵的世外桃花源。

  奇思妙想奖 叙事创意

  队伍名:无有虚拟艺术实验室

  对迎客松四季景致进行数字艺术化呈现,用户登顶后可在不同时空中任意穿梭,在瞬息之中即可体味千年奇松四季之不同。

  神来之笔奖 美术表现

  队伍名:犀鸟小队

  挖掘黄山波澜壮阔的绝美景观和蓬莱三岛、猴子观海、梦笔生花、仙人晒鞋等轶闻传说,打造数字黄山奇景云海。

  锦绣山河奖 文化传承

  队伍名:北京山河映画

  选取黄帝、迎客松 、黄山茶 、守松人 、佛光、怪石 、云雾 、石刻等视觉形象,主体文人抚琴,营造高山流水的声画意境。

  共同探索跨时代的元宇宙文旅新体验

  数字化文旅时代,主办方黄山旅游与易现以AR艺术创作赛事为切入点,聚焦元宇宙文旅赛道,共同探索如何将前沿科技与优秀的创意内容跨界融合,成为景区数智化发展升级的强大动力。优秀的青年数字艺术家基于易现全栈自研的AR与空间计算核心技术,充分发挥黄山深厚的文旅资源,开启艺术创新,带来跨时代的元宇宙文旅新体验。

  由易现自研的元宇宙空间数智化平台——洞见AR-World已成功支持三届“青年艺术家AR扶持计划”,拥有近5万名创作者及开发者,将视觉SLAM算法、大空间建图与定位技术、物体识别与跟踪算法、手势互动算法等核心技术开放给参赛选手,通过可视化编辑工具实现快速、便捷、高效的黄山元宇宙空间构建,最终带来这场视觉感官的极致盛宴。

  以AR创作大赛为平台,黄山旅游与易现希望为青年艺术家提供一个成长和展示的平台,让更多创作者了解并使用AR技术,以此不断发展和拓展元宇宙在文旅领域的应用,并建立高质量发展的数字文旅生态。未来元宇宙中,游客能够在虚实结合的黄山盛景中,享受社交、消费、游戏等线上线下场景交互带来的极致体验,实现“目的地新旅游新体验”的美好愿景。

当代年轻人,都在寺庙旅游

除了海滨度假、主题乐园等旅游打卡点,越来越多年轻人将放松身心的方式寄托在了寺庙。

来自携程的数据显示,今年2月以来,预订寺庙景区门票的人群中,90后、00后占比接近50%。年轻人们正在成为点燃寺庙旺盛香火的主力。

放眼望去,有人在蒲团前虔心祈愿,有人在思考花了一小时排队求的签是什么含义,也有人茫茫然不知道进门先跨哪只脚才更有诚意。

携程数据显示,今年以来,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量同比增长310%。从搜索热度来看,近期关注度较高的寺庙景区分别是:灵隐寺、普陀山风景区、寒山寺、雍和宫、佛光寺、白马寺、大雁塔、鸡鸣寺、少林寺、布达拉宫。 

热门寺庙景区开放时间

不同于时间更灵活的退休人群,周末是年轻人们去寺庙的热门时段。

携程平台上,除节假日外,近三个月周末的寺庙相关景区门票日均订单较平日订单均量呈现翻倍增长。最近的一个周末(2月18日-19日),增幅更是达到150%。作为对比,以主题乐园为例,相关景区门票上周末日均订单量较平日订单均量的增幅为75%。

2月以来每个周末,寺庙相关景区门票订单均有显著增长

周末上午出发到寺庙,中午食一份素斋,下午则可以在寺庙周边信步闲逛。寺庙类景区的高人气也对目的地热度起到了一定的拉动作用。以上周末数据为例,关注度最高的灵隐寺、普陀山风景区和寒山寺所在的杭州、舟山和苏州,其旅游搜索热度均进入同期全国前列。
(环球旅讯)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71498

博物馆游“出圈”:把文物背后的故事讲给你听

“我们就是为运河边的博物馆群来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游客络绎不绝,不少是来自外地的家庭游客。刚刚过去的寒假,各地博物馆迎来一波游览热潮。

近几年,《只此青绿》《唐宫夜宴》《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的走红唤起了人们对文博的热情,“博物馆热”悄然兴起。沉下心来逛一次展览、听一场专业讲解成为一种热门的出游选择。各地博物馆也纷纷出招,推出互动体验、文创产品、数字文物,为文博爱好者提供博物馆全新的“打开方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成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成为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重要名片。

一座城市,一段历史,一件文物,承载几千年沧桑文化。博物馆旅游“出圈”,让文物背后的故事走向大众,让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成为文旅融合发展的生动实践。

文化遗产知识“飞入寻常百姓家”

做了十几年导游的陈刚,对南京几家重要博物馆可谓如数家珍:“长岗村5号墓及青瓷釉下彩的发现,进一步丰富了南京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萧何月下追韩信’青花瓷瓶是元末明初青花瓷器中的精粹之作。”陈刚告诉记者,近日南京市博物馆举办的特展中,很多文物是第一次和世人见面,非常受欢迎。工作多年,陈刚对博物馆的情缘也越来越深厚。他还在南京市博物馆做了份兼职,面对人气爆火的现场,忙不迭地为大家服务。

博物馆旅游火热,体现了游客文化旅游需求的提升,走马观花、游览风景、拍照打卡已不能满足需求。博物馆讲解,成为连接文物和大众最直接的途径。

“到一个城市旅游只为专门游览博物馆的游客群体增多,说明深度专业化的讲解成为重点需求。”北京山原猫国际旅行社负责人冯玥对记者说。作为一家以深度研学游为主业的机构负责人,春节过后,她明显感觉到订单量出现爆发式增长。“我们的讲师都是各高校的老师,是建筑、地质、古生物、历史考古等领域的专业学者,能带来高水平的讲解。”

围绕一个文化主题,访遍一个城市的文博古迹,这样的行程对很多游客充满了吸引力。冯玥的团队带着研学团从“最早的中国”到“丝绸之路”起点,将河南博物院、考古博物馆、二里头遗址博物馆等城市的重量级博物馆串联起来,在旅游中学习和梳理历史发展脉络。

博物馆里的每件藏品都是加强文化自信的载体,博物馆游“出圈”,为进一步讲好文化故事、挖掘文物的价值提供了路径。

“博物馆旅游不仅能够让游客近距离触摸历史、接受传统文化熏陶,也能有效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强爱国情。同时,博物馆旅游也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表现形式,满足了人们陶冶情操的需要。”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副教授王金伟表示。

随着游客参加文博游的热情不断高涨,每逢节假日,各家博物馆都迎来大量游客,其中不少是亲子家庭游客,以及各地的研学团队。各旅游平台数据显示,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陕西历史博物馆、三星堆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南京博物院、敦煌博物馆等成为热门“打卡目的地”。

“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及教育理念的变化,人们希望孩子到更广阔的领域开阔眼界、学习知识,这为博物馆游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南开大学现代旅游业发展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石培华指出,“文化活动和游览观光有机结合,让普通的旅游观光上升为高品质的文化体验。”

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

2月11日,国家博物馆恢复疫情前的每天两场志愿者讲解,志愿讲解员于江迅速投入工作。“国博的前身历史博物馆第一次招聘志愿讲解员时我就报了名,如今做志愿讲解员已二十年了。”回忆这些年的经历,于江感慨,一次源于自己兴趣爱好的决定,让他见证了多年来博物馆游的变化,“现在越来越多人主动选择有讲解的时间段,我也更有动力把文物的故事讲给人们听。”

有文化体验需求的游客增多了,博物馆也开始追求创新和特色,人气爆火的特展活动,全息技术还原的大师作品,不断“出圈”的文创产品,都给于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国博很多文创产品销量都很高,体现了人们对文物和其背后历史文化的热爱。”于江说。

为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旅需求,顺应文化消费升级新趋势,博物馆领域掀起创新转型风潮。春节假期,各地推出各具特色的活动,首都博物馆传统绒花制作、北京艺术博物馆年画印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博物馆汉服折纸,还有许多博物馆推出的线上猜灯谜、小小讲解员、兔年生肖主题特展,都充满新春氛围,“打卡博物馆”成了旅游新风尚。

在南京博物院的“网红”展馆民国馆,大学生游客吴林正不停拍照,报馆、店铺、老爷车,传递着浓浓的复古风情,如同穿越到了民国时期的街头。“我是第四次参观南博了,每次还会觉得新奇,每次都有不一样的收获。”吴林说。

面对逐渐年轻化的游客群体,各家博物馆在讲好传统文化故事的基础上推出多样化的产品,趣味互动、手工制作、夜游、探秘、鉴宝及各类研学课程深受游客欢迎。在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孩子们动手体验兔年纸伞制作;在河南博物院,人们戴上白手套、拿起洛阳铲,挖掘、修复、还原,体验考古过程;玩偶“马踏飞燕”、川蜀麻将摆件、可以吃的“古钱币”,各式各样的文创产品成为“网红”……

中国博物馆协会文创产品专业委员会秘书长吴明认为,频频“出圈”的博物馆文创是文化元素、市场需求和时尚潮流的结合,博物馆可以充分发挥设计创意,运用好社交媒体,推进文化传播。

在各类创新元素的加持下,博物馆一改“高冷”“严肃”的形象,以亲民化路线快速“破圈”,走向大众。

数字化技术带来视听新体验

“大家好,我是你们的数字讲解员敦敦。”走进莫高窟第285窟1∶1复制洞窟,戴上AR眼镜,以九色鹿为原型的数字讲解员“敦敦”将观众带入1400多年前的西魏时期,真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相互交融,原本静态的壁画在墙壁上跳跃起来。“戴上眼镜就能看到飘逸的敦煌飞天,奔跑的九色鹿,非常生动有趣,还有很多尚未开放的洞窟开启了数字游览,给我们带来了惊喜。”一位游客说。

https://v.zhihuilvyou.com/nreal/%E6%95%A6%E7%85%8C.mp4

走进三星堆遗址博物馆,戴上MR眼镜,眼前的景象“活”起来,现实场景与虚拟影像融为一体,古老的文物如同置身于千年前的巴蜀大地上,向今天的人们讲述彼时的生活万象。打开故宫博物院公众号,“云游故宫”小程序突破线下游览限制,让游客遍览太和殿、寿康宫。湖南省博物馆以虚拟现实和三维影像制作技术,再现宋朝文人雅士的“慢生活”……

https://v.zhihuilvyou.com/nreal/%E4%B8%89%E6%98%9F%E5%A0%86%E5%8D%9A%E7%89%A9%E9%A6%86.mp4

这些场景都是博物馆探索数字技术应用的缩影。在全息投影、VR、AR、三维影像、多传感器融合等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博物馆的游览方式发生了改变,数字博物馆、虚拟博物馆、智慧博物馆等概念先后出现,历史场景真实生动再现,给游客带来沉浸式游览体验,曾经“沉睡”的文物和历史变得触手可及。

“数字技术拓展了文化的时空边界,也拓展了自身功能,给游客带来新奇体验,在创新中释放文化的力量。”石培华指出,数字经济时代下,博物馆正与数字技术全面融合。伴随人工智能、区块链、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普及,疫情期间全球博物馆运用数字技术“危中寻机”,数字化成为博物馆提升文化竞争力的重要手段,加速了博物馆知识由“贵族专享”到“大众共享”的历史转向。

三年的疫情影响,越来越多博物馆探索“云展览”“云讲解”模式,线上观众通过直播就可以跟随导游和讲解员“一镜到底”地逛展馆,数字展厅、数字藏品、元宇宙等产品拥有了更多市场。

关于博物馆旅游未来的发展,也有专家认为,要慎重对待商业化、娱乐化的趋势,将文物保护和旅游开发结合起来,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统一起来,要坚持“内容为核”的发展理念,扩大有效供给,提高文化消费品质,推动文化资源与现代生产生活相融合,不断满足多样化的博物馆旅游需求。
(环球旅讯)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71406

关于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通知

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落实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以及《“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要求,现就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工作事项通知如下:

一、总体要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旅游的重要资源,丰富了旅游的文化内涵。旅游作为一种新的大众生活方式,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更多的实践和应用场景,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机和活力。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对于扎实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性保护、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具有重要意义。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牢牢把握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在有效保护的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在更广范围、更深层次、更高水平上融合,让旅游成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人民高品质生活的重要载体。

在旅游发展中,要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和内涵,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环境和空间,保障传承群体的合法权益,为传承群体参与旅游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长久保护和永续利用。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中,要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积极适应当代旅游需求和旅游所带来的生产生活方式的变化,不断提高传承发展利用水平,持续为旅游提供丰富的文化资源。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中,要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所蕴含的人类共同价值观念和思想情感,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推动中华文化更好走向世界。

二、重点任务

(一)加强项目梳理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表现形式、鲜明的地域和民族特色,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具备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良好基础。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对本地区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进行梳理,遴选体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为当地民众广泛认可、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并向社会公布,为旅游发展提供优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二)突出门类特点

非物质文化遗产涉及不同门类,要找准各门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契合处、联结点。深入挖掘民间文学的价值和精神内涵,讲好当地传说故事,让游客了解地方历史文化。鼓励面向游客开展传统表演艺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积极开发传统工艺产品,丰富旅游商品内涵。将传统体育、游艺纳入旅游体验。依托传统医药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康养旅游。挖掘饮食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厚内涵,让游客体验当地民众的生活方式,体会中国人顺应时节、尊重自然、利用自然的思想理念和独特智慧。发挥传统节日、民俗活动参与性强的特点,让游客感受当地民风民俗,提升中华文化认同感。

(三)融入旅游空间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机融入能进一步丰富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乡村旅游重点村镇、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等旅游空间的文化内涵,提升文化底蕴。对在旅游空间范围内传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要加强保护传承,提升展示利用水平。鼓励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中选择适合的代表性项目进旅游空间,从其他地区引入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要适合本地文化生态,被当地群众和游客接受认可,避免生搬硬套、简单移植和同质化发展。要为传承人在旅游空间开展传承实践和旅游服务提供便利条件,鼓励传承人参与旅游管理。要将旅游空间作为展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面向国外游客讲好中国故事,提升中华文化国际传播效能。推动建设一批特色鲜明、氛围浓厚、当地群众和游客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景区。

(四)丰富旅游产品

支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红色旅游、冰雪旅游、康养旅游、体育旅游等结合,举办“非遗购物节”“非遗美食节”等活动,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鼓励将非物质文化遗产或相关元素融入国家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区、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聚集区、主题公园、旅游饭店,融入机场、高铁站、高速公路服务区、游客服务中心等相关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将旅游民宿与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有效对接,推出一批体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民宿。鼓励旅游演艺创作从非物质文化遗产中汲取灵感和素材,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蕴含的核心思想理念、传统美德、人文精神,运用丰富的艺术形式进行当代表达。鼓励旅行社等旅游企业制作相关非物质文化遗产导游词、宣传册、宣传视频等,提升旅游目的地吸引力。

(五)设立体验基地

参与体验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游客深度认知、学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途径,也能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传承体验中心(所、点)、非遗工坊、项目保护单位等设施场所要增强互动演示、体验教学等功能,面向游客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让游客切身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鼓励聘请传承人作为专(兼)职讲解员,为游客演示、讲解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四五”期间,文化和旅游部将遴选特色鲜明、服务成效显著、群众广泛认可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设施场所和提供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研学等服务的旅游相关场所,设立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

(六)保护文化生态

文化生态保护区、传统村落、古街、古镇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得以孕育生存和传承发展的重要空间。鼓励文化生态保护区和有条件的传统村落、古街、古镇设立非遗工坊、展示厅、传承体验所(点)、代表性传承人工作室等,因地制宜与旅游融合发展,让传承人、村民、居民成为旅游的主要参与者和受益者。创新民族村寨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利用方式,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向游客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故事。秉持“见人见物见生活”理念,保障当地村民、居民的生活,保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实物和场所,保护文化生态不受破坏。依托传统礼仪、传统节日等发展旅游,应尊重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群体意愿和当地风俗习惯。

(七)培育特色线路

支持在已有旅游线路中有机融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体验等内容。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线路,加强推介宣传,发挥典型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支持旅行社等旅游企业以文化生态保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基地、特色景区、特色村镇、特色街区为点位,与相关传承人开展合作,培育一批满足游客需求、具有鲜明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的旅游线路。支持围绕传统节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时间节点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重点活动,围绕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长江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推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特色旅游线路。

(八)开展双向培训

双向培训是增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领域和旅游行业相关群体之间相互了解、促进交流合作的重要渠道。要将旅游相关业务内容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培训范围,帮助传承人、保护工作者了解旅游行业特点、政策法规、运营模式、游客需求等,提高传承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增进传承人对其持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意义的认识。要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纳入旅游行业培训范围,帮助导游、讲解员、旅游开发者等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律法规、知识内涵和保护理念,提高在旅游中合理利用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和能力,引导旅游从业人员和游客欣赏、尊重、认同和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

三、组织实施

(一)高度重视,明确职责。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充分认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的重要意义,制定落实工作方案。要加强指导,及时建立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推荐目录。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相关行业协会等社会力量参与,推动形成合力。要明确各方职责,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和安全生产责任,强化监督管理。

(二)鼓励探索,宣传推广。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加强实践探索,选择资源条件好、工作基础扎实的地区开展试点和示范点工作,逐步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强文化和旅游融合理论实践研究,通过论坛、研讨、讲座等方式,总结交流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优秀实践案例,推动各类各级媒体宣传推广各地的典型实践和有益经验。文化和旅游部将宣传推介各地工作成果。

(三)及时总结,适时评估。各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及时总结本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取得的成效和不足,对在旅游中不当利用非物质文化遗产造成不良影响的,当地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要向相关责任主体提出整改意见。文化和旅游部将适时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评估,发布评估报告,为各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融合发展工作提供指导和支持。

刘亦菲带火大理,高启强带江门狂飙:“影旅联动”还能走多远?

爆款带火特定城市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最近两个月,几座城市火了,一个是刘亦菲、李现主演,治愈系田园剧《去有风的地方》取景地大理,一个是被《满江红》带火的太原古县城,另一个是锁定年度剧王的开年爆款《狂飙》取景地江门。

“豫剧+摇滚”的配乐声中,太原古县城平均每天迎来5万余人前来打卡,位列当地春节热门景区第一名;携程数据显示,最近半个月,广东江门的旅游搜索访问量环比前半月增长163%,带动整体旅游订单量环比增长121%,重点监测旅游景区接待游客79.98万人次,旅游收入5.23亿,同比增长230.3%和205.5%;据飞猪平台统计,《去有风的地方》开播一周,云南相关搜索量暴涨,其中“大理”增长近2倍,“沙溪古镇”增长10倍多,“凤阳邑”暴涨50倍。

春节档电影、电视剧同时大爆,大喜的不只是幕后影视公司,更是上述城市的客栈老板。小红书、抖音和社交媒体为打卡经济推波助澜,一部热剧,一部大片,能为旅游城市带来多久的红利期?

爆剧的“文旅带货力”能维持多久?

衡量一部剧爆不爆,“带货能力”是最直观的指标。搜索量同比增长最高时接近60倍,登上京东军事类目销量榜首的《孙子兵法》,是《狂飙》最先带货的畅销单品。其他热门单品还有大嫂同款发型妆容穿搭,高启强同款龙骨手链,关键食物猪脚面,剧集相关爆款在淘宝热搜TOP5中独占3席。

高开疯走的爆剧还能带货取景地:探访剧中人物生活地点,短暂化身为“旧厂街”的一员,沉浸在剧情中无法自拔的粉丝们甚至推出多款攻略。携程联合爱奇艺推出的《中国影视综取景报告》指出,热衷享受生活、探索世界的90后、00后成为取景地旅游的消费主力,占比超57%。并且一线、新一线城市居民更爱跟着影视综打卡。而携程这类OTA平台也会与剧集合作推出线下定制团建之旅。

上述游客画像与热播剧集粉丝构成重合,同时他们也是社交媒体重度使用者,兼网红经济、打卡经济主要受众。“狂飙定制游”“有风定制游”也验证了这一点。奔赴广东江门、山西太原的整体旅游订单量中跨省游占比为53%,90后订单量占比为41%,80后占比32%,00后和70后均占比12%,以年轻群体为主。

剧集如何化身为城市文化名片?首先,需要剧集取景足够用心和贴合,走出拍摄基地,实地取景。在前期大量走访积累的基础上,一部优秀的剧集,从布景到服化道,处处细节都应有着根植于原著和生活的浓郁烟火气,而这也是好剧区别于悬浮作品,营造真实可信质感的关键。比如高启强送给干爹泰叔的老陈皮,正是江门新会的特产——新会陈,剧中的肠粉、猪脚面等,也营造出浓浓的粤省风情。

高度匹配的取景地正是构建这种“生活质感”不可缺失的一环。该剧外联制片、珠海光锐影视相关负责人钟春田对时代周报表示,《狂飙》以江门台山为中心向外寻找取景地,涉及到江门主城区、开平,以及佛山、中山、珠海等城市。来自台山的取景地共有100多处,是《狂飙》取景地最多的城市。莽村取景地在台山圆山墟,坠楼情节发生在梅家大院,另外还有安欣孟钰相会的公园小亭子……

爆款带火特定城市,《狂飙》《满江红》《去有风的地方》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延禧攻略》带火了“故宫”和“延禧宫”这一地标,《长安十二时辰》带动了“西安热”,当地政府发起“看长安十二时辰,游千年古都西安”的主题推介活动,水盆羊肉等西安美食同步走红,《都挺好》带火了“五一苏州热”,大批游客爱上“苏大强的老宅”,《陈情令》带火了贵州忘羡同款,《隐秘的角落》带火湛江。

城市调性与影视作品类型气质产生化学反应,无形中塑造着城市IP形象,文化,美食,风景相互交融,化身为无形资产。《刺杀小说家》《无名之辈》《少年的你》等有罪案悬疑元素的影片,偏爱8D魔幻地形的山城重庆,《左耳》《你的婚礼》等青春爱情片,青睐清新文艺的海滨城市厦门。

需要思考的是,爆款带来的热度能够续航多久?大部分作品在播出期间和播后一个月内热度最高,随后逐渐回落,只有少部分作品成为了旅游地半永久的标签,承接流量需要联动周边景区,深度放大IP价值。已经完结一周的《狂飙》,仍然天天霸屏热搜,造梗不断,对剧中一众主演、配角都有明显的人气加持,爆发出超出常规周期的长尾效应,或将在节假日延长江门旅游热度。剧粉的打卡和二创,反过来也有助于剧集延续热度。

国内“影旅联动”仍处于初级阶段

疫情三年,民众休闲娱乐、出游意愿压抑许久,终于解禁之后,境内游和境外游在今年将同时迎来爆发,这一点已经通过今年春节期间三亚和西双版纳等大景区人流量暴涨、机酒价格暴增,得到了验证。这对“影旅联动”也同样是个利好消息。

认知到“影旅联动”的重要性后,一些旅游大省如云南,开始积极参与,并前置化开发“影视+文旅”。云南省委宣传部、腾讯影业和润禾传媒联合出品的电视剧《我们的西南联大》,便在“游云南”APP上推出了“蒙自—建水—弥勒主题游学6日游”主题路线,另外官方还表示会推出明星体验官、探班游活动,打造体验感更强的“沉浸式实景娱乐”,以实现IP的立体多元开发。

相比扫黑剧《狂飙》的无心插柳,慢节奏的田园剧《去有风的地方》也是预先判断,并将“影旅联动”前置和官方化:该剧在片尾处鸣谢了十多家云南省旅游局,剧集是凤阳邑乡村振兴项目之一,40余户村民以宅基地入股建设拍摄基地,之后将“有风小院”拍摄基地作为旅游景点持续运营。云南政府也向剧组发出感谢信,称其“为大理文化旅游市场复苏注入了强劲动力”。

近几年《山海情》《觉醒年代》《功勋》《长津湖》等主旋律作品热播,年轻人期待更具真实互动感的红色景区现场,官方积极推动红色文旅发展,众多旅行社推出红色旅游主题路线。

将目光投向国外,国内的“影旅联动”显然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待进一步激活,打造更恒久的地标。

例如,彼得杰克逊拍摄《指环王》和《霍比特人》后,将“世外桃源”霍比特人小镇公诸于世,北岛玛塔玛塔不仅是世界各地“魔戒迷”心中的朝圣地,更成为新西兰必打卡景点,从年游客量100人暴增至100万,直接推动新西兰旅游产业大爆发。

“文化立国”战略下,韩流经历屡次更迭,从偶像团体到电影、音乐、电视剧均在世界范围内大火,并帮助韩国饮食、文化、服装、美容进行了全面展示和输出,韩剧《来自星星的你》为韩国带来经济效益166亿元人民币,吸引了200多万人的外国游客。此前《鱿鱼游戏》大爆,《寄生虫》斩获奥斯卡,也吸引了一批又一批游客来韩。

相比韩国等国家,我国本身具有地大物博,旅游资源丰富的优势,但暴露出了开发运营不成熟、未能可持续化和创新化、不文明现象频出等一系列问题,不利于“影旅联动”的发展前行。

“都挺好屋主因游客频频打扰住院”曾引发热议,过度打卡影响当地居民正常生活秩序,“《陈情令》粉丝打卡后留下的一地垃圾”破坏了当地生态环境,以及近日,有游客在社交媒体反映,自驾在《去有风的地方》取景地沙溪古镇游玩时,遭村民强行拦路要钱负面事件,极大地伤害了游客体验,破坏了旅游景点形象。这些问题,离不开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规范,城市对旅游业的持续投入,同时也离不开长期的国民素质提升。

从根本上来看,“影旅联动”不仅关乎影视,同时也关乎旅游,它始于影视作品的影响力,有世界级的爆款,才能打造出世界级的文旅景点:在不久的将来,国内会出现那一天吗?
(环球旅讯)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71158

农文旅体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转自:贵州日报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是工作重心和任务的转变,更是中国乡村建设理念与思想的重大转变。黔东南州有关部门和凯里市立足自身工作职责和乡村振兴实际,联合贵州云村乡学院在凯里市老鸦苗寨等村寨开展了农文旅体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368实践”。

“3”个系统性机制为乡村振兴构筑基础。建立乡村治理与运营相结合的机制。建立“村党组织(村委)+新型运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成村党组织主抓乡村治理,新型运营主体专业化运营,村集体组织做乡村建设项目,农户做农家事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利益最大化。推动乡村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机制。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实施以百姓庭院为主的乡宿、乡厨、乡田、乡学、乡事经济建设,把村田院落、乡风民俗、乡土文化、生产生活变成消费产品,打造深入百姓庭院的文化旅居体验模式,实现村民增收,激发村民村落保护的自发性。统筹原乡人、新乡人和归乡人共富乡村的机制。积极吸引城市居民和文旅经营主体、乡建乡创团队与庭院经济经营户合作,通过打造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情的乡村旅居体验模式,变参与者为新乡人、新村民,并带动部分原乡人参与庭院经济产品的开发、运营管理,吸引离开村寨的原居民返村创业,成为归乡人,加入乡村的开发建设与运营中,全面激活乡村活力与发展内生动力,充分释放乡村多元价值。

“6”个乡村经济建设激活发展内生动力。乡院——“美了好环境,富了新生活”。按照百姓主体、一户一策的原则,以“小庭院”做起美丽乡村“大文章”,把百姓庭院打造成乡村财富的价值产出地、乡村文化的活态展陈地、乡村旅居的生活体验地、美丽乡村风景的观光地,形成“一院一产品、一院一风景、一院一故事”;乡宿——“农民是主人,游客是亲人”。以百姓乡村庭院为基础,以村民家庭为灵魂,利用百姓闲置房屋,通过微改微建的品质提升,开发具有浓郁人情烟火味和乡愁味的乡宿产品;乡厨——“有客添筷子,没客过日子”。打造乡村家庭厨房,以“客随主便”的体验模式,采取“合约食堂”集中供给的方式,让旅客“进百家院、吃百家饭、品百家味”,吃出“家风传承”,吃出“亲情友情”;乡田——“乡村小田园,乡居新体验”。依托乡村山、水、田、园、林等资源,发展庭院式农业,把农村庭院变成城市居民的小菜园、后花园、微农场,将乡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乡学——“点亮了乡村,释放了活力”。充分依托乡村的人文资源,开展乡村研学,为乡村引入新人才,培育“土工匠”,引导民间手工艺人等领办一批家庭工坊、手工作坊,开发乡村特色文创产品;乡事——“访百姓生活,听乡村故事”。把乡村的民俗节庆、赛事活动、农事节气以及村民的日常家事、喜事、俗事进行梳理,跨界融合和创意再造,把百姓的乡俗家事变成吸引游客的引力和市场的动力。

“8”大实践实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创意设计赋能提品质。引导全国优秀设计团队参与空间创意设计,营造生活消费场景,让乡村成为文化创客尽情发挥创意的沃土,形成巨大的创富潜力;演出产业赋能提气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培养乡村文艺演出队伍,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参与性、低成本的乡村沉浸式旅游演出项目;音乐产业赋能提音质。组织音乐工作者、音乐院校等深入乡村创作一批形式多样的乡村音乐作品,打造音乐主题特色文化乡村;美术产业赋能提颜质。吸引美术院校、青年艺术家、美术名家等驻村创作,推动更多美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中,发挥艺术赋能乡村,实现美育的铸魂功能;手工艺赋能提素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设立大师工坊,提升村民技能素质,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牌和产业;数字文化赋能提介质。联合数字文化企业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开发线上乡村数字体验项目,推广社交电商,带动乡村的文化展示传播和业态的生产消费;跨界业态赋能提特质。采用“艺术文创+沉浸体验+潮流生活”的业态跨界组合模式,对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消费阐释,用文创的力量推动乡村从提供食宿到售卖村寨文化和生活体验的消费业态模式升级;文旅融合赋能提潜质。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节庆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模式,将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新潮乡村文化生活的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368实践”推动农文旅体融合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平民化的广泛参与性。将乡村振兴建设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放在了既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关联、又是农民最擅长的家常事当中,发挥农民特长,小切入、低成本投入运营,实现了乡村振兴建设和乡村产业规划的平民化及全民可参与性;开发建设的系统性。“368实践”本质上是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治理等通过乡村运营系统性有机统一,在有效盘活乡村资源的同时,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和运营水平,即解决乡村振兴建设去景区化的同时,又开发出了满足旅居客人需求的“乡游、乡食、乡住、乡娱、乡购”新的产品体系和消费场景;稳定收益的可持续性。“368实践”充分依托乡村的资源禀赋进行微建微改,保持乡村原生态属性,村民参与性强、投入小、见效快、收益稳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资源,即实现了村民生计的可持续性发展,又创新了乡村旅游形式,丰富了文旅产品;传统村落保护的自发性。将传统村落里的庭院、房屋、菜园、果园、手工艺等进行有效盘活,把村容村貌、乡风民俗、生产生活变成了产品,实现了收益,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村落保护带来的红利,激发村民村落保护的自发性。

(作者为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文旅研学带动乡村振兴|UNDP内乡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开展2023年内乡研学基地提升系列活动

党的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乡村振兴依然是国家实现现代化中的重中之重。

乡村振兴不仅是乡村产业、人才、生态、组织的振兴,也是文化的振兴。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巩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

因此,如何让中国乡村里那些优秀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复兴,成为各个乡村书写“现代化答卷”的重要部分。

内乡县积极探索“文化文旅带动乡村振兴”新模式,以“乡村场景下的研学”作为探索突破口,因为乡村研学不仅是一种可将乡村旅行与教育融合的模式,也是实现“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的有效方式。

乡村研学可给城市里的孩子创造深入中国乡村、开拓乡土视野、体悟乡村人民艰苦奋斗精神的机会;也可以给村里的孩子提供实践学习、传承本土文化习俗的机会,提升对家乡的情感、归属感。

*国学研学

研学模式也持续受到国家的重视与支持:

2016年,教育部等11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进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意见》,指出“研学有利于促进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热爱之情;有利于推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促进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有利于加快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旅游需求,从小培养学生文明旅游意识,养成文明旅游行为习惯”,并确定了中小学生研学旅行的重要性,要求把研学旅行纳入学校教育教学计划;

2017年,教育部发布《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指出中小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刻不容缓,应“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相结合,不断完善中小学德育工作长效机制,全面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水平”;

2021年,教育部等六部门在《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中提到在学生的“劳动与社会实践”评价指标方面,重点要考察学生“劳动习惯”和“社会体验”。主要包括学生品德发展、学业发展、身心发展、审美素养、劳动与社会实践等五个方面重点内容,旨在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培养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同年,国务院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中提到:鼓励和支持各行业各部门建立科普教育、研学等基地,提高科普服务能力。

…..

这些教育政策的发布,加强实践育人,反映新时代的旅游和教育正在从二元分立走向深度融合。

*学生在研学中学习团队制作竹筏

基于此,河南省内乡县也进行了在乡村内部打造研学体验的探索。

近年来,内乡县紧紧围绕自身拥有的众多优质的研学旅游资源(包括文化、自然生态等方面),以研学旅行为突破口,谋划发展布局、探索实践路径、打造研学旅行资源平台,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模式,建设了6个各具特色的研学基地作为首批研学旅行试点,未来还将持续探索全域旅游的打造,推进均等教育。

UNDP内乡县

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

01/可持续发展背景下

以研学推进均等教育发展

联合国全体成员国于 2015 年 9 月在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峰会通过了 2030 可持续发展议程,从健康、教育、环保等领域为可持续发展设定了17个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促进可持续发展领域的国际合作,加强公共私营部门合作伙伴关系, 整合相关技术和资金资源,推进创新工作机制,使更多的关键利益相关方参与到应对环境挑战、乡村振兴、改善公共服务和教育、消除不平等以及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和促进可持续发展。

基于可持续发展的共同目标,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中国国际经济技术交流中心(简称“交流中心”,隶属商务部)、内乡县人民政府共同发起: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内乡县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简称“UNDP 内乡项目”)。该项目是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在中国的第一个县域示范项目探索与实践。项目通过 UNDP、交流中心获取人才、技术、资源等支持,在提升内乡县“软实力”,实现内乡县“跨越式”发展,助力内乡县实现县域发展“弯道超车”。

支持编制和实施教育均等化示范规划是UNDP河南省内乡县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重点工作。在深入了解内乡县全域研学基地建设具体需求的基础上,结合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内乡县实际情况、研学基地特色与条件,综合考虑项目发展的积极影响和可持续性,进行研学方案和课程的设计,并完成课程课件的开发、设计与制作,培训当地研学教师及教练员队伍。通过系列活动,提升教育者及学生综合能力,从而助力内乡优质教育高地的发展。

02/坚持文化自信

差异化发展,以游促学

2023年1月4日,UNDP内乡项目办在线上召开“提升打造2023年内乡研学基地”的会议。内乡县副县长、板场乡党委书记朱军,内乡县副县长魏童,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周晓锋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内乡县金融服务中心主任周少斌,内乡县教体局基础教育股科长郭建波,岞曲镇副镇长付建军,UNDP内乡减贫与可持续发展示范项目协调员严杨迪刘熊楚文,乡村笔记联合创始人汪星宇史一帆,合伙人高宇琦以及相关县直机关单位、乡镇各研学基地负责人、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相关项目人员等共同参与研讨,项目协调员严杨迪主持该会议,并对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内乡项目对研学教育的目标和意义进行了阐述。

内乡县副县长、板场乡党委书记朱军根据二龙山研学规划提出,挖掘当地特色历史文化,加强宣传二龙山红色教育事迹及其内在精神,将红色教育、文化研学与旅游产品深度结合;完善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并统一进行打造包装,错位发展。

内乡县副县长魏童认为,研学基地的提升打造要融入当地历史文化,遗址遗迹“串珠成链”,以“点”连“线”带“面”,打造全域研学,带动乡村文旅发展,促进百姓增收致富;着重打造“廉政文化、红色传承”为主题的研学路线,丰富红色文旅内容,弘扬革命文化;同时,注重研学资源向当地乡村学生倾斜,尤其是留守儿童和偏远山区的孩子,让他们得到均等的优质教育,助力内乡县教育高地的发展。

*乡村的孩子

中国人类学民族学研究会古村落保护与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河南省内乡县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周晓锋认为,研学旅行的定制需要遵循“特色品牌差异化、实践体验综合化、线路布局全域化”的原则。以应用场景创新为主导推动研学旅行数字化发展,同时,聚焦发展优势、找准主题特色、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强化优化以南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研学旅行营地,辐射周边内乡县衙、宛梆戏曲艺术博物馆、宝天曼自然博物馆、吴垭石村农耕文化、中以产业园现代农业、马集艺术村休闲观光农业等研学旅行基地,形成县内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把内乡建设成为“全省研学旅行示范县”。

*曲阜根据自身儒家文化资源,打造儒学特色研学旅行基地

内乡县教体局基础教育股科长郭建波从6个方面进行了分享。他认为研学课程要做到以下六个融合,学校教育与校外教育的深度融合、研学路径和学校课程的深度融合、书本知识和生活经验的深度融合、学会“学习”和学会“相处”的深度融合、体魄强健与意志坚强的深度融合、传统文明和开拓进取的深度融合。

岞曲镇副镇长付建军认为,在研学基地提升打造的过程中要深入挖掘传统文化,同时要保护自然环境,实现生态文明。

乡村笔记联合创始人汪星宇表示,在国家政策支持和教育本质的影响下,乡土研学在未来将成为研学旅行的重要站点。但乡土研学不应该仅仅是让城市的孩子去欣赏乡村的风景,研学课程的设计应当融入当地民俗文化以及实用性强的内容。

最后,内乡县党组成员周晓锋总结,首先需要抓住优势特色资源,集中力量进行资源要素的研学产品开发变现和实现社会效果效益。可以先围绕优势特色资源,例如宝天曼开发科普类研学产品等,为后续全面开发非遗类研学、劳动教育类研学、红色教育类研学、传统文化类研学、历史地理类研学集聚壮大力量和总结经验、集聚社会支撑条件。

在开发和利用资源的同时,要保护好承载传统文化的载体,要挖掘其内在的文化内涵,而不是表面的文化空壳。其次,发挥民政局的职能作用,结合国家扩大内需战略规划纲要中提到的“突出地发展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和志愿服务组织,壮大志愿者队伍,搭建更多志愿服务平台,全面提升志愿服务水平”的政策精神,鼓励引导自然教育、环境保护、生态保育、绿色低碳、乡村服务等公益团队注册和落地服务,为研学、康养、文旅发展集聚细胞力量和人才支撑。

*学生在研学过程中制作稻草人

内乡县五大研学基地

研中游,游中学

内乡县按照“特色品牌差异化、实践体验综合化、线路布局全域化”的原则,以研学旅行为突破口,以应用场景创新为主导推动研学旅行数字化发展,聚焦发展优势、找准主题特色、挖掘文化内涵,不断强化优化以南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为研学旅行营地,辐射周边内乡县衙、宛梆戏曲艺术博物馆、宝天曼自然博物馆、吴垭石村农耕文化、中以产业园现代农业、马集艺术村休闲观光农业等研学旅行基地,形成县内研学旅行精品线路。拟计划打造30多个研学基地,项目首批打造试点包括以下六大研学基地。

01/二龙山研学基地

发扬红色精神,传承孝道文化 

【背景介绍】

二龙山景区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到西汉时期,拥有凝练深厚的汉文化、中原古建筑文化。

西汉末年,王莽专政,汉室后裔刘秀同其兄刘演在舂陵起义,打出了“复高祖之业,定万事之秋”的旗号。后刘演死于更始帝之手,刘秀就带领将领们在此地操练兵马,卧薪尝胆以求他日腾云化龙东山再起。“王莽撵刘秀”的故事在此地也是家喻户晓。至今,二龙山挂剑垛上仍然保留着王莽射杀刘秀未果的三个箭坑。

*“王莽撵刘秀”等故事传说在当地家喻户晓

除了汉文化,还有独特的孝道文化。中原二龙山海拔最高的山峰——孝山,被称为“中原布达拉宫”,有孝德堂(二十四孝典故在此)、重阳楼(内设报恩堂)、祈福长廊、百家姓等特色文化,孝道文化的传承,滋养着这一方山水;山的永恒,诠释着亘古不变的孝道,是中原二龙山独具代表性的景点之一。

二龙山景区拥有“河南二龙山,伏牛后花园”、“中原之瑰宝,人间之胜景”的美称。奇异的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完美融合,使这里成为集秀美山水游、休闲度假养生、领略华夏文化精髓、参拜修禅的胜地。

*二龙山

在这人杰地灵之地,也出过感人至深的乡村振兴故事。

板场乡龙凤村人陈均照,在1981年开始担任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板场乡龙凤村党支部书记。陈书记在任期间他充分传承发扬焦裕禄精神,艰苦创业,廉洁为民,不怕困难,务实苦干。在他的带领下,龙凤村探索出最适合当地发展的板栗、香菇种植产业,并通过开荒修路治理黄花墁山,让产业的发展成为可能。在全村人的不懈努力下,一个深度贫困,需要吃救济粮的村子得以摆脱贫困,走向致富路。但他却因在工作中积劳过度,最终身患癌症于1996年2月5日病逝在工作岗位上,享年44岁。

陈均照书记身上的体现“廉洁为民,务实苦干”的红色精神,值得每位到二龙山研学旅行的后代学习、铭记!

【研学基地打造】

“着我汉家裳,兴我礼仪邦”。

二龙山依托汉文化和新时代艰苦创业精神资源,编制了《弘扬新时代创业精神,做乡村振兴的践行者》和《弘扬孝道文化,做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传播者》两节课程,供小学、初中、高中各学段的学生进行研学。课程设计中加入了情景教学、互动体验、集体学习、分组讨论等课堂模式,学生通过“穿汉服、读国学、想过去、看今朝”等方式,在学习汉文化的同时也可以了解中国发展的历史轨迹,感受新时代艰苦创业精神,做一个乡村振兴的践行者。

02/宝天曼研学基地

以自然为师,学习生物多样性

【背景介绍】

内乡宝天曼,位于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县北部(伏牛山脉),以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和众多的野生动植物而饮誉中原,成为同纬度生态结构保存最为完整的地区和河南省生物多样性的分布中心。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生物圈保护区,被誉为“天然的物种宝库”,“中州的一颗明珠”。

【研学基地打造】

宝天曼科普教育基地依托于宝天曼保护区,充分发挥保护区自身丰富的生物多样性资源的特点和优势,在宝天曼建设有森林课堂、科普廊道、自然博物馆、自然宣教室、标本室等科普宣传场所,持续向社会大众普及自然科学知识,传播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理念。

顺应“双减”、“中小学生劳动教育”,主动对接中小学生延时服务,积极把科普资源转化为教育资源,科学筹划、精心组织开展观看一次科普电影、做一次天气预报员、制作一个植物标本、实践一次古人钻木取火、做一次野外生存训练等“十个一”研学旅游课程活动,把一鸟一虫一草一木当课本,把自然教育搬进课堂,让学生在游中学,学中游。

03/石头村研学基地

在真实的古村落,学习古人的智慧

吴垭石头村始建于清代乾隆八年,距今已有260余年历史,现存石头房200余间,依山势而建,错落有致,从基石到屋顶,全由青石垒砌,屹立上百年不倒。这里的50多户居民,至今很多的生活用品和劳动工具还是石头做的:石板桥、石阶、石楼门、石磨房、石畜圈、石窑、石井、石盆、石槽、石桌、石凳……

村子集中保存有清代民居石头建筑群,当选全国第二届“中国景观村落”、河南省历史文化名村和南阳市乡村旅游示范村。民俗文化、建筑文化、地质文化、生态文明、农耕文化等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被专家誉为“中原地区罕见的石头古民居标本”。

在石头村附近的山峦上,还保存着韩信寨、龙王庙等历史遗迹。其中,还有号称是“中国最古老的长城”的楚长城遗址,距今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是打造“古村+研学”,了解中国历史、体悟古人精神,传承传统文化的绝佳之地。

04/南阳示范性实践基地

纸上谈兵为空,实践方能见真知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南阳市示范性综合实践基地是南阳市青少年学生学习学工、学农、生命教育、科普教育等教育实践活动的中心,同时也是广大青少年学生职业技能训练中心、野外拓展训练中心。

*学生在学习中国传统建筑主要的结构方式——榫卯结构

其作为南阳青少年综合素质培养的专门场所,致力于培养新时代需要的复合新型人才,实现教育创新与新时代同频共振。在完成实践育人的基础上,积极推进研学旅行、劳动教育等活动,结合乡村振兴的社会大势,建设研学联盟、与研学资源点、相关企事业单位、专业机构建立研学联盟组织,积极推动研学活动的广泛开展。

基地将用发展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状态,不断更新综合素质提升课程,在推动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实践教育事业的时代价值。

05/宛梆戏剧研学基地

以独特传统艺术形式,对话古今

宛梆戏剧是内乡县地方传统戏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宛梆戏既是一种戏剧形式,又是一种传统艺术形式,更是一方文化、人民生活的展示。其独特的文化,受中原文化、秦晋文化和楚文化共同滋养,源远流长。

宛梆戏曲艺术博物馆

宛梆戏曲艺术博物馆总展馆面积1000余平方米,展馆通过文字、图片、影、视、声及实物,全方位了解宛梆戏曲艺术发展的艰辛历程和内乡宛梆取得的辉煌成就。学生可以在这里了解到宛梆的戏曲知识,并沉浸式体验宛梆唱腔、身段,零距离聆听梆胡独奏。

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

南阳宛梆艺术中等职业学校成立于2010年,学校开设戏曲、舞蹈、器乐专业,实现了宛梆人才培养的制度化、规范化。学校吸纳新的教学理念,如体操的素质训练、舞蹈的身形训练、歌曲的发声训练等,同时特聘宛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从事教学,把宛梆艺术的精髓、原汁原味地传承给学生。

06/内乡县衙研学基地

一官来此几经春,不愧苍天不负民

内乡历史悠久,除了五个各具特色的研学基地,还有留存至今的中国古代的官署衙门——“内乡县衙”,始建于元朝大德八年,距今已有700多年历史,是我国唯一保存最完好的封建时代县级官署衙门有“天下第一衙”之称,为国内第一座衙门博物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享有“龙头在北京,龙尾在内乡”、“北有故宫,南有县衙”、“一座内乡衙,半部官文化”的美誉,在2002年被《中国文物报》评为“世界文化多样性十佳博物馆”。

此外,内乡县衙也是中国古代官衙建筑的历史标本,建筑群有着独特的建筑风格。它在整体布局上严格按照清代地方官署规制,表现了“坐北朝南、左文右武、前朝后寝、狱房居南”的传统礼制思想。同时,内乡县衙受主持营建者、浙江绍兴籍正五品县令章炳焘的影响,整个建筑群融长江南北风格于一体,规模宏大,布局严谨,深邃森严,变幻无穷。内乡县衙是中国封建社会县级政权衙门的实物标本和历史见证,是一座十分珍贵的文史资料库,被专家誉为“神州大地绝无仅有的历史标本”。

*内乡县衙

县衙所有建筑物前的匾额、楹联以其语言精炼、内涵丰富而令人赞不绝口,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三堂前的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勿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许多党政领导看到这副对联都深有感触,李铁映挥笔题写此联留存县衙,朱镕基对这幅楹联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和高度的赞扬,江泽民在视察河南时得知此联,引起了特别注意,要求中央办公厅核查此联来自何时何地,出自何人之手。可见此联已成为警世名言。

如今,内乡县衙也凭借悠远、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河南省首批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研学旅游示范基地。

从六个首批研学试点可以看到,内乡县如今已初步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研学旅行模式。但以上研学基地仅是内乡研学高速发展的部分试点,还有以郦邑贡菊体验为主题的科技农业科普教育基地——郦邑贡菊基地、以现代农业体验为主题的河南省科普教育基地——以色列农业园等,内乡县下一步将逐渐打造以遗址遗迹、自然文化、红色革命为主导的全域研学基地。

未来,UNDP内乡项目融合多方资源,助力内乡县探索全域研学旅行的打造,推进教育均等化及优质化发展。

推动全球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实现,“教育”是最关键的一环。孩子是世界的未来,通过研学促进孩子的全面发展显得尤为重要。在研学的过程中,学生可以看山、听水、学知识,接受自然的教育,既让学生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又锻炼了学生独立生活、团队写作等方面能力,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未来,我们期待城市的孩子不仅有“城市研学”的选项,还可以到乡村里进行研学体验,丰富城乡双向视野。同时,期待县域及乡村的孩子可以通过研学,深入了解家乡的本土文化,学习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提升家乡情感与自豪感,增强国际视野综合素质。

推动研学旅行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本文转自:中国旅游报

□ 任啸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推动研学实践活动发展,创建一批研学资源丰富、课程体系健全、活动特色鲜明、安全措施完善的研学实践活动基地,为中小学生有组织研学实践活动提供必要保障及支持。同时,2022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将符合要求的乡村休闲旅游项目纳入科普基地和中小学学农劳动实践基地范围。这都为乡村开展研学旅行进一步指明了方向。

实践证明,研学旅行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助力,乡村是开展高质量研学旅行的重要空间。近年来,多地乡村被研学旅行点亮、激活,“研学+乡村”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战成果、助推乡村振兴的重要方式和有效载体,并不断总结出新的学生综合素质提升方式和乡村发展模式,“关注乡村”“学在乡村”“长在乡村”“反哺乡村”已经成为多地中小学生及社会各界的重要共识。

推动研学旅行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不是单纯地在乡村地区开展研学活动,也不是简单地在乡村发展中增加研学元素和产品,而是要从“育人”的高度,充分挖掘和展示乡村所蕴含的经济价值、政治价值、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生态价值,跳出单一的旅游思维,促进研学旅行与乡村在经济、生态、文化、治理等方面深度融合。

近年来,四川省各地将中小学研学旅行与四川省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融合,与乡村生态农业、民俗文化产业、休闲旅游产业等有机结合,深度挖掘当地资源,打造特色乡村研学营地和基地,探索“研学+”发展新模式,积极推动研学旅行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一是研学旅行带热乡村休闲产业。乡村振兴,产业是关键。四川省召开了全省研学旅行大会,评选出了首批红色教育和地学研学旅行实践基地,并积极推出四川研学旅行精品线路,发布地方课程教材《可爱的四川》,鼓励各基地(营地)与所在村的党支部、村委会签订合作协议,推动基层各村在发展自身产业的同时考虑研学教育功能,提升乡村产业项目的收入,并鼓励将项目体验的收入归村民或村集体所有,助力村民提高收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实践中,涌现出了宝山村自然生态研学、战旗村农耕研学、年画村非遗研学、红军第一村红色文化研学等一系列以乡村研学旅行为特色的乡村休闲项目,这不仅能够丰富中小学生的研学旅行课程,还能往研学旅游方向纵深拓展,激发全年龄段的乡村研学旅游市场活力,为乡村的产业发展和经济收入提供支撑。

二是研学旅行带动乡村生态建设。生态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研学旅行的核心内容之一。近年来,四川省通过开展“全国三亿青少年进森林研学教育活动”,确定了全省首批“国家青少年自然教育绿色营地试点建设单位”。依托山水林田湖草等自然资源,结合农业资源保护利用、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农耕文化传承和节能减排固碳,打造了一批以龙溪——虹口、瓦屋山、唐家河等地为代表的乡村研学基地,配套推出一批农事生产、节气物候、自然课堂、健康养生等科普教程,激发青少年认知自然、保护自然的热情,带动乡村生态建设和生态教育。

三是研学旅行助力乡村文化传承。研学旅行将更多年轻人集聚在乡村,为乡村文化有效传承带来了人气。对于乡村文化的传承,自身价值的实现是传承的最大动力,研学旅行与乡村文化融合,通过展演、手工技艺现场展示和学生即时制作等活动,充分发挥乡村文化作为独特课程资源的功能,就地实现文化传承。四川省乐山市夹江县马村镇的大千纸坊和大千纸故里研学基地,通过故事化、主题化、科普化、趣味化的教学形式,研发了《抄捞纸张》《夹江年画》等参与性强的研学课程,开发了以古法造纸为主题的研学旅游线路,既满足了中小学生的文化体验需求,又活化传承了乡村古法造纸文化。

四是研学旅行推动建设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研学旅行的教育性、公益性、集体性等特征,对乡村基层党组织领导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提出了更高要求。研学旅行工作的开展,对村“两委”班子特别是带头人队伍的工作既是一种创新,也是一种挑战。在乡村青年农民特别是致富能手中,培养具有研学旅行意识、愿意做好研学旅行基地建设、拓展研学旅行业务的新型人才,对于强化村党组织引领,推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优化乡村治理体系等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近年来,四川省多地乡村在做好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的同时,采用“基地(营地)+村委会+合作社”等模式,推进农用地整理和建设用地整理,盘活乡村现有的田地、林木、房屋、办公场所等资源,建成了乡村研学旅行基地,增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壮大了村集体经济,提高了乡村经济和社会效益,实现了“学生满意、村级盈利、群众受益”的目标,对于推动建设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起到了重要作用。

五是研学旅行加快乡村共同富裕。长久以来,乡村经营者可能存在品牌意识淡薄、规范性不高等劣势,多数乡村资源与资金没有形成有效的合力,导致乡村项目普遍存在规模较小、开发无序、管理混乱、转型升级难等问题,处于“小散杂”局面。如何打造新型的乡村产业集聚区,形成规模发展、规范发展对提高乡村产业竞争力、推动乡村产业特别是旅游产业创新至关重要。近年来,四川省各地通过《研学旅行基地(营地)设施与服务规范》和《研学旅行实践活动设计规范》等规范指导,依托乡村景区景点、文化活动场所等,将研学旅行活动与区域内其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通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政策配套、服务设施与环境优化等措施建设研学旅行基地,设计和实施研学旅行活动,统筹整合各类资金和项目,拓展延伸乡村产业链,并借助已有景点、文化的吸引力,争取客源,积极引导乡村由点状分散走向区域集聚发展,营造研学旅行氛围,增加规模效应,带动区域经济发展。同时,在研学旅行引导下,在基地周边配套发展自驾车营地、露营地等乡村旅游、研学旅游项目,带动周边乡村发展,形成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共同发展的格局。这样通过“以强带弱、抱团发展、资源共享、合作共赢”的集聚化发展,加快实现“共同富裕”目标。

综上,研学旅行具有社会、经济、文化、生态、人才等综合效应,对于乡村全面振兴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关键时期,挖掘乡村资源禀赋、深入发展研学旅行、创新乡村业态,可以跑出乡村振兴发展“加速度”,相信乡村全面振兴的底色会更足、基础会更牢、成效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