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洁平:新文旅 新场景 新消费——走进文旅融合的“场景化时代”

【品橙旅游】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在当下文旅产业的复苏中已成“热词”, 且在引领和驱动文旅新消费中呈现强劲动能之势。一个时期来,国家文化和旅游部接连发布国家级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案例、智慧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试点项目名单和沉浸式新业态示范案例。示范引领趋势,趋势昭示未来。文化和旅游正在深度融合中走进一个“场景化时代”。

新消费催生文旅新场景

场景,原指戏剧、电影、小说中演绎和描写的场面,泛指某种情景。当“场景”走出文艺作品,走进大众生活,走进文旅产业,便引发一场文旅融合的变革和焕新,“沉浸式体验”、“文旅新场景”应运而生。沉浸式体验,是一种通过环境渲染、场景打造、内容IP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让参与者在超越现实世界的物理或虛拟空间中获得感官震撼和情感共鸣,进而完全沉浸于故事、角色的情境之中,达到一种忘却自我的临场互动体验。消费新场景,是指在消费体验过程中,消费者在特定场所和消费空间中发生互动的一系列行为,是业态、产品、服务和环境要素等的立体化集成。文旅消费场景化,就是通过将旅游目的地空间、场所、文化、风物、价值观和生活方式等元素融合在一起,形成主体性、体验性和社群性特征的场域和情景,以沉浸式体验和多业态集成为特征,成为一种引领和驱动文旅新消费的新空间载体、新产业业态和新营销模式。

与其说“新场景驱动新消费”,不如说是“新消费催生新场景”。新消费是造就文旅新场景的呼唤和动能。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求日益增长,且发生深刻的变化:人们不再满足走马观花式的“看风景”,开始追求沉浸体验式的“新场景”;人们不再满足传统的观光旅游,更多需要深度旅游、主题休闲和度假生活的“好景”;比起场以往的“到此一游”,人们更加在乎文旅产品的参与度和体验度,注重主题文化的沉浸、产品体验的深化和生活品质的提升。于是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应运而生,且成一种主流趋势和消费者的“新宠”。特别是新一代消费者——Z世代,人口占比19%,消费占比40%以上,已经成为新消费的主流群体、中坚力量。“体验式、参与式、社群式”和“个性化、仪式感、品质型”的消费取向和特征更为明显,而且影响上一代、带动下一代,驱动文旅消费升级,“倒逼”着文旅产品的迭代,催生着“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的新文旅供给。

文旅消费新场景,从表现形式看,既涵盖旅游景区、度假区、休闲街区、主题公园、产业园区等以及城市、乡村等物理新空间的文旅消费整体场景打造;如西安城的“长安十二时辰”、《只有河南》、无锡拈花湾的“拈花一笑”;也覆盖美食餐饮、文化演艺、文博场馆、非遗活化、文创购物和夜间生活等特定活动的单体或复合场景打造。诸如“淄博烧烤”,上海的“不眠之夜”、无锡的“钟书客厅”、宁夏的村BA和贵州的“村超”等。

文旅消费新场景,从业态特征来看,从风景到场景,主题化、沉浸式和体验感三个特征尤为明显,体现科技、美学的文化价值,突出产品元素和服务元素集约互动,具有较强的产业和消费的集聚型吸引力,满足消费者个性化、多样化、品质化的需求。

文旅消费新场景,从核心要义来看,在于文化IP与旅游要素的完美结合,回归历史和生活,“从文化进去,从旅游出来”、“从旅游进去,从生活出来”。一方面,讲好故事,“见历史、见当下、见未来”,且让消费者成为故事的主角;一方面,演绎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且让消费者体验生活的美好。核心在于“历史可亲近、故事可参与、风物可体验、 生活可共享”。

新发展走向新场景

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文旅产业在新发展阶段的必然产物、趋势所向。

  “场景化”,文旅融合的大趋势。一个时期以来,大家都在探索和推进“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融合多姿多彩、风生水起。然而,文旅如何深度融合,文化怎样“塑旅”,旅游何以“彰文”,文化旅游新场景的出现给了我们答案和启示:场景化,正是把文化IP和旅游要素在空间上融合在体验中彰显、在生活中活化、在消费中“落地”的新路径;文旅消费新景,正在成为文旅融合新载体、文旅消费新空间、文旅发展新动能。走进场景化时代”——文旅融合的大趋势,未来已来,未来可期。

  “场景化”,全域旅游的下半场。旅游目的地建设始终是旅游发展的追求目标。多年来全域旅游的推进,着实把旅游目的地建设推进了一大步。从全域旅游再出发,根本就是建设和打造高品质的旅游目的地。一个高质量的旅游目的地,当是标志性旅游吸引物、多业态产品组合体、高品质服务新体系和沉浸式体验新场景等要素的融汇和集成,而“场景化”就是旅游休闲目的地要素的融汇和集成。所以,“场景化”,当是全域旅游的下半场。旅游即城市,一座城市、一个区域,打造全域旅游、全境休闲、全时度假的“大场景”;如今年的上海国际旅游节,打出“点亮世界会客厅”的P,展示世界级旅游度假目的地城市全新形象的“上海场景”。旅游即生活,一个景区、一条街区、一个乡村、甚至一家酒店(民宿),都可以通过深度游、轻休闲、微度假的“微场景”,打造休闲度假 的“微目的地”。场景化”,正是建设高品质的旅游目的的必由之路,必将让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全面提升、大放光彩。

 “场景化”,产业重构的新生态。旅游产业无边际。产业带动、产业融合、产业集成,文旅产业产业正处在一个重构、重振的新阶段。“旅游+”,“+旅游”,实质上产业链的重构和生态圈的构造。在各地的“场景化”的实践中,我们看到“场景化”的推进,正在构建的新业态、新生态。文旅融合、体旅融合、商旅融合、城旅融合、农旅融合以及科技的运 用、非遗的活化、文创的出彩、康养的融入、研学的兴起等等,各行各业和产业主体打破界限,不仅在“场景化”中重构文旅消费的新业态,而且正在构筑文旅产业的新生态。

  “场景化”,景区旅游的升级版。从风景到场景,传统旅游景区正站在转型升级的路口。旅游景区始终是旅游活动的主要空间和经典业态,承载着人们对于诗和远方的美好向往和畅享。但是从现实而言,不少景区风景很美,但还是少有人问津;从“门票经济”走向“产业经济”,景区“二消”都在探索,但还是不尽如人意。而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的典型案例和现象,让景区发展的前景豁然开朗。既要风景,更需场景。景区旅游走向场景旅游、场景休闲、场景度假;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景化的外延扩大、内涵深化,体验度和消费力远远超出传统旅游景区。如大丰荷兰花海的《只有爱》、苏州的《拙政问雅》、无锡惠山古镇的《这是无锡》等等。

   “场景化”,城市更新的新走向。正在开展的城市更新,是旅游城市目的地建设的动能,为文旅提供着大量新空间,催生着无数新业态。我们看到不少城市正在城市更新中培育新场景。尤其老旧巷区、老旧街区、老旧工业厂区等更新改造为城市文化社区、商业综合体、消费体验中心、休闲娱乐中心等多功能、综合性的新型消费场景。主客共享的休闲新空间,美好生活新空间。如北京老城区的南锣鼓巷依托四条胡同,改造成“老胡同的现带生活”,著名的首钢工业区则注入文化、体育、科技等新元素,成为大规模工业区有机更新的典范。沈阳中街步行街,最早的商业街,通过盘活老建筑、老胡同、老字号、老故事等在地文化资源,打造体验式、沉浸式文商旅新业态。再如无锡的运河艺术公园和《运河汇》,则是依托原有的河滨公园和钢厂旧址“更新改造”,成为讲述运河故事、演绎运河生活的主客共享新空间。同理,盘活大量闲置的“古村古镇”、商业项目等存量资产,最有效的方式也就是以文化内容填充、植入体验型产品和业态,以文商旅融合、文农旅融合、文体旅融合等路径去打造体现当地文化特色和生活方式的文旅消费场景。

新理念造就新场景

“旅游资源无边界、旅游产业无边际,旅游生活无边框”,以旅游发展的新理念审视文旅消费新场景,可以说“一切皆可场景”。然而怎样打造一个消费者“愿来、愿赏、愿体验、愿参与、愿消费”的“好场景”呢。试点项目和示范案例给我们带来启示、为我们拓宽思路。

©摄图网

一是文化赋魂。常说文化是灵魂,旅游是载体。场景一定要有灵魂, 这就是在地文化、主题文化,以及直击人心的文化IP。文旅新场景不再是简单的观览过程,而是通过多线性、多重性的体验和参与,让旅游者体验和享受到迥异的文化浸润、故事情景和角色身份,使游客产生强烈的代入感、参与感,获得更有品质的文化体验,并愉悦地为品质体验和享受“买单”。如山西的《又见平遥》以行走式演艺讲述地域文化,以“带入感”的情境演绎历史故事,把晋商文化和百年平遥古城演绎得活色生香,让游客在一场场沉浸体验中产生情感共鸣,互动体验,愉悦消费。

二是业态赋形。文旅新场景是业态、产品、服务的立体化集成,作为 一种生活体验方式,必须要有多元化的消费体验业态(形态),也就是常说的“内容为王”、“产品为王”。新场景,当把与生活密切相关的旅游六要素“吃住行游购娱”都场景化而已,如“吃”的场景、“住”的场景、“行”的 场景、“游”的场景、“购”的场景以及“娱乐”的场景;而且根据消费需求和消费喜好,选择适当的业态和业态的配比,并不断实行产品迭代和业态创新。比如,杭州西溪湿地的渔夫之旅,在原有的景区里创意设计了一些微体验点,如乘船、捕鱼、摘菜、游客用自己获得的食材做一顿饭……新业态,接地气,旅游者乐此不疲。而许多乡村民宿正在通过“特色吃、品质住、智慧行、个性游、创意购、潮玩娱”的业态创新,成为人们喜爱的乡愁体验新场景、美好生活新空间。

三是科技赋能。以VR、AR为代表的虛拟现实、增强现实、人工智能、光影技术、5G、元宇宙以及数字技术、声光电技术的深度运用让沉浸式体验成为可能,并为文旅新场景的体验品质赋能。通过科技和艺术的完美结合,为旅游者呈现心灵震撼的视听盛宴。《重庆1949》采用炫酷的舞台科技与红色故事完美结合;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运用5G+VR、投影技术、红外技术打造大运河文化沉浸式体验场景,非常火爆。张家界的《又见大庸》以科技讲述故事,以创意演绎场景,运用创新技术和环境营造打造出与剧情相符和情境,全方位调动观众的“视、听、嗅、味、触”五感体验,体验更为生动、更为深刻。无锡华莱坞景区则以影视产业+元宇宙技术,营造了一个虚实结合、身临其境的数字文旅新场景。

四是创意赋新。新消费催生新玩法,新场景成就“新物种”。适应新一代消费者从“看”到“玩”的需求和喜好,剧本杀、文旅+音乐、文旅+电竞、文旅+定向、文旅+研学以及非遗市集、书茶雅集、国风国潮、露营房车等新型的休闲娱乐方式的等“新玩法“,让场景更好玩、体验更沉浸、消费多样化。而空间“微创新”,在原有的物理空间,叠加一个新的体验内容,成就一个“新物种”。如长安十二时辰,在原有的商业地产中还原唐朝市井场景,让游客换装进入体验,体验盛唐穿越之旅。而无锡鼋头渚景区则“切割时间换空间”,一个赏樱产品,创意做成了晨赏、午赏、暮赏、夜赏四个场景,不仅做成了品牌,还有效地提增了消费。

五是生活赋美。旅游消费不仅走向体验经济,而且已经进入“颜值经济”、审美新时代。一个引人人胜的场景,一定是一个美轮美奂的盛境,一场美滋美味的盛宴,引入旅游美学、生活美学、城市美学、乡村美学,描绘一个画面,讲述一个故事,营造一种场景,让旅游者走进这个故事,喜欢这个场景,且成为故事和场景的参与者、体验者和共享者。文旅新场景,本质上就是高颜值、高品质的生活场景,就是创造和引导消费的生活场景。“从文化进去,从旅游出来,从旅游进去,从生活出来”,以灵山拈花文旅为例:从灵山的佛教文化,拈花湾的禅文化、尼山圣境的儒家文化、金陵小镇的风雅文化、崆峒仙境的山水文化,再到正在进行中的惠山的国乐文化、大拈花湾的康养文化等等,他们都是以匠心创作,创美精品;以科技表达,炫美场景;以美学呈现,扮美生活;并让游客在情景美、音乐美、色彩美、画面美、艺术美中体验美轮美奂的生活场景,致力建设一个个美好生活目的地。再如当下很火的沉浸式夜游,就是一种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时空。以“二分明月在扬州”的瘦西湖夜游,人们在唐宋诗词的故事、场景中,体验扬州之夜、扬州之美,走进诗和远方;成都的“锦江夜游梦回锦官城”,以重构天府文化的“锦江故事卷轴”、讲述精彩成都故事等手法,全面还原“茶、食、酒、船、闲”的五大在地文化和生活方式;而沉浸式街区,无锡梁溪区古运河历史街区的“今夜良宵”,“城里厢,老辰光,时代范”,则让人们尤其是年轻人在烟火气中感受历史、漫游城市、体验生活。从“亮化”到“美化”,从“文化”, 到“生活化”,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正在“不断实现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中成为主场和时尚。

“旅游即城市”、“旅游即生活”、“旅游即美好”。沉浸式体验、场景化消费,本质上是一种生活方式,而且呈现的是个性化、差异化、多样化的生活方式;正在成为主客共享的美好生活新载体、新空间。同时,正在形成一种文旅产业新业态,汇聚和集成一种促进和拉动新消费的新动能和新生产力,大势所趋,前景美好。

无场景,不文旅;无体验,不文旅;无消费,不文旅。

(作者:王洁平,全国休闲标准化委员会委员,江苏省旅游协会副会长,无锡市旅游业协会会长)

真正的雪糕“刺客”,正在闷声发财

文:王明雅

来源:新零售商业评论(ID:xinlingshou1001)

夏天来了,吃雪糕的季节又到了。赶上旅游出行,酷暑之下,几个人能顶得住那些栩栩如生、最适合拍照打卡的景区同款“文创雪糕”?

故宫、圆明园、鸡鸣寺、大雁塔、兵马俑、大明湖……是的,这些耳熟能详的景区早早就已经推出特色雪糕,而包括大运河博物馆等在内的不少地方小众旅行景点,也都逐渐有了定制雪糕。

说起来,文创雪糕火了好多年,早期成为网红并出圈的,有北京玉渊潭的“樱花”雪糕,圆明园的“古莲”雪糕,一度带动不少游客为了雪糕去打卡。而后,2021年迎来景区文创雪糕井喷期,南京玄武门、杭州白娘子、西安兵马俑等纷纷破圈。

今年,文创雪糕的潮流还在持续。

不久前,五粮液宣布推出“五粮液文创雪糕”,雪糕本体以五粮液一款经典浓香白酒瓶为造型,包装盒则是仿其白酒礼盒设计。

央视也在近期推出了自己的文创雪糕,分别有大裤衩、电视台、麦克风和小红花四款,主要在其电视台园区的超市发售,引来不少人排队打卡。

究其根本,文创雪糕在构筑品牌影响力方面,已经成功自证。

不过,站在消费者视角,它并非全然好评。一方面,文创雪糕定价高的问题常遭吐槽,另一方面,物以稀为贵,景点扎堆推雪糕,很容易让人审美疲劳。

因此,这门“好生意”的可持续性,值得更深入的探讨。

01

现  象 

目前,国内市面上共有多少种文创雪糕?

答案是:近千种。

这个数字让人惊讶,但别急,这还仅是其中一家设计公司的作品。

贝贝瓶,一家成立于2017年的食玩创意公司。国内超90%的文创雪糕由贝贝瓶设计制造,从圆明园的“古莲”,到西湖的“白娘子和许仙”,再到近来的央视四款雪糕,都是它的作品。

图源贝贝瓶小红书官方账号

贝贝瓶公开数据显示,在2019~2021年间,其文创冰品(主要指文创雪糕)销量从8万支左右增长至1000多万,与超350个景点单位达成合作。其中,还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

文创雪糕风靡了五年之久,销售数据和游客关注度的双重增长让行业逐渐成熟。也就是说,从设计到生产,已经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简单概括,创意设计、模具定型、生产销售,均有成熟的企业和渠道入局。

比如,新零售商业评论发现“之间味道”一类创意公司在近两年成立,此外,雪糕工厂发现定制商机,同样转型入局。今年6月,一家位于江苏的雪糕制造代工厂客服就告诉新零售商业评论,其工厂主要负责拿图生产,包括模具和成品,且7月订单已满。

设计显然是文创雪糕最“烧脑”的环节,是否具备吸引力的关键也在于此。

贝贝瓶联合创始人郑奥南曾在FBIF2023食品饮料创新论坛上分享他的创作过程,最常见的是标志性建筑与文物,如雷峰塔、苏州秘色瓷莲花碗等,这种容易理解,而遇到抽象的文化概念,如宋城千古情,则要当作一个壁画设计。

“宋城千古情是一个集演艺、互动、餐饮为一体的大型综合秀场,大多内容取自耳熟能详的古代传说和民俗文化,最终完全把它当成一个壁画创作,把所有场景串联,(形成)视觉连贯性,神话相关美术化,完成项目想要表达的精神。”郑奥南解释。

去年,西安兵马俑雪糕风靡,这也是郑奥南的作品。为了设计这款雪糕,他前后去了三四次,近距离观察兵马俑,最终,他把兵马俑雪糕的五官去掉,因为“吃人的效果不敢想象”,并在手上加了“点赞”手势,“一个严肃大将军做有趣的动作比较生动”。

毫无疑问,对于创作者来说,每一种设计都是无数脑细胞“牺牲”后的创意成果,但站在普通消费者层面,越来越多的文创雪糕,大都口感相似,只是造型不一,极易感到审美疲劳。

此外,还有一个影响消费者决断的因素是,比起正价雪糕产品,这些文创雪糕售价总是更贵,总体来说,20元以下已是“良心”,不少景点甚至要卖到30元上下,成为变种的雪糕“刺客”。

新零售商业评论摄

有消费者向新零售商业评论“吐槽”,圆明园现在所售文创雪糕,是来自沈阳中街冰点生产的兽首造型,单价18元,三两口就吃完了,味道也很中规中矩。“如果不是在景区,肯定不会当大冤种。”该消费者说道。

种种原因叠加,文创雪糕最终只能沦为“一次性打卡用品”。

尽管如此,景区和企业们还是前仆后继涌来。毕竟,连横店都有自己的文创雪糕了。

02

 产  业 

对于景区来说,文创雪糕的价值最易理解。注意力经济时代,社交平台万千用户自发的美照传播,足以成为巨大流量入口,景点同款、看起来好吃又好看的雪糕,最易出片。

景区日用品消费向来是利润大头,动辄数十元一支的雪糕更是摆在明面上的甜头。况且,成熟的设计生产链条配套,让这件事容易太多了。

有意思的是,这些从景区兴起的特定产品,一边被消费者吐槽“逐渐千篇一律”,另一边,越来越多企业反而发现新大陆般纷纷试水。

不完全统计,除却近期的酒企五粮液,还有餐饮企业海底捞、云海肴等推出过文创雪糕,此外,五菱宏光、恒顺醋业也有涉足。当然,比起景区大规模售卖,企业做文创雪糕更多是营销方向的考虑。

图源云海肴小红书官方账号

举例来说,面对“茅台冰淇淋”的破圈,友商五粮液也会迫切想找到一个更亲近年轻人、更易网红化的新动作。

回过头来,当我们专注于文创雪糕本身,它其实是一个“食玩”行业的分支作品。比如,头部公司贝贝瓶的定位就是“专注于食玩的潮流品牌”。

食玩概念并不复杂,顾名思义,食物有趣好玩,最常规的模式即零食附带玩具。它最早源于日本,得益于无数经典动漫游戏IP,日本本土的食玩产业仍然十分繁荣,其中,玩具公司万代常年占据四成左右的市场份额。

包括《樱桃小丸子》《名侦探柯南》在内的不少动漫作品里,主角团都非常喜欢的假面超人,就经常作为食物附赠品出现,而日本更有名的食玩作品,还有乐天(Lotte)推出的“吓人一跳”巧克力,即每个零食都有一张整人贴纸,可以用来整蛊别人。

食物本身直接做成“好吃又好玩”的样子,更算得上食玩了。而“好吃又好玩”,也是文创雪糕的价值所在,商业化潜力也来源于此。

去年10月中旬,上市公司海昌海洋公园发布公告,其全资子公司酷啦咪控股(香港)有限公司收购贝贝瓶100%股权。海昌海洋公园表示,集团看中贝贝瓶领先的设计能力及广泛的渠道布局,是集团IP新消费业务战略的一环。

海昌海洋公园拥有的,是包括奥特曼(Ultraman)等在内的IP合作授权获得能力,以及向景区、主题公园、商业地产等渠道合作输出IP内容消费的资源。

事实上,贝贝瓶也早已突破了景区渠道限制,与院线电影达成合作,其中比较有名的有《哆啦A梦:大雄的宇宙小战争》和《流浪地球2》,哆啦A梦雪糕在全家便利店渠道推出,曾引发一阵抢购狂潮。

图源贝贝瓶小红书官方账号

文创设计的意义更多是促进人与文化的关系,拉近人与文化的距离感。”郑奥南说道,“设计师应该把握前沿消费欲望,才能做出有引领性的设计。”

当然,不止海昌海洋公园看到了一支文创雪糕的商业化空间。

老牌雪糕企业沈阳中街冰点算是年轻化、多元化业务发展较成熟的老企业,除却雪糕,旗下还有速冻饺子一类冷冻品,亦孵化了多个雪糕矩阵品牌。目前,中街冰点也与不少景区达成合作,负责文创雪糕的生产研发,北京圆明园的兽首雪糕即是中街冰点产品。

最后,客观来说,尽管搭上景区顺风车、与知名IP合作拓宽想象力,站在食玩赛道的所谓“文创雪糕”,依然面临消费渠道和场景受限的客观制约。

艾媒咨询发布的《2022-2023年中国冰淇淋行业消费趋势监测与案例研究报告》显示,2021年,中国冰淇淋行业市场规模已经达到1600亿元,2027年将突破2000亿元关口。

但其一,广阔的市场中,伊利、和路雪、蒙牛和雀巢仍是“中流砥柱”,占据了大头市场份额;其二,从消费者视角出发,口味和价格依然是首要考虑因素,价格方面,3~10元间的接受度占比为70.9%。

好玩有趣的雪糕终归不够大众化,永远满足“一时新鲜”的需求,创意也会枯竭,对于广义上的“文创雪糕”来说,这是现实的残酷。

城市考古、City Walk、废墟探索…生活秀or真旅行?

去年以来,新的旅行方式越来越受到年轻人的推崇。城市考古、City Walk、废墟探索不断“出圈”,旅游方式逐渐向“城市内化”,年轻人越来越在意城市的文化历史厚度,阅读城市正在成为主流。

01
从城市考古、City walk到废墟探索

近几年来,受疫情影响,周边游、本地游正在兴起,年轻人的旅行方式正在发生变化,很多人似乎不再“贵远贱近”,开始深入了解自己工作、生活的城市,多元化的城市探索正在市场上流行。例如城市考古、City Walk、废墟探险不断出圈,越来越多人从迷恋“网红景点打卡”进入“城市文化探索”的新阶段,衍生出关于城市文化更多的新玩法。

“城市考古”即为城市文化探索,是人们对一座城市的深刻阅读。“城市考古”爱好者像一群考古学家一样深入城市纹理,探寻街道和建筑背后的历史故事。严格意义上来说,在中国流行起来的“城市考古”起源于日本今和次郎提出的“modernology”即“考现学”。今和次郎在《考现学是什么》一书中这样说道“我们这些同道都把对当代时尚风俗和事态的持续关注作为研究态度和方法,而这样的整体工作我们称之为考现学。”也就是说,考现学就是用考古的思维,去看待如今存留下来的历史与遗迹。

后来,“考现学”进入中国本土化逐渐演变为“城市考古”,并拥有了自己的体系“海派城市考古”。上海城市考古的联合创始人徐明说,城市考古是挖掘在地文化,找到消逝的城市情感,他说2013年以后,上海这些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规模的改造、更新和拆迁,带来了逆文化差异的冲击,发现连接自己和城市的纽带正在消逝。很多承载着记忆的建筑、街巷,现在已经没办法追溯,导致身为土生土长的上海本地人也感受不到归属感。北京、广东等一线城市承载市民记忆、情感文化的载体在逐渐消失。城市考古变成缓解焦虑感的办法。

而City Walk的出现或许可以理解为“城市考古”的大众版。小红书发布《2023City Walk趋势报告》,根据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上半年小红书City Walk相关搜索量同比增长了30倍,毫无疑问“City Walk”成为了2023年最火爆的旅行方式。但其实City Walk并不“新”,也是舶来品,在国外City Walk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在英国伦敦,“City Walk”指在城市里或随意漫步或探寻一些特色的景观路线,也指在讲述员的带领下,按照规划好的路线行进,不同于走马观花式的拍照打卡旅游或是街头闲逛,City Walk强调与城市的深度交流来真正的了解一个城市的发展历史,至今伦敦还有一条著名的追踪开膛手杰克的夜游路线。在国内,人们对City Walk的旅行形式进行了新的理解建构:没有专业的讲述员,不需要很多规划,不追求打卡,把方向交给城市的指点;它更像是一种散步,“互动感、体验感、深度游”让人们与城市产生了更深度的链接。走路是感受美好,放慢时间是最好的方式,很多时候甚至没有目的,不追求确定性,“惊喜感”成为City Walk的关键词。

废墟探索则是属于世界性的探寻废墟美学的小众旅游。几乎每个国家都有参与者,废墟探索文化作为亚文化的一种,资深废墟探险者潘然介绍,城市废墟探险者一是地面上的废墟探险者;二是热衷管道、防空洞、地下铁的地下探险者;三是爬楼党。而在北美的密苏里州,有一群地下城市探险者,称自己为“管道工”。废墟作为凝聚在琥珀中的记忆载体,穿越时间,赋予过去以永恒的生命。

废墟探索最早来源西欧,据悉最早的废墟探索活动是法国人菲利贝尔·阿斯佩特(PhilibertAspairt)在1793年进入巴黎地下墓穴的探索行动。在全球不断走向现代化的过程中,由于工业化和城市化所带来的问题而产生的废弃建筑的数量不断攀升,古老的工厂和建筑被废弃。由此,废墟探索文化便获得了潜藏的优势作为废墟美学的发展土壤,目前在中国最为知名的废墟探索交流平台是豆瓣小组当中的佛跳墙废墟探索小组,该小组成立于2018年,至今已发展为组员四万余人,已经成为中国最大的废墟探索交流平台。

火车墓地。去寻找看不见的城市B面——那些破败的、倾颓的、被毁掉甚至腐烂的废墟……

02
三种玩法各有魅力各有不同

无论是城市考古、City Walk、还是废墟探索都证明了年轻人新的旅行方式的变化,有点用“慢生活”的旅行方式和快节奏的工作进行对抗的意思,同时也更重视对在地文化的探究。

空间秘探发现,很多人对城市考古、City Walk、废墟探索的游玩方式并没有一个清晰的界限,有人甚至认为城市考古和City Walk其实是同一种游玩方式。不过,无论新型的游玩方式在细分化上也对应着不同的群体,这三者既相辅相成,也各有差异。城市考古联合创始人徐明表示:“城市考古和City Walk是一件事的不同层面,但不论是小众的城市考古,还是大火的City Walk都是人们追溯城市记忆的一种方式”。

“我们在城市里走街串巷,在路名、门牌、建筑中研究城市背面,挖掘城市背后的历史”这是徐明对城市考古的理解。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城市建筑更新换代,逐渐拆解或被遗忘成为既定的命运,然而希望留住历史的年轻人却也在逆天改命,他们热衷于解读建筑背后的历史文脉,触摸城市机理,深入到城市的边边角角追寻历史足迹。

相比于城市考古注重于对城市的历史挖掘,“City Walk”则更偏向于没有规划的闲散漫步,随性的生活出行方式。City walk路线集中在两种,一种是走街串巷,一种是夜探美食。刚来沪一年的贵州人笑笑不善于做计划,想要快速了解这座城市的方法就是漫游,她时常约不同的朋友闲逛上海的路段,以复兴中路为主干道,向四周闲逛。笑笑在接受空间秘探采访时说,现在她基本走遍了上海的市区,见过黄浦江的夜晚,小马路街边喝酒的大叔,街头唱歌的美女,深夜痛哭的情侣,这些组成了她对上海的了解。“想要深刻的了解一座城市,不能只看高楼大厦。”笑笑说。

探索废墟的人更多的是一群冒险家,他们对未知的世界充满好奇,好奇心是探险家们最大的驱动力。废墟游离在主流的城市空间之外——野生、少受侵扰。对于过惯标准化生活的人来说,废墟是一处理想的放空之所。

资深废墟探险者黄帆告诉空间秘探,“虽然出发点都是好奇心,但废墟探险与旅行却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概念,如果说旅行是逃离日常生活,那么废墟探险则是放大了未经修饰的日常一面”,有些废墟探索者,可能是因为某个游乐园的一些所谓灵异事件的描述前往探险,但更多的还是选择一些未知的废墟建筑进行探查。

事实上,概念模糊的新型旅行方式在经历了中国本土化后逐渐清晰起来,对应着不同的人群。将旅行方式细分化能更好的为旅游爱好者服务,根据需求选择相对应的旅行方式才能使年轻人获得更好地旅行体验感。

03
避免沦落至“跟风、打卡作秀”

在新的旅行方式流行初期,往往会出现很多的问题,甚至背离了原本的初衷,尤其是在社交媒体高速引爆的当下,年轻人一窝蜂似的对新出的旅行方式更新打卡,害怕落后于人,于是一个原本属于愉悦身心,满足私人爱好的小众旅行方式流行一段时间后,就逐渐变质,成为社交平台的表演秀。

例如原本打着“随意、松弛感”出圈的City Walk,摇身一变就成为了网红拍照打卡新姿势,通过搜索小红书平台发现,City Walk衍生出了“City Walk慵懒风穿搭”、“松弛感拍照姿势”,善于打卡的人往往会在某个下午画一个精致的妆容、穿一件看似随意的衣服,用然后根据小红书平台上热门的“松弛感拍照姿势”在某个已经打卡过的城市里用同样的姿势在复制一次。空间秘探根据关键词“松弛感拍照姿势”搜索到的小红书笔记为千篇一律的拍照姿势,同时City Walk作为小众旅游被贴上了同质化的标签。

上海福安路的一段“无声dance”视频,引起人们的热议。视频中一位非洲大哥带领着一群人在大街上“自由”舞蹈,因每人都带着耳机,所以大家只能看到他们在摇头晃脑。在这段舞蹈中,领舞者是Freestyle,率性而舞,而其他人则“跟舞”,跳错还会刻意纠正,让这本该自由、松弛、自我的行动大打折扣。不少网友表示,大家并没有乐在其中,仍然是处在表演状态,所以我们一直在做的,始终只是在营造“松弛感”,却没有真的松弛下来。City Walk的灵魂或许就是那一点点不管不顾的“自由”和“随性”,现如今不少已演变成一种“假松弛,真焦虑”的行为方式。

事实上,近年来频频出圈的小众文化未必适合所有人,部分的小众文化对身体条件要求很高,也有一定的危险性,不过,危险性并没有冲淡社交平台网友们的热情。例如废墟探索的出圈,废旧游乐园,废弃工厂成为打卡地,早在废墟探索出圈的时候,官方媒体就曾对聚集矿洞避暑的行为进行了批评,废弃矿洞成为网红避暑打卡地,同时也带来了诸多的隐患。

其实,真正的旅游爱好者往往随心而动,不必拘泥于形式或打卡。探废墟不用拍照,City Walk也不用摆拍,城市考古也可以安安静静地了解城市历史和文化,新一代旅行方式应该告别浮夸和一惊一乍的肤浅和粗鄙,而是真正去热爱。

04
如何从新兴旅游方式中觅得商机

城市发展日新月异,城市考古、Citywalk、废墟探索等新兴旅行方式的出现,或许是未来文旅产业发展的一个新趋势,围绕这种新的变化,相关文旅行业应该如何寻觅新商机,值得思考。

打造旅宿一体的深度游名片

随着城市考古、citywalk、废墟探索的出圈,不少酒店品牌也敏锐地发现其中的商机。旅宿不分家,旅游有商机,酒店就有生意。事实上,对国外的对于一些头部酒店集团来说,City tour这种为住客策划酒店方圆几公里,甚至是扩展到整个城市的“微旅行”,早就是许多品牌“增加客户粘性、创造独特居停体验”的基本操作。

例如万豪旅享家香港旗下酒店以香港旅游景点为连接点,分别在湾仔区、西九龙以及中西区设计了三条不同的City Walk线路,推荐给酒店住客,以及来港游客以及来港游客,“港风美食”人文艺术、在地风气是万豪旅享家三条citywalk的主要思考维度。

定制城市特色“小众”旅游线

Z世代的年轻人从小跟着互联网长大,“旅游指南”、“旅游攻略”等等,为了不踩坑,年轻人往往外出旅游要查找攻略,同样的城市文化探索也不例外,通过搜索小红书,空间秘探发现,很多独特的小众在地文化探索路线图的笔记也有很高的搜索量。城市深度游的发展也给旅游行业带来了更多的机会,定制专属的城市旅行线,迎合受众喜好,有时候“小众”能够发展成“大众”,为城市旅游目的地带来更多的发展商机。

例如,以传统文化为依托的文创印章,依托历史人文底蕴作为底色,将打卡与收集景点盖章等元素融合在一起的官方打卡集邮活动,成为旅游景点的革新之旅,其中以苏州市的平江九巷、山塘街最为出圈。系列“盖章打卡”的玩法,让年轻游客在古城解锁文旅新乐趣。从东花桥巷、曹胡徐巷……一路到钮家巷、建新巷,游客即可集齐“平江九巷”的九个印章。

事实上在利用新型旅游方式增强本地文化的不只有苏州,杭州也是其中之一,杭州文旅推出的City Walk路线“跟着名人游杭州”系列,跟着“宋人”游杭州——名士风流篇,主要从宋朝名士入手,规划了一条西湖苏堤、三潭映月、大麦岭摩崖题记、苏东坡纪念馆、东坡亭……路线,让游客跟着路线去探寻城市的地域文化特征。看起来只是新兴打造的路线,背后却能在方方面面发展出旅游新商机。

提升城市文化“艺术”体验

新型的旅行方式带动城市的迭代更新,对城市隐蔽角落文化探索的兴起,既是新一代旅游人对传统旅游变革的一种“自我觉醒”,也让旅游回归到文化的本质,人们不再愿意走马观花式的旅游,而是更多期待文化、艺术、沉浸、体验式旅游,这势必会改变一些城市的粗鄙、浮夸之气,真正的提升现代都市应有的格调和品味。

新兴旅行方式的出现,也让躲在城市背后的艺术家们,走近城市。如广州,将自己的工作室、创意坊、别具一格的店铺开到东山口,让东山口成为了一座文化创意街,在短短时间内成为广州最潮流的、最洋气的街区。随后东山口也聚集了大批潮流品牌的入驻,如Badmarket、3MODE、MASONPRINCE、RICHGOLD等等。门店装修风格都各具特色,使得东山口吸引了很多年轻摄影师、网红、潮人前来打卡拍照,根据搜索,小红书上带“东山口”的话题笔记已超30万+。

综上,新的旅游方式会不断涌现,其实是对传统旅游模式的一种告别。让旅游回归到旅游的初心,或许需要一代人一代人的努力。我们应该以开放的心态迎接一切新事物,同时也要以警惕的眼光对待喧嚣背后带来的流俗,让旅游成为触及身心放松的一场健康运动,不要成为虚荣浮夸背后尽是寂寞的秀。

明月湖打造全国首个水上智慧文旅示范基地

36氪重庆获悉,9月8日,重庆两江协同创新区落户企业欧卡智舶的智能无人游船在明月湖下水运营,上线水上巴士、水上咖啡、水上会议、水上书吧等新型水上智慧体验场景及业态,打造全国首个水上智慧文旅示范基地。

位于两江协同创新区的明月湖,水域面积近千亩,蜿蜒纵横约2公里。如今,明月湖上又增添了4艘智能游船,包括1艘“漾”水上超级空间和3艘“汐”智能游船。其中,“漾”水上超级空间为全国首次投入运营,未来还将落户苏州、杭州、云南等城市景区水域。

“漾”水上超级空间。张锦辉/摄

“漾”水上超级空间作为智能游船与多元商业空间完美结合的新载体,打破传统游船设计形态,17㎡室内空间+11㎡露台甲板,兼顾隐私和亲水需求。采用太阳能充电,续航时间为8-10小时,最大航速为1.2米/小时,最大载客量为8人。

无人船内部。两江融媒体供图

“‘漾’水上超级空间依托船联网和水面无人驾驶技术,无需船员和安全员,自动按照航线行驶,如果游客想要在某处停留并观赏景色,也可以选择悬停模式,船只将会在湖面上缓慢旋转。”欧卡智舶市场总监赵翔介绍。

船上安装了视觉识别摄像头和激光雷达,前者可以识别游客如翻越围栏等危险行为并自动语音提醒,后者则识别周边过往船只,实现自动避障。船上还配有灯光、空调、音响、香氛等智能家居系统。

“游客既可以选择在船上召开商务会议,也可以观光游览、阅读图书、学生研学、喝下午茶等等。”赵翔说。

“汐”智能游船基于水面自动驾驶底层技术,以固定航线的自主化高效运行能力,在满足水上通勤接驳的需求之外,配置的智慧大屏和AI导游,为游客提供了水上观光游览、水上下午茶、水上研学等多样内容选择,带来多种类、多场景下的“沉浸式”水上游览新体验。

“汐”智能游船。汪彦彤/摄

除了智能游船外,该水上智慧文旅示范基地还有卡通亲子游船、摩托艇、卡哇伊小黄鸭、水上运动沙发、水上飞碟、电动冲浪、水上飞人等丰富多彩的游乐项目。

两江融媒体供图

特色博物馆走俏,在线平台上线“寻宝博物馆”推荐榜单

暑假期间,“博物馆热”受到高度关注,各大知名场馆一票难求。与此同时,展现当地独特风貌的自然博物馆、汇聚社会生活变迁的人类学博物馆等特色文博场馆,则因门票库存相对充足、馆藏特色鲜明,成为消费者暑期文化游览的“宝藏去处”。

美团、大众点评数据显示,7月以来,“小众博物馆”关键词搜索量同比增长935%,攻略笔记数量增长224%。各地文博场馆多措并举,借力互联网平台的线上运营和数字化能力,进一步优化服务,更好地满足观众的参观需求。

 “特色博物馆”展现当地独有风貌

“游客朋友们,您有爱吃的陕西水果么?无论是周至的猕猴桃,还是洛川的红富士,都得益于陕西丰富的土质。眼前的这块棕褐色土壤,叫做‘娄土’,它是一种质地绵密的耕种土壤,主要分布于陕西关中盆地及渭河等流域。”在陕西自然博物馆的自然展馆内,讲解员王智星向外地来的小观众介绍馆藏的地质标本。

“门票不算紧张,随买随用,可以说是立体的陕西地理教科书。”8月初,来自成都的周女士一家来到西安旅游,看过大众点评网友的推荐后,专门来到陕西自然博物馆参观。

“神奇秦岭”展厅内的羚牛标本和模拟生态环境 图片来源:陕西自然博物馆

陕西自然博物馆位于西安市,馆藏2万余件标本,时间跨度近37亿年。

地质万象展厅以“三秦大地”为主题,各色土壤、矿物宝石分布在不同地市的地理沙盘上。走进神奇秦岭展厅,满眼绿色、动物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景象跃然眼前,“秦岭四宝”朱鹮、大熊猫、金丝猴和羚牛等珍稀动物的标本栩栩如生,吸引游客驻足。

日前馆方已开启暑期不闭馆模式,从7月1日至9月3日均正常开放,还推出了四宝守护团、虫虫总动员等公益课程,本异地游客均可免费报名参加。

“寸锦寸金,灿若云霞,被 ‘南京云锦’美到了。”“藏在中式园林里的博物馆,像是走进《红楼梦》里的大观园。”大众点评上,不少网友写下参观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后的感受。

明万历帝孔雀羽妆花纱袍料 图片来源:江宁织造博物馆

南京江宁织造博物馆是在清代江宁织造遗址上建造的一座现代博物馆,由著名建筑学家、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担纲设计。“江宁织造”是清代专门生产御用和官用锻匹的官办机构。从康熙到乾隆时期,江宁织造逐渐成为了皇帝南巡的行宫所在,见证了清王朝由盛而衰的沧桑历程,也见证了文学家曹雪芹的早期成长经历。

 “人类学博物馆”打造沉浸式消费体验

嵩立的大昭寺、繁华的八廓街、神秘的彩绘造像……走在青色的石阶上,仿佛置身于美丽的西藏。

眼前这个充满藏族文化氛围的景区,并不在遥远的青藏高原,而是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北园的一角。距离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约5分钟车程,藏着一座以露天形式复原、收藏和陈列中国56个民族文化、文物、社会生活的人类学博物馆。“一日纵览江山万里,名不虚传。”吉林游客杜先生连连感叹。

北京中华民族博物院藏族文化区 图片来源:受访人提供

据社教部主任牟静介绍,为还原多民族的文化形态,园内56个民族的博物馆均按照1比1的比例复原建设,部分建筑为原建筑迁址建设,以畲族古民居院落为例,每一片建筑材料均来自1800多公里之外的福建溪潭畲族雷氏老宅。

侗族鼓楼、哈尼梯田、盘龙叠水瀑布等自然人文景观更是随处可见,游客可以沉浸式体验各民族的文化社会生活。暑假期间,靛蓝扎染、雕版印刷、跳竹竿等项目受到亲子家庭欢迎。

日前,国家文物局发布《关于加强博物馆暑期等节假日开放服务工作的通知》,要求强化服务供给,更大限度满足公众参观需求,提升预约参观精细化管理水平。

陕西历史博物馆每周三下午为青少年团体提供参观延时服务,多次在校园、社区举办“流动博物馆”活动。为应对暑期接待高峰,7月29日至8月31日期间,甘肃省博物馆将开放时间由17:00延长至18:00时,通过美团的预约数据分析,有效调配馆内资源,做好游客高峰前的充分应对。

依托生活服务平台多业态、面向全国游客的触达能力,数千家博物馆通过美团、大众点评等线上平台展现多样化、高品质的供给。基于游客的真实评价,美团推出“寻宝博物馆”等线上出游服务产品,帮助近300个城市的消费者,更便捷地找到人少、好约又有趣的“博物馆好去处”。

美团文旅研究院院长路梦西表示,持续升温的“博物馆热”,折射着深厚的文化自信。行业参与者不断创新供给,优化服务。线上线下合力,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文化需求。

携程知乎联合发布报告:旅行重登顶流热词 个性化旅游不断拓展

近日,携程联合知乎共同发布《旅行一夏&赏秋趋势洞察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对于今夏和入秋以来旅游市场消费热度、消费者行为、热点趋势进行了总结和预判。

报告显示,无论在旅游预订还是内容讨论热度体现上,旅行都重登顶流热词,与此同时,旅行的定义范畴不断扩展、更个性化的旅行方式愈加收到欢迎,文旅融合趋势进一步加强。

报告指出,演唱会和博物馆,成为今年以来最热烈的一次“集体奔赴”,旅行注重与在地文化结合也成为一大趋势,请当地老炮儿带着玩儿越来越流行,携程平台暑期向导订单同比增长达到307%,而为用户提供向导推荐的向导口碑榜覆盖城市已经超过20个。

随着体验感和松弛心态的风靡,均价一百的Citywalk也成为潮流。携程平台上Citywalk热门城市包括上海、北京、广州、青岛、西安,在知乎平台上,这个夏天「Citywalk」被知友们也玩出Cityrun、Cityride、Cityeat等不同花样。

而对于潮玩一代来说,无论是不是在旅行,“变装”成为表达自己、记录生活的方式。携程平台上,目的地旅拍已遍及全国,暑期订单同比增长超过三成,知乎平台中,夏秋两季知乎「旅行穿搭」相关搜索量环比增长172%,西安的知友对「汉服出街」更感兴趣。

9月错峰季之中,旅游目的地也迎来了人少景美的最佳旅行季。携程平台显示,9月整体国内机票均价为829元,较暑期降低超两成,宜春、百色、巫山、临沧、红河成为错峰季小众黑马目的地。“I人充电游”成为用户关注亮点,当代人在旅行中也追求情绪价值。

而随着中秋国庆节假期的临近,预订和讨论热度已经达到年内高峰,携程平台上,中秋国庆酒店机票搜索已超2019年,需求高涨带动机票价格接近1300元,超暑期两成。知乎平台中,早在8 月知友就开始对「国庆旅行」开始提问和回答,和2019年达到相同讨论量级的时间对比提前了一周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