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google-analytics-for-wordpress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user/ht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元宇宙江湖里的“牛鬼蛇神” | AR文旅元宇宙|AR+文旅|文旅消费新场景|Online

元宇宙江湖里的“牛鬼蛇神”

元宇宙江湖里的“牛鬼蛇神”

经过两年多的摸索后,业界渐渐对元宇宙形成了一个共识,即“元宇宙”的成熟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时间。

可现实中发生的一幕幕,似乎超出了不少人的预期,哪怕是在元宇宙的概念开始降温的局面下,不少城市仍在争先出台各种招商政策,试图打造出产业集聚的元宇宙中心、元宇宙园区,和五六年前的“物联网小镇”如出一辙。

提前进行产业布局的初心可以理解,将元宇宙作为新经济增长引擎的目标并无不妥。其中的问题在于,元宇宙的市场环境是否走出了试错期,所谓的“元宇宙经济”是否还是一场捉摸不定的豪赌?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本文想要对“元宇宙”赛道里的企业进行粗略的盘点,帮助大家辨别一些元宇宙公司的虚实。鉴于潜在的利害关系和不必要的麻烦,涉及的企业主要以海外为主,请勿对号入座。

01 “牛”:先驱or先烈

每一次行业转折点降临时,总有一两家企业冲在最前面,“振臂高呼”为同行者或追随者们指引方向。

但凡在科技商业史上浓墨重彩的企业,大都扮演过这样的角色,IBM、微软、苹果、谷歌等不一而足。凭借技术创新的硬实力和敏锐的商业嗅觉,这些公司往往能够收获长达十年的红利期。

元宇宙时代自然也不例外,当下最有可能被铭记的企业有两家:一个是社交起家的Meta,另一个是沙盒游戏Roblox。

把时间拨回到2021年10月,Facebook正式更名为Meta,将公司战略重心转向元宇宙生态构建。扎克伯格随即在Facebook Connect 2021上提出了参与感、虚拟形象、瞬间移动、虚拟商品等新概念,极力描述自己对元宇宙的美好想象。一番高调的营销过后,“Meta”一词被全世界熟知,同时带火了尼尔·斯蒂芬森的科幻小说《雪崩》。

发行于2006年的沙盒游戏《Roblox》,虽然不像Facebook那般家大业大,同样在元宇宙世界里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但摘下了“元宇宙第一股”的桂冠,还提出了著名的元宇宙八大特征,即身份、朋友、沉浸感、低延迟、多样性、随地、经济、文明,被许多人视为判定元宇宙产品的“基本要素”。

然而在不确定的机会面前,先驱和先烈常常是对立的存在,站在潮头的行业头羊,一不小心就可能跌进深渊。

至少Meta和Roblox都遇到了自己的问题。

Meta二季度财报迎来了成立后的首次季度下滑,首当其冲的正是元宇宙部门,单季亏损达到28亿美元。结合广告营收不及预期、Oculus削减订单等不利影响,Meta在2022年的市值下降了50%左右。除了削减开支、放慢招聘等“节流”措施,Meta还首次发行了债券,计划募集100亿美元为元宇宙等项目提供资金。

搭乘元宇宙东风的Roblox,无论是营收还是日活,依旧保持着不错的增速,可外界对Roblox的期许似乎过高,营收和日活已经连续多个季度不及分析师预期。折射到市值层面上,Roblox曾在2021年冲上800多亿美元的高位,当前的市值连续多天徘徊在300亿美元以下,收缩了60%以上。

可以笃定的是,多年后回顾元宇宙的进化史,势必可以找出一两家执牛耳的企业,只是名单未必是Meta和Roblox,可能是拥有HoloLens、暴雪等业务的微软,可能是擅长孵化“神秘项目”著称的谷歌,也可能是其他尚未被重点关注的企业。

毕竟被历史记住的,总是“胜利”的一方。

02 “鬼”:务实or务虚

一个行业的“头羊”也许只有一两只,身后却可能是千百只羊组成的羊群,怀揣着不同的目的加入其中。

当巨头都无法左右自己命运的时候,跟随者们能否在元宇宙江湖里独善其身?并不着急回答这样的问题,尝试对浩浩荡荡的“羊群”进行分类的话,即使是跟着跑的羊群,也有着各自不同的小心思。

其中有疯狂的投机者。

曾经有机构统计,1998年到1999年期间有63家公司将名字改成网络相关,仅在改名前后的十天时间里,股价就平均增长了125%。元宇宙时代也是如此,不少券商梳理了一份份所谓的“元宇宙”概念股,名单远不止几十家,甚至有企业只是在财报会议上指出“将要发展元宇宙相关业务”,就被划入概念股的行列。

类似的还有一些创业团队。Sensor Tower的统计显示,2021年11月到2022年1月的时间段里,大约有552个APP在产品描述中添加了“元宇宙”的字眼;某些早期以人工智能企业自居的创业者,纷纷贴上了元宇宙的标签,摇身一变成为元宇宙先锋,真的是风口在哪里,创业的方向就在哪里。

也有谨慎的试水者。

元宇宙仍然处于“草创”阶段,不少企业的态度颇为谨慎,不像Meta那样All in,也没有守旧到固步自封,而是选择一两个领域试试水温。典型的例子就是索尼式的布局,很少喊“元宇宙”的口号,动作上却很诚实,先后收购了动画流媒体公司Crunchyroll和游戏开发公司Bungie,注资虚幻引擎的开发商Epic,并适时推出了PS VR等硬件。

并非是刻意给索尼唱赞歌,过于谨慎的代价可能是战略上的被动,乃至错过近在眼前的增长机会。需要借鉴的恰恰是索尼的态度,相比于空喊口号,紧紧握住技术、内容、硬件上的话语权,无疑是更加理性且务实的考量,也是许多国内企业在应对元宇宙的机会窗口时应该有的正确姿态。

由于元宇宙企业的数量过于庞大,哪怕是钻研于元宇宙赛道的分析师,恐怕也难以区分一家企业到底是李逵还是李鬼,最终的答案只能留给时间。

确切地说,“牛”和“鬼”两类企业并没有本质上的不同,就像汉语词汇中的“牛鬼”,大多数时候是连在一起的。也许对“元宇宙”的态度不一,也许存在一定的投机者,终归是在推动元宇宙的落地应用,衍生出了虚拟人、VR、数字孪生等细分赛道,无非是高调与低调、务实与务虚的差别。

另一群元宇宙玩家的初心却要画一个问号。

03 “蛇”:赌局or骗局

元宇宙和Web3.0并不能直接划等号,但在许多公开场合的讨论中,免不了将两个名词相提并论。

根据某券商机构的解释:Web1.0为“可读”,解决了用户浏览内容的问题;Web2.0为“可读+可写”,解决了用户创造内容的问题;Web3.0为“可读+可写+拥有”,将解决用户信息安全和内容所有权的问题。

沿循这样的逻辑,Web3.0时代将实现数据自主权,用户所创造的数字内容,所有权和控制权都应该归属于用户。就二者的关系而言,Web3.0可以视为元宇宙的基础设施,对应着元宇宙中的身份、经济等要素。

过往的文章中,我们很少讨论Web3.0的话题,刻意避免区块链、NFT等词汇的出现,原因离不开这些概念的灰色属性。

比如NFT的全称为Non-Fungible Token,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非同质化代币,拥有不可替代的特性。最为流行的应用就是数字藏品,NFT为数字化内容打上独一无二的标记,进而成为可以永久拥有、保存、追溯的数字资产。

但在现实的应用中,人们更感兴趣的却是数字藏品的流通性,而非收藏性。以NFT热门项目Bored Ape Yacht Club为例,开发者设计了10000个不同形状、不同风格的猴子图集,目前这些图集的总市值已经超过10亿美元。同时走红的还有虚拟土地,虚拟游戏平台Sandbox上一块虚拟土地的价格被炒到了430万美元。

不久前结束的Climate 2022上,比尔·盖茨认为NFT的狂热“100%基于博傻理论”,即人们之所以愿意花超出某东西真实价值的高价购买,是因为他们预期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愿意花更高价格购买。一旦没有下一个傻子愿意“接盘”,层层堆积的泡沫可能在一夜之间破碎,遑论一些平台以去中心化知名行中心化之实。

外界诟病最多的一点在于,目前NFT只有“确认资产所有权”的作用,记录的是数字藏品的交易链,并不能够防盗用。比如一些图片是通过二进制代码记录到区块链上的,只需要调一下图片的对比度就能改变二进制代码和哈希值。一项只能确权而无法防盗用的技术,应用前景无疑有夸大的成分。

如果说数字人、虚拟化身等应用的挑战是技术,NFT挑战的其实是人性。倘若是借用数字藏品来提升用户忠诚度,一些创新性的应用无可厚非,偏偏人性是经不起挑战的,在那些游离在法律边缘的灰色地带,某些企业正在高举元宇宙的大旗,将好奇心驱动的用户当作一茬茬待割的韭菜。

04“神”:竞争or竞合

美国西部在十九世纪兴起过一轮淘金热,最后很多挖矿者两手空空,卖水、卖铲子的商人却赚得盆满钵满。

“卖铲人”由此成了一种特定的称谓,每当新的机会出现时,总有一些人选择卖工具,在市场酣战时坐收渔利。以至于元宇宙的亮光刚刚浮现,就有一大批企业想要卡“元宇宙卖铲人”的定位。

个中佼佼者非英伟达莫属。

2021年4月的GTC峰会上,英伟达CEO黄仁勋长达1小时48分钟的主题演讲中,约15秒是“数字替身”代为出席,黄仁勋身上的标志性皮衣、带壁炉的厨房以及桌上的所有物件,都是通过软件技术渲染出来的仿真画面。15秒的“数字替身”被曝光后,英伟达在2019年发布的计算机图形与仿真模拟平台Omniverse迅速走红。

SIGGRAPH 2022期间,英伟达再次围绕元宇宙发布了一系列产品功能和技术更新:比如帮助开发者构建和部署交互式虚拟形象的云原生AI模型和服务Omniverse Avatar Cloud Engine;以及一项发展通用场景描述(USD)的大型计划,将与皮克斯、Adobe、Autodesk、西门子等企业深入合作。

作为元宇宙世界里“神”一样的存在,英伟达的“积极进取”让外界感到兴奋,同时也夹杂着一些隐忧。

元宇宙想要规模化落地,必须要解决算力、算法、内容生产等维度的成本和门槛。在GPU算力上一家独大的英伟达,打算将PTC Creo、SideFX Houdini、Unity、Xcelerator等不同的软件、工具整合在Omniverse中,进而优化开发者的工作流程,比以往更加轻松地构建虚拟世界和内容。

潜在的隐忧则在于,一旦英伟达的Omniverse占据了大量的市场份额,预示着其他“卖铲人”想要被英伟达兼容,必须要遵循其制定的标准和规则。同时开发者也可能被这些平台所“绑架”,就像PC时代的Wintel联盟。

外界对于“卖铲人”的态度不可谓不纠结:既希望他们互相竞争,不再出现话语权高度集中的局面,开发者不再是巨头们的“打工人”;又希望他们走向竞合,结束不必要的内耗,加速元宇宙底层技术的成熟。

所幸有野心的远不止英伟达一家。移动芯片厂商高通也想为元宇宙“搭桥铺路”,不但推出了针对XR产品的专用芯片,推出了XR开发者平台,还频频与Unity、虚幻引擎等产业链企业进行联动;一些中等规模的大厂,选择从RTC、虚拟人、图像引擎等解决方案切入,同样瞄准了元宇宙的“新基建”。

某种程度上说,英伟达等“卖铲人”的角色和NFT玩家非常相似,都想要从元宇宙中找到新市场,也都在推动元宇宙的技术进步。不同的是,有人想要靠长线不断赚钱,有人不自觉地走向了歧途。

05 结语

比较认同证券分析师马天诣的观点:“元宇宙作为生产力工具落地很快,作为平行世界则落地很慢。”

元宇宙的早期阶段是不争的事实,即使技术层面有了落地的迹象,在商业化的过程仍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譬如潜在的伦理问题、法律的监管问题,甚至是一些以“元宇宙”为噱头的诈骗行为。

学术界对元宇宙的概念尚无统一定论时,“元宇宙”俨然成了鱼龙混杂的“大筐”,抢占元宇宙的机遇固然重要,前提是要擦亮眼睛。

本文系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15 8 月, 2022 5:17 上午
下一篇 25 8 月, 2022 2:57 上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