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google-analytics-for-wordpress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user/ht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戴斌 | 迎接全面复苏,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 | AR文旅元宇宙|AR+文旅|文旅消费新场景|Online

戴斌 | 迎接全面复苏,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

查看源图像

2021年2月22日下午,《中国旅游经济蓝皮书(No.13)》系列成果线上发布及研讨活动在京举行。戴斌院长做总结发言,全文如下:

各位旅游业界同仁、媒体朋友,

大家好!

在过去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对旅游业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根据文化和旅游部公布的数据,2020年入出境旅游市场几乎全面停滞,国内旅游人数28.79亿人次,同比下降52.1%;旅游总收入2.23万亿元,同比下降61.1%。从数据来看,无论是市场面,还是产业面,去年都是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最为艰难的一年。现在复盘来看,最困难的应该是去年春节过后那一段时光:面对突如其来的急刹车,包括政府主管部门、旅游业界和旅游市场都没有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有些不知所措,甚至看不到方向,任由恐慌在蔓延。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统一部署下,地方政府和业界与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相向而行,蔓延的恐慌和消极的情绪得到了有效遏制,从第二季度开始,旅游业由全面停业转向防控型复工。从四个季度国内旅游市场的同比降幅来看,第一季度-83.4%,第二季度-51.0%,第三季度-34.3%,第四季度-32.%,降幅是逐季收窄的。从主要节假日的全国接待国内游客人数和旅游收入两项指标来看,清明节同比恢复31.6%和19.3%;劳动节同比恢复53.5%和36.7%;端午节同比恢复50.9%和31.2%;国庆中秋假日分别同比恢复79.0%和69.9%,同比恢复程度是逐季上升的。 旅游经济自第四季度开始已经进入了有序复苏到全面复苏的新通道,全年国内旅游市场走出了左长右短的U型曲线。

在过去的一年里,旅游行政主管部门暂退了旅行社质量保证金,会同财政部调整了旅游发展基金使用方向,推动了地方专项资金贴息贷款、景区和住宿业的政府采购补贴等政策,在不同时段对各类旅游企业的纾困解难产生了直接的作用。与2003年的“非典”时期不同,本轮纾困政策采取了“普惠而非特殊、市场而非行政”原则。 任何特殊时期的行政举措都是“救急不救穷”,产业政策则是“扶优不扶劣”,两者都不是万能的,更不是民政部门的失业救济和养老保险那样的兜底条款。从长期来看,还要靠市场活力和产业创新动力。2019年,国民出境旅游达到1.55亿人次,海外旅游消费超过1万亿元。受疫情影响,这些出境旅游消费存量应当,也是可以转化成为国内旅游消费增量的。但是从2020年旅游经济运行数据来看,除了海南离岛免税购物和长三角城市群的周边休闲度假市场,这一万亿元的高端消费回到了国内,但是并没有释放到国内旅游市场,形成不了增量效应。究其原因,首先是因为疫情引致的消费谨慎,也有创新滞后导致的有效供给不足。

在过去的一年里,以旅游集团二十强为代表的一线市场主体积极担当、主动作为,在投资、研发和运营方面取得了可圈可点的诸多成就。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啊!对此,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编制的《2020中国旅游集团发展报告》和发展论坛的主题演讲均有系统的阐述。从各行业的复工复业率、客房出租率、景区游客接待增长率等统计数据和网络舆情来看,旅游市场形势和产业发展格局还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或者说复苏并不是线性的。经过一年多的“急速下降——省内旅游恢复——跨省旅游恢复——部分地区控流——统筹疫情防控与复工复业”这么一波接着一波的考验,确实有相当一部分旅行服务商倒闭,部分旅行社、景区和民宿等传统业态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面对波及范围如此之广,影响程度如此之深,复苏时间如此之长的新冠疫情,任何寄希望于毕其功于一疫的“报复性反弹论”,以及消极作为的“长期性萧条论”,在理论上都是不成立的,在实践中都是容易误导的。当恐慌不再蔓延,城乡居民逐渐适应疫情防控常态化,从早期的恐慌情绪中镇静下来,调整工作和生活的节奏,该防控的防控,该旅游的旅游,该休闲的休闲。广大旅游业者也镇静下来,知道我们在哪里,知道谁需要我们,谁和我们在一起,也知道未来的路怎么走。更重要的是,旅游产业的基干力量还在,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动能开始积聚并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指导思想和发展方向一旦明确了,哪怕是再黑的夜,我们也有信心迎来黎明。

各位同仁、朋友们,

新的一年里,旅游市场筑底回升和旅游经济有序复苏进程不可逆转。从1月13日春运开始,有关机构每日都在监测每日全国旅游景区的接待人数。受石家庄、北京、东北局部地区疫情散发和防控措施从紧的影响,春运前两周的市场呈现明显的不景气态势。从第三周开始,工作日的旅游景区接待人数开始稳定在600万人次/天,周末则稳定在1000万人次/天,意味着旅游市场景气最重要的观测指标开始转入稳步上升通道。大年初一,旅游景区接待量首次突破5000万人次,初二和初三继续上扬。无论是故宫、良渚等头部旅游景区,还是天安门广场、上海外滩、杭州西湖、重庆解放碑等开放式景区,无论是历史文化街区、城市休闲商圈,还是郑州的建业电影小镇、银基旅游度假区等新型旅游项目,很多地方的客流量和消费热度已经恢复到疫前的正常景气。

各地发布的春节假日七天旅游市场数据,进一步验证了2021年旅游市场的有序复苏态势。中国旅游研究院和中国电信联合实验室的监测数据表明:牛年春节假日国内旅游收入从年初二(2月13日)开始就实现了同比正增长,旅游出游人数从年初三(2月14日)开始实现了同比正增长。直到假期结束,两大核心指标的同比、环比均呈现加速正增长态势。广东、河南、山东、江苏、上海、重庆、北京、浙江、湖南、陕西等地居民出游和游客接待量已经超过或接近2019年春节同期水平。假日期间,游客平均出游时长1.64天,过夜率29.7%,农村居民出游率19.7%;平均出游半径133.9公里,目的地平均游憩半径7.6公里,同比增长49.9%,超过九成的游客参加了文化休闲活动;游客满意度83.6的“满意水平”。这是一组令人振奋的数据,意味着广大城乡居民已经适应了疫情防控常态化,以平常心进行正常的休闲活动和旅游消费。 虽然跨省旅游、团队旅游市场仍然处于温冷区间,但是都市休闲游、郊区度假游、亲子旅游和研学旅游等基础需求,以自助、自驾、自由行的形式呈现强劲复苏的势头。

新的一年里,旅游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休闲需求稳中有升和升中有变的趋势将进一步显化。客源地的公共文化、文化休闲和艺术氛围,对游客的目的地选择、消费决策和消费行为的影响更加明显;目的地的科技创新和数字化水平,将对游客获得感、安全感和满意度的影响更加明显;广大游客对个性化和品质化的追求,对旅游消费的自助、共享和碎片化的影响更加明显;资本要素和技术、教育、创意动能,对旅游产业的现代化、分散化和创新性的影响更加明显。“四个更加明显”将是今年和“十四五”期间旅游市场演化的主线,也是各级政府做好旅游工作的必须面对的现实。现在还有不少旅游机构和市场主体没有意识到这些正在重构旅游经济发展格局的趋势,仍然以传统的思想把旅行社、旅游景区和星级酒店当作旅游业的全部,仍然把自然资源和文化遗产当作旅游资源的全部,仍然把无差异广告、参展参会、名人代言当作旅游推广的全部,看上去热热闹闹,不过终将落得个丰子恺所画的“人散去,一弯新月如钩”的寂寞罢了。资源还是原来的资源,但是市场不是原来的市场了,游客要美丽风景,更要风景之上的美好生活。文化休闲和旅游消费的多样化和受众群体的分层化,让传统思维主导的团队对年轻人刻意为之的引导变成了镜花水月。如艺术家何冰先生去年在B站的《后浪》演讲,前浪梦想着自由的选择,后浪已经有了选择的自由。数字生存的Z世代,不再遵循“权威——服从”的决策模式,而是借助数字技术更加任性表达自己的消费意见,“我的行程我做主”“你的美好生活我分享”。随着弹性工作制、共享员工、自由职业者群体的增加,工作与休闲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作息时间、工作空间和旅游场景的柔性切换已经在部分程度上成为现实。商务旅行过去是工作,而年轻一代的职场人士,把旅行和休闲融合在一起了。工作即旅行,旅行即休闲的新理念,将对旅游市场,进而对整个旅游经济体系的带来全新的变革推动力。

新的一年里,社会稳定、法治环境、经济增长和贸易发展将为商务旅行市场带来复苏与繁荣的现实可能。我们有世界级的市场规模优势,2019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1.2万亿。中国目前是全球1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第一大贸易伙伴,国际贸易总额在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仍然实现了正增长,全球贸易中心、能源交易中心和金融中心的角色正在变得越来越明显。全面依法治国、科技创新和实业兴国战略,将进一步推动包括旅游在内的营商环境的优化,让更大力度的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有了现实可能性。1.2亿个市场主体、31.3万亿元的数字经济规模、94.7%的手机移动支付渗透率和266.2万亿元的移动支付总额,为旅行服务业、旅游住宿业、旅游休闲市场的复苏与繁荣提供了最为坚实的消费保障。生产全球三分之一到一半左右小提琴的江苏泰兴黄桥镇、吉他出货物量占世界三分之一的山东昌乐县鄌吾镇、游泳衣销售额占世界三分之一和全国一半的辽宁兴城市,还有生产羽毛球的江山市、生产假发的许昌市、生产钢卷尺的稍岗镇、生产羽绒服的常熟,等等,这些行业和小镇都与旅游业直接相关连。它们与义乌小商品市场、南通家纺城、北京大红门批发市场一道,构成了商务旅行市场的坚强支撑,也是旅游市场下沉的商业创新空间。

我们对形势的研判要有总体观,必须抓住也要善于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不能因为长江、黄河自西向东流入太平洋,就否认局部地区呈南北流向,甚至有逆流;更不能因为后者而无视涓涓小溪汇流成河,奔涌入海洋。客观、理性的观点论述与主观、情绪化的意见表达不同,得有权威数据、一线调研和专业研讨做支撑,不能为了话语权,甚至是为了带节奏而随便下一些没有学理和数据支撑的似是而非的结论。 疫情防控常态化的2021,市场复苏的2021,旅游产业的边界重构、主客共享的场景营造、文化引领和科技创新,都将是令人期待的旅游经济新变化。根据旅游消费意愿等先行指数、近期市场数据,经旅游经济监测课题及专题研究,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对2021年旅游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预测如下:全年国内旅游人数41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3.3万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42%和48%。综合考虑国际形势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的疫情防控压力,今年的入出境旅游市场仍然不容乐观,但是从第三季度起,港澳地区和商务旅游两个市场将会有可以预期的复苏

各位同仁,朋友们,

当前和未来一个时期,我们对党和国家统筹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保持充分的信心,对旅游经济的繁荣发展保持乐观的预期。2021年是决战决胜脱贫攻坚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一年,是全面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新征程的一年,也是包括旅游业在内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四五”规划落地实施的一年。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为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旅游业振兴提供了强大基础动能和拉升力量。在新的一年中,旅行社质量保证金还会留在企业手中,来自旅游发展基金、公共财政和基础建设投资、金融和证券部门的支持还会继续发力。值得期待的是,大众旅游的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和新发展格局,将会通过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讲话和批示指示,通过旅游法律法规的修订完善、中央政府文件、国家和行业标准、创新工作抓手等方式逐步加以显现。依托强大的国内旅游市场,坚持旅游为民,着力满足特色化、多层次需求,加快推进内容创造和场景营造为导向的智慧旅游建设,依法兴旅、依法治旅,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旅游工作的主基调。我们有充分的理由相信, 一个国民旅游权利更加彰显,旅游创业创新更加活跃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们要进一步扩大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社会投资,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兼顾旅游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为落实党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国家将进一步提升旅游业的战略摆位,在巩固消费存量、扩大消费增量的同时,加大科技创新和数字化应用力度,加快建设现代旅游体系。公开信息表明, 国家将建设一批富有文化底蕴的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打造一批文化特色鲜明的国家级旅游休闲城市和街区,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建设将会取得明显进展。为此,财政、发改和金融部门,中央和地方将会加大基础建设、公共服务和旅游项目的投资力度。在当前情况下,政府在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领域的投资,对稳定旅游经济基本面和周期性复苏预期将扮演锚定角色,发挥托底作用。审慎调整、收而不紧的金融政策,也有助于降低旅游集团和上市公司的直接融资成本,有利于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街区、旅游综合体开发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政府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传统和新兴、国有和民营、大中小微型旅游市场的分类指导、精准施策。金融资本主导的企业创设、产业资本主导的项目投资、市场主体主导的产品研发,是旅游经济增长的关键动能。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航天科技、5G、高速交通等科技创新和新基建投资,正在谋求与旅游消费场景的加速融合,将助力传统旅游业向现代旅游业升级。疫情期间,我反复说两句话,一句是“经此一疫,旅游业再也回不到过去了”。这句话不是说旅行社、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等传统旅游业态没有活路了,更不能解读为无视企业的生死存亡,恰恰相反,是为了推动旅行社、星级酒店和旅游景区稳定走向旅行服务、旅游住宿、休闲度假等美好生活新空间。相濡以沫,莫若相忘于江湖,应当是这个意思吧。另一句是“旅游业没有天然的嫡系部队,也没有一成不变的主力军”。越来越多社会资本、科技和人才要素进入旅游业,在市场规律的作用下,竞相为游客提供更有品质的消费选择,正是“更多的国民参与、更高的品质分享”题中之义。鸥翎投资、红杉中国对开元酒店的私有化要约、美团与东呈的战略合作,以及高德、阿里和华为等科技公司对旅游领域的战略进入,预示跨界而来的新型投资机构和市场主体,正在为旅游市场带来了更多的活力。那种“导入旅游概念、跟进房地产开发、综合平衡现金流”项目开发模式,“银行主导的间接融资加大杠杆,资本市场的直接融资推高风险”产业投资模式,可能会不可逆转地淡出市场。让金融的归金融,旅游的归旅游的,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旅游投资可以预期的新变化。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各级党委和政府应高度关注旅行社、OTA、星级饭店、民宿、A级景区、主题公园、旅游车船等传统业态,特别是导游、领队、驾驶员、服务员等一线从业人员的生存状况。为贯彻落实中央的“六稳”“六保”要求,在政策评估的基础上,各级旅游行政主管部门要进一步提升纾困解难的政策靶向性和措施精准性,让传统企业和一线员工有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财政、金融、就业、养老、医疗等宏观政策和旅游领域的具体帮扶措施,都只是安全阀和防护网,最终还是要发扬企业家精神,通过科技创新和市场创新推进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政策千万条,市场第一条。 当务之急是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持续释放鼓励出行、鼓励休闲、鼓励消费的市场预期,营造有利于中远程旅游消费的市场环境。只要旅游消费潜力释放了,资本、技术和人才等要素就会源源不断地涌入旅游市场,企业自然会去响应市场获利的机会。我们还要关注中旅旅行的国内市场转型、春秋旅游的本地市场创新、广之旅的标准化建设、凯撒旅游的实业投资,开元旅业的高端度假产品的成功投放、复星旗下的高端酒店逆势增长,本地休闲与乡村旅游的稳步增长,为疫情期间的旅游业带来了信心与动能。

新年已经到来,春天正在吹拂祖国的大地,极目远眺,一切都是复苏的样子。在2021年,我们将迎来建党一百周年,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全面开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新征程,旅游市场开始步入不可逆转的有序复苏进程。 旅游业界理应有更好的预期,旅游市场复苏的步伐一定比现在预料的更快些,我们将要取得的成绩,一定比现在所预料的更大些。

作者:戴斌

来源:中国旅游研究院

本文系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22 2 月, 2021 7:33 上午
下一篇 26 2 月, 2021 7:34 上午

相关推荐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