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个《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发布

近期《上海市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发布,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乡村社区共同体。

继2018年《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发布之后,“社区生活圈”理念进一步延伸到上海全域。此次发布的《导则》是面向未来的上海乡村规划建设新起点。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将通过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实践行动,展现“让老年人在乡村快乐生活,让年轻人回乡生活和就业,让儿童回归大自然和本真,让都市人实现美好田园梦”的上海未来乡村美好愿景。

这份《导则》不仅仅关注乡村环境和服务,更将视野拓展到乡村的生活、生产、生态、治理等方面,这将给上海带来怎样的变化?

乡村社区生活圈:是指以满足村民和新村民的日常需求为核心,慢行可达的范围内涵盖生产、生活、生态、治理各要素的基本空间单元,是乡村地区宜居、宜业、 宜游、宜养、宜学的社区共同体。

其工作目标是:

  • 明确乡村社区生活圈的配套标准。聚焦村民和新村民的日常“衣、 食、住、行”和社交、自我实现的全面需求,形成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 和建设标准,提高乡村生活的幸福指数。
  • 指导乡村社区生活圈的建设行动。从行动计划的拟定、行动主体的构成和职责、行动推进的流程等方面,指导社区规划的实施,切实落实乡村社区生活圈目标。
  • 促进多方共治的乡村治理体系。以党建为引领,充分发挥乡村基层自治组织民主协商作用,探索村民和村集体、乡贤能人、乡村设计师、建筑师、艺术家、社会组织共同参与乡村治理,依托乡村熟人社会的邻里关系,营造乡村社区场所感和认同感,提高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为乡村村民“量身定制”社区生活圈

提到“15分钟社区生活圈”,联想到的第一个词就是“便利”。2016年,上海在全国率先提出这一概念,要在市民在一刻钟步行可达范围内,配备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和公共活动空间,提高城市居民生活品质。截至目前,有180多个项目相继落地,主要分布在市中心和新建城区。

和城区相比,上海乡村配套相对薄弱。“乡村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还存在短板。”上海市规划资源局副局长王训国表示,上海正在进一步研究设定各类设施的标准,按照社区生活圈理念进行规划统筹、整合引导、复合设置、节约集约用地和分类指引。

因其自身特点,乡村和村民需要的社区生活圈,和城区并不完全相同。“虽然我们的目标都是打造‘五宜’社区共同体,但是乡村的居住群体、居住形态、生产生活方式、出行手段都不同于城区,需要更精准的社区生活圈配套。”市规划资源局乡村规划处处长顾守柏说。

最明显的区别,是把“15分钟”尺度的服务半径进行扩大。根据《导则》,乡村社区生活圈的服务半径按照“行政村”“自然村”两级配置。自然村层级(乡村邻里中心)的服务半径是300到500米,主要解决家门口的服务;行政村层级(乡村便民中心)的服务半径是800到1000米,可以解决更大范围的复合型服务比如老年人、儿童所需的活动空间、公服设施。

乡村社区生活圈将打造融党建群建、事务办理、老人就餐、日间照料、看病配药、医疗保健、文化休闲、亲子活动等为一体的“多功能厅”。顾守柏表示:“城区的社区生活圈,人口相对密集、需求相对集中,一些业态功能的诞生是自然而然的,但乡村更需要规划去引导,让公共服务落地‘最后一公里’,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城乡融合。”

自然村和行政村层级设施布局示意

创新生产也成为《导则》的一大特点。据了解,上海将引导乡村在传统生产商引入现代化作业方式,包括电商直播、智慧物流,为村民增加收入,吸纳外来人才,提供返乡创业机会和灵活就业岗位。

引导“大都市乡村”的差异化配置

《导则》针对乡村特点提出了8类不同主题功能的社区场景,包括睦邻友好、健康养老、自然生态、创新生产、未来创业、艺术文创、旅游休闲、智慧治理等。 引导村庄服务设施进行针对性、差异化配置,以村民们的幸福感、获得感为衡量标准,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养、宜学”的乡村生活共同体。

智慧治理场景是对未来技术革新,改变乡村治理方式的场景设想,将结合智能技术构建以人为本、便捷高效的社会管理、健康管理、生产管理体系。

睦邻友好场景是应对乡村“空心化”问题,增强乡村亲缘、地缘联系,重建乡村社区共同体的场景设想。

图为乡村公共服务基础必配模块包

图为不同乡村的按需选配模块包

健康养老场景应对老龄化程度突出的村庄,以及具备生态环境优势、适合发展医养、康养产业的村庄。奉贤“四堂间”盘活了农村闲置宅基地房屋,为农村留守和独居老人提供养老服务。

自然生态场景展现乡村生态保育功能,兼顾自然教育功能,基础设施应达到低碳循环要求。创新生产场景展现乡村农业产业转型,农民在地多样灵活就业的愿景。

未来创业场景是乡村承载新功能、新业态的场景设想,围绕创新产业和青年人的需求,提供服务和配套设施,体现乡村价值优势。

艺术文创场景,发挥乡村特有的美学价值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优势,为艺术家、建筑师等团队或个人参与美化乡村的行动提供服务。

旅游休闲场景,是在坚持生态优先,突出乡村特色的基础上,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丰富乡村“食、宿、游、购、娱、体”等功能,增加乡村游憩趣味的场景设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