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见湾区丨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洞见湾区丨高质量建设万里碧道,助推绿美广东生态建设

广东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研究员  王继昌  2023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突出绿美广东引领,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打造美丽中国的广东样板。春节假期过后首日,“绿美广东”再次成为全省高质量发展大会上的高频词之一。而据广东省河长办1月10日消息,2022年广东建成碧道2273公里,全省累计建成碧道逾5200公里,河湖治理综合效益加快释放,河流水系生态、景观、人文价值融合发展,有力助推了“绿美广东”“生态湾区”建设。

近年来,我国水生态保护工作进展显著。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我国七大重点流域水质优良(达到或优于Ⅲ类)比例总体达到70%以上,各湖泊水质改善明显,I-Ⅲ类湖泊数量提升显著。与此同时,我国水生态治理工作仍有继续完善的空间,中国工程院院士吴丰昌研究团队指出,我国水功能区划则主要是从水体使用功能角度出发,对水生态区域差异及其功能保护考虑有所不足,需要持续完善集技术、法律、行政、经济等于一体的流域水陆统筹的管理体制和长效运行机制。

广东万里碧道建设则开辟了流域生态治理新路径。2020年8月,广东省政府批复实施《广东万里碧道总体规划(2020—2035年)》,到2030年,基本形成覆盖全省的碧道网络。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总工程师马向明指出,广东万里碧道建设的构想,充分利用河流水系的生态、景观、人文方面的多元价值,强调安全、生态、景观和游憩功能的复合,促进水、产、城共治,构建河流廊道社会—生态耦合的复合系统。近几年,广东在建设万里碧道的过程中涌现了诸多优秀案例。比如,带动沿线乡村“夜经济”发展的茂名高州根子河荔乡水韵碧道,以及助力旧工业物流园向生态友好型科技公园升级的深圳茅洲河碧道,均充分把握自身水域生态差异,为构建流域生态水陆统筹管理体制和长效运作机制积累了宝贵经验。在地市层面,深圳等地碧道建设取得一系列创新突破。深圳在2018年便了制定《广东万里碧道建设深圳行动方案》,并推动设立市碧道办,与河长办合署办公,实现碧道工作和河长工作一起谋划。在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搭建工作方面,制定《深圳市高质量推进碧道建设与管理的若干措施》,研究制定碧道设计导则、建设评价标准等技术性文件,探索社会资本参与碧道建设和市场化运营机制。在强有力的体制驱动下,经过多年耕耘,深圳的碧道建设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深圳已全面铺开240km碧道建设,建成106km,打造出茅洲河试验段、大沙河、石岩湖、大鹏东部海堤杨梅坑段等碧道样板。

进一步推进万里碧道建设,助力“绿美广东”“生态湾区”建设,可继续关注以下两方面工作:一是细化关键水生态环境监管约束性指标。吴丰昌院士团队指出,当前我国流域水生态环境监管的约束性指标为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总氮、总磷等关键水生态环境指标未纳入约束性指标,而氮磷是地表水体藻类生产力的基本营养元素,容易导致水域富营养化等一系列问题。适当相应调整约束性指标,或可更有效缓解相关生态问题。二是关注生态流量指标下的水资源保障工作。相较于美国等发达国家,我国在以生态流量等为主要指标的水资源保障工作方面,尚处于起步阶段。据水利部门对七大流域综合规划中明确生态流量或水量目标的130个重要河湖180个控制断面进行评估,其中生态流量“不满足”要求的断面有64个,占比达36%。生态流量是指维系河流、湖泊等水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系统性、稳定性,保障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的合理需求。广东未来在碧道建设的过程中,也可对该问题予以一定关注,借鉴世界经验,高标准夯实水资源保障。

本文系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2 2 月, 2023 2:50 下午
下一篇 9 2 月, 2023 3:19 上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