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举高打的“一机游”项目如何走好下半场?

近年来,智慧旅游成为文旅行业发展趋势之一,特别在疫情下,甘肃、江苏、山西、新疆、湖北、杭州、温州等地相继发文支持智慧旅游发展,在各地政策及财政扶持下,以“一部手机游xx”为代表的游客端智慧旅游服务平台遍地开花,以“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模式纷纷投入巨资开启了“一机游”助力文旅产业数字化转型发展之路。

高举旗、重资投入下的“一机游”项目

近些年,越来越多的省份都开始在“一机游”项目上大举投入:

游云南APP作为国内“一部手机游”应用代表,由云南省人民政府与腾讯公司联合打造的全域旅游智慧平台于2018年10月1日正式上线运行,2019年9月25日,云南省“一部手机游云南”全域旅游智慧工程投入2.985亿元由云南腾云信息产业有限公司中标。2022年10月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一部手机游云南”宣传推广服务招标项目,预算为3000万元。2022年“一部手机游云南”购买服务项目预算为6000万元。

2022年4月16日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一部手机游山东”智慧文旅工程项目(一期)招标公告,预算费用354万元,2022年10月9日发布(二期)工程招标公告,预算费用为400万元人民币。

一部手机游河北(乐游冀):2020年07月14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一部手机游河北”招标公告,预算费用为400万元,2022年9月6日河北省文化和旅游厅发布“一部手机游河北”(乐游冀)平台运营维护项目招标公告,预算费用为450万元。

2022年9月“一部手机游湖北”二期工程预算为人民币2350万元。

图源:新旅界

当下现状及困局

以上仅仅是全国智慧旅游财政投入的冰山一角,目前通过网络平台搜索时还能看到各地省级、市级文旅政府推出“一机游”平台上线的报道,互相模仿意味较浓,且省级建完、市级建,在中国政府采购网中搜索发现省市级重复建设“一机游”项目的混乱现象,不能理解这种初衷是什么?

过多的投入和政策文件,行政命令也让网络上有了不同的声音,普遍认为存在定位模糊的问题。要做好“一机游”,就要明白政府需要什么、涉旅企业关注什么、用户痛点有哪些、解决方案有哪些、与OTA的差异有哪些,特别是疫情下涉旅企业面临的困局及疫情下旅游需求的变化下,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如何把各方的关注点形成有效闭环,在各方诉求中找到平衡点,真正服务用户、服务市场、服务政府,促进当地文旅产业发展,成为助力文旅产业发展的新动能。

“一机游”应用服务端中景区预约、门票销售、导游导览、VR全景、投诉服务及“云直播”等成为主推功能之一。各平台利用门票预约官方平台、投诉直达及媒体大范围报道吸引了用户尝鲜下载获得了一批注册用户,经过近两年的建设投入,平台功能建设、研发及运营团队基本搭建完成,但互联网平台运营中关于会员运营、产品运营、营销推广、大数据应用等方面大部分都存在蜻蜓点水式的基础工作,同专业互联网OTA企业的运营思路还存在一定差距。

据了解,现阶段“一机游”发展面临的困局是平台流量下滑、用户活跃及品牌影响力不足、B端产品供应商流失、产品覆盖率复购率低、客单价低、服务同质化、专业人才缺乏等问题。同时“一机游”与OTA的差异化竞争手段及平台定位、发展思路并不清晰,各地财政投入大量资金重建设轻运营,后续能否实现预期效果是否能够自我造血运营起来存在很大的问号。

运营才是“一机游”下半场

“一机游”只有实现自我造血才能长远发展,需要揉开掰碎认真对待产品、内容、价格、流量、品牌、用户等运营,而每项运营都需要由专业人才队伍系统化。

产品是“一机游”灵魂,优质A级景区、酒店、交通、特产、地接线路等产品覆盖率是用户体验和活跃度的基本要素,也是实现商业化运营的关键。在常态化疫情下,本地游、周边游产品成为市场消费主力,围绕本地游乐园门票销售,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等公共服务场所预约服务将有助于提升平台本地用户粘性。

当然在提升产品覆盖率时,资源方(B端)更加关注平台用户注册量、日活用户数、带来的营收及附加内容,合作中只有为资源方实现赋能,让对方有利可图,才能实现合作共赢。要善于借政策之势,整合一切可利用的资源,罗列出对产品方的支持资源及招商合作,如平台广告扶持,媒体矩阵、短视频、直播宣传支持,银行对产品的立减补贴,文旅消费券、一平台多渠道分销模式等。

内容是为用户种草很好的一种方式,是日常服务促进用户活跃的关键,对于“一机游”平台而言,仅仅提供产品交易功能,难以实现用户裂变,主动分享,只有以兴趣爱好、人群分类进行图文、视频内容创作,通过兴趣标签、智能推荐为用户推荐美食、好玩、美景、有趣的内容,才能让用户活动起来。以抖音、小红书、马蜂窝为例,平台吸引用户的重点是通过内容种草,配合产品推荐,实现引导转化。当然内容质与量也非常关键,应避免网络复制粘贴,成为简单的搬运。

互联网发展到现阶段,当快速阅读成为浏览习惯,平台通过培育网红达人、旅游达人、景区官方账号入驻等方式推出官方权威旅游攻略,以结构化信息让用户一目了然,快速找到用户兴趣内容。以“游云南”“游山西”等抖音账号为例,通过旅游推荐、美食推荐、文化历史讲解为主的短视频创作内容在抖音平台深得用户喜爱。短视频内容完全可以同步到“一机游”平台,为平台用户提供旅游推荐、攻略服务,匹配对应产品及优惠券,通过内容实现种草、交易闭环。另外“5G直播”为代表的云游览模式进行线上观看直播,除“游云南”外普遍存在缺少配音讲解及有吸引力的差异化推荐,如山水风光类景区可有特色的云海、日出、夕阳、雪景直播。

内容的建设运营不仅仅局限于“一机游”应用平台,围绕微信公众号、视频号、微博等自媒体矩阵应该有所布局,构建起品牌宣传矩阵,同时针对不同平台制定不同运营策略,抖音重点宣传推广实现种草,引导通过小程序交易转化并关注公众号下载APP,通过微信公众号进行内容资讯、政策、突发提醒、营销活动、产品等推广,利用菜单栏引导下载及矩阵推广。

视频号、抖音号

内容除了为游客服务外,也需要面向B端、G端提供高质量有版权的图片、视频素材,建设成为官方素材资源库,进一步提升全省对外宣传的质量及工作效率。

价格作为促进交易转化的重要驱动力,对于用户而言更加关注平台价格优势,在各大OTA平台通过策划各类主题营销活动,满减优惠等,促进交易转化及用户粘性,也是互联网平台获取用户的手段。“一机游”平台可利用疫情下各地政府发放的“文旅消费券”,财政支持及景区引客手段等,通过平台发放使用“消费券”,同时与银行、酒店、景区等异业品牌合作,推出刷卡立减、满减优惠、限时秒杀、盲盒等活动。以“一部手机游湖北”为例,2021年9月平台启动仪式上,湖北宣布将集合发放政府+平台的湖北文旅消费优惠券共3000万元,鄂旅投还将发放1000万元文旅消费优惠券,总额达到4000万元。

流量是“一机游”客户端的生命线,没有流量的平台就没有生机,对于B端企业而言也不会将精力浪费到一个没有流量的平台,同时流量不全面,数据也就不能成为政府决策的主要依据,也注定不可长久。而促进用户活跃及流量提升的关键在服务、内容、产品。以“苏心游”为例,通过整合省内博物馆、图书馆、美术馆、文化馆等各类公共服务场馆预约,以及活动日历,把城市内各类展览、文化活动、投票评选等整合到平台中提升用户活跃。

“游云南”就通过机场、景区、高铁站等广告推广、场景营销手段实现了平台流量提升。另外,通过自媒体矩阵互相导流,私域流量运营,用户画像分析等深度运营也能够找到流量提升的策略。其他方法如针对APP做ASO推广(即应用商店榜单与关键词的排名优化),主流应用市场上线、关键词覆盖、评论运营,线下扫码购、地推、异业品牌合作,自媒体矩阵等,也能提升APP下载量和小程序活跃度。

下列图片呈现的是各地“一机游”APP在应用市场关键词覆盖量、日均下载量及旅游类别排行榜情况。游云南作为数据表现最好的“一机游”在旅游类目排行榜也在200名,关键词覆盖量1452,达到4605基础热度的关键词仅有一百多。各大平台用户真实下载量及活跃度数据只有自己最清楚实际情况。

微信指数分析(计算范围包含且只包含微信搜索、公众号文章及朋友圈公开转发的文章)

宣传推广是提升平台影响力、品牌知名度及产品曝光量的措施之一,在查阅各地政府扶持“一机游”项目建设内容中,大多数以功能建设为主,而围绕宣传推广支持方面相对薄弱,运营企业也因为各类营收、毛利考核下,无暇顾及或不够重视宣传推广工作,平台流量持续下滑,合作伙伴黯然离场,主导单位失去信心怨声载道。

作为官方旅游服务平台,个人认为应强化承接目的地营销推广能力。各地文旅主管部门每年宣传推广费用预算超千万元,也迫切希望提升当地旅游品牌知名度,精准触达进行营销,真正把游客引进来。“一机游”平台应结合政府、景区宣传、游客需求,提出专业化宣传推广方案及资源整合、渠道协同能力,利用抖音、自媒体、线上线下等营销矩阵,将自身打造为各级文旅部门对外宣传推广的窗口。

对于落地游用户而言,只有真正计划前往某省旅游,在网上做攻略时发现客户端平台或者落地到该城市后才会下载使用,这时的场景化宣传推广就显得尤为重要,通过各大景区、公共服务场馆、旅发大会、机场/高铁/公共交通、展览展会、官方服务网站、应用平台加入“一机游”下载推广入口。

高铁站(图源:摄图网)

就在我写到文章结尾时,看到12月3日,云南省旅游业发展情况开展专题询问会议上云南省人大常委会委员姚绍文提出,我省“一部手机游云南”项目的实施效果如何?云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厅长赵国良解答到,目前“一部手机游云南”遇到发展困局,主要是:平台线上流量下滑,平台的影响力、覆盖面、使用率不足,重建设、轻运营,平台创新还不够,尚未探索出更加有效的市场化运营方式。

“游云南”当初建设目标是为了解决当地旅游市场乱象,通过投诉、退货等功能解决旅游纠纷,实际上可以理解为是旅游服务的“12345”政府热线的市场监管服务端。这样的模式成为了各地政府科技赋能文旅参考的方式,推进政府主导、第三方建设、本地国企运营模式,建设方目的是赚钱,不断规划所谓新创意、新功能、新理念,希望政府投入建设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像挤牛奶一样,建设方藏着掖着,拉长了战线和效率。最终政府认为运营方不行,运营认为建设方不给力,来回扯皮,各打算盘,当真正建设投入资金停止时,谁来为后续的技术研发、升级迭代负责,项目能否持久下去只有时间给出答案。

2022年1月27日“游上海”APP正式停止服务,届时用户无法正常使用APP,可在微信继续使用小程序。此次APP关停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文章作者

誉鸣,原中青旅遨游营销总监,中青旅山西公司副总经理

“一码游贵州”,有何大不同?

2020年5月发布至今,“一码游贵州”上线300天+。作为中国联通在贵州的文旅创新落地项目,业内好奇的是,“一码游贵州”运营的到底怎么样,和其他省份“一机游”项目到底有何大不同?

撰稿 :陈 杰

编辑 :壮 壮

01

“一码游贵州”?

张安林首次听到这个“新概念”,是在去年4月。

作为“四季贵州旅游度假区”营销负责人,只是隐约知道这是政府搞的文旅平台。彼时,他所在的景区和所有当地同业一样,根据文旅部要求,全神贯注弄“景区线上预约”。

这并非一项高精尖技术,不过短时间内测试、调整并最终上马,依然是个复杂工程,实力弱小的中小景区,一度焦头烂额。

“要有谁能技术支持就好了。”这样的声音开始在业内传出。

没想到,贵州政府果断出手了,而且和这个“新概念”有关。

4月28日,官方主导的“预约黔行”小程序上线,贵州A级景区均可提前三天通过这个小程序预约,景区接入就可以实现预约功能,不用自己单独开发。

“我们松了一口气,帮景区省时省力省钱了。”张安林对这份大礼很是开心。

5月29日,“预约黔行”并入“一码游贵州”。至此,张安林和所有同业对这个“新概念”不再陌生,后者成为景区日常运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事实上,“一码游贵州”品牌早在4月15日就低调上线。5月19日,“一码游贵州”正式发布亮相。

这个看上去大而全的平台到底能干啥,很多业内人士一时都难以全搞明白,但有一点大家清楚:

想要线上预约,就找“一码游贵州”。

“景区线上预约”成为“一码游贵州”最鲜明、最通俗的标签,也是外界了解这个“新概念”最好的切入口。

02

“一码游贵州”最早可以追溯到2017年,当时“一机游”概念风头正盛,这股风潮触动贵州推动文旅数字化革新的念头。

2018年,贵州省文旅厅提出“全域旅游数字升级改造项目”,要借鉴“一部手机游和全国智慧文旅平台建设经验,打造全省智慧旅游平台,推动贵州省文旅产业发展”。

2019年,贵州省文旅厅对多地“一机游”项目进行考察,却陆续发现几个问题:

项目多为政府主导;

投资金额动辄破亿;

APP模式运营太重;

贵州是经济欠发达省份,如果参照现有诸多“一机游”案例,投不起,更运营不起,想让要“一机游”落地,必须模式创新,更需要一个合适机会。

没想到,这个机会,来的如此突然,如此猛烈。

2020年初,新冠疫情突袭中国。度过最初艰难时光后,旅游复苏成当务之急,景区亟待重张。但问题随之而来,景区恢复开放必须建立在对疫情严格防控的前提下,“线上预约”成为一道防火墙,配备的景区才能重新开放。

根据文旅部规划,2022年全国5A景区才基本实现“线上预约”。2020年初,全国除了少数5A景区和头部民营景区外,不少景区连基本规划都没有,绝大多数小景区甚至不具备建立线上预约系统的基础能力。

这个问题在贵州尤为突出。

在此“危”时,贵州却发现了“机”,一个推动“全省文旅数字化改革”的绝佳机会:

政府出手帮助所有景区解决“线上预约”刚需,同时把全省旅游资源借机归拢起来,通过运营模式创新升级,打造一个“省级文旅资源大平台”。

贵州动作很快。

2020年3月,贵州版一机游平台——“一码游贵州”项目浮出水面,两个月后,平台正式上线。

03

“一码游贵州”能够如此顺利推出,除了贵州省政府坚定的决心和大力推动之外,另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则是——中国联通。

中国联通早在2014年就将旅游行业纳入战略领域;2015年,中国联通与原国家旅游局、贵州省政府签署战略协议,共同探索运营商大数据在旅游行业的应用;2016年,中国联通在贵州成立旅游信息化产品基地。

2019年3月,混改背景下,中国联通以贵州旅游信息化产品基地为基础,与腾讯合资成立专注服务智慧旅游的云景文旅。

而云景文旅作为中国联通全国智慧旅游项目重要支撑团队,承担了“一码游贵州”平台的核心承载方。

“一码游贵州”品牌发布后,中国联通也的确向贵州官方和行业展现了强悍的执行力、组织力和运营力,一个细节可以展现:

“一码游贵州”品牌发布后,有一个最繁琐,也是最关键的任务——大数据采集。这项工作需要深入贵州全省腹地,将大大小小、零零碎碎的文旅企业、资讯、信息、数据收集、整理并上线,想要在近一个月内完成,难度极大。

关键时刻,中国联通贵州分公司全线发力,组建省公司-市公司-县公司三级机构一码游贵州数据采集团队,调动400多名各级员工,配合贵州各级文旅部门进行数据采集和录入工作。短短25天,实现11类旅游数据共计8万余条数据初步采集和录入,完成“一码游贵州”平台初步搭建。

可以说,中国联通在区县、村镇的服务团队也是助力贵州省政府成功实施一码游的关键。特别是400多家贵州省内景区全部接入平台,实现景区线上预约,不仅解决了当务之急,也为“一码游贵州”上线迎来开门红。

03

外界一直有个疑问,为什么别的地方都是“一机游”,而且贵州却是“一码游”?

云景文旅副总经理王显宇解释,“一码游”最大的创新是采用流量分散分发的模式,整体架构彻底变“轻”。

“一码”的展现形式是二维码,背后则是无数个小程序组成的金字塔矩阵:

一个省级总入口(“一码游贵州”小程序);

9个市(州)入口(“一码游贵阳”小程序等)

近500个景区入口(景区在平台上的小程序)

N个涉旅产业入口(旅游商家在平台上的小程序)

它们共同构成贵州全域智慧旅游新平台,这种模式的优势很清晰:

一个二维码,统一其他所有外在形式。用一个二维码把贵州此前各种APP、公众号小程序统一在一个平台,最大限度实现资源集中。

一个二维码,背后是不同入口和管理者。消费者在贵州省外扫码,进入的是“一码游贵州”小程序;在贵阳市扫码时,进入的是“一码游贵阳”小程序;在贵阳市青岩古镇扫码时,进入的是“一码游青岩古镇”小程序。

能够实现这一效果,是因为“一码游贵州”采用LBS定位技术,抓取游客位置信息,精准推荐,而这些小程序日常内容填充、维护全部由相对应的单位和商家负责。

对于游客而言,一扫直达,精准且高效,省去以往点进APP,各种翻找的麻烦。对于政府或商家而言,私域流量不被平台盘剥;小程序自己运营维护,自主性强,不受平台束缚。对于“一码游贵州”运营方云景文旅而言,只负责专心维护平台即可。

04

在平台最核心的旅游电商板块,“一码游贵州”的特点是吸纳的旅游资源更全面,特别是一些很小的特产店铺、农家乐、民宿等。因而游客能获取更丰富的信息,打破了游客与小、弱旅游资源之间的信息壁垒。

李棋是贵州遵义一名制作并出售当地土特产熏制腊肉的商家,去年疫情导致停工3个月,复工后鉴于线下游客大幅减少导致客源不足,他不得不将更多精力转到线上获客渠道。

“一码游贵州”成立之初,当地旅游协会向商家们宣传,平台免费让大家在上面开店设铺,拓展线上新获客渠道。由于不熟悉新平台,不少商家犹豫不决,李棋则大胆报名,成为首批尝鲜者。

“反正是政府推的项目,试一试总没坏处。”去年5月,李棋的店铺就在平台开张,前几个月生意一般,每天三五个订单,但从去年“十一”黄金周假期以后,情况发生变化。为刺激旅游消费,贵州依托“一码游贵州”,下半年陆续发放多轮文旅优惠券,鼓励消费者在平台上更多消费。在平台上经营小半年的李棋成为平台重点推介商家,生意爆棚,一天几百单,成为如今最大的线上销售渠道。

谈及在“一码游贵州”和天猫上经营店铺的异同时,李棋强调,天猫的优势是全国性大平台,流量充足,商业模式成熟。但是作为一个小商家,很难在大平台上获得存在感,也无法在流量、政策等方面,得到大平台有效支撑。

在“一码游贵州”上不一样,作为区域性电商,只要肯付出,就一定能得到重视,获得流量、营销层面的多重福利。

李棋同时表示,“一码游贵州”还有一个很大的优势,就是交易资金不经过平台,直接进入商家账户,使得中小商家的资金安全性更高,流动性更充裕。

“旅游商家在平台上有充足的自主性,我们作为运营方不干涉任何经营活动,只需要做好技术、数据与营销推广服务即可。”王显宇强调,这种严格的产业分工,让“一码游贵州”的电商业务做得特别“轻”,不需要海量运维人员和地推人员,也就不会靠大量烧钱维持运转。

05

“一码游贵州”在电商产业逻辑上的另一大创新,是首创了聚拢贵州旅游资源的“云仓”模式。

旅游商家上线“一码游贵州”后,想要形成电商闭环,还需要解决上游供应链问题。为此,平台尝试探索一套S2B2C的新模式:

供应商(S)——云仓——旅游商家/采购商(B)——消费者(C)

其中,“云仓”起到重要的承上启下的作用,供应商们可以将符合需求的旅游商品上传到“云仓”,供平台上有需求的商家直接采购。

旅游商家在“云仓”采购完成后,除了能够在“一码游贵州”平台销售外,还能够透过平台的渠道聚合能力,将旅游商品销往多个第三方平台,包括携程、飞猪、马蜂窝、驴妈妈、美团、支付宝、联通积分商城……

由此使得“一码游贵州”形成产品到平台,平台到企业,企业到消费者的贵州旅游互联网供应链。

“云仓”的出现,特别是可以帮助贵州中小旅游商家解决货源、渠道、流量、营销等方面的难题,让其更好发展。

王显宇介绍,“一码游贵州”作为中国联通面向游客服务的智慧文旅产品,它最大的优势是技术架构的先进性。打造以“旅游资源云仓”为核心的开放共享、多方运营的平台,实现文旅数据资源、商品资源的聚集和一站式服务,这是“一码游”能够迅速实现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和轻运营的基础。

今年“一码游贵州”电商板块的重点任务是,推动景区之外的更多旅游商家,特别是酒店、旅行社、旅游土特产商家、大小交通、娱乐休闲等,长远目标是让所有涉及旅游的商家都能够在平台上开店。

贵阳中国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是今年1月1日才入驻“一码游贵州”的新商家,负责人王先生透露:上线三个月以来销售量超出了预期。与其他商家不同,贵阳中国旅行社有限责任公司在“一码游贵州”上线了一些特色线路产品,大部分为专供“一码游贵州”渠道订制,其中两款是独家产品,一款景区通票类产品,一款“酒+景”半自助当地游产品。

“我们在OTA上不太会上线独家产品或者新产品,因为平台的门槛高费用高,导致新产品上线比较难,一旦不如老产品卖得好,还会错失市场机会”。王先生认为,“一码游贵州”给予商家较大的经营发展空间,还鼓励更多新产品上线,经营成本相对较低,这是商家最在意的。

王显宇透露,“一码游贵州”今年会加大对商家的赋能,帮助率先成长起来的商家打造私域流量池、开设平台专栏、建设会员体系、平台营销体系等。

06

2020年,“一码游贵州”交出一份还不错的成绩单,截止12月31日:

总访问量超1亿人次;

累计用户突破1000万人;

入驻景区490多家;

上架商品 超过25000种;

入驻包含全省酒店、民宿、文旅商户等共计3万余家

……

相较OTA,这样的成绩不算耀眼,但作为一个政企合作新模式,实属不易。2021年,“一码游贵州”上的旅游商家们,也给出了自己的建议和意见。

张安林表示,“一码游贵州”一定要坚持服务中小旅游商家的定位,只有他们活跃起来,贵州的旅游经济才能有爆发式增长。在具体策略上,张安林建议,“一码游贵州”可以在旅游淡季更多帮助商家进行营销推广,毕竟 “雪中送炭”更有价值。

李棋建议“一码游贵州”要加大在省外的营销推广力度,从去年数据来看,贵州本地消费者在平台上更加活跃,要让外地消费者也要在平台上活跃起来。

2021年,“一码游贵州”获得官方更大支持,《贵州省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中明确提出:

“一码游贵州”全面推广,接待游客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加快恢复;

加快推广“一码游贵州”智慧旅游平台;

中国联通正在尝试将“一码游”向更多省市复制。

广西崇左、四川阿坝州黑水县、江西庐山西海等多个城市和景区,已经有中国联通的“一码游”项目尝试落地,帮助政府实现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和游客服务。

“我们希望’一码游‘能够成为推动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王显宇最后表示,这是一项创新性大工程,需要更多尝试。

当我们谈论“智慧文旅”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

Nix CC 中山大学 哲学硕士

智慧文旅因为阿里和腾讯两大巨头的进场而声势渐涨。文旅作为线下一个巨大的流量入口也被互联网巨头囊括在生态圈中。腾讯做了“一部手机游云南”,阿里承接了北京环球影城的智慧景区业务,并各自成立了业务单位在拓展2G的业务。

但当我们谈论“智慧文旅”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此文试图以“智慧文旅”为引,梳理文旅产业“O2O、内容X流量”分析框架

消费者感知最为明显的“智慧文旅”,还只是OTA引领下的智慧旅游1.0。移动互联网时代的基建(人手一部智能手机)完成后,OTA+移动支付+LBS出行服务实现了用户用“一部手机游XXX”的壮举。

这个模型下,线上-线下的O2O价值链如下:

1. 线上->线下:(用户)流量的价值流通。基于用户数据为线下产品导流。但此时的用户数据以OTA的数据为主,限于用户出行场景下的行为画像。

2. 线上-线下:基础设施仅为C端的智能手机,内容端(景点/目的地)仍是前移动互联网时代的野蛮运营状态。

3. 线下->线上:内容的价值流通。目的地打包机酒、门票等,通过OTA/旅行社向用户输出标准化产品及一站式出行服务。没法做到实时的产品调整。也因为内容端的数字化尚未实现,目的地也难以向OTA提供精准的运营数据以便于做价值挖掘。

这上述场景中,流量和内容的流通是单向的,基础设施的改善限于用户—线上平台这一环节,尚未实现全链条的高效。

在智慧文旅2.0时代,O2O价值链可以视为如下:

1. 线上->线下的价值流转:分为流量和内容的价值流通路径。

(1)(用户)流量的线上->线下路径:

利用各类互联网巨头的海量用户数据以及丰富的营销场景(图文、音频、短视频、影视综艺等),提供全方位的用户消费行为画像。目前各大互联网平台在变现流量,从内容端的短视频平台、图文平台到渠道端的OTA、微信等,操作模式已经非常成熟了。

(2)内容的线上->线下路径:

基于互联网巨头的生态系统,文学作品、影视综艺领域的各类IP也被纳入这个体系,通过线下实景娱乐变现。这其实就是迪士尼一直在做的事情,是IP经济的商业模式本质。要实现内容的O2O闭环,必须同时具备IP影响力与线上线下的商业运营能力。受限国内广电影视管理制度,国内没有孕育出迪士尼这样全IP产业覆盖的巨头。目前国内的IP实景娱乐有两种路径:

一、运营机构发力,线下硬生生做IP文创,主题乐园方如华强方特、大连圣亚自创IP、融创收购国内外文化IP(尝试)导入自家乐园,仅有方特的熊出没算是跑完了闭环,但没法形成真正的生态;

二、IP持有者发力,试图像迪士尼从线上延伸到线下:影视企业华谊兄弟尝试落地电影世界、电影小镇,但其线上IP仍然面目模糊、生命周期太短,项目远谈不上O2O形成闭环。

而近年来创新点也分散在IP端和运营端,以生态共生的模式向前发展。

在运营端,国内线下实景娱乐领域涌现出不少小而美的团队,涵盖了沉浸戏剧/密室、萌宠乐园、运动乐园、电竞基地、SPA/洗浴乃至烘焙教学等领域,庞大的中国市场使得这些垂直细分领域的业态有足够的市场纵深去做规模化的复制,从而逐步做大、成为独立于传统主题乐园之外的品牌。在欧美,一家无动力乐园设备商的选项可能只是成为海内外大乐园的供应商,但在中国,这样一家企业则有充足的市场份额让他们可以选择进化为一个无动力乐园品牌方,在各等级城市的商场中开店复制。而在这个过程中它们在标准化管控、本地客户需求把握、产品创新方面也获得了比欧美同行更显著的优势。

在IP端,互联网巨头如手上握有海量用户的腾讯收购了阅文集团,进军内容产业的野心越发明显。且基于“一部手机游云南”的契机,以腾讯文旅的平台促成了游戏IP跟线下项目的结合。

2019在杭州临安清凉峰景区联合投资机构、落地运营机构联合打造以动漫《狐妖小红娘》cosplay文化为主题的行浸式强IP夜游产品。这一次找了专业的文旅运营团队,项目融合了实景演出、光影秀、密室逃脱、实境游戏、剧本杀、AR增强和自媒体综艺等元素。

2020年底,TGC腾讯数字文创节海南站在海口万绿园举行,腾讯一股脑将《和平精英》、《王者荣耀》、《地下城与勇士》、《QQ飞车》、《狐妖小红娘》等腾讯系游戏、电竞和动漫IP以美陈、快闪店、艺术装置的形式落地到线下空间。

2020腾讯在云南大理把全球有一亿玩家的《英雄联盟》游戏IP导入,打造校园电竞文创村。但产品形态很简单,仅主题IP涂鸦壁画+AR技术。

腾讯英雄联盟电竞文创村

而阿里则借着阿里影业、本地生活等板块的推进,打造了一个大文娱IP平台“阿里鱼”,专注于国内外IP的授权代理。

很明显互联网巨头们现在都不会考虑触碰运营非常重、后疫情时代反脆弱性偏弱的运营端,只会去挣IP授权的钱,而通过投资实现对线下运营端的生态覆盖。

腾讯2020年投资了奈尔宝,一个在惨烈的中国市场竞争下诞生的无动力儿童乐园新物种。奈尔宝成立于2015年,是一家高端亲子玩乐平台提供商,构建线下实体亲子玩乐店,专为0-10岁儿童提供体验式玩乐游戏空间,提供儿童娱乐设施、并开设专业图书课程、举办儿童主题活动等,主打一二线城市中产亲子家庭。

坐落在环球中心S1的奈尔宝家庭中心成都环球店

国内的实景娱乐行业会不会出现迪士尼这样的巨头?未来实景娱乐的趋势将是平台+生态的模式。平台很可能是手握海量用户和内容IP的互联网巨头,“生态雨林”里则是实现IP的各种创新运营落地的“梦想工程师”初创企业及智慧终端(智慧目的地改造升级)的城市服务商/地产商。

2. 线上-线下的链路打通:内容端(景点/目的地)实现智慧化改造,嵌入5G、区块链、VR/AR等,最终使其产品内容及运营内容可数据化、并实现上线。

阿里云智慧景区架构图

硬件端的植入相对已经成熟并在国内逐步推广,但软件端的建设更是巨大的挑战,涉及到目的地的多元主体(政府/企业)各种非结构数据的上线、各类数据库的打通及协调。

单个项目的智慧化还是比较好解决的,主体明晰、市场化导向,阿里云承接了北京环球影城的智慧景区建设。

难的是目的地的整体升级,尤其是传统景区为主的目的地综合管理。腾讯与云南省政府合作的“一部手机游云南”,对于C端来说并不如诸多OTA来得便利使用,其意义更在于助力政府端跳脱出传统的多头管理、线下低效管理、粗暴监管,走向智慧监管、智慧规划、智慧城市营销——其实是“一部手机管云南”。

腾讯云南一机游“1+N”基本模式

这个领域的玩家不外乎是手握海量用户数据的OTA和互联网巨头。阿里、腾讯、驴妈妈(景域)、携程都已与地方政府有各类合作。在此不赘述。

3. 线下->线上的价值流转:

(1)(用户)流量的线下->线上路径:

以线下场景为入口,积攒用户数据,构建私域流量池并做二次转化,是线下到线上路径目前最受关注的模式。这击中了线下业态的两个痛点:公域流量成本居高不下;店铺坪效限制了单店收入天花板。目前线下的亲子乐园业态都会着力打造线上课程及会员卡,将低频消费转化为中高频消费,并在线上保持充足的触点。这是传统景区要接入研学教育的关键点,也是新兴文商旅业态如都市商场中新一代室内乐园自我革新的关键点。

小小动物元的科普课程

(2)内容的线下->线上路径:

一、在地IP孵化:目的地IP文创,经典案例为日本九州县横空出世的熊本熊。除了熊本熊这种“硬核”IP之外,近年来目的地也越来越熟悉联动影视综艺推波助澜,如结合明星做民宿、做餐厅节目打造相应旅游产品,虽然“碎片化”、不再像“熊本熊”这样系统,但却高效且符合如今碎片化的大众传媒格局。如今方兴未艾的短视频也将进一步深化这种碎片化的IP孵化,越来越多的“丁真”也将出现。

腾讯联手敦煌的迷你动画剧

二、目的地虚拟上线:类似疫情期间被大力宣传过的博物馆上线,通过VR、在地多媒体形式做线上展示。但这种操作的延展价值较弱,更多是作为品牌营销策略。

但放眼未来,虚拟上线将有越来越大的遐想空间。旅游直播逐步在推广,一个终极状态可能是张小龙遐想的那样:

“很久以后,每个人的微信名片应该是活的,意思是,我打开你的名片,如果你刚好戴了一个可以直播的眼镜正在直播,那我就能直接看到你看到的东西。这可能是个人直播的终极形态。”

届时,我们真的可以假装在旅游。而虚拟沉浸式技术某一天可能做出来一个屋子,里面可以模拟出任意博物馆、景区、主题乐园的沉浸体验。

旅行其实是一件效率很低的事情,即便交通基建再怎么进步,用户仍然有大部分时间是消耗“在路上”。熵减在旅游内容端的体现,一者是压缩“在路上”的时间,于是在身边的都市微度假诞生了;一者是目的地内容的上线,使得用户“足不出户”就可以享用这些内容。《一号玩家》的世界还要很远,但上述两个场景也许在十年后便可实现。

但与此同时,内容上线并不会抹灭用户“上路”的意愿。在旅游理论中,旅游营销的本质是制造异域的“符号/意象”,诱发用户“生活在别处”的念想并实现之。而符号的形式先后经历了文字(《徐霞客游记》)、图片(《国家地理》)、历时影像(从影视、动漫到综艺)。未来,直播、沉浸空间将作为“实时影像”形态的符号,成为最为真实的旅游营销手段。

《奇遇人生》旅游真人秀

结论

当我们谈论“智慧文旅”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智慧文旅”不只是“智慧景区”等硬件建设,而是关乎文旅产业商业模式升级、流量+内容的价值转换逻辑。以上梳理了一个初步而全景式的文旅行业“O2O、内容X流量”分析框架。

在上述框架下,未来可关注增长点是:1)5G及物联网普及下的目的地新基建;2)实景娱乐领域的生态分化与共生;3)旅游直播、沉浸空间技术等引导的目的地内容上线。

智慧文旅:青岛5G时代的新期待

  以数字化为代表的现代科技,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的文化旅游方式,改变游客在旅游目的地信息收集、出行决策、组织方式以及消费等方面的行为,让人们的旅游需求越来越趋于个性化和自主化。同时,新冠肺炎疫情让游客更加关注目的地的安全和旅游服务品质。从当前可以监测的数据来看,当前的旅游供给尚无法有效满足这些新需求。
  2020年岁末,青岛市文化和旅游局与青岛移动签署了“5G+智慧文旅”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各自发挥自身优势,在加大信息通信基础建设、扩大品牌影响力和加快推动产业发展三方面深化交流合作。双方约定,合作将基于中国移动OneTrip平台,综合运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文化、旅游与科技深度融合,构建科技引领、数据支撑、业态创新、跨界融合的文化和旅游智慧服务体系。这为人们带来了对青岛5G时代智慧文旅的新期待。
“双赢”意味明显
  双方携手,可以说是各自发展到新阶段的共同需求,“双赢”意味明显。
  首先看5G建设。目前,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山东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以下简称青岛移动)已在全市布局5G基站超过5000处,率先完成青岛市城区5G精品网络全部连续覆盖,2020年中国移动全国5G网络十佳标杆城市评比中,青岛获得第一名的好成绩。基于此,移动公司的5G生态建设正紧锣密鼓:一方面,积极推动5G走进千家万户,与各大品牌手机厂家合作推出5G手机优惠活动,涵盖市面上销售的全部主力5G机型,搭配5G套餐可享受更多优惠,在为市民提供实惠的同时扩大终端的普及。同时,积极与各行业龙头企业开展战略合作,积极助力5G在各行业应用的推进,以5G网络、5G技术为依托,为相关产业插上人工智能的翅膀,推动产业转型升级。
  而青岛的文旅产业,是5G应用开疆拓土的题中应有之义:作为世界旅游文化名城,2019年,青岛市接待游客总人数1.09亿人次,增长9%;实现旅游总收入1955.9亿元,增长13%;2019年旅游消费二十强城市青岛位列第13,是山东省唯一上榜城市。
  下一步,文旅产业将在畅通国内经济大循环、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中扮演重要角色,发展潜力巨大。青岛移动将积极参与这一进程,持续加强与旅游景区等实体机构的合作,即可在进一步促进旅游消费扩容和旅游产业升级中寻求自身更大的发展空间。
5G如何赋能智慧文旅
  今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注重需求侧管理”,与2020年12月11日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的“注重需求侧改革”相呼应。围绕促进形成强大文化和旅游市场,需要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既补齐短板又锻造长板,从供给端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和需求端内需扩大双侧发力。具体到智慧文旅行业上,就是要把握青岛5G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和数字经济建设机遇,完善青岛文旅信息基础设施,提升产品服务、企业治理等智慧化水平,让广大游客出游更加便捷。推动青岛5G信息技术革命的成果应用,深化“5G+智慧文旅”,推动“旅游+”“科技+”相互赋能,推动旅游领域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培育云旅游等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建设智慧景区,推进预约、限流、错峰常态化,提高管理效率。
  具体说,智慧文旅利用信息化的技术,把一些旅游资源进行整合,然后为广大游客量身定做,提供适需对路的旅游产品。如2020年国庆期间,5G信息平台能够体现来青岛旅游的各省具体人数及排名,这样客源地构成情况、游客指向及发展趋势就很明朗,进而有利于开发出具有针对性适销对路的旅游产品。
  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预约制、“无接触”式旅游日益受到关注,客观上推动了各地加快智慧景区建设。比方说,崂山风景区将智慧元素融入景区服务、景区管理、营销宣传等多方面,未来几年将依靠大数据及5G技术,逐步进行精细化地图、AI智能导游、AR实景、VR全景、智慧观光车、智慧停车场、安防管理、人员调度的数据互动和AI赋能,为游客提供真正的景区全域智慧旅游。
从“一机游青岛”项目破题
  从当前看,以“一机游青岛”项目助力“5G+智慧文旅”落地,将是双方合作的破题之作。
  具体来说,这一建设分两步走:首先,青岛移动首先承建青岛文博场馆视频监控体系,并实施青岛文博场所5G基站全覆盖工程。随后,青岛移动将全面助力青岛“一机游青岛”项目的建设与实施,全力提供技术和数据支持。
  2020年以来,疫情使“云旅游”成为热门“出游”方式。不难预计,今后仍是疫情防控常态化阶段,线下旅游虽日益恢复,但“云旅游”的作用依然无法取代。通过景区的线上导览了解基本资料、跟着资深导游的直播了解旅游线路、阅读游客的相关点评等,许多游客已经习惯了作这样的行前准备。
  目前,青岛市博物馆、崂山风景区等都为“一机游青岛”项目提供了丰富的线上旅游资源,方便游客提前做好“功课”。随着“一机游青岛”项目的落地,会使青岛的“云旅游”得到全面完善和提升,从而带动更多旅客实地游览。

2021年,远方有多远——年终专稿

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到天涯到海角算不算远问一问你的心只要它答应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远!                 ——三毛

《远方》女作家、旅行家三毛是1943年生人,2021年距离三毛那个时代已近80年,而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也就是Z世代已经踏上旅途,走向远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骤然切断了旅游业发展进程,在这个历史的断层中,我们都意识到,对于旅游业来说,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2021年,“远方有多远?”成为产业之问和世纪之问,变得模糊且沉重。

2021年,我们依然要关注远方,关注那些将要、可能、或许发生的事。

远方有多远?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的表述是:“到2022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到2025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规模大幅提升,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这是官方对于旅游业前景的最新和最明确的判断,国内旅游市场到2022年全面恢复;而入境旅游市场全面振兴则要到2025年,也就是五年以后!

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预估下,对于2021年的中国旅游业宏观的趋势预测就有可能表象化,尤其在旅游业重构甚至重生背景下,技术层次的预判或者更实在些,也许参照《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的指引,可以设想2021年将要或者可能发生的事。

第一件将要发生的事,国有景区预约制全面实行。

“制定出台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和相关要求,明确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建设规范,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国有旅游景区应于2021年底前全部提供在线预约预订服务。”

有史以来只有这项旅游行业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不断加码,快速推进,这就是景区门票预约制。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其带动下,2021年中国旅游预约时代快速降临。

2020年9月,泰山景区和美团签署合作协议,其中核心是“以门票预约为合作基础”,泰山景区把门票预约也就是流量入口交给美团。

2021年以门票预约为核心的景区信息化市场快速扩张,景区信息化迎来建设高峰。景区预约渠道收益管理和应用大数据以及其他技术手段监测狭小区域人群聚集可能会成为技术应用热度。有型的景区门闸和无形的预约渠道争夺战进一步激化。将拉动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同步实现在线预约服务。以景区、文化设施等门票为主,线上形成庞大的目的地产品基础,为线上目的地产品组织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景区产品渠道进一步分化组合,不排除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第二件将要发生的事,线上旅游中老年客群形成。

“在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保留线下服务的基础上,支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专门应用程序和界面,优化使用体验。”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

截至2020年6月,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8.7%;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高龄人群渗透。”——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20年3月到6月,全国中老年网民增加了6100万人,人数累计升至2.14亿。短短三个月时间,实现了最初十几年都没能达成的年龄层跨越。

“疫情、健康码、居家网购,令过去并不热衷于线上人生的中老年人,被迫加入互联网大军,而自诩成为新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对此却毫无准备。”——吴晓波频道《3个月激增6100万中老年网民,互联网也懵了》。

一方面我们要为老年人提供线下便利,消除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尽管是“形势所迫”,年过半百的人也可以自己上网预订旅游产品了,而不是儿女代劳。仅仅三个月时间,这部分人群就增加了6100万!

2021年,以门票预约为基础人群,线上旅游的中老年客户群体快速膨胀。传统旅行社线下门市中老年客户可能被分流。OTA和具备线上旅游优势的旅行社应推出针对中老年群体的产品门类,尤其是门票和其他产品的组合,其中包含“门票代预约”服务。

第三件将要发生的事,刺激消费是旅游主旋律。

“……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动旅游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培育适应大众旅游消费新特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山东省推出政策:济南市民可100元/人办理泰山游览年卡;省内8市市民享受济南公园年票同城待遇。

2020年12月,广州市为来穗外地游客免费派发3.5万张24 小时卡“广州城市旅游卡”。“广州城市旅游卡”整合优化了公共交通、景区、酒店、旅行社、餐饮、购物场所等多种资源方便游客自由行。“广州城市旅游卡(24小时卡)”自首次启用24小时内可不限次数乘坐广州市内地铁,及乘坐广州公交10次,持卡用户可享受旅游折扣优惠。

2021年,各地各级文化旅游机构振兴旅游市场的主旋律是刺激消费。在以景区门票优惠、降价甚至免费为主第一波政策施行以后,第二波措施策略大多会以旅游产品组织优惠尤其是跨界产品组织优惠为主,比如目的地旅游卡。目的地旅游卡等目的地产品组织的开发设计会成为热点。区域目的地产品宣传运营尤其是带有政府刺激消费背景的会形成市场空间。由此,2019年可能会成为中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天花板年份,门票价格由此进入下行通道,甚至成为打破目的地收入以门票为主时代起点。

第四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行社业态出现碎片化。

“到2025年,“互联网+旅游”融合更加深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普及。”

尽管十部委文件没有对出境旅游市场恢复时间做出预判,不过参照世界旅游组织对于全球旅游业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尚需两年半到四年的预估,还是令人感到阵阵寒意。

传统旅行社是旅游业中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旅游企业,在灾难重压之下,几乎无一幸免。在国内、出境和入境业务无法开展的情况下,旅行社已经开始通过停薪留职、辞退等方式分流员工,大批业者脱离旅行社企业甚至脱离旅游行业,试图通过“留职”而不是“辞职”的方式,为疫情过后回归企业留下后门和希望。只是还要仔细考虑,等到两年甚至四年以后,这些业者还能回来吗?回到原来的旅行社企业吗?

回到原来的旅行社业态吗?2021年以及以后时期,旅行社业态可能产生“碎片化”。疫情以后旅行社规模缩小,且大量业者不可能短期回流;线上旅游的发展为小微旅行社尤其是个体经营者的旅游产品提供展示营销平台,这在疫情发生之前已小有规模;大量游离于旅行社之外的个体业者未来可能成为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组织者、服务者和提供者,比如为游客提供目的地车辆司机加导游服务、目的地旅拍加景区讲解服务以及为游客提供爱彼迎网上“学做北京炸酱面”目的地体验产品等等。这些个体业者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经理人,是旅行社计调、领队、导游以及旅游定制师等职业的混合体。缺少运营资质是这个群体面临的最大问题,未来旅行社以及线上旅游企业可以探讨实现模式。

另外,可能会产生“会员制”旅行社,通过会员制的方式,为特定人群提供旅游服务;可能会演变为区域研学机构,主要为本区域学校学生提供研学旅行服务;可能成为景区或者区域目的地的产品代理或者营销代理,比如成为区域目的地“旅游卡”的运营商以及景区的营销代理商;可能成为团队活动服务商,比如为机构年会、团建、培训等团队活动提供服务。

以上这些可能,在信息技术推动之下,未来到2025年会形成“依托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普及”的生态。

第五件将要发生的事,目的地体验产品成为主流。

“引导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并普及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树立智慧旅游景区样板。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村镇。支持旅游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提升旅游体验。”

技术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也可以成为目的地体验产品。

一家名叫“风炎科技”的公司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叫Clew,游客在目的地打开应用:“一边阅读故事,一边通过手机地图的位置,跟着故事情节的指引,沿着线路探索故事发生的线下场景。一场完整的用户体验就像是带着手机进入了一幕穿越剧,发生的故事与所处的空间融合在一起。未来,背景音乐、环境灯光、专业演员的介入都将使这一体验变得更加丰富而真实。”最重要的是:游览线路的背景故事是可以后台“编辑”的,也就是故事可以修改和更新,甚至,在目的地设计一个场景,让“关公战秦琼”成为现实可能。

无独有偶,差不多相似的思路,熟悉的味道,一个场面宏大的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文旅项目——奇妙夜德天,也在中越边境的德天瀑布景区悄然出现,作为标本可以深入观察。

这些技术应用集中一个焦点就是体验,打造目的地体验产品。传统的声光电,可以让游客目眩神迷,而现代科技要让游客“沉浸其中”。如果把眼光扩展到更大范围:

长沙超级文和友把餐馆搞成景区;

广州正佳把商场搞成景区;

杭州开元森泊度假乐园把酒店搞成景区……

这些跨界融合旅游要素的现象可以称为目的地化。

2021年,目的地体验产品会成为产品主流,而目的地化和技术应用会成为开发体验产品的主要路径。

第六件将要发生的事,周边游依然是旅游市场重要构成。

“开展数字文旅商结合促进行动,促进旅游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文化场所是面向本地居民的场所,旅游产品是面向外地游客的产品,商业设施是面向本地居民的设施,把这三者搁在一起,那么面向的是“周边游”。

2021年周边游依然是旅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周边游的产品组织、运营方式、营销模式等和长线旅游有很大不同。

2021年,周边游市场会出现不同模式的竞争态势。

美团依靠本地生活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将和携程等平台在景区门票为核心的周边游组合产品上短兵相接,竞争加剧。

联联周边游、旅划算、云客赞等周边游平台悄然扩张,而且开设分公司建立城市分站的发展模式、社交电商分享扩散的商业模式都具有周边游业态特色,也即周边游是本地人的周边游,产品形式上也是文旅商一起来。2021年,目的地应当关注这股势力发展。

周边游市场是目的地旅游集团的重要切入点,目的地地利优势是否发挥出来,还要看模式和团队。

周边游业务对于旅行社来说是“鸡肋”,原因是附加值低的简单要素组合产品比如酒店加景区。2021年,周边游和目的地一日游产品中的目的地特色体验产品可能会成为旅行社产品的努力方向。

第七件可能要发生的事,很少有人再提起“丁真”。

“加大线上旅游营销力度。统筹线上线下,强化品牌引领,实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精品建设工程。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线下资源,总结推广全域旅游发展经验模式,推动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城市。开展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以及丝绸之路等重要主题旅游线上推广行动,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线路。”

2020年11月,康巴汉子丁真“意外”走红网络,带火了目的地理塘。像这几年其他旅游网红一样,目的地机构甚至当事者都是一个反应:没想到或者意外。而在同期,福建省文化和旅游机构邀请影视明星姚晨“有意”倾力打造的旅游宣传片《有福相见》隆重推出,在朋友圈荡起一阵涟漪后,归于平静。两相比较,一个“无意”,一个“有意”。

2020年,目的地营销中火爆的经常是无心插柳,而不是有心栽花,根子还是目的地营销体系问题。

2021年,要“加大线上旅游营销力度”,一个直观指标是线上营销资金投放比重,目前可能没有一个省市目的地突破30%,更多资金还是线下!在2021年财政资金紧张的前提下,线上营销资金比重可能略有增长。

2021年,“实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精品建设工程”前提是目的地营销体系的建设,要解决区域目的地营销的机构、机制、团队、内容和渠道,任重道远。

2021年,要“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线下资源”,而不是“延续线下思维整合互联网”,比如可以花费十几万几十万和OTA搞线下宣传活动仪式,却想不出和OTA合作的营销模式。2021年,思维方式会艰难调整。

2021年,要“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线路”希望有所开局,但难度极大。中国入境旅游发展被拦腰切断,入境旅游宣传营销进程、机制、渠道等遭受到很大损害。2021年,入境旅游营销机制和架构重建是基础。

第八件可能要发生的事,互联网服务平台名单会加长。

“鼓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博物馆等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建设网上旗舰店,实现门票在线预订、旅游信息展示、会员管理、优惠券团购、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销售等方面功能。”

2020年,除了老牌的飞猪、携程之外,这样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又加上了抖音、小红书等。

2021年,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名单可能会加长,可关注微信小商店、周边游平台等。

2021年,文化旅游企业应探索旗舰店之间的产品组织和流量共享关系,比如景区和博物馆之间,景区和饭店之间。旅游饭店可以考虑和景区门票预约以及作为流量入口的博物馆之间的合作。

第九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游商品线上模式值得期待。

“鼓励电商平台拓展“旅游+地理标志产品+互联网+现代物流”功能,扩大线上销售规模。鼓励采用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小程序等线上营销方式,推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旅游目的地的好客山东,网上也叫“葱省”,这是旅游+地理标志产品。旅游产品要突出目的地特色,地理标志产品要突出产地特色,多数时候这两者是重叠的。而旅游购物中旅游商品相当一部分就是地理标志产品。

席卷全国的直播带货活动,尤其是政府机构发动的直播带货活动,其带货对象大多就是地理标志产品,说起地理标志产品,就要描述目的地,也就是旅游宣传的过程。现在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农产品直播中心”、“电商中心”等机构牌子和团队,2021年,这些“中心”也可能成为旅游营销渠道。

不过,旅游商品领域一直没有出现对路的线上运营模式,而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以及目的地的直播带货活动,实际上拉开了“旅游+地理标志产品(旅游商品)”的线上试验场。

2021年,乡村旅游的最大盈利空间还是旅游商品(地理标志产品),而旅游扶贫效果最直接的呈现也是旅游商品(地理标志产品)。旅游商品包括地理标志产品的线上运营模式值得期待,不过简单的“+”肯定不成。

第十件可能要发生的事,出现第三方旅游营销评价机构。

“支持各地区建立旅游营销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营销成效。”

随着新冠疫情过去,各级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振兴旅游市场,刺激旅游消费的压力越来越大,对目的地宣传营销尤其是宣传营销效果越来越关注。同时,各级财政机构对财政资金尤其是看不见实物的旅游营销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也越来越严格。

处于激发旅游动机阶段或者“种草”阶段的抖音短视频,如何证明游客是被视频吸引来的,证明游客在目的地花了不少钱,而不是拍个照打个卡就走了。

处于旅游产品预订阶段的携程,如何证明游客是被平台产品吸引到目的地的,而不是游客本来就打算来,只是在携程上预订了门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两者对目的地机构都一样表述:因为营销工作,某市旅游接待人数增长多少。

2021年,一个可能是出现第三方旅游营销评价机构。

第十一件可能要发生的事,目的地旅游集团数字化运营显露隐患。

“坚持市场主导。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政策供给,完善配套制度,优化“互联网+旅游”营商环境。”

“中国旅游集团、华侨城集团、首都旅游集团、美团、凯撒集团、河北旅游集团、山西文旅集团、大连海昌集团、锦江集团、携程集团、复星旅文集团、春秋集团、景域驴妈妈集团、南京旅游集团、同程旅游集团、浙旅投集团、杭州商旅集团、开元旅业集团、黄山旅游集团、祥源集团、福建旅游集团、山东国欣文旅、江西旅游集团、建业集团、鄂旅投集团、岭南集团、珠海九州控股、陕西旅游集团。”——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中国旅游集团20强名单》。

20个鸡蛋8个是“双黄”,也就是旅游集团20强共有28家集团企业,其中省市目的地旅游集团起码有14家,达到总数一半。

2021年,目的地国有旅游集团应该成为刺激消费的主力军,而在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刚性约束下,国有旅游集团可能会面临“旅游业务”收入压力。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快速聚集并不意味着旅游业务收入的提高,许多场景下甚至相反。

2021年,厨房有了,原料有了,调料有了,甚至金字招牌(比如20强)都有了,下一步烹饪出美食,卖出去赚钱。旅游集团整合的国有景区以及这几年大批开张的度假区、文旅小镇、主题公园还有其他旅游大项目的市场运营将面临考验,尤其在线上旅游和数字化运营方面遭遇障碍,重点是到哪里寻找专业的运营团队人员,也就是到哪里找专业厨师。

2021年,大干快上集聚资源时代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可能只是隐患,“互联网+旅游”则是专业精细运营时代,隐患可能成为障碍。


2021年,旅行社业者依旧处于极大困境之中,人才流失尤其是流失到旅游行业之外依旧持续。一个可以考虑的现实策略是目的地旅游集团应关注并吸纳优秀的旅行社业者,他们在旅游产品组织、产品宣传营销甚至数字化运营方面有很强的业务和技术优势。

第十二件可能要发生的事,5G旅游应用有所突破。

“加快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各类旅游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

如果排一下旅游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楼梯响”第一位的可能就是5G,至今在旅游行业中没有拿出手的“硬核”刚需应用,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所谓“硬核”,就是少了5G这活就干不成或者拓展全新领域,像交通领域的自动驾驶。

比如,有人认为景区高清视频直播是5G应用,甚至直接称为“云旅游”,但如果真的“云旅游”了,不来景区,景区肯定不干!那么高清直播就是宣传营销方式,如果这样,和高清宣传片甚至高清图片相比它的优势就不大。

提升5G网络覆盖水平是一个过程,2021年只是开始。

2021年,5G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或许在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产品打造方面有所突破。

第十三件可能要发生的事,“一机游”出现政商新模式。

“厘清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旅游信息服务边界,鼓励各地区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模式,提升平台服务效能,实现可持续运营与发展。”

这几年“一机游”成为目的地信息化建设的代名词,有点取代“智慧旅游平台”架势。“一机游”是新瓶装旧酒,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其后发展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智慧旅游”火爆那会成为智慧旅游平台,为了强调移动互联网特点又形象称为“一机游”,不过称为目的地数字系统或者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更为贴切。

2021年,在“鼓励各地区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模式”的文件要求下,可能会有更多的目的地旅游集团参与或者运营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以此“厘清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旅游信息服务边界”,当然也有可能在目的地政府机构、目的地旅游集团、OTA以及旅游企业之间更加纠缠不清。一个可以参照的技术环节是:在国有景区预约制刚性要求下,通过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预约系统可以跳转到区域内景区、文化设施等官方手机网站、应用、小程序等,实现门票预约或者预订,这是典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如果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预约系统直连唯一的OTA平台预订系统或者直接运营市场化的预订系统,这是利用公共平台越界插手市场运营;如果通过旅游公共平台的预约系统完成预约功能,同时采取普遍原则链接各线上旅游平台以及其他预订渠道,算是“厘清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旅游信息服务边界。

”2021年,旅游公共服务和市场运营不要一个锅里抡马勺,应该出现合法合规的新模式。

第十四件可能要发生的事,还有第二个青城山。

“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设施设备和相关人力资源的实时监测与管理,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

“各地区要进一步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采集渠道,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平台上及时发布旅游景区实时游客量、道路出行、气象预警等信息,引导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依法依规推动政府与企业间相关数据资源共享。”

2020年10月,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官方微博称,游客使用高德地图导航至青城山景区定位错误,将前往青城前山游客导航至已封闭多年的区域,造成严重交通拥堵,给游客和景区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高德地图赶紧回复说,以前因为沟通不畅,现已优化修复。

青城山高德导航事件反映了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存在的深层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中国旅游业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很快跨越国外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公共服务电话时代,快速进入网络信息服务时代。但伴随而来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出现机构、人员、机制、信息采集渠道、传播手段等脱节问题,无法覆盖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到达目的地游览全过程的信息需求,期间旅游者无法确定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咨询对象,原来设想的全国旅游咨询电话12301成为单一投诉电话,各地市政电话12345无法承担旅游咨询功能。

高德地图只是承担交通信息服务功能,要及时完成全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任务也很困难。而“进一步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采集渠道,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更是是任重道远。

2021年,及时收集发布旅游景区实时游客量相关技术和方案相应成熟并普遍应用。

第十五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游大数据应用盯着健康码。

“进一步规范各地区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省域统一的数据标准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实现涉旅数据整合和共享,发挥数据综合服务和应用效能。”

说起旅游大数据的应用,尤其在区域目的地的应用,腰杆子硬一点的是移动通讯大数据在监测旅游者人数以及客源地数据的应用,其他大数据应用大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而新冠疫情的出现,把人口流动监测的大数据应用快速推进,目标精准到个体,几个月内完成了旅游业几年都完成不了的目标。对于人口流动监测,疫情和旅游的数据需求是硬币两面,旅游还只是需要群体数据。

2021年,没有人断定,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健康码能够实现全国各省统一标准。那么,旅游大数据的统一标准工作恐怕只是启动。

2021年,在旅游行业应用健康码大数据成果希望有所突破。

第十六件可能要发生的事,线上旅游平台且行且珍惜。

“坚持安全有序。强化底线思维,树立安全意识,依法依规加强对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的监管,筑牢互联网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安全防线。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依托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旅游监管和服务水平,促进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2020年颁布施行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五条 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2021年,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将迎来有史以来监管加强时期,前所未有。

2021年,互联网旅游平台在滥用大数据以及垄断方面可能撞到监管枪口上,更大的可能是引发舆论争议,而对于旅游市场恢复期的线上旅游平台来说,伤害也足够大。2021年,平台越大,责任越大,且行且珍惜。

第十七件可能要发生的事,通过技术手段遏制不合理低价游。

“鼓励各地区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区域旅游消费趋势,建立数据导向的政策调整机制。”

关于不合理低价游最新的案例是:2020年11月,某短视频平台的网红在直播间售卖299元的“云南6天5晚双人豪华游”,产品涉嫌不合理低价游。

当这些涉嫌不合理低价游产品在抖音、今日头条、微信朋友圈、百度搜索等出现的时候,坐等游客投诉为时已晚,而省市文化旅游执法监督机构的跨区行使职责也有很大难度。

线上违规违法,应该动用信息技术手段监督执法。

2021年,基于大数据的旅游市场监测监管值得期待,这应该是具备最迫切需求的旅游大数据应用。

第十八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游统计数据还会有争议。

“创新旅游统计应用,提高旅游统计的时效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这几年,旅游统计所遭受的“待遇”,在旅游行业中恐怕绝无仅有,隔三差五统计数据就受到质疑和拷问,尤其在黄金周以及各省年度数据公布之后。这些质疑在吸引眼球引起微信朋友圈骚动之后,不长时间就消停,下一次周而复始。而在通常情况下,相关省市文化和旅游管理机构以及中国旅游研究院往往沉默以对,仅仅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再发几篇旅游统计知识普及帖子。

一方面,许多质疑者并没有深入了解国家尤其是省市级层面的统计详细操作规范和流程,甚至没有仔细看过《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质疑就有点盲目。没吃过猪肉,甚至也没见过猪跑,拿着羊说事总是不好。另一方面,国内旅游统计工作体系上头牵着研究机构,下头伸到各省文化和旅游管理机构,很容易跑到两股道上,各管各的事,各说各的话。

2021年,旅游统计数据尤其是旅游市场恢复数据以及受疫情影响损失数据可能依旧会受到质疑。

2021年,大数据应用是旅游统计的发展方向,更需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

2021年,正好在疫情后旅游市场恢复时期,可能成为旅游统计改革最为合适的时间窗口,心理代价和内部障碍相对较小。

第十九件可能要发生的事,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重点区域可能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坚持技术赋能。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应用普及,深入推进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旅游业是基于信息交互传播的产业,旅游产品的目的地消费特性,决定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全过程依赖信息交互,尤其与是游客与目的地旅游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

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进程并不是严格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层层递进的,相当多的基层旅游企业机构和产业链环节连基本信息化的过程还没有完成,线上旅游的渗透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这样的阶段,喊号子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有点好高骛远。

2021年,越接近现阶段旅游信息交互本质的技术,应该越有应用前景。2021年,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应用重在信息,重在内容,而不是技术本身。

第二十件将要发生的事,旅游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升级。

“引导旅游企业、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支撑下的应用研发,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意大赛等方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推广一批优秀应用案例和行业解决方案。”“推进“互联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相关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完善激励机制。”

“据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特别喜欢评论艺术,而且很喜欢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微观指点。有部下曾经委婉的规劝其少发表点艺术领域的专业观点,以免“出丑”。赫鲁晓夫回答:“我当普通老百姓的时候,你们说我不懂艺术;我当州长的时候,你们还说我不懂艺术;我现在都当了苏联联席部长会议主席了,难道还不懂艺术吗?”——摘自网络。旅游好像没有业务“门槛”,旅游业分支业务之间也好像一马平川,更可以拿着手机在“旅游”和“互联网”之间来回溜达。围绕旅游业,赫鲁晓夫式的“明白人”也不少。
2021年,希望旅游业少一些赫鲁晓夫情结。2021年,旅游业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互联网+旅游”需要庞大的新的产业大军!
而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不是象牙塔,却像桃花源,很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味道。

2020年,在旅游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调整征求意见稿里,酒店管理专业调整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餐饮管理专业调整为餐饮智能管理专业,新加入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互联网+旅游”扑面而来,算是敞开大门。之前,“互联网+旅游”在国内旅游职业教育中开过两扇窗户。一个是“旅游电子商务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要么是讲电子(技术);要么是讲电子商务(实体电商),包括仓储物流、网店维护课程;或者加一部分旅游基础课程,而开设旅游电子商务融合类以及旅游信息的课程极少,比如旅游信息传播、旅游信息编辑、旅游产品组织等等,课程总体印象就是旅游电子商务=开网店。另一个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则是将电子技术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换个牌子,基本和旅游没有关系。

2021年,旅游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尤其“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培养应当侧重应用端和内容端,应当侧重旅游信息本身。“互联网+旅游”在职业教育的体现不是“互联网课程+旅游课程”,那是简单粗暴,直线思维。

2021年,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和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会加快,旅游产业对于新职业、新技术、新人才的需求压力会加大,“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职业教育的变革。

2021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将联合旅游企业机构精英贤达倾力打造“互联网+旅游”时代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为旅游业凤凰涅槃锻造产业人才!

2021年,旅游要有人才,更要有信心!2021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

韦陀一杵

cn12301

作者:闫向军

闫向军,男,196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9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曾任原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市场开发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台港澳文化和旅游事务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