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插上互联网翅膀——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暨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综述

2020年以来,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巨大挑战的同时也催生了一些新趋势,尤其是“互联网+”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彰显,旅游业拥抱互联网的进程加速。

在行业复苏势头良好、业界创新热情高涨之际,文化和旅游部资源开发司、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郑州市政府近日联合主办了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暨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互联网和旅游业界人士齐聚河南郑州,围绕“互联网+旅游”展开热烈讨论,为行业发展建言献策。会场之外,智慧旅游专题展人头攒动,“互联网+旅游”的成功案例一一展现。

大势所趋 行业所需

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包括主旨演讲、高端对话等环节,参与讨论的业界嘉宾普遍认为,“互联网+旅游”是大势所趋、行业所需,是科技进步、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之一。

中国旅游研究院院长戴斌说,随着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互联网“原住民”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主体,OTA、导航、天气、翻译等行业通用平台,以及景区、酒店、餐馆的信息系统,共同构成智慧旅游的基础架构。互联网和数字化已成为大众旅游的生活内容和消费场景。由AR、VR、AI推动的“云展览”“云演艺”“云旅游”“数字博物馆”等虚拟体验产品,已经实现从概念导入到市场接受。

中国旅游集团副总经理王斌表示,常态化疫情防控措施对旅游服务产生巨大影响,以数字技术为支撑的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骤然提速,展现出强大的发展韧性和活力。旅游业数字化转型迎来宝贵的窗口期。通过“互联网+旅游”实现线上线下更广更深的融合,为消费者提供更加便捷、舒心的产品和服务,将加速旅游市场复苏,促进行业蝶变。

华侨城集团旅游研究院院长张树民认为:“‘互联网+’是一个历史浪潮,旅游者要认识到‘互联网+’蕴藏着无限前景。互联网是‘技术革命’,旅游是‘生活革命’,互联网带来新的技术支撑,旅游带来新的消费空间,‘互联网+旅游’能创造出更多的商业机会。”

记者在会场外的智慧旅游专题展看到的“互联网+旅游”案例也印证了与会嘉宾的判断,如,地方政府部门积极打造涵盖行业监管、公众服务、企业赋能等功能的智慧旅游平台;科技企业依托5G、大数据、VR、AR等技术,纷纷进入旅游领域,催生了高清直播、文物全息影像、互动体验等产品和服务;传统旅游企业通过引入现代科技,实现智慧管理、智慧服务,提高发展质量。同时,乡村旅游也紧抓机遇,如浙江省长兴县水口乡顾渚村、贵州水东乡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等,利用“互联网+”,统筹乡村旅游资源,创新产品和服务,不断提升游客体验,推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

跨界融合 推动创新

在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暨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期间,与会嘉宾不仅阐明了“互联网+旅游”的必然趋势,还展示了互联网企业进入旅游领域的优势和作用。

中国联通集团副总经理梁宝俊说:“中国联通正在加快5G建设,目前已建成基站超过38万个,年底预计将翻一倍,在安全方面构建一系列具有运营商特征的安全能力体系。在此基础上,中国联通在旅游管理、游客服务、目的地营销和旅游消费促进等方面做了大量实践,如,在旅游管理方面参与省级智慧旅游平台建设,在旅游营销方面依托大数据进行游客精准画像和数据分析等。”

腾讯旅游研究院院长舒展认为,互联网与旅游业是共生的关系,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包括云计算、VR、AR、AI、区块链等技术,让旅游业发展从最早的数字化、网络化进阶到智慧化。但同时也应注意到,“互联网+”可能会给老年人等特殊群体带来不便,数据隐私、数据安全等问题也要引起重视。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文旅行业首席专家朱洪波表示,华为针对文化和旅游行业提出“文旅智能体”解决方案,依靠软硬件技术优势,满足游客端、政府端、企业端需求,重塑游客端的体验、优化政府监管端的流程、提升涉旅企业端的创新,推出一键游、一码行、一机管、一图知等智慧平台。

业界探索 亮点纷呈

大会期间,互联网相关企业纷纷亮出优势、谋求跨界合作,文化和旅游领域企业也积极展示成功经验、共推合作发展。

携程集团首席执行官孙洁介绍,在疫情对旅游业产生巨大冲击背景下,2020年携程集团携手业界一起走出低谷。今年,携程集团提出“旅游营销枢纽”战略,以强大旅行生态系统赋能合作伙伴,还提出了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计划,将投入10亿元基金,对重点村落进行公益孵化、培养专业人才。

美团副总裁郭庆介绍,美团积极发挥平台优势,助力业界应对疫情冲击,2020年共售出约3.68亿间夜客房,同时帮助景区等销售约1.6亿张门票。同时,美团依托消费者浏览和购买数据分析,为各地政府部门提供决策参考,还与各地景区进行门票预约方面的合作,为景区搭建旗舰店等,帮助业界更好地服务游客、推广营销。

驴妈妈旅游网副总裁朱强说:“景域驴妈妈集团从2008年开始销售电子门票,不断加大与省级政府相关部门合作,推出游上海、游湖北、游陕西等线上服务平台。从我们的经验来看,消费者关注的并非技术或设备,而是内容和服务,所以运营环节是‘互联网+旅游’的关键,也是我们重点投入的环节。”

故宫博物院资料信息部副主任刘竹沛介绍:“故宫打造了数字故宫一站式平台,不断加大文物的数字信息采集力度,去年采集了6万件文物,今年目标是7.5万件。故宫在网上构建了数字文物库,现在已经可以向公众公开大概6.8万件文物的影像信息。”

河南省云台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冯进松介绍,云台山从2006年开始进行数字化景区建设,投资200亿元建了16个子项目,打造认知云台山、出行云台山、畅游云台山、智慧云台山等服务项目。“互联网+旅游”让景区更了解游客,也让游客更了解景区。

戴斌:以互联网场景化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间

4月7日,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论坛暨2021河南智慧旅游大会在郑州召开,戴斌院长应邀出席会议并发言,题为“以互联网场景化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间”,全文如下:

“互联网+旅游”是我国“互联网+”领域的重要内容,也是各级政府和旅游主管部门促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工作抓手。从《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全域旅游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8】15号)、《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国办发【2019】41号),到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会同发展改革委、教育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十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方向越来越清晰,要求也越来越明确。值此“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落地实施之年,旅游业要科学把握大众旅游的人民性和智慧旅游的现代化总体要求,用5G时代的互联网技术创造更高品质的生活内容和主客共享的消费场景,稳步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一、“互联网+”已经成为大众旅游新场景,智慧旅游新动能

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智慧旅游的基础设施。三十年前,从美国旅游归来的张树新女士创办了中国第一家互联网公司赢海威(Info high way),在中关村大街树起了巨幅广告牌“中国人离信息高速公路还有多远——向北1500米”,那里是这家新创公司的总部。这块广告牌对科技界、教育界和经济界的震撼和冲击,如同朦胧诗对文学青年、《一无所有》对摇滚乐、“不许掉头”LOGO对美术界的影响,已经成为国人对八十年代的集体记忆。今天,很多年轻人已经不知道张树新和她的赢海威了,而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网络生态和数字社会。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89亿,其中手机网民规模达9.86亿;共有域名总数为4198万个,网站数量443万个,网页数量3155亿个,监测到的App345万款。在前互联网时代,旅游是独立于目的地日常生活之外的封闭世界,旅游需求与休闲供给之间,很少有信息的交集。互联网改变了一切,WIFI、网络信号、App成为当代意义上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就像机场、码头、铁路、公路和水、电、气构构成了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设施那样。随着1980年代出生的互联网原助民成为旅游市场的消费主体,OTA、导航、天气、翻译等行业通用平台,以及景区、酒店、餐馆的信息系统,共同构成了智慧旅游的基础架构。

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大众旅游的生活内容和消费场景。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合力推动着消费观念的变迁,“互联网+旅游”已经从早期的旅游网络走向今天的网络旅游,有时候我们称其为“虚拟旅游”。事实上,由AR、VR和AI推动的“云展览”“云演艺”“云旅游”“数据博物馆”等虚拟体验产品,已经实现了从概念导入到市场接受的过程。新冠疫情期间,虚拟旅游、分时预约、无接触服务、数字场景、沉浸式剧本演出已经走进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中国旅游研究院(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监测数据显示,春节期间全国景区接待预约游客比例为60%,平时也有40-50%。对于全国近2万家景区,春节假日期间平均每天接待3500万游客的市场存量而言,没有互联网的加持是不可想像的。夜间旅游和文化娱乐消费场景中,文化赋能和科技支撑的光影故事已经占据了主导地位。游客消费的互联网渗透率稳中有升,在线旅游消费总额已经达到万亿级别,支撑了携程、去哪儿、美团、同程、马蜂窝、穷游等头部在线旅行商走向世界舞台。“互联网+旅游”不仅为供求双方架起了高速公路,还为旅游产业结了一个经纬交织的生态网。节点上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共融共生,在创业创新过程中为游客提供了全新的消费场景和生活体验。

互联网和数字化已经成为旅游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5G通讯技术、4K和8K成像技术,加上人工智能和多触觉感知技术的应用,可以让游客无法分清在任何一个地方看到的场景是真实的还是虚拟的。据《世界日报》2021年3月5日的消息,美国一家太空建设公司(OrbitalAssembly Corporation)宣布,将于2025年开始,在近地轨道动工兴建世界第一家太空酒店“旅行者”,并将配备主题餐厅、电影院、SPA中心及最多可容纳400人的客房。未来的“互联网+旅游”将在持续满足国内旅游存量需求的同时,也会打开全新的市场,创造更有科技感的需求。可以预见,跨界而来的科技企业将会颠覆传统旅游领域的生产方式,为文化和旅游融合高质量发展提供全新的动能,并要求我们做好大规模商业应用的法律、政策和伦理准备。

二、面向大众旅游新格局,遂行智慧旅游新使命

党的十九届五中会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作为“十四五”时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我们要科学研判新发展阶段大众旅游的消费需求,系统把握新发展格局对旅游业现代化转型的产业要求,稳步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旅游业新发展格局。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存量资源开发过程中的市场拓展,也离不开互联网技术引致的市场增量。

新发展格局要求旅游业着眼多样性、品质化的消费需求,不断扩大国内旅游市场总量。我国正处于大众旅游向小康旅游转型的关键时期,消费升级和市场下沉保证了“十四五”期间的旅游经济仍然处于战略机遇期。“互联网+”为代表的智慧旅游让战略机遇期得以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去哪儿网面向“小镇青年”市场的“人生第一张机票”策略,如果没有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加持,可能只会停留在实验室阶段。丁真的几秒钟视频经互联网传播而冲上热搜,成为现象级的旅游营销事件,带动其家乡的网络搜索量成几何级数增长。从目前情况来看,这类“网红”很大程度还是偶发现象,具有不可复制性。旅游需要“网红”,需要在目的地和游客之间建立情感链接,进而带动追求时尚和新奇的年轻人去“种草”和“打卡”。我们一定要清醒地认识到,“网红”不是旅游的全部,从“打卡”到“打钱”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在缺的既不是旅游需求的存量,也不是旅游需求的增量,而是能够激发出游动机,满足品质化和多样性消费需求的创新产品。相对于工商业,互联网对旅游业的系统性改造才刚刚起步。这意味着互联网在旅游目的地形象构建、内容生产、产品分发和现实消费等环节,还有更大的作为空间。 

新发展格局要求统筹内部和外部创新动能,保持国内国际旅游市场双循环相互促进。2008年金融危机到现在的十多年时间里,我国入境旅游市场虽然度过了萧条期,但一直没有走出低部盘整的阶段。在入境旅游市场的供需两端,互通信息、协作共生的生态尚未成型,还没有打开新型消费空间,还没有现象级的数字旅游产品和世界影响力的创业项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中国梦”为代表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成就,协作共生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新理念,如何通过更加有效地通过旅游网传播而成为国家旅游新形象?如何适应“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旅游市场新需求,打造数字化旅游产品新体系?都是旅游系统和行业需要认真思考和系统回答的现实课题。新发展格局所要求的国内大循环主体地位不是被动形成的,而是以更高开放水平为前提的。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2020年国内旅游人数和收入分别下降51%、62%,入出境市场几乎全面停滞。现在“互联网+旅游”的工作着力点和市场显现力主要集中于国内旅游市场,个别头部企业通过自然人流动、跨境交付、收购境外在线旅行服务商等商业存在的方式开拓境外业务,但是从总体上看,仍然处于概念导入和市场培育阶段。在目前疫情防控和国际经贸环境下,要实现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要素”的统筹利用和相互促进,还需要做好跨国公司管理所需要的法律、技术、文化、品牌和人才等方面的储备。

新发展格局要求持续深化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条主线没有变;继续推进旅游业高质量发展,这个方向不能变。互联网是数字化为表征的新经济的基础设施和底层构件,是数据要素流动的高速公路,更是数据生产和价值累积的源泉。相对国民经济其它产业部门而言,旅游产业的现代化转型还远远没有实现预期的进程目标。文化和旅游、发展改革、工业和信息化等相关部门应以政策合力促进“互联网+旅游”升级,加快形成以消费互联网为主体、以旅游装备制造领域的工业互联网为助力的旅游经济发展新格局。相对于国民经济其它部门,旅游业的消费驱动特征更加明显。没有游客的消费,工业仍然是工业,农业仍然是农业。有了游客的到访和消费,工业就成了工业旅游,农村就是成了乡村旅游。从这个意义上讲,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必须以旅游需求侧管理为前提。在过去的一年里,新冠肺炎疫情让国民的旅游消费心理趋于谨慎,出行距离趋于本地化和近程化。从各地推出的旅游复苏政策来看,多数指向“某地人游某地”。要提醒各地,不能让国内大循环为主演变为省内中循环,甚至是市内、县区内小循环为主。毕竟,没有中远程的旅游消费,就不可能有旅游经济的真正繁荣和旅游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三、培育“互联网+”新主体,构建智慧旅游新格局

培育更加广泛的消费基础。政策千万条,市场第一条。只要城乡居民在旅游信息收集、出行决策、行前预订、目的地消费、社交分享和满意度评价等方面养成了使用互联网的习惯,就会形成商业创新的机会,市场机制自然会让更多的资本、技术和劳动力等要素进入旅游领域。研究表明,游客在惯常环境的消费习惯会影响他们在目的地的消费行为。在虚拟歌手洛天依上了春晚,并有了粉丝团的今天;在语言导航技术获得授权的情况下,可以合成任何一位流量明星声线的今天;在新闻生产、创意事件和内容分发可以流水线作业的今天,数字内容已经借助互联网平台无所不在地渗透到日常生活中。如果我们还是坚持“平面和电视媒体做广告、旅行社组团、酒店和景区接待”等传统的旅游目的地建设思路,而无视互联网已经是现代旅游业的基础设施,虚拟旅游已经全新的旅游需求这一个现实,就很可能为时代所抛弃。目前,除传统媒体的线上平台和微博、微信、新浪、搜狐等网络媒体的旅游频道、马蜂窝、去哪儿、穷游等攻略性旅游网站,抖音、快手等视频类平台尚缺乏行之有效的旅游投放模式。从发展趋势上看,视频资源将是“互联网+旅游”的下一个风口,要么植入现有平台,要么创造新的平台。事实上,“快乐柿子”这样聚焦于旅游场景视频自动生存的微信小程序已经进入了市场培育期。未来的“互联网+旅游”一定是属于为游客创造美好生活和消费场景的数字技术服务商。

建设面向未来的市场主体。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是包括旅游在内的国民经济各行业的发展方向,未来的旅游企业,本质上都是数字化企业,必须高度重视数据挖掘与数字化转型。旅游业没有天生的嫡系部队和永远的主力军,而是创新生生不息,发展永续向前的生态系统。二十年前,没有人会想到携程、去哪儿、马蜂窝、七天、如家、汉庭、华强方特会成为头部旅游企业。十年前,没有人会想到华为、高德、美团、京东、腾讯会是小康旅游时代的“某某系”。再过十年二十年,5G、北斗、星链、无人驾驶、飞行汽车成为现实了,谁能准确预测旅游集团二十强的名单表又会发生什么深刻变革呢?要引领旅行社、星级饭店、旅游景区、主题公园等传统产业,通过数字化转型成为新发展格局的旅行服务业、旅游住宿业和旅游休闲业,也要吸引互联网平台、数字化企业、智能装备制造业通过产业投资、合资合作等方式进入旅游业,成为新型市场主体。在此过程中,尤其要加强科技、文化和旅游企业的深度融合。市场主体之间的融合说到底还是人的融合,特别是企业家、经理人、技术团队和市场团队之间的融合,通过会议、培训、研讨、路演等商务活动把不同领域不同专业的人聚集在一起。创新是企业家主导的概率事件,有时候是“有心栽花花不成,无心插柳柳成萌”,有时候则是“错着错着就对了”。旅游行业要致力于创造一个自由的环境和宽容的氛围,让最富有创造力的企业家在任何可能的方向上自由地探索。

实施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从国家和地方政府出台的“互联网+旅游”政策来看,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重政府、轻市场;重系统、轻行业;重技术、轻应用;重平台、轻内容”的倾向。改革开放以来旅游业的全部发展进程表明,只有了解需求和满足需求,才能保证旅游业的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从旅游饭店星级标准到旅游景区A级标准,从智慧旅游到全域旅游,从《旅行社管理条例》到《旅游法》,那些面向需求,引导市场的政策、法规和标准都取得良好的预期。相反,那些聚焦供给,调控产业的政策、法规和标准,则很难走出系统并产生令人满意的效果。事实上,相对于工业和信息化部门、科技和互联网企业的产品研发优势,旅游部门和旅游业在消费需求的洞察和旅游市场的把握方面更有优势。从疫情期间的市场表现来看,游客不是不需要景区,而是不需要那种只有空镜头而没有生活内容和消费场景的景区。从杭州西湖断桥、成都大熊猫养殖基地等每天都有数以百万计网民围观的景点不间断直播,到广州时尚天河商业街、西安高新二路、北京三里屯等网红街拍地,“宠物养成式围观”的网络慢直播和“颜值即正义”的网红打卡地,已经预示着可视化景区和虚拟旅游时代的来临。由是出发,各级旅游部门和行业协会在推进“互联网+旅游”的过程中,需要更加深入地了解需求,理解市场,在重视平台和渠道构建,更要引导地方政府和市场主体重视内容创造。 

定期评估互联网和数字化对旅游业的影响,构建以人为本的“科技+旅游”新伦理。数字经济是算法统治的世界,有很强的技术属性,也有很高的伦理要求。“互联网+服务业”为代表的消费互联网领域的算法,集中于终端设备制造商、通讯运营商和生活服务商手中,供求双方的信息不对称、权利不对等正在变得越来越严重。种种迹象表明,如果没有政府部门和社会力量的干预,数字平权在高度市场化的消费互联网领域很难以实现。市场主体和消费主体之间,消费主体内部不同年龄段、不同受教育年限、不同地区、不同阶层的人群数字鸿沟正在形成,且呈现扩大之势。在这方面,我们需要充分借鉴发达国家的工业互联网思维,通过标准化、流程化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式对数据的生产、分配、流通和消费进行必要的规范,以及伦理审查。通过政府部门和权威机构定期发布的专项报告,引领“互联网+”推动的智慧旅游指出生活的温暖和消费的向善,让每一位游客都有平等的数字化参与机会,都可能享有网络空间的高光时刻。

*本文来源:微信公众号“中国旅游研究院”(ID:CTA20080606),作者:戴斌,原标题:《戴斌 | 以互联网场景化拓展智慧旅游新空间》。

2021年,远方有多远——年终专稿

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到天涯到海角算不算远问一问你的心只要它答应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远!                 ——三毛

《远方》女作家、旅行家三毛是1943年生人,2021年距离三毛那个时代已近80年,而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也就是Z世代已经踏上旅途,走向远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骤然切断了旅游业发展进程,在这个历史的断层中,我们都意识到,对于旅游业来说,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2021年,“远方有多远?”成为产业之问和世纪之问,变得模糊且沉重。

2021年,我们依然要关注远方,关注那些将要、可能、或许发生的事。

远方有多远?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的表述是:“到2022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到2025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规模大幅提升,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这是官方对于旅游业前景的最新和最明确的判断,国内旅游市场到2022年全面恢复;而入境旅游市场全面振兴则要到2025年,也就是五年以后!

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预估下,对于2021年的中国旅游业宏观的趋势预测就有可能表象化,尤其在旅游业重构甚至重生背景下,技术层次的预判或者更实在些,也许参照《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的指引,可以设想2021年将要或者可能发生的事。

第一件将要发生的事,国有景区预约制全面实行。

“制定出台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和相关要求,明确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建设规范,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国有旅游景区应于2021年底前全部提供在线预约预订服务。”

有史以来只有这项旅游行业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不断加码,快速推进,这就是景区门票预约制。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其带动下,2021年中国旅游预约时代快速降临。

2020年9月,泰山景区和美团签署合作协议,其中核心是“以门票预约为合作基础”,泰山景区把门票预约也就是流量入口交给美团。

2021年以门票预约为核心的景区信息化市场快速扩张,景区信息化迎来建设高峰。景区预约渠道收益管理和应用大数据以及其他技术手段监测狭小区域人群聚集可能会成为技术应用热度。有型的景区门闸和无形的预约渠道争夺战进一步激化。将拉动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同步实现在线预约服务。以景区、文化设施等门票为主,线上形成庞大的目的地产品基础,为线上目的地产品组织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景区产品渠道进一步分化组合,不排除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第二件将要发生的事,线上旅游中老年客群形成。

“在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保留线下服务的基础上,支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专门应用程序和界面,优化使用体验。”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

截至2020年6月,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8.7%;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高龄人群渗透。”——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20年3月到6月,全国中老年网民增加了6100万人,人数累计升至2.14亿。短短三个月时间,实现了最初十几年都没能达成的年龄层跨越。

“疫情、健康码、居家网购,令过去并不热衷于线上人生的中老年人,被迫加入互联网大军,而自诩成为新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对此却毫无准备。”——吴晓波频道《3个月激增6100万中老年网民,互联网也懵了》。

一方面我们要为老年人提供线下便利,消除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尽管是“形势所迫”,年过半百的人也可以自己上网预订旅游产品了,而不是儿女代劳。仅仅三个月时间,这部分人群就增加了6100万!

2021年,以门票预约为基础人群,线上旅游的中老年客户群体快速膨胀。传统旅行社线下门市中老年客户可能被分流。OTA和具备线上旅游优势的旅行社应推出针对中老年群体的产品门类,尤其是门票和其他产品的组合,其中包含“门票代预约”服务。

第三件将要发生的事,刺激消费是旅游主旋律。

“……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动旅游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培育适应大众旅游消费新特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山东省推出政策:济南市民可100元/人办理泰山游览年卡;省内8市市民享受济南公园年票同城待遇。

2020年12月,广州市为来穗外地游客免费派发3.5万张24 小时卡“广州城市旅游卡”。“广州城市旅游卡”整合优化了公共交通、景区、酒店、旅行社、餐饮、购物场所等多种资源方便游客自由行。“广州城市旅游卡(24小时卡)”自首次启用24小时内可不限次数乘坐广州市内地铁,及乘坐广州公交10次,持卡用户可享受旅游折扣优惠。

2021年,各地各级文化旅游机构振兴旅游市场的主旋律是刺激消费。在以景区门票优惠、降价甚至免费为主第一波政策施行以后,第二波措施策略大多会以旅游产品组织优惠尤其是跨界产品组织优惠为主,比如目的地旅游卡。目的地旅游卡等目的地产品组织的开发设计会成为热点。区域目的地产品宣传运营尤其是带有政府刺激消费背景的会形成市场空间。由此,2019年可能会成为中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天花板年份,门票价格由此进入下行通道,甚至成为打破目的地收入以门票为主时代起点。

第四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行社业态出现碎片化。

“到2025年,“互联网+旅游”融合更加深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普及。”

尽管十部委文件没有对出境旅游市场恢复时间做出预判,不过参照世界旅游组织对于全球旅游业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尚需两年半到四年的预估,还是令人感到阵阵寒意。

传统旅行社是旅游业中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旅游企业,在灾难重压之下,几乎无一幸免。在国内、出境和入境业务无法开展的情况下,旅行社已经开始通过停薪留职、辞退等方式分流员工,大批业者脱离旅行社企业甚至脱离旅游行业,试图通过“留职”而不是“辞职”的方式,为疫情过后回归企业留下后门和希望。只是还要仔细考虑,等到两年甚至四年以后,这些业者还能回来吗?回到原来的旅行社企业吗?

回到原来的旅行社业态吗?2021年以及以后时期,旅行社业态可能产生“碎片化”。疫情以后旅行社规模缩小,且大量业者不可能短期回流;线上旅游的发展为小微旅行社尤其是个体经营者的旅游产品提供展示营销平台,这在疫情发生之前已小有规模;大量游离于旅行社之外的个体业者未来可能成为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组织者、服务者和提供者,比如为游客提供目的地车辆司机加导游服务、目的地旅拍加景区讲解服务以及为游客提供爱彼迎网上“学做北京炸酱面”目的地体验产品等等。这些个体业者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经理人,是旅行社计调、领队、导游以及旅游定制师等职业的混合体。缺少运营资质是这个群体面临的最大问题,未来旅行社以及线上旅游企业可以探讨实现模式。

另外,可能会产生“会员制”旅行社,通过会员制的方式,为特定人群提供旅游服务;可能会演变为区域研学机构,主要为本区域学校学生提供研学旅行服务;可能成为景区或者区域目的地的产品代理或者营销代理,比如成为区域目的地“旅游卡”的运营商以及景区的营销代理商;可能成为团队活动服务商,比如为机构年会、团建、培训等团队活动提供服务。

以上这些可能,在信息技术推动之下,未来到2025年会形成“依托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普及”的生态。

第五件将要发生的事,目的地体验产品成为主流。

“引导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并普及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树立智慧旅游景区样板。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村镇。支持旅游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提升旅游体验。”

技术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也可以成为目的地体验产品。

一家名叫“风炎科技”的公司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叫Clew,游客在目的地打开应用:“一边阅读故事,一边通过手机地图的位置,跟着故事情节的指引,沿着线路探索故事发生的线下场景。一场完整的用户体验就像是带着手机进入了一幕穿越剧,发生的故事与所处的空间融合在一起。未来,背景音乐、环境灯光、专业演员的介入都将使这一体验变得更加丰富而真实。”最重要的是:游览线路的背景故事是可以后台“编辑”的,也就是故事可以修改和更新,甚至,在目的地设计一个场景,让“关公战秦琼”成为现实可能。

无独有偶,差不多相似的思路,熟悉的味道,一个场面宏大的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文旅项目——奇妙夜德天,也在中越边境的德天瀑布景区悄然出现,作为标本可以深入观察。

这些技术应用集中一个焦点就是体验,打造目的地体验产品。传统的声光电,可以让游客目眩神迷,而现代科技要让游客“沉浸其中”。如果把眼光扩展到更大范围:

长沙超级文和友把餐馆搞成景区;

广州正佳把商场搞成景区;

杭州开元森泊度假乐园把酒店搞成景区……

这些跨界融合旅游要素的现象可以称为目的地化。

2021年,目的地体验产品会成为产品主流,而目的地化和技术应用会成为开发体验产品的主要路径。

第六件将要发生的事,周边游依然是旅游市场重要构成。

“开展数字文旅商结合促进行动,促进旅游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文化场所是面向本地居民的场所,旅游产品是面向外地游客的产品,商业设施是面向本地居民的设施,把这三者搁在一起,那么面向的是“周边游”。

2021年周边游依然是旅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周边游的产品组织、运营方式、营销模式等和长线旅游有很大不同。

2021年,周边游市场会出现不同模式的竞争态势。

美团依靠本地生活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将和携程等平台在景区门票为核心的周边游组合产品上短兵相接,竞争加剧。

联联周边游、旅划算、云客赞等周边游平台悄然扩张,而且开设分公司建立城市分站的发展模式、社交电商分享扩散的商业模式都具有周边游业态特色,也即周边游是本地人的周边游,产品形式上也是文旅商一起来。2021年,目的地应当关注这股势力发展。

周边游市场是目的地旅游集团的重要切入点,目的地地利优势是否发挥出来,还要看模式和团队。

周边游业务对于旅行社来说是“鸡肋”,原因是附加值低的简单要素组合产品比如酒店加景区。2021年,周边游和目的地一日游产品中的目的地特色体验产品可能会成为旅行社产品的努力方向。

第七件可能要发生的事,很少有人再提起“丁真”。

“加大线上旅游营销力度。统筹线上线下,强化品牌引领,实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精品建设工程。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线下资源,总结推广全域旅游发展经验模式,推动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城市。开展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以及丝绸之路等重要主题旅游线上推广行动,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线路。”

2020年11月,康巴汉子丁真“意外”走红网络,带火了目的地理塘。像这几年其他旅游网红一样,目的地机构甚至当事者都是一个反应:没想到或者意外。而在同期,福建省文化和旅游机构邀请影视明星姚晨“有意”倾力打造的旅游宣传片《有福相见》隆重推出,在朋友圈荡起一阵涟漪后,归于平静。两相比较,一个“无意”,一个“有意”。

2020年,目的地营销中火爆的经常是无心插柳,而不是有心栽花,根子还是目的地营销体系问题。

2021年,要“加大线上旅游营销力度”,一个直观指标是线上营销资金投放比重,目前可能没有一个省市目的地突破30%,更多资金还是线下!在2021年财政资金紧张的前提下,线上营销资金比重可能略有增长。

2021年,“实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精品建设工程”前提是目的地营销体系的建设,要解决区域目的地营销的机构、机制、团队、内容和渠道,任重道远。

2021年,要“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线下资源”,而不是“延续线下思维整合互联网”,比如可以花费十几万几十万和OTA搞线下宣传活动仪式,却想不出和OTA合作的营销模式。2021年,思维方式会艰难调整。

2021年,要“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线路”希望有所开局,但难度极大。中国入境旅游发展被拦腰切断,入境旅游宣传营销进程、机制、渠道等遭受到很大损害。2021年,入境旅游营销机制和架构重建是基础。

第八件可能要发生的事,互联网服务平台名单会加长。

“鼓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博物馆等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建设网上旗舰店,实现门票在线预订、旅游信息展示、会员管理、优惠券团购、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销售等方面功能。”

2020年,除了老牌的飞猪、携程之外,这样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又加上了抖音、小红书等。

2021年,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名单可能会加长,可关注微信小商店、周边游平台等。

2021年,文化旅游企业应探索旗舰店之间的产品组织和流量共享关系,比如景区和博物馆之间,景区和饭店之间。旅游饭店可以考虑和景区门票预约以及作为流量入口的博物馆之间的合作。

第九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游商品线上模式值得期待。

“鼓励电商平台拓展“旅游+地理标志产品+互联网+现代物流”功能,扩大线上销售规模。鼓励采用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小程序等线上营销方式,推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旅游目的地的好客山东,网上也叫“葱省”,这是旅游+地理标志产品。旅游产品要突出目的地特色,地理标志产品要突出产地特色,多数时候这两者是重叠的。而旅游购物中旅游商品相当一部分就是地理标志产品。

席卷全国的直播带货活动,尤其是政府机构发动的直播带货活动,其带货对象大多就是地理标志产品,说起地理标志产品,就要描述目的地,也就是旅游宣传的过程。现在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农产品直播中心”、“电商中心”等机构牌子和团队,2021年,这些“中心”也可能成为旅游营销渠道。

不过,旅游商品领域一直没有出现对路的线上运营模式,而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以及目的地的直播带货活动,实际上拉开了“旅游+地理标志产品(旅游商品)”的线上试验场。

2021年,乡村旅游的最大盈利空间还是旅游商品(地理标志产品),而旅游扶贫效果最直接的呈现也是旅游商品(地理标志产品)。旅游商品包括地理标志产品的线上运营模式值得期待,不过简单的“+”肯定不成。

第十件可能要发生的事,出现第三方旅游营销评价机构。

“支持各地区建立旅游营销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营销成效。”

随着新冠疫情过去,各级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振兴旅游市场,刺激旅游消费的压力越来越大,对目的地宣传营销尤其是宣传营销效果越来越关注。同时,各级财政机构对财政资金尤其是看不见实物的旅游营销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也越来越严格。

处于激发旅游动机阶段或者“种草”阶段的抖音短视频,如何证明游客是被视频吸引来的,证明游客在目的地花了不少钱,而不是拍个照打个卡就走了。

处于旅游产品预订阶段的携程,如何证明游客是被平台产品吸引到目的地的,而不是游客本来就打算来,只是在携程上预订了门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两者对目的地机构都一样表述:因为营销工作,某市旅游接待人数增长多少。

2021年,一个可能是出现第三方旅游营销评价机构。

第十一件可能要发生的事,目的地旅游集团数字化运营显露隐患。

“坚持市场主导。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政策供给,完善配套制度,优化“互联网+旅游”营商环境。”

“中国旅游集团、华侨城集团、首都旅游集团、美团、凯撒集团、河北旅游集团、山西文旅集团、大连海昌集团、锦江集团、携程集团、复星旅文集团、春秋集团、景域驴妈妈集团、南京旅游集团、同程旅游集团、浙旅投集团、杭州商旅集团、开元旅业集团、黄山旅游集团、祥源集团、福建旅游集团、山东国欣文旅、江西旅游集团、建业集团、鄂旅投集团、岭南集团、珠海九州控股、陕西旅游集团。”——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中国旅游集团20强名单》。

20个鸡蛋8个是“双黄”,也就是旅游集团20强共有28家集团企业,其中省市目的地旅游集团起码有14家,达到总数一半。

2021年,目的地国有旅游集团应该成为刺激消费的主力军,而在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刚性约束下,国有旅游集团可能会面临“旅游业务”收入压力。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快速聚集并不意味着旅游业务收入的提高,许多场景下甚至相反。

2021年,厨房有了,原料有了,调料有了,甚至金字招牌(比如20强)都有了,下一步烹饪出美食,卖出去赚钱。旅游集团整合的国有景区以及这几年大批开张的度假区、文旅小镇、主题公园还有其他旅游大项目的市场运营将面临考验,尤其在线上旅游和数字化运营方面遭遇障碍,重点是到哪里寻找专业的运营团队人员,也就是到哪里找专业厨师。

2021年,大干快上集聚资源时代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可能只是隐患,“互联网+旅游”则是专业精细运营时代,隐患可能成为障碍。


2021年,旅行社业者依旧处于极大困境之中,人才流失尤其是流失到旅游行业之外依旧持续。一个可以考虑的现实策略是目的地旅游集团应关注并吸纳优秀的旅行社业者,他们在旅游产品组织、产品宣传营销甚至数字化运营方面有很强的业务和技术优势。

第十二件可能要发生的事,5G旅游应用有所突破。

“加快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各类旅游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

如果排一下旅游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楼梯响”第一位的可能就是5G,至今在旅游行业中没有拿出手的“硬核”刚需应用,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所谓“硬核”,就是少了5G这活就干不成或者拓展全新领域,像交通领域的自动驾驶。

比如,有人认为景区高清视频直播是5G应用,甚至直接称为“云旅游”,但如果真的“云旅游”了,不来景区,景区肯定不干!那么高清直播就是宣传营销方式,如果这样,和高清宣传片甚至高清图片相比它的优势就不大。

提升5G网络覆盖水平是一个过程,2021年只是开始。

2021年,5G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或许在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产品打造方面有所突破。

第十三件可能要发生的事,“一机游”出现政商新模式。

“厘清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旅游信息服务边界,鼓励各地区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模式,提升平台服务效能,实现可持续运营与发展。”

这几年“一机游”成为目的地信息化建设的代名词,有点取代“智慧旅游平台”架势。“一机游”是新瓶装旧酒,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其后发展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智慧旅游”火爆那会成为智慧旅游平台,为了强调移动互联网特点又形象称为“一机游”,不过称为目的地数字系统或者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更为贴切。

2021年,在“鼓励各地区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模式”的文件要求下,可能会有更多的目的地旅游集团参与或者运营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以此“厘清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旅游信息服务边界”,当然也有可能在目的地政府机构、目的地旅游集团、OTA以及旅游企业之间更加纠缠不清。一个可以参照的技术环节是:在国有景区预约制刚性要求下,通过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预约系统可以跳转到区域内景区、文化设施等官方手机网站、应用、小程序等,实现门票预约或者预订,这是典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如果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预约系统直连唯一的OTA平台预订系统或者直接运营市场化的预订系统,这是利用公共平台越界插手市场运营;如果通过旅游公共平台的预约系统完成预约功能,同时采取普遍原则链接各线上旅游平台以及其他预订渠道,算是“厘清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旅游信息服务边界。

”2021年,旅游公共服务和市场运营不要一个锅里抡马勺,应该出现合法合规的新模式。

第十四件可能要发生的事,还有第二个青城山。

“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设施设备和相关人力资源的实时监测与管理,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

“各地区要进一步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采集渠道,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平台上及时发布旅游景区实时游客量、道路出行、气象预警等信息,引导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依法依规推动政府与企业间相关数据资源共享。”

2020年10月,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官方微博称,游客使用高德地图导航至青城山景区定位错误,将前往青城前山游客导航至已封闭多年的区域,造成严重交通拥堵,给游客和景区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高德地图赶紧回复说,以前因为沟通不畅,现已优化修复。

青城山高德导航事件反映了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存在的深层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中国旅游业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很快跨越国外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公共服务电话时代,快速进入网络信息服务时代。但伴随而来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出现机构、人员、机制、信息采集渠道、传播手段等脱节问题,无法覆盖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到达目的地游览全过程的信息需求,期间旅游者无法确定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咨询对象,原来设想的全国旅游咨询电话12301成为单一投诉电话,各地市政电话12345无法承担旅游咨询功能。

高德地图只是承担交通信息服务功能,要及时完成全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任务也很困难。而“进一步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采集渠道,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更是是任重道远。

2021年,及时收集发布旅游景区实时游客量相关技术和方案相应成熟并普遍应用。

第十五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游大数据应用盯着健康码。

“进一步规范各地区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省域统一的数据标准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实现涉旅数据整合和共享,发挥数据综合服务和应用效能。”

说起旅游大数据的应用,尤其在区域目的地的应用,腰杆子硬一点的是移动通讯大数据在监测旅游者人数以及客源地数据的应用,其他大数据应用大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而新冠疫情的出现,把人口流动监测的大数据应用快速推进,目标精准到个体,几个月内完成了旅游业几年都完成不了的目标。对于人口流动监测,疫情和旅游的数据需求是硬币两面,旅游还只是需要群体数据。

2021年,没有人断定,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健康码能够实现全国各省统一标准。那么,旅游大数据的统一标准工作恐怕只是启动。

2021年,在旅游行业应用健康码大数据成果希望有所突破。

第十六件可能要发生的事,线上旅游平台且行且珍惜。

“坚持安全有序。强化底线思维,树立安全意识,依法依规加强对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的监管,筑牢互联网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安全防线。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依托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旅游监管和服务水平,促进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2020年颁布施行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五条 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2021年,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将迎来有史以来监管加强时期,前所未有。

2021年,互联网旅游平台在滥用大数据以及垄断方面可能撞到监管枪口上,更大的可能是引发舆论争议,而对于旅游市场恢复期的线上旅游平台来说,伤害也足够大。2021年,平台越大,责任越大,且行且珍惜。

第十七件可能要发生的事,通过技术手段遏制不合理低价游。

“鼓励各地区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区域旅游消费趋势,建立数据导向的政策调整机制。”

关于不合理低价游最新的案例是:2020年11月,某短视频平台的网红在直播间售卖299元的“云南6天5晚双人豪华游”,产品涉嫌不合理低价游。

当这些涉嫌不合理低价游产品在抖音、今日头条、微信朋友圈、百度搜索等出现的时候,坐等游客投诉为时已晚,而省市文化旅游执法监督机构的跨区行使职责也有很大难度。

线上违规违法,应该动用信息技术手段监督执法。

2021年,基于大数据的旅游市场监测监管值得期待,这应该是具备最迫切需求的旅游大数据应用。

第十八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游统计数据还会有争议。

“创新旅游统计应用,提高旅游统计的时效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这几年,旅游统计所遭受的“待遇”,在旅游行业中恐怕绝无仅有,隔三差五统计数据就受到质疑和拷问,尤其在黄金周以及各省年度数据公布之后。这些质疑在吸引眼球引起微信朋友圈骚动之后,不长时间就消停,下一次周而复始。而在通常情况下,相关省市文化和旅游管理机构以及中国旅游研究院往往沉默以对,仅仅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再发几篇旅游统计知识普及帖子。

一方面,许多质疑者并没有深入了解国家尤其是省市级层面的统计详细操作规范和流程,甚至没有仔细看过《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质疑就有点盲目。没吃过猪肉,甚至也没见过猪跑,拿着羊说事总是不好。另一方面,国内旅游统计工作体系上头牵着研究机构,下头伸到各省文化和旅游管理机构,很容易跑到两股道上,各管各的事,各说各的话。

2021年,旅游统计数据尤其是旅游市场恢复数据以及受疫情影响损失数据可能依旧会受到质疑。

2021年,大数据应用是旅游统计的发展方向,更需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

2021年,正好在疫情后旅游市场恢复时期,可能成为旅游统计改革最为合适的时间窗口,心理代价和内部障碍相对较小。

第十九件可能要发生的事,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重点区域可能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坚持技术赋能。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应用普及,深入推进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旅游业是基于信息交互传播的产业,旅游产品的目的地消费特性,决定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全过程依赖信息交互,尤其与是游客与目的地旅游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

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进程并不是严格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层层递进的,相当多的基层旅游企业机构和产业链环节连基本信息化的过程还没有完成,线上旅游的渗透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这样的阶段,喊号子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有点好高骛远。

2021年,越接近现阶段旅游信息交互本质的技术,应该越有应用前景。2021年,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应用重在信息,重在内容,而不是技术本身。

第二十件将要发生的事,旅游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升级。

“引导旅游企业、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支撑下的应用研发,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意大赛等方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推广一批优秀应用案例和行业解决方案。”“推进“互联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相关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完善激励机制。”

“据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特别喜欢评论艺术,而且很喜欢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微观指点。有部下曾经委婉的规劝其少发表点艺术领域的专业观点,以免“出丑”。赫鲁晓夫回答:“我当普通老百姓的时候,你们说我不懂艺术;我当州长的时候,你们还说我不懂艺术;我现在都当了苏联联席部长会议主席了,难道还不懂艺术吗?”——摘自网络。旅游好像没有业务“门槛”,旅游业分支业务之间也好像一马平川,更可以拿着手机在“旅游”和“互联网”之间来回溜达。围绕旅游业,赫鲁晓夫式的“明白人”也不少。
2021年,希望旅游业少一些赫鲁晓夫情结。2021年,旅游业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互联网+旅游”需要庞大的新的产业大军!
而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不是象牙塔,却像桃花源,很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味道。

2020年,在旅游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调整征求意见稿里,酒店管理专业调整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餐饮管理专业调整为餐饮智能管理专业,新加入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互联网+旅游”扑面而来,算是敞开大门。之前,“互联网+旅游”在国内旅游职业教育中开过两扇窗户。一个是“旅游电子商务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要么是讲电子(技术);要么是讲电子商务(实体电商),包括仓储物流、网店维护课程;或者加一部分旅游基础课程,而开设旅游电子商务融合类以及旅游信息的课程极少,比如旅游信息传播、旅游信息编辑、旅游产品组织等等,课程总体印象就是旅游电子商务=开网店。另一个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则是将电子技术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换个牌子,基本和旅游没有关系。

2021年,旅游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尤其“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培养应当侧重应用端和内容端,应当侧重旅游信息本身。“互联网+旅游”在职业教育的体现不是“互联网课程+旅游课程”,那是简单粗暴,直线思维。

2021年,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和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会加快,旅游产业对于新职业、新技术、新人才的需求压力会加大,“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职业教育的变革。

2021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将联合旅游企业机构精英贤达倾力打造“互联网+旅游”时代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为旅游业凤凰涅槃锻造产业人才!

2021年,旅游要有人才,更要有信心!2021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

韦陀一杵

cn12301

作者:闫向军

闫向军,男,196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9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曾任原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市场开发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台港澳文化和旅游事务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