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文旅,种什么样的种子有效?

许婷婷

新旅界特约评论员,香港经联智汇有限公司合伙人/项目总监

吴   健

敦煌研究院党委委员、保护研究部部长

Q1

许婷婷:敦煌这几年在智慧旅游方面取得的成就对于文旅行业发展意义重大,然而,敦煌是一个已被封存的文化,对它的数字化开发是否有结束的一天?
吴健:敦煌数字文旅开发及应用走在中国文旅行业前沿。经过近30年的探索和研究,敦煌研究院形成了一整套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关键技术和工作流程,承担了多项省部级课题和项目,并制定了不可移动文物数字化保护行业标准。同时,还对新疆、西藏、山东、河北、山西等9省市18处文博单位省市进行了数字化技术支持和工程实施。
目前,我们对敦煌文化还存在很多空白和未知,比如藏经洞里的敦煌遗书,1900年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公元4至11世纪的古写本及印本,包括宗教典籍、官私文书、中国四部书、非汉文文献等,是研究中古中国、中亚、东亚、南亚相关的历史学、考古学、宗教学、人类学、语言学、文学史、艺术史、科技史、历史地理学的重要研究资料。

甘肃敦煌莫高窟第428窟 (吴健/摄影)

敦煌藏经洞是20世纪最重要的考古大发现之一,但由于晚清国力衰落,致使藏经洞出土文献文物流散于世界各地,总数在约6万件以上。目前,敦煌遗书分藏于中、英、法、俄、日等国数十家收藏机构,我们这一代无法把这些文献收集完备,更别说把它们研究完。

用“智慧”手段让敦煌藏经洞文献文物数字化回归,是全世界敦煌学者与爱好者们共同努力的事业。通过这些文化的研究,我们不仅看到敦煌这个地方的历史真相,更能洞察文献撰写年代的艺术、民俗民生及社会的发展。这些领域被打开,研究工作跨越的领域就很多了。

“智慧”文旅对于敦煌的意义相比新兴旅游景点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责任。以敦煌石窟艺术的重要价值为基础和永久保存、永续利用的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为目标,以及将先进的数字技术全面赋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为出发点,经过探索和研究形成的一整套适合不可移动文物的数字化技术流程和数字敦煌构建的方法,展现了数字敦煌海量的数字化成果及应用场景。

数字藏经洞界面( 图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Q2许婷婷智慧旅游在时间和空间上打破了传统旅游形式的壁垒,更广泛地粘合了不同地域、不同身份的客群。数字敦煌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关键在于,敦煌这个IP强大且神秘的内容力量,驱动了大众的感知。数字文旅的出现对于敦煌的保护与发展“功”不可没。不过,这几天在敦煌考察我也观察到,由于数字化广泛传播后,IP的版权似乎没有得到很好的控制和保护,IP 利用参差不齐,例如,在本地大街小巷都是山寨的敦煌元素,当然也不乏大量在数字化产品上应用的IP形象,比如敦煌诗巾的山寨品。(*敦煌诗巾:腾讯发起【敦煌诗巾】项目,是腾讯 × 敦煌研究院【敦煌数字供养人】的新文创campaign)

吴健:版权保护的确任重道远,不只是在敦煌这个地方,这是版权保护领域普遍面临的通病和无奈,需要法制、监管手段等各方面共同发力。

其实,我们也很清楚这种情况,我们经常到市场上走访,有些山寨产品,我们问店家是谁设计的?在哪生产的?店家也表示不清楚,小商品到他们手上都经过很多道了。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很难把敦煌的版权保护抓起来。这并不是数字化过程才导致的问题,只不过是数字化后,因为传播的广泛和深入人心,这种行为更加明显而已。

Q3

许婷婷:在我经手的很多文旅开发项目中,数字化有时更像是“功绩”在被开发主体去追捧,想好没想好的都要投点钱去做数字化,有的时候钱就投不到对的地方。这也令人反思,数字化的商业模式到底有多少开发主体搞明白了?想跟您探讨一下,在数字化过程中,敦煌文化在商业模式上有什么新的突破?

吴健:的确,数字化过程投入是巨大的,文旅行业的数字化,最终还是要跟市场接轨。我们的数字化进程一方面是为了科研,一方面是为了传播敦煌文化,让文旅体验质量更高。既然是文旅的开发,市场的认可是必不可少的。我们也在不断学习和探索,既希望敦煌文化发扬光大,又担心它在传播过程中过度商业化。

乐乐文创(图源:敦煌研究院官方文创馆)

目前,我们的合作是开放的、灵活的,每年大大小小的活动非常丰富。比如,最近市场反馈很好的敦煌澳门展,作为澳门“甘肃文化旅游周”系列活动的重要展览和文化交流对话活动,由澳门特别行政区、甘肃省文化和旅游厅联合主办,敦煌研究院承办的“‘敦煌不再遥远’数字敦煌展走进澳门”在澳门渔人码头里斯本馆展出,展览基于敦煌学学术研究积累,运用敦煌研究院30多年的敦煌石窟数字化成果,通过科技与艺术的高度融合,分为原大洞窟复制、高保真复制壁画精品、石窟艺术摄影作品展示、多媒体数字节目展演、全景漫游互动体验、“数字敦煌”资源库素材库平台互动体验、敦煌壁画乐器复原展示、文化创意衍生品展示等,这种展览的合作和推广形式是我们比较主流和成熟的模式之一。

在保护和尊重敦煌IP的基础上,我们并不拒绝商业上的合作。

澳门学生体验“数字敦煌”( 图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再比如,前面提到的2018年-2019年我们和腾讯文旅合作研发的“敦煌诗巾”,把8款主题图案,近200组装饰元素放在线上供消费者选择,原型都来自敦煌图案,经由设计师再创作,让它们既保留了原味,又符合当代审美。用户可以通过对元素的缩放、旋转、位置调整,以自己的想象和审美创作出无穷可能性。在DIY过程中,实现跨时代的对话,既运用了文化的美,又体现了现代人的潮,在设计完成后用户支付199元,就能得到自己原创的敦煌诗巾。我认为这种商业模式就突破了传统文化圈养模式,很好地体现了文化的市场价值。

敦煌诗巾( 图源:敦煌诗巾小程序)

许婷婷:数字文旅3大发展趋势
旅游业和现代信息技术融合已是不可改变的时代趋势。早在2012年,国内就有学者提出,智慧旅游是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旅游目的地的管理、营销及服务整体水平。
智慧旅游涉猎的范围和领域非常广泛(如下图),总体而言,集中在To B端的收集游客的信息,提升旅游营销、管理水平和To C端的提升文旅体验质量、服务水平、创新文旅消费热点等综合领域,助力实现旅游资源的吸引力提升、参与度扩展及消费行为的有效配置等。 

国内外智慧旅游研究关键词时区演化
数字文旅作为时代的产物,既要“吸睛”也要“吸金”,大投入的纯研发和文化研究类的项目不太可能出现在市场经济中。疫后的文旅虽然从量上复苏明显,但在消费力方面的恢复有待观察。数字文旅产品的投入对于很多开发主体具有不小的压力,他们很难驾驭数字文旅产品在收益端的设计、推广和创收等环节。

敦煌遗书数据库( 图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很多文旅开发主体会简单臆想数字文旅的开发都能“种小小的种子,开大大的花”,这种成功在市场上是罕见的,甚至是不见得能复制的。盲目崇拜数字化开发,不讲求商业模式的建立,数字化的投入注定是一场无疾而终的默剧。
从笔者的从业经验出发观察看,智慧文旅在数字化应用中有几个发展趋势是值得关注的:

趋势一:讲效益  精投入一方面,数字文旅仍处于风口期,但目前模式尚未成熟,优质企业不多。资本广泛关注该领域,但大部分处于观望状态,真金白银投入并不多。从近些年投融资事件来看,产业上游的VR/AR设备、IP运营领域成为资本投资重点,而中游产品服务领域投融资事件较少。
另一方面,一个很有趣的观察,在我从业文旅咨询十几年的生涯中,10年前的业主是不会问我文旅项目怎么赚钱,基本上就是关注“最高”“最大”“最强”。近几年,几乎所有文旅项目的开发主体都会关注文旅项目多久能回本?靠什么赚钱?这类 “实际”的问题。

数字敦煌( 图源:敦煌研究院官网)
智慧文旅开发也不例外,除了前期的投入,后期的维护更新也是一笔不小开支。投资前没有商业模式的搭建和效益的评估,容易误入自杀式投资的歧途。在行业中,经常出现有些项目投进去甚至连“水花”都看不到。因此,讲效益、精投入是行业正在发生且越发明显的趋势之一。

趋势二:始于内容 忠于市场对于数字文旅产品而言,科技植入和IP内容设计成为成功关键。中国文化博大精深,然而不是简单复制和搬运就能实现所谓的数字化转型。文旅体验若要升级,对内容的要求除了文化的高度,还必须同时拥有艺术性、故事性、互动性等特性。

云游敦煌动画剧(图源:云游敦煌动画剧小程序)
市场通常会先为“好玩”买单,再为“有内涵”心动。我们在市场上常看到不尽人意的情况是,文化厚重的景区景点,把“内涵”呈现的很死板,没有让消费者看到文化的乐趣。这就像家长强迫孩子学习,孩子反而会避而远之。在数字化进程中,我们尊重文化的同时,“忠于市场”的思维越早建立,市场才有可能开大大的花。

趋势三:持续创作 多变发展2019年8月,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发文化和旅游消费潜力的意见》,鼓励发展基于5G、超高清、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新一代沉浸式体验性文化和旅游消费内容。
至今,“沉浸式体验性文化”这个词已被炒到满大街都是,但另一个关键词“消费内容”在数字文旅的发力上还指日可待。数字文旅在未来发展上的核心竞争力除了技术,拼的主要是内容的持续创作能力及应对市场变化及时调整的多变发展思维。
最后,作为深耕中国文旅行业多年的“热衷粉”,我希望未来在文旅的发展中多一点智慧,少一点鲁莽。有越来越多的项目能种“智慧”的种子,开智慧的花。

(资料来源:《智慧旅游研究: 历程、主题与趋势》2022,作者:邹建琴、明庆忠、史鹏飞、凌俊杰、万兆彬)

文旅行业“破”与“立”:“沉浸式”业态、元宇宙技术赋能或成新风口

近日,宋城演艺发展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宋城演艺”,300144.SZ)发布公告称:公司及其全资子公司已与湖北交投宜昌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宜都市人民政府签署《“宋城·三峡千古情”项目合作协议书》,为其提供包括品牌授权、“千古情”节目编创、规划概念性方案设计、互动体验项目设计、开业筹备等服务,将“宋城·三峡千古情”项目打造成湖北乃至长江黄金旅游带的文化地标之一,总服务费用约2.6亿元。

和宋城演艺培育文化地标的做法类似,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的关系如今正愈发紧密,旅游景点中的“中国风”随处可见。在日前开幕的第九届乌镇戏剧节上,每晚都有中外戏剧表演,游客甚至还能在街头巷尾“偶遇”表演嘉年华。

党的二十大报告也为文旅产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场体系,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为当下文旅产业发展做出了方向性的指引,也是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相互促进的重要契机。不管是对于文化事业还是旅游发展而言,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推动作用。”IPG中国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向《中国经营报》记者表示。

沉浸式体验受追捧

记者从乌镇景区了解到,第九届乌镇戏剧节包括特邀剧目、青年竞演、古镇嘉年华、小镇对话四个单元,一共启用了9个剧场,包括22部特邀剧目,共计63场演出。

在业内人士看来,与国内外其他戏剧节相比,乌镇戏剧节的一个鲜明特点在于充分结合了乌镇独一无二的人文与自然环境。小镇环境为乌镇戏剧节提供了枕水人家独有的历史底蕴与江南意境。与此同时,戏剧元素也融入进了小镇的桥头巷陌,不仅拓展了小镇的文化内涵,也将戏剧深深嵌入了小镇的文化生活之中。

据了解,位于浙江省桐乡市的乌镇古镇保护与旅游开发工程遵照“保护第一、修旧如旧、以存其真”原则,探索出了独特的“乌镇模式”,并由此成为了国内古镇旅游开发的典范。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霍晓卫表示,旅游具有天生的文化属性,人通过旅游不仅完成了从此地向彼地的位移,也实现了文化认知心理层面从故乡向异乡的转变,完成了文化交流或文化认同。独特完整、沉浸其中的旅游体验,需要以突出的自然和文化特色为支撑。文化和旅游相辅相成,共同激发着人们的消费需求。

乌镇正是探索文化、旅游深度融合的“先行者”和“示范者”。乌镇戏剧节发起于2013年,如今已成为全国乃至世界知名的文化品牌。与此同时,乌镇当代国际艺术展、木心美术馆等文化元素也已深度融入古镇,让乌镇从“旅游小镇”“度假小镇”逐步发展成为国际化的“文化小镇”。

“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主要体现在文化作为旅游的IP与驱动力,而旅游又作为文化的载体与传播途径。”柏文喜指出,目前两者的融合度与相互渗透度、互动度显然还不够,在相互驱动、互促发展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霍晓卫也表示,文旅融合的任务与挑战重点在于二者之间需要形成可持续的良性互动。在旅游业规模化、快速化的发展过程中,如何平衡文化事业与旅游产业、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文旅融合长期存在的难点与挑战。

“例如,古城、古镇、古村因核心范围小,可更新地段与周边环境多有限建要求,可容纳的旅游设施和旅游业行为有限,但旅游产业的运营需要在有限的范围内追求最大的产出。”霍晓卫进一步阐释道,突破口在于通过主题串联更大范围内更多的旅游资源,通过设施保障拉长旅游运营活动的空间与时间,通过运管措施创新实现旅游流量的“削峰填谷”。

创新阐释传统文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

事实上,旅游业也是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主阵地”。近年来,各大旅游景点频频与国潮国风IP联动而引发关注。

今年国庆假期,位于黄山市中心城区的屯溪河街正式对外开放,以国风市集、非遗巡游、街区乐队、流动NPC还原沉浸式徽州生活场景,重现老街烟火气息,让游客沉浸式感受时光穿越的奇妙,开放首日便迎客近十万人。

而位于上海市的海昌海洋公园,同样在国庆期间打造了“国秀、国乐、国娱、国赏”四大主题活动,国风文化与现代科技紧密结合,为游客带来海洋国潮新体验。例如,上海淮剧团、玲珑国乐带来了“海底民乐大赏”,带领游客在“海底”领略传统国粹之美。

在成功打造出禅意小镇等具有鲜明中国风的文旅标杆项目后,无锡拈花湾文化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拈花湾文旅”)又在浙江省台州市打造出了以海贸文化为特色的葭沚老街。

据介绍,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葭沚老街以台州市海贸文化作为核心IP。在拈花湾文旅董事长、首席产品官吴国平看来,传统文化的创新阐释与转化对于文旅行业至关重要。“这10年,我们在不断地升级迭代核心文化产品,将场景、艺术、建筑、体验的美学融为一体,让消费者既可以感受到文化的无穷魅力,也能够体验到旅游为美好生活带来的幸福感。”

“比如在建筑上,拈花湾文旅坚持传承地方建筑文化特色、延续本地居民生活形态的理念,在尊重现有建筑肌理和传统空间特色基础上,尽可能保留原始风貌地块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以求每条胡同有味道、每个转角有风景、每幢院落有特色。”拈花湾文旅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柏文喜也指出,就旅游景点而言,结合国潮国风可以发掘中国传统文化来形成有吸引力的IP内容与元素,在推动旅游业发展、收获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促进了文化事业的兴旺与繁荣。

数字化赋能转型升级

“今年初,我们出品了国内第一个景区元宇宙作品,通过移动端与景区实际场景相结合,给大家带来了不同的体验感受。”拈花湾文旅联席总经理叶珺表示。

吴国平也分析认为,“沉浸式”体验产业、元宇宙技术赋能是文旅产业的新未来,几乎覆盖了文旅新兴消费的所有领域,有望形成一个千亿级的产业,正成为文旅产业的“下一个风口”。

与此同时,在数字技术赋能下,原本“高冷”的文物也开始变得有活力、有温度,“文博热”成为旅游业的新风尚。

据了解,早在2021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就审议通过了《关于让文物活起来、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实施意见》并提出:“要加强文物保护利用和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提高文物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水平,让文物真正活起来。”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湖北省博物馆通过数字化方式,让观众可以在微信小程序上演奏编钟,直观感受先秦时期恢弘的礼乐文明;上海博物馆则上线了自行研发的数字藏品平台——“海上博物”,致力于通过数字化科技手段与跨界融合等方式,实现兼具虚拟与现实相关联,推动中国文化的传承与活化,让历史文物、艺术作品等触手可及,并实现永久收藏和社会共享,带来新的文化体验。

“与‘盲盒经济’类似,数字藏品将成为年轻一代新的生活体验方式。”北京大学博士后研究员张磊告诉记者,在让文物真正“活”起来的过程中,新一代数字技术特别是元宇宙起到了关键的推动作用。“数字藏品通过区块链技术,将藏品在通过数字化手段进行展示之时,还能够作为纪念品向广大受众分发,且其唯一性又使得数字藏品更具收藏价值。”

张磊进一步表示,“文博热”充分体现出广大消费者的文化自信正逐渐形成,并体现出巨大的经济潜能和市场价值。对于旅游业可持续性发展而言,一方面要有行业合规标准,避免损害行业信誉的不正当竞争和泛金融化问题;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挖掘多元化场景应用,以实现商业价值。

黄山旅游:打造智慧旅游服务新场景

“景区门票在线预约,凭身份证即可入园”“人脸识别防疫一体机,查验健康码时间缩短至7秒”“数字文创纪念门票上线区块链,打造旅游专属数字记忆”……近年来,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进步,安徽黄山旅游行业依托5G、AR、大数据、区块链等技术,打造出诸多智慧旅游服务新场景。其中,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持续强力推进文旅数字化进程,蹚出了一条黄山文旅数字化发展之路。自从2021年7月,黄山旅游与蚂蚁集团合资成立的专注于文旅产业化数字化的公司——安徽途马科技有限公司揭牌,就开启了黄山旅游数智化转型探索新路径,聚焦打造目的地智慧文旅服务的黄山样板。

依托黄山旅游平台 构建数字文旅生态

安徽途马科技自成立之日起,就围绕“目的地,新旅游、新生活”愿景,以市场主体为导向,用科技赋能、运营加持的手段提升黄山旅游官方平台的运营能力,迭代打造重度垂直、主客共享、一站式一键式旅游目的地官方平台。黄山旅游官方平台在影响力和业绩方面已取得初步成效,2020年、2021年连续两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文化和旅游信息化发展典型案例”,2021年入选文化和旅游部“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运营典型案例”。截至2022年6月,黄山旅游平台已注册会员350万余名,线上交易额突破16亿元;上线黄山市及周边景区50余家、酒店民宿230余家、特色旅游线路140余条、文创土特产品600余项,已成为黄山市文旅资源及游客异地生活的总入口。

此外,依托黄山旅游官方平台,安徽途马科技还在产业生态上不断探索,积极拓展行业内外合作,持续加强与八达岭长城、华山、西湖等“目的地智慧旅游联盟”成员单位的互联互通,协力推动区域性目的地智慧旅游平台建设。

布局数字藏品 推动旅游产业创新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十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鼓励各地扶持旅游创新创业。安徽途马科技立足“旅游+互联网”探索实践,于2022年1月,以黄山旅游官方平台为载体,运用区块链技术推出“黄山首款数字文创纪念门票”,让游客体验到黄山数字IP魅力,留下一份可溯源、可跟踪的黄山旅游专属数字记忆。截至目前,安徽途马科技累计发行5款、共计5万份数字藏品,均是一经推出便立刻售罄。其中,迎客松3D数字藏品和金箔迎客松数字藏品,2款共计售出1.6万份,实现销售额40万元。

在元宇宙、数字化体验产品方面,联合阿里达摩院等在内的一批产业生态伙伴,共同研发系列数字化体验产品,让游客能够打破时空限制,身临其境地欣赏黄山四季美景。

发布市场振兴举措 赋能黄山旅游复苏

6月9日,黄山旅游发布市场振兴十大举措,通过一系列普惠、特惠、奖励政策,促进旅游市场快速复苏。即日起至8月31日,面向全国人民实行门票半价优惠;8月31日前,面向全国中高考生实行门票免费;9月30日前,面向本科及以上应届毕业生实行门票和索道票双减;12月30日前,面向全国医护工作者实行免门票。优惠政策的发布,很快受到了游客的青睐,黄山风景区预约进山人数大幅增长,景区内酒店预订率持续攀升。

除了在政策层面发力,安徽途马科技还抢抓直播带货风口。运用抖音和携程星球号等自媒体直播平台,6月初已开展“黄山归来,劲足之旅”“美宿黄山,清凉一夏”等主题直播带货7场次,携手500余位本市导游主播共同带货黄山市旅游景区和住宿产品,10天全网累计线上交易额突破5000万元,是2022年以来抖音本地生活业务线上交易的亮眼成绩。

依托互联网平台 创新数字营销方式

随着抖音、微信视频号等平台依托内容而兴起,安徽途马科技敏锐抓住用户习惯转变的风口,推出相应的数字化营销新打法。2022年2月,借助支付宝“集五福”活动,推出“2022虎年新春集五福·李白”主题活动,全网话题曝光量超5亿次,为黄山旅游官方平台支付宝小程序带来超1亿的流量,带动黄山山顶酒店客房销售量在活动期间增长427%,春节期间黄山景区客房“一房难求”。7月初,安徽途马科技联合支付宝探索推出“先游后付”服务,给予支付宝芝麻信用积分550分及以上用户,在黄山旅游官方平台购买景区门票、酒店、民宿等旅游产品享受“先游玩后付款”的待遇,以先游玩、30天后再付款的模式,推动旅游消费增长。

携手互联网合作伙伴 探索“旅游+游戏”模式

随着旅游市场从观光游向体验游转变,“旅游+游戏”这一打破传统旅游方式、打造沉浸式场景体验的新模式,对年轻消费者特别是“Z世代”群体具有很大吸引力。

安徽途马科技围绕当前游戏及数字产业的高速发展对旅游行业所带来的机遇,梳理了旅游与游戏IP共生及营销联动的具体措施,在资源互补、客户共享、生态共建等方面进行探索,与网易游戏就景区沉浸式打卡体验游、线上加线下活动联动等方面达成合作共识。安徽途马科技将加速推动“旅游+游戏”合作落地见效,从而精准把握用户需求,助力旅游市场开拓。

安徽途马科技将通过创新文旅数字化产品,优化文旅产业运营、管理、营销和服务等数字生态,赋能“大黄山”及长三角区域一体化建设,为行业提供数字文旅解决方案,持续打造文旅行业跨界融合的合作典范和数字化转型发展的示范
(环球旅讯)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64844

数字化重构文旅:国家顶层政策加码,巨头觊觎的“大蛋糕”竞争

这两年数字化概念被反复提及,数字化的重要性已不必再多证明,但和文旅的关系,我想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看,数字化重构了文旅的消费体验,重塑了消费者的行为,也重新链接了文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比如我们今天所享受的电子商务、本地生活服务和娱乐、移动支付,手机几乎可以搞定一切生活所需的数字化。这一实现的过程所经历的时间其实并不长,很难想象距离谢尔盖·布林和拉里·佩奇注册Google这个域名也刚刚过去了20多年,距离乔布斯走上旧金山的舞台,推出iPhone仅仅过去了10多年,腾讯也才刚刚满20多岁,阿里巴巴登上全球的互联网巨头的前列,也仅仅花了19年的时间。在这么短的时间里面,其实数字化已经颠覆了整个世界。

著名的《哈佛商业评论》2015年才引入了数字演化指数,开始追踪数字星球的发展趋势,包括通讯社交、政治交流、商务媒体以及娱乐领域的物理互动,如何被数字媒体所取代。

这20多年中,数字化在实实在在的重构消费体验、消费者行为和消费者关系。文旅资源其实极其庞杂,体验的维度多种多样,除了自然资源外,几乎都可以通过数字化来重构体验。文化资源可以通过数字化重构体验场景,比如敦煌莫高窟的圆顶巨幕的视频;大明宫遗址参观前必看的大明宫3D电影;华强方特的东方神画项目,重现辉煌华夏历史;Google的数字博物馆Google Arts & Culture提供来自全世界850多个博物馆和美术馆的艺术作品的数字版。我们可以在线游览全球的博物馆,欣赏全世界最精美的艺术品。

数字经济的部分顶层设计:

2017年,数字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促进数字经济加快成长”;

2018年,政府数字报告首次出现“数字中国”,与数字经济一脉相承;

2019年、2020年政府工作报告分别提出,“壮大数字经济”、“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从加快成长,到壮大,再到新优势,对数字经济发展的描述和定位,处于升级过程中。

2021年,数字经济再入政府工作报告,包括:打造数字经济新优势,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转型,加快数字社会建设步伐,提高数字政府建设水平,营造良好数字生态,建设数字中国。

之后的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经济继续有所体现,“加快数字化发展 建设数字中国”作为单独一个篇章(章节)在规划中出现,显现了 数字经济被重视之意,数字经济作为新兴产业,以及推动其他产业的数字化转型的大致图谱路径也有所显现。


十四五规划纲要中数字经济要点内容

执惠制图

当然还有虚拟IP的应用,电影场景的打造,迪士尼、环球影城的动画和电影人物的复活,VR、AR的应用,更可以无限的去创造体验场景,这些重构都离不开数字化技术,它的文化资源可以穿越时空,重现历史,也重塑了文旅体验的场景。大英博物馆、中国台湾故宫博物馆以及我们的故宫博物院,通过数字版权艺术授权产生的衍生品,其实在更广阔的产业维度创造出了更多体验的产品或消费品。我们不仅仅可以实地体验,还能够借助文创品把文化带在身边,陪伴生活。

文旅中消费者的行为也在很大程度上被重构,以往的旅行社报名,实地旅游,游后写旅游回忆录的方式也在迅速的数字化,行前的计划、搜索、预订,行中的记录、分享,行后的记忆留存,都在互联网的帮助下数字化。数字化以前,相机是数字化记忆的唯一方式。数字化以后,相机、手机、互联网的深度融合,一体化的体验方式就完全形成了,虚拟方式无法取代实体在实地的感受,但辅助于旅行决策,记录旅行的轨迹和喜好,却是数字化的拿手好戏。

数字文旅已吸引大小巨头玩家入局,竞争已是“硝烟四起”且渐盛之势明显:

马化腾较早前就喊出了“互联网下半场是产业互联网” ,马云在演讲中提出“未来十年,是传统行业推进数字化的最后十年”。两人话语有互通之处,也展示了腾讯、阿里两个巨头的部分“心思”。

1、马化腾亲任项目组长,推动了“一部手机游云南”的诞生与衍变,文旅业成为腾讯产业互联网的入口之一,而新文创则将这一板块业务推到更高层级,数字化是核心手段方式之一。

2、阿里系的数字文旅版图在扩容中,阿里云与天猫、高德、飞猪、蚂蚁集团、钉钉、饿了么、友盟+ 、大文娱(阿里体育、大麦网)等八大阿里巴巴涉文旅业务,它们既讲究单兵突破,又寻求抱团作战,内部需求、外部市场环境都在变化。

3、美团在景区、城市目的地加强布局,包括通过对景区智慧化、数字化能力提升来寻求运营与防疫平衡,并通过加强引流等措施,加快对景区的渗透和扩张,加强平台旅游资源拢聚。

4、拼多多在平台上开通了火车票、飞机票入口,去年12月,旅游出行业务“多多旅行”已全面上线,产品供应商包括华住、小猪民宿、东呈酒店、春秋旅游等。

5、去年5月,滴滴关联公司成立旅行社,业务囊括境内游、入境游、票务代理、酒店管理等,滴滴创始人程维是实际控制人。同时,滴滴先后与猫途鹰、洲际酒店、Booking、万达酒店及度假村等展开合作,将多元化的出行服务纳入到酒店商旅服务链条中。

今年5月前后,滴滴测试了一个名为“小桔旅行社”的网站,包含国内旅游、国外旅游等业务。

6、去年12月,抖音关联公司成立微字节(北京)旅行社有限公司,经营范围包含入境旅游业务、境内旅游业务、旅游信息咨询、票务代理等。今年5月前后,抖音内测了名为“山竹旅行”的业务,产品以抖音内独立的小程序形式呈现,“山竹旅行”平台包含门票预订、酒店预订等功能,支持从视频种草到交易都在抖音App内闭环完成。作为目的地营销的重要搅动者,抖音想在文旅业务闭环方面有些尝试。

7、今年7月,哈啰出行关联控股公司成立国际旅行社公司,经营范围含旅游业务。早在2017年4月,哈啰景区业务正式启动,宣告将以“骑游服务一体化运营”的创新模式服务全国,截至2020年6月,哈啰公布相关数据显示,景区业务已进驻全国超420个景区,覆盖120余座城市。

2020年哈啰布局本地生活服务,今年以来在合肥、成都布局酒店业务。

8、京东、携程、小红书、唯品会等,或主业延展,或跨界进入,投注不一,逻辑异同点都有,在文旅产业互联网中也暂时分羹不一。

可以说,这是BAT、TMD(头条、美团、滴滴)新旧三巨头中,只有百度尚算直接缺席的领域,当然如果算上百度地图切入的云旅游,其也算入局,只是份量尚小。

社交平台的发达让消费者关系,消费者与产业链供给者的关系也变得和以前非常不一样。一次旅行行为可以被迅速的围观点赞,刺激更多的旅行欲望,促进旅游的决策,口碑传播变得非常强大。文旅供应链也不得不改变对待旅游的传统方式,从客户关系变成了用户的黏度。客户与用户不同,客户更理性,更“生意”;而用户更强调情绪、粘性互动、情感的诉求,更加的“朋友”。

所以我们看数字化对于文旅产业的塑造是多重维度的,但概括起来无非是上面的三层。

2021广东旅博会如期开幕 文旅深度融合激发消费新潜能

9月10日,2021年广东国际旅游产业博览会(下称“旅博会”)如期开幕,线上线下30多个国家和地区、省内21个地市的文旅行政管理部门以及数十家旅游目的地和文旅机构企业参展。

同日,广东金秋文旅消费季启动,共发放约1000万元惠民补贴券,首期惠民补贴消费券第一期已发放5.85万张,金额合计306万元,预计带动消费超1500万元。

旅博会走过十余年来,已然成为广东乃至华南地区最具影响力的旅游盛会。广东文化和旅游系统如何做好文旅融合的大文章,下好文旅消费的先行棋,写好高质量发展的新答卷?记者在本届旅博会上看到了新的探索与实践。

“数字文旅展区”首次亮相

数字文旅被视为广东文旅产业最具潜力的板块。

戴上VR眼镜,通过交互式系统的简单操作,仿若亲身踏上梅关古道,这样的数字文旅体验已经愈发广泛运用到文旅场景中。广东星海演艺集团携手12家成员单位开设“数字文化站”专区,现场展示了VR文博、VR非遗、VR旅游、VR演艺、VR展览、VR红色主题展演以及沉浸式交互剧场等数字文旅新应用。

该集团党委书记、管委会负责人何超说,依托互动沉浸式数字体验技术的成熟运用,云端数字文化内容通过大屏、小屏、穿戴等设备,突破空间定位,可以输送至各线下站点以及千家万户,实现文化惠民。

围绕5G+大数据、VR、数字孪生、裸眼3D等技术,广东移动展现了多项应用场景,深度呈现其数字文旅为景区管理所提供的智慧管理方式。

旅博会向泛旅游延展

疫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户外休闲运动正在成为更多消费者的选择。在本届旅博会的参展商名单中,不乏做体育用品的企业。

迪卡侬(广州)体育用品有限公司广州市场营销负责人彭敏君说,文旅和体育是密切相关的,未来将在广东市场拓展露营、滑雪、水上运动等与文旅紧密联系的业务,为大众提供品质生活方式。

“冬奥会的举办让我们看到冰雪旅游的新商机。”在广州凯乐石运动用品有限公司产业运营副总裁杨龙看来,广东户外休闲旅游的市场前景广阔,他希望可以借旅博会的平台让更多人了解专业的户外运动服务团队,特别是冬奥游有望带旺冰雪旅游,登雪山、滑雪等专业户外休闲运动的消费市场还有待进一步深挖。

多年来旅博会不断向泛旅游领域延展。今年,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不同行业与文旅跨界产生的“新文旅”不断涌现,让文旅产业呈现出新气象,为推动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路径。

动漫、研学成文旅融合重镇

随着文旅融合不断走深走实,越来越多文化元素在旅博会上得以呈现。在2021广东文旅推介大会上,广州交响乐团、广东歌舞剧院、广东粤剧院带来的精品文艺演出,彰显了地道的岭南文化韵味。

广东省动漫行业协会秘书长敖刚敏向记者展示了展厅上数十个广东动漫原创IP。在他看来,动漫行业聚焦内容生产,可以为文旅行业做内容方面的赋能,随着文旅融合的深入,旅游消费有望转化为文化消费。

在旅博会上,研学领域的参展商亦表现积极。在明礼德展位上,负责课程研发的璞远教育研发总监谢天天告诉记者,广东是最大的旅游集散地,让优质的研学教育产品触达更大的旅游客源市场,是该公司本次参展的初衷。他认为,在“双减”政策下,素质教育正在为更广大的家庭所关注,而研学旅行就是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旅行社推出的旅游产品中,文旅融合的产品亦越来越受消费者关注。和去年一样,在出国游尚未恢复的情况下,国内游、省内游高端优质线路仍是今年的主打产品。

“尽管疫情对行业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能够及时调整策略,应对突发更加从容。”在广之旅常务副总裁赵文志看来,旅博会线下办展,也让更多公众看到了旅游业的韧性和复苏的信心。

动见之域见中国:数字化跃迁下的新文旅时代

7月20日,巨量引擎「动见之域见中国」携手《中国旅游报》推出首部数字文旅特刊与纪录片:《让美好文旅触手可及》,携手文旅行业权威媒体、政府机构、典型企业、知名目的地及产学研专家,通过深度专访,洞见数字化时代的新文旅变迁机遇与面临的三大营销难题—从网红到长红、从流量到留量、从交易到经营,提出助力产业转型升级解决方案,让美好文旅触手可及!

文旅新格局的数字化趋势

2021年,“十四五”开局之年,文旅行业数字跃迁拉开大幕。

中国旅游研究院发布《全国“互联网+旅游”发展报告(2021)》显示:“互联网+”已成为大众旅游新场景、智慧旅游新动能,中国在线旅游消费总额已达万亿元。旅游已经成为国民大众的日常生活选项,刚性需求特征日趋明显。

随着互联网技术、数字技术的不断迭代升级,文旅行业也发生着深刻的变革。2018年以来抖音、快手、B站等短视频平台的走火,改变了文旅兴趣人群的内容消费习惯,视频内容逐步取代了图文内容消费的主体地位,疫情又让直播进一步走入用户心智。2020年4月,关闭多时的故宫博物院在多个网络平台发起了直播,首场直播在央视新闻抖音平台在线观看人数就超过了1亿人次。

数字化对行业的影响,不仅仅体现在内容消费习惯上。巨量引擎营销副总裁陈都烨表示,文旅行业出现了三个明显的泛化现象:第一是人群的泛化,第二是文旅需求的泛化,第三是目的地的泛化。抖音POI打卡数据显示,近一年打卡总量超7亿,播放量超万亿,餐饮与景区成为主要打卡目的地。

“网红打卡地”背后的新媒体能量

新文旅时代,短视频打卡已经成为一种新的旅游消费习惯。据《2020年抖音旅行创作者生态白皮书》披露,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抖音短视频打卡总量超过七亿,播放量超万亿。这些带着景点POI打卡标识的短视频,在平台上每一次收获的点赞、评论、转发,都可能成就出一个新的网红打卡地。

网红打卡行为背后的核心驱动力,是飞速发展的数字技术与产品机制。以抖音为例,利用智能剪辑、特效滤镜等技术赋能,降低创作难度,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变成有趣的创作者和分享者。通过日趋完善的分享与运营机制,让每一个创作者在收获认同与流量的同时,甚至可以分享商业收益。据《短视频、直播助力新型县域经济发展研究报告》显示,2020年,抖音上的文旅视频总量逾8.8亿,比2019年增长60%,播放量逾9260亿次,比2019年增长约50%。

当用户的信息获取渠道、消费决策链路越来越依赖新媒体平台时,文旅行业营销首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如何获取流量与成为“网红”。而解锁“网红打卡地”的秘诀就是发掘自身独特的地域标签、产品标签,并进行多元表达,通过传播反复触达目标用户。

数字化营销三部曲

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消费者的注意力很难长时间集中在一个地方。只有以数字化思维洞察用户、设计产品、创作内容、经营流量,才能建立起自己的标签。如江西篁岭的晒秋、河南老君山的金顶、河北阿那亚的孤独图书馆,都有着吸引游客去打卡的独特标签。

流量只有“留”下来的才是自己的,因此要把“流量”转化为“留量”,优质的文旅产品供给、完善的游客服务体系、源源不断的创新能力、丰富的游客体验和有效的监管……都是实现从‘流量’到‘留量’的关键。巨量引擎作为营销平台,一直利用大数据为文旅企业赋能,对数字建设薄弱但产品、服务很好的目的地,不仅会帮助宣传,把用户引流过去,还会利用平台的大数据,帮助客户长期跟踪相关的用户消费数据,挖掘用户二次或多次消费的可能。

在数字化营销探索中,很多文旅行业的经营者和管理者都意识到了,要把流量变留量,甚至到增量,必须要变“交易思维”为“经营思维”,通过经营粉丝、建立起品牌长远影响力,从而不仅能线上流量到线下留量的转化,而且能形成复购效应、口碑效应。

对于文旅行业营销而言,数字化时代,成功的营销不是一次闪耀的亮相,文旅企业与经营者们,势必要面对从网红变成长红、从流量到留量、把交易到经营的三重考验。

《中国文旅创新创业指数报告2021》:文旅双创信心指数小幅下滑,乡村旅游和数字文旅是关注重点

《中国文旅创新创业指数报告2021》由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科学学院、中关村智慧旅游创新协会联合推出,执笔人为李彬、王倩文。

创新创业是我国文化旅游发展的重要驱动力。在2017-2020年连续四年推出“中国旅游企业创新创业信心指数报告”(以下简称报告)后,我们继续推出2021年报告。本报告邀请来自文化旅游领域的头部企业、创新创业公司、投资机构、旅游学界、政府及行业协会、民间机构智库等50名专家参与问卷调查,调查主要包括3个部分:文旅双创信心指数评价、文旅双创发展趋势以及受访者信息。通过分析专家们对2021年文旅双创发展的预期,旨在以信心指数的形式来反映文旅双创领域的发展趋势和前景。需要说明的是,本报告的研究方法是“专家意见调查法”,通过对专家意见的综合分析,给出对文旅双创未来发展的预期与判断。

2021年中国文旅创新创业信心指数

本次报告仍然沿用2017年到2020年信心指数计算公式:

信心指数 =资本*10 +人才*10 +政策*10 +并购*10 +成功率*20 +前景*40

其中,具体的维度及权重设置可参考之前报告,这里不再论述。计算结果如下:

信心指数=(3.36*10+3.20*10+3.63*10+3.32*10+3.17*20+3.39*40)/5= 66.82

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2021年我国文旅双创整体信心指数为66.82(满分为100,2020年为69.78),下降了2.96。在资本、人才、政策、并购、成功率和前景等信心指数的各个子维度中,“政策”分值最高(3.63,满分为5),表明专家对我国文旅相关政策的支持力度具有较高预期。其他五个维度的数值相对降低,其中资本、人才和并购分别获得3.36、3.20和3.32,而对2021年文旅双创成功率预期信心不足(3.17)。

2021年文旅双创信心指数

2021年中国文旅创新创业信心指数各子维度分析

1.2021文旅双创的业态与产品模式预期

2021年文旅双创业态与产品集中领域预期分析

专家认为2021年文旅双创的业态与产品模式主要集中在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类(63%),其次是数字文旅类(46%)和亲子与研学旅游类(44%)。可见,这几个领域是未来文旅双创关注的热门和前沿领域。同时,定制游类、文创产品类和文旅融合类所占比例也相对较高(39%),表明专家认为基于文化赋能的文旅融合、文创产品,以及基于个性化新消费需求下的定制游类等业态和产品同样也有较好的发展预期。

2.文旅双创的驱动力预期

文旅双创的驱动力重要性分析

在文旅双创驱动力预期方面,消费者需求因素得分最高(3.56),技术因素次之(2.85),政府与政策因素和资本因素的得分分别是2.51和1.51,市场竞争因素得分最低(1.05)。与2020年文旅双创驱动力相比,消费者需求因素和政府与政策因素基本持平,降幅不大。资本因素出现显著下跌趋势,但技术因素显著上涨。由此可见,专家认为受疫情和全球经济下行压力影响,文旅双创领域中的资本“寒冬”形势将更加严峻。但与此同时,对技术因素的驱动力作用的预期得到强化。

3.资本投资文旅双创领域的前景预期

资本投资文旅双创的市场前景

在资本投资文旅双创的市场前景预期方面,尽管2021年“非常好”选项比去年略高5%,但总体来看,2021年持“比较好”和“非常好”态度的占比46%,低于去年的52%;2021年持“一般”、“不太看好”和“非常不好”态度的占比54%,高于去年的48%,且首次出现“非常不好”(2%)。由此可见,专家认为2021年资本对文旅双创市场的投资前景较2020年相比,乐观程度的预期有所降低,资本市场对文旅投资前景持更加谨慎态度。

4.资本投资文旅双创领域的外部市场环境预期

资本投资文旅双创领域的外部市场环境

在资本对文旅双创的外部环境预期方面,“比较好”占比最高(39%),其次是“一般”(29%),但“比较好”和“一般”的态度占比逐年下降,其中,持“比较好”态度的比例大幅减少(下降16%),“不太看好”的比例大幅增加(上升11%)。这表明与2020年相比,专家认为2021年资本对文旅双创外部环境的乐观预期减弱趋势更加明显。

5.文旅双创政策的支持力度预期

文旅双创政策的支持力度

在文旅双创政策的支持力度方面,2021年相比于2020年总体变化不大。和2020年相比,2021年“非常好”占比基本保持不变,“比较好”占比下降6%,“一般”和“不太看好”占比分别上升5%和3%,各项数据稳中略降。由此表明,专家认为2021年文旅双创政策的支持力度仍然较强,但与2020年相比会略有下降,反映出在后疫情时代应更加关注政策的支持力度和效果。

6.进入文旅双创领域的人才趋势预期

进入文旅双创领域的人才趋势

在文旅双创领域人才趋势方面,2021年有41%的专家认为“不会有太大变化”,34%的专家认为“比较多”。和2020年相比,“比较多”选项所占比例减少了9%,“流失一部分”选择所占比例增加8%。值得注意的是,有5%的专家预测2021年文旅双创领域的人才会“流失较多”。总体而言,专家认为2021年进入文旅双创领域的人才可能会出现进一步流失的趋势,反映出当前文旅双创领域应更加关注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引进。

7.大型旅游企业收购中小创业企业倾向

大型文旅企业收购中小创业企业的倾向

在大型旅游企业收购中小创业企业方面,有超过半数以上的专家认为收购倾向“比较强”,呈现谨慎乐观预期。和2020年相比,2021年持“非常强”态度的人锐减为0,持“比较强”态度的人与2020年相比上涨18%,持“比较小”态度的人上升6%。总体来看,专家认为,2021年对大型旅游企业收购中小创业企业的倾向仍然较强,但与2020年相比则有下降趋势,说明后疫情时代文旅双创领域的收购活动仍将继续,但将更加谨慎。

8.文旅双创成功率预期

文旅双创成功率预期分析

在文旅双创成功率方面,2021年“非常高”和“比较高”的选项占比和去年相持平,分别为2%和41%,但“一般”的比例下降了16%,“比较低”的比例上涨了13%。可见与2020年相比,文旅创新创业成功率预期将有下降趋势,创新创业的难度在加大。

9.文旅双创的前景预期

旅游企业创业的前景

在文旅企业创业前景方面,2021年“比较有信心”占比最高,高达41%,表明专家对文旅创业总体预期呈现乐观态度。但和2020年相比,“信心很强”降幅较大(13%),“信心不足”上涨11%。表明专家对2021年文旅双创前景的乐观预期在下降。

10.以关键词来分析文旅双创领域的未来趋势

文旅双创领域的重要趋势

本题是让专家给出2021年文旅双创领域可能发生的重要趋势的关键词。2021年的关键词为“文旅融合、技术创新、内循环”,2020年关键词为“跨界融合、产品创新、品质升级”。可见,在2020年的“跨界融合”基础上,2021年更加聚焦“文旅融合”,这是十四五期间文旅双创领域的重点话题。同时,在后疫情时代和全球经济持续下行背景下,以新兴科技为代表的技术创新是驱动文旅双创的增长点,“互联网+旅游”和“数字文旅”下的技术创新将为文旅双创提供更加高效和智能的解决方案。同时,“内循环”则是新格局下的新要求,文旅双创领域更加关注国内需求市场变化、探索新消费模式、在下沉市场中进行创新。

2017年-2021年文旅创新创业信心指数趋势

1.2017年-2021年总体信心指数变化趋势分析

2017-2021年整体信心指数对比

从2017年到2021年的五年信心指数变化趋势可以看出,文旅创新创业领域的信心指数整体处于下降趋势。尽管从2017年到2018年出现了小幅增长,达到最高值(76.06),但随后在2019年出现大幅度下降(69.58),之后2020年与2019年基本持平,依然处于下降趋势,进入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则下降至66.82。这表明,在2017年、2018年和之前几年蓬勃兴起的文旅创新创业浪潮达到巅峰后,由于受到全球经济下行、双创领域资本市场寒冬、同质化竞争等因素的多重影响下,开始出现大幅下滑。到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影响则更加“雪上加霜”。后疫情时代的2021年仍有诸多挑战和压力,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和风险,专家对2021年的预期不乐观。

2.2017年至2021年信心指数各子维度变化趋势分析

2017-2021年信心指数各维度对比分析

整体来看,除了“成功率”在近五年间有较大波动,其他五个维度整体均处于下降趋势。

具体来看,“资本”维度跌幅最大,从2017年的4.2分跌至2021年的3.36分,表明专家认为文旅双创领域的“资本”寒冬趋势仍将持续存在。“人才”维度在2017年至2020年间相对平稳,但2021年受新冠疫情影响,专家对进入文旅双创领域人才的预期持谨慎乐观态度,表明进入文旅双创领域中的人才不足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政策”维度总体表现为缓慢下降,表明各级各类文旅行政主管部门需重视相关政策引导,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并购”维度的趋势与整体信心指数趋势高度一致,表明自2018年后,文旅业并购与整合浪潮正在减弱、活跃度不高。“成功率”维度在近五年呈现不稳定的波动趋势,表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特别是整体环境带来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加剧了对“成功率”的不稳定预期。“前景”维度的预期逐年下降,在2018年到2019年、2020年到2021年间都出现下降,表明专家对文旅双创“前景”的预期持不太乐观的态度。

总结

通过对专家意见分析可以看出,2021年文旅双创信心指数整体呈下降趋势。从2017年到2021年连续五年信心指数变化趋势来看,2021年仍将处于下降周期的低谷期。

从信心指数各子维度来看,“消费者需求”维度仍是文旅双创领域主要驱动力,这反映出专家对我国文旅消费需求仍然有较强信心。同时,专家对“技术创新”、“政策支持”两个维度的驱动作用的预期较为显著,特别是对“技术创新”维度所起驱动作用的预期更为突出,表明以新兴科技为代表的技术手段将会为文旅的创新创业继续提供新的动能。在文旅双创的业态与产品模式方面,乡村旅游、乡村振兴和数字文旅类是重点关注领域,而亲子研学、文旅融合和文创产品等也有较好的预期。资本、人才、并购、成功率和前景等几个维度的预期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

此外,专家给出2021年文旅趋势的关键词为“文旅融合、技术创新、内循环”,这是新格局大背景下,后疫情时代文旅发展的时代主题,同时也是2021年文旅创业创新领域的新机遇。

对于2021年文旅创新创业信心指数,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认识:

一是新格局下的文旅融合发展将为文旅双创提供新的“风口”。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开局之年,“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格局正在成为时代发展的主轴。这一背景为文旅双创领域提振信心、找到突破口提供了重要的指导思想和巨大的“风口”。

文旅双创领域应把重点聚焦到国内市场、本土需求、下沉市场,立足国内文旅新消费需求,在双创领域的新业态和新产品中突出文化底蕴和鲜明文化特色,同时还可以通过时尚化、国际范儿的表达形式来展现,强化时代特色、国际标准。

二是从长期来看,当前阶段只是处于文旅双创领域周期性发展的一个阶段。“风物长宜放眼量”,按照发展规律,未来将会从周期性波动的“谷底”中走出。在这一过程中,“信心比黄金更加重要”,要更加注重提振文旅信心。世界旅游及旅行理事会最新预测全球旅游业从3月下旬开始复苏,将提振旅游从业者信心。因此,在文旅新消费需求的引领、新消费模式创新过程中,创新创业的作用将更加凸显,需要政府、协会、文旅行业更加重视。

三是文旅市场主体对创新创业的坚守和不断探索是文旅双创、乃至整个文旅产业事业发展的“定海神针”。如果说,在周期性波动的“波峰”阶段,文旅双创会存在同质化竞争和“泡沫”,那么处在靠近“谷底”的当前阶段,则更需要大浪淘沙后真正贴近市场需求、引领市场需求的创新创业活动。

文旅市场主体应充分抓住后疫情时代“转危为机”中的机会,在不断升级的周边游、微度假、康养、数字化创新、文化赋能等方面进行探索,在顽强生存中谋发展、求创新。各级行政主管部门则更要倍加珍惜和重视文旅市场主体的创新创业行为,通过政策引导、机制改革、资金支持、营商环境改善和现代治理能力提升等手段,切实保障创新创业的实施和落地。

附录:受访专家名单(共50位)

旅游创新创业公司专家

文旅集团专家

社团协会专家

科研院所专家

民间智库专家

投资机构专家

2021年,远方有多远——年终专稿

远方有多远请你告诉我到天涯到海角算不算远问一问你的心只要它答应没有地方是到不了的那么远!                 ——三毛

《远方》女作家、旅行家三毛是1943年生人,2021年距离三毛那个时代已近80年,而2000年出生的一代人也就是Z世代已经踏上旅途,走向远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骤然切断了旅游业发展进程,在这个历史的断层中,我们都意识到,对于旅游业来说,一个新的时代来临了。

2021年,“远方有多远?”成为产业之问和世纪之问,变得模糊且沉重。

2021年,我们依然要关注远方,关注那些将要、可能、或许发生的事。

远方有多远?

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等十部委《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其中的表述是:“到2022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恢复至新冠肺炎疫情前水平……到2025年,全国旅游接待总人数和旅游消费规模大幅提升,对境外游客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明显增强。”

这是官方对于旅游业前景的最新和最明确的判断,国内旅游市场到2022年全面恢复;而入境旅游市场全面振兴则要到2025年,也就是五年以后!

在这个重要时间节点预估下,对于2021年的中国旅游业宏观的趋势预测就有可能表象化,尤其在旅游业重构甚至重生背景下,技术层次的预判或者更实在些,也许参照《关于深化“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中的指引,可以设想2021年将要或者可能发生的事。

第一件将要发生的事,国有景区预约制全面实行。

“制定出台智慧旅游景区建设指南和相关要求,明确在线预约预订、分时段预约游览、流量监测监控、科学引导分流、非接触式服务、智能导游导览等建设规范,落实“限量、预约、错峰”要求。国有旅游景区应于2021年底前全部提供在线预约预订服务。”

有史以来只有这项旅游行业政策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不断加码,快速推进,这就是景区门票预约制。几乎可以确定的是,在其带动下,2021年中国旅游预约时代快速降临。

2020年9月,泰山景区和美团签署合作协议,其中核心是“以门票预约为合作基础”,泰山景区把门票预约也就是流量入口交给美团。

2021年以门票预约为核心的景区信息化市场快速扩张,景区信息化迎来建设高峰。景区预约渠道收益管理和应用大数据以及其他技术手段监测狭小区域人群聚集可能会成为技术应用热度。有型的景区门闸和无形的预约渠道争夺战进一步激化。将拉动博物馆、文化馆、艺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同步实现在线预约服务。以景区、文化设施等门票为主,线上形成庞大的目的地产品基础,为线上目的地产品组织提供了前提和可能。景区产品渠道进一步分化组合,不排除产生新的商业模式和市场机会。

第二件将要发生的事,线上旅游中老年客群形成。

“在为老年人等特殊群体保留线下服务的基础上,支持旅游公共服务平台开发专门应用程序和界面,优化使用体验。”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为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

截至2020年6月,20-29岁、30-39岁网民占比分别为19.9%、20.4%,高于其他年龄群体;40-49岁网民群体占比为18.7%;50岁及以上网民群体占比由2020年3月的16.9%提升至22.8%,互联网进一步向中高龄人群渗透。”——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

“2020年3月到6月,全国中老年网民增加了6100万人,人数累计升至2.14亿。短短三个月时间,实现了最初十几年都没能达成的年龄层跨越。

“疫情、健康码、居家网购,令过去并不热衷于线上人生的中老年人,被迫加入互联网大军,而自诩成为新基础设施的互联网,对此却毫无准备。”——吴晓波频道《3个月激增6100万中老年网民,互联网也懵了》。

一方面我们要为老年人提供线下便利,消除数字鸿沟;另一方面,更要看到,尽管是“形势所迫”,年过半百的人也可以自己上网预订旅游产品了,而不是儿女代劳。仅仅三个月时间,这部分人群就增加了6100万!

2021年,以门票预约为基础人群,线上旅游的中老年客户群体快速膨胀。传统旅行社线下门市中老年客户可能被分流。OTA和具备线上旅游优势的旅行社应推出针对中老年群体的产品门类,尤其是门票和其他产品的组合,其中包含“门票代预约”服务。

第三件将要发生的事,刺激消费是旅游主旋律。

“……以“互联网+”为手段,在坚持常态化疫情防控的基础上,推动旅游生产方式、服务方式、管理模式创新,丰富旅游产品业态,拓展旅游消费空间,培育适应大众旅游消费新特征的核心竞争力,推动我国旅游业高质量发展。”

2020年9月,山东省推出政策:济南市民可100元/人办理泰山游览年卡;省内8市市民享受济南公园年票同城待遇。

2020年12月,广州市为来穗外地游客免费派发3.5万张24 小时卡“广州城市旅游卡”。“广州城市旅游卡”整合优化了公共交通、景区、酒店、旅行社、餐饮、购物场所等多种资源方便游客自由行。“广州城市旅游卡(24小时卡)”自首次启用24小时内可不限次数乘坐广州市内地铁,及乘坐广州公交10次,持卡用户可享受旅游折扣优惠。

2021年,各地各级文化旅游机构振兴旅游市场的主旋律是刺激消费。在以景区门票优惠、降价甚至免费为主第一波政策施行以后,第二波措施策略大多会以旅游产品组织优惠尤其是跨界产品组织优惠为主,比如目的地旅游卡。目的地旅游卡等目的地产品组织的开发设计会成为热点。区域目的地产品宣传运营尤其是带有政府刺激消费背景的会形成市场空间。由此,2019年可能会成为中国旅游景区门票价格天花板年份,门票价格由此进入下行通道,甚至成为打破目的地收入以门票为主时代起点。

第四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行社业态出现碎片化。

“到2025年,“互联网+旅游”融合更加深化,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旅游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依托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普及。”

尽管十部委文件没有对出境旅游市场恢复时间做出预判,不过参照世界旅游组织对于全球旅游业恢复到疫情前的水平尚需两年半到四年的预估,还是令人感到阵阵寒意。

传统旅行社是旅游业中受新冠疫情影响最大的旅游企业,在灾难重压之下,几乎无一幸免。在国内、出境和入境业务无法开展的情况下,旅行社已经开始通过停薪留职、辞退等方式分流员工,大批业者脱离旅行社企业甚至脱离旅游行业,试图通过“留职”而不是“辞职”的方式,为疫情过后回归企业留下后门和希望。只是还要仔细考虑,等到两年甚至四年以后,这些业者还能回来吗?回到原来的旅行社企业吗?

回到原来的旅行社业态吗?2021年以及以后时期,旅行社业态可能产生“碎片化”。疫情以后旅行社规模缩小,且大量业者不可能短期回流;线上旅游的发展为小微旅行社尤其是个体经营者的旅游产品提供展示营销平台,这在疫情发生之前已小有规模;大量游离于旅行社之外的个体业者未来可能成为目的地旅游产品的组织者、服务者和提供者,比如为游客提供目的地车辆司机加导游服务、目的地旅拍加景区讲解服务以及为游客提供爱彼迎网上“学做北京炸酱面”目的地体验产品等等。这些个体业者可以称之为旅游产品经理人,是旅行社计调、领队、导游以及旅游定制师等职业的混合体。缺少运营资质是这个群体面临的最大问题,未来旅行社以及线上旅游企业可以探讨实现模式。

另外,可能会产生“会员制”旅行社,通过会员制的方式,为特定人群提供旅游服务;可能会演变为区域研学机构,主要为本区域学校学生提供研学旅行服务;可能成为景区或者区域目的地的产品代理或者营销代理,比如成为区域目的地“旅游卡”的运营商以及景区的营销代理商;可能成为团队活动服务商,比如为机构年会、团建、培训等团队活动提供服务。

以上这些可能,在信息技术推动之下,未来到2025年会形成“依托网络平台的定制化旅游产品和服务更加普及”的生态。

第五件将要发生的事,目的地体验产品成为主流。

“引导旅游景区开发数字化体验产品并普及景区电子地图、线路推荐、语音导览等智慧化服务。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景区和度假区,树立智慧旅游景区样板。推进乡村旅游资源和产品数字化建设,打造一批全国智慧旅游示范村镇。支持旅游景区运用数字技术充分展示特色文化内涵,积极打造数字博物馆、数字展览馆等,提升旅游体验。”

技术可以成为旅游吸引物,也可以成为目的地体验产品。

一家名叫“风炎科技”的公司开发了一款手机应用叫Clew,游客在目的地打开应用:“一边阅读故事,一边通过手机地图的位置,跟着故事情节的指引,沿着线路探索故事发生的线下场景。一场完整的用户体验就像是带着手机进入了一幕穿越剧,发生的故事与所处的空间融合在一起。未来,背景音乐、环境灯光、专业演员的介入都将使这一体验变得更加丰富而真实。”最重要的是:游览线路的背景故事是可以后台“编辑”的,也就是故事可以修改和更新,甚至,在目的地设计一个场景,让“关公战秦琼”成为现实可能。

无独有偶,差不多相似的思路,熟悉的味道,一个场面宏大的线上线下互动体验文旅项目——奇妙夜德天,也在中越边境的德天瀑布景区悄然出现,作为标本可以深入观察。

这些技术应用集中一个焦点就是体验,打造目的地体验产品。传统的声光电,可以让游客目眩神迷,而现代科技要让游客“沉浸其中”。如果把眼光扩展到更大范围:

长沙超级文和友把餐馆搞成景区;

广州正佳把商场搞成景区;

杭州开元森泊度假乐园把酒店搞成景区……

这些跨界融合旅游要素的现象可以称为目的地化。

2021年,目的地体验产品会成为产品主流,而目的地化和技术应用会成为开发体验产品的主要路径。

第六件将要发生的事,周边游依然是旅游市场重要构成。

“开展数字文旅商结合促进行动,促进旅游业线上线下深度融合。”

文化场所是面向本地居民的场所,旅游产品是面向外地游客的产品,商业设施是面向本地居民的设施,把这三者搁在一起,那么面向的是“周边游”。

2021年周边游依然是旅游市场重要组成部分。

周边游的产品组织、运营方式、营销模式等和长线旅游有很大不同。

2021年,周边游市场会出现不同模式的竞争态势。

美团依靠本地生活优势,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将和携程等平台在景区门票为核心的周边游组合产品上短兵相接,竞争加剧。

联联周边游、旅划算、云客赞等周边游平台悄然扩张,而且开设分公司建立城市分站的发展模式、社交电商分享扩散的商业模式都具有周边游业态特色,也即周边游是本地人的周边游,产品形式上也是文旅商一起来。2021年,目的地应当关注这股势力发展。

周边游市场是目的地旅游集团的重要切入点,目的地地利优势是否发挥出来,还要看模式和团队。

周边游业务对于旅行社来说是“鸡肋”,原因是附加值低的简单要素组合产品比如酒店加景区。2021年,周边游和目的地一日游产品中的目的地特色体验产品可能会成为旅行社产品的努力方向。

第七件可能要发生的事,很少有人再提起“丁真”。

“加大线上旅游营销力度。统筹线上线下,强化品牌引领,实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精品建设工程。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线下资源,总结推广全域旅游发展经验模式,推动建设一批世界级旅游城市。开展长城、大运河、长征、黄河等国家文化公园,以及丝绸之路等重要主题旅游线上推广行动,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线路。”

2020年11月,康巴汉子丁真“意外”走红网络,带火了目的地理塘。像这几年其他旅游网红一样,目的地机构甚至当事者都是一个反应:没想到或者意外。而在同期,福建省文化和旅游机构邀请影视明星姚晨“有意”倾力打造的旅游宣传片《有福相见》隆重推出,在朋友圈荡起一阵涟漪后,归于平静。两相比较,一个“无意”,一个“有意”。

2020年,目的地营销中火爆的经常是无心插柳,而不是有心栽花,根子还是目的地营销体系问题。

2021年,要“加大线上旅游营销力度”,一个直观指标是线上营销资金投放比重,目前可能没有一个省市目的地突破30%,更多资金还是线下!在2021年财政资金紧张的前提下,线上营销资金比重可能略有增长。

2021年,“实施国家旅游宣传推广精品建设工程”前提是目的地营销体系的建设,要解决区域目的地营销的机构、机制、团队、内容和渠道,任重道远。

2021年,要“通过互联网有效整合线下资源”,而不是“延续线下思维整合互联网”,比如可以花费十几万几十万和OTA搞线下宣传活动仪式,却想不出和OTA合作的营销模式。2021年,思维方式会艰难调整。

2021年,要“打造一批世界级旅游线路”希望有所开局,但难度极大。中国入境旅游发展被拦腰切断,入境旅游宣传营销进程、机制、渠道等遭受到很大损害。2021年,入境旅游营销机制和架构重建是基础。

第八件可能要发生的事,互联网服务平台名单会加长。

“鼓励旅游景区、旅游饭店、博物馆等与互联网服务平台合作建设网上旗舰店,实现门票在线预订、旅游信息展示、会员管理、优惠券团购、文化和旅游创意产品销售等方面功能。”

2020年,除了老牌的飞猪、携程之外,这样的“互联网服务平台”又加上了抖音、小红书等。

2021年,互联网服务平台的名单可能会加长,可关注微信小商店、周边游平台等。

2021年,文化旅游企业应探索旗舰店之间的产品组织和流量共享关系,比如景区和博物馆之间,景区和饭店之间。旅游饭店可以考虑和景区门票预约以及作为流量入口的博物馆之间的合作。

第九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游商品线上模式值得期待。

“鼓励电商平台拓展“旅游+地理标志产品+互联网+现代物流”功能,扩大线上销售规模。鼓励采用网络直播、网站专题专栏、小程序等线上营销方式,推介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镇、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和乡村休闲旅游精品景点线路。”

旅游目的地的好客山东,网上也叫“葱省”,这是旅游+地理标志产品。旅游产品要突出目的地特色,地理标志产品要突出产地特色,多数时候这两者是重叠的。而旅游购物中旅游商品相当一部分就是地理标志产品。

席卷全国的直播带货活动,尤其是政府机构发动的直播带货活动,其带货对象大多就是地理标志产品,说起地理标志产品,就要描述目的地,也就是旅游宣传的过程。现在各地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农产品直播中心”、“电商中心”等机构牌子和团队,2021年,这些“中心”也可能成为旅游营销渠道。

不过,旅游商品领域一直没有出现对路的线上运营模式,而围绕地理标志产品以及目的地的直播带货活动,实际上拉开了“旅游+地理标志产品(旅游商品)”的线上试验场。

2021年,乡村旅游的最大盈利空间还是旅游商品(地理标志产品),而旅游扶贫效果最直接的呈现也是旅游商品(地理标志产品)。旅游商品包括地理标志产品的线上运营模式值得期待,不过简单的“+”肯定不成。

第十件可能要发生的事,出现第三方旅游营销评价机构。

“支持各地区建立旅游营销科学评价机制,提升旅游营销成效。”

随着新冠疫情过去,各级文化旅游管理部门振兴旅游市场,刺激旅游消费的压力越来越大,对目的地宣传营销尤其是宣传营销效果越来越关注。同时,各级财政机构对财政资金尤其是看不见实物的旅游营销财政资金的绩效考核也越来越严格。

处于激发旅游动机阶段或者“种草”阶段的抖音短视频,如何证明游客是被视频吸引来的,证明游客在目的地花了不少钱,而不是拍个照打个卡就走了。

处于旅游产品预订阶段的携程,如何证明游客是被平台产品吸引到目的地的,而不是游客本来就打算来,只是在携程上预订了门票。家家有本难念的经,而两者对目的地机构都一样表述:因为营销工作,某市旅游接待人数增长多少。

2021年,一个可能是出现第三方旅游营销评价机构。

第十一件可能要发生的事,目的地旅游集团数字化运营显露隐患。

“坚持市场主导。尊重人民首创精神,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顶层设计,创新政策供给,完善配套制度,优化“互联网+旅游”营商环境。”

“中国旅游集团、华侨城集团、首都旅游集团、美团、凯撒集团、河北旅游集团、山西文旅集团、大连海昌集团、锦江集团、携程集团、复星旅文集团、春秋集团、景域驴妈妈集团、南京旅游集团、同程旅游集团、浙旅投集团、杭州商旅集团、开元旅业集团、黄山旅游集团、祥源集团、福建旅游集团、山东国欣文旅、江西旅游集团、建业集团、鄂旅投集团、岭南集团、珠海九州控股、陕西旅游集团。”——中国旅游研究院《2020中国旅游集团20强名单》。

20个鸡蛋8个是“双黄”,也就是旅游集团20强共有28家集团企业,其中省市目的地旅游集团起码有14家,达到总数一半。

2021年,目的地国有旅游集团应该成为刺激消费的主力军,而在国有景区门票价格刚性约束下,国有旅游集团可能会面临“旅游业务”收入压力。目的地旅游资源的快速聚集并不意味着旅游业务收入的提高,许多场景下甚至相反。

2021年,厨房有了,原料有了,调料有了,甚至金字招牌(比如20强)都有了,下一步烹饪出美食,卖出去赚钱。旅游集团整合的国有景区以及这几年大批开张的度假区、文旅小镇、主题公园还有其他旅游大项目的市场运营将面临考验,尤其在线上旅游和数字化运营方面遭遇障碍,重点是到哪里寻找专业的运营团队人员,也就是到哪里找专业厨师。

2021年,大干快上集聚资源时代缺乏专业运营团队可能只是隐患,“互联网+旅游”则是专业精细运营时代,隐患可能成为障碍。


2021年,旅行社业者依旧处于极大困境之中,人才流失尤其是流失到旅游行业之外依旧持续。一个可以考虑的现实策略是目的地旅游集团应关注并吸纳优秀的旅行社业者,他们在旅游产品组织、产品宣传营销甚至数字化运营方面有很强的业务和技术优势。

第十二件可能要发生的事,5G旅游应用有所突破。

“加快提升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等各类旅游重点区域5G网络覆盖水平。”

如果排一下旅游行业信息技术应用“楼梯响”第一位的可能就是5G,至今在旅游行业中没有拿出手的“硬核”刚需应用,只闻楼梯响,不见人下来。所谓“硬核”,就是少了5G这活就干不成或者拓展全新领域,像交通领域的自动驾驶。

比如,有人认为景区高清视频直播是5G应用,甚至直接称为“云旅游”,但如果真的“云旅游”了,不来景区,景区肯定不干!那么高清直播就是宣传营销方式,如果这样,和高清宣传片甚至高清图片相比它的优势就不大。

提升5G网络覆盖水平是一个过程,2021年只是开始。

2021年,5G在旅游行业中的应用或许在线上线下融合体验产品打造方面有所突破。

第十三件可能要发生的事,“一机游”出现政商新模式。

“厘清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旅游信息服务边界,鼓励各地区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模式,提升平台服务效能,实现可持续运营与发展。”

这几年“一机游”成为目的地信息化建设的代名词,有点取代“智慧旅游平台”架势。“一机游”是新瓶装旧酒,最早可以上溯到上世纪的旅游目的地信息系统,其后发展为旅游目的地营销系统,“智慧旅游”火爆那会成为智慧旅游平台,为了强调移动互联网特点又形象称为“一机游”,不过称为目的地数字系统或者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更为贴切。

2021年,在“鼓励各地区采取政府与市场相结合的旅游公共服务平台运营模式”的文件要求下,可能会有更多的目的地旅游集团参与或者运营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以此“厘清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旅游信息服务边界”,当然也有可能在目的地政府机构、目的地旅游集团、OTA以及旅游企业之间更加纠缠不清。一个可以参照的技术环节是:在国有景区预约制刚性要求下,通过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预约系统可以跳转到区域内景区、文化设施等官方手机网站、应用、小程序等,实现门票预约或者预订,这是典型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如果旅游公共服务平台的预约系统直连唯一的OTA平台预订系统或者直接运营市场化的预订系统,这是利用公共平台越界插手市场运营;如果通过旅游公共平台的预约系统完成预约功能,同时采取普遍原则链接各线上旅游平台以及其他预订渠道,算是“厘清政府公共服务与市场旅游信息服务边界。

”2021年,旅游公共服务和市场运营不要一个锅里抡马勺,应该出现合法合规的新模式。

第十四件可能要发生的事,还有第二个青城山。

“推动停车场、旅游集散与咨询中心、游客服务中心、旅游专用道路及景区内部引导标识系统等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升级。推进物联网感知设施建设,加强对旅游资源、设施设备和相关人力资源的实时监测与管理,推动无人化、非接触式基础设施普及与应用。”

“各地区要进一步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采集渠道,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综合运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在平台上及时发布旅游景区实时游客量、道路出行、气象预警等信息,引导旅游资源优化配置。依法依规推动政府与企业间相关数据资源共享。”

2020年10月,青城山-都江堰景区官方微博称,游客使用高德地图导航至青城山景区定位错误,将前往青城前山游客导航至已封闭多年的区域,造成严重交通拥堵,给游客和景区管理造成了极大的困扰。高德地图赶紧回复说,以前因为沟通不畅,现已优化修复。

青城山高德导航事件反映了旅游公共服务信息存在的深层问题。移动互联网的到来,使中国旅游业的公共服务信息体系建设很快跨越国外旅游咨询中心和旅游公共服务电话时代,快速进入网络信息服务时代。但伴随而来的,旅游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出现机构、人员、机制、信息采集渠道、传播手段等脱节问题,无法覆盖旅游者离开居住地到达目的地游览全过程的信息需求,期间旅游者无法确定一个权威的统一的咨询对象,原来设想的全国旅游咨询电话12301成为单一投诉电话,各地市政电话12345无法承担旅游咨询功能。

高德地图只是承担交通信息服务功能,要及时完成全部的信息采集和更新任务也很困难。而“进一步拓宽旅游公共服务信息采集渠道,有效整合文化和旅游、公安、交通、气象等部门的相关数据信息”更是是任重道远。

2021年,及时收集发布旅游景区实时游客量相关技术和方案相应成熟并普遍应用。

第十五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游大数据应用盯着健康码。

“进一步规范各地区旅游大数据中心建设,建立省域统一的数据标准并逐步推广至全国,实现涉旅数据整合和共享,发挥数据综合服务和应用效能。”

说起旅游大数据的应用,尤其在区域目的地的应用,腰杆子硬一点的是移动通讯大数据在监测旅游者人数以及客源地数据的应用,其他大数据应用大多处于探索、试验阶段。

而新冠疫情的出现,把人口流动监测的大数据应用快速推进,目标精准到个体,几个月内完成了旅游业几年都完成不了的目标。对于人口流动监测,疫情和旅游的数据需求是硬币两面,旅游还只是需要群体数据。

2021年,没有人断定,基于大数据应用的健康码能够实现全国各省统一标准。那么,旅游大数据的统一标准工作恐怕只是启动。

2021年,在旅游行业应用健康码大数据成果希望有所突破。

第十六件可能要发生的事,线上旅游平台且行且珍惜。

“坚持安全有序。强化底线思维,树立安全意识,依法依规加强对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的监管,筑牢互联网和旅游业融合发展的安全防线。坚持包容审慎监管,依托互联网技术全面提升旅游监管和服务水平,促进旅游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2020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国家支持平台企业创新发展、增强国际竞争力,支持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同时要依法规范发展,健全数字规则。要完善平台企业垄断认定、数据收集使用管理、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的法律规范。要加强规制,提升监管能力,坚决反对垄断和不正当竞争行为。

2020年颁布施行的《在线旅游经营服务管理暂行规定》:第十五条 在线旅游经营者不得滥用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基于旅游者消费记录、旅游偏好等设置不公平的交易条件,侵犯旅游者合法权益。

2021年,互联网旅游服务平台将迎来有史以来监管加强时期,前所未有。

2021年,互联网旅游平台在滥用大数据以及垄断方面可能撞到监管枪口上,更大的可能是引发舆论争议,而对于旅游市场恢复期的线上旅游平台来说,伤害也足够大。2021年,平台越大,责任越大,且行且珍惜。

第十七件可能要发生的事,通过技术手段遏制不合理低价游。

“鼓励各地区建设基于大数据的旅游市场经济运行监测体系,实时监测区域旅游消费趋势,建立数据导向的政策调整机制。”

关于不合理低价游最新的案例是:2020年11月,某短视频平台的网红在直播间售卖299元的“云南6天5晚双人豪华游”,产品涉嫌不合理低价游。

当这些涉嫌不合理低价游产品在抖音、今日头条、微信朋友圈、百度搜索等出现的时候,坐等游客投诉为时已晚,而省市文化旅游执法监督机构的跨区行使职责也有很大难度。

线上违规违法,应该动用信息技术手段监督执法。

2021年,基于大数据的旅游市场监测监管值得期待,这应该是具备最迫切需求的旅游大数据应用。

第十八件可能要发生的事,旅游统计数据还会有争议。

“创新旅游统计应用,提高旅游统计的时效性、科学性和精准性。”

这几年,旅游统计所遭受的“待遇”,在旅游行业中恐怕绝无仅有,隔三差五统计数据就受到质疑和拷问,尤其在黄金周以及各省年度数据公布之后。这些质疑在吸引眼球引起微信朋友圈骚动之后,不长时间就消停,下一次周而复始。而在通常情况下,相关省市文化和旅游管理机构以及中国旅游研究院往往沉默以对,仅仅是在微信公众号上再发几篇旅游统计知识普及帖子。

一方面,许多质疑者并没有深入了解国家尤其是省市级层面的统计详细操作规范和流程,甚至没有仔细看过《旅游统计调查制度》,质疑就有点盲目。没吃过猪肉,甚至也没见过猪跑,拿着羊说事总是不好。另一方面,国内旅游统计工作体系上头牵着研究机构,下头伸到各省文化和旅游管理机构,很容易跑到两股道上,各管各的事,各说各的话。

2021年,旅游统计数据尤其是旅游市场恢复数据以及受疫情影响损失数据可能依旧会受到质疑。

2021年,大数据应用是旅游统计的发展方向,更需要脚踏实地,不能急于求成和急功近利。

2021年,正好在疫情后旅游市场恢复时期,可能成为旅游统计改革最为合适的时间窗口,心理代价和内部障碍相对较小。

第十九件可能要发生的事,信息技术在旅游行业的应用重点区域可能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

“坚持技术赋能。推动5G、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虚拟现实、增强现实、区块链等信息技术革命成果应用普及,深入推进旅游领域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业态新模式,推动旅游业发展质量、效率和动力变革。”

旅游业是基于信息交互传播的产业,旅游产品的目的地消费特性,决定旅游者的旅游活动全过程依赖信息交互,尤其与是游客与目的地旅游环境之间的信息交互。

中国旅游信息化发展进程并不是严格按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层层递进的,相当多的基层旅游企业机构和产业链环节连基本信息化的过程还没有完成,线上旅游的渗透率还处于较低的水平,在这样的阶段,喊号子开展人工智能、区块链、5G等,有点好高骛远。

2021年,越接近现阶段旅游信息交互本质的技术,应该越有应用前景。2021年,信息技术在旅游业应用重在信息,重在内容,而不是技术本身。

第二十件将要发生的事,旅游职业教育专业改革升级。

“引导旅游企业、大中专院校、科研机构建立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开展科技创新支撑下的应用研发,通过举办各级各类创新创意大赛等方式,提高创新成果转化率,推广一批优秀应用案例和行业解决方案。”“推进“互联网+旅游”人才队伍建设,加快相关专业升级和数字化改造,创新培养培训模式,完善激励机制。”

“据说前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特别喜欢评论艺术,而且很喜欢对艺术家的创作进行微观指点。有部下曾经委婉的规劝其少发表点艺术领域的专业观点,以免“出丑”。赫鲁晓夫回答:“我当普通老百姓的时候,你们说我不懂艺术;我当州长的时候,你们还说我不懂艺术;我现在都当了苏联联席部长会议主席了,难道还不懂艺术吗?”——摘自网络。旅游好像没有业务“门槛”,旅游业分支业务之间也好像一马平川,更可以拿着手机在“旅游”和“互联网”之间来回溜达。围绕旅游业,赫鲁晓夫式的“明白人”也不少。
2021年,希望旅游业少一些赫鲁晓夫情结。2021年,旅游业什么最重要?是人才!“互联网+旅游”需要庞大的新的产业大军!
而国内旅游高等教育不是象牙塔,却像桃花源,很有“不知有汉,无论魏晋”的味道。

2020年,在旅游高等职业院校专业目录调整征求意见稿里,酒店管理专业调整为酒店管理与数字化运营专业,餐饮管理专业调整为餐饮智能管理专业,新加入智慧旅游技术应用专业。“互联网+旅游”扑面而来,算是敞开大门。之前,“互联网+旅游”在国内旅游职业教育中开过两扇窗户。一个是“旅游电子商务方向”,在课程设置上,要么是讲电子(技术);要么是讲电子商务(实体电商),包括仓储物流、网店维护课程;或者加一部分旅游基础课程,而开设旅游电子商务融合类以及旅游信息的课程极少,比如旅游信息传播、旅游信息编辑、旅游产品组织等等,课程总体印象就是旅游电子商务=开网店。另一个是“大数据技术与应用专业”,则是将电子技术职业教育相关专业换个牌子,基本和旅游没有关系。

2021年,旅游职业技术技能人才尤其“互联网+旅游”人才的培养应当侧重应用端和内容端,应当侧重旅游信息本身。“互联网+旅游”在职业教育的体现不是“互联网课程+旅游课程”,那是简单粗暴,直线思维。

2021年,旅游职业教育的专业、课程和培养模式改革进程会加快,旅游产业对于新职业、新技术、新人才的需求压力会加大,“互联网+旅游”推动旅游职业教育的变革。

2021年,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将联合旅游企业机构精英贤达倾力打造“互联网+旅游”时代适应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高水平专业群,为旅游业凤凰涅槃锻造产业人才!

2021年,旅游要有人才,更要有信心!2021年,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本文摘自微信公众号:

韦陀一杵

cn12301

作者:闫向军

闫向军,男,1966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大学本科学历,1989年10月参加工作。现任山东旅游职业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
曾任原山东省旅游发展委员会旅游市场开发处处长、一级调研员;山东省文化和旅游厅对外合作交流处处长(台港澳文化和旅游事务办公室主任)、一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