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三十年”的日本旅游:消费降级,何以改命

中国旅游可以摸着日本过河。

中国旅游可以摸着日本过河。

2024开年,哈尔滨旅游火爆全网,“出圈”原因也引发广泛讨论。其中有媒体调侃,哈尔滨仿佛拥有一套名为“东北币”的独立货币体系,便宜得不可思议。

这再次引发了2023年有过的争议:中国旅游繁荣的背后,是否存在消费降级?事实上,这并非简单的口水战,而是关乎很多人对市场未来的真正预期。在这个问题的洞察上,我们也有现成的参照对象:日本旅游。

作为“东亚奇迹”的领头雁,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曾经给我国改革开放提供大量借鉴;2023年以来,很多分析师也热衷于在日本消费产业的变迁中,找到中国相关赛道的潜力股。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旅游业在“失去的三十年”中经历了什么,对中国旅游也有重要启示。

事实上,一些比较清晰的信号,已经在中国旅游市场中出现了。

从“昭和男儿”到“平成废物”,日本旅游经历了什么?

上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也就是日本“平成时代”的开端,经济泡沫的崩溃使得国民经济陷入长期低迷。从1992年到2022年,这三十年间日本GDP复合增速仅为0.5%;同时,由于经济放缓、失业增加,日本居民可支配收入增速迅速下滑。

在此背景下,日本有大量的中产阶层收入滑坡,在社会结构上坠入了“M型”时代。日本厚生劳动省的一份数据显示:年收入500万日元以下的低收入家庭,从1992年的45.1%上升至2021年的55.7%;对应地,年收入500-1500万日元的中产阶层,人口占比下降了9.5个百分点。

聚焦来看,90年代后日本家庭旅游消费增长率一路下行;在支出金额方面,至今也没有重回1997年的高点。这种态势和常识相符:老百姓兜里没钱了,旅游消费支出一定是逐步降低的,不存在空中楼阁式的繁荣。

但有趣的一点在于,日本旅游消费的下滑,存在一定的“滞后期”。比如,从日本家庭旅游消费支出金额来看,1989到1999年的十年间,其数值还比较稳定,尽管这时日本经济泡沫已经破灭了。直到2000年以后,伴随酒店住宿消费的下滑,日本家庭旅游支出才开始大溃败。

似乎,日本人在经济繁荣时期养成的旅游消费,有其自身的惯性,所以在平成初年出现了一段时间的“高位横盘”——直到十年后,日本经济重回繁荣的信心彻底崩塌、“昭和男儿”逐步退化为“平成废物”的前夜,其旅游支出才开始大幅度下滑。

与此同时,日本也迎来了真正的消费降级,其标志在于百货业和GMS(大型超市)的失败:1990年之后,日本这两种瞄准“消费升级”的业态,业绩直线下降、倒闭潮接踵而至,比如大荣、长崎屋等早期扩张凶猛的GMS企业。而相对应的是,日本的百元店(Daiso,Watts, Cando,Seria)、折扣店(唐吉诃德,Direct)开启了飞速增长期。

此后,叠加人口老龄化的影响,日本旅游消费出现了两个鲜明特征:

收入水平停滞不前的年轻人,旅游频次、旅游出行半径、过夜旅行的比例都在持续收缩,逐步退出了旅游消费主力人群的位置;而65岁以上的老年人,平均消费倾向上行明显,并保持在高位运行。

银发经济在日本旅游市场上,具有更显著的效应,这与其整体消费市场的表现是一致的。

2.日本国内旅游和出境旅游逐步萎缩,入境旅游开始崛起。

受制于国民消费力的整体下行,日本国内旅游在1991年达峰,此后相关数据就开始收缩;出境游市场在1997年达峰,并呈现出更显著的长期衰退。事实上,日本出境游此前的火爆,和其经济繁荣也是息息相关的:大量手握闲钱的日本人,热衷于周游列国买买买,和他们几十年后的东亚邻居非常相似。

日本入境游则又是另一个故事了。在“观光立国”战略确立后,日本各种“整活”持续吸引国外游客,以填补其国内消费力的萎靡不振,入境游市场也迎来大爆发:2010到2015年间,日本入境旅游收入复合增速近 30%,增速居世界前列。

大环境已经清晰了,那么日本旅游业中的商家,在“失去的三十年”里经历了怎样的变化?可以给中国旅游业怎样的启示?

启示一:平价出行 大势所趋

经济泡沫破裂后,日本迅速迎来了“平价出行”时代,并体现在旅游习惯的变化中:家庭出游和个人独行占比提升,团体出游占比下滑。

这对日本旅行社行业产生了直接冲击。跟团游、商务游等高利润板块景气不再,市场规模开始萎缩、价格战愈演愈烈。

对比来看,随着中国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以及旅游消费透明度的不断提升,自由行早已取代跟团游,成为国人主流的出行方式——这与日本人当年因为消费力萎缩,不得不放弃价格高昂的跟团游,显然不是一个世代的故事。

但两国产业有一点相通:跟团游的规模已经不可能重回巅峰。旅行社也必须要面对,越来越讲究性价比的挑剔游客。

在这个过程中,日本企业HIS走上崛起之路。2000年以来,HIS凭借廉价航空、以低价位提供优质服务而崛起,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成长为日本第二、国际旅行第一的旅行社。

与HIS有相似路径的,是中国的春秋国旅。2004年,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获准建立春秋航空,定位于低成本航空的业务模式,是中国首家由旅行社创办的航司。由于票价具有竞争优势,所以春秋航空从上市以来,客座率一直领先全行业:2019年这个数字达到了90.8%,比三大航整体平均客座率高8.9个百分点。

2024年第三季度,A股七大上市航司全部实现单季盈利,这也是疫情以来的第一次。而春秋航空则摘下了“前三季度累计盈利”的第一名,实现归母净利润26.8亿元。“平价出行”,赢的就是这么朴实无华。

事实上,“平价出行”早就在日本大获全胜,但主要体现在铁路赢了民航。上世纪90年代,日本航空业放松价格管制之后,为了与铁路竞争更多的市场份额,选择了大幅压低票价——但这场竞争最终对航司的盈利能力造成沉重打击:其代表正是日本的国家骄傲“全日空”,一度因此走向了破产边缘,只能接受政府的专门处理。

2023-2024年,中国两个城市——淄博和哈尔滨的旅游爆火,与铁路出行的崛起也有密切关系。这意味着“平价出行”的征兆,也在中国旅游市场上出现了。从这个角度而言,旅游已经走下炫耀式消费的神坛,越来越具备“烟火气息”。

启示二:经济越冷 娱乐越燥

经济学里有一种“迪士尼效应”:经济越是萧条、失业人数越是上升、假期越是延迟,迪士尼的客人就越多,随之娱乐业也会越发达。这一点在日本旅游的历程中,体现的淋漓尽致。

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数据,游乐园/主题公园在旅游业中是一个异类:在经济低迷的大背景下,这个产业居然成功实现了“逆势提价”:2000年,游乐园/主题公园的用户平均消费在5000日元左右,到2017年则增长到了8000日元。不断上涨的门票价格,让日本游乐园/主题公园的市场规模一路震荡上行。

这种效应在中国也有所体现,典型案例就是上海迪士尼。从2023年6月23日起,上海迪士尼常规日门票价格从435元涨到475元;而特别高峰日的价格,从769元涨到799元——这也是自2016年上海迪士尼开园以来,门票价格第4次上调。

彼时,舆论有声音质疑迪士尼涨价并不合理,将会遭到用户的抛弃。但最终的结果如何?去年底,上海迪士尼第八大主题园区“疯狂动物城”宣布开业,期间迪士尼体验主席戴明哲称,2023全年园区接待了1300万人次的游客,创下历史新高。

这种“经济越冷、娱乐越燥”的效应,还有更多的历史案例。华创证券的研究显示,日韩经济下行期间都会产生现象级偶像,以满足大众的精神慰藉需求。

比如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日本早安少女组宣布出道。同一时期,韩国则是涌现了H.O.T和水晶男孩等韩流团体;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以东方神起、少女时代、SUPERJUNIOR为代表的诸多偶像,又开启了韩流2.0版本。

在中国旅游市场复苏的过程中,也出现了类似迹象:明星演唱会迎来井喷时刻。

截至2023年12月27日,全国演出票房(上演)115.36亿元,票房收入中91%来自音乐演出,“跟着音乐去旅行”的全新模式,带火了多个目的地的旅游经济。其中典型是TFboys在西安办了一场号称十年之约的演唱会,直接带动当地4.16亿元的旅游收入。

事实上,哈尔滨旅游的这轮爆火,也在浓郁的娱乐气氛中,逐渐发展成一场大众狂欢。从哈尔滨“花式宠游客”,一直到“全国文旅都卷疯了”,中国游客突然被捧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在一轮又一轮的网络造梗运动中,旅游本身只是作为舞台背景而存在;真正起舞的主角,是大众娱乐的狂潮。

从淄博到贵州村超村BA、到天津大爷跳水,再到如今的哈尔滨,这些突如其来火上天的城市,遵循着相同的“发迹模式”。

启示三:消费分化 火中取栗

“失去的三十年”中,日本的消费力经历了一轮泾渭分明的分化。典型代表即为住宿业。

在经济腾飞的上世纪70-80年代,日本酒店集团盛行投资造楼、大干快上,涌现出大量对应奢华享受的酒店、度假村、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但在经济泡沫破灭之后,日本酒店业现金流断裂、业绩难以持续,破产和并购案件的数量也一路上行。

整体来看,日本酒店业至今也没有恢复元气,2010年的住宿收入还比1990年下滑了45.8%,市场规模持续萎缩。日本的高尔夫球场也一蹶不振:1997年其球场收入规模为1.53万亿日元,到2004年已经下滑到不足1万亿。

尽管大盘惨淡,但日本偏高端休闲的会员制度假村,业绩保持着增长——这代表了金字塔尖的消费人群,依然有着巨大的影响力,只是他们的需求已经不再是“无脑炫富”。一个典型的案例,是90年代后,日本很多传统的旅馆、奢华的度假村、高尔夫球场,被改造成了新一代的亲子度假目的地。

其中,一家名为星野集团(Hoshino Resort)的日本企业,在这个过程中逆势成长起来。1990年初,集团第四代经营者星野佳路,接管了一家位于山梨县的濒临破产的酒店,后来将其改造为大受欢迎的“RISONARE山梨八岳”。此后,星野集团多次盘活住宿业的不良资产,逐渐成为业务覆盖全日本的酒店集团。

似乎,这正对应了中国高星酒店业目前的处境。2019年中国共有五星级酒店822家,到了2023二季度则只剩下了755家——这其中除了摘牌、降星等原因外,也有不少五星级酒店因各种原因而陷入破产、倒闭或拍卖的境地。数据显示,2023年拍卖价格在亿元以上的酒店数量,已经超过了130起。

在地产黄金时代已成往事的当下,地产升值红利、以及通过长期租约锁定物业租金的红利,都在接近消散——在此背景下,真正能通过运营产生收益的企业,其价值会愈发彰显。然而,谁会成为中国的星野集团,还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但另一个酒店好生意,则已经战局明晰。在日本经济泡沫破灭后,住宿业中还有个品类增长显著:模式精简的商务型酒店以性价比取胜,开店数量成倍增长。比如在1998-2008年间,日本酒店集团“东横INN”的客房数量,复合增速达到了16.3%。

同样,以经济型和中端连锁酒店为主体的中国酒店集团,在近几年保持逆势扩张。用2023年9月的数据对比疫情前,可以看到锦江、华住、首旅、亚朵四家酒店集团体量增长显著。其中,锦江的门店净增长名列第一,这种先发优势对第二名(华住)可能也将形成持续压力。

一代人终将老去,而总有人正年轻。谁能在这一轮周期里火中取栗,谁才会真正笑到最后。

尾声

一个必须言明的事实是,尽管我们可以从日本旅游的历程中,找到一些经济疲软时期的“碎片化启示”——但这不代表,中国经济一定会步日本的后尘。这里的关键有两点:

1.日本在二战后基本属于美国的“殖民地”,没有实际的经济决策权。比如上世纪80年代,美国可以直接对日本的半导体产业进行打压,令其在全球市场中的份额跌到了个位数——但这种情况在中国不存在。典型例子就是2023年9月,华为在被美国断供5G芯片4年后,推出了Mate 60、MateX系列全国产手机。

2.日本在“失去的三十年”开端,就已经是高收入国家,而中国现在依然是中等收入国家。2021年,中国刚实现了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中位数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为42498 元,80%的家庭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小于59005元——这意味着,很多国人还在追求物质财富的过程中,并没有马上进入精神消费的基础。

也许中产阶层要面临消费降级,但广大下沉市场人群,还有消费升级的强烈诉求。

所以,我们能从日本历史中借鉴的点,一定是片面的、带有局限性的、有明确可使用范围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我们学习邻国经验教训的首要原则。这种学习,也不应成为唱衰中国经济的理由。毕竟身为这片土地的一份子,我们的命运永远休戚与共。

希望中国旅游业,2024年越来越好。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环球旅讯”(ID:Traveldaily),作者:彭涵

Amadeus 2023年旅游趋势:随处办公和轻装旅行等趋势将在明年改变旅游行业

近日,旅行技术领导者Amadeus发布了年度趋势报告,随着旅游行业的快速发展,2023年旅游业将发生重大变化,金融科技革命和轻装旅行成为首要议题。在元宇宙中,旅行者们将更接近“先试后买”的旅行模式,同时“企业团队度假”的旅游方式可能即将到来。

此外,旅游行业的科技变革也正持续深化,我们将在接下来的一年多中见证旅行方式的变化。新的工具、解决方案和专业知识、更方便的机场转机,以及轻装旅行这些话题都在不断登上头条新闻。

随着全球旅游行业逐渐回暖,企业和个人旅行者比以往更加希望获得顺畅的旅行体验。旅游行业也在迅速进化,以满足不断变化的需求。《Amadeus 2023年旅游趋势》中列出了五大新发展趋势,将影响未来一年的行业发展。

  • 新的旅行渠道:元宇宙技术的发展让旅行者能够在到达前探索目的地,或在离开后重温美好回忆
  • 更方便的座位预订技术:生物识别技术将使旅行支付体验更加顺畅
  • 无行李旅行:酒店将为旅行者提供更多的便利设施,让他们可以更轻松地旅行
  • “漫游工作”:“随处办公”逐渐常态化,远程工作者将采用游牧般的生活方式,迁移到不同的地方工作
  • 团建式商务旅行:一种新的商务旅行类别将会出现,它专注于在办公室之外连接团队、建立关系和释放创造力

Amadeus旅行技术专家团队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确定了年度旅游趋势。他们认识到,科技是变革的主要驱动因素,Web3和生物识别技术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同样重要。从希望以更轻的生态足迹出行,到更多的人希望可以在任何地方自由的工作,这些趋势都与个人和社会问题有关。

Amadeus全球企业营销、传播和社会责任副总裁Daniel Batchelor表示:“过去,人们总是以完全物理的方式预测科技对旅行的影响,想象越来越大、越来越快的交通方式。但未来就在眼前,而且看起来很不一样。人们一方面希望减少对地球的影响,同时又把人与人之间的联系和社会放在首位。”

“技术使我们能够在这种新的现实中实现这些目标。元宇宙、生物识别技术和旅行者对旅游业的期望正合力迅速改变这一格局。对于这个行业来说,这是一个令人无比兴奋的时刻。”

这是旅行,但已不是我们熟知的样子

在未来的几年里,元宇宙将把旅行者的参与度提升到新的水平。旅行者将能够在网络世界中享受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如虚拟音乐会和展览。这项技术还对旅行前的准备有很大的帮助,提供了“先试后买”的机会,提升了旅行期望。作为一种尝试高价项目的方式,如乘坐豪华邮轮度假等,元宇宙将会变得越来越受欢迎。 

华特迪士尼公司(Walt Disney Co.)计划建立一个包含平行3D虚拟世界体验的真实世界的主题公园游乐设施,而首尔则计划在2023年前推出一个名为“元宇宙首尔”的平台。与此同时,卡塔尔航空公司(Qatar Airways)最近宣布推出Qverse平台,配备超人类客舱机组人员,为哈马德国际机场的旅游、导航和值机提供身临其境的体验。

更便利顺畅的支付体验

生物识别支付——如ApplePay和GooglePay这样的支付方式——现在已成为零售和旅行支付的主流。但在未来几年,旅行可能会将生物识别支付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机场已经使用生物识别技术来识别旅行证件,下一步应该是利用这种身份识别技术来检查旅行者在旅行中的任何付款项目。

不用再在手提包里找钱包就能升级到商务舱。如旅行者在办理登机手续、行李托运和登机手续时使用生物识别技术,可以更快速支付他们在旅行中可能支付的费用,提供更流畅的支付体验,比如添加机上餐点。机场和旅行运营商将为在旅程的各个阶段使用生物识别技术的乘客提供完全无接触和便捷的支付体验。

从支付火车票、升级座位、订飞机餐到酒店延迟退房,在生物识别技术的帮助下,世界各地的旅行者将能够使用更方便、更安全的生物识别支付解决方案来完成这些操作。

旅游零售商Hudson已经开始了小规模的试验。他们在纳什维尔国际机场(Nashville International Airport)的商店使用了Amazon One生物识别支付解决技术,顾客仅仅通过从店里“走出去”,就能用手掌完成支付。

使轻装旅行升级到下一个阶段

顾客愈发关注到他们为碳足迹和托运行李付出的成本,并开始在旅行中减少行李量。多辆手推车装载的名牌行李不再是身份的象征——恰恰相反,这些都成了累赘。

酒店和度假村提供的大件物品租赁服务在增加,如提供运动器材和运动服的租赁。提供大件物品租赁服务的酒店也在寻求从本地的超级供应商那里购买服务以吸引游客。除此之外,旅行者希望能够在当地购买必需品,在过程中和社区互动,为其提供支持,让他们的旅行更有意义。

希尔顿(Hilton)等全球品牌正在提供运动装备和设备,帮助旅行者迈向“无行李箱入住”。我们预计这一趋势会继续增长和发展。

在任何地方工作

远程工作者将适应越来越游牧化的生活方式,在不同的地点间迁移。由于“随处办公”的广泛化和正式化,员工在家中的时间也将减少。

员工们会选择在国内与朋友和家人呆在一起,或者在国外工作一个月。从政府的角度来看,我们将看到通过签证计划和激励措施鼓励数字游牧方式工作的国家数量继续上升。

包括格鲁吉亚、克罗地亚、冰岛和德国在内的国家已经制定了吸引以数字游牧方式工作的员工的官方计划。Nomadlist就是这样一个全球化的社区平台,它将居住和旅行在世界各地的远程工作者联系起来,帮助他们找到价格更适宜的工作地点。该平台将曼谷和里斯本列入前五大数字工作城市中。2022年9月,Amadeus上从悉尼到曼谷的搜索量显著上涨,与2019年相比增加了165%。同月,从圣保罗到里斯本的航班搜索量也增加了74%。

团建式的商务休闲模式

商务旅行已变得有所不同。在过去几年中,许多公司采用了“随处办公”的工作方式,这对团队凝聚力和团队协作带来了挑战。因此,我们发现将团队聚在一起,加强彼此关系的“内部旅行”计划出现了小幅增长。

美国运通全球商务旅行甚至发表了一篇题为《为什么商务旅行是新公司文化的中心》的论文。如今员工体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作为激励团队、提高员工满意度、增强公司忠诚度和释放创造力的好方法,团队旅行计划将成倍增加。

(环球旅讯)https://www.traveldaily.cn/article/1688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