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浸式业态成文旅新赛道?

2019年,一部叫《长安十二时辰》网剧火了。三年后,2022年4月30日的西安,“长安十二时辰”主题街区正式对外开放,项目在2.4万平方米的空间内注入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IP与唐文化内容。与其他主题街区不同,“长安十二时辰”街区强调市井生活,呈现的是一个有温度、有烟火气,真正能够和人可触摸、可互动、有亲近感的形态。作为全国首个沉浸式唐风市井文化体验街区,游客不仅可以沉浸其中,感受唐朝里坊的歌舞升平、热闹繁华,更可以深入探寻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内的种种线索,与剧中人物深度互动。用该项目负责人、西安唐时良辰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陈凤龙的话来说,“这是一次沉浸提升和消费升级的行动,是一次典型的关于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商业相结合的破题。”

陈凤龙介绍说,在这个主题街区,可以看到在上元安康踏歌台上,杨贵妃携侍女展现的1300年前的霓裳雨衣舞;在亭子和垂柳的酒寺门前,可以做一次独属于中国离别诗意化表达的折柳送别。此外,全天还有五十多场各种不同类型的演艺,也许能碰到剧中的人物。同时,街区有上万件量身定制的道具,将真实的质感呈现在游客触摸和眼睛所看之处。街区内还有150余种在陕西和全国精选的特色优质的小吃和美食。最值得一提的是,同时有200个玩家在线,将整个项目24000平米作为游戏场所进行全倾演绎,游客随时可以选择不同的人物命运进行角色体验。“从进入‘长安十二时辰’的那一刻起,您将由一个旁观者变为深度体验的参与者,身临其境地‘做一回唐潮人’。”

2022年12月,在文化和旅游部公示的三个2022年度文化和旅游最佳创新成果里,“长安十二时辰”唐文化全景展示创新实践位列其中。“长安十二时辰使沉浸业态在中国传统文化表达上有了一个新的起点,这也是第一步成功的探索。未来一定还是以内容为王,在唐街的打造上,包括与各时尚国潮等知名品牌进行联名活动,在中国传统文化的表达深度沉浸体验上,能够为代表未来消费主体的年轻人们提供最有活跃度的、最能够体现出他们内心需求的好产品。”陈凤龙说。

01

用数字语言唤醒中国文化记忆

2022年春天,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开幕式惊艳了世界,无论是倒计时立春环节“数字科技分形美学”,还是壮阔的“黄河之水天上来”,亦或是晶莹剔透的“冰雪五环”,这些都让我们体验到了中国美学与科技艺术的碰撞,是一场用科技艺术打造的国家文化盛典。“作为一个全场景内容矩阵的团队,我们是将跨媒体综合艺术作为我们的核心表达。在开幕式全程的所有环节中,我们用了当下最前沿和顶尖的裸眼3D技术,实现了在核心观看位置的沉浸式体验。”幕后团队北京黑弓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品牌总监江珊说。

2020年,一个没有一件文物实物的“互联网+中华文明”数字体验展在首都博物馆举行,展览通过整合技术和文博资源,将九大博物馆近上百件的文物通过数字化进行了文物的时空漫游,形成了一个没有一件文物的数字体验场域,这在文博界属于首次。该展览的数字媒体创意方就是黑弓公司,“其实在文物漫游的主题下,暗示了一个非线性的观览方式,它是一个完全不同于传统文物展陈的数字化展览,把文物从学术研究的领域带到了数字体验领域,给大家提供了认识文物与历史的崭新场域。在文物数字体验之外,我们还呈现了许多当代青年文化的创意成果,表达了当代青年对中华文明的思考与理解。”江珊说。

2022年,在洛阳一场大型沉浸式光影史诗《洛神赋》吸引了游客的目光,以洛阳的历史文化为蓝本,运用AR/VR等多种技术,构建了洛阳首个大型沉浸式场域空间。“在这个场领域当中,观众不仅可以多视角、多维度观看尘封已久的洛阳故事,更可以参与其中,成为洛阳5000年历史的见证者,一步一景进入不同时空,借此踏上一场心灵共鸣的千年美学之旅。”江珊说。“我们希望用数字转移的方式为大众打造文化体验,用数字语言唤醒中国文化记忆。”

“沉浸式业态通过打造多样化的文旅产品,帮助城市传播特有的历史文化,甚至能够带动城市、老城区或历史文化街区的经济复苏,提振消费的活力。”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卜希霆说。

02

沉浸化正在成为文旅行业的标配

2022年4月25日,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释放消费潜力促进消费持续恢复的意见》中提出,要加强商业、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交通等消费跨界融合,积极拓展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的消费新场景。2020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发展沉浸式业态”。由上海幻境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发布的《2021中国沉浸产业发展白皮书》数据显示,2020年中国沉浸式产业总产值已达到60.5亿元。

政府主动拥抱,企业纷纷入局,资本大量聚集,使沉浸产业赋能跨界融合成为了大势所趋,而文旅行业正是其最佳落脚地。

恒信东方文化股份有限公司数字创意文旅事业部总经理周红星认为,沉浸化是目前文旅行业的标配,可以使沉浸式体验逐步从视觉沉浸更深度地进入到情绪沉浸、精神沉浸,甚至是灵魂沉浸。另外,C端市场的社交需求,也将通过元宇宙技术得到更好满足。“受疫情影响,Z时代的社交也逐步呈现出更强烈的互联网化特征。C端个体之间的社交、C端与B端的社交、C端与场物之间的反射角,已经成为文旅行业的细分市场,产品再造的重要着力点。”

在周红星看来,在产品方面,AR/VR/XR/AR和可穿戴设备、裸眼3D技术等可以在文旅产业中得到充分应用,景区游览、演出、餐秀、住宿购物、展览、文博等,包括剧游、密室逃脱、剧本杀等一些新娱乐都可以在主场景中应用,极大地升级了传统文旅产品体验内容和体验载体。在项目策划和营销方面,这也将鼓励文旅企业进一步连接物理世界与虚拟世界,建立新的盈利模式。

卜希霆认为,沉浸式业态从横向上来看,是文旅、教育、商业娱乐等多业态门类交叉融合的城市新业态、新模式。从纵向上来看,又是传统文旅演艺产业与新兴文化创意产业交融的新生态、新经济。“当然,无论是技术决定论,亦或是多元交叉论,沉浸式业态与沉浸式更新的融合方式,仍然要以实体空间为载体,以公共文化场景为维托,才能真的实现双向奔赴,相互赋能、相辅相成。”

得青年者得天下,文旅产业必须进一步年轻化,以适应新时代的消费群体日益旺盛的多元文化需求。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在《未来的冲击》一书中这样写道:“未来经济将是一种体验经济,未来的生产者将是制造体验的人,体验制造商将成为经济的基本支柱之一。”满足身体和精神的六感体验,一直是文旅产业的极致追求,而沉浸业态无延迟的交互,可以使其投资者、创作者、运营者、消费者全程参与其中,共同创造新的消费模式。文旅行业正在呈现出数字化、沉浸式、强社交、定制化的特点,我们期待更多用心制作的好场景、好内容。

析文旅产品与服务的未来趋势

  无论是“就地过年”的政策鼓励,还是各省区市陆续发布的“十四五”规划,都展现出了文旅发展理念的创新和文化旅游产业业态的推陈出新。文旅产业体现出来的新趋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观察和感知到。

    趋势一:“云游”出圈

    基于5G、移动网络和AI人工智能等新科技,“云游”已成为文旅产业业态中愈演愈烈的新趋势,其中,“云游敦煌”的表现尤为出色。

    “云游敦煌”微信小程序自2020年2月上线即广受关注,上线一年来,浏览量突破3500万。2021年2月4日,腾讯联合敦煌研究院在“云游敦煌”的基础上又推出“点亮莫高窟”功能,利用移动数字技术,首次线上重现千年前莫高窟的点灯夜景,在网络空间复原了莫高窟燃灯民俗,打造莫高窟“一川星悬”的盛大场面。  

    作为一种旅游新业态和传统文化展示传承的新风尚,“云游”屡屡出圈,对新冠肺炎疫情下文旅产业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突出。“云游”打破了时空间隔,实现了随时游览、在线看景的便捷化,增强了线上景区与游客、游客与游客之间的跨时空互动社交,建构了一个可望、可及、可游、可对话交流的云上文旅空间。

    早在中国南朝时期,画家宗炳就曾提出“卧游”(“澄怀观道,卧以游之”)思想。北宋著名画家郭熙进而提出,面对山水画可以“不下堂筵,坐穷泉壑”,无须亲临便能充分领略自然山水的美。

    借助数字化技术实现的“云游”,“云”上展示、移“指”换景、视觉感知、心神领悟、互动参与,为众多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自然景区提供了一个别样的发展思路和借鉴路径,诸如云冈石窟的“可移动石窟”、数字故宫的“新基建”、布达拉宫的高精度数字化测绘等,都预示着一个“云上文旅”时代的到来。

    趋势二:“直播”带游

    “直播”这种传播方式,已由资讯传播进而娱乐化,再而商业化,其势力范围愈来愈广,由“带货”扩展到“带游”,影响力也随之愈来愈大。

    2020年4月5日、6日,2天3场,3条游览路线,故宫博物院联合“人民文娱”举办了直播。牛年初一,在“就地过年”政策的号召下,为满足广大观众节日期间的精神文化需求,故宫举办开年直播“贺岁的故宫·冬日的祥和”,带领观众欣赏辞旧迎新、宏雅祥和的紫禁城,探访宁寿宫,分享这一区域的建筑特色和文化内涵。据“故宫宣教”不完全统计,该直播在48家网络平台实时播出,总播放量2300余万次。大年初一的故宫,线下观众在现场跟随主播一路参观、友好互动,网络客户端的线上观众频频点赞,互送祝福,线上线下,其乐融融。

    对于文旅产业,“直播”不仅仅是一种传播方式的引入,更是一种产品服务的数字化创新,线下场景到线上场景的转换,有限服务到无限服务的质变,其影响力自然不可同日而语。

    虽然从某种意义上来讲,“直播”带游也是一种“云游”,但不同的是,“直播”更体现了人的主体参与性,“主播”作为直播主体,与观众主体间的亲和互动产生主体间的张力,影响着观众对景观的接受和感悟,这也是为什么直播带货屡屡创下纪录的原因。

    趋势三:虚实融合

    5G、云、AI技术与文旅产业的深度融合,可实现更低时延和更高速率,能够体验到更加清晰逼真的数字内容呈现和更加生动有趣的实时交互,打造虚实融合的“数字新世界”。

    据“华为中国政企业务”介绍,“北京坊”与华为从实际场景业务需求出发,共建5G智慧商业街区,利用华为河图技术+5G,通过华为AR地图应用,为消费者开启了与物理世界无缝融合、不断演化的数字新世界。

    “北京坊”是一个将文化、艺术、设计、生活方式、中国元素等相融合的体验型开放街区。“华为河图技术+5G”与“北京坊”的相遇,“科技+”“商业+”文化领域的充分融合,通过一系列创新,提升了“北京坊”所倡导的“中国式新生活体验”。“北京坊”河图世界打造了全球商用上线室内室外融合定位与3D实景步行导航这一创新功能,全面刷新了信息获取的方式,带来了丰富多彩的新消费体验。

    “数字新世界”的营造,不仅仅只有“北京坊”与华为,艺术家也自觉参与其中。

    例如,艺术家高孝午的2020《共境》雕塑作品全新系列发布会在北京司马台长城举行,这是一次通过AR技术实践的新作全球云首发和传播。参会人员集体登上长城,每个人都可以通过手机操作,随时随地将艺术家新作在手机屏幕上显现,可以任意角度、大小来呈现,还可以动态变化。

    高孝午从该系列10余件作品中选择了3件:龟、鹤、鸽子,打破既往雕塑艺术作品有限复制规则,以增强现实(AR)技术数字化无限复制传播的方式邀约全球同时无界体验和传播,阐释和传递“自然”“共生”“和平”“共境”等理念和愿景。

    本次《共境》雕塑作品的呈现,由公共场景转向虚拟空间,由单件独立作品转向数字化无限复制传播,改变了传统艺术作品与公众间的观看、传播、互动的方式,也是艺术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创新融合,艺术家与公众、虚拟雕塑作品与长城实体共同建构了一个全新的“数字新世界”。

    虚实融合的“数字新世界”,将为文化旅游产业带来新场景、新体验、新传播和新营销,使既有的丰富多彩的现实世界更加绚丽夺目。

    趋势四:创新场景

    文旅产业场景也不可能永远是传统熟悉的几大样,即使是传统历史文化景区,也要跟上数字时代的潮流,实现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挖掘、重塑城市乡村的新文脉,注重营造文化个性鲜明、旅游体验独特的新场景,创新文旅产业的新业态、新服务和新模式。

    在1月26日召开的NEW IN CITY 2021成都新经济共享大会上,成都向全球发布了首批1000余个城市场景清单。未来成都每月将持续发布100个新场景,每年共对外输送1000多个新场景。  

    相关政策措施提出,推进八类消费新场景建设,包括地标商圈潮购场景、特色街区雅集场景、熊猫野趣度假场景、公园生态游憩场景、体育健康脉动场景、文艺风尚品鉴场景、社区邻里生活场景、未来时光沉浸场景。各区(市)县至少实现“一场景一示范”。到2022年底,呈现50个以上蜀都味、国际范的消费新场景。

    新芝加哥学派创立的“场景理论”认为,舒适物设施、活动和人群的组合,构成一地的场景,也就是一个地方(社区)的整体文化风格或美学特征。

    新场景建设,诸如成都上述的种种场景,关联着新技术应用消费、新物种延展消费、新品类消费、新个体消费等,在线、智能、交互、情感、内容、跨界、价值、新奇、社群、理念等关键词,呈现出这些新消费的内涵特质和表达方式。

    可以这样说,没有新场景,就没有城市和乡村的未来。

    作者:文孟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