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旅游景区VR数字体验提升路径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加快推进旅游等现代服务业的数字化发展进程;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发展红色旅游和乡村旅游。现有的红色旅游产品多以静态展示和单向解说为主,游客与产品间缺乏有效互动,主体参与感不强,产品体验度不深。运用VR(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推动红色旅游产品创新,增加高质量红色旅游产品的供给。

    VR技术是基于计算机核心技术及必要传感设备,在视、听、触感等方面模拟生成近似真实环境的数字化技术手段。在虚拟环境下,用户能通过专门设备获得拟真感官体验,与虚拟对象进行实时交互,产生临场感和构想体验。笔者在此就红色旅游景区如何运用VR技术提升游客体验提出建议。

    一是预期体验阶段,用VR技术建构红色旅游景区感知意象。从空间位置来看,预期体验阶段发生在旅游世界外部,即旅游者到达目的地开展具体游览活动前。在该阶段针对市场目标群体建构景区良好的感知意象,对增强景区吸引力、促进景区推介宣传尤为重要。依托景区官网、自媒体等载体,运用VR、云技术等打造景区数字化名片,开发景区线上VR云漫游通道,传输景区景点实景和数字虚拟场景内容,游客便可以通过网络端口对景区内容进行远程浏览,增进对红色景区的形象感知。在游客远程浏览过程中,可加入多感官、多形式的VR交互体验项目,如“云游红区”“趣味答题”等,以此来增强游客的红色文化体验,激发其游览兴趣。

    二是在场体验阶段,将VR技术应用于景区各类在场体验项目中。可打造配套完善、品类丰富、体验性强、交互性好、临场感强的高品质在场体验系列产品。

    游客中心VR导览体验性产品,即游客在游览前,可以借助景区VR自主体验导览终端进行各景点预体验。基于5G技术,景区能实时拍摄传输景区的景观和人流情况,再通过VR图像和几何建模技术,让用户看到景区的实时三维动态拟真景象。通过背景解说、相关介绍、路径漫游等,便可使游客快捷沉浸式地了解景区环境,便于游客了解将要游览的内容、线路、人流量等信息,既为游客游览决策提供便利条件,也能激发游客一探究竟的兴趣,进一步增强游客对景区的体验感和满意度。

    展示馆VR展演体验性产品,主要包括VR数字影音视听作品、VR虚拟实景半交互漫游等,这类产品主要是与游客产生视觉、听觉上的交互,更加注重视听冲击、内容设计。利用动态环境建模、实时三维图形生成技术制作优良的虚拟实景,并结合影视制作特性,可以创造电影的“奇观”现象。以尊重历史为前提,对红色故事进行艺术化处理,使游客融入情景中,产生意识上的沉浸感,创造出一种独特体验。

    体验馆VR实境交互体验性产品,主要包括VR革命战斗场景游戏体验、VR军事项目体验等。利用几何外形构建技术和VR体感交互技术,通过虚拟现实多通道交互方式,游客可以突破传统人机交互的限制,自由无碍地参与到游戏体验中,在拟真环境进行实时互动,如南昌八一起义纪念馆推出的还原南昌起义战斗场景的VR互动体验项目。VR军事体验项目将VR技术应用到军事训练、军事设备体验中,凭借专门的模拟体验设备,如飞行舱、潜水舱等,结合VR呈现技术,能使游客“身临其境”。这类产品突破了时空和人体自身条件的限制,让游客穿越时空、亲临“战场”,既能保证游客人身安全,又能最大化地激发临场感。

    三是追忆体验阶段,用VR技术打造特殊的旅游纪念品。追忆体验阶段是旅游者行程结束后的体验回味阶段,也是“建构其他潜在旅游者的预期体验”的过程。利用VR技术将游客的VR旅游体验经历进行复刻和重塑,并将之保存为电子纪念品留给游客,既能够给游客带来重温旅游经历的可能性,又能为游客打造一份独特的定制化的礼物,具有纪念意义。此外,还可以推出红色旅游景区革命历史文化珍藏集(VR版)、红色文化VR影视作品集、VR革命战斗场景游戏用户体验版等系列VR文创产品,丰富红色旅游文化创意产品体系,强化红色文化品牌建设,进一步延展、深化游客的旅游体验,激发其重游、推荐的意愿。

    (作者单位:湖南师范大学旅游学院)

重磅!2021文旅十大“重要”研判

研判一、

文旅经济砥砺前行

恢复比快进重要

2021年国际形势仍旧无常,出境游受阻、入境游搁浅、疫情防控常态化也将持续,文旅发展不确定性依旧,坚持预约制、必备防控措施、安全文明出游等防控要求,充足现金与减少负债、拒绝冒进与持续恢复仍是2021年关键词。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之下,优势文旅赛道依然在,国内旅游市场仍是星辰大海,镣铐之下,文旅经济仍可长歌踏雪。

“一业兴、百业旺”,文旅业作为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幸福产业,将成扩内需促消费主力军。

跨过疫情高压线后,能存活下来的企业已是存量过冬之态,大伤之后加快回血是关键。

研判二、

文旅高质量发展加速

留量比流量重要

文旅高质量发展蹄疾步稳、风帆正扬,变“线上的流量”为“线下的留量”,实现从“走马观花” 到“下马赏花”,再到“养马种花”的转变。

中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文旅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为文旅发展拓展了空间,也对高质量发展提出新要求。

“水木浮梁”光影秀

研判三、

供需两端相互促进

双侧比单侧重要

供给侧改革和需求侧管理“齐头并进”,推进全域旅游大众旅游发展,实现文旅业供需两端双赢。

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下,中央提出“形成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更高水平动态平衡”的新目标、新要求。

以大众旅游带动全域旅游,以全域旅游更好地支撑大众旅游,保障旅游业快速、可持续、健康发展。

让城市人口有更多休闲时间,让农民有更多闲钱用于旅游,大众旅游可创造国内文旅的星辰大海。

研判四、

文旅融合纵深发展

内容比形式重要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文旅融合将进入纵深发展阶段,只有用先进文化浇注旅游文明,用先进文化引领人文活动,使先进文化成为旅游之魂,坚持内容为王,避免出现形式过重、内涵不足、审美不够、品牌不显等问题,才能实现文旅真融合、深融合。

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关系到能否建设一个文明的中国,关系到我国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关系到加快构建以大循环为主体,国际国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文旅融合不是文化和旅游的简单的“物理合并”,而是 “化学反应”,要把握好两个字,处理好一个关系。

研判五、

城景乡三足鼎立

风情比风景重要

乡村旅游回归,城市旅游勃兴,景区旅游稳步发展,旅游从看风景识风趣,向懂风情转变。

城景乡三足鼎立,乡村旅游回归乡愁,自然与本土文化结合;城市旅游更富内涵,将成为旅游发展新高地;景区旅游稳步发展,仍需主动突破创新。

旅游从以观光游为主导“看风景” 1.0的时代,走向以休闲游为主导“识风趣”的2.0时代,到以深度游复合游为主导“懂风情”的3.0 阶段。

研判六、

红色旅游燃动中国

精神比物质重要

适逢建党百年,红色旅游将势如破竹,红色精神越来越“红“。红色精神的“沉浸式体验”比文物史料的“物质观光”更重要。

红色旅游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验旅游,将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使红色旅游成为新时尚。

红色精神逐渐融入红色旅游产品,通过融合化、创新化、特色化发展之路 ,从“单向输出”向“寓教于游”转变,使游客从 “旁观者”转变为“参与者”。

研判七、

数智文旅蔚然成风

心动比行动重要

数智化早已成文旅业集体自觉,但如何真正打动游客的心,不仅仅是 “走动式”的观光,打造出让游客心动的好内容显得更为重要。

让沉浸体验更有文化感,让智慧服务更有关怀感,让文旅科技更有未来感,谁会抓住机会,谁就能顺势崛起。

科技发展速度一日千里,以优化文旅体验为初心的应用进化才是王道。

研判八、

新物种新业态爆发

大众比小众重要

泛文旅产品热潮一浪更比一浪高,“后浪”加速入场,踩准时代节拍才能赢得未来。大众旅游时代已经到来,大众比小众更重要,要抓住年轻一代市场主流消费群体的诉求,做大众化的文旅产品。

2.56亿Z世代正成为新一代消费担当,他们更需要盲盒类惊喜、高颜值网红、社群化IP和精致穷体验。

小而美文旅产品仍然火爆,泛文旅产品层出不穷,“+文旅”跨界消费场景叠加成主流。

研判九、

机制创新进入深水期

改革比沿袭重要

机制创新一直是持续的话题,新时期需要加强改革的力度,改革比沿袭更为重要,以文化和旅游治理能力现代化为改革方向,催生破冰解题的全新动能。

党的十九大之后,一个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的发展局面已经呈现。只有主动作为的改革创新,才能在时代大潮中乘风破浪。文旅行业将面临新一轮洗牌,被摘牌的、被破产清算的,不能跟上变化,就只能在变化中掉队。

研判十、

文旅投资更趋理性

运营比建设重要

文旅行业传统人挤人的红利时代已经结束,先想好再动手、大运营思维前置成为文旅投资先决条件,运营比建设更为重要,文旅造个壳远远不够,得下苦功夫、细功夫、慢功夫!

“房住不炒”,文旅投资真枪实干成为唯一出路,招商运营营销前置,疏通文旅项目造血功能。

运营赋能,传统资源也能衍生出新机;增量投资,头部企业和风口赛道成为首选。

///

课题组成员名单

课题组组长:刘锋

专家顾问:文立玲、王玉海、杜学、陈元夫、殷嵘

副组长:王铭慧、姚久兰

课题组成员:成天婵、章旦岳、莫斐、刘超、文纹

特别感谢:李晓东、吴晖、申杰玲、胡晓苒、刘佳、李家杰、杨增民、钱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