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google-analytics-for-wordpress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user/ht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当“尔滨”回归哈尔滨,这里还有什么? | AR文旅元宇宙|AR+文旅|文旅消费新场景|Online

当“尔滨”回归哈尔滨,这里还有什么?

文|钟艺璇

编辑|乔芊

现在,一个最主流、熟悉且广为流传的叙事是,哈尔滨变了。

首先是名字。“尔滨”,去了“哈”,有人说是弟兄友恭的情感,体现的是东道主的从容、亲切。高端一点,可以用法语发音来解释,类似老北京人说话吞字,“哈”字不发音。

其次是人。假如迎头相遇,一个哈尔滨人,怎么判断对面的路人来自南方?

用当地人的话说,两眼足够了。一看颜色,穿粉色、白色、蓝色这些浅色羽绒服,不用说,九成是南方游客。西伯利亚的北风一吹就是小半年,冬季寒冷又漫长,真正的哈尔滨人羽绒服常穿深色,原因就一个,耐脏。

第二步,抬头看帽子。个头越大,料子越新,毛绒感越重,要是再加上一些不太日常的狗头猫耳,符合新手村装备,南方人身份确认无疑。

很快,变化随着南方人的轨迹,流动到哈尔滨的每一个地方。洗浴中心爆满了,网上有传言,沈阳千名“搓澡大姨”连夜支援哈尔滨,洗浴老板听后急忙公开澄清,“哈尔滨搓澡目前人手充足”——但烦恼还是有的,因为生意太好,24小时接待人流上千,搓完澡,师傅累得在凳子上睡了一宿。

另一个传言,是关于“春饼大爷”的牙。大爷今年74,在哈尔滨开了30多年的春饼小吃,当地人评价,菜好吃,就是人脾气差了点,不爱笑。馆子火了以后,大爷终于解释,自己不是生性不会笑,是没有牙,不能笑。

当地文旅局听说后,当天就把大爷的牙给镶上了。

就像每一个文旅城市成为网红之后,哈尔滨哪哪都是生意。12月18日,冰雪大世界开园不到3小时,预约人数就超过了4万人。中央大街马迭尔西餐酒屋的工作人员曾说,马迭尔冰棍每天的销量,取决于售货员取冰棍的手速,以及客人付钱的网速。餐饮职业经理人薛成华告诉36氪,自己所在的一家哈埠菜餐厅,从11月28日开业那天起,一个多月的时间,接待了将近万人,是以往客流量的2-3倍。“生意最好的一天,每桌的翻台超过10次,接近餐饮极限。”他说。

薛成华的餐厅同样开在中央大街,哈尔滨最热闹的景区之一,这段时间,因为人多,附近的变化速度快得让他咂舌——在早市出了十三年摊儿的烤肠摊主,不再见人“老妹”“老弟”,改口叫起了“公主”和“王子”。索菲亚教堂前出现了大批拿着权杖的叶卡捷琳娜大帝,本地人看了都说头回见。光着肩膀的冰雪公主艾莎,在零下二十度的天气里冻得直哆嗦。劳斯莱斯和宾利停在中央大街,免费接送南方游客,薛成华一次凑了个热闹,对方告诉他,“本地人?不载,本地人抗冻。”

回溯起一切变化的开始,11月4日,哈尔滨下了2023年第一场大雪,整座城市陷入极致的冷与白。雪季意味着旺季,薛成华说,当第一片雪花落下,所有哈尔滨商家就知道,一年的生意终于要来了。

现在,哈尔滨火了,还出人意料的火。但一个问题是,当春天来临,大雪化去,松花江再次流动,“尔滨”终归有一天要回归哈尔滨。到了那一天,这里还有什么?

从去年开始,以淄博为代表的小城游、冷门游开始走红,旅游城市的潜力开始被关注。一位酒旅行业人士告诉36氪,哈尔滨的走红虽然有流量推动,但意外的成分更大。“这么多年,临近春节,爆红的旅游景点早就有了规律,一般都是三亚、西双版纳、丽江,甚至包括广东,却从来没有东北。谁都没有想到东北今年会这么热,这个绝对预估不到。”他说。

哈尔滨过去的身份有很多,如果说今天的金融新贵是上海,哈尔滨就是老钱典范。一些例子是,彼时中国发往欧美的电报必须途径哈尔滨,中央大街是全国第一条商业步行街,这里曾经有34家外资银行,咖啡豆的香气早早就弥漫在道里区的大街上。它的交通甚至都保持了早年的格局,沿着松花江和铁路,像一个巨大的蛛网,城市没有东西南北,只有左右之分。

当“尔滨”回归哈尔滨,这里还有什么?

圣·索菲亚大教堂 (钟艺璇摄)

随着产业衰落和人口迁移,长期一段时间内,关于哈尔滨的论调,是失落、空心与迷茫。2012年至2022年,黑龙江GDP年均复合增速1.5%,低于全国同期的8.8%。2022年黑龙江人均GDP4.73万元,位居31省市倒数第二位。

作为地图上最东北的一角,品牌对哈尔滨的叙事也从来都晚于其他城市。原因很简单,在哈尔滨,商场卖得最多的是羊绒大衣和锅包肉,城区的外卖过了10点就不再配送,像很多老城那样,老旧的旅行社还孤零零地开在酒店旁。那天,在白雪之中,上海游客彭冬冬还在城郊看见了一座完达山的工厂,当地最红的酸奶,不是任何网红品牌,而是1958年的完达山。

如果说衰老是东北城市逃不去的命题,对彭冬冬来说,哈尔滨却是一个能给她惊喜的地方。她去过许多城市,有一瞬间,彭冬冬觉得哈尔滨像极了北欧——同样的长夜,湿冷,和因为低气压永远散不开的水汽。

以及,一些小小音符的流动。1月的某一天,她在哈尔滨大街上,看到了鲍德温钢琴的门店,她很吃惊,Baldwi鲍德温,美国豪华钢琴制造商,不同于日本钢琴品牌卡瓦伊和雅马哈,鲍德温因为缺少中国市场宣传,只在部分一线城市能被看见。“说明哈尔滨的文化精神,某种程度上先行于很多城市。”彭冬冬告诉36氪。

只是彭冬冬并不知道,上个世纪,中国历史上第一场交响音乐会,柴可夫斯基的《1812序曲》就在哈尔滨奏响。哈尔滨也是中国音乐之都,俄式手风琴拉长又并拢,《莫斯科郊外的晚上》随时飘荡在中央大街上空。

音乐也是城市温柔的低吟。松花江旁的音乐长廊,大雪人足足18米高,它将陪伴哈尔滨一整个冬季。有天,薛成华看到,它的鼻子沾了灰尘,像一道浅浅的胡须。清理工高高悬在它的耳朵旁,拿着小小的铲子,像一把剃须刀,如同一场小人国冒险。

待在哈尔滨的最后一天,彭冬冬无意进了一家独立咖啡店,巴洛克式的装修和墙上的俄罗斯手绘,都让她觉得新鲜。她从上海来,那里有全国最浓郁和靠前的咖啡文化,但精致、小资以及过于成熟的腔调反而让咖啡店失去了一些真实感。

最重要的是,在虎林园,彭冬冬见到了硕大的东北金渐层——东北虎。很幸运,那天对方很温柔,没有想象中的张牙舞爪。“你一定还想不到,哈尔滨还有2只狮虎兽,全世界只有10只。”她说。

当“尔滨”回归哈尔滨,这里还有什么?

东北虎(彭冬冬摄)

那一瞬间,她觉得,和其他城市不同,不止于中央大街和冰雪大世界,哈尔滨的故事或许还会延续很久。

大雪还在下,到了1月下旬,哈尔滨已经在储存下一年的冰块,为来年冰雪大世界开园做准备。就像《冰雪奇缘》里,小小的克里斯和他的驯鹿,跟随着采冰工人一起学习采冰技艺,冰块在雪地上滑动,再由卡车运输,运到更远的地方去。

本文由「钟艺璇」原创出品

本文系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19 1 月, 2024 3:40 上午
下一篇 30 1 月, 2024 2:38 上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