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文旅体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转自:贵州日报

农文旅体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从建设宜居宜业美丽乡村到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不仅是工作重心和任务的转变,更是中国乡村建设理念与思想的重大转变。黔东南州有关部门和凯里市立足自身工作职责和乡村振兴实际,联合贵州云村乡学院在凯里市老鸦苗寨等村寨开展了农文旅体融合赋能乡村振兴的“368实践”。

“3”个系统性机制为乡村振兴构筑基础。建立乡村治理与运营相结合的机制。建立“村党组织(村委)+新型运营主体+村集体经济+农户”的利益联结,形成村党组织主抓乡村治理,新型运营主体专业化运营,村集体组织做乡村建设项目,农户做农家事的分工协作机制,实现村民和村集体利益最大化。推动乡村保护和利用相统一的机制。通过盘活乡村闲置资源,实施以百姓庭院为主的乡宿、乡厨、乡田、乡学、乡事经济建设,把村田院落、乡风民俗、乡土文化、生产生活变成消费产品,打造深入百姓庭院的文化旅居体验模式,实现村民增收,激发村民村落保护的自发性。统筹原乡人、新乡人和归乡人共富乡村的机制。积极吸引城市居民和文旅经营主体、乡建乡创团队与庭院经济经营户合作,通过打造干农家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享农家情的乡村旅居体验模式,变参与者为新乡人、新村民,并带动部分原乡人参与庭院经济产品的开发、运营管理,吸引离开村寨的原居民返村创业,成为归乡人,加入乡村的开发建设与运营中,全面激活乡村活力与发展内生动力,充分释放乡村多元价值。

“6”个乡村经济建设激活发展内生动力。乡院——“美了好环境,富了新生活”。按照百姓主体、一户一策的原则,以“小庭院”做起美丽乡村“大文章”,把百姓庭院打造成乡村财富的价值产出地、乡村文化的活态展陈地、乡村旅居的生活体验地、美丽乡村风景的观光地,形成“一院一产品、一院一风景、一院一故事”;乡宿——“农民是主人,游客是亲人”。以百姓乡村庭院为基础,以村民家庭为灵魂,利用百姓闲置房屋,通过微改微建的品质提升,开发具有浓郁人情烟火味和乡愁味的乡宿产品;乡厨——“有客添筷子,没客过日子”。打造乡村家庭厨房,以“客随主便”的体验模式,采取“合约食堂”集中供给的方式,让旅客“进百家院、吃百家饭、品百家味”,吃出“家风传承”,吃出“亲情友情”;乡田——“乡村小田园,乡居新体验”。依托乡村山、水、田、园、林等资源,发展庭院式农业,把农村庭院变成城市居民的小菜园、后花园、微农场,将乡村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乡学——“点亮了乡村,释放了活力”。充分依托乡村的人文资源,开展乡村研学,为乡村引入新人才,培育“土工匠”,引导民间手工艺人等领办一批家庭工坊、手工作坊,开发乡村特色文创产品;乡事——“访百姓生活,听乡村故事”。把乡村的民俗节庆、赛事活动、农事节气以及村民的日常家事、喜事、俗事进行梳理,跨界融合和创意再造,把百姓的乡俗家事变成吸引游客的引力和市场的动力。

“8”大实践实现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创意设计赋能提品质。引导全国优秀设计团队参与空间创意设计,营造生活消费场景,让乡村成为文化创客尽情发挥创意的沃土,形成巨大的创富潜力;演出产业赋能提气质。充分挖掘地方特色资源,培养乡村文艺演出队伍,因地制宜发展中小型、主题性、特色类、参与性、低成本的乡村沉浸式旅游演出项目;音乐产业赋能提音质。组织音乐工作者、音乐院校等深入乡村创作一批形式多样的乡村音乐作品,打造音乐主题特色文化乡村;美术产业赋能提颜质。吸引美术院校、青年艺术家、美术名家等驻村创作,推动更多美术元素应用到乡村规划建设中,发挥艺术赋能乡村,实现美育的铸魂功能;手工艺赋能提素质。鼓励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设计师、艺术家等参与乡村手工艺创作生产,设立大师工坊,提升村民技能素质,培育形成具有民族、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品牌和产业;数字文化赋能提介质。联合数字文化企业发挥平台和技术优势,实施数字乡村建设,开发线上乡村数字体验项目,推广社交电商,带动乡村的文化展示传播和业态的生产消费;跨界业态赋能提特质。采用“艺术文创+沉浸体验+潮流生活”的业态跨界组合模式,对乡村的生产、生活、生态进行消费阐释,用文创的力量推动乡村从提供食宿到售卖村寨文化和生活体验的消费业态模式升级;文旅融合赋能提潜质。推动创意设计、演出、节庆等业态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创新公共文化建设和服务模式,将文化消费与旅游消费有机结合,培育新潮乡村文化生活的文旅融合新业态新模式。

“368实践”推动农文旅体融合持续赋能乡村振兴。平民化的广泛参与性。将乡村振兴建设的落脚点和切入点放在了既与农民生产生活紧密关联、又是农民最擅长的家常事当中,发挥农民特长,小切入、低成本投入运营,实现了乡村振兴建设和乡村产业规划的平民化及全民可参与性;开发建设的系统性。“368实践”本质上是将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治理等通过乡村运营系统性有机统一,在有效盘活乡村资源的同时,提升乡村的治理能力和运营水平,即解决乡村振兴建设去景区化的同时,又开发出了满足旅居客人需求的“乡游、乡食、乡住、乡娱、乡购”新的产品体系和消费场景;稳定收益的可持续性。“368实践”充分依托乡村的资源禀赋进行微建微改,保持乡村原生态属性,村民参与性强、投入小、见效快、收益稳定,激活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资源,即实现了村民生计的可持续性发展,又创新了乡村旅游形式,丰富了文旅产品;传统村落保护的自发性。将传统村落里的庭院、房屋、菜园、果园、手工艺等进行有效盘活,把村容村貌、乡风民俗、生产生活变成了产品,实现了收益,让村民切实感受到村落保护带来的红利,激发村民村落保护的自发性。

(作者为中共黔东南州委宣传部副部长,州文体广电旅游局党组书记、局长)

本文系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9 2 月, 2023 3:44 上午
下一篇 14 2 月, 2023 3:40 上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