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tice: Function _load_textdomain_just_in_time was called incorrectly. Translation loading for the google-analytics-for-wordpress domain was triggered too early. This is usually an indicator for some code in the plugin or theme running too early. Translations should be loaded at the init action or later. Please see Debugging in WordPress for more information. (This message was added in version 6.7.0.) in /data/user/htdocs/wp-includes/functions.php on line 6121
《我的阿勒泰》能否拯救文旅短剧? | AR文旅元宇宙|AR+文旅|文旅消费新场景|Online

《我的阿勒泰》能否拯救文旅短剧?

Table of Contents

01

最近,治愈系文旅剧《我的阿勒泰》火了。

《我的阿勒泰》能否拯救文旅短剧?

恰好上周末我和一个影视圈朋友约了个饭,聊起这部当红大作时,朋友问了一个灵魂问题:

为什么明明传统剧集更出圈,地方文旅局却都在卷文旅短剧?

他说,你看啊,我们前段时间准备去厦门拍一部文旅短剧,场地、赞助啥的都谈好了,结果来了个朋友,介绍了浙江X山文旅局。

当地文旅局负责人一听朋友的制作团队背景,立刻拍着大腿说去啥厦门,你就来我们这拍啊,X山环境不比厦门好多了,然后摆在桌面上的条件好的吓人。

朋友简单一盘,发现只要在浙江这个地方开拍,政府不仅出场地、出资还有税收优惠,泼天富贵砸在头上,他总觉得这种免费送上来的会不会背后有坑……

我说,你别慌,这事是有前因后果的,且听我娓娓道来:

今年1月12日,广电总局发布了“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计划一年创作播出100部优质文旅短剧。

广电目标非常明确,就是希望随着微短剧热播,带动一批国内的实体取景地“出圈”,形成“微短剧+文旅”的新消费模式。

政策红利下,业者在寻找掘金机会,河南、四川、浙江等地不少地方文旅部门也大举入场,推出了各种扶持政策。

为吸引微短剧项目入驻,一些地区出手阔绰,最卷的就是浙江。

比如,杭州市余杭区直接设立了总额2亿元的网络微短剧发展基金,给予微短剧创作全方位扶持。

当然,原本就有影视基地的横店、西安、成都等地,本就具备产业链的先天优势,也加入这场优质剧组争夺大军。

四个月的时间,广电总局已分两批公布了《你的岛屿已抵达》等28部推荐作品,完成了近三分之一。

文旅短剧一时风光无量,各大剧组也在政策红利下一顿操作猛如虎。

但人人都说这是文旅微短剧的新风口,背后的难言之隐是,剧确实拍出来不少,火的却一部没有。

也就是说,虽然各地锣鼓喧天,文旅短剧至今没有哪怕一个爆款IP来撑场面。

被寄予厚望的《我的归途有风》是电视剧《去有风的地方》的衍生短剧,播放量近2亿,在抖音这种动不动以十亿计流量的短视频平台也只能说表现平平。

《我的阿勒泰》能否拯救文旅短剧?

而《我的阿勒泰》虽然只有8集,但一集动辄三四十分钟,已经不能算是短剧,爆火后,这股文旅+剧本创作的风潮再次引发了地方文旅局们的内卷。

这真是一个天大的讽刺。

02

各地文旅局摩拳擦掌,但一部剧真的能带火一座城吗?

官方有信心显然是受去年刘亦菲、李现《去有风的地方》启发,那部剧对取景地大理的旅游提升效果明显,一直是各地文旅局开会时热议的话题之一。

据《云南日报》报道,《去有风的地方》播出之前,凤阳邑茶马古道每天游客量50到100人,播出后第3天到第5天,游客量每天暴增至500到1000人。

《去有风的地方》的拉动效应还在持续,今年五一前,各种以这部剧为主题的大理旅游线路产品仍然在热卖。

《我的阿勒泰》能否拯救文旅短剧?

大理沙溪古镇/旅界实拍

仅在小红书平台,“去有风的地方”相关笔记就有近百万篇。

去年年底,大理文旅局发布公示,拟对《去有风的地方》给予200万元补助,充分肯定了这部剧对当地旅游的带动作用。

但作为2022年曾旅居大理一年的人,在我看来,首先这部剧推出的时候恰逢疫情放开,占据了“天时”,且大理作为北上广深打工人的乌托邦自带热度,拥有“地利”,最后,“有风”的男女主本身就有流量,这是“人和”。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让“有风”播出后一炮而红。

文旅短剧当下的现状却是影视公司们瞅准了政府的急迫需求,一拥而上,看似热闹,大多是非专业的人在做非专业的事。

怎么理解?

首先,传统微短剧赛道创作者擅长的是霸总、雌竞、手撕渣男绿茶之类的剧情,收入主要来自用户付费,而文旅剧由于内容创作受限,论收益自然比不过传统短剧,所以创作者对文旅剧不大感兴趣。

《我的阿勒泰》能否拯救文旅短剧?

其次,目前文旅剧主要还是由传统影视人在推动,这些人为啥愿意改行拍文旅短剧?说白了,是看政府愿意出多少钱投资这部剧,在他们眼中,这类项目也只能由地方政府出资定制,因为后期收益无法预期。

不难看出,传统微短剧是从下往上做,文旅短剧需要从上往下,传统影视人与微短剧创作者的底层创作逻辑是完全颠倒的。

那么,大量传统影视人拿到了政府出资拍摄文旅短剧后,自然也得“拿谁的钱听谁的话”,地方文旅局作为出资人,多多少少都会对短剧创作指手画脚。

身边一些准备入局文旅短剧这个赛道的创作者和我直言,拿了政府钱拍文旅短剧,一点狗血剧情都要反复开会研讨,一不小心就拍成了文旅广告宣传片,相当于“戴着镣铐跳舞”,这怎么火?

而从《去有风的地方》、《我的阿勒泰》这些剧爆红来看,在内容创作上,不难看出文旅剧还是以内容为主,文旅只是背景板。

表面看,上述剧文旅的内核很淡,实际上播出以后,处处是文旅,撩拨了观众想去旅游的心,但大部分文旅类微短剧做的不接地气,故事性较弱,只是一味地宣传本地特色旅游资源,这也导致这些短剧反响平平、难以出圈。

同样做为内容创作者,我深知最高级的营销是“润物细无声”,而非大鸣大放告诉对方“我有多少好东西,你们快来看呀”。

文旅短剧打不过精心打磨的文旅长剧,背后原因可见一斑。

03

有意思的是,《我的阿勒泰》火了以后,对正在泥淖中挣扎的文旅短剧依然是个福音,也让地方文旅局看到了文旅剧走红的可能。

同时,《2023—2024年中国微短剧市场研究报告》预测,2024年中国短剧市场规模将超过500亿元,2027年将超过1000亿元,潜力肯定是有的。

新榜发布的数据亦显示,在供给端,2023年微短剧拍摄备案集数同比增长28%;在需求端,2024年第一季度,抖音和快手两大短视频平台播放量破亿短剧数量同比增长65%。

应该说,微短剧市场呈现的还是供需两旺态势,只不过地方文旅局渗透文旅短剧的思路或许该变一变了:

我们的文旅短剧到底是拍给谁看的?也就是说想拍一部让领导爽的剧还是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剧?

这里面的底层逻辑差异很大,我曾经和一部当下很火的文旅剧导演大哥有过私下交流,聊到之前一部很红的文旅题材影视剧作,大哥说其实当时这部剧也拿了地方文旅厅不少赞助。

和文旅厅领导开会时,导演大哥直言不讳:我们合作就好比您来一家Omakase餐厅点菜,您只需要告诉我自己忌口什么就好了,专业的事情我们来做。

我说,他们听进去了吗?大哥淡淡一笑后反问,如果没听进去,这部剧能火吗?

相比传统影视,微短剧成本低、制作周期短,更多的是在提供情绪价值的同时让观众体验到在地文旅特色。

只是看下来,观众们总是在传统旅游宣传片和土味短剧之间傻傻分不清楚,文旅短剧不仅内容奇奇怪怪,形式也鱼龙混杂。

除此之外,表面看文旅短剧制作成本低,其实极度依赖“投流”。

据多位影视制作人员向旅界反馈,不少地方文旅厅倾情投入的“大作”,前期制作成本并不低,但在后期短视频平台“投流”时却谨小慎微。

业内人士曾向Tech星球透露,咪蒙推出的爆款短剧《我在八零年代当后妈》,观众充值8000多万,最后盈利也只有200多万。充值跟盈利是两回事,充值过亿,其中80%的钱用去了投流量,10%是微信过路费,3%给了投流方,咪蒙公司到手只有充值额的7%。

《我的阿勒泰》能否拯救文旅短剧?

所以,短剧制作成本低,但后期推广营销费用高得惊人。

而文旅短剧没有投流,平台流量自然不会倾斜,正所谓“该花的钱不花”,让花了的钱反而打了水漂。

文旅短剧的尴尬现状由此可见一斑,《我的阿勒泰》火了,地方文旅摸索短剧之路依然漫长。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旅界”(ID:tourismzonenews),作者:theodore熙少

本文系网络转载,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在30日内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0)
上一篇 14 5 月, 2024 1:32 上午
下一篇 17 5 月, 2024 6:50 上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