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AR从业者的独白:苹果来了,我们快要死了

“一群从美国回来的创业者,用顶尖技术打造出了堪比完美的AR头显产品。即便是这样,也无法避免“毫无规章的管理模式、毫无计划的产品迭代、毫无适配的应用场景…”似乎都意味着即将滑向从未想过的终点。”

1、情理抉择

2024年,是公司成立的第6个年头,也正处于下一轮融资的关键档口。

10月份,与投资机构商定的3000万融资,到了24年初,也没有见到一分钱。账上现金紧张得连供应商的几万块钱也没有办法兑付,资金链也即将断裂。不仅如此,投资人提出了精简人员、对赌回购等极为苛刻的要求。降本增效成为了2024年的主基调。

老板纠结了半天,也不知道怎么对这些一起奋斗过的员工们开口,在他的眼里,这些员工早已成为了家人。可人员的不精简又拉不来投资。老板开始陷入了第一个矛盾里:情理抉择

老板虽说是个理工男,但内心十分的细腻。在会议上看到员工争吵,会主动引入下一个话题,然后私下找员工谈心。面对群里客户的质疑,也会第一时间回复,并安慰相关同事,害怕同事因为客户的指责心里有压力。也正是这么一个老板,却一夜白头。不知道当时选择回国创业的时候,是否有想过会有如此艰难的选择。

出货量不尽人意,成为投资人缩减投资的原因。起初,公司主要业务是给大的终端厂商做技术授权和贴牌整机。凭借着强大的底层算法和交互技术,一众拿下了华为、联想、中兴等行业大客户。但由于技术研发成本高,贴牌利润少,很难满足公司持续快速的发展。

于是,在2022年初老板决定开始做自己的品牌,把公司定义为元宇宙时代的XR解决方案提供商。这一定位是因为元宇宙势头正热,沉淀数年的苹果Vision pro即将发布,一路“跑马圈地”,资本蜂拥而至。老板“科技报国”的情怀受到鼓舞油然而生。原30多人的团队半年内扩充到了60多人,而项目却只有寥寥几个。在早期商业模式还未跑通的情况下盲目扩张,注定要承受着入不敷出的压力。

就像罗永浩在锤子手机失败时说道,他犯过最大的错误就是拿着几百万去尝试做硬件。也曾经有行业人士喊话,如果没有能筹到几个亿的本事,别来碰AR。

虽然,核心技术处于领先地位,但公司没有人熟悉工业数字化、数字医疗等领域,也自然不具备提供成熟解决方案的能力。公司两个销售只能拿着眼镜到处吆喝,跟客户说着专业技术名词,听得客户哈欠连天。

起初,老板打算借助合作伙伴的力量,顺带把我们的硬件推广出去,想跟大厂一样构建起自己的生态体系,但体系的建立不是简单的只是几个APP运行在眼镜上,在营销渠道、行业应用、软硬件适配等都没有成型起来的时候,这一切都是徒劳。把对市场理解的工作交给合作伙伴,这一决定让老板错过了转型的时机。

其实,早在22年年会上就有人提议铺设区域销售体系,但老板认为这样做投入大、回报周期慢,不如多一些技术投入。然而只注重技术投入而忽略了渠道建设犯了硬件厂商的大忌。

并且,原本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老板计划组成一个解决方案团队,希望深耕几个领域。但是由于前期没有行业应用的技术积累,导致很多apk无法顺利地跑起来,在产品还没有ready的情况下,解决方案的同事是来一个走一个。后来他们发现最主要的工作是给老板做宣讲PPT,而手里真正能做的项目一个也没有。战术的勤劳也无法掩盖战略上的失败。

2、早有征兆

“为什么会这样?”直到被裁前夕,员工都仍心存疑惑。

令众员工感到蹊跷的是,既然有数百台样机被客户借走去适配,并且老板一直强调还有数千台订单即将交付,但为什么公司连基本的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

山雨欲来风满楼。其实,早在2023年9月份就出现端倪。

8月,老板决定通过数字营销获得更多客户,于是就招了一位市场负责人,并且承诺将年收入的10%作为市场经费。而这位同事进来后做了一系列的市场计划都被老板搁置,老板将之前承诺的媒体与营销费用都用到了研发上。他刚进公司就只能独自完成展会和新品发布会,全程总计只花费了数千元,半数用在了差旅费上。

殊不知,在此之前,公司也只是愿意参加免费的展会。在老板那里看来,参加展会的钱不如去多研发几个产品,多申请几个专利。

于是可以看到,两年内,公司推出了7款不一样技术路径和光学方案的产品,而每款产品只有几十台的销量,当老板发现一款产品没有什么销量的时候就快速上马新的产品,所有资源又被调配过去。

技术同事抱怨说,一年熬夜都不知道研发了多少产品。想通过产品质量制胜,结果工业没有三防、医疗没有认证、教育没有方案,只有各种样机摆在技术团队的面前,就没有了下文。也正是这个原因,原本流失率最少的技术团队也在2023年基本走光了。核心技术人员的流失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其实如果没有在市场上全面了解客户需求就“闭门造车”,即便砸再多的钱也不会有任何用。“驴唇不对马嘴”,这也是很多技术型公司最容易犯错的地方。

除了公司内部问题外,AR产业过于早期也是导致现在困境的主要原因。目前AR眼镜还未建立用户心智,对于AR眼镜并不是刚需,没有人愿意长时间将100g左右的设备带到头上。

AR眼镜内容生态也仍未建立,从本质上讲,智能交互终端最重要的真实记录与流转分发信息的功能都未能很好地实现,这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AR眼镜的发展。

大多数AR眼镜企业都选择了To C,因为成本低、周期短、利润高,有可以遵循的产品市场化路径,像XREAL、ROKID。有的企业虽然选择了To B,但以整体解决方案为主,将硬件设备包在整体的方案中,像燧光、谷东。只做AR硬件的公司很少,唯独公司走了这一条路。就像老板所说,要做难而正确的事,可这条路现在正不正确都很难说了。

3、追求极致,但并不极致

老板对于产品极致的追求并不是基于场景需求的产品优化,而是通过极致堆料让设备具备了超高清显示、多种交互形式、超强算力等各方面的优势,这个后果就是过多的传感器和摄像头增加了重量,降低了使用体验以及提高了生产成本。这些问题,在老板那里都选择了忽视。

后来,很多客户给我们反馈说,我们只需要一两个功能就行,可以帮我们解决一两个痛点就够,但你们似乎像一个不懂专科的医生一样,所有与疾病相关的药物都大剂量地给病人服用,也不管病人需不需要。

团队从一开始就理解错了产品极致的含义。元宇宙浪潮刚刚兴起,所有大厂都在布局XR领域。我们没有能力像苹果、微软一样把所有好的技术都用在产品上,号召生态合作伙伴来帮助构建用户体系。也没有办法跟AR四小龙一样采取互联网打法从用户端和产品端同时出击,在精准了解用户需求的同时,不断完善应用场景与产品。此时,我们正确的产品路径应在垂直赛道中寻找场景落地。

理解这一背后的逻辑,就要看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从手机智能化开始,生态就随着内容软件、SDK、多任务系统的发展不断完善和建立,同时针对拍照、游戏、办公等功能的手机频出,开始追求轻量、美观等。到了技术真正成熟的这几年,各个手机厂商才逐步推出集多数优势功能于一体的手机,此时也就意味着手机的应用生态、供应链、渠道等方面已有了成熟的体系。

现在,国内AR行业开始陷入百企大战,各公司都在探索垂直应用场景的同时,不断优化供应链、生产工艺,提高产品体验同时降低产品价格。

国产品牌XREAL

然而,公司反其道而行之。当有市场部同事将设备拿给客户体验的时候,一问到价格,就没有了下文。当有了订单需要交付的时候,原计划1个月的生产周期硬生生拖成了3个月。

其实,产品极致不代表什么功能都要有,而是在优化供应链、完善制作工艺的同时,能够推出符合市场定位的产品。

4、从心出发,彼岸就在眼前

2023年,XR行业在受到生成式人工智能火热冲击、技术瓶颈限制、内容生态缺乏等多方面影响,致使出现市场低迷,波折中前进。但是,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

一方面,越来越多的巨头企业开始入场,中国电信、长虹、魅族等公司都开始布局AR赛道,这一举动将会反促供应链加快成熟,越来越多的低成本高质量的OLED显示屏、光学模组等被用在AR眼镜上。

魅族最新发布的AR眼镜MYVU系列

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越来越多的创业者开始深挖细分场景。对于To C而言,运动、观影、翻译、导航……任何一个场景都有巨大的潜在市场,未来3到5年将会有更多AR垂直应用品牌出现,跟并用户日常行为深度绑定,用户习惯也会随之建立。对于To B来说,随着产业数字化转型的不断深入,能源、船舶、医疗等各领域的场景需求都将会有专门的团队提供产品与服务。

但无论如何,对于市场的认知和洞察永远都是放在第一位的,所有产品的创新和组织变革都应该是围绕着市场需求而调整。并且,市场洞察在复杂竞争环境中始终是创业者必备的一项技能。

一直以来,很多创业者总是忽略了对于市场的理解和认知,习惯埋头苦干打磨产品,没有用心去认识市场,也没有真正用心去关心用户,最后只有被用户所抛弃。从心出发,感受用户,理解用户是做产品最重要的命题。所有新科技产品都会有一个不断被教育和接受的过程,这个过程可能需要很长,投入可能不计其数。但天花板越高的东西发展越久,产品周期肯定会越长。

直到现在,老板才可能意识到“简单、专注、持久”的含义。可能我们公司活不过这个寒冬,但那又能怎样呢。接下来,会有更多怀有“创造下一个智能时代”信仰的创业者涌现出来,会有更多用户开始接纳AR眼镜并将其作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此刻,当回望走过的这些路,我们会感慨、会欣慰,因为所有踩过的坑、难熬的夜都是值得的。

数字技术赋能智慧博物馆

在当代数字化时代,博物馆不再是静谧的陈列室,而是焕发着智慧的光芒。

智慧博物馆以其创新的展示方式、互动性的体验和高效的管理方式,成为了当今文化领域的新宠儿。它融合了先进的技术和博物馆的丰富文化资源,为观众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参观感受和学习体验。

本篇文章作者将简单叙述智慧博物馆面貌,希望能对您有所帮助。

智慧博物馆是在数字博物馆充分发展基础上形成的新型博物馆业态,它依托信息网络技术的最新成果,以提供更丰富、更互动、更个性化的博物馆体验为目标。

智慧博物馆与传统实体博物馆相辅相成,相互补充,共同推动博物馆发展的新趋势。

一、关于概念

2003年11月,中国博物馆学会数字化专业委员会成立,至今已经十余年。

这些年里,我国博物馆事业蓬勃发展,一大批新的博物馆应运而生,不少博物馆进行了改建和扩建,博物馆信息化工作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无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但从总体上看,博物馆信息化起步较晚,与国内许多行业比相对滞后。如何抓住后发优势,制定既切实可行、又具有一定前瞻性的规划,争取实现跨越式发展,是摆在博物馆信息工作者面前的重大任务。

在这样的背景下确立实施本此项目建设,对于博物馆信息化工作者理清思路,明确方向;对于提升博物馆科技含量,加快推进博物馆的信息化;对于博物馆进一步提高社会效益,在构建和谐社会中发挥应有作用,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国家和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广东省政府于2012年制定和颁布了《广东省文化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指出要加强博物馆建设,不断提升国有博物馆和国有文博单位的服务水平。

2015年印发的《关于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实施意见》,指出要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利用数字化资源、智能化技术、网络化传播,拓展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传播范围,加快推动文化资源的数字化建设。

面对新一轮规划建设工作,地方性博物馆认真贯彻执行、努力提升博物馆专业化服务水准,将对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工作起着积木成林推动作用。

二、业务背景

目前国内博物馆已经初步建立了办公和业务数据库管理系统。

然而,随着各业务应用服务系统的增加,博物馆工作人员、馆领导,面临着一个问题——为了获取处理工作所需的决策依据,他们不得不登录多个相关业务应用系统。

这个过程非常耗时且繁琐,对馆内的业务处理效率产生了极大影响。

同时,各系统之间缺乏高效的数据共享通道,导致不同部门之间的数据信息交换滞后,对相关项目的工作进度产生了不利影响。

此外,随着需要登录的系统增多,用户出错的风险和安全问题的可能性也增加,同时用户授权的准确性也难以确保,这将导致系统维护成本和难度的逐渐增加。

在这样的业务背景下,智慧博物馆应运而生。它借助先进的技术,如物联网、大数据分析、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将博物馆的各个方面进行数字化和智能化改造。

智慧博物馆项目旨在促进文物活起来的基础,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效率、参观体验和文化传播能力,满足现代社会对博物馆的需求。

三、需求和目标

1. 智慧平台

将所有应用系统统一为一个有机整体,在各系统之间建立特定的逻辑关联,实现信息集成、数据集成、管理集成、界面集成、功能集成,为馆领导、业务部门提供统一信息资源访问入口。

根据用户的角色不同,提供个性化、直观、可视化的工作台面。打造“一站式办公”、“个性化需求定制”、“信息全面基础”、“业务一体化”“多业务多窗口”的协同管理与资源共享平台。

2. 智慧库房

结合藏品管理系统使用RFID标签将每个库存物品进行标记,通过RFID读写器可以实时追踪物品的位置和数量,实现库存的精确管理和跟踪。

同时可以通过在库房各个关键节点安装RFID读写器,可以自动识别物品的进出和流转情况,实现自动化的物流管理,提高物流效率和准确性。

3. 智慧导览

利用智能手机先进的传感器对游客进行室内定位,并且实时推送语音讲解。

让游客一部手机在手打开微信小程序就能实现自助讲解。抛弃传统租借讲解设备的烦恼。

4. 智慧预约

智慧预约系统可以让游客提前在线预约参观时间和展览,避免排队等待,提供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游览体验;增加游客满意度;实时监测和掌握博物馆的人流量情况;根据预约数据进行人流预测和调控;有效避免人流拥堵和过度拥挤的情况发生。

5. 打造永不落幕的展览

通过全景拍摄技术,博物馆可以将展览的全貌以全景图像或全景视频的形式呈现在线上平台,使远程用户可以进行虚拟的展览体验,享受身临其境的参观感受。

尤其是那些无法亲自到达博物馆的人群,例如身体有限、地理位置偏远或者时间受限的人们,扩大博物馆的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6. 文物考古“一张图”大数据平台

平台整合了来自不同考古机构、研究单位和文物管理部门的多源数据,实现了文物考古信息的统一管理和集中存储,避免了数据分散和重复采集的问题。

通过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平台将文物考古数据与空间位置关联起来,并以地图形式展示,实现了对文物遗址、发掘点和文物分布等空间信息的可视化分析。为文物考古研究提供更直观、全面的视角。

同时可以向公众开放部分数据和功能,让公众了解文物考古的进展和成果,参与到文物保护与研究中来,提高公众的文物意识和文化素养。

7. 三维文物模型

利用高精度拍照、扫描数字化技术获取文物的三维数据资料,博物馆可以为观众呈现更加逼真和生动的文物展示方式。

观众可以通过触摸屏、VR(虚拟现实)设备或者在线平台与三维模型进行互动,深度了解文物的细节和历史背景,获得更加沉浸式的参观体验。

8. 客流大数据平台

实时监测和统计博物馆的客流量,包括每天、每周、每月的客流趋势和峰值时段。

通过对客流数据的分析,博物馆可以了解不同时间段和展区的客流情况,优化人员调配和资源分配,提高运营效率。

四、技术效益

1. 弹性的系统结构技术

  • 可伸缩性:在智慧博物馆中,参观者数量可能会在不同时间段或季节出现波动,弹性系统能够根据实时需求调整资源的分配,确保系统的性能和响应能力。
  • 可靠性:当某个组件或节点发生故障或负载过高时,弹性系统能够自动检测并进行适应性调整,实现故障隔离和负载均衡,确保系统的稳定运行和可靠性。
  • 灵活性:弹性系统结构允许组件的替换、更新和动态配置。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变化,系统需要不断更新和升级。弹性系统能够灵活适应这些变化,快速集成新的技术和功能,保持系统的先进性和竞争力。

2. 物联网(IoT)技术

  • 文物保护与监测:物联网技术可用于文物的保护和监测。通过在文物上植入传感器,可以实时监测文物的环境条件,如温度、湿度、光照等,以及文物的位移和振动情况。这些传感器将数据传输到物联网平台,使保护人员能够远程监控文物的状态并采取必要的措施,以确保其安全和完整性。
  • 展品追踪和管理:物联网技术实现对展品的追踪和管理。通过在展品上安装RFID标签或其他传感器,可以精确地追踪展品的位置和状态。博物馆管理人员可以通过物联网平台查看展品的位置信息,确保展品在展览过程中不会丢失或被盗。
  • 观众体验提升:物联网技术可以改善观众在博物馆中的参观体验。通过智能设备和传感器,观众可以获取与展品相关的实时信息、音频导览、视频解说等。
  • 数据分析与决策支持:物联网平台收集的大量数据可以通过数据分析进行挖掘和处理,为博物馆的决策提供支持。通过分析观众的行为和喜好,博物馆可以调整展览策划和资源分配,提升参观者的满意度。

3. 虚拟现实(VR)与增强现实(AR)技术

  • 扩展展览空间:虚拟现实技术可以扩展博物馆的展览空间,使参观者能够浏览更多的展品和场景,而不受实际展览场地的限制。通过虚拟展览,博物馆可以展示珍贵文物、远程文化遗产和无法亲临的场景,提供更丰富的展览内容和选择。
  • 文物保护与展示: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为文物的保护和展示提供新的途径。利用文物的三维数字模型,博物馆可以在虚拟环境中展示文物的细节和特征,而无需直接接触实际文物。这样有助于减少文物的频繁搬动和暴露,降低风险,同时为观众提供更全面、高质量的文物展示。
  • 互动与个性化体验:增强现实技术可以将虚拟内容与真实环境相结合,为参观者提供互动和个性化体验。参观者可以使用移动设备或AR眼镜,将虚拟信息叠加在真实展品上,获得实时解说、交互式内容和增强的视觉效果。

4. 大数据分析技术

  • 访客行为分析:通过收集和分析博物馆的访客数据,如访问时间、展览路径、停留时间等,可以深入了解观众的行为模式和偏好。
  • 个性化推荐:基于大数据,博物馆可以为观众提供个性化的展览推荐。通过分析观众的兴趣、历史参观记录和其他相关数据,系统可以智能地推荐与他们喜好相符的展品和活动。
  • 展览评估与改进:大数据技术可以帮助博物馆评估展览效果和参观者反馈。通过分析访客的评价、评论和社交媒体反馈,可以获得关于展览质量、内容吸引力和观众意见的宝贵信息。
  • 文物保护与风险管理:通过监测文物环境数据、安全数据和其他相关指标,可以实时监控文物的状态和风险,及时采取保护措施。

五、结语

智慧博物馆旨在通过科技创新与数字化转型,为博物馆带来巨大的发展机遇与效益。

通过引入先进的技术和系统,博物馆能够提升展览与展示效果,改善观众体验,加强文物保护与管理,促进学术研究与教育推广。

不仅为观众带来更丰富、更互动的参观体验,还为博物馆管理者提供了更精准的数据分析和决策支持,助力博物馆的运营与发展。

通过数字化技术的应用,博物馆能够打破时空限制,实现虚拟展览和远程参观,扩大影响力和观众群体。

在当下的数字时代,智慧博物馆将成为传统博物馆向前迈进的关键一步。

通过与先进技术的融合,博物馆将继续发挥其文化传承、学术研究和社会教育的重要作用,让更多的人们沉浸于文化艺术的魅力中。

夜间文旅反思:AR灯光秀浮沉录

暮色低垂,三座高楼巍然矗立,一只好奇的白兔蹦跳而来,仰头张望。高楼上霎时间光影闪动,金色的倒计时随即出现,一个动感的小人俏皮登场。一番追逐攀登后,白兔和小人双双登顶高楼。硕大如盘的明月高悬,白兔一跃而入,小人也同样高高跃起,凌空抽射。

顷刻间斗转星移、山河变换,泰山、崂山、浮山相继出现,只此青绿跃然眼前。紧接着是趵突泉、潮音瀑,汇成黄河之水从天上而来,奔流入海。一条金龙腾空而起,环绕高楼盘旋直上,最后幻化金身,与高楼合而为一。随后,孔子、孔庙依次登场,“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等《论语》名篇层叠浮现。火树银花的灿烂夜幕下,画面最终定格在“山海相连,相约青岛”。

没错,这正是3月25日18:30在青岛浮山湾海天中心上演的AR灯光秀《海天图腾》,整场演出以奇趣梦幻的色彩点亮城市夜空,为山东省旅游发展大会拉开了序幕。

这两年来,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经常能在社交媒体刷到各地举办AR灯光秀的消息,尤其是每逢节庆来临或是大型活动举办,形形色色的AR灯光秀更是“撞车撞档”,让人眼花缭乱。

上海白玉兰广场新春AR灯光秀

这些层出不穷的AR灯光秀往往依托当地知名的地标性建筑,融入当地著名的山川风物,标榜虚实交融的全新体验,意图为观众奉上一场目眩神迷的“光影盛宴”。乘着元宇宙的东风,科技含量堆满的AR灯光秀大有颠覆传统楼宇LED灯光秀的趋势。但泡沫退去,理性回归,AR灯光秀真的如想象中那样美好吗?

何为AR灯光秀?

相信大多数人对城市“灯光秀”并不陌生。从依托摩天大楼外立面LED,以灯光艺术与音乐、表演等元素结合的传统楼宇灯光秀,到利用投影技术、把特定视觉创作投影到建筑物表面、让动画特效与声光电在建筑表面浑然一体的3D Mapping光影秀,“灯光秀”以其绚烂的光影效果,不仅给观众带来强烈视觉冲击,也以其独特的互动形式,给观众营造了无与伦比的临场感。

SKG+日本东京灯光节·明治神宫外苑楼体投影《未来讯号》

但人们对于“AR灯光秀”的印象却不甚清晰。一般人对AR技术的了解并不多,更多时候,AR在印象中只是VR、MR、XR等诸多混杂的前卫概念中的一个。就像人们对元宇宙的想象一样,高科技、未来感、包罗万象,却对定义和边界缺乏清晰认知。

《银翼杀手2049》中的元宇宙想象

从定义上看,AR(Augmented Reality)即增强现实,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实时计算和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他对原本现实世界中的诸如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信息进行模拟和再输入,将这些虚拟信息叠加到真实世界中,从而能够提供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

简单来说,AR灯光秀利用的就是AR技术将虚拟世界和真实场景“无缝”融合的能力,通过把预先制作的CG动画和光影特效叠加到真实环境中,AR创作者们能打造出的一种视觉体验更加震撼的全新灯光表演形式。

乐游上海AR灯光秀

但遗憾的是,AR灯光秀不能通过肉眼直接观看,而必须借助一定的辅助设备,比如特定的手机App、AR眼镜等才能看到最终生成的效果画面。因此,我们现在一般在社交媒体看到的AR灯光秀视频并非真正意义上由AR技术打造,其实只是通过特效合成的看似“虚实融合”的“高级”城市灯光秀而已。

观众需借助特定程序观看AR演出

AR灯光秀缘何起舞?

经过多年的技术沉淀,AR在文旅场景中首先选择与灯光秀演出深度融合。并在短短不到两年的时间里,国内AR灯光秀演出的发展高歌猛进,从最早仅仅围绕单一地标的小规模特效创作,迅速拓展到能覆盖城市多区域多空间的大规模沉浸式创作,逐渐成为各地文旅宣传中的固定范式。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尝试探究这背后的动因,发现如下四点至关重要。

第一,疫情起伏,文旅推广寻求线上“破圈”增量。从2020年开始,受到疫情持续波动的影响,国内旅游需求显著下滑,民众对出行旅游的预期明显降低。根据文旅部公布的2022年国内旅游抽样调查统计结果显示,2022年,国内旅游总人次25.30亿,比上年同期减少7.16亿,同比下降22.1%。2022年的国内旅游人次降至冰点,出行人次甚至低于疫情爆发的第一年。

文旅部数据:2011-2021年国内旅游发展情况

旅游市场整体萧条的背景下,各地文旅“被迫”转向线上寻找破圈的机遇。以抖音、快手为代表的短视频平台坐拥巨大流量,自然也就成为地方旅游宣传的重要阵地。根据数据显示,仅2020年年初到11月期间,抖音旅游兴趣人群从1.7亿增长到4.7亿,年龄层更是覆盖了“00后”到“50后”“60后”的全年龄段用户。

2022抖音旅行生态报告

短视频对推广城市形象,带动目的地营销的价值愈发显现,生产吸引眼球且具有破圈效应的短视频内容成为了刚需。AR灯光秀主打的炫酷视觉效果,既融合了地方文化元素,又全方位展示了地标景观,通过短视频形式能为更多人提供突破时空局限的“身临其境”体验,又与彼时减少聚集的防疫政策相契合,毫无疑问成为了城市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

第二,政策激励,大力推进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2021年4月,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划》就提到,“推动数字文化产业加快发展,发展数字创意、数字娱乐、网络视听、线上演播、数字艺术展示、沉浸式体验等新业态,丰富个性化、定制化、品质化的数字文化产品供给。”

同年6月,文旅部发布的《“十四五”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规划》进一步细化延伸,“开展文化和旅游领域智能科学、体验科学技术研究……研发人机交互、混合现实等应用技术,推动智能技术在文化和旅游领域的创新应用。”AR技术在灯光秀表演中的应用正契合了数字技术赋能文旅产业的政策方向,成为地方文旅重点研发和投入的应用场景。

第三,营销噱头,AR灯光秀乘上元宇宙概念东风。从2020年开始,随着元宇宙概念的爆火,AR、VR等一系列相关技术也被一同炒热。与此同时,各地的AR灯光秀在宣传中动辄会请出“元宇宙”作为捆绑营销的噱头。青岛、厦门、广州、深圳就分别推出过名为“AR+元宇宙”的灯光秀演出。除此以外,在宣传中使劲“剐蹭”元宇宙热度的AR灯光秀更是数不胜数。元宇宙不仅成了AR灯光秀营销中最火热的噱头,也成为各地文旅给自己政绩贴金的最好工具。

2022农历新年AR灯光秀“撞档”情况

第四,技术优势,AR灯光秀相比传统城市灯光秀带来了显著革新。AR灯光秀主要依靠实时和后期合成,大幅降低了对于传统楼宇LED光源的依赖,从而节省了大量的硬件投资和能源消耗。与此同时,也一劳永逸地解决了传统LED灯光秀中难以根除的灯光坏点现象,杜绝了传统灯光秀保守诟病的光污染问题。

传统城市灯光秀

与传统灯光秀相比,AR灯光秀打破了对于城市建筑本身的依赖,不仅能实现多城市区域的联动,甚至高山、大海、天空都能成为灯光秀的舞台。宽阔的舞台意味着更丰富的创意表达空间,更多元的科技和艺术融合的可能性。

广州塔与澳门塔跨城梦幻联动

浮华背后的空洞

如今,AR灯光秀已经逐渐成为传播城市魅力、破圈城市影响力的重要窗口。但不可否认的是,现阶段的AR灯光秀还存在着相当多的问题,距离成为一张真正的城市名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第一,内容同质化严重,想象力匮乏

目前AR灯光秀总体上呈现出制作水平良莠不齐,审美风格千篇一律的情况。AR技术带来的更广阔的表达空间,并没有带来预期的百花齐放。

首先,载体守旧,场景单一。尽管AR灯光秀在创作方式上与传统的楼宇LED灯光秀大相径庭,建筑景观产生的真实光源在AR灯光秀中往往只是以陪衬的形式存在。但目前的AR灯光秀创意仍然无法跳脱出惯常的思维定式,电视塔、摩天大厦等常见的传统灯光秀常客依然是AR灯光秀的首选主角。

电视塔是AR灯光秀最常见的载体

与此同时,多数以高塔、大楼为载体的灯光秀全程只有一个枯燥的固定视角,所谓的AR黑科技更像是在一段固定机位的视频里加上无数“五彩斑斓”的特效,味同嚼蜡。

不动的视角,乱动的特效

其次,元素雷同,意象堆叠。拍摄对象的高度重复也直接导致了灯光秀创意元素的雷同。围绕着高耸的建筑主体,不同的灯光秀中,蛟龙反反复复地盘旋而上,凤凰一次又一次地浴火重生,巨鲸不厌其烦地跃出海面。灯光秀中的意象只是计划性的到点出场,到点消失,没有叙事的动因和情节的递进,唯一需要的只是他们存在过。

凤凰反复涅槃重生

第二,徒有其名,缺乏真正的沉浸式体验

各地推出AR灯光秀时虽然都声称能提供身临其境的沉浸感,但线上线下的体验普遍割裂,实际达到的效果大多差强人意。

首先,大部分冠以AR名头的灯光秀其实只有一段特效合成的CG视频,并无可供观众线下互动观看的场景。且不论开发出一款稳定流畅的AR互动应用需要投入多少成本,单从目的上看,地方文旅往往看中的只是AR灯光秀作为城市宣传片的线上传播效果,线下的互动体验能否衔接上并非关注的重点。

成都发布回应市民,请勿前往现场观看AR灯光秀

其次,目前线下观看AR灯光秀离不开特定的小程序或App。观众需要先按照步骤安装应用,再拍摄特定的场景,提前制作好的特效内容才能结合实景灯光一同上演。单就在观演前下载、安装等一系列繁琐的步骤,就已经让人望而却步。更遑论决定观众最终欣赏体验的,可能就是自己手中这块小小的屏幕。

深圳宝安AR灯光秀观看教程

第三,成本收益不匹配,商业化想象不足

AR灯光秀虽然没有了传统楼宇LED的硬件投入压力,但要制作一场AR灯光秀的成本并不低,如若精益求精,追求创意和内容质量,预算上不封顶。但目前大多数AR灯光秀只能对标城市宣传视频,服务于节庆或重大活动期间的时效性传播,长期复用率极低,无形中拉低了投入产出比。

城市楼宇灯光秀,LED坏点在所难免

与此同时,AR灯光秀缺乏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在青岛《海天》系列AR灯光秀第一部《海天龙吟》大获成功后,创作者祁文利就曾在采访中提到让灯光秀实现更多商业化的设想,“文化凸显引领,商业体现价值。我们愿意多做一些文化和商业有机结合的有益尝试,比如品牌带货、比如开发系列的文创衍生品,例如小I的致敬城市之巅就可以有跨国公司领导人青岛峰会指定用酒‘千熙酱酒’的品牌露出……”但遗憾的是,商业化的理想显然并不容易实现。今年上演的《海天图腾》依然面临着“制作周期经费等种种限制”,这也直接导致《图腾》不仅比前作《龙吟》时长减短了一半,甚至挪用了很多与前作完全相同的特效镜头来填充时长。

《龙吟》系列曾露出出品方“国信1号”养殖船

泡沫退去后:好故事+沉浸感

随着国内旅游市场逐渐走出疫情的阴影,AR灯光秀及背后的AR技术应该怎样更好地赋能文化旅游产业,让数字艺术的创作们帮助城市讲出更好的故事,为线上的观众和线下的游客提供更好的“沉浸感”呢?文化产业评论(ID:whcypl)总结为,引人入胜的好故事,难以忘怀的沉浸感。

第一,用“故事”让创意更生动。青岛《海天》系列灯光秀中我们已经能看到创作者对于内容故事性的尝试。《龙吟》和《图腾》两部作品中都有角色的设计,主人公小“I”总是以颇为俏皮的方式出场,然后一步步引导着演出渐入佳境。但AR灯光秀的叙事性探索不能只是浅尝辄止,还应当多方求索,寻找到更丰沛的故事源泉。

《海天》系列的主人公小I和白兔

拜师实景演艺,把最独具一格的地域文化用AR演出表达出来。纵观实景演出市场,经过多年的市场沉淀,许多知名品牌从中脱颖而出,日臻成熟。这些演出无一不是以当地民俗、传统文化中脍炙人口的故事为蓝本,比如《长恨歌》中唐明皇和杨贵妃如泣如诉的爱情故事、《印象刘三姐》中以刘三姐传说为缘起,讲述山水间诗意栖居的民族故事……AR创作者们应当不断求法实景演艺中成熟的经验,将AR灯光秀发展成能兼具沉浸感与叙事性的全新艺术形式。

《印象刘三姐》实景演出

除了发掘本土故事,融合流行IP也是激活AR创意的不二法门。2022年9月,“王者荣耀x滕王阁数字文旅计划”的推出,为业界文旅融合IP带来了新的思考。双方不仅合作发布了弈星·滕王阁序主题皮肤,上线了由林志炫演唱的皮肤同名推广曲《滕王阁序》,还打造了以奕星虚拟形象为主角的滕王阁主题灯光秀。尽管本次灯光秀以传统的3D Mapping投影呈现,但以流行IP续写传统文化,用技术赋予在地场景虚实相融魅力的经验,为AR在未来开拓IP融合的全新应用提供了示范。

王者荣耀x滕王阁奕星灯光秀

第二,用真正的“沉浸”感动人。想要解决目前AR灯光秀在沉浸感上的“捉襟见肘”,一是要降低体验AR内容的高门槛,二是需要找到真正适合以AR方式呈现的内容。

降低体验AR内容的门槛,需要景区主动为观众提供更多解决方案。受限于当前AR技术的瓶颈,AR眼镜等可穿戴设备的广泛普及还不现实,但依然有相当多体验流程可以改进。首先,尽量减少每做一件事都要新下载一个新App的情况,将AR功能和游览体验集成,为游客提供一站式的体验服务。其次,提供详细的使用引导,从下载安装到拍摄体验,再到分享传播,想游客所想。最后,景区可集中采购一批AR体验设备,以租赁的形式为需要的游客提供定制化的AR游览体验。

宋城旅游AR导览

想要找到真正适合以AR呈现的内容,更需要各地文旅从业者打开思路,从目前同质化的AR灯光秀定式中抽身出来,尝试让AR技术参与到更丰富的文旅体验中。

从AR灯光秀的思路出发,AR同样可以用于打造其他沉浸式的“现场演出”。2022年12月17日,被誉为世界上最成功的虚拟乐队Gorillaz(街头霸王)就在纽约时代广场和伦敦皮卡迪利广场进行了一场“现场演出”。乐迷们只需要前往Gorillaz网站下载App,便能通过手机屏幕打开一个叠加在现实之上的AR空间。甚至即使无法到达现场,App还可以帮助你将一场虚拟的演唱会布置在你的卧室中,活动结束以后也依然可以持续使用。

在景区的游览体验中,AR技术更是大有可为。风靡全球的游戏《口袋妖怪Pokemon GO》是一款主打真实体验的RPG休闲游戏,通过融入AR,玩家可以在现实生活中与各种各样的神奇宝贝不期而遇,并体验收服、训练和对战的一系列玩法。沿着这样的思路,AR完全可以无缝的衔接进游客的游玩体验中,在基础导览之外,增加更多的寻宝、养成和对战的玩法,增加游客的游玩沉浸感,甚至能提高游客对景区品牌的黏性,增加对景区的“复购”。

风靡全球的AR游戏《Pokemon Go》

也许,当人们有一天不再如此热衷于就着AR谈论AR,才能说明AR已经润物细无声地渗入了文旅体验的方方面面,那么AR赋能文旅产业的那一天才算真正来临。

硬氪首发丨「莲雾智能」获数百万天使轮融资,专注文旅+AR,创始人出身于华侨城集团

36氪获悉,景区AR服务商「莲雾智能」日前完成数百万元天使轮融资,投资方为华盛人和。本轮融资资金将用于内容团队组建及市场开发。

莲雾智能成立于2021年,专注于探索景区+AR实现路径,目前已与超20家5A级景区签约,合作进行内容开发与数字化IP打造。

2021年以来,《智慧旅游场景应用指南(试行)》《虚拟现实与行业应用融合发展行动计划2022-2026》等文件均提出并强调了沉浸式旅游体验、虚拟现实+文化旅游等要素。同时,欢乐谷等景区节庆活动中AR眼镜的火爆,叠加政策支持,让莲雾智能看到了机会。

“很多人看兵马俑,往往只能远远看到1号坑2号坑;或者看壶口瀑布,只知道有个瀑布,不知道为什么叫壶口。”莲雾智能创始人贺鹏告诉36氪。而莲雾智能想通过景区+AR的布局,带来更好的视觉体验的同时,深化游客对景区人文历史的理解与认知。

具体来看,在硬件上,莲雾智能与AR眼镜品牌影目合作,选择应用谷歌棱镜方案的单目AR眼镜,相比一般AR眼镜,在亮度上提高了30%,满足户外景点的参观需求。在外观上,莲雾智能综合考虑游客佩戴眼镜、防脱妆等需要,两度迭代并最终确定眼镜形态。实际使用过程中,当游客行进至景区内特定地点时,将触发相应的AR画面,增强现实交互感;感应到游客正在进行上坡等动作时,眼镜将强制停止运作,确保游客安全。

莲雾智能单目AR眼镜,企业供图

莲雾智能AR眼镜所搭载的文旅内容,主要分为纪录片、微电影、历史文化科普三类形式。针对内容开发,莲雾智能根据景区实际资源进行取材,并通过编导加以整合,最终制作为AR影像材料,配合眼镜硬件使用。基于此,莲雾智能在挖掘景区特色、加深游客理解的同时,实际上也在进行景区资源的活化与数字化留存。

此外,莲雾智能自主设计的眼镜存借箱,能够完成AR眼镜消毒、充电、故障检测等功能,满足景区实际应用需要。在特定节点如情人节等,莲雾智能也可通过存借箱向设备传输数据,同步进行内容更新。

莲雾智能眼镜存借箱,企业供图

商业落地上,莲雾智能AR眼镜采用租赁形式,可个人自主租借,也可由导游统一租赁并发放。景区方面则可以选择自运营AR内容,或作为配合方提供场地,与莲雾智能共同开发景区资源的文化价值。

团队方面,莲雾智能团队成员出华侨城集团、腾讯、地方旅游局等,曾参与多个景区信息化平台搭建,从业经验丰富,研发与运营人员占比达90%。创始人贺鹏出身于华侨城集团,为腾讯景区码前副总裁,曾任泰久信息市场部副总监,参与北京欢乐谷、深圳锦绣中华等景区系统及多地旅游项目建设。

资方观点:

著名天使投资人、华盛人和资本合伙人王洪魁表示:“随着上游硬件设备的逐步成熟和产业链上游各大厂商的大力投入,消费级AR眼镜市场已处在爆发的前夜。莲雾智能依托创始团队在文旅领域的沉淀和积累,率先布局以文旅为主要场景的下游应用生态,形成完整闭环的商业模式。希望本轮投资能帮助莲雾智能扩大先发优势,成为行业领跑人。”

易世界 现未来丨 2023易现春季发布会

3月21日,2023易现春季发布会「易世界 现未来」在杭州成功举办。

会上,易现宣布以全新SLOGAN“重塑空间,轻而易现”迎来品牌焕新升级,并围绕AR云平台、软硬一体解决方案以及内容生态建设带来最新成果分享。

易现创始人兼CEO李晓燕博士在会上表示,“2023年是易现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自2019从网易分拆成立公司,易现已走过4个年头,一路以来,易现沿着空间计算消费级的场景不断迭代空间计算能力和工具产品服务,在XR领域成绩斐然。” 

软硬一体、端云结合,AR云平台焕新升级

2020年初,易现从线下的多元场景切入,首度推出大空间AR云服务;2022年,易现AR云加速平台化,在线下空间场景落地大量标杆案例,并针对重点场景沉淀规模化拓展的能力。

本次发布会中,以软硬一体、端云结合为核心的易现AR云平台再次实现焕新升级。

图/易现官方

在软硬一体上,易现从2015年开始布局移动端的SLAM引擎,并逐渐在移动端几乎实现全量覆盖,能够无缝适配VR眼镜的VST接口。近3年来,易现与国内外主流AR眼镜厂商紧密合作,参与了AR眼镜参考设计及算法加持,已为超过一半的主流AR眼镜提供服务。

面向更大的消费级应用,易现AR云为AR技术与企业和消费者结合提供了无限可能。易现AR云平台不仅为用户提供了高效易用的建图服务以及业界领先的定位服务,适应全天候大客流环境,并且支持多端格式的AR统一描述语言和可视化空间编辑工具,满足低代码以及0代码的内容编辑和一键发布。平台还将逐渐融合AIGC工具,进一步提升创作效率和服务能力。

此外,易现与国内领先的云原生实时渲染引擎技术提供商光线云达成战略合作,将AR和虚拟人技术融合,打通真实人和虚拟场、真实场和虚拟人的交互,进一步降低虚拟人创作的技术门槛、提高AR虚拟人的渲染效果,从整体上缩短创作周期和成本,服务平台用户实现简单、高效的AR创作与开发,打造个性化的虚拟形象,更好地利用技术释放想象力。

基于AR-World云平台,易现致力于成为各场景AR桥梁,通过工具链不断迭代,培育发展内容创作生态,连接品牌、ODM硬件端厂商,满足各类消费应用场景的数智化需求。

易现AR-Glasses亮相,加速平台应用闭环

为了加速平台从内容应用到硬件体验的应用闭环,易现重磅推出了易现AR-Glasses平台,采用一体机设计,带来领先的场景理解、交互识别、大视场角沉浸式光学体验,为行业提供更系统、更直观、更高效的AR云服务。

图/易现官方

在易现AR云全栈能力的支持下,易现AR-Glasses平台拥有精准的OST标定能力、精准的6DoF、3D手势交互以及超大空间定位及理解能力。

通过与浙江舜为科技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易现AR-Glasses平台结合了舜为在光学领域的深厚积淀与易现在AR软件和算法端的核心优势,打造更适用于线下运营的光学方案。

超大FoV打造沉浸式体验,让视野不再受限,高透光率则提供更加身临其境的虚实融合效果,配合120Hz高刷新率,满足需要快速响应的如线下多人竞技游戏场景。

通过对底层系统及算法深度优化,易现AR-Glasses平台性能表现强悍,可稳定提供2小时+的使用时间,超长续航满足用户的畅玩需求。

此外,易现AR-Glasses平台全面适配海量内容生态,面向易现AR眼镜开发者提供AR眼镜SDK,以多种交互方式、外接支持、硬件适配等功能帮助开发者降低内容开发成本,提升开发效率,带来更具想象空间且稳定优秀的AR内容体验。

后续,易现AR-Glasses平台将针对文旅营销、展厅展陈、竞技娱乐等重点应用场景不断优化,并通过“开放硬件联名、开放线下运营加盟”等方式深化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以易现AR平台为核心,共同赋能线下场景。

战略业务部署焕新,加快行业数智化升级

技术的变革已经深入到社会的方方面面,体验经济与场景式消费正在加速到来。通过与众多合作伙伴在文旅、数字营销、展厅展览等各大行业场景探索落地,易现希望能打破传统线下消费场景的局限性,充分利用线下实体场景的优势,来赋能线下场景实现数字化升级转型。

李晓燕博士表示,AR技术正在像当年的互联网一样,逐渐成为一种通用技术,融入不同场景的生产生活中,为实体经济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为此易现公布了包括文商旅实景元宇宙、元宇宙展厅展览、AR竞技娱乐等在内的最新战略业务布局。

在文旅营销场景中,易现联合创始人刘海伟宣布,易现将基于文旅景区商区商圈等线下场景,通过AR将不同形态的虚拟内容整合为一套与物理场景相互关联的统一世界观的故事线,通过软硬一体的解决方案为用户带来虚实融合的沉浸式娱乐体验。

基于本次合作,易现将引入腾讯云开放的原子能力,如AI、音视频、云渲染、数字人、安全、地图等,将其融合到相关的AR领域产品中,面向博物馆、公园、乐园、公共空间、展览展陈等细分文旅场景推出一体化的AR+文旅解决方案。

图/易现官方

不断深度挖掘用户的价值需求,迭代和完善AR技术及产品,易现精准覆盖几大重点行业,提供专业且高效的应用解决方案,帮助企业在数字化的浪潮中实现从传统生产制造向数智化企业的转型升级。

值得期待的是,AR竞技娱乐是易现全新尝试与布局的业务赛道,看好其背后庞大的用户规模和市场价值。当下,“融合”与“破圈”已成为竞技娱乐的重要标志,易现希望通过AR技术赋能竞技娱乐产业,开拓全新体验。 

构建内容生态,促进合作共赢

元宇宙时代的增值红利是虚拟与现实的空间互联,面临逐年出现的大量内容需求和人才缺口,易现一直重视并践行内容生态的建设。

在过去几年,易现不断地完善AR-World平台的创作工具与能力,致力于降低AR内容创作的门槛,帮助用户突破创造力和生产力的边界。目前,易现AR-World平台吸引50,000+创作者及开发者入驻,拥有3,000+个AR空间地图,170,000+ 有效内容数量,创作者通过易现AR-World平台在2022年实现最高营收超百万元。

易现希望帮助每个进入AR-World的创作者都找到自己的生态位和成长路径,另一方面也致力于作品和商业价值的连接,让优质内容落地,连接到真正的商业场景里,并产生持续的商业数据。

为了更好地引入创作者,打通一个持续、高效、优质的AR内容生产供应链,易现在全国50多所高校持续开展合作课,开展AR-World创作巡回赛事,通过“青创AR计划”汇聚青年先锋艺术力量。

基于2月份举办的黄山创作大赛成功合作基础,易现与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发布会正式启动“黄山AR元宇宙创作基地”,通过产学研的三方深入合作下,将科技、艺术、线下空间运营融合形成强大的产业合力,共同建立健康、持续成长的内容生态。

图/易现官方

同时,易现与河南广电传媒控股集团数字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深圳创壹科技文化有限公司、成都中科大旗软件股份有限公司、成都未来场景数字科技中心、深圳市光蕊科技有限公司分别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将发挥各自领域的核心优势、资源互补,作为生态合作伙伴共同推动XR产业的发展。

易现深信通过AR云平台的技术服务、行业资源、商业化能力等,能够赋能并孵化更多AR创作力量,更好地焕发实体文商旅空间的活力。

大咖云集,圆桌共话

本次发布会也邀请到了舜宇光学科技执行董事、常务副总裁王文杰、黄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章德辉、光线云创始人兼CEO 王锐,与易现创始人兼CEO李晓燕博士一起围绕“打造元宇宙生态共同体,赋能虚实产业创新发展”主题展开深入探讨。 

“核心底层技术是易现AR云平台的立足之本,易现将不断创新、不断突破,持续地投入易现AR云平台发展,打造软硬一体解决方案,服务落地价值场景。”李晓燕博士对合作伙伴一路以来的支持表示感谢,并期待与更多志同道合的伙伴共创更加自然、多元、开放、虚实共生的数字世界。

无线化能救AR眼镜?

「有线太麻烦了,限制行动不说,甚至还夹头发。」志明向雷科技抱怨道,年后为了奖励自己,他购买了雷鸟 Air 1s AR 眼镜,看中就是厂商们宣传轻便和 AR 观影体验,但也感受到了好多年前有线耳机和鼠标的使用体验。

2022 年,国内厂商发布了一系列轻量型 AR 眼镜,主打轻量化和观影体验,包括华为也推出了 Vision Glass 智能观影眼镜。在年底的时候,Nreal Air 宣布成为全球首个消费级 AR 眼镜突破 10 万台量产的品牌。

但落到实际体验,AR 眼镜依然存在大量的问题,尤其是在佩戴上,虽然产品采用轻量化的设计,却还拖着一条「脐带」。

图/LIKEMUSIC

公允地说,现阶段轻量型 AR 眼镜需要外接数据线,一方面是出于续航考虑,另一方面则是数据传输和性能限制——轻量化的 AR 眼镜没有足够的空间塞下芯片等一系列硬件,解决不了发热和功耗等问题,也无法实现低延迟的无线数据传输,导致 AR 眼镜在现阶段只能通过有线连接手机的方式获得强大的计算能力。

还是需要芯片厂商和终端厂商联发产业上下游一起发力才行。

2月27日,小米在 MWC 大会上正式发布了小米无线 AR 眼镜探索版,重量为 126g,此外最大的亮点就是「无线」设计。雷军公众号的发文中写道:「依靠自研低延迟通信链路及高通骁龙 Spaces,手机与眼镜通信延迟低于 3ms,全链路延迟低至 50ms,媲美有线方案。」

小米无线 AR 眼镜探索版,图/小米

小米没有透露无线 AR 眼镜探索版搭载的芯片,但合理猜测可能就是高通去年年底推出的骁龙 AR2 Gen 1,其中主打的一大亮点是支持 WiFi 7 无线超低延迟,高通声称能让 AR 眼镜和智能手机或主机设备之间的延迟少于 2ms。

于此同时,高通第二天也在 MWC 上宣布,将基于骁龙 Spaces XR 开发者平台,与包括中国移动在内的全球 7 大电信运营商合作,布局下一代 AR 眼镜。作为 Meta Quest、字节 Pico 背后的代工厂,歌尔股份也发布了搭载骁龙 AR2 Gen 1 的量产化轻量型 AR 眼镜参考设计,此前歌尔已经与高通联合发布了连续两代 AR 眼镜参考设计。

骁龙 AR2 Gen 1 量产化 AR 眼镜参考设计,图/歌尔

看起来,从电信运营商到芯片、从代工厂到终端厂商,无线化的轻量型 AR 眼镜已经快准备好了。

下一代无线AR眼镜

2022 年 11 月,高通骁龙峰会。全球知名 AR 游戏《Pokémon Go》的开发商 Niantic 展示了一段视频:用户戴上无线 AR 眼镜就,手持控制器走在户外。

图/Niantic

头戴式 VR 的一体化发展趋势已经强而有力地证明了,无线才是王道,繁琐的线缆是用户体验的一大门槛。对于偏向室内游玩的头戴式 VR 尚且如此,作为移动设备的 AR 眼镜更是注定了「无线化」的必然。

志明也向雷科技谈到:「果然,无线才是王道。」

那场峰会上,高通推出了骁龙 AR2 Gen 1,采用多芯片架构,由 AR 处理器、AR 协处理器和无线连接模块组成,分布在 AR 设备的不同位置。对比骁龙 XR2 Gen 1,骁龙 AR2 Gen 1 的 PCB 占用空间减少了 40%,AI 性能提升 2.5 倍,功耗还降低了 50%。

在尽量缩小占用空间和功耗的同时,骁龙 AR2 Gen 1 的无线连接模块 FastConnect 7800,利用 WiFi 7 连接 AR 眼镜与智能手机或其他主机设备,眼镜端收集的数据和感知结果—— 6DoF、眼球和手势追踪等——将传输到主机端,由主机端上的芯片进行画面渲染,再经由编码器及压缩,最终传输回眼镜端显示。

理论上,这一套下来将大幅缩小运动到成像时延(M2P),让无线AR眼镜更接近有线连接的体验,高通也宣称整个完整过程的 M2P 延迟将小于:9ms。

骁龙 AR2 Gen 1,图/高通

当然,小米还要考虑很多设计和功能实现,延迟没有做到高通宣称的 9ms 也在意料之内,但 50ms 的延迟标准,也足以让日常操作和大部分游戏的体验,基本接近有线连接。

另外从重量上来说,AR 眼镜告别有线连接意味着需要搭载电池了,必然会对整机重量有所影响。

根据公开信息,上一代轻量型AR眼镜普遍落在 80g 左右(裸机),Nreal Air 裸机为 79g(不含线缆和鼻托),雷鸟 Air 1S 裸机(不含线与前挡镜片)为 82g,华为Vision Glass智能眼镜裸机约为89g。如果加上线缆,华为 Vision Glass 约为 112g,其他裸机重量相近的产品大概也都在 100g 以上。

而从小米的官方介绍来看,小米无线 AR 眼镜探索版采用了包括镁锂合金、碳纤维件、自研硅氧负极电池等大量轻质材料,整机重量为 126g。但考虑到小米没有透露无线AR眼镜探索版的电池容量和续航时间,还很难推测接下来量产商用的消费级轻量型,大概会有多终。

同样的,续航和重量也会是消费者最终选购时关注的重点。与志明的对话中,我们也谈到了这一点,他表示:「重量就是两倍也能接受,但续航就有些纠结了。」

对于整个 AR 产业而言,也是纠结的。

AR还没有标准答案

一个客观的事实是,真正的消费级AR眼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谷歌眼镜、微软HoloLens、Magic Leap,在过去十几年AR的发展历程中已经证明了,做一款真正的消费级AR有多难。

轻便到能佩戴一整天、续航至少支撑日常一天、性能还要足够强劲以支撑计算处理、近眼显示的屏幕也要精细到视网膜级……现有的芯片、电池、屏幕和光学方案还无法支持实现。在不能两全的情况下,AR产业在商业化上不得不分化出两条实现路径:

一是从轻量型AR开始逐渐扩展功能、性能和场景;二是从头戴式MR开始带来比较完整的AR体验,再逐步实现轻量化的类眼镜产品形态。

以Nreal、Rokid和雷鸟代表的国内消费级AR品牌就主打轻量化体验,大幅削减了功能实现,并让手机等主机设备提供主要算力,集中在单一或少数场景,代表就是观影,此外还有米家和拍照,李未可和骑行等。

图/小米

一方面,除了试验性项目,大部份AR初创公司在技术实力上远远不足以与大公司竞争;另一方面,面对AR产业的「漫漫长路」,初创公司拥有更紧迫的生存压力,需要更早的商业化支持企业正常运作,继续投入AR眼镜的研发,才可能同大公司在AR的赛道上形成竞争。

与之对应的,包括苹果、Meta在内,基于头戴式的产品形态,都在试图实现并完善MR/AR的体验,建立完整的开发生态。同时,承载AR的设备必然也要变得「日用」,否则也无法承载库克「智能手机般」的想法。而大公司没有短期的商业化压力,在技术上也允许一定的研发资源持续投入。

这不是小公司具备的条件,但也不意味着「羊肠小道」就走不到最后。就像Nreal创始人徐驰说的,今天的AR眼镜赛道,没有人知道标准答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方案和想法,而能够验证是否正确的只有市场和消费者。

但毫无疑问的是,至少在触手可及的未来,AR眼镜的全面无线化将是一种必然。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雷科技”(ID:leitech),36氪经授权发布。

2023年中国增强现实(AR)行业研究报告

增强现实(AR)技术可将虚拟信息数据叠加在现实世界之上,兼具交互性、沉浸感、实时性等特征,短期内AR可作为效率工具使用,填补产业空白;长期来看,具有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潜力。

核心摘要:

行业潜力:增强现实(AR)技术可将虚拟信息数据叠加在现实世界之上,兼具交互性、 沉浸感、实时性等特征,短期内AR可作为效率工具使用,填补产业空白;长期来看,具有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的潜力。

驱动因素:政策方面,“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及虚拟现实,“十四五”中列为数字经济重点产业,由最初的仅聚焦于技术研发到鼓励多产业进行融合创新。投融资方面,海内外头部企业把握元宇宙设备层交互入口-AR终端设备,并持续布局下游应用内容生态。

技术体系:AR整机根据模块功 能不同可拆解为计算、光学和传感三大功能单元

“虚”软件 技术:AR操作系统多基于安卓研发,支持硬件运行、内容展示和人机交互

“实” 硬件技术:

•主控芯片:AR功能复杂需专用芯片支 撑,计算等功能云化方案较为远期

•光学显示:包含全新光学 系统技术,配合微显示屏幕组成光学模组,是AR终端设备最为核心部分。Birdbath+Micro OLED方案和自由曲面方案已率先落地并实现规模量产,阵列光波导和衍射光波导技术绝对参数较高更具未来,但制作工艺难度较大仍需长时间迭代。

“相”交互技术:交互方案与 场景需求强关联,未来向多模态、精细化方向发展

“生”应用生益:B端场景需求为功能导向型,产品AR增值属性强于C端优先落地;C端对产品性能容忍度较低,厂商多以观影、娱乐场景入局打开市场,市场逐渐崛起。

发展困局:(1)AR产业链较长,目前整体技术尚不成熟,单一环节的提升难以撬动全行业的攀升,产业内外的技术驱动力有限。(2)终端产品难有消费级AR应用内容支撑,没有真正带 有AR功能、发挥AR虚实结合、交互能力价值的应用,行业尚未进入正循环。

发展趋势:(1)双线增长逻辑下,国内厂商多将采取小步快跑加速迭代方式逐渐完成专用设备到通用设备的过渡;(2)A R作为元宇宙的交互入口之一,与元宇宙技术发展底层逻辑相同,二者相生相成。

01 根基:中国AR行业发展概述

AR/MR/VR/XR概念界定

功能效用略有重叠,然随技术愈发成熟将逐渐明晰定位界限

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简称AR)是一种基于计算机实时计算和多传感器融合的技术,可将虚拟信息数据(包括文字、图像、视频和3D模型)叠加在现实世界之上。目前对于AR和MR的概念存在一定混淆,从理论上来看,如显示画面仅为虚拟信息与事物的简单叠加则为AR,若可实现虚拟与现实世界的交互与信息获取则为MR。而从实际终端产品来看二者较为重叠,部分AR终端设备企业在产品中融入MR功能,但尚未达到理想状态MR的高度,即真实反馈、实时精准交互。

AR存在的意义

未来有望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完成全环境内事物的数字化

从计算平台的演化看,平均每12-13年将产生新的计算平台,移动互联网时代已延续15余年,如今人们已不再满足于现有的计算输入输出方式与交互模式,在数字化的范围、程度和交互方式等方面寻求革新。AR究其特性及未来远期发展空间,可实现全环境内事物信息的实时采集反馈,且交互方式将更加直接自然,有望成为下一代计算平台。然其先决条件尚未满足,仍需网络、云计算、人工智能等多方技术的高度配合,AR终端设备技术及软件应用尚未实现规模化量产。短期内AR可作为效率工具使用,填补产业空白。

中国AR终端设备出货量预测

乐观预测下,2030年AR终端设备出货量可超10亿台

AR终端设备的出货量增长可参考智能终端,乐观预测:预计2025年前,包括苹果在内的互联网企业、手机厂商等头部企业将陆续推出切入XR领域的新品刺激行业正向推动;2030年左右,AR产业或将突破现有技术瓶颈,推动供应链走向成熟,终端设备单价进一步降低,刺激C端消费者购买,最终完成消费者市场的规模上量,乐观预测下出货量可达10.76亿台。中性预测:基本模拟智能手机增速,AR终端设备作为智能手机的配件补充,此后快速发展。悲观预测:AR终端设备的交互方式和技术突破难度较大,中长期内难以实现突破性进展,仍需长时间的酝酿和沉淀。

02 掘金:中国AR行业核心技术分析

AR整机设备概述

全新光学显示及计算处理单元为AR整机最具价值量的模块

AR整机设备和智能手机的功能模块类似,主要可分为光学显示、传感器、摄像头、计算处理中心、音频和网络连接等主要模块,根据模块功能不同可拆解为计算、光学和传感三大功能单元。相较于智能手机,AR涉及了全新的光学方案,为AR整机中最核心部分(BOM占比接近一半),一定程度上决定了AR整机能否规模量产并推广至消费级市场的可能性。同时,AR虚实融合的特性更加注重环境感知和交互方式,要求能够快速(<20ms)完成环境信息采集,并融合虚拟图像,即考验AR整机的计算能力。因此,本报告将重点针对AR整机设备中计算单元和光学显示单元的技术发展路径进行研究。

AR终端设备形态发展路径

理想状态下倾向于一体机,中短期内一体式/分体式整机共存

理想状态下的智能终端设备需满足三大功能要素的完备,即计算、显示和交互。PC/平板/手机等智能终端已经成熟且可实现AR技术的应用,但其固有形态已确定,即无法对显示范围、便携性、交互方式等体验有突破性进展。因此,AR终端设备形态的出发点是可穿戴,终点是轻量化、无感操作的可穿戴。

目前AR整机从产品单元模块来看,可分为一体式和分体式两种形态,算力单元和显示单元整合为一体的为一体式设备,反之割裂开的是分体式,依赖手机、计算盒子等外部计算单元,以达到减重等优化效果。理想状态下的AR终端设备会倾向于一体化设备,但因AR终端设备技术发展尚不成熟,未来较长一段时间内会存在一体式/分体式共存的情况。

AR主控芯片

AR功能复杂需专用芯片支撑,计算等功能云化方案较为远期

AR主控芯片主要指SoC计算芯片,需要满足终端设备在性能、功耗、连接、AI等方面的要求,为硬件设备提供操作系统运行、简单本地渲染、多传感器信息融合处理等支撑。现阶段高通的XR芯片平台方案一枝独秀,部分AR整机企业采用消费级芯片(手机、AIoT芯片)作为阶段替代方案。艾瑞认为,在中短期内将会持续两种阶段性过渡方案,但AR场景复杂的空间级计算和高品质图像处理等特殊要求仍需要AR专用芯片作为支撑。同时,为推动AR在消防、安防、工业、乃至军工领域的落地,国产化芯片方案的替代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在5G、云计算、云服务等技术在支撑下,将计算、存储等功能云化以降低本地要求可成为解决芯片桎梏的解决方案之一,但中短期内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备、难以有效支撑。

AR显示原理及技术架构

以利用双目视差原理构建立体视觉为主,VAC问题仍待解决

为实现“现实的增强”即交互沉浸感,AR近眼显示系统NED(近眼显示系统:Near Eye Display)需构建在还原人眼立体视觉的基础上。人眼立体视觉是指人眼辨别周围物体间的距离、深度和体积的能力,主要来源于两个Vision Cue。目前市面上主流切入方案为通过最强Cue双目视差构建近眼显示系统,其中核心模块为(1)光学模组(2)光源(3)光学显示器件。

AR微显示屏幕技术概述

Micro LED为未来趋势,光波导方案微显示屏选择局限性小

目前多种AR头显设备的光学显示屏幕方案共存,因不同光学方案对高亮度需求的渴求程度不同,适配的光学方案和微显示屏方案相结合可发挥1+1>2的效果。相对应的,某些光学方案在微型显示屏的选择方面有一定局限性。目前终端设备搭载较多的是LCoS、DLP和Micro OLED三种屏幕,其中前两种方案均已实现规模化量产。Micro LED方案尚未实现量产,主要难点在于巨量转移技术和高制造成本,然而因其在低功耗、高亮度、高对比度等方面拥有绝对参数优势,Micro LED为业内公认的下一代AR显示技术趋势。

AR微显示屏幕技术对比

多显示方案共存,以适配不同光损程度、结构原理的光学方案

用户在使用HMD时的需求反映在显示面板层面时,主要体现在对亮度、显示效果、续航寿命和整机重量的敏感性。因不同光学方案的光损程度不同,在择选面板时主要考量的指标为亮度,高光损方案需高亮度面板支持。面板需要提供足够的亮度才能使HMD在叠加环境光后清晰显示画面,具体而言,在室外环境下(无墨镜片遮挡的非正午环境)需至少保证2000nit的入眼亮度,室外正午需近万尼特亮度支持。

AR光学系统技术:曲面的对比

Birdbath方案为短期内均衡成本和显示效果的快速落地方案

自由曲面方案和Birdbath方案相较于光波导方案来说完备程度更高,已经实现规模化量产。其中,Birdbath方案在国内消费级市场更为普及,其光损较为严重,常搭配Micro OLED屏幕使用,二者配合后的光效会优于目前已有的大多数方案。相对应的问题在于,AR产业链与已有的智能硬件或VR产业链重合部分较少,Birdbath方案“捆绑”的高质量Micro OLED屏幕未能实现规模化量产,存在“短板效应”。整体而言,Birdbath方案的部分细节问题可通过更换材料等方式进行优化,技术迭代难度系数中等, 在短期内可看作是一个均衡成本和显示效果的快速落地方案,其优质的显示画面为其在消费级市场的铺开提供了快速通道。

AR光学系统技术:阵列光波导概述

出射光均匀成像效果极佳,但制备工艺繁琐良率提高难度较大

国内初创企业布局阵列光波导较多,阵列光波导需要扩瞳技术,目前已解决一维扩瞳设计技术和量产的难题实现小规模出货,转向攻克二维扩瞳技术的落地。应用二维扩瞳技术的阵列光波导方案能够有效增加出瞳距离和动眼眶范围,在减轻光机体积的同时增大FoV至50度以上,为阵列光波导方案推广至消费级AR应用提供了可能性。目前二维扩展设计的难点在于阵列反射镜序列加工工艺需采用冷加工工艺,对光学加工的精度和一致性要求较高。整体而言,阵列光波导在延续光波导优良性能的基础上,拥有杂散光少、能量分布均匀、FoV较大等优势,但制备工艺繁琐且环环紧扣,良率的提高相对困难。

AR光学系统技术:衍射光波导概述

量产性和良率更优,但模版设计难度大且色散问题有待攻克

衍射光波导技术光栅设计自由度大,制备工艺较为简单,良率和可量产性较易提升。其中,目前基于表面浮雕光栅技术的成像方案(SRG)较为成熟,已实现小规模量产并投入实际应用当中。其量产难点在于母版设计的难度较大,涉及半导体微纳米级别加工工艺,需在硅基底上通过电子束曝光和离子刻蚀制成母版。部分企业尝试布局体全息光栅光波导(VHG)在单色显示方面较为有优势,但光学原理、工艺、成本等问题尚未解决,处于较为早期阶段。整体而言,主流方案为基于表面浮雕光栅的衍射光波导方案,其优势在于量产性和良率更优,行业挑战主要集中在如何在减少体积,增大FoV的同时仅用单波导片解决色散问题。

AR交互技术概述

交互方案与场景需求强关联,未来向多模态、精细化方向发展

单一交互方式难以满足AR不同应用场景的综合需求,未来交互技术将向多模态、精细化方向发展。但目前AR交互技术尚未定性,目前分体式AR整机多采用手机或手柄/手环等保留机械感的方式,并配合语音交互使用,以最为成熟且学习成本较低的方案先行落地。以触控、手柄、手环交互等围绕“手”的交互方式多为主动交互,需要用户主动发出命令,精准度较高且普适性高,部分技术较为成熟已优先落地;而以眼动追踪、面部识别等为代表的、无需用户额外操作的交互方式,更加自然、学习成本更低但目前技术仍不成熟,仅作为辅助交互方式。艾瑞认为,AR交互技术没有孰优孰劣之分,交互方式的选用和场景需求特征强关联,在细分场景下不适宜的交互技术叠加只会是“炫技”,增加成本的同时却没有优化体验。如办公场景则仍需保留机械式输入方式以提高生产效率;社交场景则更注重全面交互性,需要多模态交互技术融合支撑等;游戏等复杂操作场景对延时、精准度等要求较高故以手柄为主。

AR应用场景概述

B端产品AR增值属性强于C端优先落地,C端市场逐渐崛起

AR下游应用场景主要分为消费级应用市场(To C)和企业级应用市场(To B),目前C端场景主要涉及娱乐属性的观影、游戏场景,及偏工具属性的信息提醒和办公场景,其中观影场景发展速度最快,已有多款量产产品流入市场。B端场景主要涉及工业、教育、军事、安防、培训等场景,其中工业和培训场景已有较多成熟案例落地,其余场景仍在不断拓展阶段。艾瑞认为,目前AR市场不断加速推进经由容错高且价格敏感程度较低的B端市场验证、逐步向C端发展的进程,C端市场正逐渐崛起;但由于AR技术仍不成熟、C端已有应用场景非刚需且替代方案成熟,短期内或将面临商业变现增长乏力问题。长期来看,随着技术不断迭代,B端场景将愈发走向专业化,C端场景或将进一步细分,AR市场的快速增长和规模上量仍将依赖于C端市场的推动与爆发。

03 扬帆:中国AR行业典型企业分析

中国AR产业链

多环节全新领域技术研发待攻克,应用侧仍处于试探性阶段

AR产业链较长,核心技术部分涉及全新领域,如硬件部分的光学模组、显示器件等技术,其原理与VR不相类似需从零突破。在软件开发方面,为更好地突出AR区别于其他智能硬件的优势,操作系统、软件开发工具等需适配其交互属性及虚实叠加功能进行重新开发,然目前专注于AR类别的厂商较少。就应用生态而言,AR在消费市场的应用内容较为单一,企业级/公共服务类应用仍在试探尝新阶段,整体处于试探性阶段,需求端难以反哺上游形成良好的供需发展闭环。

中国AR产业链图谱

04 起航:中国AR行业发展趋势

中国AR产业困局:技术积累

短期内较难实现突破性进展,AR技术整体驱动力不足

梳理AR核心技术发展情况可发现,目前整体技术尚不成熟,单一环节的提升难以撬动全行业的攀升。短期内(3-5年)可商业化落地的技术尽管已实现较大飞跃,但相较于主要落地场景的已有成熟方案来说经济效益仍然很低。长期来看(5年后),尽管各关键技术的发展路径相对明确,但技术成熟的时间节点较远且阶段变现能力弱。AR行业的技术驱动不足,一方面,诸如微软、苹果等企业因技术成长时间较长开始放缓对光学显示企业的投资;下游应用场景有待挖掘,但部分场景不存在刚需,行业整体外部挤压力量薄弱;另一方面,国内头部企业处于较为谨慎的持续观望态势中,虽持续投资相关领域且推出自家新品,但对于中国AR产业的推力较为有限,产业内部的技术驱动力不足。

中国AR产业困局:商业模式

终端产品难有消费级AR应用内容支撑,行业尚未进入正循环

AR市场的热度在元宇宙的刺激下不断攀升,浪潮后下一阶段的商业变现增长仍将来源于C端市场的爆发,但目前产业苦于下游内容应用生态发展不健全,难以形成“硬件-内容正向循环”,内容、服务将反哺硬件迭代,制约行业的正向发展。理想状态下,硬件、软件、内容呈螺旋促进模式,环环紧扣且相辅相成。目前国内AR消费级应用生态基本移植手机2D应用,没有真正带有AR功能、发挥AR虚实结合、交互能力价值的应用;应用场景大多停留在大屏,作为手机配件存在,应用于观影、游戏等比较小众场景。初创硬件厂商不具备建设开发者平台、打造应用生态的资金实力,在此方面处于比较消极的心态;而以手机厂商为代表的头部企业仍对较为早期的AR市场处于积极布局、长期观望态度,优先硬件部署,在内容生态方面的投入更青睐于商业发展模式较为清晰的、逐步进入正向循环的VR产业;整体行业等待爆款产品出现,激发产业活力。

AR终端设备的双线增长趋势

增长路径殊途同归,行业将小步快跑加速迭代完成设备过渡

AR终端设备的迭代路线大致可分为两种,第一种增长曲线:追求大而全的「All in one」通用型设备,第二种增长曲线:追求小而美的、专攻于某一个特定细分领域的「One by one」专用型设备。目前以Microsoft的Hololens系列和Magic Leap的产品主要沿着第一种增长曲线迭代,产品单价高昂,而以国内厂商为代表的企业更顺应第二种增长曲线模式。艾瑞认为,第二种增长曲线将会成为中长期的主流路径,并随着行业不断向前推进,逐渐与第一种曲线交织、重合。在第一阶段或将针对某一重点领域切入并深耕,在击穿该场景后迁移至新的专用场景开始二次成长;第二阶段持续“滚雪球”、优化产品能力、挖掘新的应用场景,逐渐完成从专用设备到通用设备的过渡;第三阶段独立式AR终端设备范式基本确定,推进计算平台的变革。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艾瑞咨询”(ID:iresearch-),作者:艾瑞,36氪经授权发布。

深度|为什么AR有确定的未来?AR会怎样影响我们的生活?

是否有人想过退休之后想过什么样的生活?在我们寿终正寝后的墓志铭上,你希望别人用什么关键词描述你?

这是终局思维。举个例子,如果你希望别人用「有爱」来概括你,那从现在开始就要多做能帮助弱势人群或其他能让人感到幸福和快乐的事情。

用终局思维去引导当前的产品计划,也是很好用的产品思维模型。用另一种说法描述,就是「新闻发布稿」思维。大概的做法是,组织一下当你产品做出来后在开新闻发布会的那天,你会怎么介绍自己的产品,有什么亮点?消费者有啥感受?给行业起到什么推动作用?等等。用对终局的预测和期望来反推现在的产品计划。

写这篇文章的初衷,一方面是在年底这个时间点用来审视自己从事AR行业以来的积累和贡献,另一方面是因为网上缺少关于AR与生活的深入介绍,故借此写了这篇文章。

接下来展开来聊聊:AR为什么有确定性的未来,以及AR对我们生活会产生哪些影响。

一、AR的终局体验是怎么样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

首先打个预防针,AR的终局是怎样的,说实话没人说得清,但如果我是一个合格的行业从业者,作为AR行业的产品人,就一定要去主动想这个事情。

一方面是公司的发展需要我们这么去做,另一方面,一个好的产品经理一定要有产品和用户共同发展之心,做的事情不光是着眼于眼前的几个产品功能和利益,也要尽自己能力推动行业发展、社会共同繁荣的义务。

在这点上非常佩服特斯拉的马斯克,他在2019年就宣布对外公开特斯拉的部分专利(这里不讨论他开放专利时附带的条款),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所以我也会在合适的时候把一些做AR软件产品的思维方法分享给需要的人,希望对推动AR行业的发展起到一点作用。

那么,AR的未来是怎样的?我会用「需求、社会、技术」和「行为改变、习惯改变、观念改变」的框架进行分享。

开头先给AR下一个明确的定义:

首先,本文不讨论脑机接口是否会替代用穿戴设备实现的AR,因为那还太遥远;也不讨论「Mojo x」这类AR隐形眼镜,那大概率是个忽悠人的产品,因为那没有感知现实的能力。

再者,这里讨论的AR不是在手机或Ipad上借助摄像头实现的Video See-Though AR,而是佩戴在眼前用Optical See-Though实现的近眼显示AR,这两者有什么区别?

前者是在窄视锥下观看的2D画面,后者是在较宽视锥下观看的3D画面,后者更具视觉沉浸感。

而基于手机或Ipad上用Video See-Though观看的AR,因交互方式的局限(用二维的方式实现三维的交互需求;单手交互或双手手指位移、腕不位移的交互,如下图),以及在视觉体验上没有发展的空间,因此不可能成为社会的潮流,所以我们只讨论有未来的近眼显示AR,即AR眼镜带来的AR体验。

在Ipad上实现的video see-though AR

图为Magic leap,是optical see-though AR的形式

此图可看出交互方式。

给AR一个明确的定义后,接下来聊聊为什么AR有确定的未来?AR到底价值几何?

需求上,亘古以来,人类有三个需求永恒不变:

  1. 为达到目的而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
  2. 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
  3. 延续人类的知识和先进文化。

为什么AR能满足这三个需求?接下来一一展开来说。

从技术的角度看,人类提高效率的历史,是一部工具进化史。原始人用棍棒,农业时代用铁器,工业时代用蒸汽机。每一次工具的进化,最先解锁工具秘密的人,都会率先实现财富的巨大提升。

书写工具的发明,使识字的人得以拓展信息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也因此获得了别人无法获取的资源;用牛马代替人拉扯,不仅提高了速度,而且也更人道;飞机的发明不仅能让不同肤色的人能联系起来,更加速了不同地域的人彼此共享自然资源的速度,这也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生活丰富性。

二、民用飞机的出现让不同地域的人联系更紧密

回到现代,AR之前是手机,两者的定位相似。在创造出图形界面和4G网络的发展下,手机通过整合图、文、影音通讯的方式帮助人类实现高效化、情感化的交流。但是,在获取信息为目的的情况下,手机之于人类获取信息的感官通道是「保持联系」的关系,而不是「需时即有」的关系。

怎么理解「保持联系」的关系?因为在人类获取的信息中百分之八十是通过视觉获得信息,而手机在大多数时候距离我们一臂距离甚至更远,且某些嘈杂的情境下、手机离肤状态下,我们无法及时从视觉、听觉或皮肤觉上及时获取手机通知。手机与身体的空间关系,就像在桌前的水杯,它在多数时候不占据我们长时间花注意力的关键区,而是放在桌面伸手可及之处,需时可有,无则搁之。

为什么获取信息的及时性那么重要?现代社会中,对变化的响应的及时性,能让我们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另一方面,决策所需的信息层次——及时性、丰富性、真实性和足够性,获得及时、有效的信息能让我们决策的依据不至于主观和片面。

再者,生活中经常存在的「无意视盲」(还有听盲等),有时候会造成伤害性事故,这就需要有工具帮到我们及时获取被我们忽略的关键信息。这点在后文中的「AR能满足增强人类能力的需求」中会进一步解释。

手机之后是AR,对AR来说,现实是基础,增强是价值。AR眼镜 不割裂我们获取现实世界的信息,同时距离我们获取信息的主通道——眼镜和耳朵 最近,只要有一个感官通道不被占用,就能及时通过屏幕光线的变化或听觉的刺激来及时获取信息。

抛开手机没能满足的信息及时性需求,说说AR之于手机满足的娱乐需求。

引用一条我们常用的产品公式:

新产品的用户价值=(新体验-旧体验)-替代成本

手机在有限的屏幕边界内提供画面显示并提供触觉反馈,而AR则能Cover之。AR不仅能提供更强的视觉刺激(3D、大屏、多屏)和有效的触觉反馈(指环/腕表/硬屏),而且能提供空间音频的听觉娱乐性和高能量交互动作的动觉娱乐性,这使AR带来的新体验能大大优越于手机本身的旧体验。

在替代成本方面,AR设备所需付出的金钱成本和手机大概率是一个等级的(因其「连接现实世界和数字世界的基础设施」的定位所决定),也就是原本换手机所需付出的价钱。

社交关系(关系成本)也很好迁移,因为聪明的硬件大厂会在底层用一种通用的用户界面打通手机端和眼镜端的同一个应用,无非新的交互方式需要一定的学习成本,所以AR对手机的替代成本不算高。

根据这条公式,有着良好AR体验的AR眼镜是有着较高用户价值并能被市场接受的。

三、AR娱乐

其次,在提高生活效率这个目的上(包括安全性,保证安全性能提高我们的生存概率,这里算入生活效率),AR能更好地担任生活助理的角色

一般来说,AR眼镜上都有IMU、摄像头、地磁传感器、深度传感器、眼动传感器,以后还会加上生物传感器,基于AR眼镜上的这些传感器和智能算法,无论采集的是窄频窄域的数据还是宽频宽域的数据,AR眼镜都能很好的感知、分析我们所处的生活情境并提供指导。

1. 举几个例子

1)健康助理

华为智能眼镜有个很好的健康功能,通过IMU采集一个时间段下头部的运动数据,这个窄频窄域的数据就能很好的给我们一个健康提醒,当我们长时间低头且身体没有一定的位移量时,就会收到这个健康助手类似「起身活动、转动头部」的提醒。

2)安全助理

在走路时,AR眼镜通过摄像头判断出「马路」这个对象语义和我们「正在过马路」这个情境上文,就可以通过加强对马路安全性的数据采集和判断,无论我们在过马路时注意力是否缺失,都可以及时反馈马路状况给到我们,保障我们的出行安全。同样,音源是卡车,AR眼镜能识别音源方向,判断音源离用户的距离,并在AR眼镜中显示音源对象类型和音源对象的距离变化,同样能保证我们的安全。更不用说AR眼镜也能实现智能手表的摔倒检测功能。

3)个性化服务定制者

眼动数据同样非常有用。眼动的停留时长、停留对象、眨眼频率、眼动范围,结合时间、地点、兴趣、状态等个性化数据,数据丰富度是非常值得想象的。眼动数据+生物数据(如血压 汗液)+语义语调分析+表情分析+…… = 提供「比你还懂你的个性化服务」。

4)生活管家

再举个AR眼镜采集我们上下文行为动作和交互对象后做出的判断。AR眼镜通过空间定位、摄像头采集到时间段和时间点行为数据,分析到「主人在购物,双手被占用,已在前往地下一层的路上」这一问题语境,这时生活助理给一个提问给主人:“是否召唤爱车?”“是”,这时眼镜给已经拥有自动驾驶功能的汽车一个召唤指令。

当主人到达地下停车场时,车子已经在合适/指定的位置等待主人,当车子和眼镜小于某个通信范围,车子就打开车尾门进入「等待行李模式」。ps.当然,还有一种方案是用全场景的自动导航小车,但这也需要理解用户需求进而在设备之间产生协同。

在这个场景中,感知、收集、处理、分析、决策,有其他单一媒介可以做到同样的效率吗?暂时没想到。

四、AR社交

再者,社交场景下,除了语言,还有肢体语言、表情语言的表达,在2D屏幕下都只能做到有限传达,而通过AR眼镜中通过面捕、动捕的方式能更有效地传达肢体和表情语言,通过空间锚定、深度感知和场景语义的理解,能把你的Avatar很舒适地放在对方所在场景中合适的位置,从而实现一种「同在」的共处感。

试想一下,你在外地工作,你们一年只见面一两次,这种情况下你最好给父母买一副AR眼镜,当你「打电话」过去时,你父母带上AR眼镜即看到活生生的你出现在他们面前。这种跨越物理空间的共处感,能让你不因工作原因而对失去对父母的陪伴而愧疚,同时对父母来说,「想念即看见」,这就是能被即时满足的「爽点需求」。多美好的样子~

情感伴侣:再者,通过空间锚定和三维显示,这位「生活助理」可以做到具像化的存在,再结合NLP,我们能跟他实现情感链接。这个时代,每个人都不孤独。当用户觉得这个生活助理“懂我”,无形中硬件服务商已经实现了个性化服务,其中的商业空间值得想象。

新技术对老技术的替代,要不就是你无我有,要不就是你有我优。在「为达到目的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这个需求下,AR能在大多数场景下做得比手机更出色,这是AR在解决生活效率需求上跟手机相比的优越性所在。这里不过多举例,大家可以自由想象。

理想主义者中到处充满标注的现实世界

再来说说「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这个需求。

我们在做产品的时候,都会考虑产品面临的约束,所有产品的目的几乎都是在约束内找到的最优解。人类面临的大多数约束有三种:时间约束、外部资源约束、自身能力的约束。

时间约束和外部资源约束这里不展开。什么是自身能力的约束?

  • 大脑处理能力的局限——记忆相关的米勒定律(7+-2)、瞬间处理量、对短时变异量的处理;
  • 人眼能力的局限——人眼是个定焦镜头,即小于对焦距离的微距对象和无法变焦查看远距对象,无法很好感知焦点外的细节,也无法看到380~780nm之外的波长,更无法看见视野外的事物;
  • 听觉能力的局限——人耳只能听到20-20000Hz的声音;
  • 空间移动能力的局限——我们无法瞬间出现在另外一个城市;我们无法不借助工具就能够到10米高的物体;
  • 其他局限:嗅觉和味觉不是AR的核心需求,此文不展开,除此之外,人类有限的感官数量、有限的生命和不同年龄阶段的肌体运动能力,还有感官通道被占用的各种情境,如开车时双手被占用。

面对人体自身的这么多约束,当科技产品能很好地延伸人的能力时,该科技产品就会被保留下来,如无人机、电视、电话,能让我们看得更高、看得更远和听的更远。

而且,自然进化无法跨越式发展,所以,我们要承认我们是低分辨率物种,我们的大脑还真是被我们的感官给拖累了。也就是,我们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其实是被我们的感官所束缚住了的,所以没法了解世界的真相。而能突破感官限制的输入系统,一定蕴含着巨大的机会。

而AR眼镜有着穿戴性质,某种程度上有机会成为我们的「感官」,其优秀的体验甚至会被大脑接受和默认。通过AR眼镜的各种传感器,我们能看到以前看不到的(时间、空间、焦段、波段),听以前听不到的(如音道分离后定向放大目标声音和相向抵消噪音),包括增强视弱/听弱人群的能力。

甚至在某些场景下,AI能帮助我们记忆和处理部分信息。

不得不说,人类是何等幸运,在21世纪的某一天,能够感受到比祖先多得多的世界丰富性。

声明:没经过同意不得转载和用于商业用途,来聊聊需求中的最后一点,AR为何能更好地满足「延续人类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需求?

因为其数据独特性。

在AR/VR时代,现实世界的文明将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由物质资产组成,另一部分是由人类基于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产生的数字资产组成。

物质资产难保存、移动性低、可分享性低,更别说基于物质资产能产生跨地域协作,而且大多数物质资产只有「型」和「义」(型是材料、造型,义是用途和含义),数据维度少得可怜,而数字资产不仅有「型」和「义」,还有时间数据、体三维数据、所在空间的坐标数据、交互数据等等。

如,博物馆中的一个数字花瓶,数据可包含创作者、再作者、创作思路、步骤、制作时长、成品时间、获得多少注意力、相似品、用途、被人工智能预测的可能性,其估价也根据数据维度动态变化。这些数据都可以被归档、分析、创作和协作,不仅能形成静态的知识,而且能形成动态的、可被学习的经验。

人类经验数字化后,能被AI学习,AI和AI之间还能互相学习,这样一来,人类的知识将大部分由AI来挖掘,由此人类知识的数量、丰富度和积累速度都会大大地提高。

幸运的话,在21世纪,我的遗产不仅是我留下来的能被火烧的钱财等物质,更重要的是包含了我的经验、知识、思想、性格、兴趣,那是一副有着跟我一样的嗓音和外貌的虚拟身躯,而这些有意义的数字资产还能被我们的后代学习、优化。这可能才是我们在21世纪最重要的个人遗产。

因为这些数字资产可以通过AR的方式创造、阅览以及在云端保存,所以说,AR能很好地满足「延续人类知识和先进文化」的需求。

调侃数字资产在现代人生活中价值。还有,AR也迎合了时代发展下社会需求的变化:

物质需求满足后追求的精神满足;从真实到虚拟,再到超越现实的能力。

人类追求精神满足的底层逻辑,引用许怡然老师的一段话来解释:

原始人类跟动物一样,更多的能量都被用来帮助物质的身体获取养料,生长、繁殖,但是人体需要的物质资源是有限的,人体对任何物理刺激都有很强的负反馈设计,不可能无限制的循环。当物质丰富到一定程度的时候,脑神经就自然的开始需要更多的精神刺激,这就是人类对虚拟世界内容的需求本质来源,而脑神经的构造对这种需求的刺激反馈机制相对限制低很多,在能量足够的情况下,能够循环无数次,这就是为什么人的精神享受可以绵绵长长,无穷无尽的原因。比如吃甜品能让我们快乐,但是吃的太多,很快身体就有负面反应了,让我们觉得继续吃下去已经食之无味了,再多吃你就得吐了,可是看有趣的书、电影、电视、玩游戏,你可以持续获得快乐。所以满足人类的精神需求的内容,是一个拥有无限空间的市场。在科技发展到能够基本上靠非人力的自动化工具,就能给人体提供基本物理生存所需的足够的物质基础的时候,人类肯定会走上更多的虚拟化生存的道路。到那时,人类将会花更多的时间呆在虚拟世界里,对满足精神需求的内容的追求必然会无限制的继续增加,同时为这些内容付出最多的消费。

所以,总结一下需求和社会这部分,用一条公式来总结判断AR眼镜的成功概率:

产品成功概率 = 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使用障碍

AR眼镜的成功概率 = 解决了「为达到目的而提高所使用的工具的效率;突破人体局限,实现能力的增强;延续人类的知识和先进文化」三个重要问题 – 「金钱成本、学习成本、隐私成本」三个使用障碍。

前面分析过,不算高的金钱成本和学习成本让使用AR眼镜没有过高的使用障碍,相信在设备方、应用提供方、数据服务商等多方努力下能慢慢削弱用户对隐私的芥蒂。

五、再说说技术

既然人类自身发展的需求、现代生活的需求转向都让AR有着出现并存在的巨大价值,那AR的技术发展能否支撑其如此重要的地位?这么多的传感器,这么强的算力需求,怎么把这些硬件能力集成在薄薄的镜腿上,进而实现轻便化眼镜形态?

先说结论:需要时间。

理想的AR眼镜体验是怎样的?

  1. 作为穿戴设备,要有以人为本的舒适的穿戴体验。普通眼镜25-40g,AR眼镜同样要做到60g以内才能支撑用户全天候、全场景地佩戴;
  2. 作为近眼显示设备,要有视觉沉浸感,这样就要有几乎能覆盖双眼视野的显示区域;要有好的AR体验,就要有物理沉浸感,光照(尤其是阴影,即黑色)、遮挡、力、对物理变化的反应;
  3. 作为全场景的基础硬件,要有能在户外看清楚的高亮度和宽色域,同时有着长续航、低功耗的特点,交互方式还需保证高可靠性;
  4. 作为智能生活助理,AR眼镜对数据的收集、处理和输出同样要出色,也就是AI三要素——算力、算法、数据一样不能落后;
  5. 在个性化时代,要有着能对眼镜外观个性化选择和改造的余地。

综合来说,一副有着理想AR体验的AR眼镜需要把电池、芯片、PCB、光机、扬声器、只会越来越多的传感器等零配件集成在薄薄的五六毫米厚的两个镜腿上,同时兼顾散热、安全、零件微型化和整机轻便。

这需要轻便材料的突破、零件微型化工艺、电池技术的突破、MEMS光学方案的突破及可量产性的保证、物联网的普及(AR本身就是链接一切)、数据传输的高效和可靠(边缘云、5G成熟并规模化的结果。

因为AR的长续航需求所以很难做到所有数据本地化处理,如何做到预测、讨巧处理和及时分发)、AR云的建设、底层芯片和操作系统的支撑(实现虚实融合的物理沉浸感)、以及一个基于手指的交互硬件和交互动作的定义,以上所有技术成熟后产生的协同效应,才能让AR眼镜有成为一个平民级的基础设施的能力。

你可能会问,什么时候能实现这样比较理想的AR体验?

只能说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时间点,当这些技术ready后,我们可能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我们已经不习惯于没有数字痕迹的现实世界。

这是AR的技术部分。企业在这个技术生态位中找到自己的价值,就能有光明的前景。

再说一点,科技影响社会的规律,一般都是从「行为改变」到「习惯改变」再到「观念改变」

  • AR改变的行为是:我们开始利用智能眼镜来提高生活效率;
  • AR改变的习惯是:我们习惯了戴AR眼镜来交流、协作以及与现实世界交互;
  • AR改变的观念是:以前我们戴眼镜是为了看清现实世界,现在我们戴眼镜更多是为了看清数字世界。

这是AR眼镜作为重要的科技产品影响社会的规律体现。

人类社会在未来会虚实相融
而现实是,AR的产业化之路颇艰。

AR要进入C端,就要找到一个稳定、可靠的核心能力向下找场景,这个场景如果不是痛点/痒点/爽点,那大概率是个不痛不痒的「AR+」场景。

所以AR的第一个Killer scene是什么?一定是在情绪价值上深挖。

顺便提一下,网上那些通过后期合成出来的AR效果视频,满世界充满了图像化的标注,这或许是AR令人兴奋的样子,但这一定不是AR能与用户长期共处的方式,毕竟,能最小化用户注意力的技术才是好的技术,最好的用户界面是无界面。

深挖用户需求就能知道,用户要的不是锤子和钉子,也不是要墙上的洞和画,而是画带来的愉悦感和幸福感。所以在AR中,在用户无目的时提供必要的信息、有目的时根据用户目的提供合适的信息,这种人机共处方式才是有亲和力、舒服的、能长期共处的方式。

好了,AR在人类的三个需求上、社会需求转变上、技术发展上的价值,以及技术影响社会的普遍规律都分享完了,文章有点长,感谢你看完,这里有的是观察、有的是观点、有的是规律总结,anyway,写到这,这篇文章完成了它的使命——让大家了解到AR的价值。

当然,还有很多话题值得聊,比如苹果VR中的AR机会、比如AR硬件形态都有哪些应用场景、有哪些值得关注的投资标的,我们换个时间再聊~